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市范文10篇
时间:2024-03-12 20:14:13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生态文明市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三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反思
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地位得以确定三明市政府确立了统领性的、全局性的生态文明建设的谋略和方案。生态文明是人类自原始文明、农耕文明、工业文明以来更高的文明形态,代表了人类社会未来的发展方向。三明市委、市政府在面对经济发展中的环境污染、资源锐减的困境时,2003年把“生态兴市”,建设绿色产业高地作为该市面向未来的重要发展战略,推动三明市从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环境优势向竞争优势、潜在优势向现实优势的转化,促进了三明市绿色产业原有的资源、技术、人才优势的发挥,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2007年,三明市政府下达了《关于印发三明生态市建设总体规划纲要的通知》,其分析了三明生态市建设的有利和不利环境,明确了生态市建设的指导思想和目标、生态市建设的任务和重点、生态市建设的功能区划和重点区域,提出了生态市建设的政策措施。它是响应十七大建设生态文明的纲领性文件,是一个全面而详细的地方生态文明建设指导体系,为具体部署三明市未来的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2011年,为了建设海西生态型城市,推动三明市又好又快发展,加强三明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中的地位作用,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三明市政府编制了《三明市“十二五”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专项规划》,阐明未来五年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领域的总体要求、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是三明市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依据。此外,三明市人民政府办公室转发了市环保局等部门《关于2008年三明市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三明市人民政府关于2008年度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工作的意见》《三明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加强东牙溪饮用水源保护的通知》《三明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2008年度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计划的通知》。这些法规和文件表明,三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指导地位得以形成。
生态经济获得较大发展生态经济是现代新兴产业,是注重生态平衡和环境保护、节约能源资源的产业。[4](P28)它是经济腾飞与环境保护、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自然生态与人类社会的高度统一。三明市生态经济的发展主要在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一批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着力推动自主创新等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中获得体现。在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方面,2012年,以三钢、闽光新型材料等企业为龙头,三明市形成了7个百亿元以上创新升级产业。在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方面,三明市围绕提升产业素质、增强产业竞争力,大力发展紫杉醇提纯、雷公藤等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并不断提高其在全市产业的比重。在加快发展第三产业方面,三明市通过实施项目带动,着力抓好三明城市物流园、三明汽车综合服务区、海西金属材料制品市场等现代服务业重大项目建设,特别以三明“陆地港”等项目为重点,培育商贸物流业,建设国内先进、省内一流的综合型物流园区,使它成为连接江西腹地、福厦漳泉港口的海西中部现代物流中心。在着力推动自主创新方面,三明市围绕突出产学研合作和平台建设,市、县两级政府同40多所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了全面合作关系,500多家企业与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等160多所高校、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合作项目超1000个。[5](P1)
生态文明研究成果显著近年来,以三明市精神文明研究基地、三明学院生态文化研究中心、三明市哲学学会等研究机构为平台,大批致力于生态文化研究的学者,结合三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实际,潜心研究,形成了丰富的生态文明研究成果。近十年,学者们公开发表的关于三明市生态文明研究的论文达200多篇,著作4部,研究者们挖掘了具有三明特色的传统生态文化内容和形式,从理论上阐释了生态文化的形成及其体系构建,论述了三明市生态伦理建设的时代价值、生态危机和社会制度的变迁问题,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可持续发展、生态旅游、生态文学、环境伦理、科技伦理、生态消费、生态教育等层面论证了三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途径。方兴未艾的研究,不仅巩固和积累了三明人民创造的生态文明,还将推动三明生态文明建设向更高质量的方向发展。
三明市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挑战
环境保护部部长周生贤在十八大新闻中心举办的记者招待会上指出,中国环境问题总体尚未遏制,形势依然严峻,压力继续增大。三明的重工业城市属性决定了三明要彻底摆脱生态问题的困恼,建成适合人们生产和栖居的美丽城市,还将面临较严峻的挑战。
(一)三明人的生态文明意识还比较淡薄中国是世界上生态环境恶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西方国家在100多年工业化进程中逐渐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我国在改革开放以来30多年经济快速增长期间就集中显现出来了。生态文明应该是一切文明之基,不处理好生态文明与其他文明之间的本质关系,人类文明的进程将会受到冲击。近年来,三明市政府组织了多次的三明精神内涵的讨论,也有学者撰文解释生态文明与“开明、清明、文明”的三明精神的关系,但总体上生态文明在三明精神中的地位不够凸显;三明的经济发展后劲还没有完全发挥出来,其经济排名在福建省属于中下水平,三明的政府、企业很容易在理论和现实中倾向于把物质增长、规模扩张作为首要任务来抓。另外,公众的生态文明意识总体还不强。生态文明意识的内容因时代不同而有所差异,也随时代的进步而日趋丰富,总体看来,主要包括生态文明觉悟、生态文明知识、生态文明态度、生态文明科学技能和环保参与五个方面。生态文明意识深入人心,在全社会形成与生态文明相适应的价值观、道德观、伦理观,是推动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然要求和持续动力。当前,较多的公众对于生态问题认识模糊,生态权利意识和法律意识淡薄,不少人认为生态问题的解决只是政府的责任和事务,这导致公众参与生态保护活动的热情不高。
生态城市文明城市创建活动意见
一、指导思想与总体思路
这次创建活动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以突出民族特色、建设宜居城市为主线,以强化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改善人居环境、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城市文明程度为目标,突出重点,综合整治,全面提高城市建设管理水平,着力建设经济发展、环境优美、秩序优良、文化繁荣、市民文明、社会安定的新*。
总体思路是:市政府组织、全民参与、部门联动、因地制宜、科学创建。
二、工作目标及责任分工
在学习借鉴先进城市经验的基础上,加快“四城”建设步伐,力争在2012年底前达到省级卫生城市、园林城市、生态城市、文明城市标准。
市政府是“四城”创建活动的责任主体,负责创建活动的全面组织工作,市政府将逐年加大财政对此项活动的投入力度。卫生城市创建工作由市爱卫会牵头,相关部门协作;园林城市创建工作由市建设局牵头,相关部门协作;生态城市创建工作由市环保局牵头,相关部门协作;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由市文明办牵头,相关部门协作。市政府各相关部门要按照分工,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确保我市“四城”创建活动取得实效。
市长在建生态文明宜居城市上讲话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确定今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为“你的星球需要你,联合起来应对气候变化”,强调气候变化和更广范围的环境变化。环境保护部确定今年世界环境日中国主题为“减少污染——行动起来”,旨在引导公众关注污染防治,并积极参与到节能减排工作中来。
保护环境是一项基本国策,也是实现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历届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作,在推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生态建设,改善城乡环境,着力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特别是近几年来,我市以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创建和生态市建设为载体,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强化节能减排刚性约束;加快完善环保设施,综合治理生产生活污染;扎实开展生态创建,深入推进群众环保行动;积极开展植树造林,不断增加城乡绿化覆盖;加强环境执法监管,严格查处环境违法行为,市域生态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
但我们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市的生态环境质量尚未根本性好转,生态环境体系仍然十分脆弱,随着经济总量的不断扩大,资源、环境与发展的矛盾将更加突出,生态文明建设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征程中,我们肩负着发展经济与环境保护的双重使命。我们必须按照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创新发展模式,转变发展方式,坚持不懈地推进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工作,努力促进我市生态环境稳步好转。
市政办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意见
各区县人民政府,高新区、文昌湖区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各有关单位,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
为进一步加快生态建设,强化城市生态文明,努力建设生态和谐宜居城市,市政府研究决定,在巩固、发展国家园林城市工作成果的基础上,到年完成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的目标。为加快创建工作步伐,现对照《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标准》,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开展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工作是市委、市政府在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基础上作出的一项重要决策,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七大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战略任务、省委省政府关于生态建设重大决定及市第十一届党代会提出的“强化生态文明、加快内涵发展”目标任务的具体要求。我市自年开展创建工作以来,各级高度重视、积极行动,不断加大投入,增绿量、创精品、重生态,各项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但与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标准相比,园林绿地仍存在绿量不足、结构不够合理、系统不尽完善、管理相对粗放等问题。特别是对照国家住建部颁发的《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标准》8大类74项考核指标,我市尚未建立统计体系及未达标的有35项,达标率仅为52.7%。生态园林是组团式城市的本质特色,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是加快建设生态,打造城市本质特色的必然要求和重要途径。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切实统一思想,进一步增强做好创建工作的使命感、紧迫感,积极改善生态环境,完善城市功能,全力提升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确保实现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目标,推进生态文明城市建设。
二、创城工作的指导思想、目标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论文
1生态文明建设公众参与的研究综述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态,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2]。而公众参与理论的先驱Arnstein认为:“公众参与是一种公民权力的运用,是一种权力的再分配,使目前在政治、经济等活动中,无法掌握权力的民众,其意见在未来能有计划地被列入考虑。”托马斯指出:“公民参与公共管理过程已经成为更多公共管理者直接面对的环境与情景。”[3]在分析公众参与生态文明的国内目前研究状况时,采取了文献研究的方法。近年来,我国学术界生态文明建设公众研究成果集中在:(1)公众参与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理论上,公众参与机制有助于增强公众自身的环境意识、发挥监督作用、提高行政效率[4]。公众参与机制具有权力平衡功能,其运作的效率直接影响到“控权”作用的发挥,为有效实施,必须改革[5]。(2)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途径。我国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在我国的历史还不长,但已经摆脱了单纯由政府主导的局面,“以人为本”“生态文明”等可持续发展理念已日见深入人心。从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成长模式来看,公众参与的主体范围在扩大,方式和途径也多种多样,听证会业目前已成为主要形式之一,但仍然处萌芽期[6]。(3)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缺陷。公众参与形式的限制和欠缺,导致居民对于生态文明建设仅仅停留在原则性的层面上。(4)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对应措施。①“义务”向“权利”的转变;②确定公众参与的法律地位;③公众参与程序立法制度的完善,保障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实施;④加强执法,使公众参与不走形式;⑤提高公民素质,强化参与意识和参与实际能力。总体而言,公众参与机制有效运作的前提是生态文明意识的觉醒,“自发的”公众生态意识与公众参与机制的实施是一种相互促进的关系。然而,“我国公众环境意识的低下与公众参与机制运作的低效率却表现出双向制约关系。”[7]如果说生态文明建设意识的强化是公众参与机制运作的前提,那么对生态环境权的主张就是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机制的实施基础[8]。但上述研究,对于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表达机制普遍在于理论层次的研究,缺少具有一定地域特点、深入实地、体现生态文明建设与公众参与性质的调查研究类研究文献,而这正是本文希望通过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居民公众参与实践的调查来完善的部分。
2研究设计
2.1调研背景
创建公众参与和谐社会的氛围,是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同的发展。这将有助于提高政府和公众的满意度,促进政府和居民之间的良好互动,当然这种有效表达的实现需要一个良好的机制。公众参与是解决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只有发挥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积极性、尊重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知情权、给予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监督权,才能构建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双赢”。本文选取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作为研究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有效表达机制的主要载体。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既承载着保护“一湖清水”的环境使命,又肩负着引领江西地区社会发展的经济功能,要以促进生态和经济协调发展为主线,努力把鄱阳湖地区建设成为全国生态文明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统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经济示范区[9],是研究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良好范本。
2.2问卷的编制
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研究
一、生态文明的内涵
中国共产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生态文明这一概念,并将“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提到了发展战略的高度。十八大指出要把建设生态文明摆在更突出的位置,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个方面,并且第一次提出要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城市是人类生产、生活的集聚地与经济和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还是一个环境友好、经济可持续发展、人民健康富裕、社会和谐进步的开放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生态文明城市是在生态文明发展理念下,就城市发展提出的一个新概念,也是生态文明发展观与“人文经济地理学”紧密结合的切入点。国内众多学者对生态文明城市进行的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生态文明城市的内涵、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指标体系构建以及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路径等方面。在众多学者对生态文明城市定义的基础上,本文认为生态文明城市是由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PREES)组成的复合有机系统,它具有人地关系和谐、资源高效利用、环境优美舒适、生态优良持续、经济运行良好、社会文明有序等特点。以生态文明引领城市的发展转型,以低碳、绿色、循环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以文明和谐促进社会风气打造,构建生态文明制度、生态文明人居、生态文明经济、生态文明环境和生态文明意识五位一体的可持续、健康的城市发展模式。生态文明城市与传统城市相比,有以下特征:(1)可持续性。生态文明城市是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系统,其最基本的特征就是可持续性,旨在不超过生态系统承载力的情况下,实现系统的自我循环,通过不断调整系统内的不均衡因素,合理配置资源,使得城市系统永续发展。(2)和谐共生。生态文明城市不仅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而且要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营造出浓郁的文化气息,创造富有生机与活力的环境。在满足人们物质需要的同时,也满足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树立人类、环境与社会三个系统协调的共同发展理念。(3)整体性。生态文明城市是社会、经济、环境复合系统,强调三者的整体统一,把包括人类在内的整个自然界理解为一个整体,各部分之间的联系是有机的、内在的、动态发展的。从生态文明城市的整体性研究,可以更好地把握城市发展的趋势以及存在的问题。(4)开放性。城市生态系统是一个开放性的生态系统,不断地与外界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生态文明城市作为更加稳定的城市系统,其开放性应具有更大的作用。具有良好的开放性,城市系统才能更频繁地与外界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以此更新系统内部的组成要素,使得系统保持年轻。
二、社区社会资本对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作用机理
社会资本与社区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而社区社会资本概念的提出,并不是简单地将社会资本理论生搬硬套在社区之上。社区中社会资本的特点与作用,社区社会资本建构的主体和网络都发生于社区这一地域场域,因而,社区社会资本概念的提出旨在强调社区并不是孤立的行动个体,也不是纯粹的地域场所,而是与社会各领域发生各种联系的纽带。我国是一个关系社会,人情社会,社区环境中潜藏着着大量的正式和非正式的社会资本网络,社会资本有利于促进人际交往从一元到多元、从封闭向交流、从契约向情感的转变,塑造社区文化,建立居民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对城市来说,人们对社区参与行为的兴趣缺乏以及由此而来的社会资本不足是制约基层政治发展的巨大障碍。社区社会资本所包含的信任、规范和网络等内容,是建设生态文明城市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因此,社区社会资本的富足对建设生态文明城市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普遍信任是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心理基础
在由政府、企业、非政府组织和公民个人等构成的生态文明协同治理模式中,多元治理主体能否做到各司其职、各尽其责,优势互补,有赖于多元治理主体间的相互信任。在网络关系中,信任是一种核心的凝聚力要素,它的作用等同于科层制的合法权威,行动者是否能够摆脱集体行动的困境而实现合作,除了制度上的因素之外,主要取决于成员之间发生联系的信任关系。社区社会资本为建设生态文明提供的信任,主要体现为多元参与主体在建设生态文明的具体行动中表现出极大的相互信任感。在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具体实践中,政府、企业、非政府组织和公民个人等多元参与主体若是形成了相互信任的战略联盟,那么达到互惠互利结果所需的信息资源就能够在多元参与主体间进行共享,从而减少合作中的噪音干扰,并为良好的合作共治奠定坚实的心理基础。可见,增进多元参与主体间的彼此信任是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关键环节所在。彼此不信任和人心不齐会使社会变成一盘散沙。所以,信任社会资本是多元治理主体在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实现良性互动与合作的心理基础。
市民生态文明意识培育的重要性
美丽中国,是新时期党对中国社会发展目标做出的富有中国气派、中国作风的诗意表达,同时也承载了我们对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向往与追求。不可否认,建设美丽中国离不开制度的保障、技术水平的创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但从根本上说全民思想观念的转变和较高水平生态文明意识的养成才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美丽中国的根本途径和保证。
1、加强市民生态文明意识培育的重要性
1.1市民生态文明意识培育是促进环境友好型城市建设的需要。环境友好型城市建设不能仅仅依靠政府的努力,更重要的是要依靠全体社会成员从认识到实践的共同参与。诚然造成生态环境的问题引发生态危机的直接原因是不健康的经济增长方式、人口迅速增长等,但从深层意义来看,引发生态危机的根本原因则是由人们错误的价值观造成的。因此,实现美丽中国美好愿景,建设环境友好型城市的前提是必须转变市民的价值观念,必须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价值观念———生态文明观。通过培育市民的生态文明意识,将人们对大自然的态度从传统的利己主义价值观转变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崭新的生态文明价值观。因此,加强市民生态文明意识的培育,是实现美丽中国美好愿景的内在需要。
1.2市民生态文明意识培育是新时期提升城市竞争力的需要。对于一个城市来讲,城市竞争力主要表现在人才、资本、资源等生产要素的聚集和辐射能力,在全球化的今天,具备这种能力无疑是重要的,然而更为关键的是这种聚集和辐射能力是否具有可持续性。我国有些城市为了短期实现上述生产要素的聚集,不惜以牺牲环境来换取资源优势,也确实收获了很多的短期利益,一旦这个城市的环境恶化到一定的程度,不再具备生态优势时,就不可避免地面临人才、资本、资源等生产要素的流失,城市竞争力也就急转直下。因此,从长远来看,加强城市的生态文明建设,大力培育全体市民的生态文明意识,促进城市环境、资本、人才、资源的良性循环,是保持城市长期繁荣发展和竞争力的基本条件。
1.3市民生态文明意识培育是促进市民自身全面发展的需要。市民的生态文明意识水平反映了社会的文明程度,同时也反映了市民个人的全面发展程度。人的全面发展的实质就是人通过社会实践,从自然、社会和自己的关系中获得解放而对自己本质的全面占有。根据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人的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而对市民生态意识的培育就是帮助市民树立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正确的价值观,让他们在正确的价值观的指导下树立人与自然平等互利的关系,进而在实践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目前市民生态文明意识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城管系统签订建设生态文明城市会议讲话
大家都知道,党的十七大在我们党的历史上第一次将“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写进报告,明确提出要基本形成节约能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和生态观念;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再次强调,要把推进现代化与建设生态文明有机统一起来,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战略的突出位置。省委、省政府也提出实施“环境立省”战略,并在全省经济工作会议中强调,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实现贵州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的根本途径。按照中央和省的方针,*市首先响应,通过精心研究,科学论证,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口号,并以筑党发20*年1号文下发了《关于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决定》,把建设生态文明城市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和省十次党代会精神的总抓手和切入点,作为我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施政纲领,为*今后几年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城市建设和管理是城市发展的基础,也是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有力支撑,在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任务中,涉及城建、城管的就有27项之多。实践证明,只有加大建设力度,加快发展速度,在快速发展中坚持生态保护,在生态保护中谋求快速发展,正确处理好发展与保护之间的辩证关系,才是我市城市发展的有效路径。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城建、城管系统干部职工做了大量的工作,使我市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城市规模和城市形象发生明显变化。应该说,这几年我们的城市建设、管理工作是卓有成效的。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市城市基础设施薄弱,城市管理水平不高,建设和管理的发展都还远远不够,我们任重而道远。
在刚结束的中共*市委第八届四次全会上,确立了我市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五年奋斗目标,明确了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基本要求和政策措施,符合中央和省的有关精神,切合*实际,顺应时代要求,体现人民意愿。我们根据《*市建设生态文明城市责任分解表》,以市政府的名义下发了《*市城建、城管系统建设生态文明城市责任细化分解表的通知》,将涉及的27项任务进行了进一步的细化,明确了完成时限、责任单位和配合部门,今天我们又将此通知以签定目标考核责任书的形式再次予以明确。我们一定要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和一系列文件精神,严格对照目标责任书明确的任务,切实抓好生态文明建设工作。
一是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建设生态文明城市工作是市委、市政府以战略性眼光和前瞻性思维作出的重大决定,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顺应世界城市发展的潮流,是发挥我市比较优势的选择,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望。我们一定要充分认识这项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长期性和艰巨性,把思想统一到市委、市政府关于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统一部署和要求上来,把这项工作完成的好坏作为检验我们执政能力、管理水平、工作水平的重要标准。
二是要明确目标,强化责任。建设生态文明城市是一项长期、艰巨、复杂的历史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长期艰苦奋斗。在落实过程中,既要有长远目标和总体考虑,又要有符合现实情况的阶段性目标和近期工作方案。必须坚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严格按照《*市城建、城管系统建设生态文明城市工作责任细化分解表》明确的27项工作任务和签订的目标责任书,高质量、高效率的开展工作。实行“一把手”负责制,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上下联动,良性互动的工作局面。各级各部门要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严格落实目标任务,做到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务必确保目标任务的按时完成。
三是要抢抓时间,强力推进。今年罕见的凝冻天气,使我市城市基础设施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给我市城市建设和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我们必须增强时间观念,珍惜时间,充分有效的利用时间;增强紧迫感,强力推进各项目标任务,按照“赶早不敢晚,赶急不赶慢”的原则,采取一切常规和非常规的手段,把凝冻天气损失的时间夺回来,确保目标不变,任务不减,标准不降。
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调研报告
贯彻落实中共市委八届八次全会精神,纵深推进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是顺应时展的大势大局。本人通过对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情况的初步调研,撰写此调研报告,报告分为四个部分:
一、纵深推进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突出提高执行力主题
市以旅游业为龙头,促进了本市服务业的长足发展,目前三二一的产业结构基本形成;城市的基础设施逐步完善,环城高速公路、新庄污水处理厂等一批重要基础设施相继建成;生态环境持续的改善,“两湖一库”水质得到提升,环城林带得到有效保护;人民生活水平明显得到提高,“六有”民生行动计划全面推进,群众普遍关注的一批热点难点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推动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逐步的完善,建立了生态补偿机制,出台了《生态功能区规划》,制定了《市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条例》等一系列法规,搭建了11个投融资平台;生态文明观念逐步强化,开办生态文明城市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干部队伍建设切实加强,通过公推竞岗、公开选拔、实施“双百”工程等方式选拔干部,激发了干部队伍活力。实践证明,建设生态文明城市,完全符合中央和省委的要求,完全符合的实际,顺应了世界城市发展的潮流,是实现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必由之路。
学习贯彻市委八届八次全会精神,我们对本市增强纵深推进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进行了深入的调研与思考:市的最大的比较优势是生态优势。市的环境比较好。有两条环城林带,是世界上喀斯特地区植被最好的中心城市,空气良好。气候凉爽。夏季,市的平均气温在24℃左右,年平均相对湿度在76.9%左右,不湿不燥,而且平均风速每秒2.1米,风和凉爽,非常舒适。纬度适宜。专家认为人类最佳的居住纬度为20-30度,市恰好处于北纬26度,处在最佳居住纬度上。海拔适中。市海拔在1000米左右,使人体处在大气压感觉的最佳地域上,非常适合人居住。自然灾害比别的城市少。从来未有地震和沿海地区的台风灾害,生活居住安全。资源丰富。市有丰富的磷、铝等矿产资源,有尚欠开发的民族风情和民族文化资源,这是别的很多城市也没有的。这些优势构成了市发展的比较优势,进而构成向纵深发展的后发优势。
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市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尚处于发展初期,进一步的向纵深发展,还存在许多不足,突出表现在:经济发展方式尚未根本转变,生态产业发展仍较缓慢;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仍较粗放,城市品位亟待提高;发动基层和群众广泛参与建设生态文明城市不够深入,群众性生态文明创建活动不够丰富;一些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问题还比较突出;有的干部素质和作风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执行力不强。因此,强化责任,切实提高各级干部执行力应是目前的一项重要工作。一是要明确责任主体。对全市性重要工作、重大项目、重点工程实行项目负责制。按照分工负责与项目负责相结合的原则,统筹市领导工作安排,整合相关部门资源,建立市领导牵头的专项工作推进机制,把工作目标、工作任务、完成时限,逐一分解落实到具体的牵头领导、责任单位和责任人。二是加大督查力度,建立督查专员制度,强化督查督办机构职责职能。改进和创新督查方式,对全市重点工作实行专项督查、全程督查。建立健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专家学者、新闻媒体等社会各界参与的大督查机制。健全重要工作责任报告制度和通报制度,责任单位和责任人要定期或不定期报告目标任务完成情况,并在一定范围内通报。凡向社会公开承诺的重大工作进展及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要通过电视、报纸、政府公众信息网等新闻媒体向社会公布。三是严格干部考核。严格执行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绩效考核办法,完善考核方式,增强考核工作透明度,加大群众满意度在考核评价中的分量。把执行力作为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重点考核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在重点工程、重要工作、重大突发事件和关键时刻履行职责、完成任务情况。考核结果在一定范围内通报、公示,并作为干部选拔任用、培养教育、监督管理和激励约束的重要依据。
二、纵深推进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服务于“三创一办”
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探索
1总体布局和主要工作
1.1总体布局。江宁区拥有较为优越的生态基底空间,在江宁区生态系统中,水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主要包括河流、湖泊、水库、塘坝、湿地等,具有防洪排涝、调节温湿度、净化空气、吸尘减噪、改善区域小气候等作用,能有效调节生态环境,增加水环境容量。但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区内污染防治问题依然严峻,如:农业废弃物、农药、化肥、畜禽养殖污染物等农业面源污染未得到有效控制。在污水处理方面,再生水利用率和中水回用率不高。江宁区境内河沟纵横、库塘众多、水网密布,虽实施了河道疏浚整治,但河道淤积、过水断面缩小而影响河网水系的连通性、畅通度,导致水体交换不充分,水体自净能力减弱。区内生态岸坡率相对较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区内透水面积率。全区老旧片区管网改造难度较大,有少量生活污水污染源未能彻底截污,污染源污水主要通过沿河排口进入河道,并随水体扩散、迁移。鉴于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水资源与生态环境面临的诸多问题,近年来江宁区积极开展节水型社会、生态文明示范区、推进水利现代化发展等工作,水生态工作走在了江苏省的前列,而建设水生态文明城市,提升江宁水生态品质,解决涉水相关问题十分必要。1.2主要工作。1.2.1组织机制体系建设。a.江宁区2008年成立了节水型社会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区长为组长、副区长任副组长,小组成员由区环保局、住建局、农业局、林业局、国土局、财政局等31个相关部门领导组成。2015年成立了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在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过程中,通过此平台统筹实施各项任务工作,办理日常事务和发文等工作,将试点工作由水利部门主导上升为政府的决策部署。2017年,江宁区全面推行了“河长制”,成立“河长办”,并建立了长效机制,以保护水资源、防治水污染、改善水环境、修复水生态为主要任务,实施四级“河长制”管理,2018年,为有序推进水环境整治提升工作,进一步明确分工职能,又成立了区水环境整治提升指挥部办公室(“水升办”),多办合力,加强了河道及水环境、水生态的管理。b.江宁区2014—2017年间先后出台了86项配套制度和规范性文件,涉及最严格水资源管理、水功能区管理、河湖管理、防汛抗旱、水生态修复、生态红线管控等多个方面,初步建立了多层次、多框架的水环境开发、利用、管理和保护体系。1.2.2主要工作措施落实。a.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防洪安全是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基础,积极推进防洪排涝工程建设和提高供水安全保障能力工程,在进行防洪工程建设中坚持使用生态理念,实施低影响开发,尊重自然规律,尽量维持河道自然形态,避免过度硬化、渠化河道,提高生态护岸率。扩建和新建长江和秦淮河引水提水工程、赵村水库、江宁区滨江水厂深度处理、科学园污水处理厂再生水利用等一批标志性工程,完善农村泵站、穿堤涵洞、水闸等引输水工程。防洪达标率,工业、农业、生活供水保证率等均达到指标创建要求。试点期建设以来,累计疏浚河道55.36km、岸坡整治92.45km,防洪达标率达到20~100年一遇,城市排涝达标率5~10年一遇,共计改善排涝面积15800亩。开展城镇供水管网改造建设,对旧管道及材质差、经常爆管、积垢淤塞的灰铸铁管道进行改造,改造管道共计533.68km,对新埋设的供水管道采用球墨铸铁管,新埋设管道共计276.70km。b.改善水环境治理状况。大力实施高耗水工业行业节水技术改造,加快实施灌区节水配套改造,继续开展节水载体建设,不断加大非常规水源利用,进一步加强排污口监测和管理,加大点源和面源污染治理力度,对重点水功能区、饮用水水源地做到月测月报制。试点期建设以来,累计完成37家“三高两低”企业的关停整治,限期治理污染企业120家,建成镇街污水处理厂13座,持续实施雨污分流工程,共计污水主次干管197.24km,污水出户支管252.60km,新增污水收集管网超过46km,主城区污水管网覆盖率达到90%。c.提升水生态建设。围绕河湖水系连通、河湖综合整治、涉水生态红线管控、河湖健康评估和水生态修复工程等方面,实施黑臭河道治理,编制“一河一策”方案,开展江宁牛首山河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江宁开发区河道沟渠疏浚及生态修复工程、青龙山水土保持项目、杨家圩生态湿地建设、小龙湾河堤景观打造等一系列水生态修复示范工程建设,增加了全区河湖水体流动性,改善局部水体质量,修复水生态环境,率先构建现代水网络。全区通过退圩还湖、河湖建设、人工湿地建设等方式,水域和湿地面积增长率达0.3%。d.完善水文化建设体系。以秦淮河、句容河为重点,结合传统滨河水景观遗迹保护工程,深入挖掘传统涉水景观的文化内涵。秦淮河以秦淮文化、湿地文化为特色,句容河以湖熟文化、水乡民俗为亮点,依托明清民居建筑群“九十九间半”等遗址,打造了杨柳湖文化旅游带。以黄龙岘为代表,建设一批“水美乡村”,建设完成牧龙河、金牛河市级湿地公园,上秦淮河、新济洲国家级湿地公园。同时不断加强水文化建设和水资源节约保护宣传教育,大力倡导人文水利,开展形式多样的“世界水日”“中国水周”等一系列宣传教育活动,引导全社会树立节水意识,普及水法律知识。全区累计创建省市级美丽乡村97个,全区美丽乡村建设覆盖率达到70%,累计完成80个示范村、128个重点整治村和391个一般整治村建设任务。e.强化水管理能力建设。试点期间,江宁区整合涉水行政职能,2016年8月由江宁区水利局挂牌成立江宁区水务局,印发了《南京市江宁区水务局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落实机构人员编制,实现了水务管理的联动机制,成立水资源管理中心,节水型社会建设领导小组,各街道成立街道水务站,水资源管理机构进一步完善,同时进一步完善了以政府公共财政和市场化投资相结合的投入机制,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投入年均增长40%,水资源管理方面的工作经费持续增长,水资源监测能力进一步提高,重点用水户监测覆盖率提升至80%,制定突发事件应急处理预案等,加强了应急监测和管理能力。
2重点示范工程完成情况
江宁区通过水环境整治、生态湿地保护与修复、节水减排等10项示范工程,为建设“江河安澜、碧水畅流、人水和谐、秀美江宁”提供基础保障和重要支撑,结合江宁特色,在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新形势下,为其他城市水生态文明建设总结经验、提供示范。2.1综合治理示范工程。2.1.1上秦淮湿地生态公园建设。以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多样化湿地景观资源为基础,以弘扬湿地文化、突出科技创新、建设创业载体、打造旅游休闲设施为主题,2014年编制完成《江苏省南京上秦淮湿地公园总体规划》,2014—2016年期间完成河道清淤、岸坡整治、景观绿化、截污纳管、水质提升等工作。目前上秦淮湿地生态公园已申报成为省级湿地公园,工程一期规划面积796.6hm2,二期工程规划面积584.6hm2,通过实施上秦淮湿地公园建设工程,使得河道水质大幅提升,生态浮岛和湿地的建设,构建了生态和湿地水质净化系统,改善了水质,同时丰富了湿地生态群落多样性,对秦淮河水生态系统健康和水质安全保障起到关键作用。生态人文与自然景观相互交融的理念和生态化的建设措施,对湿地生态系统保护及修复起到示范作用。2.1.2秦淮河综合治理工程。通过秦淮河综合治理,将秦淮河建设成为具有区域影响力、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名河。使秦淮河成为山水城林交融的自然体验基地,现代历史呼应的多元文化平台,观光度假一体的休闲旅游社区。使秦淮河成为生态之河———以水为纽带,修复生态;成为文化之河———以水为血脉,融汇古今;成为繁华之河———以水为窗口,复兴秦淮。2.1.3杨家圩生态湿地建设。充分利用秦淮河及小龙湾的天然水体,建设杨家圩湿地公园。通过片区景观绿化工程、黑臭河环境整治工程等,使得湿地生态服务功能的整体性和多样性得以充分发挥,以水生态文明理念为核心的“秀美江宁”得以充分展现,为水生态文明理念下城市湿地景观整体规划营建模式起到示范作用。2.2面源治理示范工程。2.2.1青龙山水土保持项目。以防止新增水土流失和改善区域生态环境为目的,划分主体工程区、绿化改造区、道路广场区、施工生产区和保留原状区等分区,采取分区水土保持防治措施。有效消除了青龙山沿线存在的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隐患,同时通过边坡复绿,美化了项目区的视觉景观,对建设类项目的水土流失分区防治起到示范作用。2.2.2朱门清洁小流域治理。通过对小流域内林地实施疏林补密、封山育林,种植草皮、灌木等,区域内河道、塘坝进行了连通、清淤,基本实现河岸两侧无垃圾,河岸护坡植物化,对田间渠道进行防渗处理,完善灌排沟系,有效控制了农业面源污染,减少水土流失,增强水源涵养能力,改善村庄水环境,改善村庄人居环境。2.2.3赵村水库水生态保护和修复。对水库水体进行生态修复,从生态隔离带建设、消落带生态修复、水下带建设、入库河口生态修复和库岸生态护坡建设等5个方面,通过实施赵村水库生态屏障建设,有效遏制赵村水库所在区域的生态环境恶化,通过生态屏障措施,控污治污,有效控制农田排水排放,显著改善赵村水库的水质和水生态环境,促进流域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2.3节水减排示范工程。2.3.1科学园污水处理再生利用工程。科学园污水厂扩建工程项目位于江宁区科学园秦淮河以东,竹山南路以西,日处理规模为2万t/d。新建加氯接触池及中水回用泵池,占地面积255.9m2。试点期间,通过实施科学园污水处理再生利用项目,将科学园污水处理厂原一级A标准的出水进行“次氯酸钠接触消毒”工艺处理。处理后的水质达到《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城市杂用水水质》的中水标准。中水回用途径为城市杂用水,主要包括道路清扫,消防,城市绿化及建筑施工杂用水。从根本上改变江宁区当前供水格局单一的形式,将排水和给水联系起来,有效实现水的循环利用,促进非常规水利用,减少入河污染物排放量,对推广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效果起到示范作用。2.3.2谷里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区建设。建设高效节水灌溉面积14450亩,采用喷灌、微灌和低压管灌的灌溉模式,形成以绿色有机蔬菜为主导,经济林果、生态稻米、生态水产养殖为基础,休闲旅游业为特色的产业体系,强化片区水利信息化建设,运用先进的、成熟的信息技术提升示范区生产管理及运行维护水平。2.4点源治理示范工程。2.4.1汤山地热水保护工程。在对江宁汤山地区地热水资源进行调查评价的基础上,分析江宁区地热水资源的分布特征和开发利用规律,摸清现有地下水监测站点的数量和空间分布,结合江宁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等相关规划,布置地下水取水监测点5个,配套开展温泉周边景观提升工程建设,打造集保护与休闲于一体的汤山温泉旅游度假区。试点期,通过对汤山地热资源实施的保护措施,极大提高了汤山地区地下水水量、水位、水质监测能力,为保护地热资源、合理利用地热资源起到了示范作用。2.4.2黄龙岘“水美乡村”建设。通过河道疏浚整治、轮浚规划、水土保持和水景观等,对村庄进行水环境整治,以江宁街道东南部黄龙岘村为代表,充分利用优越的区位条件和优良的水生态本底条件,通过“美丽水乡”建设,充分展现其山青、水碧、村美、业兴的景象,将其打造成南方丘陵丰水地区景观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样板村,打造成水生态文明理念下“水美乡村”建设的示范村。
3生态建设启示
通过此次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的开展,优化了城市水系格局,提升了防洪排涝能力,推进了用水方式的转变,为城市打造了如诗如画的滨水景观,为发展集聚了雄厚的生态优势。下一步将在试点建设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更高的水体标准要求及江苏省“263”行动纲要等要求,查漏补缺,形成长效管理机制。3.1以完善机制为核心,推动水生态文明长效运行。作为生态立区的长期任务,江宁区将不断完善机制体制以满足绿色发展、创新发展的要求。一是继续完善体现水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加强专项指标评估和政府绩效考核,确保各项措施落到实处。二是将“河长制”与水生态文明建设有机结合,引入“河长制”奖励机制与问责机制,助力水生态文明建设。三是进一步完善经济政策,加大社会资本引入,充分发挥市场手段激励作用,多措并举,打造水生态文明城市“升级版”。3.2以落实节水方针为优先,助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从农业、工业、城镇3个主要领域入手,狠抓科学节水、制度节水、经济节水、替代节水、合同节水等,从产业结构调整、节水型社会建设、水价调节等各方面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加大水循环和再生利用,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以节水减排倒逼产业升级转型。3.3以工程建设为保障,促进水环境质量稳步提升。进一步强化区级、街道、园区统一调度指挥,以水升办、河长办为抓手,以工程建设为保障,全区上下一盘棋,合力推进水环境改善。一是加强雨污管网建设与管理。进一步完善我区雨污水收集管网,提升污水收集处理能力。开展质效评估“回头看”,落实雨水泵站、污水提升泵站和污水管网的统一管理、统一养护和调度,努力实现建成区污水收集系统全覆盖,收集率达70%以上目标。二是提升污水处理能力与标准。推进城镇污水处理厂新建扩容提标改造工程,计划2019年实施5个污水处理厂新建扩容工程和3个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工程。计划总投资2亿元,新建72个规划布点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提高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能力。实现2025年全区城镇污水处理厂总处理能力达114万t/d。三是规范城镇排水行为。加快完成排水许可证办理任务,对不符合条件的排水户提出整改要求,对不配合的排水户进行查处,对“不作为、慢作为、不担当”行为核查责任人进行问责,真正将雨污分流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