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城市建设范文10篇
时间:2024-03-12 16:40:13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生态城市建设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生态城市建设
1生态城市的内涵和主要特点
1.1生态城市的内涵
生态城市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MAB)”计划研究过程中提出的一个概念,是城市生态化发展的结果;是社会和谐、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居住形式,是自然、城市与人融合为一个有机整体所形成的互惠共生结构。简而言之,生态城市是一类生态健康的城市。
1.2生态城市的主要特点
生态城市与传统城市比较,主要有以下几大特点:
1.2.1和谐性
生态城市建设调研报告
水是城市的“眼睛”,也是城市的“灵魂”。城市建设不能没有水,城因水而“活”,因水而“兴”。青年湖是*县城最大的亮点和最好的资源,既是城市发展的潜力所在,更是发展的希望所在。加快以青年湖开发为主的城镇化建设,真正让“死”湖“活”起来,打造“草原水城”,建设生态宜居城市,对提升县城品位、彰显区域特色、拉动经济发展意义深远。
一、突出特色,抓住“灵魂”,高起点确立城市发展的战略定位
之所以提出打造“草原水城”建设目标,主要是基于以下三个方面的认识。
一是外地的发展经验启示我们,水是城市建设的活力之源,建设现代化宜居城市,必须做好水的文章。我市清水河治理总投资10亿多元,三期工程已经完成,张家口因“水”而“靓”;迁安投资12.5亿元综合开发流经县城的滦河水,铁岭投资4亿多元引入柴河水在县城开发人工如意湖,两座城市因“水”而“兴”。三座城市的经验启示我们:水是城市建设的活力之源;建设宜居城市,有水必须下大力开发,没水必须下大力引水;只有加速开发和充分利用水资源,城市面貌才能根本改观,居住环境才能显著改善,城市品位才能明显提升。
二是独特的资源禀赋提醒我们,水是城市开发的最大潜力,建设特色化宜居城市,必须做大水的文章。*拥有水库5座,大小湖泊12处,水面6.1万亩,位居全市第二;全县林地面积220万亩,草地202万亩,林草覆盖率67.8%。这种水草林相间且面积之大的自然禀赋在全市乃至全省范围是少有的,特别是闪电湖、库伦淖毗邻县城和青年湖横贯县城南北,这是种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使*具备了打造“草原水城”的良好基础。
三是形势的发展要求促使我们,水是城市发展的根本命脉,建设品牌化宜居城市,必须做足水的文章。城镇化建设是拉动经济快速发展的战略平台。各地都在加大工作力度,争相建设有品位、有特色、有影响、有知名度的现代化城市。作为后发地区,需要认清形势,正视差距,负重加压,以快补晚,以更新的理念、更高的站位、更大的魄力,把城市建设往大里谋、往远里谋、往深里谋,强化责任意识和品牌观念,做足“水”的文章,真正把青年湖的潜力挖掘出来,把青年湖的希望拱托出来,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
生态城市建设论文
一、南昌的“水”特征
南昌是一座山水都城,“半城湖光半城山”,老城区四湖点缀,新城区四湖环绕。可以说,水是南昌一宝:赣江为脉,鄱湖为邻,内有四湖,外有四湖,水域面积占到了整个市区的近三分之一,为国内大城市少有的自然环境特色。南昌在整治青山湖、象湖、梅湖、艾溪湖,打造一个个湖滨市民公园的同时,还充分依托赣江、抚河以及梅岭构建生态廊道,初步形成了山脉、水脉、人脉、文脉的“四脉合一”。作为一个河岸丘陵城市,南昌地形起伏变化,层次丰富,昌南沃野平川,河湖纵横;昌北丘陵起伏,峰峦环翠,“山—水—城”的格局构成南昌城市依山傍水的独特自然风貌和生态基础。
二、什么是生态城市
生态城市是根据生态学原理,应用生态、社会、系统等工程技术建设的社会、经济、自然可持续发展和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的人类聚居地。生态城市应满足以下标准:
1.广泛应用生态学原理规划建设城市,城市结构合理、功能协调;
2.保护并高效利用一切自然资源与能源,产业结构合理,实现清洁生产;
商洛市生态城市建设综合评价研究
摘要:基于生态城市的内涵,运用综合评价思想,结合商洛市目前城市建设情况,从经济、社会、环境等三个方面构建商洛市生态城市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商洛生态城市建设进行综合评价,目的是提供商洛市生态城市综合评价的指标框架,为商洛市生态城市规划、建设和综合管理提供依据。
关键词:生态城市;主成分分析;综合评价
“生态城市”是20世纪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MAB)”计划首先提出了“生态城市”这一概念。随着人口的迅速增长,工业化的深入发展,诸如城市的大气污染、水污染、垃圾污染、地面沉降、噪音污染;城市的基础设施落后、水资源短缺、能源紧张;城市的人口膨胀、交通拥挤、住宅短缺、土地紧张,以及城市的风景旅游资源被污染、名城特色被破坏等一系列问题日益突出。如何实现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的协调统一,就成为国内外城市建设共同面临的一个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因此,建设生态城市已成为城市之间竞争的焦点,许多城市纷纷加快了城市转型发展的步伐,把建设“生态城市”、“花园城市”、“山水城市”、“绿色城市”作为奋斗目标和发展模式。近年来,关于生态城市建设的研究成为国内外的热点话题。曾芳芳介绍了国内外“生态城市”的研究背景以及中外学者对其内涵的认识,重点阐述了国内外学者对其的研究理论,并提出生态城市建设的理论研究在生态城市评估方面的不足,为后期的生态城市发展理论研究起着重要的作用;李文君等以西安市为例,对西安市生态城市建设进行分析,为以后具体的生态城市的建设研究提供了借鉴等。商洛作为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主要水源地之一,加强对商洛生态环境的保护,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商洛市为研究对象,结合商洛市城市建设实际,构建商洛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等方法,深入探讨商洛市生态城市发展水平及其影响因素,为打造中国西部最美的山水园林城市规划提供建设性的意见。
一、生态城市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评价方法
(一)生态城市综合评价指标的选取本文指标选取主要是通过频度统计方法,参考关于生态城市评价的相关研究论文中的指标体系,结合商洛城市建设的实际,坚持科学合理、针对性强,反映生态城市发展本质的指标作为商洛市生态城市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进行科学评价,具体指标体系构建详见表1。(二)数据来源及评价方法指标体系所用原始数据来源于《商洛市统计年鉴》(2007-2016),城市环境质量报告书、统计公报、政府部门的调研数据等资料和相关文献资料、书籍、学术论文、研究报告等。本文拟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通过对城市经济、社会和环境3个子系统39个指标进行分析确定权重,综合评价商洛市生态城市发展水平。
二、商洛市生态城市建设水平的实证分析
循环经济指导生态城市建设分析
摘要:循环经济是生态城市建设的重要基础之一,循环经济发展对生态城市的规划、建设意义重大。为了更好提高我国的生态城市建设工作水平,促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事业的健康发展;本文专门探讨了循环经济理念指导下的生态城市建设问题,以循环经济理念为指导,在总结阐释生态城市建设内涵基础上,探析了生态城市建设的主要任务及有效途径。
关键词:循环经济理念;生态城市;建设;途径
报告明确提出,要进一步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在这一大背景下,作为生态文明建设工作重要组成部分的生态城市建设也将步入发展的快车道。城市建设与发展的支柱是经济,要想成功完成生态城市建设必须从转化经济发展方式、发展循环经济入手。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国际上就已经将循环经济理念引入到城市规划和建设领域,并认为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生态城市的重要基础之一;循环经济发展对生态城市的规划、建设意义重大。为此,笔者结合工作实际,专门探讨了循环经济理念指导下的生态城市建设问题;以循环经济理念为指导,在总结阐释生态城市建设内涵基础上,探析了生态城市建设的主要任务及有效途径;旨在提高我国的生态城市建设工作水平,促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事业的健康发展。
一、循环经济理念指导下的生态城市建设内涵
所谓生态城市,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生态城市是指建立在对人与自然和谐关系深刻认识基础上按照生态学原则建立起来的经济、社会和自然三者协调发展的新型城市关系形态,而狭义生态城市是指按照生态学原理对城市进行设计、建设而形成的一种和谐、健康、高效、可持续发展的人类居住环境。就构成而言,生态城市包含三大部分,它们分别是安全生态、循环经济与和谐社会,其中循环经济是安全生态和谐社会的基础,因此也是生态城市建设的基础,我们应该基于循环经济理念来开展生态城市建设,即以循环经济理念指导、推进生态城市建设,通过城市企业、产业、区域、社会等多个层面的循环、融合发展,切实提高城市资源、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最终完成生态城市建设。
二、循环经济理念指导下的生态城市建设任务与途径
生态城市建设研究论文
【摘要】生态城市建设是实现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良性循环、协调持续发展的一种有效组织形式。本文简要介绍了生态城市的概念,指出了生态城市建设的重大意义,最后提出了在生态城市建设过程中要注意的一些问题。
【关键词】生态城市意义措施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生态文明建设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应有之义,是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的升华。建设生态城市则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具体实践,是党的十七大精神的要求,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生态城市建设的基本内涵
生态城市建设是运用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经济学原理,通过综合协调人类经济社会活动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促进改善环境质量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良性循环、协调持续发展的一种有效组织形式。生态城市建设包括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全面发展,它不仅是一个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更是一个经济社会发展的问题。
建设生态城市,就是立足于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用生态经济理念指导和规范区域内的经济和社会活动,在更高层次上进行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调整,创新发展机制,寻找发展动力,拓展发展空间,培育发展环境。以最小的资源环境代价谋求经济社会最大限度的发展,以最小的经济社会成本保护资源和环境,实现区域内环境保护、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
生态城市建设管理论文
城市走生态化发展之路,为城市发展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建设生态城市。生态城市建设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是城市发展的方向。近年来,我国很多城市都提出了建设生态城市。本文在结合我国国情的基础上,提出了建设生态城市的对策和设想,以期推动我国城市生态化发展和生态城市建设工作的开展。
1生态城市的内涵和主要特点
1.1生态城市的内涵
生态城市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MAB)”计划研究过程中提出的一个概念,是城市生态化发展的结果;是社会和谐、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居住形式,是自然、城市与人融合为一个有机整体所形成的互惠共生结构。简而言之,生态城市是一类生态健康的城市。
1.2生态城市的主要特点
生态城市与传统城市比较,主要有以下几大特点:
生态水利与城市建设论文
1城市建设与生态水利建设的现状
城市建设与生态水利建设在历史上就具有相关性,现代城市的发展和建设更是如此。
1.1城市建设与生态水利建设的协调发展要扎实的推进城市建设与生态水利建设的协调发展,要着力提高水资源的综合利用水平。现代城市生态水利建设的核心仍然是水,生态水利建设包括城市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治理、资源配置和节约保护等诸多环节。当前,世界性的缺水已经给人类敲响了警钟,现代城市的水资源日益紧缺,节约用水仍然是生态水利建设的关键环节。人类要从观念、意识、措施等方面抓好日常如何节约用水。要加快推进用水的传统习惯,要将粗放用水方式向集约用水方式转变。这种转变,第一是加快农业用水方式的转变,大力发展节水型现代农业,积极推广先进的节水技术和灌溉模式,切实提高农业用水效益。第二是加大工业节水和污水治理,严格执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控制红线,鼓励企业使用循环水,加大对高耗水产业的节水技术改造。第三是加大城市建设和城镇居民生活用水,强化节约用水教育,提高城市节水效率。
1.2城市建设与水生态建设的保护城市建设需要用水资源,但水生态建设更需要保护,因此,在城市建设中,要扎实推进城市建设与生态水利建设的协调发展,要着力加强水生态建设的保护。水生态建设和保护要坚持标本兼治,要着力加强城市周边水生态的综合保护,要在政策上和资金上给予大力支持。一方面要加强对水源地的保护,加快对城市湖泊、湿地保护治理,加大城市周边小流域水保综合治理,提升水生态对城市生态的涵养能力。另一方面,要通过开展植树造林、城市水源地绿化净化、污水防治、城市水环境监测保护等有效措施,加强治理城市小流域、水生态环境和城市建设及城镇居民生活水污染,极大改善水生态环境,有效推进城市建设与生态水利建设的协调发展。
1.3城市建设与生态水利建设的完善扎实推进城市建设与生态水利建设的协调发展,要着力完善水资源管理机制。要坚持两手发展,切实保障水资源安全,既要完善城市水生态修复系统,扩大城市建设生态空间,还要加强节约用水、防治水污染。要认真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严格控制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政府作为城市建设的主体,必须发挥好推进城市建设与生态水利建设的协调发展的导向作用和主体职能,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城市建设规划与生态水利建设规划的一体化对接和统筹规划机制。
1.4城市建设与生态水利建设的协调发展城市建设与生态水利建设的协调发展,这是人类生存不变的主题,要加强城市建设用水和生态用水管理,要尽快建立、完善水生态补偿机制,要加大强化城市水功能区监管机制的力度,要建立城市水资源综合管理体制。在着力完善水资源管理机制的同时,要积极发挥政府城建、水务、环保等各部门的职能作用,在城市建设与生态水利建设的协调发展中,要密切联系群众,依靠群众,在城市建设与生态水利建设发展中,要加强协调,构建配合密切、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城市建设与生态水利建设协调机制,妥善解决城市建设与生态水利建设的发展问题,进一步有效推进城市建设与生态水利建设的协调发展,实现人水和谐、城市建设与生态水利建设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
生态湿地景观与城市建设哲学意蕴
摘要:城市生态湿地景观是指在城市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利用现有资源和基础条件,在城市区域范围内所开发建设的天然湿地和人工湿地。对于现代城市建设而言,生态湿地景观是城市建设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反过来说,又对城市建设的整体水平产生着重要影响。因此,在城市生态湿地景观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如何进行将哲学意蕴融入进去,是值得思考的问题。文章在对城市生态湿地景观和城市建设的概念进行深入解析的基础,对城市生态湿地生态景观和城市建设中融入哲学思考的原则及方法进行深入研究。
关键词:城市生态湿地景观;城市建设;哲学
城市生态湿地在建设发展过程中,能否将其坚持的原则与城市建设发展的原则之间保持一致,对于其建设水平具有较高的要求,这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要求。本文在分析二者概念的基础上,对其各自建设的哲学思考进行简要阐述,并提出了二者融合发展的哲学意蕴,从而为我国城市建设发展做出基础的理论贡献,为社会发展贡献基本力量。
一、概念解析
1.城市生态湿地景观城市湿地景观是随着现代城市建设发展水平的提升,出现的一种新型景观形式,其与传统湿地类型之间存在着较为密切的关系,但是又具有本身典型的湿地特征。城市湿地景观既包括自然湿地的生物、土壤和水文方面的特征,又在规划建设过程加入了人类美学和哲学理念,从而能够更好的满足居民群体在观赏、休闲和教育等方面的功能需求。城市生态湿地景观是人类社会发展中,将自身发展与环境保护有机统一的重要形式。2.城市建设城市建设是通过规划、设计、建设等过程,将人类社会生产生活的空间改变成为与农村系统有着本质区别的实物形态,是一项长期发展、周期性较长的社会经济活动。从狭义上来讲,城市建设也可以被认为是城市发展过程中,居民和建设者对城市发展实施改造的活动。城市建设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必然开展的活动类型,也是人类社会追求不断丰富和提升的基本途径。
二、城市生态湿地景观建设的哲学思考
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研究
一、生态文明的内涵
中国共产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生态文明这一概念,并将“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提到了发展战略的高度。十八大指出要把建设生态文明摆在更突出的位置,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个方面,并且第一次提出要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城市是人类生产、生活的集聚地与经济和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还是一个环境友好、经济可持续发展、人民健康富裕、社会和谐进步的开放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生态文明城市是在生态文明发展理念下,就城市发展提出的一个新概念,也是生态文明发展观与“人文经济地理学”紧密结合的切入点。国内众多学者对生态文明城市进行的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生态文明城市的内涵、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指标体系构建以及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路径等方面。在众多学者对生态文明城市定义的基础上,本文认为生态文明城市是由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PREES)组成的复合有机系统,它具有人地关系和谐、资源高效利用、环境优美舒适、生态优良持续、经济运行良好、社会文明有序等特点。以生态文明引领城市的发展转型,以低碳、绿色、循环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以文明和谐促进社会风气打造,构建生态文明制度、生态文明人居、生态文明经济、生态文明环境和生态文明意识五位一体的可持续、健康的城市发展模式。生态文明城市与传统城市相比,有以下特征:(1)可持续性。生态文明城市是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系统,其最基本的特征就是可持续性,旨在不超过生态系统承载力的情况下,实现系统的自我循环,通过不断调整系统内的不均衡因素,合理配置资源,使得城市系统永续发展。(2)和谐共生。生态文明城市不仅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而且要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营造出浓郁的文化气息,创造富有生机与活力的环境。在满足人们物质需要的同时,也满足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树立人类、环境与社会三个系统协调的共同发展理念。(3)整体性。生态文明城市是社会、经济、环境复合系统,强调三者的整体统一,把包括人类在内的整个自然界理解为一个整体,各部分之间的联系是有机的、内在的、动态发展的。从生态文明城市的整体性研究,可以更好地把握城市发展的趋势以及存在的问题。(4)开放性。城市生态系统是一个开放性的生态系统,不断地与外界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生态文明城市作为更加稳定的城市系统,其开放性应具有更大的作用。具有良好的开放性,城市系统才能更频繁地与外界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以此更新系统内部的组成要素,使得系统保持年轻。
二、社区社会资本对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作用机理
社会资本与社区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而社区社会资本概念的提出,并不是简单地将社会资本理论生搬硬套在社区之上。社区中社会资本的特点与作用,社区社会资本建构的主体和网络都发生于社区这一地域场域,因而,社区社会资本概念的提出旨在强调社区并不是孤立的行动个体,也不是纯粹的地域场所,而是与社会各领域发生各种联系的纽带。我国是一个关系社会,人情社会,社区环境中潜藏着着大量的正式和非正式的社会资本网络,社会资本有利于促进人际交往从一元到多元、从封闭向交流、从契约向情感的转变,塑造社区文化,建立居民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对城市来说,人们对社区参与行为的兴趣缺乏以及由此而来的社会资本不足是制约基层政治发展的巨大障碍。社区社会资本所包含的信任、规范和网络等内容,是建设生态文明城市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因此,社区社会资本的富足对建设生态文明城市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普遍信任是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心理基础
在由政府、企业、非政府组织和公民个人等构成的生态文明协同治理模式中,多元治理主体能否做到各司其职、各尽其责,优势互补,有赖于多元治理主体间的相互信任。在网络关系中,信任是一种核心的凝聚力要素,它的作用等同于科层制的合法权威,行动者是否能够摆脱集体行动的困境而实现合作,除了制度上的因素之外,主要取决于成员之间发生联系的信任关系。社区社会资本为建设生态文明提供的信任,主要体现为多元参与主体在建设生态文明的具体行动中表现出极大的相互信任感。在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具体实践中,政府、企业、非政府组织和公民个人等多元参与主体若是形成了相互信任的战略联盟,那么达到互惠互利结果所需的信息资源就能够在多元参与主体间进行共享,从而减少合作中的噪音干扰,并为良好的合作共治奠定坚实的心理基础。可见,增进多元参与主体间的彼此信任是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关键环节所在。彼此不信任和人心不齐会使社会变成一盘散沙。所以,信任社会资本是多元治理主体在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实现良性互动与合作的心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