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保护范文10篇

时间:2024-03-12 17:33:43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生态环境保护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生态环境保护

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策略

1我国农村生态环境问题分析

(1)农村村民的生态环保意识相当薄弱。假如我们从可持续发展的视角来分析环境意识,可理解成人与自然环境关系反映出来的社会思想、理论、意志等观念形态之总和。文化素质与思想观念可谓是决定人的行为的重要因素。当前,我国农村地区的教育水平总体上较为滞后,农民群众的文化程度有限,环境保护的意识相当淡薄。对于众多农村群众而言,环保还是一个人们并不怎么熟悉的词汇,而环境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也不是很显著。

(2)生态环境管理体制不够完善。当前,我国市、县两级设有专门的环境保护部门,主要负责的是辖区之中的环保工作,而乡镇一级政府则普遍设置了行使环境管理职能的机构,一般情况下只是由一位副乡长分管,另设一位兼职环境保护管理人员。但是,随着我国乡镇管理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国土与规划等部门实施垂直管理之后,很多地方名义上兼职的环境保护管理人员已经名存实亡,乡镇与村组的环境保护工作陷入到停顿之中,而各市(县、区)环境行政部门往往因为中心城区的环境管理任务十分繁重而将工作的重心放在中心城区上,因而也就缺乏足够多的精力来强化对农村地区生态环境管理与建设,从而让农村环境管理显得极其薄弱。同时,农村地区的环保投入也严重滞后,不仅农村地区乡镇的可支配收入相当有限,无法承担起治理环境需要的各类工作经费,而且本区域范围之内的环境污染治理资金一直都用于城区之中的大型公用设施以及重点工业污染企业的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方面,对于郊区生态环境治理往往只局限于城乡结合部环保项目建设上,在农村地区的生态环保投入就更少了。

(3)农村生产经营方式较为粗放。在资源相对稀缺的条件之下,生产方式可以说是影响生态环境是否能够得到持续保护的一个重要的决定性因素。通过资源集约循环这一生产方式能提升资源之利用率,切实降低废弃物所具有之排放量,进而形成生态环保的外在力量。传统意义上的粗放型生产的作用与之截然不同,有时甚至还会导致对环境产生破坏作用,进而加剧了生态资源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巨大矛盾。在单一地追求农产品数量升值与收入增加的背景下,农村地区的化肥用量正在不断增加,而化肥已成为我国农村面源污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此同时,我国还是农药生产与使用的大国,农药是导致面源污染的另一重要原因。我国城市工业生产中所产生的"三废"以及市民生活之中所产生的废物往往没有经过合理的处理就排入到环境之中。当前,大量工艺十分陈旧、设备相当简陋、能耗比较高、污染又重的企业由于在城镇之中无法立足,这也导致了农村环境管理的力量极为薄弱,而乡镇企业又有很多属于重污染型企业。就企业自身状况而言,大多数企业并无专业的污染防治设施设备。同时,乡镇企业也未能形成规模化经济,难以承担污染治理的相应费用。同时,我国乡镇企业在改革开放之初就一哄而上地进行大发展,因而也就没有相应的配套技术经济政策进行合理的引导,这就会无可避免地产生盲目性与随机性,展现出多、小、散等状况,因而在布局不尽合理,不利于对污染施行集中化治理。

2农村经济发展中的生态环境保护策略

(一)通过宣传教育以提升农民群众的生态环保意识

查看全文

生态环境保护探索

一、生态环境保护面临的形势

生态环境保护面临一定困难和挑战,存在许多不足。一些地方和部门对生态环境保护认识不到位,责任落实不到位;经济社会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仍然突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上限;城乡区域统筹不够,新老环境问题交织,区域性、布局性、结构性环境风险凸显。当前,生态文明建设正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已进入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攻坚期,也到了有条件有能力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的窗口期。

二、深入贯彻生态文明思想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必须坚持和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平衡和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重点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生态环境是统一的有机整体。坚持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坚持建设美丽中国全民行动。必须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牢固树立生态文明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把建设美丽中国化为全民自觉行动。坚持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

三、加强党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领导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是党和国家的重大决策部署,强化对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总体设计和组织领导。(一)落实党政主体责任。落实领导干部生态文明建设责任制,严格实行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健全环境保护督察机制。完善环境保护督察体系,制定环境保护督察工作规定。(二)强化考核问责。制定有关部门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办法,对生态环境保护立法执法情况、年度工作目标任务完成情况、生态环境质量状况、资金投入使用情况、公众满意程度等相关方面开展考核。

查看全文

生态环境保护中环境监测研究

摘要:如今我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群众生活质量日益增长,然而由于群众生活水平的提升,导致我国生态环境发生明显改变。在发展阶段,人们太过看重经济水平,忽略了生态环境的维护,使得生态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对此,在经济腾飞的情况下也要加大生态环境监测力度,确保生态环境时时刻刻处在平稳状态。

关键词:生态环境;环境监测;影响发展

环境保护的前提条件是环境监测,因此参考环境监测数据,针对某区域环境问题展开讨论,从而拟定一套完整的解决计划,降低污染指数,保护生态环境。目前,我国已推出了环境监测体系并且与国内情况相吻合,在环境保护中贡献一份力量。另一方面,落实好环境保护计划,有助于生态环境工作的顺利实施。

1环境监测概述

1.1概念。通过搜索影响环境质量的相关因素标准,辅佐环保机构更准确的了解环境质量状态,站在不同角度全方位了解污染程度和受损程度,这是环境监测的主要工作内容。在生态环境保护中运用环境监测其意义是预先勘察和讨论环境质量变化特征,将所有服务内容汇报给环保机构,把最精准的数据理论发送至环境保护、环境计划及环境预防工作中去,从而体现理论依据的可行性。1.2特征。环境监测是一项新型科目,其具备强烈的综合色彩。环境监测特征主要包含以下两点:(1)在统计学视域下环境监测运行状况,环境监测的核心知识框架为社会学科和自然学科。(2)环境监测的最终目的是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详细研究监测数据从而更好的掌握环境污染物空间分布规律和浓度信息,以此确认环境质量情况。1.3分类。对于环境监测而言,依照监测对象和部门因素可分成四种类型:(1)依照不同的监测对象展开区分,重点监测和保护土壤环境、生物环境、大气环境、水质环境和光照环境等,另外还涉及到人体健康和噪声监测。(2)依照不同的监测部门展开区分,通常监测部门可涉及的部门类型有环境监测、气象监测和卫生监督等,而这三种部门的监测重点是针对本区域内的各种环境因素,从而得到精准的检查信息,确保环境保护工作的顺利进行。(3)依照不同的监测地区展开区分,此次监测内容是检查工厂和企业的环境污染情况。在监测环节,为了可以获取更精准、更细致的监测信息,通常可分成两大类:厂区监测和区域监测。(4)依照不同的监测目的展开区分,此次监测任务针对的是监视性环境监测。监视性环境监测对象是污染源和环境质量,并结合不同类型的监测环境数据来重点研究此区域的环境质量变化情况,最后准确判断政府部门下的环境保护工作效率和质量。1.4现状。政府是环境保护的重要支撑,随着环境监测团队的日益增多,各个区域又增加了很多监测站,人员数量上面逐年上涨。由于监测团队的不断拓展,使得监测技术逐渐加强,所供应的环境保护数据越发严谨、详细。另外,我国环境监测技术存在明显问题,如监测区域发展缺乏平衡性,监测厚度不合理等。尽管监测团队在规模上日益壮大,然因分布较散,环境监测对象又是地表污染物,所以我们要加大环境监测力度。

2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环境监测的影响

查看全文

生态环境保护档案规范化管理思考

摘要: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档案作为在工作中形成的具有参考利用价值、应归档保存的各类形式和载体的历史记录,是今后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查考、借鉴、利用、决策的重要依据。应坚持相关性、补充性、价值性、系统性原则,分部门研究制定其文件归档范围和保管期限表,加强对各部门收集归档文件的审查审核,全面提升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档案的规范化管理水平。

关键词: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档案;档案工作;规范化管理

祁连山是国家西部生态的安全屏障,是河西走廊绿洲城市的生命之源,是张掖人民赖以生存的根基。作为在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形成的具有参考利用价值、应归档保存的各类形式和载体的历史记录档案,是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今后工作查考、借鉴、利用、决策的重要依据。

一、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张掖市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档案工作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发展很不平衡,档案基础业务普遍较为薄弱。随着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任务的日益繁重,档案资料收集整理、立卷归档工作也越来越紧迫。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档案存在资料缺失,各类文件收集不系统、不完整,立卷归档不规范、保管条件较差、查找利用率低等突出问题。

二、提升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档案工作规范化水平的对策

查看全文

生态环境保护条例

第一条为了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防治农业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人体健康,推动农业清洁生产,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根据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在本省行政区域内从事与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有关的生产、生活、经营、科研等活动,适用本条例。

本条例所称农业生态环境,是指农业生物赖以生存和繁衍的各种天然和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土壤、水体、大气、生物等。

第三条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实行统一规划,预防为主,教育与管理并重,源头控制与综合治理相结合。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将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加强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建立健全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体系,提高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科技水平,组织农业生态环境综合治理,落实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目标责任,促进农业生态环境同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普及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科学知识,引导公民和企事业组织参与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全社会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意识和法制观念。

查看全文

城镇化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研究

摘要:这些年,随着中国城市化的发展,农村的生产和生活环境有了很大提升和改善。相关城镇化建设工作也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全面有效地带动了社会经济发展及我国现代化建设。然而,在加速城市化进程中,我国农村生态环境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因此,需要在此基础上,分析相关环境发展中面临的不可避免的问题,提出相关发展措施及建议,以促进中国城市化的良性发展。此外,还可在相关层面上,提出一些有利于城镇化发展的措施与对策,以推进我国城镇化良性高速、科学合理地发展。

关键词:城镇化;生态环境保护;水土流失

1城镇化建设中农村生态环境保护面临的问题

(1)水土流失严重。当前,我国经济在迅速发展的同时忽视了环境问题,而这种不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发展经济的方法是我们不能采取的。环境发展的好坏同样决定着我国经济发展的情况,因此,在环境问题上一定要做好相应的保护策略。我国现在农村生态环境面临的问题是水土流失问题,在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还不够强,每个人对于环境的责任感不强,认为环境和自己的关系不大,殊不知自己也是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下,需要用到环境的时候就利用它,不用的时候就加以破坏。生态环境保护思想工作需要有人来执行,需要相关人员加强对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让每个人心存一份责任感和使命感,为保护生态环境出一份力,这样社会发展才会越来越好。(2)城镇建设工业化污染严重。耕地是由自然土壤发育而成的,但并非任何土壤都可以发育成耕地,能够形成耕地的土地需要具备可供农作物生长、发育、成熟的自然环境。耕地资源包括两种类型:分别是已开发利用的土地和尚未开发利用的土地,已开发利用的土地就是人们常说的耕地,而未开发利用的土地就是没有办法种植植物的荒地。水土流失的影响在农业方面比较显著,因为农业的发展离不开水土的滋润。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总是认为水很多,不时出现水资源浪费现象,并不知水资源的宝贵。在资料中显示,世界上的水如果平均分给每一个人,那么每个人所得到的数量不会超过25%,可想而知,水资源其实所剩不多。在我们身边有很多水资源不足的现象,例如北方人水资源拥有量很少,几乎不够用,著名的黄土高坡就是因为水土流失严重才会出现的,然而,人们却还是不断地砍伐树木,不注重环境问题,不断开垦,导致水土流失急剧加重。(3)生活污水、垃圾污染问题严重。我国有些工厂污水排放意识薄弱,会为了节省污水处理费用而直接将生产污水排放到周边的小河或江水中,导致周围水质受到严重污染,水被污染之后,会随着水的流动而不断向外扩散,进而导致大规模污染,而这些水如果还想给居民使用,就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进行繁杂操作过滤这些水,以改善水质。水遭到污染以后,会出现大量的杂质和有毒物质,这些物质会对人体造成很大的影响,从而产生很多疾病。生态环境保护相关部门应及时提出相关政策来帮助监督生态环境,可以通过成立相关生态管理小组对生态环境进行监督,对于破坏环境的现象应该及时进行相应的惩罚,让那些不注重环境的人得到应有的惩罚。通过这样的方式一方面可以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另一方面可以提高人们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2城镇化建设中生态环境问题的原因分析

人类在进行各种违背生态环境的活动是城镇化建设中生态环境被破坏的最主要原因。到目前为止,由于工业废水、废气未经过滤就随意排放,无限制砍伐森林植被等,都导致生态环境质量一直下降,国家应该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关政策来进行制止。由于自然或人为因素的影响、雨水不能就地消纳、顺势下流、冲刷土壤,造成水分和土壤同时流失的现象是水土流失的含义。地面坡度大、土地利用不当、地面植被遭破坏、耕作技术不合理、土质松散、滥伐森林、过度放牧等是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因此,每个人都必须在自我层面上不断提高相关环境保护的意识,更需要将这些保护意识上升到执行层面上来,我们在自我发展的同时,更需要给国家一个绿色发展的空间。所以,做好生态环境的相关保护工作须运用法律手段加强对环境的保护,依法健全生态文明建设体制,解决影响环境保护的关键性问题,结合实际情况分析生态环境存在问题,提出相应的保护与治理措施。

查看全文

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调研汇报材料

尊敬的××:

欢迎到××来检查指导工作。首先,我代表环保局党组对各位领导莅临我县调研督导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下面,我向各位领导汇报一下我县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情况,恳请各位领导予以指点、指导和指示。

一、××县生态环境保护现状

××××××××××××××××××××××××××××

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的成绩

自××年以来,县委、县政府领导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作,围绕“建设××生态经济强县”和“××”的总体目标,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实施“蓝天、碧水、绿地、宁静”四大行动,以开展防治大气污染和保护饮用水源为重点,着重加强了全县环境质量的改善工作,有针对性地开展了一些有益的生态建设和保护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使全县生态环境状况也有相当程度的改善。主要成绩有:

查看全文

环保局生态环境保护调研报告

根据局领导在林承超代表提出的“建立生态保护基金和生态补偿制度的建议”上的批示要求,为认真总结*县加强环境保护的做法和经验,*月*日,规划财务处林向东、污染控制处林顺梅、自然生态处江梅珍等三位同志赴*进行调研。调研中,与当地县政府、林业、建设、经贸、水利、国土、环保等部门的同志进行了座谈,并现场察看了已经停产关闭的*县造纸厂和蜜饯厂。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县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成效显著

*县域面积2241平方公里,约占*市辖区的五分之一。全县辖21个乡镇,254个行政村、10个社区委员会,总人口35.4万人。*县先后被授予“全国经济林建设先进县”等称号,被确定为全国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县、水土保护生态修复试点县、水电农村电气化县和福建省林业生产重点县、旅游重点县。

20*年全县生产总值39.54亿元,比上年增长12.9%。其中,第一产业实现产值16.88亿元,增长5.3%;第二产业实现产值9.39亿元,增长18.3%;第三产业实现产值13.27亿元,增长18.7%。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42.7:23.7:33.6。财政收入(不含基金)1.694亿元,增长26.3%,其中地方财政收入(不含基金)1.038亿元,增长26.9%。税性收入1.434亿元,增长21.8%。(含建筑业和房地产业实现税收0.49亿元,增长44.45%)。全部工业完成总产值21.22亿元,增长26.0%,其中规模以上的工业完成产值15.01亿元,增长34.0%。建筑业是*县的重点产业,20*年在省内外完成产值42.03亿元,增长26.6%。

近年来,*县以建设国家级生态示范县为抓手,积极开展环境综合整治,全县环境污染得到控制,生态建设取得明显进展,环境质量保持良好,人居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公众生态保护意识不断提高。20*年,县城城区空气so2、no2指标质量达到国家一级标准,pm10指标达二级标准,县域为*地区唯一未发生酸雨的县份;县城空气污染指数为40,优的天数占76.7%。大樟溪地表水17项指标除粪大肠菌群为ⅲ类外,其余均达到或优于ⅱ类水标准,符合水环境功能区要求。清凉溪饮用水源、南区水厂水源水质的各项指标均符合国家标准,饮用水源达标率达100%。

二、*县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成功经验

查看全文

城市规划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摘要:在城镇化的浪潮推动下,城市规划迎来了建设的新高潮。提升城市规划的生态环境保护标准,可以改善环境质量、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为了营造好发展,快发展,大发展和百姓宜居的生态城市发展环境,应当把生态环境保护作为重点,推进城区整体规划升级改造步伐,加快城市建设步伐,努力创造出一个全面振兴、科学发展、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生态环境空间。在新时期,城市规划施工与现代化正快速发展,城市规划需要继续保持原有的乡土风情和特有的地方特色。良好的城市规划施工对城市的发展和城镇形象的塑造起到了积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本文以生态保护为切入点,分析城市规划施工中存在的普遍共性问题,并提出一些改进的思想和方法。

关键词:城市规划;施工;生态环境保护

城市规划的生态环境保护是以延续历史文脉、弘扬地域特色、提升城市功能、重塑时代形象为目标,按照“功能好、形象佳、交通畅、环境优”的总体要求,带动城市环境质量和风貌特色的整体提升,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文化效益的最大化。但是目前城市规划施工中的生态环境保护中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我们探索城市规划施工中的生态环境保护策略,并在以后的城市规划起到基础研究的作用及一定的促进效果。

1城市规划施工中存在的问题

1.1盲目施工。城市规划施工的现象非常普遍,不仅表现在旧城改造中,而且在新城的开发中,也都存在着一些与城市整体发展不协调的行为,如不注重原有的环境和文脉,任意切割地块,大规模肆意拆除原有建筑等等。致使一些地区失去了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文化韵味以及小城市的地域特色。其造成的结果是不断地复制仿造,不切实际。杂乱的垃圾正在愈演愈烈的破坏原有城市的人文风貌。1.2城市规划施工不科学。一是路网系统不完善。交通需求过度集中于主干路,供需矛盾日益尖锐;交通秩序混乱,交通拥挤区域逐步扩大;另外公交系统及设施不足,特别是路网结构缺乏统一规划,早期开发的支路及以下级别的道路存在着密度低、交叉施工混乱,规划存在交通混杂的显著矛盾,不同的交通方式相互干扰严重,造成各类车辆通行的困难,严重影响了城镇居民的生活环境。错位交叉口问题在绥滨街道道路交通上较为严重。加上部分区域工业企业密集,交通高峰期的大量车流直接使交通路段不堪重负,拥挤不堪,不仅造成城镇交通景观的不和谐,更为周边市民的生活带来诸多影响。最后,施工设计之初未对道路开通之后的交通流量估计不足,已不能与实际交通流量相适应,导致高峰期路段的拥堵不堪。有的干脆中断。没人行道的地方,行人只能走上机动车道。1.3城市规划施工过度追求整齐划一。城市规划施工过度追求整齐化一,从而使城市缺少构成趣味性和多变性的空间,丧失了原有城市所特有的感觉和味道,结果自然没法产生最佳的经济效益。所以城市规划施工应对周围的空间环境作出积极的协调,处理好构成空间环境间的自然给予与所取的相互依存的关系。体现了人与小城镇、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共生的原则与特色。1.4城市规划施工理论滞后于实践。目前的城市规划施工且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尚不能充分起到对建设实践的指导作用。

2城市规划施工中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查看全文

从财政看农村生态环境保护

一、新时代我国农村生态环境保护财政政策面临的问题

(一)财政资金投入问题。一是资金投入不足。目前,公共财政支持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力度较为薄弱,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占用了大量现有资金,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投资回报率低,用于生态环境保护的资金更加不足,污染治理率偏低。乡镇政府自身财力有限,导致乡镇政府在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中能力不足。加之乡镇财政存在负债,受极其有限的财政资金制约,建设完善的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体系的发展战略难以得到真正落实。二是地区差异明显。2011年以来,我国环保投资总额呈现先增长后下降的趋势。国家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2014年为9575.2.亿元,2015年为8806.3亿元,减少768.9亿元,下降8.03%,资金重点解决京津冀及周边、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污染问题。2017年中央财政用于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投入资金60亿元,加大对湖北、陕西、河南、河北、山东等省的支持力度,财政资金的投入地区不均衡,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水平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对部分原本就当代农村财经2018年第6期财力薄弱的地区而言,农村生态环境保护资金匮乏,拿不出更多的财力用于生态保护;对经济发达的地区而言,因其财政实力强、环境保护意识强,投入的财政资金多,有能力建立完善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推进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即便是同一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力度也有微观差异,由靠近城市的农村向远离城市的农村递减,距离城市越远对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财政资金投入就越少。三是考核机制缺失。当前,我国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财政资金尚未建立系统的考核及激励机制。现有的财政支持模式通常为:政府出资实施乡村发展战略,实施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尚未对区域性生态环境保护编制整体规划,第一年开展重金属治理,还未取得明显成效,第二年又搞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由于长期规划缺失,生态环境保护资金难以稳定投入,农村生态环境保护职能分散在农林、环保、畜牧、卫生等职能部门,政出多门,生态环境保护的主体责任不明确,监管网络不健全,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难以推进到位。(二)财政筹融资问题。一是筹融资渠道单一。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属于公共领域,具有低回报的特点。因此,财政转移支付是新时代我国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资金途径。在当前体制下,社会资源大多不愿意投入农村生态环境保护领域,仅靠财政转移支付力度非常有限,我国农村生态环境保护财政筹融资方式较为单一,单一的财政转移支付很难完全解决我国农村生态环境保护面临的困境。二是筹融资机制尚未建立。生态环境保护是公益事业,作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客体,村民应承担农村村级道路绿化亮化、污水处理、生活垃圾处理等环境保护部分成本,有其一定的合理性。尤其生猪、奶牛、羊等养殖场带来生态环境保护问题较多,对其应征收特别环境保护费,用于处理养殖业影响的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然而,目前向农村居住的村民征收生态环境保护费还没有相关财政政策和法律依据作支撑,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筹融资机制尚待建立和完善。三是引导作用尚未发挥。目前,我国财政政策对农村生态环境保护还没有充分发挥杠杆作用、资金合力作用和主动引导作用,推动农村商业银行支持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机制还未建立;农村信用体系不牢、坏账率高、信用失信现象严重等问题,农村商业银行的信贷环境不良,增添了农村商业银行的融资风险。只有发挥财政政策支持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作用、降低农村商业银行融资风险,才能助推金融机构资金对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支持。四是风险防范措施不完善。风险防范是针对一定主体而言的。农村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处理风险,可通过适当的财政政策来降低。政府财力固然重要,但光靠政府财力不足以推动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快速健康发展,特别是对于部分大型设施的建设,可重视利用市场上的民间投资、外资等多种力量,有效缓解政府财政资金匮乏的局面。当前,我国从事生态环境保护的风险投入资金主要集中在城市生态环境保护领域,应充分发挥财政引导作用,将风险资金引入农村生态环境保护领域。

二、新时代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财政政策应对思路

(一)找准切入点,改进转移支付制度,搭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财政政策新平台。现有的转移支持制度没有侧重考虑农村生态环境因素,也超出了财政现有投入能力,缺乏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激励引导。因此,中央和省级财政要加大对农村地区生态环境保护转移支付力度,找准切入点,精准发力,用好用活公共财力,创新财政制度支持农村生态环境综合治理,落实县区、乡镇两级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主体责任,搭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新平台。一是强化地区空间因素。我国地大物博,地区之间生态环境存在差异。要充分发挥好公共财政助推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作用,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科学规划,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让农村地区更高标准享受转移支付,用新思维探索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新思路,从而较好解决地方政府的生态环境责任问题。二是强化生态功能因素。生态环境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当前,我国根据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理论和方法,不断修订、完善主体功能区规划,对各个地区的生态功能进行定位,既提升本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又对其他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形成影响,因此,应强化生态功能因素,依据生态功能确定合理的转移支付标准。三是强化现代化的指数因素。要运用现代指数因素法分解影响农村生态环境的各因素,具体分析地区因生态功能划分而造成的机会成本损失以及地区经济的发达程度。。一般而言,城市的现代化指数要高于农村,因此,现代化指数较低的农村应该享受比城市更高标准的转移支付。(二)把握着力点,完善资金管理办法,注入农村生态环境保护财政政策新能量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加强农村突出生态环境问题综合治理,着力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推进乡村绿色发展,加强农村环境监管能力建设。3月5日在参加全国人大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培育可持续发展资源。由此可见,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已引起高度重视,各级政府投入了巨大的财力推进乡村绿色发展,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成为其中的关键。要把握着力点,严禁工业和城镇污染向农业农村转移,通过“两个完善”来注入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新能量。一是完善财政资金使用和监督管理办法。目前,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专项资金管理没有较全面的实施细则,原有的《试行办法》对资金使用和监管留下一定的变通空间,打“擦边球”的现象时有发生。建议出台《实施细则》,对资金使用和监督作出详尽规定,建立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绩效考核机制,并作为财政奖补政策的重要依据,保障财政资金的有效使用。二是完善专项资金县级财政报账制。财政报账制度规定财政部门管理资金、项目实施单位负责项目建设,既互相配合又互相监督,可以有效防范项目主管部门挤占、挪用生态环保专项资金。要针对存在的问题,完善县级财政集中报账制,减少资金流转环节,提高报账制工作质量,建立报账公示制度,自觉接受监督。(三)抓好落脚点,整合分散财力资源,提升农村生态环境保护财政政策新水平。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涉及农林、环保等职能部门,这些职能部门掌握有一定的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财力资源。要积极发挥财政职能作用,优先整合相关的财力资源,集中财力办大事办好事,创新财政制度支持农村生态环境保护,逐步实现城乡环境一体化,提升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新水平。具体说来,要做到“三个不变”。一是财力资源的使用方向不变。要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的原则,统筹安排各类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要保障各职能部门财力资源使用方向不变,科学合理地整合财力资源,力求形成多元化投入机制,形成互为补充、有机结合的良好互动关系,保障其各司其职,确保部门履行职责,拓宽筹资渠道,做到财尽其用。二是财力资源的系统有序整合不变。整合财力资源是一项系统的基础性工程,要统筹规划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财力资源,开展农业绿色发展行动,优先整合来源稳定的财力资源,做到循序渐进,系统有序,分步实施,结构优化。三是财力资源整合的长效机制不变。财政部门要做好自身定位,不缺位也不越位,做到集中整治与长效管理、治标与治本同步推进,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和有效措施,建立农村生态环境保护财政资金的长效管理机制,做好专项资金的管理工作,增强财政专项资金分配、使用的科学性和公正性,形成长效机制支持农村生态环境综合整治。

参考文献:

[1]吴天龙、杨春华.农业支持保护政策亟待改革创新[J].北京,当代农村财经,2016(3):22—27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