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学范文10篇
时间:2024-03-13 00:06:03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生物学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幼儿生物学教学综述
本文作者:孙钠工作单位:成都大学学前教育学院
重视实验教学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在开发学生智力的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生物学实验包括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老师进行演示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学生进行分组实验,提高了学生的操作能力,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老师可布置一些简单的实验让学生在家中独立操作完成,既掌握了知识,又培养了思维、观察和动手操作能力。例如在学习《根对水分的吸收》知识点时,提前布置学生在家中做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实验,课堂上对实验现象进行讨论、分析,学生便很容易理解细胞吸水或失水原理。[4]
利用多媒体技术
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把声、光、电结合起来,实现声、像、图、文相统一,不受时间、空间、宏观、微观的限制,生动、形象地展现生物体。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通过大量的感性材料,把抽象的内容具体化,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更多的知识,同时发展学生勤于观察,善于思考,提高理解和记忆能力。例如在讲《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时,可以播放一段北极熊生活的影片,让学生考虑为什么北极熊长有白色的毛,这样学生会带着问题去听讲,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教学效果明显提高了。[5]
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临床药学微生物学探索
本科教育的课堂往往侧重于传授理论知识,但是对理论知识在学生未来职业中的应用方式和价值体现关注不够。以五年制本科临床药学专业医学微生物学的教学为例,虽然我们反复强调学以致用,但学生认为学习理论知识的目的就在于通过考试。诚然,如果学生连将来可能从事的职业都不了解,何谈应用和针对性学习?这也难怪一部分学生认为大学教育就是为了应付考试,走向工作岗位后需要重新学习“有用的”知识。在这种观念的主导下,应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笔者结合临床药学专业医学微生物学教学过程中的切身体会和课堂调研,提出将职业教育理念引入本科课堂教育的策略,并据此设计了“医师讲座”项目,邀请临床医师到课堂中开展互动式讲座,讲授与临床密切联系的应用性知识,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本文从临床药学专业培养目标、当前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存在的不足、讲座式教学模式的思考和教学实践四个方面阐述了该项目的设计思路和实施过程,总结了项目开展中的经验和不足,以期进一步推广和改进这种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一、临床药学专业的培养目标
临床药学是研究药物防病治疗的合理性和有效性的药学学科。它的主要内容是研究药物在人体内代谢过程中发挥最高疗效的理论与方法。它侧重于药物和人的关系,直接涉及药物本身、用药对象和给药方式,因此也直接涉及医疗质量。临床药学专业旨在培养从事临床药学教育、临床药学研究以及药物开发工作的人才[1],它要求毕业学生具备承担临床药学技术工作、药物评价、药学信息与咨询服务、参与临床药物治疗方案的设计与实践、实施合理用药的基础知识及技能。“合理用药”是临床药学的核心研究目标,即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如何安全、有效和经济地使用药物,在有效达到治疗目的的同时,尽可能减少药物对患者的不良影响。但实际临床工作中,由于种种因素的干扰,并非每次都能获得理想的用药指征和反应,临床医师和药师常常需要针对患者的个体情况权衡利弊、寻求最佳平衡点[2]。这就要求临床药学专业人才能够从临床的角度出发,以患者和药物使用环节为关注对象,促进药物的合理使用。但药物使用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所以临床药学专业学生需要兼顾基础与临床学科的知识和思维,并能够将二者融会贯通,用于分析临床问题、制定用药策略。
二、当前医学微生物课堂教学的不足
医学微生物学主要研究与人类疾病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形态、结构、代谢活动、遗传和变异、致病机理、机体的抗感染免疫、实验室诊断及特异性预防等[3]。该课程授课内容繁多,知识点分布较散。传统的医学微生物学课堂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以描述性和解释性的讲授为主要手段,学生被动接受后主要通过记忆的方式掌握知识点。这种教学模式限制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点和知识系统的理解,既无法培养学生扎实的基础知识,又无法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和创新能力。医学微生物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教师除了要在理论课上讲解常见病原微生物总论和各论知识点外,还要通过实验课训练学生熟练掌握医学微生物学的基本实验技术,并培养学生的无菌操作意识。但是,由于临床专业微生物实验课的学时有限,学生实验课的内容不断被压缩,学生无法参与实验材料的准备和后续实验结果的处理。此外,当前实验课所开展的项目多为验证性实验,这种实验旨在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重复书本已明确介绍的结果,留给学生进行实验设计或独立思考分析结果的空间很小。这些限制让学生的科研思维和技能无法得到有效的训练。当前临床药学专业医学微生物学教学主要是关注教材内容,往往是按照授课大纲完成对教材内容的解读,讲授内容与药学和临床科研发展前沿、与临床用药实际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现代医药科技发展迅速,新的知识层出不穷,这也要求医学微生物学教学要与时俱进,充分发掘交叉学科的先进性和科学性,及时传播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科研成果。
三、讲座式教学模式的思考
病原生物学课改实践综述
1课程内容与性质
病原生物学既是基础课,又是主要桥梁课和应用课学科。是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的基础。在石佑恩主编的《病原生物学》中对其定义、范围和内容如下的解释,病原生物学是研究人类疾病生物性病因或病原体生物学的科学,是一门基础医学课程。生物性病原体,或称病原生物可引起严重威协人类健康的感染病或传染病。病原生物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经典医学微生物学和人体寄生虫学中涉及的各类病原生物的生物学特性、与宿主及外界因素的相互关系、致病因子及其作用、致病机理、实验室诊断方法、所致疾病的传播和流行特点,以及预防和控制原则。
当然,鉴于各类病原生物各具独特的生物学特性及与宿主的相互关系,通常可将其分为相对独立的分支学科予以讨论,细菌学(Bacteriology)、病毒学(Virolo-gy)、真菌学(Mycology)、原虫学(Protozoology)、蠕虫学(He-hninthology)、节肢动物学(Arthropodology)或昆虫学(Ento-mology)[2]。国外一些专家也认为,从所有病原体与宿主相互关系或相互作用遵循共同的原理(如免疫学关系),因此将致病微生物与寄生虫整合到一个病因学范畴,具有科学性与合理性。近年来国外的英文专著也印证了这一点,如1993年Mims等编著的医学微生物学教科书就涵盖了从病毒到蠕虫以至节肢动物说有的感染因子[3]。
2课程改革的关键
新目录后,各医学院校迅即将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按新目录更名,并相继组建了包括“医学微生物学”和“医学寄生虫学”在内的新系科。但是,在基础医学教育中,将医学微生物学和寄生虫学整合为一门独立课程“病原生物学”的进程异常缓慢,迄今仅在少数医学院校得以实践(中国医科大学的改革较为成功)。作为一门独立设置的课程还涉及到诸如学时分配、教材配套、师资配备、实践教学等相关因素。我校病原生物学自形成以来也面临着诸如此类的问题,只有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在实践中逐步探索、逐步完善,才会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突破病原生物学课程建设中的难点,即将两门相对独立的课程,按其内在的合理性融合为一门新的课程。我们将从大纲、教材、教学方法与手段等不同方面进行筛选、优化,以确立一门形式与内容完整统一的新课程,并在教学实践中加以验证。
3改革的方法与效果
现代生物学个体观念分析
摘要:现代生物学的复杂个体案例表明了常识个体观念的局限性。生物学哲学将反思集中在“生物学个体性”上,给出了种种生物学个体性标准,但看似差异的观点在形而上学上是同质的,它们在不同主题和层面共享了一套“束理论”。“生物学个体”由于本身就包着“个体”,这使得它成了一种非常特殊的自然类,也使讨论变得更为复杂。因此,最好将“什么是生物学个体性”这个问题表述为两个层面的问题:什么是个体?什么是生命?前者是形而上学问题,后者是科学问题。从根本上理解“个体”,需要深入形而上学,把握哲学脉络,在现代科学的新背景下处理个体与共相的关系这一经典问题。
关键词:个体;个体性;生物学个体性;束理论
“个体”(individual)是一个根本性的形而上学范畴,也是一个跨科学和学科的基底性概念。从常识看来,“个体”就是一个占据特定时空边界的不可分割的东西。数上为一(自我同一)、时空连续和不可分割(“individual”词源本意即“不可分割”)是常识个体观念的三个核心要素。这种观点具有直观性和朴素性,符合我们的日常经验。然而,现代自然科学给这种常识观念带来了三大冲击:量子力学为我们贡献了非个体(non-individual),生物学为我们贡献了非典范个体(non-paradigmaticindividual),分形学为我们贡献了自相似个体(self-similarindi⁃vidual)和非理想个体(non-idealindividual),这些自然科学的案例给常识个体观带来了极大困惑和挑战,也为我们重新理解个体提供了有利契机。量子力学、生物学和分形学是我们重新理解“个体”的三大科学思想资源,值得一一深入探讨。在此我们希望通过借鉴并反思现代生物学和生物学哲学的相关讨论,深化对“个体”观念的理解。
一生物学中的个体
随着现代生物学的长足发展,人们日益见证了生命世界的高度复杂性,然而研究对象的复杂性最终反过头来,对作为原来研究之起点的个体对象“倒戈一击”,有些最初被视为一个个体的对象,现在反而被视为多个个体,有些最初被视为多个个体的对象,现在反而被视为一个个体,还有些对象仍不清楚到底应该算作一个还是多个,于是“什么是个体”这个问题就在现代生物学研究中日益凸显了出来,乃至成为一个根本性的问题。例如自然选择的层次,进化中的跃迁,寄生生物或共生体与其宿主之间的关系,细胞的控制和它们之间的交流,免疫学的识别和容忍,遗传和发育的模块性,甚至“什么是基因”的基本问题,所有这些具体的问题领域都需要个体或个体性的概念才能提出来,更不用说对之做出回答。这是因为对研究对象进行界定、分析、表征是生物学展开研究的第一步,然而生命世界是高度复杂的整体,生命与生命构成的图景不是“生命之树”而是“生命之网”,在这张“生命之网”中“锚定”研究对象必须具体化到个体层面。而且,现代生物学要展开量化研究,其前提就是确定基本量和单位量,如在进化生物学中要计算所研究群体的进化适应度就必须对群体中包含的个体进行记数[1]25。现代生物学处理的个体案例相当复杂,下面笔者选取两则相对容易切入的案例来呈现生物学实践中的问题。这两个经典案例可谓是“科学公案”,它们既不那么远离常识,又能揭示出常识个体观的不足,因而在生物学专业内外的个体反思中经常被讨论。案例一:“最大和最古老的生物之一”———密歇根蜜环菌迈伦·史密斯(MyronL.Smith)、约翰·布鲁恩(JohannBruhn)和詹姆斯·安德森(JamesAnder⁃son)曾在Nature杂志上发表“蜜环菌是最大和最古老的生物之一”一文,介绍了他们在密歇根上半岛所做的研究。他们在那里的森林中发现了一种蜜环菌菌丝,这种蜜环菌的根状菌索在方圆15公顷的土地下缠绕聚集形成了他们所谓的“clone1”,即他们发现所有样本具有相同的基因组成。他们认为“clone1”是通过营养生长才长到现在大小的,它可能重达100多吨,根据其规模和对其增长速度的估计,这个蜜环菌至少生长了1500年。他们表示:“这是第一个估算一个明确定义的真菌个体的最小尺寸、质量和年龄的报告。虽然观察到的巨型动植物的数量要多得多,但真菌王国的成员现在应该被认为是地球上最古老和最大的生物之一。”[2]而另一位科学家克莱夫·布拉西耶(CliveBrasier)在同期Nature上则对这一大片蜜环菌的是不是一个个体发出了质疑,布拉西耶认为:“史密斯等人认为clone1应该被认为是可与蓝鲸或巨型红杉相媲美的最大生物体之一,但这一说法还需被更严格地审视。蓝鲸和红杉在一定边界内表现出相对确定的生长,而真菌菌丝则不然……尽管clone1作为冠军基因型的名声可能是可靠的,但它作为冠军有机体的地位则取决于人们对规则的解释。”[3]双方围绕那片蜜环菌是不是一个个体的争论,揭示了一个更普遍的问题,双方都承认“根据描述多细胞动物发展出的有机体个体性模型不能明确地应用于所有种类的生命上,因为有很多生物在发展、增长和繁殖的模式上存在相当大的差异”[4]8。换言之,常识个体观在现代生物学中是成问题的。案例二:EI蒲公英和EI蚜虫著名生物学家丹尼尔·詹曾(DanielH.Janzen)曾在《美国博物学家》上发表“什么是蒲公英和蚜虫”一文,在该文中詹曾提出了一种非常新颖的个体视图。詹曾指出,常识的“个体”与进化生物学的“个体”是不同的,后者具有“生殖适应性”(repro⁃ductivefitness),是大多数进化概念中的选择单位,詹曾将这个整体称为“进化个体”(evolutionaryindi⁃vidual)(EI)。由此来看,蒲公英孤雌生殖形成的一整个克隆体———“EI蒲公英”,“是一株没有树干、主支和多年生根系却有高度分散树冠的巨树”,不同的分株只是它的组成部分,不同部分之间虽然没有物理连接,但仍通过传粉吸引(pollinatorattraction)、化学生态感应(allelopathy)、种间干预(interspecificinterference)等密切联系为一体。詹曾还认为蚜虫是“昆虫界的蒲公英”。个体蚜虫的卵在春季孵化成数量相对较少的EIs。每个EI通过孤雌生殖快速生长,偶尔会有一小部分被寄生虫(寄生蜂或捕食者)咬掉。只有在极少数情况下,EI才会被全部吃掉,因为它的部分生长模式是将自己的身体在栖息地的植物表面铺得非常薄,以至于潜在的捕食者不太可能一次把它全部吃掉。一旦蚜虫大量生长,只要栖息地有一些食物,它基本上就不会被破坏。随着夏季的推进,EI蚜虫的种群密度会逐渐下降。由于铺得很薄,EI蚜虫不仅几乎不可能被完全定位并吃掉,而且它可以从许多植物中吸取养分而不杀死任何一株植物。分散的身体意味着从一株植物到另一株植物的搬运支撑组织只需要消耗很少的能量,但是从栖息地中的许多个体的宿主植物中的每一种都得到了一份很少的食物。当秋天到来的时候,每只EI蚜虫就会尽可能多地产生雄性和雌性EI蚜虫,它们轮流交配并为下一代产卵[5]。詹曾从进化的角度将空间上不连续的诸多常识个体视为一个进化个体,这为我们理解个体带来了新的视角。除上述蜜环菌、蒲公英和蚜虫这些相对易懂的案例外,还有大量更为复杂的生物学个体案例,在此我们无法一一详述,不过指出一种适当的分类是有必要的。有学者将个体界定充满争议的生物学对象分为五类,即无性繁殖生物、集合实体、共生群落、基因型的嵌合体(chimera)与镶嵌体(mosaics)、世代交替(alternationofgenerations)[1]31-40。这些复杂生物学个体案例都让我们看到了生命世界之复杂性以及常识个体观念之局限性。数上为一、时空边界和不可分割是常识个体观的三个核心要素。现在,“数上为一”面临着计数难题,某物是不是被视为“一”,应把什么视为“一”不再是自明性的。“时空连续”(包括时间上的持存性和空间上的边界性)也不再是成为个体的必要条件,成为一个个体不需要拥有一个封闭的轮廓,也不需要其组成部分是连续的。“不可分割”本身存在两种解读,无论是理解为“不可分割为自身”还是理解为“不可分割为他者”,都存在相反的生物学案例。常识个体观已然无法跟上现代生物学的发展。
二生物学个体性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研究
为贯彻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强化教学工作是教师的首要职责,进一步调动广大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密切教与学的关系,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推进我校“一流教学、一流本科”的建设目标,2013年学校决定以全校各专业主要基础课程、主要专业基础课、主要实践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为建设重点,探索实施课程责任教授制度,让高水平教授担任责任教授,并出台一系列的政策保障责任教授制度的实施。以责任教授为中心成立教学团队,责任教授就是团队的负责人。实践证明责任教授制度有益于促进整个教学团队的建设和发展,是保障教学质量,开展教学研究和深化教学改革的好措施,值得借鉴和推广。
1学校实施课程责任教授制度的目的及管理措施
教学团队等教学基层组织是高校实施教学工作的主体,教师有足够的精力投入教学是人才培养的基础。为了深化教学改革,学校以建设一批深受学生欢迎的高水平课程为目标,在本科教育中实施课程责任教授制度,让高水平的教师有足够的精力投入教学。因为教学是人才培养的基础,教学基层组织即教学团队是人才培养的核心,广大教师参与教学工作的积极性是人才培养的关键。责任教授制度有益于教学团队的建设和发展。一支合格的教学团队的各项活动应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为目的。团队的每位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与学生交流和互动,让学生及时得到高水平教师的悉心指导和言传身教。倡导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探索适合本专业和学生具体情况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教学效果。教学团队还要注意科研与教学互动,将科研优势转化为教学优势,建立开放式、立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引进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建设高水平课程。所以,实施责任教授制度,让高水平的教师担任责任教授,负责教学团队的教学工作以及教学团队的建设和发展很有必要[1-2]。我校非常重视责任教授制度的实施,把实施课程责任教授制度作为评选院(系)教学工作优秀单位的必备条件,把教师担任课程责任教授作为华中学者和二级教授的必要条件。鼓励千人计划、长江学者、杰出青年、华中学者、二级教授和学科带头人等高水平教师担任课程责任教授或参与课程教学团队。要求各院系选拔的责任教授条件是:(1)师德高尚,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热爱教学,具有较强的责任心和人格魅力,在师生中享有良好的声誉和口碑。(2)具有高级教学职称,有较高教学水平和科学研究能力,了解国内外本课程的教学改革趋势和学科发展前沿。(3)教学经验丰富,组织管理能力强,从事本课程教学工作5年以上,教学效果优良,在全国同行中有较大的影响,得到同行专家认同的教师作为责任教授。学校对于责任教师制度实行学校、院(系)两级建设制度。院(系)是实施课程责任教授制度的主体,应根据本院(系)学科特点和本科教学工作实际,制定课程责任教授及课程(群)教学团队的实施方案。学校对院(系)的责任教授实施成效进行年度评价,评价结果将作为院(系)评价、教师评价和资源分配的重要依据,而且也作为责任教授和其领导下的教学团队津贴分配的依据。
2责任教授制度下生化与分子生物学教学团队建设的意义及思路
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是生命科学领域重要的基础学科。近年来,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的飞速发展,推动了整个生命科学、农学和医学向分子水平纵深水平迈进。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所涉及的内容,是学习生物学领域其他课程最重要的基础。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是我院各专业本科生必修的一门主要的基础课,也是我校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生物科学)和国家生命科学人才培养基地(生物信息技术)的支撑课程。为了适应生命科学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近年来,国内高校在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的理论和实验教学方面都在进行教学改革的探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在生物学及医学和农学理论中的重要性是众所周知的,在几乎所有的综合性大学及农业和医学院校中均是一门重要的必修专业基础课。但是,由于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内容繁多、理论复杂、抽象难懂,所以有关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的教与学,历来是国内外高校相关专业广大师生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和难题,加之本学科发展迅速,新知识、新技术日新月异,所以针对本课程的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本课程的教学质量是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责任教授制度下团队建设的总体思路是:优化团队成员结构,打造精品师资队伍;以精品课程建设为核心,逐步形成完整的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系列课程教学体系,以满足不同专业、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既符合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的人才培养要求,也可为生物学专门人才的培养提供充分的保证;制定科学的激励和约束机制,调动团队成员积极参与教学改革;完善教学质量监控措施,促进团队系列课程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整体提高,以满足生物科学创新人才培养的需求。
3责任教授制度下生化与分子生物学教学团队的建设
高考生物学复习论文
浙江省已经参加了两年“3+理科综合”类型的高等院校招生考试,在高三生物学总复习过程中,本人依据“3+理科综合”高考命题指导思想和我校高中生物学教学及学生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复习计划,采取行之有效的复习方法,取得理想的复习效果。为此对“3+理科综合”高考生物学复习应抓好的关键问题,谈谈自己的具体做法。1.认真研究《教学大纲》和理科综合《考试说明》《教学大纲》和理科综合《考试说明》(即考纲)是高中生物学教学和高考命题的依据,在高考生物学科总复习过程中,首先要明确“双纲”与课本之间的关系,把握好复习内容和方向。根据近年来对《教学大纲》和理科综合《考试说明》的学习与分析,以及对广州、上海、山西和天津等省市生物学高考试题的研讨,我们把握了生物学高考命题思路是“遵纲不循本”,即知识点的考查遵循“双纲”的规定和不超出课本知识的范围,而能力水平的考查可以超出课本知识具体体现的层次水平。总之,理科综合的高考命题强调知识与能力并重,以知识为载体,更加注重能力的考查。因此,在单元课题的复习过程中,我重视引导学生抓住主于知识,找出基本知识点和考点,构建单元知识网络,合理分散难点,强化知识重点,重视联系实际,关注知识热点。对单元知识的处理要力求做到:知识点、能力点、教育点、应用点和考查点心中有数。在系列练习过程中力求做到:不猜题、不压题、出活题、无怪题和求实效。当前的高考正处于变革之中,每年都要修订《考试说明》,以便反映当年高考的新动向和具体要求。因此,从《考试说明》的修订内容中可以获得许多重要信息,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复习备考的重点和方向。2.认真分析近年来的生物学高考试卷认真分析近年来的生物学高考试卷可知,生物学高考的测试目标保持着相对稳定性和连续性,考试的内容、题型、题量和整体难度基本上不变,考试热点的重现率较高,同类试题或相近试题年年出现,系列练习中的传统试题也不回避。因此,认真分析近年的生物学高考试卷既有助于把握复习备考的方向,又有利于收集高考训练的基本素材。与此同时,也要看到2001年理科综合试卷发生的一些变化,如进一步加大能力考查力度,增加了STS知识量,增大实验设计、图表分析试题的比例,尤其是命题的素材突出新情境、新材料和新问题。揭示生物学高考命题的新走势有助于我们发现教学和复习过程存在的薄弱环节,及时地调整复习计划和策略。3.广泛搜集高考信息近年来,有关高考改革和复习备考的小道消息不断,各类型学科复习资料泛滥。为了增大高考命题的透明度和抵制复习备考活动中存在的不良之风,国家考试中心每年都出版发行《考试说明》和一系列有关高考试题分析等专著。此外,《光明日报》、《生物学通报》和《考试》等报刊杂志都及时报道高考信息和提供质量水平较高的复习资料。因此,要重视从各类正规渠道获得准确可信的高考信息,广泛搜集高考研究的信息或复习资料,及时总结实践经验,参与同行问的交流与研讨,从而提高高考复习的质量。4.狠抓基础知识和能力训练1991年版高中《生物》课本中概念性和命题性知识多,学科间渗透性知识、学科内新知识和实践性知识少,教学中需要教师扩展和引申的知识面宽,需要引导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空间大。因此,课堂上教师照本宣科是难以达到预期教学目标的。在一些单元教学过程中,即使教师讲得透彻,学生听得很清晰,但由于知识学习与能力训练缺乏有机的结合,学生仍存在着听得懂、忘得快,或者记得住、用不上的现象。总之,教学中存在着“知识学习不到位”和“能力训练不到位”的问题。当前,高考命题改革的趋势是:稳中求变、变中求新、新中求活和活中求快。高考试题特点是:全、小、精和活;考知识、考技能和考综合运用能力。可见,教学实际与高考要求极不适应,这就需要教师在组织复习备考活动中要狠抓基础知识和能力训练,特别是在能力训练中我要求学生解答问题时达到:常见的试题不出错,不常见的试题努力做,认真反思,减少失分。5.制定周密的复习备考计划在高三生物学总复习中,我们将整个复习过程划分为:分章复习、专题复习、学科间综合与模拟测试、查漏补缺等阶段,各个阶段的主要任务如下:5.1分章复习阶段分章复习阶段的时间安排在9月初至12月底,该阶段的复习任务是理清单元知识点和夯实基础。事实表明,能力是知识与技能的有机结合,没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和基本技能,是不能形成相应的解决问题能力的。为了夯实基础,在高二生物学教学的基础上,我按照高中《生物》课本的章节课题进行逐章逐节的系统复习。首先,引导学生理清单元知识点,弄懂基本概念和原理,明确相关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构建单元知识网络。然后,对于主于知识强调纵向引申和横向扩展,所谓的纵向引申是指对基本概念和原理均达到“领会”和“应用”的层次水平,所谓的横向扩展是指关注学科问的相互渗透。此外,在此阶段的复习中,要重视检测学生对重点知识的理解能力,以便为进一步培养综合能力奠定基础,要关注学生是否突破知识难点,尽力为学生灵活运用知识扫清障碍。这个阶段的复习应以学生为主,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份单元知识明细表,学生将主要精力放在对基本概念和原理的领会和应用上,以及本单元内相关知识之间的结点上。5.2专题复习阶段专题复习阶段的时间安排在翌年1月初至4月中旬,该阶段的复习任务是加强学科内综合,使知识系统化和形成命题网络(即知识块)。这个阶段的复习实际上是在分章复习和夯实基础的前提下引导学生从新的维度对知识进行归类和重新组合,从而达到熟练掌握知识的程度。在该阶段复习过程中,我们依据高中生物学的主干知识提出: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细胞分裂与生殖、生命活动的调节、环境与生物、污染与健康、现代生物技术、生物实验、遗传学中的概率统计、图表和曲线图及STS等10个专题,通过每个专题的讲解、测试和讲评,学生对重点知识进一步加深理解,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同时使学生构建起生物学基础知识的命题网络,从而为进一步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打下基础。在专题复习阶段,除完成上述的知识专题复习外,还穿插了高考试卷的各类题型特点、解题思路、方法和技巧的专题讲座,并通过边讲边练的形式,逐步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和技能,使其解题速度和准确性得到显著的提高。此外,在分章复习阶段要求学生课本随身带,读好课本,用好课本,练习时遇到问题和发现漏洞随时拿出课本进行对照和补充。但是,在专题复习阶段则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程度,选择一本适合自己的参考资料。选择复习资料必须是质量好、品位高、立意新并备有参考答案的正式出版物,杜绝使用盗版书和质量低劣的练习题。5.3学科间综合和模拟测试阶段学科间综合和模拟测试阶段的时间安排在4月中旬至6月初,这个阶段的复习任务是引导学生从多学科角度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问题,以适应高考试卷中考查综合应用能力的试题。从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上看,中学的各门课程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素质教育的课程体系,每个学科是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不同学科之间相互联系和相互渗透是必然的。在教学活动中,善于把握学科间相关知识的交叉点,做到知识上互相迁移和方法上互相借鉴,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跨学科思考问题,是十分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一项重要措施。高考中的理科综合主要是生物学、物理学和化学3科知识的综合,因此复习时教师有必要提示学生注意生物学与物理学和化学之间存在的知识交叉点。一般说来,生物学与化学知识相联系的内容有:细胞的元素组成、植物体内可循环元素和不可循环元素、自由水和结合水、无机离子和化合物、糖类和脂类、蛋白质、酶、活性肽、抗原和抗体、核酸、ATP与ADP、半透膜、渗析与渗透、化学因素与基因突变、化学因素与染色体变异、光反应与暗反应、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糖代谢和蛋白质代谢、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生命的起源、米勒实验及化学污染与防治等。生物学与物理学知识相联系的内容有:显微镜结构及成像原理、物质的扩散与渗透原理、叶绿体色素的吸收光谱、纸层析法分离叶绿体色素的原理、光能转换化学能的过程、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物理因素与人工诱变、放射性同位素示踪和X射线衍射、失重或超重条件对植物生长素分布的影响、噪声和超声波与环境污染及能量守恒和物质不灭定律等。在这个阶段还要安排适量的综合训练或模拟测试。综合训练或模拟测试的题量不宜过多,以覆盖主干知识要点和练活学生思维为宜。学生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综合训练或模拟测试题,但教师可以不进行全面审阅,由学生自查后提出质疑性问题,然后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讲评。通过这种适量的综合训练或模拟测试过程,学生的解题能力和技巧、解题速度得到提高,也有利于培养他们应考的良好心理素质。5.4查漏补缺阶段查漏补缺阶段的时间安排在6月至6月中下旬,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查漏补缺和适应高考环境。在这个阶段,我们在认真分析近年来高考试题的重点、特点、热点的基础上,结合大多数学生尚存在的薄弱环节,自编两套高考冲刺练习题,试卷格式、题型、题量、难易程度均与高考试题相近,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通过查漏补缺学生不仅发现良己存在的不足,而且体验和感受到摸拟环境对自己产生的“压力”。在此基础上,同学问通过交流彼此的感受取得经验或教训,从而为学生迎接“3+理科综合”高考做好充分的准备。
生物学习中德育渗透
新的课程标准把德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课堂教学有丰富的德育资源和巨大潜力,强化德育在各学科教学中的渗透力,开展课堂教学的德育渗透探索,已经成为很多教育专家的共识。生物教学因知识的跨界性以及跟人类社会关系密切,具有其他自然学科所不具备的优势。那么,如何在生物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呢?
一、德育渗透的基本原则
德育不是空洞的说教,这就需要教师掌握和运用高超的科学加艺术的教学方式、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风趣幽默的教学语言,组织生动活泼的教学活动,使学生于不知不觉间产生共鸣、情感受到激荡、道德得到熏陶、心灵得到净化。正如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育取得成效的关键是要善于“掩盖教育意图”。
(1)与生物学知识紧密结合进行。在生物教学中渗透德育,关键是找准知识传授、技能训练与思想教育的有效结合点。有的知识结合点属于“显性”,例如,李时珍编著的《本草纲目》被译成多种外国文字,是世界上享有盛名的植物学家。只要老师讲述,或者学生阅读,就可以受到爱国主义思想教育。有的知识结合点属于“隐性”,需要教师去发掘。例如,植物生长素的浓度较低会促进植物生长,浓度过高会抑制植物生长。由此,教师强调:超过了物质的数量界限,就会改变事物的性质,这就是“量变到质变”。结合生长素浓度的变化,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使学生印象深刻。这样的知识点需要发掘、升华。
(2)教育对象的易接受性。生物学科的认识和方法,给学生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奠定了基础。学生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和其他自然学科一样,大都具有可直接验证的特点,因而知识的客观性在学生头脑中印象会更为深刻,对生物学知识真理性的信念也就更为牢固。从这个角度上说,由此进行的思想熏陶,学生更易于接受。例如,从运动系统、循环系统的角度阐述了体力劳动和体育运动对人体健康的好处,从呼吸、神经等系统的生理卫生说明了吸烟、酗酒的危害;讲青春期身体重要器官要到25岁左右才发育完善,说明了晚婚晚育的生理学基础;遗传学阐明了为何《婚姻法》规定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旁系血亲禁止结婚。像这样一些具有思想意义的内容,在生物教学中进行,要比离开科学知识单纯进行纪律教育、道德规劝效果要好。
(3)育人效果的依赖性。生物学科的思想教育是通过生物教师去执行的,因此思想教育的效果依赖于生物教师的思想素质、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的水平。教师的政治态度、思想品德、意志、情感,通过言传身教对学生产生导向作用。如果生物教师富于教学机智,就会善于根据教材和教学情境进行思想教育。教师的教学艺术水平越高,学生学>-j兴趣越浓厚,思想教育就会理入而情动,最终促进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
生物学钾离子研究论文
摘要:钾离子通道是植物钾离子吸收的重要途径之一。近年来,已从多种植物或同种植物的不同组织器官中分离到多种钾离子通道基因,包括内向整流型钾离子通道基因(如OsAKT1,DKT1,Ktrrl,KIll,KZM1,ZMK2等)和外向整流型钾离子通道基因(如CORK,PTORK,STORK等)。文章分别从结构、功能以及相关基因等三方面综述了关于植物钾离子通道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并对应用生物工程技术改良植物的钾营养性状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钾离子通道;结构;基因
离子通道(ionchanne1)是跨膜蛋白,每个蛋白分子能以高达l08个/秒的速度进行离子的被动跨膜运输,离子在跨膜电化学势梯度的作用下进行的运输,不需要加入任何的自由能。一般来讲,离子通道具有两个显著特征:
一是离子通道是门控的,即离子通道的活性由通道开或关两种构象所调节,并通过开关应答相应的信号。根据门控机制,离子通道可分为电压门控、配体门控、压力激活离子通道。
二是通道对离子的选择性,离子通道对被转运离子的大小与电荷都有高度的选择性。根据通道可通过的不同离子,可将离子通道分为钾离子(potassiumion,K)通道、钠离子(natriumion,Na)通道、钙离子(calciumion,Ca2)通道等。其中,K通道是种类最多、家族最为多样化的离子通道,根据其对电势依赖性及离子流方向的不同,可把K通道分为两类:①内向整流型K通道(inwardrectifierKchannel;Kin),②外向整流型K通道(outwardrectifierKhannel;Kout)。K是植物细胞中含量最为丰富的阳离子,也是植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唯一的一价阳离子,它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植物中可能存在K通道,这一点早在20世纪6o年代植物营养学界就有人提出,而一直到80年代才被Schroeder等人[23证实,他们利用膜片钳(patchchmp)技术,首先在蚕豆(V/c/afaba)的保卫细胞中检测出了K通道钾离子通道的结构单个钾离子通道是同源四聚体,4个亚基(subunit)对称的围成一个传导离子的中央孔道(pore),恰好让单个K通过。对于不同的家族,4"亚基有不同数目的跨膜链(membrane。span。ningelement)组成。两个跨膜链与它们之间的P回环(porehelixloop)是K通道结构的标志2TM/P),不同家族的K通道都有这样一个结目前从植物体中发现的K通道几乎全是电压门控型的,如保卫细胞中的K外向整流通道等,其结构模型如图2一a所示。离子通透过程中离子的选择性主要发生在狭窄的选择性过滤器(selectivityfilter)中(图2一b),X射线晶体学显示选择性过滤器长1.2nIll,孔径约nIll,K钾离子通道的作用.有关K通道在植物体内的作用研究并不多。
从目前的结果来看,认为主要是与K吸收和细胞中的信号传递(尤其是保卫细胞)有关。小麦根细胞中过极化激活的选择性内流K通道的表观平衡常数Km值为8.8mmol/L,与通常的低亲和吸收系统Km值相似[。近年来,大量K通道基因的研究表明,K通道是植物吸收转运钾离子的重要途径之一。保卫细胞中气孔的开闭与其液泡中的K浓度有密切关系。质膜去极化激活的K外向整流通道引起K外流,胞质膨压降低,导致气孔的关闭。相反,质膜上H.ATPase激活的超极化(hyperpolarization)促使内向整流钾离子通道(Kin)的打开,引起K的内流,最终导致气孔的张开钾离子通道相关基因及其功能特征迄今,已从多种植物或同种植物的不同组织器官中分离得到多种K通道基因(图3),根据对其结构功能和DNA序列的分析,可以把它们分为5个大组:工,Ⅱ,Ⅳ组基因属于内向整流型通道;m组属于弱内向整流型通道(weaklyinwardAKT1ArabidopsisKTransporter1)是第一个克隆到的植物K通道基因,采用酵母双突变体互补法从拟南芥cDNA文库中筛选出来cDNA序列分析表明,AKT1长2649bp,其中的阅读框为2517bp,编码838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多肽,相对分子质量约为95400Da。AKT1编码的K通道,对K有极高的选择性,其选择性依次是K>Rb>>Na>Li。
探索春冬瓜的生物学特征
摘要:阐述了冬瓜的生物学特性,并介绍了其春季栽培技术,以为提高冬瓜栽培水平提供借鉴。
关键词:冬瓜;生物学特性;春季;栽培技术
一、生物学特性
冬瓜为葫芦科一年生攀援草本植物。其根系强大,须根发达,深度50~100cm,宽度150~200cm,根系吸收能力强,容易产生不定根;叶互生,叶片宽大,掌状,5~7个浅裂,绿色,叶面叶背具茸毛,宽30~35cm,长24~28cm,叶脉网状,背部突起。叶柄明显,长14~18cm,直径0.5~0.7cm,被茸毛;茎蔓性,五角棱形,绿色,密被茸毛。茎分枝力强,每节腋芽均可抽发侧蔓,侧蔓各节腋芽也可抽发副侧蔓。冬瓜一般为雌雄同株异花,个别品种为两性花。一般先发生雄花,随后发生雌花。雄花萼片5个,近戟形,绿色,花瓣5片,椭圆形,黄色。雄蕊3枚,在花的中央三角形排列,顶生花药,几度弯曲开裂。雌花瓣与雄花瓣相同。子房下位,形状因品种而不同,有长椭圆形、短椭圆形,绿色,密被茸毛,花柄较雄花柄短而粗,被茸毛。花柱短,柱头瓣状三裂,浅黄色。冬瓜一般靠主蔓坐瓜,侧蔓坐瓜的可靠性差。冬瓜花一般在晚上10时左右初开,翌日上午7时盛开,花瓣约经2d凋谢。
二、春季栽培技术
2.1选地
浅议病原生物学实验室生物安全教育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医学生在病原生物实验中存在的生物安全问题,阐明了生物安全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进而从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强化人员生物安全意识教育、加强有关生物安全知识教育和规范实验室操作技能、实验室安全防护和环保教育等方面提出了实验室生物安全教育的措施。
【关键词】病原生物学;实验室;生物安全教育
病原生物学实验室的生物安全是指避免危险生物因子造成实验室人员暴露,向实验室外扩散并导致危险的综合因素,以防止实验室人员感染和防止危险因子外泄而污染环境[1]。病原生物学实验室是开展科研、教学、疾病预防控制等活动的重要场所,要经常与各种病原微生物打交道,由于学生实验室生物安全意识淡薄或实验操作不当等可能会导致操作人员自身感染,甚至造成传染性物质外泄,污染环境。因此把生物安全教育纳入医学院校实验室日常管理和教学工作中,是十分必要的。
1.常存在于病原生物实验中的生物安全问题。
1.1学生生物安全意识淡薄:
1.1.1学生初次接触到病原微生物,如菌种、血液、体液、粪便、分泌物标本等,对其致病性和危险性认识不足。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生物科技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