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税制范文10篇
时间:2024-03-12 19:45:41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生态税制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生态税制研究论文
[摘要]生态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条件,随着生态危机的频频发生,生态税制的研究已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本文试着从制度经济学的视角,分析生态税制与现行税制的关系、生态税制的组成结构和功能等问题,加深对其产生的必要性理解。
[关键词]生态税制制度经济学税收制度
从凯恩斯主张政府干预经济以来,税收就成了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随着生态恶化,循环经济理论的发展,税制理论的研究视野得到再一次拓展。在这种大背景下,我国学者纷纷从生态保护的角度研究生态税制。但是,事物的多样性使得同一事物从不同的视角分析有着不同的内涵。本文试着从制度经济学的视角,来进一步认识生态税制,加深对其产生的必要性的理解。
一、生态税制和税收制度
新制度经济学认为,制度(institutions)是指约束人们的行为的规则体系,并可具体分为正式规则和非正式规则两部分。正式规则是指人们有意识制定的一系列政策法则,它是由权力机构来保证实施的,如法律、法令、合同、章程等。非正式规则是人们在长期交往中无意识形成的,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并构成代代相传的文化的一部分,主要包括价值观念、伦理道德、社会习惯和意识形态等。那么,可以说生态制度就是人类针对生态需求的无节制和伦理缺失,而导致在生态需求大于生态供给的情况下,将生态因素引进制度安排,形成的行为规则体系,它具体可分为生态正式规则和非正式规则两部分(见下图)。
可见,生态税制只是生态制度正式规则的一部分,它不仅具有传统税制的特性,还具有生态补偿功能;它是依据税收是否具有生态性的标准进行划分后形成的一种税收制度,并不是一个独立的税种;它也不是取代现行税制的一种新税制。例如,燃油税按课税对象的不同,它属于流转税制;按税收是否具有生态性,它又属于生态税制。因此,生态税制设计的真正意义不在于取代原有税制,而是要将生态保护原则纳入原有税制的基本原则之内,贯彻于原有税制中的税种分类,并在各个税种的相互配合中体现出税制的生态性。这并非过于超前的设计,而是频频发生且日益加剧的各种生态危机,导致了这种税制设计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我国生态税制研究论文
[摘要]此文阐述了在工业化进程和可持续发展的情势下,我国生态税制构建的理论依据,现行税制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局限性、原因。探讨了以生态环境保护为目标,调整完善现行税制;按照“谁污染、谁缴税”的原则,改革排污收费制度,开征生态环境保护新税种,灵活运用关税手段,研究制定税收国际协调策略为主要内容的我国生态税制的构建。
[关键词]环境保护;生态税制;构建
随着全球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由于不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和工农业生产所导致的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给国家可持续发展造成的威胁日趋严重,人们为此付出了沉重的环境资源代价。我国是工业化进程起步较晚的国家之一,生态环境问题已在相当程度上影响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人们日常生活质量的提高,甚至已危及人类的生存。税收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应承担起防治环境污染、促进生态平衡的重任。在可持续发展的框架下,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生态税制将成为新形势下税制建设的重要课题。
一、我国现行税制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局限性及原因
(一)我国现行税制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局限性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将保护生态环境作为一项基本国策,运用税收手段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早在70年代,我国原工商税和工商所得税中就曾规定对工业企业以废渣、废液、废气等“三废”和其他废旧物资为主要原料生产产品所取得的销售收入和利润给予定期免税照顾等措施。此后,我国的税收制度虽然历经多次改革、调整,但税收制度中有关环境保护的内容一直得以延续,而且不断丰富和发展。应当肯定的是,现行税收与政府的其他有关措施相配合,在减轻或消除污染,加强环境保护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我国目前尚未真正构建起完善的生态环境税收体系,现行税制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尚存在严重缺位现象。
独家原创:环境保护财税政策调研报告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一直保持持续快速增长的态势。但与此同时,环境问题却变得日益严峻。诸多迹象表明,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己经成为制约中国经济持续发展和改革开放进程的重要因素。近年来,环境问题的重要性己经受到中国政府和公众的极大关注,环境保护己经被列为中国的基本国策之一。环境保护问题涉及面很广,需要加以综合治理。
由于环境保护具有很强的正外部效应,它是一种为社会提供集体利益的公共产品与劳务,它往往是集体给予免费消费,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斥性。因此,环境保护完全依靠市场机制是难以进行的,需要政府制定法律、法规强制社会和企业对环境进行保护,并利用经济手段诱导经济主体对污染进行治理。在此过程中,财政政策是其中必不可少、而且也是最重要的政策措施之一。
1、国外研究情况;
国外的研究从基础理论到应用理论,再到税收实践,己形成基本框架。
1910年著名经济学家马歇尔在其著作《经济学原理》中首次提出外部性问题,为环境保护财税收理论的产生提供了直接的理论准备,但没有给出一个将外部成本内部化的有效方法。在马歇尔外部性理论的基础上,1920年英国经济学家庇古在《福利经济学原理》一书中,首先分析了私人净产出与社会净产出之间的差异,指出污染者需要负担与其污染排放量相当的税收,后人称之为庇古税。“庇古税”理论成为后人通过税收手段解决外部性问题的重要理论依据。这种传统价格理论的缺陷是没有考虑产权因素,环境资源产权合一,是“庇古税”理论的前提条件。所以污染者付费并不是在所有条件下最优,税收方案的选择最终要取决于方案实施的成本。由于边际成本难以计量,“庇古税”存在忽略代际公平、不具有操作性等缺陷。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经济的发展,西方工业化国家的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引起了更多的经济学家对生态环境问题的研究,保莫和欧兹提出环境与价格标准程序法(1971),巴罗提出了逐步控制法(1979)。在税收方面,环境保护的财税政策制度问题逐渐成为研究热点。
浅谈税收政策选择更新时间
一、可持续发展的含义与构建绿色税收体系必要性分析
所谓绿色税收,就是为了保护环境,合理开发利用资源,推进清洁生产,实现绿色消费而征收的税收或税收体系。包括狭义和广义两个范畴,狭义的绿色税收即实现保护环境目的而专门征收的环境税,广义的绿色税收则包括对环境保护起作用的税收体系和收费。21世纪的税制不再是以经济增长即GDP为中心而是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税制。与此同时,税收的效率原则和公平原则也将发生内涵上的改变。传统的效率原则体现在税收有利于GDP或人均国民收入的提高,但在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指导下,税收效率应体现在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上,换句话说,要考虑税收的生态效率。传统的税收公平原则主要考虑当代人之间财富分配的公平,而不考虑当代人和后代人之间的公平,新的发展观则要求考虑到“代际公平”。由于上述的差异,现行税制必将按可持续发展观做进一步调整,构建我国绿色税收体系已势在必行。
1.国内外形势的发展要求构建绿色税收体系
(1)社会环境:政府、企业和公民对生态问题的日益重视,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新一轮税制改革的推进均为建立绿色税收体系提供了有利的契机。目前我国正处于由“消费型”向“享受型”社会的转化过程中,政府和企业对生态问题日益重视,公民的环保意识和参与环保的程度也有普遍提高,环境立法趋于完善,这为绿色税收体系的建立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2)现实条件:现行税制中具有生态保护效果的税种和税收条款为建立绿色税收体系创造了现实的基础条件。
(3)实践经验:国外一些国家的实践证明,绿色税收是政府调节资源使用,有效治理环境污染,筹集环保资金的重要手段。我国可以充分借鉴发达国家成熟的做法,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少走“弯路”。
资源型城市建设的财政税收体制鼓励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快推进资源型城市生态重建,既是资源型城市长远发展、长治久安的根本途径,又是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要求,更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
1·政策性财政税收支持资源型城市生态重建的理论分析
环境治理与生态重建的理论基础。环境治理与生态重建所具有的公共产品特性,由于这些产品具有公共性和外部性,按边际成本定价的市场规律失效,其价值实现和补偿难以通过正常的市场交易实现,资金的循环链被中断。实践中,生态环境价值的外部正效应从技术角度讲难以用货币准确计量,造成生态效益实现中生产成本补偿的困难。加之生态环境效益具有的公共产品性质,使得生态环境效益的产出可以不需要所有权发生转移。这种生态环境产品消费的非唯一性,使得在成本弥补时缺乏特定对象,无法保证预付资金的回流。
可持续发展和公平理念。有些自然资源提供基本的生命支持功能,这些自然资源的损失常常是不可逆转的,这就要求当代人应杜绝资源利用可能导致的成本和不可逆性超过一定的程度,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协调一致。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生态环境破坏问题,各级政府需要承担一定的责任。在这方面首先需要解决的指导思想就是政府应该合理补偿生态领域多年的历史欠账,在投融资方面的涵义就是需要通过政府财政手段来筹措部分建设性资金,用来支持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2·资源型城市生态重建的财政政策体系建设
资源型城市,尤其是资源渐趋枯竭的资源型城市,一方面经济发展缓慢城市税基薄弱,另一方面财政支出压力大,同时需要应付大量失业问题、环境治理问题、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诸多问题。资金是资源型城市转型中的瓶颈制约,在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过程中,发挥政府财政政策的主导作用。
税制改革对企业环境的影响
摘要:以2018年《环境保护税法》实施为契机,基于2013~2019年A股工业企业的经验数据,使用双重差分法探究绿色税制改革对企业环境绩效的影响。研究发现,绿色税制改革能够显著提升企业环境绩效,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提升作用在不断增强。对市场制度和环境制度的检验发现,当市场制度较差、政府监管较强、媒体监督较强时,绿色税制改革更能提升企业环境绩效。对影响机制的探索发现,绿色税制改革提升企业环境绩效的机制,在于促进企业环保投资和企业绿色创新,且与促进企业环保投资这种短期方式相比,促进企业绿色创新这种长期方式的机制效应更显著。
关键词:绿色税制改革;环境绩效;环保投资;绿色创新
1研究背景
为持续改善环境质量,我国正在加快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2019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其中,生态环境保护制度是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重要基石。但是,长期以来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以命令型环境制度为主,存在治理成本较高、治理效率较低等缺陷,严重制约了生态文明建设。与命令型环境制度相比,经济型环境制度能够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来约束和激励企业环境行为[1,2],督促企业改善环境绩效,是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排污费制度作为一种命令型环境制度,在实践中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根据原环保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14年和2015年全国分别有447家、662家国家重点监控企业欠缴排污费,金额分别达到3.09亿元、6.96亿元。这些挑战导致排污费制度的环境效应有限[3]。为此,2018年我国进行了绿色税制改革,由命令型的排污费制度转向经济型的环境税制度。发达国家的经验证据表明,环境税制度更能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来促进污染减排[4,5]。然而,我国作为一个市场相对还不成熟的发展中经济体,环境税制度能否取得预期的环境效应,学者们对此存在争议[6,7]。因此,本研究以《环境保护税法》实施为契机,探讨绿色税制改革对企业环境绩效的影响,旨在为政府部门完善绿色税制提供经验参考。本研究可能的边际贡献在于:①绿色税制改革能否借助市场力量来督促企业履行环境责任,学者们还存在争议。本研究选取企业环境绩效作为落脚点,探究绿色税制改革的环境效应,能够从企业环境绩效层面揭示绿色税制改革的环境有效性。②提升企业环境绩效的关键在于促进企业环保投资和企业绿色创新,其中企业环保投资是一种短期方式,企业绿色创新是一种长期方式。本研究选取绿色税制改革作为切入点,探究绿色税制改革下企业如何权衡环保投资决策和绿色创新决策,以提升企业环境绩效,能够拓展企业环境绩效的影响因素研究,揭示绿色税制改革下的企业环境行为决策。③要想充分发挥绿色税制改革对企业环境绩效的提升作用,需要协同不同类型的经济制度和环境制度,实现制度组合的整体最优化。本研究通过探究绿色税制改革对企业环境绩效的影响是否存在市场制度、政府监管、媒体监督的异质性,能够明晰绿色税制改革与市场制度、环境制度的关系,明晰绿色税制改革的制度边界。
2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2.1绿色税制改革与企业环境绩效
扩大资源税覆盖面调整计税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现行资源税制存在的主要问题;资源课税的国际比较与借鉴;资源税制改革的具体设想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资源税制的立法精神滞后,不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资源税地位不突出,税收功能难以发挥、资源税覆盖面太窄,难以充分发挥保护自然资源的作用、税率设计不合理,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税费并存,削弱了资源税的地位、矿区使用费、特别收益税、资源开采税、明确纳税主体,抑制资源无序开采、拓宽税基,扩大资源税的覆盖面、调整计税依据,明确资源税的属性、提高税率,充分体现国有资源的价值、清费立税,充分发挥税收调节功能、加强征管,提高资源税制的地位和作用等,具体请详见。
资源税是以各种应税自然资源为征税对象,调节资源级差收入并体现国有资源有偿使用而征收的一种税。
1994年税制改革后属于资源税应税税目的有原油、天然气、煤炭、其他非金属原矿、黑色金属矿原矿、有色金属矿原矿、盐等七类资源产品,并对应税资源按资源等级实行幅度税额计征的办法。应该说,新的资源税制在调节级差收入、促进资源的合理利用、统筹区域发展等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一、现行资源税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现行资源税制的立法精神以及由此而产生的问题,已明显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主要表现在:
(一)资源税制的立法精神滞后,不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
国有资源资源税有偿使用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现行资源税制存在的主要问题;资源课税的国际比较与借鉴;资源税制改革的具体设想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资源税制的立法精神滞后,不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资源税地位不突出,税收功能难以发挥、资源税覆盖面太窄,难以充分发挥保护自然资源的作用、税率设计不合理,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税费并存,削弱了资源税的地位、矿区使用费、特别收益税、明确纳税主体,抑制资源无序开采、拓宽税基,扩大资源税的覆盖面、调整计税依据,明确资源税的属性、提高税率,充分体现国有资源的价值等,具体请详见。
资源税是以各种应税自然资源为征税对象,调节资源级差收入并体现国有资源有偿使用而征收的一种税。
1994年税制改革后属于资源税应税税目的有原油、天然气、煤炭、其他非金属原矿、黑色金属矿原矿、有色金属矿原矿、盐等七类资源产品,并对应税资源按资源等级实行幅度税额计征的办法。应该说,新的资源税制在调节级差收入、促进资源的合理利用、统筹区域发展等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一、现行资源税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现行资源税制的立法精神以及由此而产生的问题,已明显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主要表现在:
(一)资源税制的立法精神滞后,不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
双碳目标下绿色税制体系路径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问题愈发引起人们的重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已经进入了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在可持续发展经济理念下,本文主要通过对环境保护税、资源税等主体税种的研究与分析,搭建系统性信息共享平台,促进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的发展,发挥绿色税制体系功能,实现绿色税制与降碳需求协同增效,对于进一步完善我国绿色税制体系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提出有关建议,进而推进我国绿色经济的发展进程,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关键词:环境保护税;绿色税制体系;碳达峰;碳中和
1绿色税制体系和碳达峰碳中和的概念
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出现了不同程度、不同类别的环境污染问题,逐渐影响到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1975年,欧洲经济共同体理事会提出了具有环保特点的绿色税收的经济学概念。然而直至现在,绿色税收仍没有一个国际公认的定义。但在荷兰国际财税文献局出版的《IBFD国际税收辞汇》中,“绿色税收”被解释为:“对投资于防治污染或环境保护的纳税人所给予的税收减免,或对污染行业和污染物的使用所征收的税。”因此,绿色税制体系不是专指一种环保税,而是各种具有环保功能的税种的联合。过量的碳排放会导致全球气候变暖、温室效应等诸多环境问题。碳排放量主要指温室气体的排放量,而二氧化碳是最主要的温室气体,因此简单意义上碳排放量就是指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碳达峰是指在某一时刻,碳排放量达到历史最高值,然后逐步回落。碳中和是指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在某一时刻该地区的碳排放量和吸收量可以正负抵消,达到相对意义上的零排放。
2中国绿色税制体系目前存在的问题
2.1环境保护税征税范围较窄,征收力度不够
国家现行税制缺陷分析论文
摘要: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等问题已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严重阻碍,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成为解决经济与环境矛盾的根本方法,建立和完善我国绿色税收体系势在必行。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绿色税收体系绿化税制
一、可持续发展的含义与构建绿色税收体系必要性分析
所谓绿色税收,就是为了保护环境,合理开发利用资源,推进清洁生产,实现绿色消费而征收的税收或税收体系。包括狭义和广义两个范畴,狭义的绿色税收即实现保护环境目的而专门征收的环境税,广义的绿色税收则包括对环境保护起作用的税收体系和收费。21世纪的税制不再是以经济增长即GDP为中心而是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税制。与此同时,税收的效率原则和公平原则也将发生内涵上的改变。传统的效率原则体现在税收有利于GDP或人均国民收入的提高,但在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指导下,税收效率应体现在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上,换句话说,要考虑税收的生态效率。传统的税收公平原则主要考虑当代人之间财富分配的公平,而不考虑当代人和后代人之间的公平,新的发展观则要求考虑到“代际公平”。由于上述的差异,现行税制必将按可持续发展观做进一步调整,构建我国绿色税收体系已势在必行。
1.国内外形势的发展要求构建绿色税收体系
(1)社会环境:政府、企业和公民对生态问题的日益重视,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新一轮税制改革的推进均为建立绿色税收体系提供了有利的契机。目前我国正处于由“消费型”向“享受型”社会的转化过程中,政府和企业对生态问题日益重视,公民的环保意识和参与环保的程度也有普遍提高,环境立法趋于完善,这为绿色税收体系的建立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