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循环范文10篇
时间:2024-03-12 21:07:43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生态循环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构建生态循环农业
为进一步加快发展生态循环农业,促进农业转型升级,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巩固提高生态县创建成果,根据县委、县政府《关于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县委[2011]7号)要求,现就加快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着眼于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业转型升级,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工作目标,以粮食生产功能区和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为主要平台,以创建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县、示范区、示范企业、示范项目为载体,以科技创新、机制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深入实施农业投入物品减量化、生产过程清洁化、废物利用资源化、产品供给无害化行动,着力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态循环农业生产经营体系,打造富有开化特色的现代农业。
二、发展目标
到年,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理念深入人心,产业体系基本形成,技术模式广泛应用,无害供给得到保障,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创建省级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1—2个、生态循环农业示范企业2—3个,生态循环农业示范项目8—10个,建成省级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县;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统防统治覆盖率分别达到85%和45%以上,农业标准化生产普及率达到85%以上,其中农业龙头企业、规范化专业合作社实现全覆盖;农作物秸秆利用率、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排泄物资源化利用率、农村清洁能源利用率分别达到90%、97%和78%以上。
三、工作重点
循环型生态农业论文
1循环型生态农业的概念
1.1生态农业与循环农业的内涵分析“生态农业”(ecologicalagriculture)一词最初由美国土壤学家W.Albreche于1970年提出,英国农学家M,Worthington于1981年将生态农业明确定义为“生态上能自我维持、低输入,经济上有生命力,在环境、伦理和审美方面可接受的小型农业。”1981年,以生态学家马世骏教授为代表的一批科学家将国外生态农业研究的成果与中国国情结合,首次提出了“中国生态农业”的概念。“循环经济”一词是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斯·鲍尔丁(KennethEwertBoulding)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生态经济时谈到的,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杜邦公司提出了循环经济3R原则。国内在国外“循环经济”思想上提出了“循环农业(RecyclingAgricultural)”概念,该词语首次见于陈德敏等于2002年发表的文章。从我国“生态农业”、“循环农业”概念提出后,学者们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如:生态学家叶谦吉(1988)、吴国凯等(1988)、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1991)、著名生态学家孙鸿良(1993)等对“生态农业”概念进行了完善与优化;郭铁民等(2004)、宣亚南等(2005、熊瑶等(2005等对我国“循环农业”的概念进行各自优化定义。两者的概念与内涵,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进步、环境条件的不断变化及人们认识的不断深化随之得到扩充和发展,其相关理论体系也在不断完善。分析生态农业与循环农业的代表性概念,结合我国目前农产品比较丰富,注重产品质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将生态农业基本内涵概括为:生态良性循环、产品优质安全、三大效益协调、科技管理支撑、产业复合设计、系统优选调控,另外包含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间接内涵。将循环农业基本内涵概括为:物质循环利用、环境和谐友好、产业网状依存、科技管理创新、三大效益同步、农业永续发展。通过生态农业与循环农业的内涵分析发现,其共性是二者都兼顾生态、社会、经济三大效益,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或途径,其共同目标都是为了实现可持续农业的发展;其次,二者都需要现代科学技术、科学管理的支撑;另外,二者都注重多产业复合的复合设计。主要区别在于:
(1)虽然二种农业模式都兼顾生态、社会、经济三大效益,但生态农业更加重视生态效益,而对经济效益比较弱化,而循环农业更加注重经济效益的提高与环境改善的融合。
(2)生态农业追求的最终目标虽然是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但在满足人类社会持续对农产品的需求方面没有具体措施,因此,生态农业更是可持续农业的基础。
(3)生态农业主要侧重于产品生产环节的环保、绿色,而循环农业按照循环经济3R原则更重视生产环节、生产链和消费领域的物质循环利用,减少自然环境的破坏与资源的消耗。
(4)生态农业注重产品的自然安全,而循环农业在注重经济效益下对产品的安全比较弱化。我国生态农业的提出与发展比循环农业早20年,在发展过程中,随着人们认识的深化、科技与社会的进步,生态农业与循环农业的概念与内涵皆不断更新完善,至今,生态农业与循环农业两者在内涵上已呈现交叉重叠现象,两者都以生态学、生态经济学原理为指导,除各有侧重点外,直接或间接目标一致。但对生态农业而言,其发展依赖于农村环境,而农村环境又与农村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社会经济发展到目前,随着农村生产资料、消费商品的丰富,在生产各环节及人们生活过程中,农业生产系统中非自然物质的输入不可避免,而这些物质按照生态学原理,依靠自然生态系统的食物链转化很困难或历时很长,从而直接影响生态系统稳定与良性发展,造成农业生产环境恶化,因此,在农业物能循环中必然涉及到非自然性物质的人为循环利用问题,而这个问题是需要用循环经济的理论来解决的。因此,为了减少概念的重复,取长补短,形成符合现代生态文明、物质文明、社会文明建设要求的系统化现代农业概念,将生态农业与循环农业的概念融合,称之为“循环型生态农业”。
落实生态循环农业建议
为进一步加快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含林业),促进农业转型升级,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根据《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发展生态农业行动方案的通知》(政办发〔2010〕61号)要求,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着眼于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业转型升级,以建设现代农业强县为目标,以现代农业园区和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为主要平台,以投入物品减量化、生产过程清洁化、废物利用资源化、产品供给无害化为主线,以科技创新、机制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以创建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县、示范区、示范企业、示范项目为载体,着力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态循环农业生产经营体系,打造富有安吉特色的现代农业。
二、发展目标
到年,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理念深入人心,产业体系基本形成,技术模式广泛应用,无公害供给得到保障,生态环境得到保护和进一步改善;建成县级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5个、生态循环农业示范企业25个、生态循环农业示范项目50个;创建省级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1-2个、生态循环农业示范企业2-3个、生态循环农业示范项目4-6个,成为省级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县;全县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统防统治覆盖率分别达到85%和20%以上,农业标准化生产普及率达到80%以上,其中农业龙头企业、规范化专业合作社实施全覆盖;农物作秸杆利用率、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排泄物资源化利用、农村清洁能源利用率分别达到80%、97%和75%以上。
三、工作重点
生态农业循环技术研究
摘要:本文主要就生态农业循环技术模式展开分析的,对生态农业循环技术模式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就我国当前的实际情况,越来越注重可持续发展,生态农业循环技术模式符合时展的要求,符合时展的潮流。循环经济是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要重视生态农业循环技术,充分的发挥生态农业循环技术的重要作用,促进生态农业的发展。
关键词:生态;农业循环;技术;模式
1循环经济模式有利于促进生态农业的发展
生态农业的基础是生态原理,与此同时,循环经济的基础也是生态原理,循环经济模式有利于促进生态农业的发展。在人类的经济活动的过程中,以生态学的原理作为指导依据,促进经济系统和谐的循环,这就是循环经济,在生态农业中,采取科学的方法,吸收现代科学成就,合理的对生态农业因地制宜,对于农、林、牧、渔各业的比例需要合理的组合,有效的实现生态效益,最大限度的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构建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统一的农业生态体系。循环经济所研究的资源是可再生资源,与此同时,生态农业所研究的资源也是可再生资源,二者之间存在着共性。在实行循环经济的时候,所利用资源大部分是可循环的资源,或者是可再生的资源,注重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在实行循环经济的过程中,要重视高科技,有效的将高科技运用其中。在生态农业中,其农产品恰好也是可再生资源,具有较大的开发潜力。
2生态农业循环技术模式的工艺流程
2.1养殖小区的生产工艺流程。2.1.1对于品种的选择。在养殖小区的生产工艺流程中,品种选择是非常重要的,养殖户根据养猪场生产能力和条件,与市场要求有效地结合,选择最适合的品种。2.1.2技术要求。养猪场具有较高的技术要求,对于哺乳母猪、妊娠舍经产母猪以及分娩舍母猪都有着不同的要求,必须严格按照技术要求,促进生态农业循环技术模式的发展。2.2设施蔬菜生产工艺流程。在生态农业循环技术模式的工艺流程中,设施蔬菜生产工艺流程是非常重要的。设施蔬菜生产工艺流程,有利于确保设施蔬菜生产的优质、高产、高效,大大的提高蔬菜的质量,在进行此环节时,必须严格按照无公害蔬菜技术规程;符合相关的规定;选择优质的蔬菜品种;在蔬菜生长的过程中,增施有机肥及CO2,增加营养物质;充分的利用物联网技术,提高工作效率。2.3配套技术工艺生产流程水产养殖。在生态农业中,坚持生态健康养殖理念,运用循环经济技术,建立可持续的健康生态养殖模式。在水产养殖的过程中,品种结构需要合理的搭配,通过废弃物循环利用,促进养鱼、种植业以及生猪养殖业的有效结合,最大限度的利用资源,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配套技术工艺生产流程有着严格的要求,必须做好消毒工作,彻底的消毒。在配套技术工艺生产流程中,最后一点是葡萄园生产工艺流。在生态农业循环技术模式中,葡萄园所选择的品种是玫瑰香品种,在种植玫瑰香品种的葡萄时,必须严格按照要求,确定株行距并定植,做好施肥的工作,保证葡萄在成长的过程中有充足的营养。
生态循环农业典型经验分析
摘要:山东省曲阜市依托畜禽养殖场、农业园区等,大力发展养殖小区和联户沼气工程,逐步形成了“畜—沼—菜”“畜—沼—果”等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对于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促进村容整洁,实现农村生产、生活和生态循环农业良性循环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生态循环农业;典型经验;做法;体系;推广
山东省曲阜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关于农业生态文明建设的决策部署,坚持把减少农业污染、发展生态农业作为建设的重点,把发展生态循环农业作为促进资源节约型和生态环保型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紧紧围绕以沼气为纽带的“一池三改”生态家园建设,在养殖场能源生态工程、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农业资源环境保护等方面,研究制定规划,落实政策措施,认真组织实施,取得了显著成效。
1主要做法
1.1积极推广秸秆反应堆技术和生物防治技术。2013~2014年曲阜市实施完成了山东省农业厅下达的生态农业与农村新能源示范县项目。一是实施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推广项目。在息陬镇小峪村泰和基地和石门山镇大庙村森蓝基地推广实施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二是在时庄街道民生姜专业合作社和陵城镇圣丰林果种植园两个基地推广实施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基地项目。三是推广实施双降解地膜应用技术。通过示范县项目实施,提高了曲阜市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水平,促进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推动了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基地建设步伐,并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2015年实施完成了济宁市级美丽乡村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建设项目。安装粘虫板3300张、太阳能仿古路灯160盏、太阳能照明杀虫一体灯49盏。实现了生态节能环保和美丽乡村示范区美化亮化建设。1.2积极推广“一池三改”和生态施肥技术。2016年以来,曲阜市把发展生态循环农业作为促进资源节约型和生态环保型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紧紧围绕以沼气为纽带的“一池三改”生态家园建设和养殖场能源生态工程、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生态文明村建设等,研究制定规划,落实政策措施,认真组织实施,取得了显著成效。曲阜市农作物秸秆利用率、人畜粪便利用率有了较大提高,农村生活污水得到有效处理,化肥使用量减少30%,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农民生活质量明显提高。2018年曲阜市12个镇街205个村先后实施了农村沼气工程建设,农村沼气入户达到3.2万户,养殖小区和联户沼气工程320处,大型沼气工程1处,沼气服务网点53处,沼气区域服务站2个,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园区12处。曲阜全面推广安全高效低毒农药和生态施肥等生态技术,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沼液沼渣综合利用等技术,减少化肥投入。同时,积极宣传国家农业资源与环境保护政策,加强农业环境调查和监测,积极争取资金对污染产地进行改造治理。积极引进推广秸秆综合利用新技术、新成果,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6%以上。
2配套体系
生态循环养猪技术研究
1广西金秀县高架网床生态养殖模式的发展
高架网床生态养殖模式在广西金秀县推广应用之前,传统的养殖模式一直都为一家一户的生猪饲养,猪舍简陋,粪便和污水随意排放,环境污染严重,蚊蝇和鼠类泛滥[1]。传统养殖模式存在环境污染严重、技术和设备落后、管理粗放、效益低下等突出问题[2],容易传播各种病原微生物,引发疫病的发生和流行。“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的理念,使国家对畜牧业的环保要求越来越严格。广西从2016年开始推进畜禽现代生态养殖,通过相关政策、措施来促进行业积极转型。广西畜禽现代生态养殖的核心是“微生物+”模式。近年来,由于环保不达标,粪污没有合理的处理,很多猪场被关停,在这种大环境下,广西金秀县的生猪养殖户都慢慢接受和采用了生态养猪模式,2016-2018年期间,金秀县共有249户养殖场(户)应用了“微生物+”现代生猪生态养殖技术,金秀县昌球生态养殖有限公司是其中引领者。为了探索更加生态环保节能的养殖模式,金秀县昌球生态养殖有限公司领导到各地考察学习,于2017年在桐木镇太山村笔架岭新建了高架网床养猪场,带动和影响了金秀县生态养猪业的发展。
2高架网床生态养殖模式的特点
高架网床猪场建设一般利用荒地、空闲地等,不占用农耕地,有山塘或水库养鱼配套。高架网床猪舍的设计采用封闭式双层高架网床设计形式,将养殖栏舍建成上下两层,可以减少对土地资源的利用。猪舍配套建设自动供料系统、通风系统、饮水系统等设施,生猪在上层饲养,粪尿通过漏缝板落到下层,生猪与粪尿及时分离,养殖全过程不冲水,猪舍通风干燥、环境舒适。为了减少雨水与污水的混合,猪舍采用雨污分流设计,在栏舍边建设雨水沟,雨水通过管道排到雨水沟直接外排,避免冲入污水池与污水混合,污水沟的污水则通过专用管道排放到固液分离系统。《广西畜禽现代生态养殖技术规范(试行)》(2016)规定的主要技术要求为:1)配合应用微生物发酵饲料、微生物发酵粪污。2)实施雨污分流。3)避免用水冲洗栏舍,避免污水外排造成环境污染。4)以草本植物保健为主,禁止使用抗生素类作为预防保健药物,治疗首选草本植物。5)饲料中不添加非营养性添加剂。6)栏舍内禁止使用有残留、影响产品质量及益生菌安全的化学消毒药。
3广西金秀县高架网床生态循环养猪的技术工艺
3.1猪舍的建设工艺。猪舍建设为密闭两层楼,一楼和二楼全部安装有玻璃窗户,便于阳光透进来。底层为集粪区,安装有抽风机,建设高度为1.9~2.5m,地面用水泥进行硬化,设计成30°~40°的斜坡,猪尿通过收集沟进入固液分离池进行处理,猪粪通过人工方便进行收集,在这一环节可以实现猪粪与猪尿的固液有效分离[3];二层为饲养区,内部高度为2.4~3.5m,入口处设置有降温通风设备,高架网床由全漏缝水泥地板组成,通过围栏将其分为几个猪栏;猪舍设计雨污分流,屋顶设集雨槽,栏舍边建设雨水沟和排污水的管道,雨水通过雨水沟直接外排,防止进入污水池形成二次污染,污水通过管道进入到固液池中进行分离发酵。目前广西大多数地区(包括金秀县)高架网床养猪主要都是采用这一种模式。目前,高架网床生态养殖没有统一的标准,只能在实践中探索。金秀县昌球生态养殖有限公司在高架网床生产实践中也发现一个缺点:全漏缝水泥地板,缝隙大了漏粪容易,但猪会被夹脚;缝隙小了,漏粪不全面,还需要人为辅助将猪粪弄下去,且水泥地板总会积有些粪便,带来病菌等忧患。在调查研究中发现,有些高架网床养殖场也意识到这个弊端,并进行了探索改进:把漏缝水泥地板全改为浅螺纹钢筋。钢筋有弹性,表面有螺纹防滑,且是圆形的,粪便不易堆积,在猪打闹追逐过程中,粘附的少量粪便也都会震落下去。全进全出清理干净粪便后,可用火焰喷枪把沾附在栏舍和网床上的脏东西彻底地清洁干净,重新进猪前1d再次火焰消毒栏舍,可以做到全程不冲水。3.2生物发酵工艺。1)调教定点排粪尿。利用猪爱干净的习性,在每批猪进栏时,在需要定点排泄粪尿的地方,放一块长约2m有猪尿液的木地板,全程调教猪定点排放粪便。2~3d后撤掉木地板,猪就会固定在这个位置形成定点排粪尿,可确保底层堆积。2)自动干清粪。由于猪圈均为高架网床结构,饲养区为全漏缝水泥地板,猪的排泄物可直接从漏缝地板掉入集粪区,不需人工清理,也不需要用水清洗。3)粪便生物堆积发酵。每周用益生菌消毒喷洒栏舍和粪堆,维持菌群生长,保证粪便持续发酵。尿液排到集粪区的粪堆上,会使粪堆发酵产生热量把水份蒸发,通过抽风机将水汽排出,从而保持粪便含水量的一个相对平衡,促进堆积的粪便发酵。待猪全部出栏后,将发酵好的粪便全部清理掉,可以存放在储粪房或直接打包外供种植业使用。发酵过程渗出的液体利用沼气池进行二次处理。3.3饲料管理工艺。在肉猪饲料中全程添加益生菌产品和中草药,不添加使用任何抗生素等兽药,提高饲料利用率,提高猪的免疫力和成活率,减少有害物质的产生和排放量,极大地改善了养殖栏舍的环境状态。在金秀县昌球生态养殖有限公司的猪舍内,几乎很少闻到臭味,也很少看到苍蝇乱飞的现象。3.4环境生态化工艺。养殖栏舍内不用化学消毒剂,而是采用益生菌进行消毒,每周对栏舍和粪堆进行1次喷洒消毒,不破坏饲喂微生物制剂而形成的益生菌环境,实现粪便发酵,显著降低养殖栏舍中的臭味、氨气以及有害菌导致的一些疾病发生。笔者通过多次多场对规模养殖场调研发现,应用微生物+的规模养殖场,粪臭味很少,蚊子和苍蝇也大大减少,即使有少量的苍蝇,苍蝇的个头也变得比原来小1倍左右,而且繁殖能力也大大减弱,极大地改善了养殖场及周边的环境卫生。
生态循环生产方式研讨
酿造白酒的下脚料酒糟可作为饲料发展肉牛养殖业,用酒糟养的牛瘦肉层里有大理石花纹,肉质比较鲜嫩,而且不膻;利用牛粪和秸秆大面积发展双孢菇生产,不仅投入少、经济效益可观,而且变废为宝,治理了目前农村普遍存在的牛粪等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更主要的是满足了当地居民对新鲜双孢菇的需求,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
1环境分析
山西省吕梁市地处山西省中部西侧,是全国集中连片的贫困地区之一,吕梁自古以山西杏花汾酒闻名天下,故有着深奥的酒文化底蕴。利用当地丰富的高粱、玉米等作为原料酿造中低挡白酒是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之一,充分利用酿酒工业的下脚料酒糟发展养殖事业,尤其以肉牛生产为主线,供应本市及周边地区大型牛肉加工企业如文水贤美牛肉、胡兰牛肉、平遥牛肉等企业的需求,再利用养牛所产生的牛粪进行双孢菇生产,大力发展新农村“菜篮子工程”,满足周边市、县居民对新鲜双孢菇的需求,既可利用当地自然资源发展农村经济,解决了一部分闲散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又可节能减排,实现良性生态循环,发展了地方经济。
2工艺流程
2.1白酒生产工艺及操作要点
高粱粉→粉碎→热水润料→装甑蒸料→出甑加水、扬冷→加曲粉→入缸发酵→出缸拌糠→装甑蒸馏→原酒→勾兑、贮存→成品酒↓酒糟白酒生产结合当地传统的烧酒工艺生产中低档白酒,满足普通老百姓的饮用需求,依托当地中小企业以薄利经营为目的,获取大量白酒生产下脚料酒糟。
生态文明循环型生态产业发展研究
摘要:本文在研究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与循环性生态产业关系的基础上,在生态产业理念和生态文明指导下,分析郑州市三次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郑州市发展循环型生态产业的基础和发展环境、三次产业发展现状以及发展循环型生态产业的必要性与紧迫性。以生态型产业为突破口,提出发展循环型生态型产业的重点任务,以推进郑州市生态型经济模式发展,以期对郑州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着力打造生态宜居郑州,全面推进河南振兴、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实现中原崛起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郑州市;生态文明;循环型
生态产业面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日益突出和能源短缺的严峻挑战,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科学发展理念和生态文明建设经济发展模式备受世界关注,生态产业发展正在成为地区发展的新趋势、新亮点和新坐标,国内外众多地区开始了发展生态产业的构想与实践。郑州市作为全国经济中心城市,中原经济区的核心城市。目前已初步构成以煤炭、有色金属、建筑、耐火材料、纺织、食品为骨干的工业体系。近年来郑州市在经济发展中大力推行资源节约和清洁生产,在推动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长期以来形成的粗放型增长方式仍未从根本上得到改变,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生产单位GDP和工业增加值的能源消耗量、单位产值废物产生量偏高;能源的消耗结构中,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不可再生资源占相当大比重;节能降耗任务艰巨等负面影响成为制约郑州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一、郑州市三次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循环经济发展层次有待提高。循环经济指导工业化发展的理念虽然开始引入,但在实际工作中仍缺乏高度和深度,企业、产业间的关联度不高,产品互为补充、资源互相利用的能力不强,循环经济只是在一个企业内部的小循环,还没有形成上下游产业链条的中循环和链条间的大循环,循环经济的发展缺乏大产业、大企业、大项目支撑,调整产业结构和布局的任务相当繁重。全社会对发展循环经济缺乏共识,社会大循环仍未启动。(二)节能降耗任务艰巨。工业经济在经济总量中比重较大,支柱产业矿产开发具有高能耗、高污染的特点,这些产业的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水耗仍然较高,增长方式亟需转变,且近年来新上的骨干项目中高耗能、高污染项目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产业结构矛盾更加突出。目前工业能源消费仍以原煤为主,一次性能源原煤占比79.67%,节能降耗任务艰巨。(三)农业生态有恶化趋势。传统生态农业被现代化农业打破,新的农业生态系统未完全建立。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农药、化肥及塑料薄膜的大量施用、畜禽和水产养殖、秸杆焚烧等,造成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重。以养殖业为例,郑州市现有大、中、小型养殖场一百五千多家,经过环评的只有几百家,绝大多数养殖场排出(年产两千多万吨)的粪便未经无害化处理,严重污染空气、土壤和地表及地下水。(四)绿地、湿地相对不足。2016年,郑州市建成区绿地率35.5%、绿化覆盖率40.4%、人均公园绿地面积7.6平方米。但与国家生态市考核指标提出的人均森林覆盖率山区75%、丘陵45%、平原18%,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2平方米仍有不小的差距。郑州市水资源有限,湿地和水面人均较少,人均拥有水面仅为3.9平方米。黄河湿地由于围垦造田等不合理的开发和人为破坏,湿地面积萎缩,生态功能减弱。全市湿地面积总量呈下降趋势。(五)资源过度开发。煤炭、铝土矿、耐火粘土矿是郑州市的优势矿产,资源储量位居全省首位,区内原煤资源消耗以本地供应为主,势必会增加区内矿产开采生态压力,矿藏资源的开采不同程度地破坏了原来的生态系统,造成植被破坏,水土流失、水体污染,并在汛期强降雨时段形成滑坡、塌陷等地质灾害。据有关部门统计,郑州市各类矿山企业划定矿区范围面积约53695.6万平方米,占全市土地面积的7.4%,其中煤矿划定矿区范围面积约46518.4万平方米,占全市各类矿山面积的86.6%,其影响尤为突出。(六)生物多样性受到破坏。生物物种资源是维持自然生态系统平衡的核心和基础,是生态良好的基本指标。目前,郑州市共有树种78科,四百多种,国家重点野生植物3种,各类陆栖脊椎动物251种,国家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49种,省级重点保护动物19种。由于经济快速发展,人类活动频繁,生态受到破坏,各种野生动物生存环境恶化,活动范围减小,动植物种类及数量发生了变化。
二、郑州市循环型生态产业的发展基础和发展环境分析
循环经济生态发展论文3篇
第一篇
一、循环经济生态动力的演进逻辑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人类社会发展演进的根本动力,其中生产力是决定性力量。随着人们对传统工业化弊端的认识逐步深入,人们从生态文明高度对传统生产力进行了批判性反思,逐渐形成了“生态生产力”的概念[2]。相对于传统生产力的人类中心主义和人与自然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生态生产力将生态因素当作生产力的内在维度,强调自然生产力与社会生产力的统一,主张在人类与自然在高度和谐统一中实现人类进步和发展。因此,生态生产力是一种生态化的生产力,是人类在生态文明阶段兼顾生态平衡和追求可持续发展,在和谐统一中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转换,最终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能力。20世纪以来,人们逐渐认识到传统工业化大量生产、大量消耗、高环境污染的弊端,对传统生产力发展方式进行了深入的反思,开启了对传统经济系统进行生态化改造或重建的实践。其基本演进轨迹是:(1)始于20世纪60年代,以污染物处理为对象的末端治理阶段;(2)始于70年代中期,以生产过程改造为对象的清洁生产阶段;(3)始于80年代中期,以产品或服务绿色化为对象的产业生态化阶段;(4)21世纪以来,以社会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整体优化为对象的循环经济阶段。由此可见,生态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从根本上推进着人类对经济系统的生态化实践,促进了区域循环经济的形成与发展。在生态文明理念推进下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循环经济本质上是生态生产力以生态资源经济化和经济系统生态化为实践动力,逐渐代替传统生产力而形成的一种生态经济模式。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是以人与生态系统和谐共处为目标的新生产方式,其运行动力直接表现为生态生产力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地实现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过程,称之为生态动力。上述分析表明,生态动力是随着人类社会生态文明观念的确立,推动社会经济系统不断生态化、与自然生态系统逐渐融合,最终形成符合生态规律的“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生态系统的基本动力。
二、区域循环经济的生态动力系统模型
1.区域循环经济的生态动力系统及其生态原理
作为研究复杂系统一般规律的学科,一般系统论重视发挥系统的整体功能和整体效益、将系统视作由各组成部分构成,包含着输入、输出和反馈过程的有机组合整体,强调系统中要素间相互联系及其与环境的复杂的、动态的、未知的相互影响。从生态动力主体的基本特征,生态动力形态可以分为自然动力、技术创新动力和制度创新动力。其中,自然动力是自然界没有劳动者直接介入时生态规律自发作用的的自然生产力,技术创新动力是企业和科技团体主导的生态化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动力是政府或公众基于生态伦理和价值规律而进行的制度变革。这样,自然动力作为物质基础、生态技术和制度创新动力作为实现自然动力的支撑和手段,三者有机统一形成了生态动力系统。生态动力系统就是处于特定环境中的动力主体,通过生态要素间及生态要素与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促进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不断进行生态耦合的有机统一体。区域循环经济要求一切经济活动都应控制在生态阈值之内,使经济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能够和谐地加入到自然生态系统中,从而保持社会经济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的协调、稳定与平衡。在区域循环经济的复合生态系统中,社会因素、经济因素、环境因素等各要素在长期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实现最优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是具有整体性、自我调节能力和动态平衡,能够自我维持的开放经济系统。理想的循环经济系统应当和自然生态系统一样具有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三大功能,发展区域循环经济就要依据生态经济原理,将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作为一个复合系统,统筹考虑、全面协调生产、消费过程中经济社会效益、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等各方面。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的主要生态原理有[3]:(1)生态阈限理论,即一旦社会经济发展超越了生态环境的净化能力和承载力的阈值,就有可能发生波及整个人类的灾难性后果。(2)生态功能理论,即循环经济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一样具有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三大功能,以保障人类向自然的索取与对自然的回馈相平衡。(3)生态食物链(网)理论,即生态系统通过食物链实现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构成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动态复杂链网。(4)生态位理论,在包括产业生态系统的社会-经济-自然的复合生态系统中,每个企业都有其生态位,每一种循环经济产品都有自己的“生态位”。(5)生态平衡理论,生态系统具备对环境变化自我调节的能力,循环经济强调按照自然共生系统的组织模式,建立产业体系中不同生产流程和不同行业之间的横向共生和资源共享。
果树循环经济生态栽培体系研究
1果树循环经济生态栽培体系的内涵
果树循环经济,本质上依然是一种生态经济。其理念是把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置放在一个大系统内,遵循自然规律和生态学原理,协调人、果业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资源利用与保护之间形成生态和经济的良性循环,同时把果树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损害减少到尽可能小的程度。使果树循环经济体系中所有的物质和能源在不断进行的循环中得到更合理和持久的利用。由此可以看出,循环型果业是一种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并重的发展模式,它有利于解决中国果树产业发展现状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对于保障果园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保护生态系统平衡和人的健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正在把发展循环经济、构筑循环型社会体系作为实现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
2果树循环经济生态栽培体系的构建
2.1果树生产现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现有农村经济格局中,存在着农村经济增长方式的局限性—小规模的种植结构、可耕种土地的流失、低水平的物质回报、不完善的生产要素市场以及发展资金的短缺等社会问题。迫使果树经营者们,在有限的土地上追求高产栽培技术——高产品种、人工密植、过量施用化肥、不科学的使用农药等人工栽培技术,片面追求产量和收入最大化,而不去顾及环境和生态的问题。这一高产技术体系带来的物质定向输出(果实商品化后脱离生产地,进入消费市场,形成矿物质及水分的不可逆输出)成为系统物质循环的主要矛盾。同时,导致大面积的果园受到灌溉水源、土壤、化肥(尤其是劣质化肥)、农药、园内腐烂的果实和病残枝以及工厂的废气等等因素所造成的极为严重的立体污染。一边是果园土壤有效态矿物质和有机质的下降为代价,维持暂时失衡性生产的生态恶性循环,一边又是以牺牲果实中物质种类的多样性,诸如有机质、蛋白质、维生素、芳香物质等的平衡性为代价。果实风味劣变,水果品质下降,生理病害加剧,树体抗衰老、抗病害能力下降等生理现象都是不可避免的,大面积的病害暴发(苹果腐烂病、苹果轮纹病、柑橘黄龙病等)已严重扼制产业的发展。据农业部统计,中国农药年用量达到80万~l00万t,其中使用在农作物、果树、蔬菜等方面的化学有毒农药约占95%以上。果品农药残留现象严重,危及消费者的健康以及果品的单价,商品性变劣,经济效益逐年走低,果园单产与品质在国际上缺乏竞争力等。生态果业正是针对这些问题而出现的一种新的果树产业经营方式,它符合人们既想追求果树产业可持续发展,又要追求持久效益的思路。由此,一种新的果树栽培体系——果树循环经济生态栽培体系正在逐步形成。
2.2果树循环经济生态栽培体系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