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市建设范文10篇
时间:2024-03-12 19:34:59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生态市建设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生态市建设会议讲话
今天我们召开生态市建设领导小组会议,为开好这次会议,有关部门前期作了充分准备,市委常委会专门进行了研究。对生态环境工作,市里是很重视的,市“两会”期间已经召开了人口、资源、环境工作会议,今天又召开领导小组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贯彻《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和生态省建设领导小组第三次全体会议精神,回顾总结2005年生态市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研究部署2006年的工作任务。刚才市生态办汇报了去年的生态市建设情况和今年的工作意见,市政府和各县区签订了目标责任书,安吉、吴兴和市建设局、市农业局代表县区和部门作了表态发言。对于生态办提出的今年工作思路,希望大家结合实际认真抓好贯彻落实。下面,我就总结工作、提高认识、明确任务、加强领导四个方面,讲几点意见:
一、充分肯定去年工作取得的成绩
去年,全市各级党委、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采取一系列举措,认真抓好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一是生态市建设扎实推进。去年,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要发挥自然生态优势,努力干在实处,力争生态市建设走在全省前列。全市生态建设做到了四个“有”:有规划,全面完成了市、县区、乡镇、示范村的生态规划,形成了由上至下的规划体系。有典型,安吉县、德清县积极推进生态县建设工作,安吉县已通过省级验收;全市有5个乡镇被授予全国环境优美乡镇称号,占全省的41.7%;31个村通过市级生态村验收。有抓手,以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等生态城市创建活动为抓手,努力营造“天蓝、地绿、水净、人和”的生态人居环境,**中心城市通过“创模”、“创园”验收,安吉县被命名为国家园林县城。有机制,市、县区政府相继出台有关政策,进一步健全完善财政保障、干部考核、建设管理等工作措施和办法,有力地推动了生态建设工作。
二是污染整治成效明显。各级各部门按照省“811”环境污染整治、省市人大环保执法检查和国家六部委环保专项行动的统一部署,开展了重点污染源、农业农村面源污染、长兴蓄电池行业污染、区域环境污染和居民饮用水安全等专项整治,较好地解决了一批突出的环境污染问题,有效地维护了人民群众的环境权益。**中心城市开展了“百日环境大整治行动”,有力地推动了城市环境建设和管理。继续以“四铁”精神推动矿山整治工作,矿山生态环境有较大改善。通过严格整治,长兴县铅酸蓄电池行业175家企业关停125家,省级重点监管区实现了“摘帽”。
三是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以项目为载体,加大环保资金投入力度。加快了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建设,在省内率先实现中心城市和所有县城建有生活污水处理工程,全市城镇污水处理能力明显提高,已建成运行集中式污水处理厂12座,日处理能力28万吨。坚持城乡统筹,加快环保设施向农村延伸,按照建设农村垃圾“村收集、乡镇中转、县区集中处置”网络的模式,加快城乡垃圾处理一体化,建设了一批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农村垃圾收集率和生活污水处理率有了新的提高。加快环保监控设施建设,全市新建成水质和大气自动监测站各2个。
建设生态市调研参考
培育更多生态亮点。市创建部门要在这一面加大推进力度。环保、建设、农林、卫生、水务及行政执法等部门要根据各自职能,以点带面。重点在污染治理、污水集中处理工程、城市绿化、生态农业、规模畜禽养殖粪便综合利用、河道长效管理、垃圾无害化处理上,力争培育一批有层次、有特色、有现场、有资料、有实质内容、有推广价值的新典型、新亮点。
总结成绩和经验,为进一步了解我市生态市建设现状。揭示问题和矛盾,分析制约因素,研究思路及对策,确保年建成生态市目标的实现,根据市政协的统一安排,第二调研组在市政协领导的带领下,于月份重点对我市丁堰、桃园、如城、搬经、高明、江安等镇的生态市建设工作进行了视察调研,并考察学习了山东省荣成市的生态市建设情况。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市生态市建设现状
一)工作凸显亮点
规划到位1.谋划及时。
组织开展了生态市建设专题调研,早在市即开始着手谋划生态市建设的相关工作。市环保局成立了生态市建设办公室。形成了可行性报告。市政府委托苏州科技学院编制了如皋市生态市建设规划》规划》围绕建成生态市的近、远期目标,明确了市四大生态功能板块和六大生态建设主要领域,提出了32项重点工程,工程总投资达182.6亿元。此基础上,各镇结合自身实际,先后对镇环境保护规划进行了修编,并出台了生态保护子规划。如丁堰镇邀请南京师范大学编制的丁堰镇生态工业园规划》就具有很强的前瞻性、科学性和可行性。
生态城市建设
1生态城市的内涵和主要特点
1.1生态城市的内涵
生态城市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MAB)”计划研究过程中提出的一个概念,是城市生态化发展的结果;是社会和谐、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居住形式,是自然、城市与人融合为一个有机整体所形成的互惠共生结构。简而言之,生态城市是一类生态健康的城市。
1.2生态城市的主要特点
生态城市与传统城市比较,主要有以下几大特点:
1.2.1和谐性
加快生态市建设思考
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省委、省政府建设“生态安徽”的战略决策,全面实施“443”行动计划,率先把我市建成生态大市,构建和谐**,特作如下决定:
一、指导思想和目标要求
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加快发展为主题,以提高环境质量和人民生活水平为出发点,依托四大资源,运用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系统工程方法,以生态求发展,促进我市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实现产业生态化、生态经济化,全面推进我市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目标要求:到2007年,形成若干优势明显的生态产业,人均GDP超过1200美元,环境质量和生态环境保护指标达到或超过生态市指标;到2010年,建成一批重大生态建设项目,并产生良好的生态经济效益,社会进步指标达到生态市指标。到2020年,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社会进步三大类28项指标达到或超过生态市指标,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
二、加快发展生态旅游
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和优良的生态环境,根据国内外生态旅游的需求,培育和推出一批生态旅游的精品。大力推行旅游景区、景点可持续旅游标准“绿色环球21”认证和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积极开展“工农业旅游示范点”和“绿色饭店”创建。加强旅游资源的保护,强化旅游景区、景点环境管理,严厉查处旅游开发中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违法行为。主要热点、热线旅游景区、景点在部分时段实行游客总量控制,减缓因游客过分集中造成的生态环境压力,确保旅游区环境达标率达100%。通过努力,尽快把我市建成安徽旅游龙头、华东旅游中心、中国旅游名牌、世界旅游胜地。
打造生态城市 建设绿色旬阳
城市是人类文明产物,是高密度的物质与精神聚集体,是高效率的社会经济生活综合体。近年来,我县城镇面貌发生崭新变化,城建工作取得了进步。但人们依旧抱怨:老城与新城开发不平衡、城市功能不健全,环境卫生条件不好,专业市场不足、厂矿噪音粉尘污染、占道经营等方面问题,这表明城建工作与人们的需求仍有很大差距。我们也正在着力改进。在城市建设中,国外“穷人进城、富人出城”现象值得我们思考,这是为什么?城区人口集中,空气不畅,交通拥挤,垃圾多,噪音大,气温高,建筑将人与大自然隔离,人与人缺乏交流。这说明了在城镇建设上出了问题,偏离了人的本质要求,这个要求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城市与自然的平衡,城市机体的内部协调,人所建造的城市与整个生态系统不协调,对人的生态形成了威胁,人要逃避城市。我们离不开城市!这就需要我们用新的理念来建设和改造城市。这一理念在全球已经兴起,这就是建设生态城市。
一、充分认识加快建设生态城镇的意义
生态城镇是运用生态学、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坚持以人为本理念,以自然环境为依据,以资源优化配置为手段,以社会体制为经络,形成人与自然、社会三者高效和谐共生互惠的城镇发展模式。简单地说它就是社会和谐、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居住区形式。
首先,建设生态城镇是发展的必然趋势。工业革命以来,城市已逐渐退化为物理意义上的城市,它本身不健康使得整个地球也不健康。城市在发挥着区域经济凝聚中心、驱动源泉、人类聚落作用的同时,城市问题越来越严重:交通阻塞、空气汽染、水体污染、住房紧张、治安恶化、生态原地减少、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不协调、历史文脉断裂、城市特色遗失等等。生态城市的提出是基于人类生态文明的觉醒和对传统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反思。如今世界人口一半以上和中国人口的1/3以上已居住在城市,把城镇建设成合乎生态要求的人类理想家园,这已是人们的不懈追求。目前,一种以可更新能源系统、内部物资循环再生、无毒建材使用、室内温室种植和屋顶花园、高效美观的自然照明等为特征的“生态建筑”已进入人们的视野。我县地处内陆河源地区,工业化程度不高,但在城镇建设中必须吸取和借鉴城市建设中的经验和教训,以负责的态度来设计和建造生态城镇。
第二,建设生态城镇是绿色旬阳的重要支撑。绿色旬阳包括绿色环境、绿色产业、绿色文化建设,生态环境建设是基础。生态城镇作为健康、安全、舒适、优美,天人合一、温馨舒适的家园的表现,要求功能配套,基础完备,最大限度满足人们居住生活需求,适应这一要求,我们在经济增长方式、城镇建设布局、环境的选择上都将产生重大变革,更加符合“绿色”理念。尤其是我县把生态旅游作为新兴产业,建成陕南旅游胜地,建设生态城镇就更加必要。
第三,建设生态城镇是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保证。理查德·瑞吉斯特:“人类的生活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建设城市的方式、城市人口密度和多样性。”城市生态环境是人类生态环境的一部分,今后一段时间我县正处在大规模建设、改变自然与人类环境的关键时期,是城镇发展的高潮时期,随着人民生活的追求层次发生变化,自然、生态成为人们的一种向往,健康型生态居住环境是人们的最迫切需求。通过建设生态城镇,引领人们生活方式生存方式的潮流,引导人们按规律去生产生活生存,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生态市建设会议讲话一
一、思想认识再提高
“十一五”时期,是我市加快科学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攻坚期,是增强“三力”、率先崛起的关键期。在这一时期,发展的任务很重,但环境的压力更大,要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正确处理好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加快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以污染治理化解环境压力,以资源节约优化经济发展,以环境友好促进社会和谐,从而推动经济社会转入科学发展轨道。孙书记的重要讲话,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念与精神,充分体现了新形势、新阶段对**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路径的理性思考。生态优市战略是市委、市政府环境保护思想的提炼和升华,标志着我市对坚持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认识达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全市各级各部门要以学习贯彻国务院《决定》为契机,高度统一思想,真正把环境保护放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来抓,将生态优市战略贯彻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要进一步把思想认识统一到科学发展观上来,切实增强科学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进一步把思想认识统一到环境保护基本国策上来,切实增强环境保护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进一步把思想认识统一到生态优市的发展战略上来,切实增强贯彻落实的原动力和推动力。
二、组织领导再加强
生态市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工作量大、涉及面广、任务繁重,必须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明确目标,落实责任,强化措施,整体推进。一要明确责任,加强领导。各级各部门必须将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实行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切实加强领导。主要领导要亲自挂帅,分管领导要具体负责。要全市联动、上下联动、部门联动,努力形成市、县区分级管理,各部门相互协调的良好工作格局。二要抓紧部署,全面落实。生态市建设目标责任书已经签订,生态市建设工作任务书也已下发,今年各县区生态市建设和环境保护的重点已十分明确,关键在于抓好落实。会后,各县区要立即对落实工作进行研究,抓紧将目标责任制的内容分解落实下去,确定责任领导和责任人,做到一级抓一级,一级带一级,层层抓好落实。要立足解决突出的环境问题,精心组织、科学分析、深入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拿出行之有效的措施,有条不紊地推进工作。三要加强督查,确保实效。要把生态市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纳入重大事项督查范围,切实加大督查力度,推动各项工作措施落到实处。市委市政府督查室、市生态办、市整治办要加强对生态市建设进展情况的督查,确保全面完成生态省建设任务书规定的各项工作。要主动接受人大、政协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切实把生态环保的“为民办实事”项目办好。
三、工作重点再突出
全面实施生态优市战略,抓好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总的是要坚持一个统领(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建设两个社会(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增强“三力”(增强实力、激发活力、彰显魅力),加快四级创建(生态市、生态县区、生态乡镇、生态村创建),推进五项整治(水环境综合整治、大气污染整治、工业污染整治、农业农村面源污染整治、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就当前具体工作而言,就是要按照孙书记“不该发生的坚决不能发生,应该做好的必须认真做好”的要求,突出工作重点,努力做到五个“好”:
生态城市建设论文
一、南昌的“水”特征
南昌是一座山水都城,“半城湖光半城山”,老城区四湖点缀,新城区四湖环绕。可以说,水是南昌一宝:赣江为脉,鄱湖为邻,内有四湖,外有四湖,水域面积占到了整个市区的近三分之一,为国内大城市少有的自然环境特色。南昌在整治青山湖、象湖、梅湖、艾溪湖,打造一个个湖滨市民公园的同时,还充分依托赣江、抚河以及梅岭构建生态廊道,初步形成了山脉、水脉、人脉、文脉的“四脉合一”。作为一个河岸丘陵城市,南昌地形起伏变化,层次丰富,昌南沃野平川,河湖纵横;昌北丘陵起伏,峰峦环翠,“山—水—城”的格局构成南昌城市依山傍水的独特自然风貌和生态基础。
二、什么是生态城市
生态城市是根据生态学原理,应用生态、社会、系统等工程技术建设的社会、经济、自然可持续发展和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的人类聚居地。生态城市应满足以下标准:
1.广泛应用生态学原理规划建设城市,城市结构合理、功能协调;
2.保护并高效利用一切自然资源与能源,产业结构合理,实现清洁生产;
政府建设生态市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结构调整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着力疏缓资源环境约束瓶颈,构建高效的生态经济体系、宜居的生态环境体系、安全的生态支撑体系和生态的社会文化体系。
(二)基本原则。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保障人民群众生态环境权益和日益增长的环境需求;坚持发展第一、环境优先,遵循生态经济规律,遏制牺牲环境和以生态换经济的粗放型发展;坚持重点突破、分类指导,有计划、分步骤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坚持改革创新、一岗双责,建立统一、高效的生态环境监管体系和长效机制。
(三)工作目标。到2010年,全市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有所提高,城乡生态系统功能得以增强,生态安全保障有力,生态环境综合质量稳定良好,完成5个国家级生态县建设,基本形成城乡环保一体化均衡发展基础。
到2015年,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利用比重显著上升,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基本形成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产业结构、发展方式以及消费模式,经济社会发展步入良性循环;14个郊区(市)县80%以上达到国家级生态县标准,全市达到国家级生态市建设指标要求,基本形成城乡环保一体化均衡发展优势,基本建成经济持续稳定发展、资源能源高效利用、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社会文明高度发达的国家级生态市。
二、工作重点和主要任务
生态城市建设调研报告
水是城市的“眼睛”,也是城市的“灵魂”。城市建设不能没有水,城因水而“活”,因水而“兴”。青年湖是*县城最大的亮点和最好的资源,既是城市发展的潜力所在,更是发展的希望所在。加快以青年湖开发为主的城镇化建设,真正让“死”湖“活”起来,打造“草原水城”,建设生态宜居城市,对提升县城品位、彰显区域特色、拉动经济发展意义深远。
一、突出特色,抓住“灵魂”,高起点确立城市发展的战略定位
之所以提出打造“草原水城”建设目标,主要是基于以下三个方面的认识。
一是外地的发展经验启示我们,水是城市建设的活力之源,建设现代化宜居城市,必须做好水的文章。我市清水河治理总投资10亿多元,三期工程已经完成,张家口因“水”而“靓”;迁安投资12.5亿元综合开发流经县城的滦河水,铁岭投资4亿多元引入柴河水在县城开发人工如意湖,两座城市因“水”而“兴”。三座城市的经验启示我们:水是城市建设的活力之源;建设宜居城市,有水必须下大力开发,没水必须下大力引水;只有加速开发和充分利用水资源,城市面貌才能根本改观,居住环境才能显著改善,城市品位才能明显提升。
二是独特的资源禀赋提醒我们,水是城市开发的最大潜力,建设特色化宜居城市,必须做大水的文章。*拥有水库5座,大小湖泊12处,水面6.1万亩,位居全市第二;全县林地面积220万亩,草地202万亩,林草覆盖率67.8%。这种水草林相间且面积之大的自然禀赋在全市乃至全省范围是少有的,特别是闪电湖、库伦淖毗邻县城和青年湖横贯县城南北,这是种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使*具备了打造“草原水城”的良好基础。
三是形势的发展要求促使我们,水是城市发展的根本命脉,建设品牌化宜居城市,必须做足水的文章。城镇化建设是拉动经济快速发展的战略平台。各地都在加大工作力度,争相建设有品位、有特色、有影响、有知名度的现代化城市。作为后发地区,需要认清形势,正视差距,负重加压,以快补晚,以更新的理念、更高的站位、更大的魄力,把城市建设往大里谋、往远里谋、往深里谋,强化责任意识和品牌观念,做足“水”的文章,真正把青年湖的潜力挖掘出来,把青年湖的希望拱托出来,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
市生态建设要点讲话
一、认清形势,提高认识,进一步增强做好生态环保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过去三年里,全市上下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上级党委、政府关于加强生态环保工作的决策部署,紧紧围绕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的目标,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以生态市建设为载体,深入实施“环境污染整治三年行动方案”,克难攻坚,奋发有为,生态环保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1、环境质量有了新提高。近年来,我市GDP年均增幅达15%以上,污染物排放总量仍呈逐年下降趋势,环境质量总体保持较好水平,各项常规环境质量指标均达到或优于环境管理目标。2007年城市空气质量好于或等于二级标准的天数达341天,出境水和各水环境功能区水质均符合要求,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连续3年,我市在衢州市年度目标责任制考核中被评为一等奖。2006年我市被命名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2007年被命名为“全国绿色小康市”和“全国绿化模范市”。
2、环保工作有了新进展。具体表现在:环境规划体系不断完善。开始实施《*生态市建设规划》,编制完成了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启动了饮用水源保护规划编制工作。环保准入把关日益严格。出台了“市级工业基地工业项目准入管理办法”,建立了项目联审联批等制度,对重污染行业坚决实行“一票否决”。3年来审议项目625个,否决不符合产业政策、环保政策或选址不合理的项目98个。生态建设工程加快实施。争取了大量外源性生态建设资金,仅去年就获得省级财政专项补助2899万元。目前已累计建成生态公益林57.4万亩,治理水土流失51平方公里,生态服务功能得到进一步增强。
3、环境支撑有了新成效。建设了一批环保基础设施。建成并投产了日处理能力达4万吨的城市污水处理厂和14座农村垃圾中转站,城市垃圾填埋场进行无害化改造,启动了江贺经济走廊污水管网建设工程。关停了一批落后生产力。3年来共拆除水泥机立窑26条,淘汰落后产能300万吨,水泥行业全部实现新型干法回转窑生产;关闭了12家粘土砖瓦企业和境内所有石煤烧石灰土窑,有效治理了一大批污染源。实施了一批清洁生产项目。累计有14家企业通过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16家企业通过清洁生产审核、3家企业获省绿色企业命名。去年减排化学需氧量324.8吨、二氧化硫731.3吨、氨氮127.4吨,为经济发展腾出了环境空间。
4、环境监管有了新加强。加强对重点污染企业的环境监管。建成市环境监控中心和12家企业、13个点源的污染源在线监测装置。加大对环境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3年来,共立案查处86起,取缔污染严重的非法经营企业40家,收缴罚款242万元。强化环境应急管理。妥善处置各类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10余起,有效避免了因此引发的环境损害。努力做好环境维稳工作。办理人大政协议提案和党代表建议36件,受理和调处各类环境信访2354件,解决了一大批与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密切相关的环境问题,化解了社会矛盾,维护了社会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