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转移范文10篇

时间:2024-03-12 22:01:13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生态转移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生态转移

生态转移支付制度研究

内容提要:建立生态转移支付制度是解决区域性生态服务有效供给的重要途径,它通过财政资源在特定区域内由经济发达地区向贫困地区横向转移,使生态受益者和提供者在成本和收益的分担与享受上趋于合理,从而激励贫困地区保护生态环境的积极性,形成生态补偿与环境保护的良性互动关系。作为生态补偿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项制度的推行对促进区域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关键词:生态转移支付制度;生态补偿;横向转移支付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居住在不同地区的人们共同的生产和生活基础,如何使地区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必须要解决的重大课题。作为公共产品或公共服务,生态环境具有显著的跨区域性,因此在一国范围内,它既有全国性的属性,也具有鲜明的地域属性。全国性的生态服务理所当然应由中央政府财政支出来解决,而具有地域属性的生态服务应该由区域内所有受益者共同承担,这是没有疑问的,但在具体的财政实践中,区域性生态服务的各受益地区往往隶属于不同的行政区划,分属于不同级次的财政,而且不同区域的政府财力又存在巨大差异,因此,协调处理好区域内生态与经济的关系实际上要复杂得多。笔者认为,破解这道难题的一条重要途径是建立行之有效的生态转移支付制度。本文所谓的生态转移支付,确切说是基于生态补偿的横向转移支付,即按照“谁受益谁付费”的原则,由生态服务的受益区政府向该服务的提供区政府支付一定的资金,使后者提供的生态服务成本与效益基本对等,从而激励其提高生态产品或服务的有效供给水平。对中国来说,目前的生态转移支付制度主要是指经济发达的生态受益区向欠发达或贫困生态提供区转移一定的资金,以促进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的一项财政制度。

一、建立生态转移支付制度的现实基础及理论依据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公共需求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经济领域,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下的地方产业迅速扩张,引发了环境污染、自然资源滥用等外部负效应,如何有效消除这类负外部性的不良影响,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新的公共需求。消费领域,中国正处于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的阶段,居民生活由温饱型向小康型乃至富裕型转变,像生态环境、安全等这类满足享受和发展需要的公共产品或公共服务,越来越成为当今人们消费的重要公共需求。这些变化要求政府必须加强其公共环境职能,增加对环境污染治理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投入,以满足区域内经济主体对生态环境的公共需求。

然而环境保护与地方经济利益对地方政府来说犹如鱼和熊掌,虽非不可兼得,却也绝非互不冲突。资源有效配置的一个基本原则是成本与效益对等,只有当产品的边际效益等于边际成本,该产品的供给量才是有效率的。生态环境这类公共产品具有显著的效益外溢性,其受益范围往往是跨行政区间的,提供生态环境而产生的利益会溢出到那些不为此分担成本的其他地区,也就是说,生态服务给社会带来的好处比给本辖区带来的好处要多得多。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地方政府作为代表本地区利益的团体利益主体,它只考虑本地居民的利益,在对效益外溢的地方性公共产品或服务进行成本效益比较时,只计算本辖区产生的效益与成本,对外溢到其他辖区的利益则不考虑在内。因此,在没有得到相应补偿的情况下,地方政府是按照本辖区的边际效益与边际成本相等条件来决定供应量的,它所愿意提供的生态服务数量必然会大大低于该项服务的社会最优水平,与之相关的财政活动也会低于应有的规模。从社会的观点看,这样的供应水平显然不符合资源配置的效率要求。

查看全文

生态转移的绩效审计标准探究

本文作者:孙青工作单位:山东工商学院

政府生态转移支付绩效审计现状

(一)财务审计,考察财务工作恰当性,被审计单位提交的财务报告是否公正、严格遵守有关的法律法规。绩效审计的目的是确定被审计单位是否以经济的、有效的方式管理和使用资源;确定低效率的原因,包括管理信息系统、管理程序或组织机构不完善的原因。德国审计部门对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重要审计标准为合规性和效益性。合规性是审查现行的管理规定和原则是否得到了遵守,包括记账方法的正确性和管理措施的合法性。效益性则是审查被审计单位在实现目标过程中是否讲求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借鉴西方国家对于政府转移支付审计制度,我国现行的财政转移支付审计制度仍处于过渡阶段,各个方面还不够完善,我们应对转移支付专项资金开展绩效审计。本文则着重研究生态绩效审计方面。(二)我国政府生态转移绩效审计1.政府生态转移支付内容。我国政府生态转移支付绩效审计主要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环境保护和治理,二是基本公共服务。环境保护和治理,即委托相关部门对享受该项转移支付地区的生态环境质量,采取定期普查、年度抽查以及专项检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绩效评估,通过合理的审计方法看环境是否达标,资金是否有效的利用。基本公共服务具体指标包括:学龄儿童净入学率、每万人口医院(卫生院)床位数、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人口比例、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人口比例等。通过以上指标进行审计,提出意见或建议。2008年我国环境保护部中国科学院对我国内地31个省级行政单位的陆地进行了生态功能区划。2011年《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办法》给出环境保护和治理所涉及的生态环境指标(EI)体系,以及须重点考察的基本公共服务项目。2.政府生态转移支付绩效审计特点。一是公平性,由于不同地方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和具体情况要求不同,我们在进行生态转移支付审计时,要理性客观的理解公平性在审计标准中的应用。只有把握正确的公平尺度才可以更好地做出审计意见。二是宏观性,生态转移支付中所涉及的环境和基本公共服务都是服务于全社会的,其产生的效益将在很大的范围内发生作用,并且有相当一部分效益以潜在的、转换的形式间接表现出来,因此,只有立足于宏观的标准,才能做出全面、正确的评价。三是多元性,政府生态绩效审计标准并不是使用货币计量的财务数据,而是大量的非货币计量尺度指标。其审计应用的领域是多方面的,涉及的绩效目标是多样的。在设立审计标准时要充分考虑到这种多元性,才不会片面。长期性及可持续发展,在生态系统中,一些成果如森林绿化面积,水土涵养等并不是立刻就可以显现的,而是要经过一段时间才可以表现出来,这是一种长期的可持续状态。我国长期坚持走可持续发展路线,在审计当中我们也要考虑到这种长期性和持续性。(三)研究的目的与意义。政府生态转移支付绩效审计其根本目的是改善环境生态管理,实现可持续发展。具体目的是对生态管理各步骤的绩效情况进行审计评价,找出影响生态转移支付绩效的消极因素,提出建设性审计意见,促进政府生态转移支付的高效运行。合理的生态转移支付绩效审计标准可以加强国家生态转移支付绩效审计监督,减少资金浪费及舞弊行为,使政府生态转移支付制度更加透明化。生态转移支付绩效审计标准的完善,可以促使绩效审计各方面工作的开展,是绩效审计的前提和基础。建立完善的生态转移支付绩效审计标准,可为今后我国政府的其他转移支付专项资金绩效审计起到借鉴作用。

建立政府生态转移支付绩效审计标准的原则要求

(一)科学性原则。科学性原则是在设计绩效审计标准时,把握绩效审计内涵的正确性、数学处理方法的逻辑严密性以及参量因素分析的准确性等几个方面。由于生态绩效的影响因素复杂,为真实反映绩效情况,要全面反映各有关要素和各有关环节的关联及彼此间的相互作用过程,力求科学合理。(二)适当性原则。适当性原则设计审计标准便于对政府的责任履行状况做出评价,综合考虑可能影响评价结论的因素,使国家审计机关对政府的生态管理责任做出合理一致的评价,做到既突出重点,又保持相对统一。(三)合规性原则。依法治国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方略。对于政府生态转移支付绩效审计来说,审计标准应该遵循相关法律法规,通过法律的权威性、强制性、透明性和规范性,避免政府绩效审计的随意性,提高审计结论的可信性,促进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四)可操作性原则。可操作性是指在满足审计目标需要的前提下,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在设计审计标准时概念要清晰,表达方式简单易懂,数据来源易于采集,使绩效审计中的定性指标量化,这样才能使生态转移支付绩效审计标准真正适应逐步深化的需要。

政府生态转移支付绩效审计标准的确定

查看全文

生态转移支付制度研究论文

内容提要:建立生态转移支付制度是解决区域性生态服务有效供给的重要途径,它通过财政资源在特定区域内由经济发达地区向贫困地区横向转移,使生态受益者和提供者在成本和收益的分担与享受上趋于合理,从而激励贫困地区保护生态环境的积极性,形成生态补偿与环境保护的良性互动关系。作为生态补偿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项制度的推行对促进区域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关键词:生态转移支付制度;生态补偿;横向转移支付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居住在不同地区的人们共同的生产和生活基础,如何使地区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必须要解决的重大课题。作为公共产品或公共服务,生态环境具有显著的跨区域性,因此在一国范围内,它既有全国性的属性,也具有鲜明的地域属性。全国性的生态服务理所当然应由中央政府财政支出来解决,而具有地域属性的生态服务应该由区域内所有受益者共同承担,这是没有疑问的,但在具体的财政实践中,区域性生态服务的各受益地区往往隶属于不同的行政区划,分属于不同级次的财政,而且不同区域的政府财力又存在巨大差异,因此,协调处理好区域内生态与经济的关系实际上要复杂得多。笔者认为,破解这道难题的一条重要途径是建立行之有效的生态转移支付制度。本文所谓的生态转移支付,确切说是基于生态补偿的横向转移支付,即按照“谁受益谁付费”的原则,由生态服务的受益区政府向该服务的提供区政府支付一定的资金,使后者提供的生态服务成本与效益基本对等,从而激励其提高生态产品或服务的有效供给水平。对中国来说,目前的生态转移支付制度主要是指经济发达的生态受益区向欠发达或贫困生态提供区转移一定的资金,以促进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的一项财政制度。

一、建立生态转移支付制度的现实基础及理论依据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公共需求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经济领域,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下的地方产业迅速扩张,引发了环境污染、自然资源滥用等外部负效应,如何有效消除这类负外部性的不良影响,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新的公共需求。消费领域,中国正处于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的阶段,居民生活由温饱型向小康型乃至富裕型转变,像生态环境、安全等这类满足享受和发展需要的公共产品或公共服务,越来越成为当今人们消费的重要公共需求。这些变化要求政府必须加强其公共环境职能,增加对环境污染治理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投入,以满足区域内经济主体对生态环境的公共需求。

然而环境保护与地方经济利益对地方政府来说犹如鱼和熊掌,虽非不可兼得,却也绝非互不冲突。资源有效配置的一个基本原则是成本与效益对等,只有当产品的边际效益等于边际成本,该产品的供给量才是有效率的。生态环境这类公共产品具有显著的效益外溢性,其受益范围往往是跨行政区间的,提供生态环境而产生的利益会溢出到那些不为此分担成本的其他地区,也就是说,生态服务给社会带来的好处比给本辖区带来的好处要多得多。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地方政府作为代表本地区利益的团体利益主体,它只考虑本地居民的利益,在对效益外溢的地方性公共产品或服务进行成本效益比较时,只计算本辖区产生的效益与成本,对外溢到其他辖区的利益则不考虑在内。因此,在没有得到相应补偿的情况下,地方政府是按照本辖区的边际效益与边际成本相等条件来决定供应量的,它所愿意提供的生态服务数量必然会大大低于该项服务的社会最优水平,与之相关的财政活动也会低于应有的规模。从社会的观点看,这样的供应水平显然不符合资源配置的效率要求。

查看全文

生态转移支付制度探讨论文

内容提要:建立生态转移支付制度是解决区域性生态服务有效供给的重要途径,它通过财政资源在特定区域内由经济发达地区向贫困地区横向转移,使生态受益者和提供者在成本和收益的分担与享受上趋于合理,从而激励贫困地区保护生态环境的积极性,形成生态补偿与环境保护的良性互动关系。作为生态补偿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项制度的推行对促进区域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关键词:生态转移支付制度;生态补偿;横向转移支付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居住在不同地区的人们共同的生产和生活基础,如何使地区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必须要解决的重大课题。作为公共产品或公共服务,生态环境具有显著的跨区域性,因此在一国范围内,它既有全国性的属性,也具有鲜明的地域属性。全国性的生态服务理所当然应由中央政府财政支出来解决,而具有地域属性的生态服务应该由区域内所有受益者共同承担,这是没有疑问的,但在具体的财政实践中,区域性生态服务的各受益地区往往隶属于不同的行政区划,分属于不同级次的财政,而且不同区域的政府财力又存在巨大差异,因此,协调处理好区域内生态与经济的关系实际上要复杂得多。笔者认为,破解这道难题的一条重要途径是建立行之有效的生态转移支付制度。本文所谓的生态转移支付,确切说是基于生态补偿的横向转移支付,即按照“谁受益谁付费”的原则,由生态服务的受益区政府向该服务的提供区政府支付一定的资金,使后者提供的生态服务成本与效益基本对等,从而激励其提高生态产品或服务的有效供给水平。对中国来说,目前的生态转移支付制度主要是指经济发达的生态受益区向欠发达或贫困生态提供区转移一定的资金,以促进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的一项财政制度。

一、建立生态转移支付制度的现实基础及理论依据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公共需求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经济领域,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下的地方产业迅速扩张,引发了环境污染、自然资源滥用等外部负效应,如何有效消除这类负外部性的不良影响,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新的公共需求。消费领域,中国正处于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的阶段,居民生活由温饱型向小康型乃至富裕型转变,像生态环境、安全等这类满足享受和发展需要的公共产品或公共服务,越来越成为当今人们消费的重要公共需求。这些变化要求政府必须加强其公共环境职能,增加对环境污染治理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投入,以满足区域内经济主体对生态环境的公共需求。

然而环境保护与地方经济利益对地方政府来说犹如鱼和熊掌,虽非不可兼得,却也绝非互不冲突。资源有效配置的一个基本原则是成本与效益对等,只有当产品的边际效益等于边际成本,该产品的供给量才是有效率的。生态环境这类公共产品具有显著的效益外溢性,其受益范围往往是跨行政区间的,提供生态环境而产生的利益会溢出到那些不为此分担成本的其他地区,也就是说,生态服务给社会带来的好处比给本辖区带来的好处要多得多。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地方政府作为代表本地区利益的团体利益主体,它只考虑本地居民的利益,在对效益外溢的地方性公共产品或服务进行成本效益比较时,只计算本辖区产生的效益与成本,对外溢到其他辖区的利益则不考虑在内。因此,在没有得到相应补偿的情况下,地方政府是按照本辖区的边际效益与边际成本相等条件来决定供应量的,它所愿意提供的生态服务数量必然会大大低于该项服务的社会最优水平,与之相关的财政活动也会低于应有的规模。从社会的观点看,这样的供应水平显然不符合资源配置的效率要求。

查看全文

运用财税手段调节制度安排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生态补偿与生态税收政策;优化生态补偿财政投入政策;建立生态补偿财税政策的配套措施;结论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生态补偿最早是一个自然科学的概念,后被引入到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生态补偿资金筹措渠道是多方面的、完善资源税、拓宽资源课税范围、建立多层次的资源课税体系、合理设计资源课税的计税依据和税率、调整消费税、开征环境税、完善排污收费制度、生态补偿财政转移支付的几个相关问题、构建多层次的生态补偿财政分担体系、建立财政补贴、财政投资有机融合的财政补偿机制、完善生态补偿法律体系、建立多层次生态补偿资金渠道、建立财政、税收、环保三部门联动机制、构建生态补偿机制社会参与和统一操作平台等,具体请详见。

摘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态资源破坏加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补偿成为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考虑的问题。生态补偿财税政策是生态补偿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财税视角考察生态补偿的路径,应进一步完善生态税收制度;构建多层次的生态补偿财政分担体系;建立财政补贴、财政投资有机融合的财政补偿机制;完善生态补偿财税政策的配套措施;建立基于市场经济背景下的生态补偿机制,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生态补偿;财税政策;路径分析

生态补偿最早是一个自然科学的概念,后被引入到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生态补偿作为保护生态环境的一项经济手段,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开始出现并逐步成为环境政策的一个重要领域,其核心内容是生态保护外部成本内部化,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改善、维护和恢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调整相关利益者因保护或破坏生态环境活动产生的环境利益及其经济利益分配关系,以内化相关活动产生的外部成本为原则的一种具有经济激励特征的制度。

财税视角下的生态补偿涵义更加广泛,其政策涵义是一种以保护生态服务功能、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目的,运用财政税收手段,调节生态保护者、受益者和破坏者经济利益关系的制度安排。…财税政策是生态补偿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从财税视角下考察生态补偿路径,有助于拓宽生态补偿的理论思路和操作渠道。

一、生态补偿与生态税收政策

查看全文

小议生态补偿财税体制探讨

[摘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态资源破坏加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补偿成为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考虑的问题。生态补偿财税政策是生态补偿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财税视角考察生态补偿的路径,应进一步完善生态税收制度;构建多层次的生态补偿财政分担体系;建立财政补贴、财政投资有机融合的财政补偿机制;完善生态补偿财税政策的配套措施;建立基于市场经济背景下的生态补偿机制,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生态补偿;财税政策;路径分析

生态补偿最早是一个自然科学的概念,后被引入到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生态补偿作为保护生态环境的一项经济手段,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开始出现并逐步成为环境政策的一个重要领域,其核心内容是生态保护外部成本内部化,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改善、维护和恢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调整相关利益者因保护或破坏生态环境活动产生的环境利益及其经济利益分配关系,以内化相关活动产生的外部成本为原则的一种具有经济激励特征的制度。

财税视角下的生态补偿涵义更加广泛,其政策涵义是一种以保护生态服务功能、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目的,运用财政税收手段,调节生态保护者、受益者和破坏者经济利益关系的制度安排。…财税政策是生态补偿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从财税视角下考察生态补偿路径,有助于拓宽生态补偿的理论思路和操作渠道。

一、生态补偿与生态税收政策

生态补偿资金筹措渠道是多方面的,但生态税收收入是其中重要的来源。借鉴国外先进的生态税收建设经验,完善生态税收政策,建立与生态补偿机制相适应的生态税收体系,是税制改革的要求,也是经济、社会、环境和谐发展的需要。

查看全文

生态试验区的财政政策思考

一、国内生态补偿相关财政政策实践

辽河流域在辽宁省境内污染最严重的河流之一,是国家重点治理的污染区。2006年,辽宁省财政建立了具有生态补偿意义的辽河流域专项治理资金,每年额度为1亿元,其中,省财政筹集6000万元,各市筹集4000万元。资金主要用于解决流域内重点污染企业历史遗留环境问题、生态保护和跨区域、跨流域污染综合治理、饮用水源保护等方面项目的资金补助。2010年,辽宁省财政投入3.6亿元补助资金对辽河两岸1000米范围内进行生态封育,在封育区实施“退耕还河”,把农民的河滩地以每年每亩600元的价格“回租”,让辽河休养生息。2008年,辽宁省颁布的《辽宁省跨行政区域河流出市断面水质目标考核暂行办法》规定,以地级市为单位,对主要河流出市断面水质进行考核,水质超过目标值的,上游地区将给予下游地区补偿资金。辽宁省环保厅根据监测结果,确定各市应缴纳的补偿资金总额,由辽宁省财政厅一并扣缴。断面受到了经济处罚的罚金,并由辽宁省财政厅扣缴生态补偿金。这笔补偿资金将作为辽宁省水污染生态补偿专项资金,用于流域水污染综合整治、生态修复和污染减排工程。

二、国外生态补偿财政政策实践

世界各国都比较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问题,在保护资源环境和生态补偿方面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国外生态功能区财政政策主要集中于生态补偿。

(一)巴西:加强立法,实施生态补偿财政转移

巴西加强生态补偿财政转移支付立法,建立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在实施生态补偿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前,巴西各州首先制定了有关生态补偿财政转移支付的法律法规,明确了生态补偿财政转移支付的目标和原则,就财政转移支付资金的来源、规模和资金分配计算方法作出了详细规定。通过立法使生态补偿财政转移支付实践有法可依,从而明确了各级政府的法律责任,保证了在生态补偿财政转移支付的实际操作过程中能够公正公开,避免了人为因素的干扰。而我国目前存在着生态补偿法律缺位的问题,有关生态补偿的法律规定分散于不同级别的法律法规中,对于生态补偿基本原则、主体、标准、资金等关键问题也并未作出具体规定。因此,加强我国生态补偿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建设,是我国未来生态补偿实践开展和生态补偿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实施的有力保障。

查看全文

领导在退牧转移座谈会的讲话

尊敬的杨主席、各位领导:

下面就我旗生态保护和牧区经济发展有关情况向各位领导做一简要汇报。

一、基本情况和牧区现状

“十二五”以来,旗委、政府将发展牧区经济与保护生态、建设生态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紧紧抓住牧区实施退牧还草、生态移民、林业生态建设等一系列生态建设和保护项目的契机,走保护与建设并重的路子,虽然局部地区得到了有效控制,但整体上牧区生态恶化的势头仍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全旗草场全部退化,70%的草场重度退化。植被覆盖率从六十年代的30%下降到目前的13%,天然梭梭林面积由250万亩减少到现在的82万亩,密度降低一半以上。草本植物由240多种减少到目前的80余种。草场亩均产草量由26.3公斤降到目前亩产草不足9公斤。造成生态恶化的原因很多,但主要原因有两方面:一是自然因素。降雨量少蒸发量大,年平均降雨量只有90—110毫米,蒸发量却高达3000毫米以上。二是人为因素。由于超载过牧,破坏了植被,造成了草场沙化,土地的沙化造成了气候干燥,降低了空气的湿度,导致了降雨量的减少。反过来又由于降雨量的减少植被得不到恢复,气候更加干燥,空气湿度再度降低,降雨量进一步减少,年复一年,形成恶性循环,最终导致生态严重恶化。

二、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退牧转移

由于超载过牧,造成草牧场严重退化,草牧场载畜能力大大降低,人均牲畜得不到发展。加之牧民居住偏远分散、交通不便、运输成本大、信息闭塞,致使牧民生产、生活非常困难,概括起来就是“两高两低”,即生产成本高、生活成本高、经济收入低、生活质量低。年牧民人均纯收入仅为2474元。究其根本原因主要就是人多畜多,草畜矛盾所致,解决这一问题的最有效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减人减畜,只有把大部分的人转移出来,草场载畜量才能降下来,畜均草场才能提高,人均拥有牲畜才能增加。因此,实施退牧转移是一项迫在眉睫、势在必行的战略工程。为了做好这项工作,年旗委、政府在认真调研,充分听取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制定出台了《牧区退牧转移实施意见》、《退牧移民养老保险实施办法》和《鼓励牧民从事二三产业优惠政策》等,坚持以项目为支撑,以保护和恢复生态,改善牧民生产生活条件为出发点和切入点,因地制宜,多种形式,多渠道实施转移,整合捆绑项目资金,收取草原补偿费、水权置换、企业赞助、政府补贴等多渠道筹措资金。通过从年至2011年五年的退牧转移战略实施,全旗牧区实施退牧转移2200户、8000多人,山后牧区最终保留2000人左右,饲养20万头只左右牲畜。

查看全文

财税生态补偿政策论文

摘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态资源破坏加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补偿成为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考虑的问题。生态补偿财税政策是生态补偿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财税视角考察生态补偿的路径,应进一步完善生态税收制度;构建多层次的生态补偿财政分担体系;建立财政补贴、财政投资有机融合的财政补偿机制;完善生态补偿财税政策的配套措施;建立基于市场经济背景下的生态补偿机制,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生态补偿;财税政策;路径分析

生态补偿最早是一个自然科学的概念,后被引入到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生态补偿作为保护生态环境的一项经济手段,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开始出现并逐步成为环境政策的一个重要领域,其核心内容是生态保护外部成本内部化,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改善、维护和恢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调整相关利益者因保护或破坏生态环境活动产生的环境利益及其经济利益分配关系,以内化相关活动产生的外部成本为原则的一种具有经济激励特征的制度。

财税视角下的生态补偿涵义更加广泛,其政策涵义是一种以保护生态服务功能、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目的,运用财政税收手段,调节生态保护者、受益者和破坏者经济利益关系的制度安排。…财税政策是生态补偿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从财税视角下考察生态补偿路径,有助于拓宽生态补偿的理论思路和操作渠道。

一、生态补偿与生态税收政策

生态补偿资金筹措渠道是多方面的,但生态税收收入是其中重要的来源。借鉴国外先进的生态税收建设经验,完善生态税收政策,建立与生态补偿机制相适应的生态税收体系,是税制改革的要求,也是经济、社会、环境和谐发展的需要。

查看全文

财税视角保护生态论文

摘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态资源破坏加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补偿成为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考虑的问题。生态补偿财税政策是生态补偿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财税视角考察生态补偿的路径,应进一步完善生态税收制度;构建多层次的生态补偿财政分担体系;建立财政补贴、财政投资有机融合的财政补偿机制;完善生态补偿财税政策的配套措施;建立基于市场经济背景下的生态补偿机制,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生态补偿;财税政策;路径分析

生态补偿最早是一个自然科学的概念,后被引入到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生态补偿作为保护生态环境的一项经济手段,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开始出现并逐步成为环境政策的一个重要领域,其核心内容是生态保护外部成本内部化,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改善、维护和恢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调整相关利益者因保护或破坏生态环境活动产生的环境利益及其经济利益分配关系,以内化相关活动产生的外部成本为原则的一种具有经济激励特征的制度。

财税视角下的生态补偿涵义更加广泛,其政策涵义是一种以保护生态服务功能、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目的,运用财政税收手段,调节生态保护者、受益者和破坏者经济利益关系的制度安排。…财税政策是生态补偿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从财税视角下考察生态补偿路径,有助于拓宽生态补偿的理论思路和操作渠道。

一、生态补偿与生态税收政策

生态补偿资金筹措渠道是多方面的,但生态税收收入是其中重要的来源。借鉴国外先进的生态税收建设经验,完善生态税收政策,建立与生态补偿机制相适应的生态税收体系,是税制改革的要求,也是经济、社会、环境和谐发展的需要。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