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意识范文10篇

时间:2024-03-12 15:28:53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生命意识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生命意识

艺术生产需要生命意识

历史发展到当今,文化先人们为我们留下了无比丰厚的艺术积累,尤其是我们这个博大精深的文明古国,更使我们现今的艺术工作者拥有得天独厚的殷实家当。这一切都赋予我们现今的艺术创作与生产极大的优越条件,也从另一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当今的子孙如何应对,创作与生产出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艺术经典,国人和世界都在拭目以待。

一、原创———艺术生命的新生

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文化以“软实力”的表述形式出现,足见文化艺术生产在当今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生产力是经济生活中最活跃和最基础的因素,那么归属于“软实力”范畴的艺术生产也同样应该是洋溢着勃勃生机。在当今各种信息扑面而来,伴随科技的高度发展,复制包装等手段日益精致丰富,但人们已不满足于这些新瓶装老酒的形式改编,更期盼艺术创作中新质的产生。艺术要发展、要传承,就必须有新生命的诞生,如同人类要繁衍延续一样,就必须促使新生命的诞生。任何强大的事物都有其走向衰落的阶段,这是不可抗拒的客观规律,能够接替之的只能是新生的力量,否则就类似于某一物种的消亡。同样我们当今的艺术生产尽管面对的无比丰富的艺术资源,但如果没有新的生命因素的注入,总有其枯竭的时候,就会造成我们艺术史的停滞和断层,形成我们这个时代在整个艺术发展史中的空白和粗浅。更影响了对今后艺术发展的传承和延续。“原创”,这个在当今艺术创作和生产领域为有识之士所不断强调的创作意识,正是对新生艺术生命的真诚呼唤。如同一个新生婴儿洋溢着神圣的生命活力来到这个世界一样,艺术作品的原创性也正是期盼着艺术工作者经过艰苦挖掘、深刻思考和卓越表现,为这个时代和世界诞生充满生命感的新生作品。这种新生性是无论多么高超的机械复制或无论何等奢华的改编包装都产生不了的。因为这种新生艺术生产要有的生命感需要艺术创作者对生活的深切体验和挖掘,需要艺术家灵魂的纯真和全身心的投入与感悟,需要远离浮躁的沉寂、孤独和考验。也许正象新生儿一样,作品诞生之初并不完美,但顽强的生命力会使之走向辉煌,这就是生命感的无穷魅力所在。“原创”,也并非是对现有文化资源完全断裂的绝对创造,这从理论和实践中都实现不了。就象人类生命的新生一样,下一代的生命中总会包含着先辈的遗传因素,但对于上一代来说肯定是一个独立的崭新生命。同样道理,艺术生产的原创也是在对历史留下的优秀资源基础上,通过直接间接、浅层深层的继承和创新,实现质的发展和超越,从而产生富有生命力的新作品,其中至关重要的是其中必须有新生的生命因素蕴含其中。我国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优秀影片《五朵金花》、《阿诗玛》等是以云南地区少数民族的音乐舞蹈诗歌为艺术元素创作的作品,《阿诗玛》本身就取材于民间流传的长诗。但这两部影片的创作生产不是简单地“原料加工”和粗浅的“包装改编”,而是倾注了创作者巨大的热情和才智,是一次创造性的艺术创作。她们脱胎于民族民间文化资源,但展现给观众的是全新的新生作品。这是成功的原创,为现今的艺术创作生产提供了很有意义的借鉴。如果是充分吸收各种艺术资源作为自身的内在素养,创作出独一无二的新生作品,则是更为彻底的原创。如同马克思在揭示经济领域的规律时所阐释的,商品价值的产生源泉是人类劳动。以此为理论借鉴,艺术作品的价值大小也取决于艺术家所倾注的创造性劳动,艺术作品生命力的强弱也有赖于艺术家的投入程度。艺术家只有胸怀一份责任和良心,倾注热情和才智,不辞艰辛与孤寂,潜心生活,溶入时代,才能创作生产出焕发“生命”色彩的原创作品。

二、精品———艺术生命的强健

原创作品的魅力在于它艺术生命的新生性,它蕴含着让人耳目一新的新鲜元素。这些作品能否获得应有的成功,就看艺术生产与创作者如何打磨它们,让那些新鲜元素绽放异彩。这就需要艺术家们不仅需要原创意识,更要具备精品意识。这种精品不仅仅局限于制作精良上,更应该在思想精深、艺术精湛上下功夫,唯有如此,才能确保艺术作品的厚重感和艺术生命的强健性。就目前的艺术创作现状来看,艺术作品的数量和种类很多,但经得起回味的精品不多。许多作品除了艺术包装的奢华外,在令人炫目的即时“盛宴”之后,,留给人们的是平淡和苍白。随着人们欣赏水平的不断提高,大家已经不满足于肤浅的艺术感官娱乐,而更注重于深刻的心灵体验。这些需要艺术家对艺术素材进行精加工,赋予其强劲的生命感。如同期盼一尊雕塑作品的成功一样,形式和技巧的追求之外,内在的精神性和生命感是至关重要的。在西方艺术史上,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与中世纪艺术质的区别就在于艺术创作中的“生命”意识。在艺术作品完成原创之后,也许在其诞生之初是幼稚的、粗糙的,但只要其中有崭新的生命元素存在,就应该是顽强的。不能让这些可贵的东西自身自灭,要善于运用各种资源去培育与呵护它们。二胡名曲《二泉映月》曾经只是民间一位落魄盲艺人的内心倾诉,解放初期为挖掘音乐资源的音乐专家发现抢救,后来经过专业地配器打造,将其中所蕴含的一种人性深处的苍凉、悲怆、凄美的艺术生命原素充分表达出来,使其成为一首流传久远,唤起人们情感共鸣的名曲精品。艺术精品的产生不仅需要原创者在创作之初就本着“期乎上”的意识,创作关注社会、关注时代、思考人生、思考命运等的精深之作。如一位作家曾说过:你的心有多高,你的作品就能走多远。意指艺术创作者要有高远的创作目标,要有深刻的人生体验,这样才有获得作品成功的可能。不仅如此,除了创作者个体的努力外,同时还需要艺术生产、艺术管理、产业运作等相关部门协同努力,这样才能更充分地保证作品艺术生命的强健。就象一个生命的诞生是母亲赋予的,但这个生命日后的健康茁壮还进一步有赖于家庭、社会等各方面的影响。社会的现代性越强,这种综合作用就越大。文化艺术的创作生产也是如此,文艺创作领域以及社会各届都要用一种呵护生命的理念来培育我们的艺术精品。

三、经典———艺术生命的永恒

查看全文

生命意识研究论文

评析:福建省安溪县教师进修学校林润生一、复习检查1、听写词语;2、分小组朗读。(过程略)(词语训练、朗读训练作为语文基本功训练的内容之一,应得到充分重视)二:自由品读,体验感悟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请大家自由读课文,找出喜欢的句子或含义较深的句子,想一想为什么喜欢,有什么感受,或有什么不明白的,可以在书上批注,可以和同学讨论。生:自由读书,讨论交流,写批注,师巡视。师:同学们认真读课文,一定有很多收获,老师希望与你们交流,分享你们收获的快乐。生:我喜欢“燕子去了------,有再开的时候”这一句。因为这句话很美,以燕子、杨柳、桃花为例,说明了大自然周而复始的规律。师:你知道作者为什么要举这些例子吗?生:因为作者想拿这些事物和时间对比,告诉我们时间是一去不复返的。师:是啊,“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时间是不能回头的。大家能通过朗读把这种体会表达出来吗?自己读一读。生:自由朗读。师:谁愿意读读这段话?生:读。师:你为什么用猜测、追问的语气读?生:可以读出燕子、杨柳、桃花与时间的对比。师:全班一起读读这段话。生:全班齐读。师:谁再来说?生:“在默默地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说明时间的短暂。师:你是怎么读懂的?生:作者把日子比作针尖上的一滴水,八千多个日子,也就是二十多年的时间,才像针尖上的一滴水。二十多年不算短,可是在时间的长河里,它却是那么的短暂。师:你可真会读书。是啊,时间真是溜得悄无声息,令人毫无觉察。请大家通过朗读把这一特点表现出来。生:全班齐读。师:谁再来汇报?生:“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时间的爱恋。生:“洗手的时候,------从我脚边飞去了。”这些话具体地写出了时间的来去匆匆。生:我很欣赏“我掩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因为这一句写得太形象了。平时,我们常常在叹息:“日子过得可真快啊!”“一天又过去了。”“我觉得时间好像不够用。”“时间真是如流水啊!”我们都没有注意到,其实,我们在说这些话的时候,时间又从我们的嘴边溜走了。师:大家读书都能做到有自己的见解,很好!让我们通过朗读把时间的来去匆匆表现出来。同桌互相读给对方听。生:互读。师:面对时间的流逝,作者有什么感受呢?谁接着说?生:“在逝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什么呢?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无奈和惋惜的心情。师:作者在惋惜什么呢?生:惋惜在过去的日子里,“我”不能做什么。生:惋惜时间的来去匆匆。生:惋惜自己的一事无成。生:惋惜自己虚度光阴。师:作者是在苛求自己。他只活了60岁,却留下几百万字的著作。正是他从青少年时代起对时间有一种紧迫感,抓紧时间读书、做事,才有他后来的辉煌成就。作者这种无奈与惋惜的心情还可以从文中的哪些话体会到?生:从“过去的日子如轻烟------”体会到。师:作者在苛求自己,又是从哪里体会到的?生:“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走这一遭呢?”师: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生:作者不想赤裸裸的地离开这个世界,不想白白走这一遭。生:作者不甘愿虚度此生。生:作者想干出一番事业来。师:对,作者是一个非常有骨气的人,曾这样赞扬过他:“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不管在生活上还是在事业上,他都是如此。真是令人敬佩。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这段话,体会体会,该用什么语气读。生:自由读。师:哪一组的同学愿意读给大家听?生:小组读师:他们读得怎么样?生:读得不够好,没有读出无奈与惋惜的语气师:你邀请你小组的人和你一起读读好吗?生:读。[本环节为学生创设了个性化阅读的时空,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或段落自读自悟,在书上写批注,汇报阅读收获。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珍惜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写的时候想到什么就写什么,汇报的时候喜欢说什么就说什么。“这样更让学生有个“自由感”,有个“表现欲”,显得更为畅怀、洒脱,有利于学生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在这一过程中,老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组织者,引导者,在适当的时候予以点拨指导,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体会文章的思想内容,感受语言文字的优美,在读中感悟、积累语言]三、联系生活,畅谈感受师:通过刚才的学习,,透过作家的语言文字,大家对时间有了很深的感受。假如作者这时候来到了你们的中间,你们想对他说什么呢?我就是“作者”,谁愿意说给我听听?生:读了您写的这篇文章,我才明白时间是那么容易消逝,以前我把太多的时间用在玩游戏,看电视,真是不应该。生:读了您写的这篇文章,我想到了人的一生犹如时间长河里的一朵浪花,稍纵即逝,我们应该珍惜每一天。生:您的文章使我想起了一年级刚入学的情景,那时候我很兴奋,斗大的字不识一个,可是转眼间已经到了小学快毕业的时候了,我已经认识了三千多百个汉字,能读懂您的文章了,时间真是过得太快了。师:说的太好了!你们这么小就懂得时间的意义,你们将来会比我有出息。现在请同学们分小组轮流扮演作家,与作家对话。生:小组交流。(通过创设情景题“假如作者来到你们中间,你们想对他说什么”,引发学生的真切感受和对生活经验的联想,让学生在学生与作者的对话中,在学生与学生的对话中,畅谈读书感受,强化阅读体验。)四、挑战名家,仿写名言师:同学们讨论得真热烈,肯定发表了不少的感受。下面我们来做个游戏——挑战名作家,看看能不能像作者一样写出对时间的感受的名言,大家有信心吗?生:有。师:请看屏幕上这两个句子:1、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2、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请同学们仿照上面两句句写一写对时间的感受。生:自由练习。师:现在我们一起来交流交流,谁想让同学欣赏你的杰作?谁能声情并茂地把你写的名言读出来?生:太阳落了有再升的时候,小草黄了有再绿的时候,树叶掉了有再长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能告诉我,我们的日子怎么一去不复返?生:我们能找回童年的记忆,却找不回童年;我们能找回儿时的伙伴,却找不回儿时的天真;我们能找回曾经的梦想,但找不回做梦的日子。聪明的,你能告诉我,我们的日子怎么一去不复返?生:冬天时,我坐在暖暖的阳光下磕瓜子,他便从我的身边一溜而过。生:当我在操场上散步时,它又像风一样呼啸而过。生:当我在看电视时,它风驰电掣地消失得无影无踪了。(通过“挑战名家”这一游戏,激发学生强烈的表达欲望,通过写的方式再现他们思维的结果,实现从读到悟,从悟到写的飞跃。在写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时光的匆匆;在写的过程中,练习使用“排比”这一语言表达方式。)五、练习感情朗读师:同学们写得太棒了,相信将来你们也能成为一名作家。六、布置作业1、熟读成诵。2、推荐朱自清的文章。过程(略)(拓展课外阅读是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一个重要任务,让学生多读朱自清写的文章,进一步体会作者的写作风格,在阅读实践中提高阅读能力)(总评|:“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要“尊重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感受”“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充分体现了课程标准这一教学理念,采用“对话”,“个性化阅读”的教学方式,先让学生与文本对话,自主阅读、自主感悟,体会作者对时光的感悟,自由表达自己从作者字里行间获得的感受。再让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对话,联系生活实际抒发自己对时间的感受,最后通过仿写、感情朗读等方式加深对课文、对时光的体验。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化阅读。)

查看全文

电视新闻和生命意识

一、“死讯”过多过滥,“死讯”价值开掘不深,把握不准

虽说有生必有死,生老病死都是自然规律,但是媒体传播什么样的“死讯”,如何传播“死讯”,却值得三思而行。在一些电视台,现在随便打开一档民生类的电视新闻栏目,进入眼球的少不了由事故、凶杀、自杀、疾病等引发的,或者是还没有查明原因的“死讯”,还有就是“惊现”一类的报道。几乎到了死人即新闻,每档民生类电视新闻必有“死讯”的地步,有的一档节目里甚至多达几条。(顺便说一句,有的以“贴近”“人文关怀”的名义,把事故受点小伤,喝醉酒摔伤诸如此类的“伤讯”都当作新闻传播,也有小题大做之嫌)

当然,关注生命是新闻人的天职,但是在关注生命的过程中一旦忽视生命意识,那么它的传播也就变得毫无价值,甚至会带来负面影响,“死讯”过多过滥的现象也就在所难免。因为充其量我们关注的仅仅是一个生命的终结与否的浅表象,说通俗一点,就是采访报道一些没有价值或者价值不大的“死讯”;更重要的,过多过滥的“死讯”,往往会谈化或弱化对相关生命与个体尊严的新闻事件报道,或者无视新闻当事人及新闻受众的感情和需求;在事关个人隐私或情感的报道中,不注重尊重和保护当事人,或由于叙述角度、语气等的不当,造成对新闻当事人情感的伤害和隐私的侵犯;甚至,在文字解释中将新闻娱乐化,以调侃的口吻对待一些本该严肃对待的“死讯”等等。

一个外地拾荒人,在拆迁工地被倒塌下来的房梁压死了,画面血淋淋,惨不忍睹。记者在报道这件事时,批评拾荒人“要钱不要命”。这件事曾在本地网上引起了热议。网友们认为,记者批评嘲弄拾荒人是缺少人文关怀,与心何忍,更多的应该关注拾荒人为什么“要钱不要命”和拾荒人群体的生存状态,以及拆迁工地的管理等等。事实上,在这新闻事件里,苦难不仅没有被同情,反而成了被嘲弄指责的对象,自然,与拾荒人之死相关的深层次问题,也就难以得到发现或关注了。

可以说,“死讯”的传播实际上对活着的人是一种潜移默化的生命教育。毫无疑问,过多过滥,少有新闻价值的特别是把握不准的“死讯”,将有可能影响到人们的感情情绪、生活工作和生死观人生观的正确培养,甚至对社会主流的判断,更令人担心的是会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产生不良影响。(如青少年自杀的消息。青少年生命教育的重要内容就是生命信仰的教育。一旦引导不当,极易产生偏差。而电视媒体对青少年人生价值观形成的影响力是不容置疑的)二、“死讯”画面过于直露,画面屡有鲜血和恐怖的现场。

有这样一条新闻片:某年夏天,一个小女孩不慎溺水身亡。记者在赶往事发地拍摄时,女孩的遗体已经放进了殡仪馆的冷柜里。大概记者为了强调女孩落水身亡的真实性,竟然请工作人员把女孩的遗体拉出来又拍摄了一通。还有一条片子,把人们打捞一个溺水身亡者的全过程,用长镜头赤裸裸的展示出来。而大量车祸中的血淋淋场面就更多了。这种冠以“记实手法”的自然主义表现手法,且不说缺少对死者和死者家属起码的人格尊重,和对他们的情感伤害及隐私侵犯,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这样的画面也缺乏对受众的情感尊重,给人以厌恶、恐怖的心理感觉。因此,拍下真实的死亡画面固然不违背新闻人道的伦理要求,但选取这样的画面放到新闻中播出,则理应首先考虑对死难者及其家人的尊重,以及是否存在过度渲染死亡的滥用危险。

查看全文

班主任生命意识教育研究

一、在班级中进行生命意识教育的意义

美国的华特士1968年首次提出生命教育,并且实践了生命教育。在这之后发达国家也相继推行了生命教育。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面实施倡导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强调尊重、关心、理解、信任,这是开展生命教育的开端。2010年,国家教育部正式公布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第一次载入了要引导学生学会生存,生活,生命教育的内容。人的一生最宝贵的是生命,它只有一次。一个人在成长中只有懂得了生命的宝贵,才懂得去生存,生活。学校推行的三生主题教育,其前提就是生命的教育,生命教育既是一切教育的前提,也是教育的最高追求。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旨在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生命观,领悟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产生对生命的敬畏,培养学生以个体的生命为着眼点,在与自我、他人、自然建立和谐关系的过程中,促进生命的和谐发展,提高生命的质量,并追求幸福的生活。在中职担任班主任工作,深感责任重大,教育学生如履薄冰。在班级管理中曾遭遇学生自残,暴力,欺凌,冷漠,沉溺游戏,酗酒,甚至吸毒等现象,深深感到许多学生对待生命的态度和行为让人堪忧,心痛。在班级教育中加强生命教育,培养学生生命意识,让学生理解生命的意义,珍惜爱护生命,学会感恩,宽容,学会与人相处,是班主任工作重点。

二、中职学生需要生命教育

踏入中职学校的学生,年龄一般在15~18岁,正处在青春期向青年初期过渡的关口,他们正面临着人生发展,价值形成,人格完善的最为关键的时期。此时他们心理发展激烈,行为上由不成熟逐渐走向成熟,自我意识已初步形成。如何珍爱自己,善待他人,学生对待生命的态度往往有自己的价值观。学生们对待生命的种种态度与他们生长的环境及经历有直接关系。家庭教育是学生生命意识教育的启蒙,是根源,是最主要,最直接的教育。完整的家庭,融洽的家庭氛围,父母与孩子,彼此尊重,家长在孩子成长中灌输爱家人,尊重人,体谅人,宽容人,珍爱生命的意识教育。这就是最好的生命意识的教育。然而当下,父母离异,单亲家庭相当多,父母忙于工作,疏于和孩子的沟通,孩子缺乏被爱,在成长中缺乏关注教育,没有安全感,倍感孤独,性格敏感,情绪不稳定。他们在学校集体生活中,往往不懂得与人相处,与同学稍有矛盾就容易行为过激。学生群体中不乏父母长年在外打工,孩子留守家乡与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父母少于关爱孩子,爷爷奶奶更不能正常的教育孩子,家庭教育缺失,生命教育薄弱。其次,从进入中职校的学生实际现状来看。许多不乏品行,学习的差生。他们因成绩不理想选择了职业教育,这些学生从初中一路走来,经历了升学的挫折,学校的放弃,家人的失望,加上社会对中职学生的歧视偏见,自然会诱发他们种种不良心理。许多同学缺乏自信,抵触情绪强烈,思想上不求进取,没有理想,对前途悲观失望,得过且过,无所事事,对学习提不起兴趣,在校混日子,意志消沉,生活懒散,是普遍的现象。有的学生甚至沾染了社会恶习,打架斗殴,校园暴力,拉帮结派。这些学生生命意识比较薄弱,心理承受力较差,情绪不稳定,很容易走极端。近年来,我国社会生产发展迅速,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大大改善,生活方式多元化。社会价值观形形色色,物欲横流,享乐盛行,信仰缺失,文化建设相对滞后,许多人精神空虚,生活沉沦,特别是青少年学生,受不良风气影响,加之网络充斥许多不健康的信息和暴力的网络游戏,形成缺乏对生命的认识,敬畏,导致心理问题频发,行为偏激。

三、班主任肩负对学生进行生命意识教育的职责

党的提出教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所以我们教育的目标是为社会培养健康的人,使受教育者成为一个有人性的人,为社会所用。各级学校肩负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责任,也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点。如果学校是一个大家庭,那么班级就是学校最小的家,是对学生渗透生命教育的主要场所,职校班主任的任务是按照职业教育发展,全面培养人的要求,进行班级工作,全面教育、管理、指导学生,使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身心健康的好公民,成为社会有用的技能人才。班主任肩负完成学生日常学习管理,思想品质心理健康行为习惯的引导,学生生活管理的责任。对学生进行生命意识的教育义不容辞。班主任首先自己要有健全的生命意识,平等关爱每一个学生,身体力行,在所管辖的班级中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生命意识的教育渗透。

查看全文

生命意识在电视新闻中的体现论文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目前民生类电视新闻中有关“死”的报道过多过滥,画面过于直露等问题,及其对社会,对人们心灵的负面影响,指出新闻从业人员要有强烈的生命意识,电视新闻要回归新闻本位,而不能靠血淋淋的画面和“死讯”提高收视率。

关键词:电视新闻生命意识

生命对于每个人来说,都只有一次,人最宝贵的是生命。从这个意义上说,有关死人的信息,往往对人的思想、情感、心理、情绪等,冲击刺激最大。在社会越来越关注民生的大背景下,有关死人的新闻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电视屏幕上。其中一些新闻,对于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生死观,确立尊重爱惜生命的意识,注重生活中的自我防护,建设和谐社会,具有积极意义;与此同时,一些价值不大,社会意义不强,过多展示恐怖、暴力、压抑、心理不健康,有可能对某些人群特别是青少年具有暗示作用,容易引起他们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有关死人的新闻,也频频出现在电视屏幕上。

在我们应对这些现象引起足够重视的同时,我们不能不呼吁:电视人要有生命意识,电视新闻要报道好有关“死”的消息和它的价值所在。

生命意识,就是充分地尊重生命的意识。生命意识带给新闻人的是在自己的传播活动中自始至终保持对生命的尊重。电视新闻由于具有直观的画面,更应该从每一个画面每一段文字细微之处着手,体现对生命的尊重,保持对人性的关怀。而在目前的电视新闻(主要是民生类新闻)中,恰恰就是由于生命意识的缺失,导致有关死人的新闻出现了过多过滥,画面过于直露,文字过于轻率的不良倾向。

一、“死讯”过多过滥,“死讯”价值开掘不深,把握不准

查看全文

电视新闻和生命意识分析论文

一、“死讯”过多过滥,“死讯”价值开掘不深,把握不准

虽说有生必有死,生老病死都是自然规律,但是媒体传播什么样的“死讯”,如何传播“死讯”,却值得三思而行。在一些电视台,现在随便打开一档民生类的电视新闻栏目,进入眼球的少不了由事故、凶杀、自杀、疾病等引发的,或者是还没有查明原因的“死讯”,还有就是“惊现”一类的报道。几乎到了死人即新闻,每档民生类电视新闻必有“死讯”的地步,有的一档节目里甚至多达几条。(顺便说一句,有的以“贴近”“人文关怀”的名义,把事故受点小伤,喝醉酒摔伤诸如此类的“伤讯”都当作新闻传播,也有小题大做之嫌)

当然,关注生命是新闻人的天职,但是在关注生命的过程中一旦忽视生命意识,那么它的传播也就变得毫无价值,甚至会带来负面影响,“死讯”过多过滥的现象也就在所难免。因为充其量我们关注的仅仅是一个生命的终结与否的浅表象,说通俗一点,就是采访报道一些没有价值或者价值不大的“死讯”;更重要的,过多过滥的“死讯”,往往会谈化或弱化对相关生命与个体尊严的新闻事件报道,或者无视新闻当事人及新闻受众的感情和需求;在事关个人隐私或情感的报道中,不注重尊重和保护当事人,或由于叙述角度、语气等的不当,造成对新闻当事人情感的伤害和隐私的侵犯;甚至,在文字解释中将新闻娱乐化,以调侃的口吻对待一些本该严肃对待的“死讯”等等。

一个外地拾荒人,在拆迁工地被倒塌下来的房梁压死了,画面血淋淋,惨不忍睹。记者在报道这件事时,批评拾荒人“要钱不要命”。这件事曾在本地网上引起了热议。网友们认为,记者批评嘲弄拾荒人是缺少人文关怀,与心何忍,更多的应该关注拾荒人为什么“要钱不要命”和拾荒人群体的生存状态,以及拆迁工地的管理等等。事实上,在这新闻事件里,苦难不仅没有被同情,反而成了被嘲弄指责的对象,自然,与拾荒人之死相关的深层次问题,也就难以得到发现或关注了。

可以说,“死讯”的传播实际上对活着的人是一种潜移默化的生命教育。毫无疑问,过多过滥,少有新闻价值的特别是把握不准的“死讯”,将有可能影响到人们的感情情绪、生活工作和生死观人生观的正确培养,甚至对社会主流的判断,更令人担心的是会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产生不良影响。(如青少年自杀的消息。青少年生命教育的重要内容就是生命信仰的教育。一旦引导不当,极易产生偏差。而电视媒体对青少年人生价值观形成的影响力是不容置疑的)二、“死讯”画面过于直露,画面屡有鲜血和恐怖的现场。

有这样一条新闻片:某年夏天,一个小女孩不慎溺水身亡。记者在赶往事发地拍摄时,女孩的遗体已经放进了殡仪馆的冷柜里。大概记者为了强调女孩落水身亡的真实性,竟然请工作人员把女孩的遗体拉出来又拍摄了一通。还有一条片子,把人们打捞一个溺水身亡者的全过程,用长镜头赤裸裸的展示出来。而大量车祸中的血淋淋场面就更多了。这种冠以“记实手法”的自然主义表现手法,且不说缺少对死者和死者家属起码的人格尊重,和对他们的情感伤害及隐私侵犯,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这样的画面也缺乏对受众的情感尊重,给人以厌恶、恐怖的心理感觉。因此,拍下真实的死亡画面固然不违背新闻人道的伦理要求,但选取这样的画面放到新闻中播出,则理应首先考虑对死难者及其家人的尊重,以及是否存在过度渲染死亡的滥用危险。

查看全文

电视新闻与生命意识分析论文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目前民生类电视新闻中有关“死”的报道过多过滥,画面过于直露等问题,及其对社会,对人们心灵的负面影响,指出新闻从业人员要有强烈的生命意识,电视新闻要回归新闻本位,而不能靠血淋淋的画面和“死讯”提高收视率。

关键词:电视新闻生命意识

生命对于每个人来说,都只有一次,人最宝贵的是生命。从这个意义上说,有关死人的信息,往往对人的思想、情感、心理、情绪等,冲击刺激最大。在社会越来越关注民生的大背景下,有关死人的新闻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电视屏幕上。其中一些新闻,对于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生死观,确立尊重爱惜生命的意识,注重生活中的自我防护,建设和谐社会,具有积极意义;与此同时,一些价值不大,社会意义不强,过多展示恐怖、暴力、压抑、心理不健康,有可能对某些人群特别是青少年具有暗示作用,容易引起他们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有关死人的新闻,也频频出现在电视屏幕上。

在我们应对这些现象引起足够重视的同时,我们不能不呼吁:电视人要有生命意识,电视新闻要报道好有关“死”的消息和它的价值所在。

生命意识,就是充分地尊重生命的意识。生命意识带给新闻人的是在自己的传播活动中自始至终保持对生命的尊重。电视新闻由于具有直观的画面,更应该从每一个画面每一段文字细微之处着手,体现对生命的尊重,保持对人性的关怀。而在目前的电视新闻(主要是民生类新闻)中,恰恰就是由于生命意识的缺失,导致有关死人的新闻出现了过多过滥,画面过于直露,文字过于轻率的不良倾向。

一、“死讯”过多过滥,“死讯”价值开掘不深,把握不准

查看全文

新闻节目里的生命意识合理性体现论文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目前民生类电视新闻中有关“死”的报道过多过滥,画面过于直露等问题,及其对社会,对人们心灵的负面影响,指出新闻从业人员要有强烈的生命意识,电视新闻要回归新闻本位,而不能靠血淋淋的画面和“死讯”提高收视率。

[关键词]电视新闻生命意识

生命对于每个人来说,都只有一次,人最宝贵的是生命。从这个意义上说,有关死人的信息,往往对人的思想、情感、心理、情绪等,冲击刺激最大。在社会越来越关注民生的大背景下,有关死人的新闻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电视屏幕上。其中一些新闻,对于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生死观,确立尊重爱惜生命的意识,注重生活中的自我防护,建设和谐社会,具有积极意义;与此同时,一些价值不大,社会意义不强,过多展示恐怖、暴力、压抑、心理不健康,有可能对某些人群特别是青少年具有暗示作用,容易引起他们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有关死人的新闻,也频频出现在电视屏幕上。

在我们应对这些现象引起足够重视的同时,我们不能不呼吁:电视人要有生命意识,电视新闻要报道好有关“死”的消息和它的价值所在。

生命意识,就是充分地尊重生命的意识。生命意识带给新闻人的是在自己的传播活动中自始至终保持对生命的尊重。电视新闻由于具有直观的画面,更应该从每一个画面每一段文字细微之处着手,体现对生命的尊重,保持对人性的关怀。而在目前的电视新闻(主要是民生类新闻)中,恰恰就是由于生命意识的缺失,导致有关死人的新闻出现了过多过滥,画面过于直露,文字过于轻率的不良倾向。

一、“死讯”过多过滥,“死讯”价值开掘不深,把握不准

查看全文

语文教学生命教育论文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生命教育的重要性

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初中的语文教学能够发挥生命教育的作用。语文学科的综合性比较强,而且涉及到的知识面比较广,具有一定的德育价值。首先,初中语文学科自身的德育教育功能有助于生命教育的实施。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能够通过知识的传授等手段,使学生将知识与思想情感结合在一起,能够进行自我生命价值的体验等。另外,在初中语文的教材中,一些文章内容中包含着自然的美好、情感的领悟等,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作为中学生来说,处于青春期阶段,并且在语文课文中有许多的人文素材,能够对学生的人格培养以及情感道德观念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作用,使学生对生命有积极的领悟,从而实现生命教育的目的。此外,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很多的课文内容都涉及到生命[1]。在引导学生学习这些文章内容过程中,应该将课文内容与生命教育相互结合,并且能够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体会到生命的价值,使学生的生命意识被唤醒起来,以此可以促进学生的阅读能力,也能使语文教学质量得到积极的提升。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生命教育的合理意见

(一)剖析语文课文,渗透生命教育

作为一门人文学科,语文学科具有比较丰富的人文内涵,有助于对学生文化素质的培养与提升。因此,对于初中语文老师来说,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语文教育优势的发挥,并且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向学生渗透人文教育,使学生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感受到生命的价值[2]。比如,在教学过程中,讲解《背影》时,老师首先对文本内容进行讲解,并且让学生进行体会,使学生感受到父爱的伟大。另外,在讲解《藏羚羊的跪拜》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到不仅仅人类具有一定的生命体验,动物之间也存在着崇高的母爱与牺牲的精神,从而能够启发学生应该珍爱生命,学会关爱生命,体会生命的价值与意义。因此,语文老师应该加强对语文教材内容的挖掘,合理开展多彩的生命教育活动,使学生能树立正确的生命观,使学生能够产生对生命的尊重、珍惜的意识。此外,在教学过程中,作为老师来说,应该以身作则,用自身的人格魅力来影响学生学会正确面对生活,借助自身的实际行动,使学生领悟到生命的活力与价值,培养乐观积极的心态。

(二)积极引导学生对生命进行探寻

查看全文

生命教育在语文教学的实施

内容摘要:生命教育是全人的教育。近年来,中学生心理问题的频出和新冠疫情的爆发,都在提醒教育者开展生命教育的迫切性和必要性。但在中学语文教学存在生命意识渗透不到位的问题。为了改善状况,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把握和感受教材中的生命意识,让学生在阅读中思考与交流生命意识,在课外从写作、作业布置和课外实践活动三方面入手,帮助学生认识生命、感受生命,进而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

关键词:生命教育、中学语文、教学

近年来,关于生命的话题屡屡被提起,有关校园霸凌和学生自杀的新闻屡见不鲜,这些事件在使人痛心的同时,也令人深思生命的脆弱和珍贵。生命教育已然成为教育的热点。目前,有很多学者进行有关生命教育在教学方面的研究,但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仍存在很多问题。以此为出发点,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笔者对生命教育在语文教学中实施提出建议,以期能为一线教师提供借鉴。

一.生命教育与语文教学

(一)生命教育的含义

生命教育是全人的教育。教学中,把生命理念作为核心,把教育作为方法,利用课内外各个相关资源进行生命教育,在学生的切实生长环境下,利用多种教育方式,提升中学生的生命意识,加强生命教育,使学生能够对必要的生存技能有所掌握,懂得珍惜和尊重自己以及他人的生命,进而延伸到爱护、欣赏生命,并最终享受生命。生命是人类活动的开始,教育活动都是在生命的基础上进行的,在教育的多种存在形态中,生命教育是其中最为重要的形态之一,也是最重要的教育理念之一,人类教育的最高追求即为实现生命价值。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