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教育范文10篇
时间:2024-03-12 20:10:39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生态文明教育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校园生态文明教育思考
一、有关基本概念的研究
“生态文明教育”和“生态文明素质教育研究”是研究所涉及的两个基本概念。对于生态文明教育的内涵,相关研究可以做以下归纳:
1.“广义狭义”说。即研究视野的不同。该观点把生态文明教育看作是社会对社会成员的各种形式教育,又把它看作是具体的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教育活动。如刘经纬等人认为,“广义的生态文明教育是指定位于社会契约与广泛的道德观的对于社会全体公众的教育。狭义的生态文明教育是指学校在理论和实践中,对不同年级学生进行的专门教育。”[1]相关的观点还有,单纯广义的表述:如陈丽鸿、孙大勇认为,“生态文明教育是针对全社会展开的向生态文明社会发展的教育活动。是全民的教育、终身的教育。”[2]狭义的理解:如余志健认为,“生态文明教育是一种把人的问题提到一个新的高度,对大学生提出更高要求的教育。它要求大学生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为高校德育注入了新的内涵。”[3]从广义或狭义的角度分别对生态文明教育进行界定,有利于根据不同教育对象的特点和教育要求选择教育内容和途径,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但是,已有的概念表述偏重于对教育对象的区别,缺乏对教育内涵的揭示。2.“素质教育”说。如郑世英认为,“生态文明教育是对人进行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能帮助人们建立起人对待自然、对待环境的正确的伦理观念,能促进人们的自我人格品性和精神境界的升华。”[4]该观点把生态文明教育看作是素质教育的一个方面,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生态文明教育的实质,是对生态文明教育的准确定位,然而,该表述对师生作为教育主体在表述上显得有些模糊。3.“生态道德说”。如王世民等人认为,“高校生态道德教育作为一种新型的德育活动,它要求教育者从生态道德观出发,引导受教育者自觉养成生态保护意识、思想觉悟与相应的道德文明习惯。”[5]该观点把生态文明教育作为道德教育的活动内容,强调从德育的角度对待生态文明教育,但是对二者之间关联的认识有待深化,对相关的教育内容有待丰富。以上对“生态文明教育”概念内涵研究的分析可以给我们以下启示:开展生态文明建设重要的是“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树立”,为此必须高度注重生态文明教育,其中通过学校对学生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是至关重要的;学校教育有别于社会教育,学校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必须与正在开展的素质教育有机结合,必须处理好与学校德育的关系。为此,进一步探讨以培养生态文明建设所需人才为目标,以素质教育为依托,以学校德育为载体,体现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特有要求的高校生态文明素质教育,对于落实生态文明建设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生态文明教育与素质教育及高校德育的有机结合具有必然性。“1995年颁布的《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把素质教育正式纳入高校德育目标体系,形成了以素质教育为中心的全面、科学的德育目标体系。”[6]而新时期,生态文明素质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与时俱进,它丰富了高校德育的目标体系,因此,我们认为,高校生态文明素质教育是指高校以大学生为教育对象,以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和谐发展为价值导向,以生态情感认同、意志强化、信念培养与行为方式养成为着眼点,以确立生态价值观为重点,以培养具有生态文明素养的人才为目的的一种新型素质教育。
二、有关生态文明教育研究视角的评析
审阅有关文献可以看出,由于学者对问题关注的角度不同,其不同的研究视角形成对生态文明教育的不同理解。归纳有以下几种:
(一)生态文明教育与高校德育的关系
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四大途径及运作
[摘要]高校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既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要求,也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鲜明特点。高校生态文明教育要取得实效,需要根据教育教学的实际选择正确的途径,主要途径有:在课程教学中渗透;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网络平台开展;在校园文化活动中注入生态文明教育内容;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融入生态文明教育的要求。
[关键词]高等院校;生态文明教育;路径选择
生态文明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它以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以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建立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为内涵,以引导人们走上持续、和谐的发展道路为着眼点,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既追求人与生态的和谐,也追求人与人的和谐,而且人与人的和谐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前提。可以说,生态文明是人类对传统文明形态特别是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的成果,是人类文明形态和文明发展理念、道路和模式的重大进步。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鲜明特征,需要全社会广泛参与〔1〕。大学生是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生力军,理应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者和推动者。大学生的生态理念及生态素养,不仅会影响他们自身的成长与进步,还会影响到“美丽中国”建设的成效。高等院校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培养大学生绿色发展理念,提高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成为新时代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鲜明特点。高等院校生态文明教育要取得实效,需要根据高等院校教育教学的实际选择正确的路径。高等院校要从不同的角度,形成生态文明教育的多维路径组合,才能使不同形式的生态文明教育形成合力,取得预期的效果。
一、在课程教学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
(一)优势。课程教学是高等院校教育教学的主要形式,是高等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的主渠道。渗透的教育方式,就是把生态文明理念通过内隐的方式融入高等院校教学全过程中,“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生态文明理念的熏陶教育”〔2〕。在课程教学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具有明显的优势,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高等院校在课程教学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其优势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高等院校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已经形成了系统完整的课程体系,在一套系统完整的课程体系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比单独开设生态文明教育课程,能够取得更好的实效。二是可以节约开展生态教育的成本。通过现有的课程体系开展生态文明教育,不需要额外投入人力及物力,不需要安排单独的教育时间,只需要对任课教师进行适度的培训,让任课教师掌握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思想、基本要求即可进行。这种教育方式对物质资源投入要求不高,同生态文明建设对资源节约利用的要求具有一致性,是生态文明要求在教育教学中的具体体现。三是可以取得双重效果。在课程教学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教师在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渗透生态文明教育,既是对学生的教育过程,也是对教师的教育过程,在对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的过程中,教师本身也会受到教育。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和教师的生态文明素养都能够得到提高。正因为在课程教学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具有上述优势,在课程教学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才成为高等院校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主要路径。(二)实施方法。高等院校在课程教学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需要选择符合高等院校教育教学实际的实施方法。从高等院校教育教学的实际出发,在课程教学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可采取以下三种方法:一是以在思政课教学中进行渗透为主。按照教育部的要求,高等院校开设“马克思主义原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和“形势与政策”五门思想政治课。这五门课程的教学内容,都不同程度地蕴含着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在这五门课程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可以把生态文明教育同马克思主义、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结合起来,在理论上阐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为其他课程渗透生态文明教育提供理论支撑。二是在“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学中,对第十章第五节“建设美丽中国”的教学内容作适度展开,系统讲解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知识及内涵要求,帮助学生系统掌握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要把握时代脉搏,紧扣时代主题,中共中央总书记习2019年3月5日下午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守护好祖国北疆这道亮丽风景线。强调,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不断丰富和完善。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生态文明建设是其中一位,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中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其中一条基本方略,在新发展理念中绿色是其中一大理念,在三大攻坚战中污染防治是其中一大攻坚战。这“四个一”体现了我们党对生态文明建设规律的把握,体现了生态文明建设在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的地位,体现了党对建设生态文明的部署和要求。在学生系统掌握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的基础上,其他课程渗透生态文明教育就能够取得较好的效果。三是在其他课程教学中充分挖掘生态文明教育的要素。高等院校的其他课程,无论是专业课还是文化基础课,其教学内容中都不同程度地蕴含着生态文明教育的要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具体教学内容,充分挖掘教学内容中蕴含的生态文明教育要素,在课程教学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三)应注意的问题。在课程教学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需要注意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要处理好具体教学内容和生态文明教育的关系。在课程教学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其教学的重点是具体的教学内容,生态文明教育只能融入在具体的教学内容中。在课程教学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要素,要避免出现两种错误,一种是脱离具体的教学内容,把生态文明教育作为教学的重点,这种错误会导致出现偏离具体教学内容,影响课程教学目标的完成。另一种是在教学中,没有挖掘具体教学内容中生态文明教育的要素,没有在教学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这种错误会影响生态文明教育的效果。二是要对任课教师进行培训。在课程教学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需要采取不同的形式对任课教师进行培训,让任课教师掌握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理论及内涵要求。任课教师只有掌握了生态文明教育方面的基本知识,才能有效地结合教学内容开展生态文明教育,也才能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引导学生养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习惯。三是要把理论知识教育和行为习惯培养结合起来。高等院校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其重点是要帮助学生“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3〕,帮助学生养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习惯。因此,在课程教学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要把生态文明的理论知识教育、生态文明理念的树立、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习惯的养成有机结合起来。
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网络平台开展生态文明教育
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分析
摘要:加强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有利于提高大学生文化修养,综合素质及全面发展的能力。加强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关键在于找准生态文明教育的薄弱环节,笔者认为:高校方面存在生态文明教育资源缺失、缺乏生态文明教育专业师资的问题,大学生方面存在生态文明意识不强、生态文明知行转化能力较弱、生态实践活动缺乏规范性和延续性的问题。
关键词:生态文明教育;大学生;高校
一、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必要性
(一)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迫切需要
大学生是未来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是中国特色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强对大学生群体的生态文明教育,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规范大学生生态文明行为,使其走向社会后更好地参与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提升大学生的文化修养、综合素质及全面发展的能力的重要途径
高校生态文明教育论文
1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现状
1.1高校老师等工作人员的生态文明现状分析
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在实际的教育工作中存在一定的问题,首先表现在老师等高校工作人员身上,具体如下:第一,没有充分掌握生态环保的基础知识。高校的生态文明教育工作者自身没有充分掌握生态环保的相关概念,没有充分调查环境资源与人类生存的关系以及环境导致的一些疾病,在对生态环保相关知识的掌握过程中,老师的理解仍然是停留在表层,没有完全了解生态文明的内涵。第二,老师的生态文明意识薄弱。在生态文明意识中主要存在这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老师没有生态环保的忧患意识。许多生态文明教育者根本就不担心我们生活中的环境变化,没有对生态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也没有形成正确的忧患观念。二是老师的责任意识比较薄弱。目前高校的许多生态文明教育者很少与身边的人谈论关于环境保护的话题,说明老师的生态责任意识有待提高。三是法制意识薄弱。主要体现在生态文明工作者没有充分意识到生态法治的重要性,在实际工作中和生活中没有较强的生态法制意识。四是生态消费意识薄弱。所谓的生态消费,主要是指环保、节能、生命三个方面,生态文明工作者们在购物自备购物袋、不穿动物皮毛制成的衣服等消费方面没有形成良好的生态文明观念,这样可能会危害到将来后代的生存发展。五是没有参与意识。在日常开展的环保活动中,很少有老师积极参与进来,对环保事业比较冷淡,也没有很强烈的生态参与意识。六是教育者没有良好的节约意识。很多生态文明教育者没有充分做到对用过的物品进行合理的、科学的循环使用,没有形成良好的节约意识。第三,生态文明工作者需要提高自身的生态实践行为。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部分生态文明教育者没有形成正确的生态实践行为。
1.2高校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现状分析
高校开展生态文明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第一,目前高校的生态文明教育比较薄弱。众所周知,校园生态文化、实践教育、校园生态环境、课堂教育等对大学生的生态环境意识以及生态文明教育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高校的生态文明教育者自身的行为和意识直接会影响到学生的生态文明观念,但是目前在高校的生态文明教育中,很少有学生意识到自己已经在上生态文明相关的课程,对学校开展的生态文明活动不知情,这也说明高校并没有充分重视生态文明教育,开展的环保生态活动比较少,学生参与的环保活动很多是从影视广播、杂志报刊或者是互联网等媒体中获取的信息。第二,没有建设良好的校园生态环境。学校的生态环境主要是指校园的规划格局、校园所处的自然环境、校园硬件设施等,良好的校园环境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对环境产生共鸣之感,使学生能够在享受美感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形成生态文明意识。第三,学校的师资水平有待提高。高校的师资水平也是衡量高校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因素。目前高校的师资人员比较少,在快速发展的环境教育中,对老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但是生态文明教育工作者还没有具备充分的环境问题前沿知识,在环境教育过程中没有先进的教学技能,老师自身的生态文明知识掌握不充分,生态文明意识有待加强。
2改善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现状的措施
林业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研究
1研究林业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必要性
当今世界,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全球普遍关注的问题.在社会发展中,长期高投入、高排放、高污染、低效益粗放型增长模式使得我国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也日益突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日益彰显.党的十七大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写入了党的建设纲领,党的十八大重要议程明确确立了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性,关系着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分析现状,资源紧缺而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生态系统退化,在社会发展的同时,必须建设生态文明,林业高校要做好生态文明教育.人人都应树立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环境的生态文明理念,提高建设生态文明的意识,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始终做好生态文明建设.现在直到生态环境问题严重了人们才意识到人类与自然和谐关系的重要性,实际是非常错误的,应该从根本上杜绝对生态的破坏.传统的利用自然的观念对人类生存环境的毁灭性破坏已经很严重,甚至给人们带来一定程度的惩罚.人们应该意识到需要调整思维方式,杜绝传统对自然破坏的行为发生.因此,生态文明建设被提上日程,尤其是林业高校教育中生态文明教育是不可或缺的,我们要建立新的价值观、资源观和环境观,建立人类与自然是和谐关系.我国地域面积广大,幅员辽阔,在实施及普及生态文明观思想过程中最先实践的人群便是当下的高校学生.而做好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将生态文明思想贯穿到每个中国公民的头脑当中,而这项复杂又庞大的工程所倚靠的主要途径便是生态文明教育.作为生态文明教育的前导者与开拓者,林业高校的生态文明教育走在中国普通高等院校的最前列.针对北京林业大学、东北林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南京林业大学、西南林业大学、中南林业科技大学这六所国内林业高校做研究对象,研究林业高校的生态文明教育,并将其吸收归纳出符合当代国情的生态文明教育模式,对推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十八大宏伟目标具有重要指导意义.通过对高校学生,尤其是对林业高校的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将林业生态文明与工业、科技、生活紧密联系,最终运用到社会生活当中.高校学生是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从高校做好生态文明教育能够更好更快的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真正实现生态文明战略目标.
2林业高校在开展生态文明教育中取得的成果
2.1以高校校为依托,开展有针对性的生态教育课程
2011年秋北京林业大学首次开设生态文明课程作为全校公选课.并在与生态文明密切相关的专业中开展绿色科学研究,推进高校创造绿色科技,促进学术创新.高校教育科研资源丰富,应该充分利用,做好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工作.并积极开展生态文明相关课题的研究,以科技创新推进生态文明的进程,培养学生自觉形成生态文明观.
2.2以专业为导向,开展有特色的生态教育教学活动
生态文明教育在生物教学的作用
一、前言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大计。生态文明的建设极其重要,为了更好的建设生态文明,还要从提高每个人生态文明意识做起。让人们自觉养成生态行为习惯。那么作为一名生活在地球的人类,虽然科学技术不断的在进步,也能缓解资源紧缺问题,但同时它也会带来新的环境问题。依赖科学技术治理环境并不是长久之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恶劣,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有义务早早树立生态文明意识。中学生是祖国的花朵,是建设国家的栋梁,中学生这一阶段也是形成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重要阶段,这就要求生物教师应该做好生态文明教育的宣传和引导。潜移默化让学生树立环保理念,让学生明白生态文明的重要性。
二、在日常习题试卷及教材内容渗透生态文明教育
考试是学生进行思考的一个过程,考重要知识点不只是为了强化学生解题技巧与能力,还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三观,让学生健康成长。在这种情形下,教师编制的有关生态文明的生物练习题以及在期末考试或期中考试题中渗透生态文明知识点的考题,通过做题有助于加深生态文明知识点在学生头脑中的印象,巧妙的设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生态危机意识。结合生物教材内容,讲人口增长问题带来的环境压力和食物链维持的生态平衡的重要性,以及生物圈等,并配上生物教科书上以生态文明为主题的图片,这样直观的图片和恰当的文字结合,会更加震撼人的心灵,从而有利于学生树立生态文明理念,让学生真正感受到生态文明建设的迫切性,而生态文明建设是时代所需的。
三、利用实践活动渗透
由于学生长期在校园内,并没有充足的时间和很多的机会去外面感受大自然。因此应该让学生从课内转为课外实践,并根据学生兴趣开设环保活动小组,部分学生可以进行开展小区居民生态意识现状的调查问卷,并结合生物学知识,与老师一起分析和探讨调查问卷结果。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思考,活跃讨论氛围,还可以让学生专门负责校园海报宣传世界环境日,让学生记住世界环境日,并让他们明白世界环境日的重要性。还可以让学生查阅生态文明资料并编辑整理,制作成一本生态文明知识宣传手册,让学生自己动手,看哪些小组完成的好,并给予肯定的回应和适当的奖励,增强此次活动的情感体验。目的都是为了将生态文明意识植入每个学生心中,让学生从丰富的实践活动中体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必要性。在寒暑假期间,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到湿地公园,或森林公园了解生物的多样性,体验大自然一草一木,一虫一鸟,还要激发学生的生态思维,而不单单只是以一个参观者的身份,只是看看稀奇的动物就结束了,教师应该讲解其中的树木会进行植物光合作用,能吸收汽车尾气排放的和人呼出的二氧化碳,并释放出人类维持生命的氧气,还有净化污水、消除噪音等其他作用,从而认识到保护植物的必要性。讲解珍稀动物对环境的高要求,让学生明白有些物种一旦遭到杀戮,端上了人们的餐桌,或者动物的皮毛披在了人们的身上,这很有可能会让动物遭受灭顶之灾,并且破坏了生态平衡。结束后还应该要求学生写考察心得,进一步让学生领悟人与自然要和谐共处,体会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的关系。
简论当前生态文明教育
一、生态文明教育与高等教育融合的必要性
(一)高校生态文明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
首先,课程内容的缺失。与高校其他课程相比较,生态文明教育的受重视程度不够。长期以来,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学生工作的重中之重,但内容更多的是偏重于爱国主义教育和学生人格培育等,生态文明教育所占内容比例甚少。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虽也涉及生态环境、生态文明等问题,但篇幅极少,开设的生态文明教育相关课程也比较随机、零散,学生从课程和课本中获得更多更深层的生态文明教育比较困难。其次,师资力量的匮乏。目前,高校生态文明教育课程主要由辅导员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任课老师兼任。因缺乏系统的专业生态知识、深刻的生态认知和必备的实践经验,教师队伍的非专业性,使得高校的生态文明教育处于边缘化状态,教育成果收效颇微。教育是教育者面向受教育者开展实施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实践活动。按照系统论的观点,在整个生态文明教育体系中,教育者的专业素养对整个教育的实施起着直接性的影响。再次,受教育主体生态文明实践的脱节。当前高校的生态文明教育主要采用直接授予的教育方式。教学形式机械单一,抽象说教远多于情感体验,无法做到将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有机结合。生态实践活动,可以促进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养成,是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途径。然而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实践性缺乏,为数不多的生态实践活动仍有流于形式的状况存在,无法调动受教育主体的参与性和积极性,生态文明教育的实效性不高。
(二)高等教育融合生态文明教育的现实意义
首先是对“人”的培养。按照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人的需要可以理解为四个层面:最基本的生活需要、生活安全需要、与人交往的需要、得到尊重的需要。只有在满足这“四个需要”之后,人才有可能进行自我实现需求。生态文明教育使得人与人友好相处,并学会尊重大自然,这正是人类所需要的。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变换。”[1]这里的物质交换,是人类生产生活的实践,以及对自然界的改造。这里的实践与改造应当符合自然生态规律,人类的本性应当保护自然界的生态平衡。高等教育阶段是人的自然观、道德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将生态文明教育融入到高等教育中,对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树立和生态文明行为的形成都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其次是对良好社会风气形成的营造,以及整个社会精神状态的塑造。大学生作为生态文明教育的直接对象,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主力军。高等教育是一个价值引导、培养大学生良好道德价值观念和道德行为的过程。因其高校在社会结构中的特殊性地位,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将直接影响整个社会生态文明的发展方向。大学生通过其自身良好的生态文明素养影响和带动周围的民众,并用自身的实际行动投身于生态文明建设中,进而改变社会的生态环境,提高整个社会的生态文明水平。因此,在高等教育中融入生态文明教育对良好社会风气的营造,乃至整个社会精神状态的焕然一新起着不可小觑的作用。
二、生态文明教育与高等教育的分离与共生
高校生态文明教育之困与化解
[摘要]积极开展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具有丰富的时代价值,如顺应新时代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推进高等教育全面发展的客观需要,以及拓展大学生德育素质的客观需要。推进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健康发展,需要提升思想认识、完善实施方案、促进学科融合等,以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关键词]高校;生态文明教育;价值;路径
党的十八大以来,执政党与政府将生态文明教育提到国家发展的重要地位,强调“到2020年,生态文明教育普及率提高到85%,积极培育生态文化,将生态价值观、生态道德观、生态发展观、生态消费观、生态政绩观等生态文明核心理念,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国家意识和时尚追求”,以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就生态文明教育来说,高校是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活动的重要场所。本文通过释读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时代价值,分析其面临的现实困境,并提出推进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健康发展的基本路径。
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时代价值
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具有较为丰富的时代价值,如顺应新时代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推进高等教育全面发展的客观需要,以及拓展大学生德育内容的客观需要等。首先,要顺应新时代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党的十七大第一次提出了生态文明的概念,认为“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以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因此,高校生态文明教育顺应新时代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其次,要推进高等教育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人类历史步入20世纪90年代初期,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明确提出了人类要生存、地球要拯救,环境与发展必须协调,并指出教育是促进可持续发展和提高人们解决环境与发展问题能力的关键。把生态文明教育融入大学课堂,重视对大学生开展尊重与善待自然、人与自然共生共在等内容的生态文明教育。积极开展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大力培养大学生生态意识,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智力支撑与思想保障,既是充分发挥高等教育社会功能的有效途径,也是推进高等教育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最后,要拓展大学生德育内容的客观需要。我国传统的高校德育工作,主要以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与社会主义为主要目标,以促进大学生树立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以及处理好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为基本要求等。全球性的生态危机召唤着生态文明,人类必须尊重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及其内在价值,而不能以人类为中心,强行将自然界纳入人类的经济活动。因此,顺应时代的客观需要,必须积极拓展高校德育工作的内涵,深刻认识到生态文明教育是时代赋予高校德育的伟大使命。
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现实之困
生态文明教育研究论文
摘要:建设生态文明是一项系统工程。加强对全社会,特别是对青少年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是这一系统工程的重中之重。抓好对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应培养学生的生态学观点,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养成良好的生态行为习惯,构建新的道德体系。
关键词:生物学生态文明生态行为道德
生态文明是人类在改造自然、适应自然的过程中所创造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物质生产和消费方式、社会组织和管理体制、价值观念和伦理道德以及资源开发和环境影响方式的总和。在我国,经过三十年的改革开放,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人民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显著提高,但同时也带来了十分严重的环境问题。环境问题已成为我国发展新阶段的突出问题。要全面实现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必须重视建设生态文明。在党的十七大政治报告中就明确提出了,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建设生态文明是一项系统工程。我认为加强对全社会,特别是对青少年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是这一系统工程的重中之重。中学生物学教师应切实利用生物学教学这一平台,抓好对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为建设生态文明做出应有的贡献。
1.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
自然环境是人类敕以生存的基本条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提高,丰富了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但是,由于人类长期的对自然资源的过渡开发利用以及无处理排放,生态平衡受到严重破坏。目前,森林破坏严重、土地资源流失、淡水资源紧缺、野生物种剧减、人口对环境的压力、大气臭氧层破坏问题、温室效应及全球气候变化、酸雨的危害等已成为世界关注的生态环境问题。在我国,国家环保总局在一份报告中称,中国的总体环境形势依然“相当严峻”,频发的污染事件影响着人民生活。据中科院测算,目前因生态破坏造成的损失已占到GDP的15%,中国的荒漠化土地已达到267.4万多平方公里,近4亿人口的耕地和家园受到不同程度的荒漠化威协,而且荒漠化还在以每年1万多平方公里的速度增长。七大江河水系中,完全没有使用价值的水质已超过40%,全国600多座城市有400多个处于缺水状态,其中不少是由水质污染引起的。全国近1/3的城市人口呼吸着严重污染的空气。据最新统计,2008年我国酸雨发生面积约为150平方公里。七大水系的水环境质量总体为中度污染,部分流域如黄河支流为重度污染,海河干流和支流均为重度污染。这些令人忧虑的统计数据表明我国的环境保护形势不容乐观。环境问题不仅仅是阻碍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已成为吞噬经济成果的恶魔。面临生态危机,人们不得不对自己过去的行为做深刻的反省。深究其原因,是人们生态知识的匮乏,环境保护意识淡薄。在教育活动中,忽视了生态文明教育。要改善当前的环境状况,恢复生态平衡,人们需要应用新的环保技术,相互合作,但更需要加强对全社会特别是对青少年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今天的青少年学生是未来社会管理和经济活动的参与者,具有生态文明理念的他们必将成为建设生态文明的主力军。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
2.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应首先培养学生的生态学观点,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公民生态文明教育目标与内容
摘要:在多方面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国外环境教育经验探索了我国公民生态文明教育目标与内容:教育的总目标是培养合格的生态文明公民,具体目标是知识目标、技能目标、意志目标;教育的主要内容有环境现状、生态文明理念、生态科学常识、绿色低碳生活方式、生态生产方式、法律等。
关键词:公民;生态文明教育;教育目标;教育内容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党的十八大报告和报告都指出了生态文明的重要性,并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列,作出“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公民生态文明教育是使公民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基础上,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报告中强调“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我国公民生态文明教育相应地也将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工程。若要长期系统地开展公民生态文明教育活动,就要首先探讨公民生态文明教育的目标和内容。目标是对活动预期结果的主观设想,为活动指明方向,是活动的起点和归宿。教育内容是教育目标实现的载体。公民生态文明教育目标和内容的确定是有序开展公民生态文明教育并有效实施的前提。本文在对我国国情、发展战略、生态文明建设现状和需要、公民生态文明现状等方面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国外生态环境教育对我国公民生态文明教育目标与内容进行了探索。
1公民生态文明教育背景
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基于资源紧张、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国情而制定的发展战略之一。报告要求人们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不但为自己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也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十八大以来,在我国大力度推广生态文明建设下,公民逐渐开始了解生态文明、关心生态环境保护、参与生态文明建设,但离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还有着一段距离。调查结果表明,目前我国公民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着下列问题:对我国具体环境状况不太了解,环境危机感较弱;生态文明知识和技能浅层次化;主体意识不强,大部分公民认为生态文明是政府的责任;生态文明行为不常态化,知行不一。
2公民生态文明教育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