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意义范文10篇

时间:2024-03-12 15:32:27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生命意义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生命意义

生命意义反思分析论文

摘要:人类生命的延续问题,在当代生命科学和文化人类学中已得到较为切实的解答。人类生命的延续沿着生物遗传和文化遗传两条途径进行。人类的个体有生有死,在这个意义上人类的个体不能永生。但是,人类的个体通过生物遗传的方式把自己的生理特性遗传给下一代,又通过教育和学习的方式把文化的信息代代相传。文化遗传是人类特有的,人类永生的意义应该在文化遗传中去寻找。

关键词:宗教伦理;生物遗传;文化遗传;永生意义

生命延续的问题是一切传统宗教的主要话题。宗教伦理不免与永生的话题相关联。基督教谈死后身体复活,佛教不谈复活而谈轮回,二者形式虽有差异,但都肯定死后生命的存在。儒家对这个问题持审慎态度。可能正是因为这一点,儒家是否可归为宗教的问题一直悬而未决。

在现代,死和永生的问题渐渐“淡出”神学了。许多神学家不愿意谈论它,究其原因,不外乎两点:一怕违背科学,二怕得罪信徒。

如果某位神学家坚持人死后会复活,并且能获得永生,那么有什么科学的证据能证明这一点吗?既然没有,那么还不如保持沉默好。对此,他还可以说,科学不能证明人死后灵魂的存在,也不能证明人死后灵魂的不存在。所以,他对这个问题持存疑的态度。但是如果这种不可知论的观点成为一种基本的神学立场的话,那么它不就与儒家的立场差不多了吗?不就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被视为一种非宗教的立场了吗?

查看全文

教育的生命意义浅析论文

教育是人类进化的重要途径,教育催化着人的生命的发展。教育的功能在于:唤醒人的生命意识,启迪人的生命智慧,激发人的生命活力,开发人的生命潜能,创造人的生命质量。真正的教育,就是把教育过程变为具有价值意义的生命享受。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就是去探求教育的生命意义,去实现教育的生命意义,努力凸显教育的本质,让教育为人类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一、教育是人的生命质量不断提升的全过程

教育应是人的生命质量不断提升的全过程。教育要关注人的生命,把人受教育的好坏与生命质量紧密联系起来,使教育饱含生命理念,渗透生命意义。这更能抓住教育的本质。教育要通过“关注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欣赏生命、成全生命、敬畏生命”的育人过程,达到帮助学生理解生命的意义、呵护生命的尊严、提升生命的品质、展开生命的智慧、实现生命的价值,从而达到拥有并享受美好人生,为国家和民族作出贡献的目的。

我们要坚持“生命质量”这一基本教育理念,要赋予教育以生命意义。我们要认识到,人的生命质量不是用成绩、财富、地位及劳动分工来衡量的。人生活的幸福指数和为人类所作的贡献率,应成为评价人生命质量的重要指标。我们要以关注生命这个根本点来认识教育、实施教育、提升教育,充分体现教育的生命意义。这样,教育就不会为了片面追求升学率而忽视大多数学生的发展;就不会单一重“智”而忽视人的全面发展;就不会用僵化的模式来评价所有的学生而阻碍人的个性发展。

第一,教育要强化生命观念。要树立生命至上的教育观,树立生命独特性与超越性的教育观,树立生命美好的教育观。教育一定要遵循以人为本、以生命为本的思想,树立起科学的生命观念,用对每一个鲜活生命负责的态度来实施教育,而不能急功近利,用阻碍多数学生发展的方式,换来所谓“升学率”的“虚荣”。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全体学生生命的良好发展。

第二,教育要对学生再认识。教师面对的是鲜活的生命。教育要对学生生命状态进行了解和把握。教师的重要任务是要激活学生生命天性与个性,要相信每一名学生都会成功,哪怕他们成功的时间、途径、方式会有不同。教师要为学生搭建起生命发展的平台。

查看全文

生命意义感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

[摘要]生命意义感指的是在短暂的生命中获得自我成就感与价值感的程度。大学生的生命意义感是大学生在这一求学的特殊时期,对自我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感知。大学生的生命意义感对其心理健康的发展有着一定的影响,本文在对生命意义感阐述的基础上,分析大学生生命意义感和其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并就如何提升大学生的生命意义感,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提出相关的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生命意义感;心理健康

随着现代社会科技和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于自我的需求也在不断提升。从简单追求温饱,到关注生活的品质,并且以更高的精神需求引领自我的建设与发展,这是人类社会的必经之路。当社会经济发展到了一定程度后,我们必将放缓脚步来思考文化发展的意义。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对于自我的需求已经不仅仅局限在对物质的需求,更是对精神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需求,这也就是在新时代下,大学生的思想素质教育和心理教育逐渐受到重视的原因。这是因为在文化复兴的过程中,社会需要更多全面发展的人才来为祖国的发展贡献力量,而文化发展的根基却并不仅仅是文化,更多的是一种从思想上的文化认同感。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从心理和文化的角度来探究如何提升大学生的相关教育,就成了一个时代的命题。

一、什么是生命意义感

(一)生命意义感的含义

对于生命意义感,学术界内尚未有一个权威且完整的定义,西方文化中将生命意义感作为衡量个体幸福感指数的一个重要变量,认为生命意义感包括对生命的整合感,生命的目标感等。弗兰克(Frankl)在《活出意义来》一书中提出,“生命意义因人而异,因时而变,是个体对某一特定时间内的生命中的目标的认识和追求,是特定的时间里感受到的特定的意义”。生命意义感与个体的追求与目标息息相关,换言之,对自己所追求的目标有着清晰的认知和规划,就能够有更加强烈的生命意义感。对当代大学生而言,随着精神需求的提升,生命的目标已经不仅仅是获得物质上的财富,更多的是实现自我的价值,创造生命的意义。尤其是在中国的社会期望下,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认为生命有重大意义,且有着强烈的使命感,对于实现使命的追求,是时代赋予生命意义感的新含义。

查看全文

解读体育教学的生命意义

摘要: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以体育和生命意义为研究入口,对体育教学和生命的关系展开了探讨,并提出了应提高体育教学的生命教育意义的建议,以期能提高人们对生命教育的重视度,为今后的体育教学中生命教育的实施提供借鉴。

关键词:体育精神;人文关怀;生命体验

自20世纪90年代起,尤其是在我国将“科教兴国”定为基本国策之后,生命与教育的关系和联系一直是我国教育界讨论的热点之一。教育的目的在于丰富学生的生命形式,使学生有更加良好的“生命体验”。中国有一句俗语,“生命在于运动”,而与运动联系最为紧密的教育就是体育教育。体育教育在于教授学生一些运动技巧,并能够通过体育教育号召或组织学生参与各种各样的体育活动,这是当代教育中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最主要形式之一。

1体育和生命意义

体育和生命总是密不可分的,这个理念被“生命在于运动”这句话完整地涵盖。

1.1体育展示生命

查看全文

教育基本理念研究论文

教育是人类进化的重要途径,教育催化着人的生命的发展。教育的功能在于:唤醒人的生命意识,启迪人的生命智慧,激发人的生命活力,开发人的生命潜能,创造人的生命质量。真正的教育,就是把教育过程变为具有价值意义的生命享受。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就是去探求教育的生命意义,去实现教育的生命意义,努力凸显教育的本质,让教育为人类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一、教育是人的生命质量不断提升的全过程

教育应是人的生命质量不断提升的全过程。教育要关注人的生命,把人受教育的好坏与生命质量紧密联系起来,使教育饱含生命理念,渗透生命意义。这更能抓住教育的本质。教育要通过“关注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欣赏生命、成全生命、敬畏生命”的育人过程,达到帮助学生理解生命的意义、呵护生命的尊严、提升生命的品质、展开生命的智慧、实现生命的价值,从而达到拥有并享受美好人生,为国家和民族作出贡献的目的。

我们要坚持“生命质量”这一基本教育理念,要赋予教育以生命意义。我们要认识到,人的生命质量不是用成绩、财富、地位及劳动分工来衡量的。人生活的幸福指数和为人类所作的贡献率,应成为评价人生命质量的重要指标。我们要以关注生命这个根本点来认识教育、实施教育、提升教育,充分体现教育的生命意义。这样,教育就不会为了片面追求升学率而忽视大多数学生的发展;就不会单一重“智”而忽视人的全面发展;就不会用僵化的模式来评价所有的学生而阻碍人的个性发展。

第一,教育要强化生命观念。要树立生命至上的教育观,树立生命独特性与超越性的教育观,树立生命美好的教育观。教育一定要遵循以人为本、以生命为本的思想,树立起科学的生命观念,用对每一个鲜活生命负责的态度来实施教育,而不能急功近利,用阻碍多数学生发展的方式,换来所谓“升学率”的“虚荣”。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全体学生生命的良好发展。

第二,教育要对学生再认识。教师面对的是鲜活的生命。教育要对学生生命状态进行了解和把握。教师的重要任务是要激活学生生命天性与个性,要相信每一名学生都会成功,哪怕他们成功的时间、途径、方式会有不同。教师要为学生搭建起生命发展的平台。

查看全文

深究高职院校学生生命教育

摘要:高职生源的特殊性决定了在高职院校开展生命教育尤为重要。应从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探讨高职院校开展生命教育的形式和内容,高职院校对学生的生命教育应采取体验式教学方法,围绕生存教育、生活教育两大层次展开。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生命教育;心理健康教育

生命教育是指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敬畏生命、欣赏生命,提高生存技能和生命质量的一种教育活动。近年来,大学生轻生、自伤事件时有发生,生命教育由此成为高等教育改革中方兴未艾的话题。

当今社会受到急功近利的文化、应试教育的体制及升学主义的影响,学校、社会重视的是知识技能的传授与掌握,而轻视对生命意义的探讨与引导,学生成为考试的机器。生命教育的缺失使许多学生对生命和生命的价值存在种种片面、零乱甚至矛盾错误的认识。高职学生是被普通高校淘汰的学生,这些学生学习动机不足,学习成绩不佳。当成绩成为评价学生优劣的唯一标准时,对于学业成绩不理想、不善于知识学习的高职生而言,学业的失败、人性的压抑使其看不到自己生命存在的意义与价值,觉得生活是无趣的,生命是受压抑的。大学时代是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高职生摆脱了高考的压力,开始自觉地思考人生,感受生命存在之价值。我是谁?我的存在有何价值?我努力奋斗为的是什么?生命的意义是什么?成为他们经常拷问自己的话题。矛盾和冲突由此产生,部分高职生迷茫、困惑、挣扎、颓废,漠视生命乃至践踏生命。因此,对高职生尤其需要进行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涵盖人的一生,需要社会、家庭、学校等方方面面的共同努力,笔者拟从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探讨高职院校的生命教育。

一、高职院校生命教育的形式——体验式教学

查看全文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性探索

摘要:社交媒体的出现及迅速发展深刻影响到了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对大学生的人际关系、情绪能力、幸福感及个人生命意义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也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在此社交媒体背景下,对于大学生进行感戴、幸福感及个人生命意义进行团体心理辅导,能够增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以社交媒体为背景及理论,并利用团体心理辅导的方法对筛选出来的20名大学生进行为期6周的干预,采用实验组、对照组前后测研究的实验设计,干预前后分别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大学生感戴量表、幸福感及个人生命意义测查,以考察验证团体心理体辅导对增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

关键词:社交媒体;感戴;幸福感;个人生命意义;团体心理辅导

一、引言

在过去的十年间,社交媒体的迅速发展对人们的沟通互动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社交媒体是人们用来创作、分享、交流意见、观点及经验的虚拟社区和网络平台,包括社交网站、微信、QQ、微博、知乎、贴吧等。其中大学生已然成为网络文化的主要参与者,调查显示,20—29岁网络使用者占全体网民的60.2%。研究认为社交网站的适当使用可以帮助个体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提高幸福感。然后大学生作为一个特定群体,具有心理波动较强、缺乏必要的自我保护意识等特点,在社交网络的使用过程中容易滋生出一系列心理问题,这也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有研究发现,社交媒体对青少年的成长会产生负面的影响,通过团体辅导能够帮助大学生纠正社交媒体带来的心理和行为偏差,提高大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提升自我情绪管理能力,改善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2]。感戴、幸福感以及生命意义均属于个人心理健康教育范畴,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和心理和谐具有推动作用[3]。许多研究表明,大学生感戴与主观幸福感存在正相关关系,感恩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幸福感做出预测。研究表明,大学生生命意义和幸福感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生命意义可以解释综合幸福感的51.3%,特别是生活目标和生活自主对幸福感的影响更为明显。也有研究表明,团体辅导对增强大学生感恩、幸福感及亲社会行为有良好效果[4]。本研究尝试将社交媒体的理论融入团体辅导,对筛选出的20名大学生进行“幸福感恩之旅,心理健康之行”团体心理辅导,采用实验组、对照组前后测研究的实验设计,考察社交媒体环境下团体心理辅导对增强大学生的感戴、幸福感及个人生命意义感,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作用。

二、对象和方法

(一)对象。通过广告招募,对自愿参加团体辅导的某大学25名被试进行面试,筛选出符合要求的被试20人,随机分成实验组(10人)和对照组(10人),男女对半,两组成员在年龄、年级、民族、生源地、家庭经济状况等方面经统计检验无显著差异(P>0.05)。所有成员身体健康状态良好,精神正常,无心理障碍。(二)评估工具。1.大学生感戴量表(GRAT)包括剥夺感的缺失(充实感)、对社会的感激和对自然事物的感激三个方面,修订后的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为0.91,分半信度为0.90。前后两次测验所得重测信度系数为0.81。2.幸福感指数量表量表包括两个部分,即总体情感指数量表和生活满意度问卷,前者由8个项目组成,它们从不同角度描述了情感的内涵。而生活满意度仅有一个项目。总体情感指数与生活满意度的一致性为0.55。3.大学生个人生命意义量表该量表一共有50道题,有七个因子。包括目标追求、亲密关系、接纳超越、自我肯定、人际关系、公平需求和信念。内部一致性系数总量表为0.95,维度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在0.70~0.90,3周的重测信度为0.72。(三)数据处理。采用SPSS24.0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前测、后测数据与团体成员满意度进行统计分析。

查看全文

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性研究

摘要:社交媒体的出现及迅速发展深刻影响到了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对大学生的人际关系、情绪能力、幸福感及个人生命意义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也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在此社交媒体背景下,对于大学生进行感戴、幸福感及个人生命意义进行团体心理辅导,能够增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以社交媒体为背景及理论,并利用团体心理辅导的方法对筛选出来的20名大学生进行为期6周的干预,采用实验组、对照组前后测研究的实验设计,干预前后分别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大学生感戴量表、幸福感及个人生命意义测查,以考察验证团体心理体辅导对增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

关键词:社交媒体;感戴;幸福感;个人生命意义;团体心理辅导

一、引言

在过去的十年间,社交媒体的迅速发展对人们的沟通互动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社交媒体是人们用来创作、分享、交流意见、观点及经验的虚拟社区和网络平台,包括社交网站、微信、QQ、微博、知乎、贴吧等。其中大学生已然成为网络文化的主要参与者,调查显示,20—29岁网络使用者占全体网民的60.2%。研究认为社交网站的适当使用可以帮助个体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提高幸福感。然后大学生作为一个特定群体,具有心理波动较强、缺乏必要的自我保护意识等特点,在社交网络的使用过程中容易滋生出一系列心理问题,这也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有研究发现,社交媒体对青少年的成长会产生负面的影响,通过团体辅导能够帮助大学生纠正社交媒体带来的心理和行为偏差,提高大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提升自我情绪管理能力,改善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2]。感戴、幸福感以及生命意义均属于个人心理健康教育范畴,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和心理和谐具有推动作用[3]。许多研究表明,大学生感戴与主观幸福感存在正相关关系,感恩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幸福感做出预测。研究表明,大学生生命意义和幸福感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生命意义可以解释综合幸福感的51.3%,特别是生活目标和生活自主对幸福感的影响更为明显。也有研究表明,团体辅导对增强大学生感恩、幸福感及亲社会行为有良好效果[4]。本研究尝试将社交媒体的理论融入团体辅导,对筛选出的20名大学生进行“幸福感恩之旅,心理健康之行”团体心理辅导,采用实验组、对照组前后测研究的实验设计,考察社交媒体环境下团体心理辅导对增强大学生的感戴、幸福感及个人生命意义感,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作用。

二、对象和方法

(一)对象。通过广告招募,对自愿参加团体辅导的某大学25名被试进行面试,筛选出符合要求的被试20人,随机分成实验组(10人)和对照组(10人),男女对半,两组成员在年龄、年级、民族、生源地、家庭经济状况等方面经统计检验无显著差异(P>0.05)。所有成员身体健康状态良好,精神正常,无心理障碍。(二)评估工具。1.大学生感戴量表(GRAT)包括剥夺感的缺失(充实感)、对社会的感激和对自然事物的感激三个方面,修订后的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为0.91,分半信度为0.90。前后两次测验所得重测信度系数为0.81。2.幸福感指数量表量表包括两个部分,即总体情感指数量表和生活满意度问卷,前者由8个项目组成,它们从不同角度描述了情感的内涵。而生活满意度仅有一个项目。总体情感指数与生活满意度的一致性为0.55。3.大学生个人生命意义量表该量表一共有50道题,有七个因子。包括目标追求、亲密关系、接纳超越、自我肯定、人际关系、公平需求和信念。内部一致性系数总量表为0.95,维度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在0.70~0.90,3周的重测信度为0.72。(三)数据处理。采用SPSS24.0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前测、后测数据与团体成员满意度进行统计分析。

查看全文

语文生命教育教学管理论文

近几年,见诸报端的校园自杀和伤人事件呈逐年上升趋势,成为中学生生命的最主要的杀手。为什么年轻的生命如此脆弱?为什么中学生视别人的生命如同草芥?从生命意识的角度看,这是生命意识淡薄的表现,他们不懂得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极易轻易处置自己和他人的生命,他们或把它作为逃避挫折的应对方式,或把它作为报复别人的手段,解决问题的办法,等等。

造成当代中学生生命意识淡薄的主要原因,除了社会的功利主义泛滥,中国传统文化对死亡的漠视和推崇等因素外,我们的学校教育也存在着很大的误区。教育应以人为根本,应全面关注人的生命本身,这应该是教育最初和最终的意义。可是,受应试的束缚,一直以来,形成了重知识灌输轻人文培养,重素质教育轻生命教育的局面,。

其实,对这个关乎人类本身的重大话题,语文学科是最有发言权的。远在古代,生命意识普遍淡薄的时候,已有许多典范:马篷起火,孔子问人不问马;孟子认为“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这些都闪耀着人文主义思想,表现出浓厚的生命意识。到了近代,鲁迅对生命的理解就非同一般,他在许多文章中都阐明了生命是最为重要的观点,典型的“韧的战斗”就是他生命观的体现。我们要充分利用语文学科的优势,加强生命意识的渗透,使学生认识生命的价值,珍惜生命。

一、重构学生的生命意识

对生命的理解及其态度,便形成了生命意识。受包含强烈虚无主义和悲观主义的西方思潮和对生命本着轻视和漠然态度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再加上家长和老师对生命话题的神秘和回避,必然助长学生形成贬低、轻视生命的意识。

纠正这些错误的生命态度,重构学生的生命意识,是语文学科的神圣使命。语文教材上的许多课文都是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生动范例。生命是脆弱的,甚至只是一场小小的灾难、一种不期而至的疾病、一件微不足道的器具,生命就会不堪一击,就像史铁生二十岁那年“从最狂妄的年龄跌入黑暗的深渊”,然而,生命又是坚韧的,残废了双腿的史铁生走出了自杀的阴影成了驰骋文艺界的巨人。学了季羡林的《清塘菏韵》,在感受生命的偶然性的同时,让人不能不为几棵莲子由弱小到茁壮的顽强的生命力产生深深的敬畏之情,莲子尚且如此,人类还有什么理由不因此而尊重、热爱、呵护和善待生命呢?让生命的唯一和神圣融入文化而铸成我们永恒的信仰吧。

查看全文

语文教学生命教育论文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生命教育的重要性

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初中的语文教学能够发挥生命教育的作用。语文学科的综合性比较强,而且涉及到的知识面比较广,具有一定的德育价值。首先,初中语文学科自身的德育教育功能有助于生命教育的实施。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能够通过知识的传授等手段,使学生将知识与思想情感结合在一起,能够进行自我生命价值的体验等。另外,在初中语文的教材中,一些文章内容中包含着自然的美好、情感的领悟等,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作为中学生来说,处于青春期阶段,并且在语文课文中有许多的人文素材,能够对学生的人格培养以及情感道德观念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作用,使学生对生命有积极的领悟,从而实现生命教育的目的。此外,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很多的课文内容都涉及到生命[1]。在引导学生学习这些文章内容过程中,应该将课文内容与生命教育相互结合,并且能够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体会到生命的价值,使学生的生命意识被唤醒起来,以此可以促进学生的阅读能力,也能使语文教学质量得到积极的提升。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生命教育的合理意见

(一)剖析语文课文,渗透生命教育

作为一门人文学科,语文学科具有比较丰富的人文内涵,有助于对学生文化素质的培养与提升。因此,对于初中语文老师来说,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语文教育优势的发挥,并且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向学生渗透人文教育,使学生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感受到生命的价值[2]。比如,在教学过程中,讲解《背影》时,老师首先对文本内容进行讲解,并且让学生进行体会,使学生感受到父爱的伟大。另外,在讲解《藏羚羊的跪拜》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到不仅仅人类具有一定的生命体验,动物之间也存在着崇高的母爱与牺牲的精神,从而能够启发学生应该珍爱生命,学会关爱生命,体会生命的价值与意义。因此,语文老师应该加强对语文教材内容的挖掘,合理开展多彩的生命教育活动,使学生能树立正确的生命观,使学生能够产生对生命的尊重、珍惜的意识。此外,在教学过程中,作为老师来说,应该以身作则,用自身的人格魅力来影响学生学会正确面对生活,借助自身的实际行动,使学生领悟到生命的活力与价值,培养乐观积极的心态。

(二)积极引导学生对生命进行探寻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