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农业范文10篇

时间:2024-03-12 19:02:53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生态农业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生态农业

低碳和生态农业研究

当经济和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人们对构建可持续发展的低碳、生态经济社会有了紧迫感和责任感。本文就建设低碳和生态农业谈点不成熟的想法,供探讨。

1低碳和生态农业的概念

低碳农业是为维护全球生态安全、改善全球气候条件而在农业领域推广节能减排技术、开发生物质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农业,是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新特征,具有农业生产、安全保障、气候调节、生态涵养等多功能的新型农业。是一种比广义的生态农业更广泛的概念,不仅要像生态农业那样提倡少用化肥农药、进行高效的农业生产,而且在农业能源消耗越来越多,种植、运输、加工等过程中,电力、石油和煤气等能源的使用都在增加的情况下,还要更注重整体农业能耗和排放的降低。生态农业是指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生态经济规律,因地制宜地设计、组装、调整和管理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系统工程体系。要求把发展粮食与多种经济作物结合、发展第一产业与第二、第三产业结合起来,利用传统农业精华和现代科技成果,通过人工设计生态工程,使农业发展与环境之间、资源利用与保护之间的协调,形成生态与经济两个良性循环,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的统一。笔者认为,根据目前全球的能源、气候、生态状况,把这两个概念可以合起来,即为低碳和生态农业。低碳和生态农业特征可以概括为“三低四性”。低耗:农业生产过程中尽可能地少使用消耗煤、石油等不可再生能源,尽量使用太阳能、风能、水能和生物质能等再生能源。低排:农业生产过程中尽可能地少排放二氧化碳、污水和其他有害物质,尽量采用循环利用、综合利用、生物技术等手段实现减排和零排放。低污:农业生产过程中尽可能地少产生污染物,把实际产生的污染物通过生物技术、循环利用等手段变污为宝。多样性和综合性。依据生物多样性法则,以及农业在自然和社会两大生态系统中的特殊功能,结合各地自然条件、资源基础、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的差异性,利用现代科学技术,采用多种生态模式、生态工程和丰富多彩的技术类型装备农业生产,使农、林、牧、副、渔各业和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产品的多样性,并使各业之间互相支持,相得益彰,提高综合生产能力。持续性和统一性。依据保障供给、调节气候、涵养生态的要求,农业产业要从盲目地追求数量和掠夺性生产,转到追求质量和数量的统一以及对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上来;从注重单一的社会效益或经济效益,转到十分注重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上来。整个农业生产过程强调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防治污染,提高农产品的安全性,维护自然和社会生态系统的相互平衡。

2发展低碳和生态农业遵循的原则

2.1减量化原则

发展低碳和生态农业实施“六节约”:节能、节肥、节水、节药、节地、节种。

查看全文

生态农业气象服务对策

摘要: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农业生产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从长远来看当前农业发展主要是以肥料、农药、生长激素等产品为基础,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为目的,使用的高量化肥催生,不仅使得农地质量下降,同时使农产品标签现代化,因土壤结构和食品安全的迫切需求,现急需转变农业发展观念,大力发展生态农业。

关键词:生态农业;气象服务;需求对策

生态农业是较为繁程复杂的工程,对于适应农业结构和发展绿色农业起着重要作用。

1生态农业理念

现代技术与传统农业技术的结合是生态农业的显著特点,同时生态农业具备全面协调管理的理念和促进经济发展的特征,并且其能够利用协调生态学原理、物质循环和能量利用以及多层次共生类型,充分考虑区域资源优势。根据一般原则,只要对循环系统进行协调再生即可用于合理的生产制作,以这样的工程系统规划,它可以实现两个系统的高产量、高品质、高效率。利用生态农业安全可持续发展的特点可使农业生态和农业经济达到某种良性循环,从而促使经济和社会以及生态环境“三大效益”的统一化发展。生态农业的发展,不仅可以实现农业高产、优良、稳定的目标,也有利于解决传统农业向现代化转变过程中的问题,传统农业目前主要依赖化肥、农药等化学手段来达到增产的目的,从而造成农业用地损失、农产品严重污染、土壤压实等问题[1]。

2气象服务对生态农业的作用

查看全文

生态农业方案

"九五"期间,**县以**市(地)"九五星火百亿工程"为指导,认真实施星火十亿工程。"九五"期末产值达到6.1亿元,比"八五"期末产值1.8亿元新增工农业总产值4.2亿元,促进了实施区域经济快速增长。农民收入大幅度提高。特别是使广大干部群众更深刻地认识到,抓星火计划实施就是抓住了农村第一生产力,实现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重要途径。为**星火计划的实施,建设国家级星火技术密集区打下了坚实基础。**期间,**县农业星火技术密集区总体实施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思路

指导思想:

根据"生态立市、科教兴市"发展战略,紧紧围绕加快生态农业发展、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和增加农民收入这个中心,以技术创新为主线,以大力推广先进实用技术、实施星火项目为基础,以星火示范为重点,继续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科技意识和劳动者的科技素质;以推进生态农业效益农业产业化为方向,加速生态农业从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的转变,加速资源的合理开发和综合利用;按区域化布局、市场化生产、企业化管理和社会化服务的要求,大力培植农业龙头企业和星火支柱产业,促进生态农业经济快速发展。

基本思路:

1、发展名优产品,培植支柱产业。以生态效益农业和形成区域特色为发展方向,充分利用**发展生态农业的有利条件,加速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及省本高效栽培技术的配套推广,选育和引进优良品种,实现生态产品优质化、多样化,打响生态示范区安全农产品品牌。同时,大力培育农业龙头企业,提高深加工能力,提高产品档次和附加值,形成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产供销、科工贸一体化的科技开发和经营体制,培植生态农业支柱产业,加速生态农业产业化、商品化、市场化。

查看全文

生态农业营销推广分析

[摘要]在对大连市生态农业基地的走访、调研的基础上,针对现阶段生态农业营销推广中存在的对农产品电商政策支持不足、社区服务不完善、产品知名度不高和顾客忠诚度不高等问题,结合O2O模式,提出农产品的O2O发展战略,为大连市生态农业营销推广提供对策建议。

[关键词]生态农业;O2O战略;企业文化

一、农产品O2O战略模式

(一)O2O模式的含义

O2O商业模式是将线下实体经济与线上虚拟经济相融合,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让互联网成为交易的前台。农产品的O2O商业模式是从2012年顺丰的“顺丰优选”上线为标志,生鲜产品占比超过1/3,紧接着天猫、亚马逊纷纷进入生鲜领域,O2O商业模式开始在农产品营销中暂露头角。2014年随着国家大力支持农村信息化、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互联网巨头、各类物流企业等纷纷建立自己的农产品电商平台,虽然大部分处于亏损状态,但是未来发展的空间很大。比如京东商城利用自建的物流体系,通过线下便利店,开启了线下电商业务,完成“最后一公里”配送业务。

(二)农产品

查看全文

保护生态农业制度

第一条为保护农业生态,防治农业环境污染,提高农产品质量,促进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农业生态保护,是指对农业生物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农业用地、农业用水、农田大气等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

第三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农业生态保护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并采取有利于农业生态保护的政策和措施,大力发展生态农业。

第四条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我市行政区域内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

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我市行政区域内农业生态保护工作,组织本办法的实施。土地、水利等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各自职责依法做好农业生态保护工作。

第五条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依据农业发展规划和环境保护规划拟定农业生态保护规划,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查看全文

生态农业共生模式探讨

摘要:生态观光农业乃为生态、旅游、农业以及人这四者的有机结合。本文对生态观光农业的基本范畴、曲沃观光农业的当前发展态势及新发展模式建构等三个层次加以探微,力图寻求符合曲沃特色性农业发展的周全之策,建构起具有程式化,而同时具备浮动性的新发展模式,如此以直接或间接服务于曲沃生态观光农业的发展模式。

关键词:生态农业;共生模式;建构;曲沃

改革开放以来,山西省曲沃县社会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居民收入得到稳定、持续地实质性提高。然而经济的腾飞也伴随着一定程度的超负荷化社会竞争压力以及社会运行频次的加速化趋势。此外,“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在居民的物质需求与生存需求得以满足的背景下,更高层次的需求即精神层次需求也必成为时展的要求。

1生态观光农业的基本范畴

1.1生态观光农业的内涵

从效益的实现层面而言,生态观光农业是通过生态自然领域获取的生态效益带动社会领域所亟需的新型经济发展模式。从文化发展的层面而言,生态观光农业乃是新型农业文化的基础性构造,所被赋予的精神涵义正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的一个具象化表现。从生态伦理层面而言,生态观光农业乃是先辈求古寻论所追求的“天人合一”境界的伦理价值观,是人与自然万物相并行而不相刑的太和状态。

查看全文

原生态农业的特性综述

我国现在的人均耕地占用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2[4]。每年直接损失达540亿[5]。大气环境受到严重污染,国土面积的1/3左右受到酸雨影响。上述情况都是由于石油农业的生产特点带来的结果。过度依赖农药化肥等虽然保证了产量,却对生态环境带来极大的破坏,甚至是毁灭。作为主流农业模式,石油农业兴盛的短短30年,中国具有千年历史的农业陷入了“农药化肥投入———生态环境破坏———亩产下降———农药化肥追加投入———生态环境更加恶化”的泥潭。曾经的农业生产在青山绿水间开展,如今,这些地方只能作为旅游风景带给人类对自然的回忆。显然,这是一种无度索取、资源消耗、杀鸡取卵式的农业模式。它既无法保护生态环境,也无法支撑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纵观中国现有的其他农业模式,无论是生态农业、绿色农业还是有机农业,虽然它们的发展特别强调对环境的保护。但不可否认的是,它们要通过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资本投入来刻意追求对环境的•79•维护和改造。这种修复不但消耗巨大,还不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更重要的是,这几种农业模式只是对主流农业模式的修修补补,既未形成石油农业那样的规模化发展态势,也没有承担起农业应该承担的职责。

原生态农业释义

1、原生态农业的内涵

第一,原生态农业的开展空间基础是未被破坏的自然生态环境或被人为破坏极小的自然生态环境,那些被化肥农药浸染、生态破坏严重、污染程度极深的区域无法开展原生态农业生产;第二,原生态农业的思路是与传统农业的理念一脉相承的,讲究对自然规律的认可和遵守,讲究“天人合一”的自然宇宙观,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持续发展。农业生产要依赖自然,顺应自然,利用自然,而不是人为地改造自然;第三,原生态农业崇尚传统的农耕方式,却也不排斥现代科学技术与科学管理理念。在不破坏自然的前提下,任何有益的科学元素都可以在原生态农业中应用;第四,原生态农业追求内源式发展,尽量减少外部投入。因此,它主张抛弃农药化肥,因地制宜地开展农、牧、渔、林等多种循环互补式生产。通过作物间互补共生的原理和循环使用、变废为宝的机制开展农业生产;第五,自然提供给我们的都是经过千百年进化而来的物种,因此,原生态农业也要求保持自然的味道,排斥和拒绝一切转基因的元素。

2、原生态农业中“原”的释义

原生态农业区别于生态农业在一个“原”字上,这个“原”字有四层含义:(1)原生态农业开展的生产环境要求更接近原始的、原来的、未被人为破坏或破坏极少且容易修复的生态环境。一般来说,应该是远离工业化的污染,远离城市化的浸染,森林覆盖与绿化率较高,极少使用农药、化肥等添加剂,大体上保持了传统农业时期农业生产环境的地区。这是原生态农业开展的基础。(2)原生态农业种养的品种应是本地原有的物种。原生态农业主张充分发挥当地物种资源的优势,外来物种不应强行引入本地区进行生产,要尽量避免出现“南桔北枳”的现象。(3)对原有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的回归和对传统农业哲学的尊重。原生态农业强调对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的尊重,对自然规律的崇敬,对传统农业哲学观念的认同。原生态农业生产要求顺应自然规律与生态平衡,不逆季生产,不提倡通过现代科学技术和人工的方法人为地干预和扭曲作物的生长。从生产方式上看,达到了一定程度的回归与溯源。(4)原产地含义。农产品达到最佳品质是需要生长条件得以满足才能实现的。其中,不能忽略的一点是物种生长所处的地理位置。由于特定的地理位置,物种获得特定的生态环境、光照、温度、降雨等。所以,我国很多地区都有自己的特色农产品,诸如“五常大米”“陈仓核桃”“南江黄羊”等。原生态农业就是凭借最自然的生长环境和最自然的生产方式保持本地区农产品的原汁原味,保证其生产出来的农产品的品质。

查看全文

剖析中国生态农业的技术推广

我国生态农业建设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末,经过近30年的推广和发展,到目前虽有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生态农业试点达2000多个,遍布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但总的来说,我国生态农业发展进程比较慢,生态农业建设仍没在全国范围内广泛推广,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笔者认为我国现行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不适用生态农业技术的推广,影响了生态农业的发展。因此,本文就针对生态农业技术推广问题提出一些看法。

一、生态农业的特征及其推广要求分析

1.1生态农业的特征

生态农业,是以生态学理论为依据,在特定区域内所形成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农业。它是人们自觉地按照生态学规律、生态经济学规律,使现代科学成果与传统农业技术的精华有机结合,建立起来的农林牧副渔各业相互结合而又各有侧重的高功能、高效率的知识密集型的集约化农业。生态农业的内涵体现了生态农业应致力于“六个结合”:①现代科学成果与传统农业技术的精华有机结合②粮食生产与多种经济作物生产相结合③种植业与林、牧、副、渔业相结合④大农业与其他产业发展相结合⑤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⑥生态化与经济化、社会化相结合。因此,与传统农业相比,生态农业具有下列特征。

(1)地域性。我国地域广阔,各地自然资源、环境不同。生态农业在充分吸收传统农业精华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科学技术,因地制宜,结合不同地域,研发各种生态农业模式、农业生态工程和技术类型,以适应各地区生态农业发展需要,使各区域都能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地域优势,促进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2)外部性。从经济学角度讲,生态农业具有正外部性,它克服了传统农业(尤其是石油农业)的负外部性,强调在发展农业过程中既要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以改善农业的生态环境,又要促进经济增长,达到经济与生态的“双赢”。

查看全文

生态农业发展模式探讨

摘要:经过多年的实践,生态农业普遍被认为是更合理的农业发展模式之一。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生态农业发展模式相关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主要集中在概念、分类、选择和评价等方面。本文在梳理总结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分析了其不足之处,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生态农业;分类;选择;评价;研究综述

1生态农业发展模式的内涵

由于生态农业内涵的丰富性和表现形式的多样性,学术界对生态农业模式有了更多的定义。不同的学者结合各自的研究领域和研究成果,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他们的内涵,主要基于以下两个视角。1.1以生态格局为视角。王兆骞早期定义了生态农业模式的概念。具体而言,表示整个生态系统网络中每个组件的状态和交互[1]。聂媛媛认为,生态农业模式是农业生产各要素发展的最佳组合,是一个具有一定结构,功能和效益的实体[2]。张莹认为生态农业模式可以被抽象地视为空间和时间中材料、能量、信息的集合,是实现某一地区可持续农业发展的生态经济动态模型[3]。刘兴和王启云指出,生态农业模式是指在一定条件下生态农业实践中形成的优化结构和稳定功能的几个生产要素的合理搭配[4]。任晓凤,齐兴宇指出,生态农业模式反映了该地区生态农业的具体表现形式,逐步形成了适合当地条件的农业技术和发展体系[5]。1.2以效益产出为视角。JohnW和OgilvyS指出,生态农业发展模式能够有效促进农业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并将产生直接影响[6]。Dumanski分析认为维持高的生产效率、规避风险、维持资源的可持续性、提升经济收入、社会认可程度才是发展的核心要素[7]。覃朝晖认为,生态农业发展模式是一个系统工程。是生态学和经济学原理在现代农业建设中的具体应用,最终实现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的协调[8]。周玉亮认为生态农业模式是指在完善农业产业结构,提升农业生产水平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具有高科技含量、综合效益显著、生态特色突出的农业发展表现形式[9]。马祥飞认为,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建立在经济环境协调发展的基础上,它借鉴其他模式经验,采用生态经济学原理,利用现代科技优势开展农业发展和环境保护。该模式在技术上更先进,在管理模式上更优化,在经济效益上更有优势[10]。1.3小结。尽管学术界对于生态农业模式的解释角度不同,说法不同,但总体思想是统一的。生态农业模式应是一项系统工程,是实现生态农业系统功能包括经济、社会和生态三大功能的技术手段,是经济学和生态学原理在农业建设中的运用和表达。

2生态环保型农业发展模式的分类

中国幅员辽阔,地形、气候和资源构成复杂,生态农业系统组成要素复杂多样,目前学术界尚无统一的分类体系。国内学者主要从三个角度进行分类研究:基于宏观总体分类、基于生态理论分类、基于区域差异分类。2.1基于宏观总体分类。苏文哲将生态农业模式分为四类:资源循环型、立体种养型、生态旅游型和资源保护型,每一大类各自包含若干模式[11]。张立辉将现有模式归纳为八类:“二位一体”模式、“三位一体”模式、“四位一体”模式、“五位一体”模式、“七位一体”模式、工业化运作模式,干旱半干旱地区的集水模式、其他区域生态农业模式[12]。王海文将现有模型概括为四种:农村庭院式循环模式、产业链式循环模式、农业园区式循环模式和废物利用型循环模式[13]。2.2基于生态理论分类。基于生态经济学和可持续发展理论,朱孔山总结了以下8种模式:绿色型生态农业、链型生态农业、综合型生态农业、并生循环式生态农业、串生循环式生态农业、丛生循环式生态农业、水陆循环式生态农业、复合循环生态农业[14]。李金才根据资源和物质的循环使用将中国现有的模型分为四类:物质多层利用型、互利共生型、资源开发利用与环境治理型、观光旅游型[15]。2.3基于区域客观条件分类。蒋家慧根据不同地域的生产力及生态现状,将现有模式分为回归自然型生态农业建设模式、产业带动型农业生态建设模式与中间型农业生态建设模式[16]。程洁根据各生态村建设中的先进经验,将现有模式分为两类:大循环模式和家庭生态型模式[17]。刘刚和张春艳从区域基础条件角度出发,将现有模式归为多功能城市生态农业模式,农生产基础条件较好地域的生态农业模式、农生产基础条件较差地域的生态农业模式[18]。2.4较具代表性的两种分类。2.4.1学术界视角:三层复合分类李新平的分类得到了较多学者的认可。他从区域规模、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主导产业三种标准进行复合分类。根据生态农业建设的区域规模或行政级别可分为:生态农业城市、生态农业县、生态农业乡,生态农业村和生态农业户。按自然地理和社会经济条件可分为:平原型、山型、水域、草原型、庭院型、沿海型和郊区型。按主导产业可分为:以一种主导产业或产品为主的专业型生态农业模式和以两种或两种以上产业或产品为主的综合型生态农业模式[19]。2.4.2官方视角:农业部出台“十大类型生态农业模式”对于国内主要类别划分,农业部曾给出一种相对官方的说法。2002年农业部科技司从全国各地收集了370个生态农业模式或技术系统,选出了最具代表性的十个模式并大力推广:北方“四位一体”生态模式、南方的“猪、沼、果”生态模式、平原农林牧复合生态模式、生态种植模式、草地生态恢复与持续利用生态模式、生态畜牧业生产模式、生态渔业模式、丘陵山区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设施生态模式、观光生态模式。2.5小结。从上述学者的研究情况可以看出,目前学术界在生态农业模式研究方面存在的问题。客观上较大的区域条件差异和繁多的生态农业模式种类,加大了分类问题的研究难度。分类标准和切入角度的不同也是学者研究产生差异的重要原因。

查看全文

现代生态农业发展对策

摘要:生态农业是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和主导模式,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对于促进青海农业可持续发展,加速推进农业现代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青海农业生产现状、存在问题,提出了发展生态农业的几点对策思路。

关键词:生态农业;生产现状;发展对策

生态农业是指根据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原理遵循生态与经济规律,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应用系统工程方法,因地制宜规划,组织进行经营的一种新型的农业体系。生态农业通过生态与经济的良性循环,使农业资源得到合理利用,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步提高,实现农业高产、优质、高校和持续、稳定、协调发展。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贡献在生态,最大的责任也在生态。随着国家加快生态文明战略的实施,青海更要把建设生态循环农业摆放在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突出位置,进一步推动现代农业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根据青海农业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探讨青海发展现代生态农业的新途径。

1青海农业生产现状及有利条件

1.1青海农业生产概况。青海省地处青藏高原,垂直地带性明显,畜牧业用地面积大,农业耕地面积少,种植作物单一。耕地主要分布在黄河及湟水河谷、柴达木盆地、共和盆地、环青海湖及青南农牧交错区。全省现有耕地面积58.8万公顷,占国土面积的0.75%,人均耕地只有0.1公顷。其中:水浇地面积18.6万公顷,占耕地面积的31.6%,山旱地面积40.2万公顷,占耕地面积的68.4%。种植农作物主要有春小麦、马铃薯、青稞、蚕豆、玉米、油菜、蔬菜、中藏药材等。2015年全省粮食总产量102.72万吨,连续八年稳定在百万吨以上;油料总产量达到30.48万吨;蔬菜总产量166.4万吨。全省第一产业总产值达到208.93亿元,占全省国民经济总收入的8.4%;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7933.4元,较“十一五”末增加4070元,年均增长15.5%,增幅位居全国前列。通过科技创新,调整种植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使全省农业经济走上了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的良好势态。

1.2政策扶持为建设生态循环农业提供了有力保障。为加快推进现代生态农业建设,青海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中央决策,大力实施生态立省战略,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相续制定出台了《青海省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总体方案》、《青海省循环农业工作方案》等相关政策,为扎实推进现代生态农业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政策保障。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