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化范文10篇

时间:2024-03-12 17:19:27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生态化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生态化

论生态政治与政治生态化

【摘要】近现代工业文明给人类带来了巨大进步的同时,由于人类对自然和自身的不正确认识及盲目开发行为,导致了20世纪六、七十年代全球性生态危机。生态危机的产生与发展成为生态政治运动兴起的动因和基础。在此基础上推动了各国政治和国际政治生态化的发展。生态政治产生发展是政治生态学、政治生态化形成的前提和基础,政治生态化是生态政治发展的必然趋势和结果,是解决当前全球生态危机的不可或缺的根本措施之一,是全球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环境协调、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未来政治发展的趋势之一。

一、引言

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性环境问题的出现,生态危机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这种关注从某个角度上讲已远远超过了国家之间、地区之间、民族种族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人类越来越关注自身共有的生态环境和生存家园--地球。对生态危机的关注迫使人类重新审视自身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重新审视人类自身原有的思维方式、生产及消费方式、发展模式、意识形态、伦理观、发展观,以及世界各国经济、文化、政治发展前途和命运。全球性环境问题的出现,使得任何国家,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社会主义国家还是资本主义国家又一次重新走到一起。

基于上述全球环境问题和生态危机的出现,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世界各国尤其是西方一些发达国家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风起云涌的生态政治运动。70年代以后,世界各国每年以"地球日"、"世界环境日"等为契机而不断壮大,至今方兴未艾。80、90年代在生态政治运动的推动下,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中纷纷建立了众多形形色色的生态组织和生态绿党(简称生态党或绿党),生态学与政治学由此联姻形成了生态政治学、政治生态学等新兴交叉边缘学科,传统政治发展观也由此向政治生态发展观转变。

二、生态政治的兴起、发展及意义

(一)生态危机--生态政治兴起的动因和基础

查看全文

谈论生态政治和政治生态化

人与人的和谐关系必须建立在人与自然和谐关系之上。生态文明不仅要积极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同时还要积极促成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关系。长期以来,人们主要是从哲学、经济学、科学技术的层面来研究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及其解决对策,对政治与生态环境危机之间的关联研究较少。因此,有必要从政治的更广阔的背景出发,研究生态与政治的互动关系,提出包括生态文明内涵的新的政治理念,努力建构和谐的生态政治体系。

(一)生态政治的内涵

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世界各国尤其是西方一些发达国家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风起云涌的生态政治运动。70年代以后,世界各国生态运动每年以“地球日”、“世界环境日”等为契机而不断壮大。80、90年代中,在生态政治运动的推动下,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中纷纷建立了众多形形色色的生态组织和生态绿党,生态学与政治学由此联姻形成了生态政治学、政治生态学等新兴交叉边缘学科,传统政治发展观也由此向政治生态发展观转变。生态政治就是把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看作是一个相互作用和影响的统一整体,将建立可持续的社会、自然、经济作为其思考的中心,根据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变革政治价值观、政治思维和政治活动,从政治学的基本原则到政策操作层次,如政治民主、政治决策、政党参与等,再到国家权力的结构和分配,直至国家之间的关系,系统地提出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它把社会、经济、文化、自然的和谐发展视为己任,反思现有政治体系的欠缺并调整之,使之能够更好地调整人与社会、社会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相互关系在社会意义上的最优化。生态文明视野下的生态政治是对过去政治理念的扬弃,是不同于以往政治的全新的政治观。

(二)生态政治的发展及趋势

生态危机的加剧使人类认识到,社会是身处自然环境中的社会,社会与自然环境之间具有辩证的双重互动效应,自然生态环境是社会环境的基础,社会又对自然环境有着深刻的正负效应。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全球环境问题在西方发达国家中日益成为一个敏感而重要的政治问题,生态政治理论也应运而生。生态政治理论认为,人类不仅是社会的人,同时也是受自然环境限制、约束的人,政治行为不仅要把握人与人、人与社会间的社会属性关系,而且要把握自然生态规律的作用和影响。生态政治理论是站在全人类生存利益的高度上指导生态政治运动有序进行,一定程度上讲,它是超越了阶级、民族、种族、国家界限的。生态政治理论是生态文明的先声,在某种意义上说,是人类主体意识和理性力量的又一次飞跃。60年代后期,全球生态环境问题成为西方发达国家公众关心的热点。到了70年代,生态政治运动的目的已从单一化向多元化趋势发展。到了70年代末、80年代初,生态政治运动已成为环保、和平、女权运动的多元全球性群众政治运动。此后,在1979-1989年期间,西、北欧15个国家的绿党共有117名成员进入11个国家的议会,并于1999年2月在巴黎召开了欧洲绿党联合会第二次代表大会,有28个国家的300多名代表参加会议,提出了许多“绿色国际”等国际生态政治发展新概念和新趋势。与此同时,绿色和平组织、政府与非政府间国际生态保护组织也纷纷成立,至今全世界已有7000多个非政府和政府环保组织活跃在世界政治舞台上。在生态政治运动中,活动者用生态思想、环境意识、生态伦理、生态哲学、持续发展等理念为解决国际争端、冲突和战争,最终为维护国际和平,为国际间经济、文化、政治协调发展以及跨国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做出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把环境问题作为政治范畴并纳入政治家的视野,用全球性的环保联盟来代替军事、经济联盟,这是全球政治生活和政治战略的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转变。由于世界各国绿党的参政,以及民众生态政治运动的深入和范围的扩大,使得各国政治和国际政治向新的政治文明方向发展,这就是当前国际及各国内部政治发展的生态文明趋势。

(三)社会政治生活中的政治生态化及其意义

查看全文

政治生态化论文

【摘要】近现代工业文明给人类带来了巨大进步的同时,由于人类对自然和自身的不正确认识及盲目开发行为,导致了20世纪六、七十年代全球性生态危机。生态危机的产生与发展成为生态政治运动兴起的动因和基础。在此基础上推动了各国政治和国际政治生态化的发展。生态政治产生发展是政治生态学、政治生态化形成的前提和基础,政治生态化是生态政治发展的必然趋势和结果,是解决当前全球生态危机的不可或缺的根本措施之一,是全球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环境协调、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未来政治发展的趋势之一。

一、引言

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性环境问题的出现,生态危机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这种关注从某个角度上讲已远远超过了国家之间、地区之间、民族种族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人类越来越关注自身共有的生态环境和生存家园--地球。对生态危机的关注迫使人类重新审视自身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重新审视人类自身原有的思维方式、生产及消费方式、发展模式、意识形态、伦理观、发展观,以及世界各国经济、文化、政治发展前途和命运。全球性环境问题的出现,使得任何国家,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社会主义国家还是资本主义国家又一次重新走到一起。

基于上述全球环境问题和生态危机的出现,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世界各国尤其是西方一些发达国家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风起云涌的生态政治运动。70年代以后,世界各国每年以"地球日"、"世界环境日"等为契机而不断壮大,至今方兴未艾。80、90年代在生态政治运动的推动下,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中纷纷建立了众多形形色色的生态组织和生态绿党(简称生态党或绿党),生态学与政治学由此联姻形成了生态政治学、政治生态学等新兴交叉边缘学科,传统政治发展观也由此向政治生态发展观转变。

二、生态政治的兴起、发展及意义

(一)生态危机--生态政治兴起的动因和基础

查看全文

乡村休闲旅游生态化管理措施

[提要]随着城镇化建设进程不断推进,乡村生态化转型成为未来乡村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乡村休闲旅游管理也必然面临着生态化转型。本文从新经济时代乡村休闲旅游的特点入手,分析生态化管理的必要性与所面临的困境,并提出乡村休闲旅游生态化管理措施。

关键词:新经济时代;乡村休闲旅游;生态化管理;可持续发展

乡村休闲旅游能够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带动农村经济发展,为村民创收、增收,对于促进新农村的建设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随着知识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推进,倡导“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经济时代已经到来,各个产业也因此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在新经济时代,环境保护与生态问题得到了人们的广泛重视。因此,乡村休闲旅游产业应当积极优化产业结构,开拓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一、新经济时代乡村休闲旅游的特点

(一)对乡村自然资源依赖度高。自然资源是乡村休闲旅游生态体系的基础,也是乡村休闲旅游发展的核心与依托。秀丽的山林、清澈的溪水、幽静的田间小路,都对生活在城市的游客具有较强的吸引力,人们渴望在乡村优美、宁静、原生态的自然环境中放松身心。因此,与其他旅游类型相比,乡村休闲旅游对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更高。(二)游客承载量十分有限。作为第三产业,乡村休闲旅游具有污染小、绿色环保等优势,但也存在一定程度的污染现象,它会导致旅游环境恶化,甚至影响村民的日常生活,对自然生态资源造成不可弥补的伤害。为保护自然环境、维护乡村生态系统平衡,景区不得不限制游客人数、控制旅游设施建设、限制景区规模。(三)经济调控能力较弱。虽然乡村休闲旅游对景区自然资源具有一定的经济调控能力,能够促进景区自然资源与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但在乡村休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背景下,其经济调控功能受到削弱,难以在景区内充分发挥作用,特别是季节的更替,会给乡村休闲旅游经济调控功能带来巨大挑战。(四)市场具有客源定势性。乡村休闲旅游以自然风景为载体,以农业为依托,为游客提供疗养、休闲、体验、观赏等便利。这种旅游类型对生活在小城镇的居民缺乏吸引力,目前的客户群局限于商业化程度较高的大、中型城市居民。另外,由于我国乡村休闲旅游起步晚、交通不便、缺乏海外宣传,境外游客也难以成为乡村休闲旅游的客源。因此,造成了乡村休闲旅游市场的客源定势性。

二、乡村休闲旅游生态化管理的必要性

查看全文

土地生态化景观设计研究

摘要:本文对土地生态化整治和景观设计之间的关联性进行阐述,本文从设计方式、微观技术两个方面入手,对土地整治存在的生态以及景观问题进行解析,并以此为依据,提出土地整治存在的生态以及景观问题。为相关领域提供参考。

关键词:土地;生态化整治;景观设计

在当前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的背景下,人们生活品质得到了提高,社会经济发展也朝着国际化的趋势进步。与此同时,土地生态化得到了我国各个领域的高度重视。近几年来,我国相关部门颁布了诸多法律政策,并且加大了资源供给方式,给土地生态整治以及景观设计提供了支撑和依据。但我国在土地生态化整治以及景观设计中仍面临诸多问题,给土地生态化治理建设工作的开展带来一定影响。这就要求我们结合不同的问题,提出相应的优化措施,在提升我国土地生态化整治水平的基础上,为景观设计工作开展提供依据,从而促进我国生态的良性发展。

1土地生态化整治和景观设计之间的关联性

生态观念与土地治理之间存在一定关联性,而生态治理将会给景观设计工作的落实提供凭证。在开展土地生态化治理工作时,往往注重水资源的保护和治理,利用农业灌溉,达到“旱能灌、涝能排”的效果,进而在某种程度上实现水资源的合理把控,提升土地治理水平及农田灌溉的均衡性,从而实现水资源的高效应用[1]。土地生态化整治见图1。

2土地整治存在的生态以及景观问题

查看全文

护岸生态化改造设计方案

一、引言

护岸工程是河道整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水体与陆地的结合部,也是水体生态和陆地生态之间的过渡带。护岸的结构形式,对河道的生态功能影响极大。上世纪改革开放以来,崇明岛进行了河网化建设、为今日崇明世界级生态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由于受历史条件限制,当时河道建设标准偏低,河道两岸均未进行护岸建设。经过几十年运行,河岸两侧坍塌,河坡水土流失严重,日积月累造成河道淤塞,严重影响了祟明岛引淡避咸、防洪除涝、改善水质等效益的发挥。对崇明岛生态环境建设起了一定的不利影响。进入本世纪以来,崇明区开始了新一轮的河道整治工程、结合防汛除涝安全、生态环境效益等因素综合考虑,河道两岸基本都新建了护岸结构,其中桩板式护岸广泛运用于崇明区农村河道。桩板式护岸虽然有效地防止了河坡坍塌引起的水土流失,提高了防汛除涝能力,但对生态环境存在一定的负面影响。在崇明区建设世界级生态岛的大环境下,本文根据祟明岛近几年河道治理的工程经验,对现有桩板式护岸生态化改造设计方案进行探讨。

二、现状及存在问题

近年来的河道整治工程中,为保护河道疏浚后两侧道路及居民房屋,河道两岸往往采用板桩式护岸,桩板式护岸往往为直立式挡墙,其优点是用地少、刚度大、耐久性好、施工简单、管理养护方便,周边居民接受程度高。但因其直立挡墙的结构,一方面景观性较差,另一方面阻隔了河道与陆域之间的水土交换,不利于水生动植物生长,降低了河道的自净能力,对水环境、水生态均造成不利影响。2016年,崇明区提出世界级生态岛发展“十三五”规划,直立式的护岸已无法满足生态岛建设要求及居民对水环境水生态日益提高的需求,目前崇明岛河道护岸中桩板式护岸占据相当大的比例,大范围重建需要消耗大量人力物力造成浪费。因此,对现有的护岸进行生态化改造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桩板式护岸改造原则

1.稳定性原则。生态护岸的设计首先要保证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在设计之前,需要研究清楚所有影响坡岸稳定的因素,并将这些因素综合考虑,设计出具有较高稳定性的生态护岸。2.生态性原则。采用水土保持功能良好的植生土坡及生态材料建设的护坡或挡墙,可实现水陆横向连通,能为水生动植物提供良好生境条件等功能。3.因地制宜原则。各河道所处位置不同,设计时应考虑地势差异性,根据用地情况不同出具不同的设计方案。

查看全文

生态化企业营销论文

1.问题的提出

任何企业都离不开它的生存环境。这种特定的环境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生态环境。实践证明,在新经济时代,仿效自然的企业会在竞争中胜出,企业在接近自然这种复杂的生态系统时,其效益也在最大化(TachiKiuchi和BillShireman,2003),企业如果破坏生态环境,那么势必被成为众矢之的,要想持续性发展几乎是不可能的。重视环境问题己成为今天企业生存的基本法则。越来越多的企业也深切感受到所依赖的自然环境资源正在悄无声息地逐渐从地球消失,按照经济学的观点,稀缺的资源也会随之变得越来越贵,企业的生产成本因此水涨船高。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消费者为青睐绿色商品和绿色服务,迫使企业把生态问题摆在战略的高度。在当今世界普遍“变绿”的时代里,考虑环保与商业“无缝”对接成为目前企业发展面临的挑战和机遇,谁将创建“先入者”优势,谁就将成为胜利者(MarcoLansiti&RoyLevien,2004)。在营销领域,营销生态化已经逐步脱离“绿色营销”、“环境营销”成为相对独立的理论、指导企业实践的工具。企业从绿色采购、绿色生产延伸到绿色配送,将生态管理从企业经营的边缘推进到核心位置,围绕它制定一整套科学完善的经营管理方案。而营销生态化是当中的难题,它所涉及的环节是最多的,其变数也是最大的。企业营销生态化成为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路径,但一直以来,生态化都是一个笼统、模糊的概念,缺乏量化和具体衡量标准。因此,要实施企业营销生态化就必须确定营销生态化绩效评价标准,这样在运用于企业营销实践才能具有可操作性,达到“落地”的效果。本文将基于营销生态化的具体内涵,试图通过文献的梳理,总结归纳和比较各种绩效评估方法,探索企业营销生态化绩效评估的标准,为企业营销生态化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实现企业营销生态化,既要调动不同营销主体参与积极性,共同构建有序、公平的营销发展环境,使营销主体能够在公平的市场环境中充分发挥其能力,承担价值链中的责任和义务;又要强调营销生态化制度建设,通过社会征信制度、道德教育制度、生态化企业评选制度等制度建设建立健全由行业(道德)他律转化为企业自律的外在推动机制;更要强化组织保障,建立以生态化为基本营销模式的组织架构,改变以往重视经济效益而忽视生态建设的生产与消费方式,不断探索完善企业营销生态化新途径。

2.企业营销生态化主体路径依赖

在整个营销体系中,企业营销生态化主体包括外部主体和内部主体。外部主体主要是指对企业营销生态化行为存在直接或间接影响力的个人或组织,主要有政府、公众、媒体、广告中介等;内部主体则是指对企业营销生态化行为具有直接影响的、属于产品或服务价值链中的一分子、重要成员,包括股东(投资者)、消费者、员工、渠道成员等。在企业营销生态化活动中,参与主体可能是整个产品价值链上的主导者,它可能是营销行为的策划者、组织者、实施者,还可能是营销活动的最终决定者,主体路径是企业营销生态化体系构建的根本路径。营销主体既明确分工又相互合作,形成一个被组织化的、具有独立的自我设计和修复功能的企业营销生态化系统,共同打造实现各自价值的良性营销环境。

2.1外部主体

2.1.1倡导者:政府

查看全文

农村畜牧业及生态化养殖研究

对土壤的污染在通常情况下,土壤可以对畜禽的粪污进行微生物降解而得到净化,而一旦粪污排放量超过了土壤的自净能力,便会引起土壤的降解不完全产生亚硝酸盐类等有害物质,不仅破坏了土壤的性状和组成,还能够使土壤形成高浓度的如铜类、铬类、抗生素类物质,不仅产生大量的恶臭,还严重破坏了土壤的基本功能。同时,各种病原微生物对土壤的污染,能够产生病原硫化大肠杆菌,以及寄生虫,也会引起对地下水的污染,导致地下水BOD含量提高几十倍。传播疫病人和自然和谐相处,与畜禽同样需要相携共生,而畜禽养殖中对空气、土壤、水资源的污染,给人和动物的健康带来了严重的威胁,同相关组织进行统计分析,由于动物传染给人蓄的污染病有将近一百种,而在这些传染病中,仅有猪传染的有27种,由禽类传染的25种,由牛传染的近26种,由羊传染的25种,由马传染的14种,同时,也会因畜禽的粪便而产生大量的蚊蝇,成为影响人类生活的重要污染源。畜禽疫病形势严峻从上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对全国的畜禽疫病的普查结果显示已过百种,近些年来,畜禽疫病的种类也在逐年增加,不仅给我国的畜牧业的发展带来障碍,也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每年的猪鸡的因病死亡造成的损失达近300亿元。据统计,我国每年畜禽死亡量与存栏量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非常大,如我国的猪的死亡率达到12%,而发达国家的死亡率一般在5%以下。食品安全令人担忧商品安全是维系到人的生命的大事,在我国畜禽产业迅猛发展的过程中,一系列的因药物超标而导致的食物中毒问题日益受到关注,2001年在广东有400多人因食用猪肉而中毒,韩国政府在对我国出口的鸭肉中检测出H5N1禽流感病毒,不仅严重影响了我国畜禽类产品的出口声誉,还严重阻滞了我国畜禽产品走进国际市场的进程,一系列的畜禽疫病和药物残留问题的产生,给我国的食品安全敲响了警钟。

大力推动我国生态畜牧业发展的重要性

加快发展生态畜牧业是农业发展新阶段的战略任务在当前我国的畜牧业的发展过程中,通过引导生态化的发展战略,不仅能够带动种植业的发展,也能够促进我国农业向深度和广度发展,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吸纳农业富余劳动力,更加有效、合理的配置农业资源,促进农民的增收。不失时机地加快生态畜牧业发展市场需求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动力,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肉、禽、蛋、奶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加,特别是绿色食品的市场需求量空前提升,为此,加快发展生态畜牧业,有效平衡好养殖业和种植业之间的关系,满足市场结构的需要,提高畜牧业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尽快把生态畜牧业发展成一个大产业调整生态畜牧业发展布局,变革粗放型经营向集约型经营的转变,提高畜牧业的产值比重,增加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切实将生态畜牧业推动到产业化的发展道路上来。

发展生态畜牧业做法与途径

观念上的更新转变观念,解放思想,随着国内、国际市场的不断开发,从畜牧业的发展理念上要革新传统产业化发展的模式,引入商品资源型替换单一资源导向型,积极探索节草节粮与多层次利用的综合型发展模式。系统科学与现代管理提高我国畜牧业的科学化发展程度,运用现代管理理念和生产技术,优化区域发展和规模化平衡发展,提高畜牧业生态发展的现代化层次和规范化服务水平。资源—生产—加工—销售同步发展重视市场培育,挖掘市场潜力,构建资源—生产—加工—销售同步发展的良性循环生产机制,充分利用各类资源,提升产业化生产加工能力,争创品牌发展之路。普及“高效转化”技术系列优化饲料配比,提高饲养科技含量,推广二元、三元种植结构,减少能源消耗,强调产业结构优化与环境生态平衡,推广优良种源,提高农民的畜禽养殖技术水平,广泛普及高效转化。推广立体养殖模式结合我地畜牧资源优势,推广上层养鸡,鸡粪经过发酵后喂猪,猪粪尿制作沼气,沼渣排入鱼塘喂鱼,鱼塘淤泥回田用于种植粮食作物的多位一体循环养殖模式。总之,生态畜牧业作为世界农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打破传统的发展模式,借鉴世界先进思想和技术,走国际化、市场化发展战略之路,推动我国畜牧业的科学、稳定、有序发展。

本文作者:王霞工作单位:福建省浦城县万安乡畜牧兽医站

查看全文

人的生态化问题思索

人的全面发展问题既是马克思主义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又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的现实问题。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是一个逐步推进的过程,要经过朝着全面发展方向的个人发展的不断积累,才能最终实现。实施人的生态化转向,就是人的全面发展逐步推进的一个重要过程,也是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在现阶段的现实要求和具体表现。

一、人的生态化的科学内涵

马克思主义所讲的人的全面发展不是泛指人的全面发展,而应该是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马克思恩格斯多次用“个人的全面发展”、“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提法。不难看出,马克思恩格斯注重的是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自由发展是从自主性上讲人的发展,指的是人自觉自愿地发展自己的才能、施展自己的力量,一定历史阶段上的人的片面发展是一种不自由的发展。因此,就马克思主义的本意而言,人的全面发展应该是“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不只是一种理想,它也具有现实性。虽然只有到了共产主义社会才能真正达到,但它指出了人类社会前进的方向,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就是以共产主义的理想目标为前进方向的。因此,关注并积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在现阶段的现实基础上,实施人的生态化转向,正是人的全面发展理想与现实的客观要求和具体表现。

实施人的生态化转向,首先要明确它的科学内涵。所谓人的生态化,是指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朝着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方向发展。具体来说,人的生态化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方面,它要求人的个性全面自由发展,人的综合素质全面提高,人的精神世界不断充实;另一方面,它所提出的自然生态的优化和社会生态的建立,又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最优的环境因此,人的生态化是自然生态平衡、社会生态和谐有序、人的全面发展的真正的“天人合一”。在现实中,人的发展受到了自然生态失衡和社会生态不和谐的束缚。所谓自然生态失衡,就是指人们由于受到人类中心主义观念影响,出现全球生态危机、自然报复人类等问题,导致丁自然和人类之间关系的不和谐,影响了人的发展。所谓社会生态不和谐,就是指人们由于受到拜金主义等思想影响、出现人际关系紧张、社会危机等问题,导致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不和谐,影响了人的发展。

人的生态化在自然域中要求优化自然生态,其目的就是优化人的全面发展的自然环境。长期以来,人类中心主义认为自然是人类的资源库,取之不尽。人类对自然采取的掠夺式开发,造成了自然资源的严重短缺,出现了生态危机。生态危机的严重性已经使人类认识到解决人类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刻不容缓。因为不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不仅人的全面发展受到压抑,而且会出现人与自然“玉石俱焚”的后果。这种后果对于没有意识的自然来说是无法“意识”到的,可是对于有意识的人类本身而言却是可怕的。因此,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既是人的生态化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条件。

查看全文

工厂化立体生态养殖研究

1日照地区工厂化养殖概况

20世纪末期,“温室大棚+深井海水”开放式流水工厂化养殖模式以投资少、技术易于掌握、资金周转快、适合小户经营等特点,顺应了沿海广大转产渔民自主创业的需求,迅速推动了以大菱鲆为主的鲆蝶类产业发展,并在日照掀起了一股大菱鲆养殖热潮。但目前日照现有的工厂化养殖设施仍停留在开放式流水养殖阶段,而真正意义上的全封闭工厂化循环水养殖设施因其准入门槛高、设备维护及水处理成本高等原因所占比例极少。随着众多养殖设施在同一区域长时间集中抽取地下海水,水资源枯竭问题开始突显,已严重制约工厂化养殖的健康、快速发展。此外,养殖排放水直接排放到近海水域,造成海水质量逐年下降。且养殖用水与海区的水交换使污染的海水成了病毒和细菌的传播介质,必然会引起病害的大面积暴发与流行,严重影响了水产品质量安全。因此,要实现日照工厂化养殖的可持续发展,走新型高效循环经济养殖模式的道路势在必行。

2绿色工厂化立体生态养殖的优势

2.1节约场地。通过建设3层立体化养殖工厂可节约用地50%,节省用地成本50万元。地下1层为2000m3蓄水池,蓄水池顶部有砂滤池1处。利用地下蓄水池保温隔热及防止蒸发的特点,可以使养殖用水24h温度波动小于0.5℃,因而节约了升温所用的能源。地上建有2层养殖车间共计4600m3,其中地上1层有1500m3海参养殖车间1处和800m3南美白对虾养殖车间2处。海参车间上层为1500m3大菱鲆养殖车间。2.2实现水的循环利用。在大菱鲆的养殖过程中,日循环水量在400%~500%之间,而海参日循环水量为100%,南美白对虾日循环水量约为40%。大菱鲆养殖排水可以满足整个系统养殖海参和南美白对虾用水的需要,实现了1次提水3次利用,年节水量40万m3,节水50%,节省钻井费用30余万元。地下海水首先抽提到大菱鲆养殖车间,养殖大菱鲆池排出的水在重力势能作用下一部分进入海参车间使用,另一部经砂滤池进入到地下蓄水池以做为南美白对虾养殖用水。此外,冬季可以利用水温较高的养虾排水做为热源通过。换热器加热地下海水,供大菱鲆、海参使用,适宜的水温可以使大菱鲆及海参在冬季保持良好的长势,既增加了经济效益又实现了能源的再利用。2.3提高饵料利用率通过不同营养级和生态位上各种养殖生物对投入饵料的多层次利用,使饵料利用率得以大幅提高。在大菱鲆养殖区投喂的饵料首先被大菱鲆利用,水体中的残饵及代谢产物等有机碎屑随养殖排水进入到海参养殖区和南美白对虾养殖区被2次利用,不仅节省了人工配合饲料的成本,而且减少了环境污染。2.4良好的经济、生态及社会效益。由于在养殖系统中水温可控,既克服了海参夏眠及冬季低温带来的生长停滞,又可以使大菱鲆保持良好生长的态势,缩短了养殖周期。通过在低温季节进行人工增温为南美白对虾提供适宜的恒温环境,实现了南美白对虾的周年养殖、多茬养殖,提高了单位水体的产量及整个系统的养殖效率。整个养殖系统每年可产出大菱鲆60000余尾,产值145万元;海参6000余kg,产值50万元;产虾25000余kg,产值125万元。合计年产值320万元,扣除成本195万元,年盈利达125万元,其中通过节地(节省土地租赁费12万/年)、节水、节电(10万元/年)、节煤(年节煤30%,约4万元)、节约饵料(约4.2万元/年)实现新增利润30.2万元,减少排污50%,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及生态效益,体现了环境友好的健康养殖观念。此外,该模式具有绿色环保节能、技术准入门槛低、易于复制推广、适合中小户经营等特点,具有良好的推广前景及社会效益。

3未来展望

目前日照市的工厂化立体生态养殖系统仍处于半封闭状态,资源的利用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下一步拟配备太阳能集热、光伏发电系统及空气能热泵加热设备,利用太阳能集热设备和空气能热泵替代传统燃煤锅炉,真正实现零燃煤,零排放。此外,养虾排水可用来饲养杂食性的罗非鱼及贝类,既可以增加产值又可以降低水体中有机碎屑及浮游生物的含量,实现一级生物净化。经一级净化后的水进入藻类种植区,一方面藻类可以利用水体中的氮、磷元素降低水体富营养化程度,另一方面通过光合作用增加水体中溶解氧的含量,实现二级生物净化。最后经砂滤、杀菌、曝气使水质得到进一步净化,回到大菱鲆养殖区重新利用,从而过渡到全封闭循环水立体生态养殖模式,实现立体利用、复合利用、循环利用的目标。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