生物学特性范文10篇
时间:2024-03-13 00:13:11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生物学特性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山药生物学特性研究论文
摘要:阐述了山药的生物学特性,并详细介绍了山药的高产栽培技术,以期为山药种植户提供技术指导。
关键词:山药;生物学特性;栽培技术
山药又称淮山、山薯、薯蓣、大薯,原产亚洲热带地区。我国南北各地均有栽培,以地下肉质块茎供食,喜温暖湿润,忌积水,怕干旱。山药为中药、蔬菜兼用,营养丰富,含有大量淀粉及蛋白质、B族维生素、VC、VE、葡萄糖、粗蛋白氨基酸、胆汁碱、尿囊素等。作为中药可以健脾益胃、助消化、滋肾益精、益肺止咳、降低血糖、抗肝昏迷、延年益寿。一般产值9万元/hm2左右,与其他作物进行周年间作套种产值可达15.0~22.5万元/hm2。
1生物学特性
山药为多年生缠绕草本植物,茎细长,叶对生或3叶轮生,1m以上,叶片心脏形或箭头形,叶腋间常生1个珠芽(气生块茎),亦称零余子(山药蛋),可用来繁殖和食用。地下肉质块茎,分为棍棒状、掌状和块状3类,表皮粗糙呈淡黄褐色或黑褐色,表面密生细须根,春季自块茎上生不定芽,肉白色或淡紫色。夏季开花,花单生,乳白色少有结实,都行块茎繁殖。雌雄异株,穗状花序,雌花序下垂,雄花序直立,花小,黄绿色。果实有三棱,呈翅状,成熟后枯黄色。山药要求高温,干燥气候,块茎10℃开始萌动,生长适温为25~28℃,在20℃以下生长缓慢,叶蔓遇霜则枯死,短日照能促进块茎和零余子的形成。
2高产栽培技术
野菜天蒜生物学特性分析
摘要:对秦岭北麓葱属野生蔬菜——天蒜进行引种栽培研究,采用塑料中棚栽培、5—8月份遮阳网覆盖栽培、露地栽培、树林下栽培等模式,通过观察其植物学生长特性,并与野生种进行比较分析,总结出了5—8月份遮阳网覆盖形式栽培为最佳模式,在春季或者秋季进行分株繁殖,一次定植可采收多年,栽培过程基本无病虫害的产生,667m2经济效益5000元以上,为野生蔬菜进行人工栽培提供了栽培管理经验和依据,也为葱属蔬菜新品种的推广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天蒜;生物学特性;栽培技术
天蒜(Alliumpaepalanthoides),百合科葱属,多年生草本植物,主要野生于秦岭北麓海拔2000~3000m的阴湿山坡、沟边、林下[1],其嫩茎叶可供食用,具有特殊的葱蒜气味,是一种珍稀的山野菜。葱属野菜含有丰富的有机物、矿物质、维生素及硫化物、黄酮类化合物、生物碱、核苷酸、氨基酸等,中医用其全草入药,有散瘀止痛、止血、解毒等功效[2-3],天蒜属于葱属野菜,其栽培推广对未来蔬菜产业的发展具有一定意义。从秦岭北麓西安市鄠邑区甘井镇曲峪河村采挖野生天蒜植株,引种植于咸阳职业技术学院试验基地,通过塑料中棚栽培、5—8月份遮阳网覆盖栽培、露地栽培、树林下栽培等4种不同的栽培形式,并尽可能给予相似于野生状态的温度、光照、水分等环境条件,结果发现:与野生种进行比较,人工栽培的天蒜茎、叶生长势均较强,单株产量高于野生种2g左右;经测定,其钾、钙含量均高于野生种(栽培后钾、钙含量分别为4.72mg/g和541.3mg/kg,野生种钾、钙含量分别收稿日期:2021-02-21为3.84mg/g和497.3mg/kg),其他成分与野生种差异不显著。因土壤没有原始生态土壤的腐殖质土层深厚,故人工栽培的天蒜根系分布较浅,以水平生长为主;同时,因空气湿度较小,地上部易老化,通过4种栽培形式的反复对照比较,以5—8月份遮阳网覆盖形式栽培为最佳,主要表现为天蒜质地鲜嫩,收割期延长,单株产量高于其他栽培形式10%~15%,春、秋季均可栽培,667m2经济效益5000元以上。总结其栽培管理经验,以供生产者参考借鉴。
1天蒜植物学特性
弦状根,根系发达,长30~50cm;具根状茎或根状茎不甚明显;地下部分的肥厚叶鞘形成鳞茎。鳞茎单生,狭卵状圆柱形,粗0.5~1.5cm;鳞茎外皮黄褐色或黑褐色,有时带红色;纸质,条裂,有时近纤维状,在标本上常因外皮脱落而仅余灰白色的膜质内皮。叶由茎上发出,具甚长的鞘,宽条形至条状披针形,宽0.5~2.5cm,长15~25cm,叶片5~7个;叶宽条形至条状披针形,比花葶短或近等长,宽0.5~1.5cm,先端渐尖,钝头。花薹圆柱状,高30~50cm,中部以下被叶鞘,总苞单侧开裂,具长喙,有时喙长可达7cm,宿存或早落;伞形花序多花,松散,小花梗近乎等长,花绿白色,花被片具绿色中脉,长3~5mm,宽1.5~2.5mm,花果期8—9月,但不结籽;全株高达60cm。茎叶为食用器官。
2对环境条件的生长要求
杏鲍菇生物学特性与栽培工艺探讨
摘要:杏鲍菇是我国工厂化栽培规模较大的食用菌种类之一。本文综述杏鲍菇生物学特性以及工厂化栽培工艺,以期进一步推动杏鲍菇基础理论和工厂化栽培工艺的发展。
关键词:杏鲍菇;生物学特性;工厂化栽培
杏鲍菇(Pleurotuseryngii),学名刺芹侧耳,隶属于伞菌目(Agaricales)、侧耳科(Pleurotaceae)、侧耳属(Pleurotus)[1]。杏鲍菇肉质肥厚,口感脆嫩,深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2]。近20年,杏鲍菇工厂化生产得到迅猛发展,据统计,2017年全国共有工厂化生产企业189家,产量近16亿千克[3],但杏鲍菇生产企业存在产能过剩、盈利困难等情况[4]。如何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和产品品质,推动杏鲍菇产业可持续发展,成为每一位从业者所关注的主要问题。本文综述杏鲍菇生物学特性以及工厂化栽培工艺,以期助推杏鲍菇工厂化栽培工艺的发展。
1生物学特性
1.1菌丝体
杏鲍菇菌丝体白色,在PDA平板接种后,呈同心圆式生长,气生菌丝较为发达(图1-A);从PDA平板背后观察,培养基一般呈现淡黄色,这是菌丝体生理成熟后分泌色素所致(图1-B)。借助于插片培养,在显微镜下可观察到锁状联合现象(图1-C)。
山药生物学特性分析论文
论文关键词山药;生物学特性;栽培技术
论文摘要阐述了山药的生物学特性,并详细介绍了山药的高产栽培技术,以期为山药种植户提供技术指导。
山药又称淮山、山薯、薯蓣、大薯,原产亚洲热带地区。我国南北各地均有栽培,以地下肉质块茎供食,喜温暖湿润,忌积水,怕干旱。山药为中药、蔬菜兼用,营养丰富,含有大量淀粉及蛋白质、B族维生素、VC、VE、葡萄糖、粗蛋白氨基酸、胆汁碱、尿囊素等。作为中药可以健脾益胃、助消化、滋肾益精、益肺止咳、降低血糖、抗肝昏迷、延年益寿。一般产值9万元/hm2左右,与其他作物进行周年间作套种产值可达15.0~22.5万元/hm2。
1生物学特性
山药为多年生缠绕草本植物,茎细长,叶对生或3叶轮生,1m以上,叶片心脏形或箭头形,叶腋间常生1个珠芽(气生块茎),亦称零余子(山药蛋),可用来繁殖和食用。地下肉质块茎,分为棍棒状、掌状和块状3类,表皮粗糙呈淡黄褐色或黑褐色,表面密生细须根,春季自块茎上生不定芽,肉白色或淡紫色。夏季开花,花单生,乳白色少有结实,都行块茎繁殖。雌雄异株,穗状花序,雌花序下垂,雄花序直立,花小,黄绿色。果实有三棱,呈翅状,成熟后枯黄色。山药要求高温,干燥气候,块茎10℃开始萌动,生长适温为25~28℃,在20℃以下生长缓慢,叶蔓遇霜则枯死,短日照能促进块茎和零余子的形成。
2高产栽培技术
马蹄大黄生物学特性及栽培技术分析
摘要:本文介绍了马蹄大黄的生物学特性,并从选地整地、品种选择、种苗繁殖、移栽、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及采挖等方面总结了马蹄大黄栽培技术,以期为湖北恩施大黄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关键词:马蹄大黄;生物学特性;栽培技术
马蹄大黄原植物为药用大黄(RheumofficinaleBaill)[1],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年版)收载品种[2],以干燥根及根茎入药,具有泻下功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逐瘀通经、利显退黄等功效。现代药理表明,马蹄大黄在影响消化系统、血液系统、物质代谢以及改善肾功能、镇痛、抗炎、影响免疫功能、抗衰老、抗肿瘤、抑菌、抗氧化、影响神经系统、抗病毒、抗肺损伤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3]。在正式公布的《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七版)》中,针对肺炎危重型患者出现内闭外脱症所推荐的处方中就包含大黄药材。抗击肺炎疫情的中医药“三药三方”中的化湿败毒方也含有大黄成分。在病人临床中期,有高达92%的医家建议使用大黄[4]。由此可见,大黄在中医药抗击肺炎疫情的过程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马蹄大黄经济价值高、市场行情好,是高山贫困地区精准扶贫产业的首选品种。据不完全统计,恩施州马蹄大黄种植面积约2666.67hm2,年销售量约1000t[5]。近几年,马蹄大黄价格飙升,种植面积猛增,但新发展区马蹄大黄生长差异显著、产量不理想。经过实地考察调研发现,主要原因是种植管理技术参差不齐,导致马蹄大黄产业发展不理想。本文着重介绍了马蹄大黄栽培技术,以期为大黄产业快速发展提供参考。
1生物学特性
马蹄大黄喜冷凉气候,冬季能耐-10℃以下气温;忌高温,夏季气温不宜超过30℃;生长于土壤肥厚、阳光充足、海拔1500m以上的地方。马蹄大黄对生长土壤要求较严,一般以土层深厚、富含腐殖质、土壤pH值为中性或微酸性、排水良好的壤土或沙质壤土最好,排水不良、地下水位过高的地块不宜种植。在黏重酸性的土壤中栽种,会造成根茎生长不良,影响产量。如土壤中含沙砾或腐殖质太多而过于疏松,则根分枝多,品质差[6]。
2栽培技术
阿魏生物学特性分析论文
1内容和方法
2005~2006年对生长于石河子南山的野生阿魏跟踪观测,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了观测和实验分析。
1.1物候期观察从3月底萌芽到5月中旬地上部分枯败、6月开花结实的不同时期,地上部分生长状况,形态特征变化进行观测记录。
1.2开花结果习性观测按文献[4]方法于20060426开花初期,选取石河子南山阿魏原生地标记5株,每4天观测记录1次花序开放数,直到开花末期,然后进行统计分析。
1.3对幼叶及挥发油进行营养化学元素成分分析取新疆阿魏树脂、基生叶提取挥发油,按国家标准分析方法进行氨基酸、钙和磷等化学成分分析。
1.4生境条件土壤特性研究取不同生境不同层次的土样,按国家标准分析方法进行氮、磷、钾、有机质、总盐和pH值分析测试。结果见表1。表1土样记录(略)
灯盏花生物学特性分析论文
1灯盏花的生物学特征
灯盏花为多年生草本植物,株高20~40cm,根粗壮发达,茎纤细,叶基生,形成莲座状。基生叶椭圆形,长3~5cm,宽1.2~1.5cm,有毛。茎生叶长椭圆形,长2cm,宽0.6cm。头状花序,顶生,直径1~1.5cm,边缘为紫色舌状花冠,中央为黄色管状花冠[2]。瘦果,长2mm,具有白色冠毛。其边缘花冠除紫色外,还有黄色、蓝色、粉白色。
野生灯盏花生长在海拔1200~3500m的中山、亚高山开阔山坡草地和林缘。其光合作用在晴天为“双峰”曲线,具明显的“午睡”现象。灯盏花在强光下的光抑制现象与空气湿度低、气温高、植物失水有密切关系。因此,灯盏花的最适环境是光照充足、气温不高、空气湿度大的环境,自然生境是空气湿度高的山坡草地[3]。
2灯盏花的主要化学成分
经过近30年的研究,对灯盏花的化学成分有了进一步的了解。现已从灯盏花中分离鉴定出黄酮、吡喃酮、倍半萜、咖啡酸酯、酚酸类化合物五十多种,目前仍不断有新的成分被分离出来。已分离鉴定的成分有:灯盏乙素、灯盏甲素、5,6,4′-三羟基黄酮-7-O-B-D-半乳糖醛酸苷、黄芩素-7-O-B-D-吡喃葡萄糖苷、黄芩素、3-羟基-7-甲氧基黄芩素、芹菜素、3,5,6,7,4′-五羟基黄酮、5,7,4′-三羟基双氢黄酮、焦袂康酸、莨菪亭、异莨菪亭、咖啡酸乙酯、咖啡酰氧基环已甲酸甲酯、3,4′-二羟基苯甲酸、对羟基苯甲酸、肉桂酸、对甲氧基肉桂酸、咖啡酸甲酯等[4,5]。其中黄酮类的混合晶体称为灯盏花素,其主要包括灯盏乙素和灯盏甲素,灯盏乙素结构式为4,5,6-三羟基黄酮-7-葡萄糖酸苷。
3灯盏花的药用功效
生物技术专业微生物学大实验教学研究
摘要:微生物学大实验是江苏海洋大学面向生物技术专业本科生开设的大实验课程,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与探索,实验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文章阐述了海洋特色生物技术专业微生物学大实验项目的前期准备、大实验的实施及其效果以及在实践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等。微生物学大实验的实施,有助于学生对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等相关知识的整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
关键词:生物技术;微生物学大实验;实践
生物技术是21世纪生命科学领域的一门前沿技术,生物技术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均很强的关键学科[1]。国家和高等院校对生物技术人才的培养要求很高,投入也很大。实验教学是高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综合实验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关键[1-2]。微生物学是生命科学领域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程[3],面向本科生开设的微生物学课程一般都会附带开设微生物学实验课程,旨在使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以及掌握微生物学研究所需要的基本操作技术和实验技能[3-4]。但是微生物学实验课程在内容设置上存在以下问题:各个实验项目之间相互独立,缺乏关联性,导致学生缺乏对微生物学实验设计的系统性领会,只零散地掌握了一些实验技术[3,5]。为培养国家海洋生命科学专业人才和发展国家海洋生命科学事业,江苏海洋大学(以下简称我校)海洋科学与水产学院设立了生物技术专业,并加大专业建设投入,重视培养学生的生物技术技能训练,使学生掌握最新的生物技术理论和研究方法。为了弥补微生物学实验课程教学的不足,我校面向生物技术专业本科生开展微生物学大实验教学;微生物学大实验教学要求学生根据教师的指导方向,确定实验选题,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并与同组合作者共同完成实验任务,撰写论文式报告,从而强化学生对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等相关知识的整合,进一步巩固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验技能,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以及严谨求实的科学素养,为学生未来从事现代生物技术开发工作打下基础[2,6-8]。
1微生物学大实验的实施
1.1实验准备
1.1.1任课教师与实验室教辅人员的准备微生物学大实验安排在大三学年第二学期的第18~19周进行,持续两周时间。任课教师至少应提前一个月完成课程计划表、开课日程安排文件、材料试剂申购清单的报备以及相应的经费申请;实验室教辅人员应协助完成实验室场所的安排、设备的准备与调试、试剂材料的购买或验收,应保证实验场所的及时安排以及实验设备和实验材料的充分供应。1.1.2学生的准备任课教师在开课前一个月左右将项目选题计划、任务书、日程安排表发送给学生,要求学生根据所设项目自由选题,并按照四人一组自由组合,合作查阅文献,撰写较为具体的实验方案,列出所有需要用到的实验设备、实验材料,并且尽可能细化到用量大小。任务书要求每组学生完成两个项目:一是产酶海洋微生物的筛选。要求从提供的一种海洋样品中分离细菌、真菌、酵母菌,并筛选产某种酶的细菌,学生可以根据兴趣或者结合在研项目选择一种酶,如蛋白酶、淀粉酶、甲壳素酶、葡聚糖酶等,然后自行设计实验方案。二是产酶海洋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研究与分子鉴定。要求每组学生对所筛选出的一株产酶细菌进行生物学特性研究,如染色显微观察、部分生理生化反应观察、耐盐性试验,并采用16SrRNA基因序列分析法对自己筛选的菌株进行分类鉴定[5]。学生要完成前期准备,必须提前查阅文献资料,按照任务书要求且结合之前所学知识理清实验思路,设计实验方案,完成实验材料的列举以及实验流程、实验方法的完整设计,并在实验前和教师沟通交流,确认实验方案的正确性及合理性。
病原生物学课改实践综述
1课程内容与性质
病原生物学既是基础课,又是主要桥梁课和应用课学科。是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的基础。在石佑恩主编的《病原生物学》中对其定义、范围和内容如下的解释,病原生物学是研究人类疾病生物性病因或病原体生物学的科学,是一门基础医学课程。生物性病原体,或称病原生物可引起严重威协人类健康的感染病或传染病。病原生物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经典医学微生物学和人体寄生虫学中涉及的各类病原生物的生物学特性、与宿主及外界因素的相互关系、致病因子及其作用、致病机理、实验室诊断方法、所致疾病的传播和流行特点,以及预防和控制原则。
当然,鉴于各类病原生物各具独特的生物学特性及与宿主的相互关系,通常可将其分为相对独立的分支学科予以讨论,细菌学(Bacteriology)、病毒学(Virolo-gy)、真菌学(Mycology)、原虫学(Protozoology)、蠕虫学(He-hninthology)、节肢动物学(Arthropodology)或昆虫学(Ento-mology)[2]。国外一些专家也认为,从所有病原体与宿主相互关系或相互作用遵循共同的原理(如免疫学关系),因此将致病微生物与寄生虫整合到一个病因学范畴,具有科学性与合理性。近年来国外的英文专著也印证了这一点,如1993年Mims等编著的医学微生物学教科书就涵盖了从病毒到蠕虫以至节肢动物说有的感染因子[3]。
2课程改革的关键
新目录后,各医学院校迅即将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按新目录更名,并相继组建了包括“医学微生物学”和“医学寄生虫学”在内的新系科。但是,在基础医学教育中,将医学微生物学和寄生虫学整合为一门独立课程“病原生物学”的进程异常缓慢,迄今仅在少数医学院校得以实践(中国医科大学的改革较为成功)。作为一门独立设置的课程还涉及到诸如学时分配、教材配套、师资配备、实践教学等相关因素。我校病原生物学自形成以来也面临着诸如此类的问题,只有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在实践中逐步探索、逐步完善,才会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突破病原生物学课程建设中的难点,即将两门相对独立的课程,按其内在的合理性融合为一门新的课程。我们将从大纲、教材、教学方法与手段等不同方面进行筛选、优化,以确立一门形式与内容完整统一的新课程,并在教学实践中加以验证。
3改革的方法与效果
生物学的安全保障体系建设
1、加强师生安全教育培训
为了贯彻安全教育思想、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并衔接中学阶段的安全教育情况,我们对入学大学新生需要先期培训,使之熟悉或掌握实验室的试剂特性和仪器安全等方面的事宜,让学生熟悉一般生物学实验室的功能、布局和常用化学品的特性以及危险品的标识,提升对自身和他人的安全意识,了解事故处理措施。这个过程中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在安全教育中担负重要角色,对于学校的公共安全教育、提高学生素质甚至提高全民的安全意识都具有重要作用[1]。而后,随着大学生的深入学习和成长,教师的这种主导作用也逐渐转变为同时,利用我们学校建立的浙江省安全教育平台,学校也定期为学生举行各种安全教育活动。加上野外实习和实验室安全以及生物学专业安全方面的教育,让学生了解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的概念、生物安全实验室的级别分类和危害因素,熟悉可能引起的用电和火情隐患以及人畜共患病危害和实验室生物安全基本要求。而后,在理论上还要实行实验室准入前的考试制度,每个人依据自己的学号登录校园网的理论考试,强化有关化学品安全和水电使用以及应急处理方面的理论知识。除此之外,还对研究生等开展类似的专业知识教育的同时,加强道德教育,防范人为安全事故的发生。另外,以二级学院为单位定期举办消防讲座,专门给师生进行消防和急救措施的公共安全培训。总之,在理论上我们采取多种措施相结合,提高师生的安全意识和应对各种突发安全事件的能力。为了让大家熟练掌握应急措施,我们在理论学习的同时还开展相应演练,如火灾急救和逃生、喷淋装置的使用和气体泄露的应急处理等,通过了解这些安全隐患的应急处理,让师生在危险面前能够最大程度的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安全以及能够及时有效的采取急救措施。
2、加强危险药品以及实验生物制品的安全管理
生物学实验室是实践教学的必需场所,实验室的安全问题主要在于实验室使用的易燃易爆和有毒有害试剂、气体以及使用后的废弃物,这些都是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易造成人体危害及环境污染的物品,针对实验课堂中使用的这些用品安全和使用过程,除了让学生熟悉其特性、严格规范学生的使用方法和操作规程外,我们实行严格的管理制度、废弃物处理措施和人员安全防护。在购买前做好预算,购买后到货入库,建立名录帐册,按照贮存条件分类分开存放,专人管理,教师和仓库管理员签字领用[2]。在相应课程实验结束后及时回收剩余药品和制剂,并及时汇集各实验室的废弃物,然后统一规范化处理。微生物及其制剂是生物学实验中的常用材料,其潜在危险性和微生物种类与数量直接相关,针对此类微生物和实验动物,除了由专人保管、按条件保存或饲养外,我们还对实验人员进行多方面的培训,如实验员资格和实验动物从业人员上岗培训等,以具备从事相应职能管理和从业的资格。根据这些条件的需要,我们还对部分实验室进行改造以配备相应安全管理设施如生物安全柜和空气净化通风装置等,确保生物制剂的保存和实验过程的安全。在实验结束后及时回收剩余材料和无害化处理废弃物,保证环境安全。
3、教学过程中的安全措施
实践教学既是培养学生技能的实践过程,也是教师监护学生安全并把安全教育理念传授给学生的培养过程,这个过程中我们在公共设施上配备必要的实验室安全设备如特殊的灭火器、废液回收桶、人体和眼睛喷淋设施等,还要告知学生安全通道和电源保护开关的位置等。其他还必备了超净工作台、手套、口罩等生物学实验的基本设施保障。为应对一些课程实验中的安全要求,我们还在校园的角落建立人工气候室和高安全级别的生物安全实验室。在实验动物安全方面,则由固定培训学生到专门的动物实验室进行饲养、管理和消毒,直到实验结束后的动物尸体无害化处理。野外实习和实验是生物学专业学习中的重要环节,我们和天目山国家级风景保护区联合建立了生物学实习基地,在实习前技术人员也会对参与的师生进行野外安全教育以及准备一些野外急救药品和安全设备,防止昆虫、毒蛇和蚂蟥等有害生物。研究生的实验安全问题往往根据研究方向和使用实验室的配置,进行入学阶段的普及教育和后期专业化安全教育,在掌握了解基本的水电安全和生物安全外,我们还进行德育方面的教育,从更高层面提高学生的安全和社会责任意识。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生物科技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