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范文10篇

时间:2024-03-12 15:07:29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生命科学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生命科学

试议生命科学课程变革

一、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针对大一学生在《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学习过程中的特点及其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探讨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1引领学生通读教材,查阅资料,培养其阅读能力引领学生通读教材,让学生在通读教材的过程中,感知新知识,提取知识点,对新知识形成感性认识,继而鼓励和帮助学生通过互联网和图书馆,查阅相关文献,印证新知识,实现后感性认识.逐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为进一步在教师指导下学习和掌握新知识做好准备.

2引导学生尽快转变角色,早日走出“督学”、“逼学”误区,提高其自学能力学生从中学到大学,从“督学”、“逼学”到“自学”角色的转变,需要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仅需要学生自身的努力,更需要任课老师循循善诱的引导和帮助.作为生命科学专业第一门专业基础课的教师,有责任、有义务在教授学生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引导和帮助学生尽快转变角色,使其尽早从“督学”、“逼学”的误区中走出来,走向自主学习、自我学习、自觉学习的正确轨道.

3精选授课内容,降低课堂容量,提高教学效率“授课内容多,课堂容量大,授课时数少”是所有《无机及分析化学》课任课教师的共同感受.如何精选授课内容、降低课堂容量,在有限的授课时数内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是所有任课教师共同面临的课题.为更好地破解这一课题,我们在“精选授课内容、降低课堂容量”上进行了初步的尝试和实践.

4采用问题导入法,诱发学生互动,在寓教于乐中提升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问题导入法”是实施“启发式”、“互动式”教学法的具体做法之一.它的采纳和运用对诱发学生互动、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习效率、在寓教于乐中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该法的成功实施不仅需要任课教师熟悉授课内容,备好教材,更需要任课教师充分了解学生,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应用能力,备好学生.

查看全文

小学生命科学教学策略探索

教育部新颁布《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强调,科学教师通过生命科学领域的教学,引导学生经历具体的生命现象的探究,提高学生对生命本质的认识,养成科学健康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态度,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观念、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因此,要注重提升小学科学教学效果,在生命科学领域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核心素养。需要对小学科学的教学方法进行优化和创新,结合学生以及科学教学的实际进行恰当的教学安排。笔者以《昼夜对动植物的影响》为例,谈小学科学生命科学教学策略。

用实际的生活材料促进学生科学经验的积累

科学与生活是密切相关,不可分割的。但是不少科学教师在进行生命世界内容的教学时,往往因为组织指导学生进行课外调查探究活动的难度大,而直接放弃调查活动。在《昼夜对动植物的影响》一课的教学中,大多数老师也只是通过大量的图片和音频的资料来拓展知识内容。教学中通过展示一些植物的资料,如牵牛花、郁金香等,让学生了解植物存在生物钟现象。但通过课前微调查,对于课本中提及的蛇麻花、合欢树等,很多学生表示从没见过,也未听说。如果教师仅仅拘泥于教材和课堂,会严重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即使少部分现象是学生熟悉的,但无法有意识地关注,学生难以理解生物钟和昼夜变化的联系性。在教学设计中,应当选择与学生生活实际相吻合的资料,继而使学生产生继续探究的愿望,才会深入去了解生物钟产生的原因和应用。

用充分的亲历参与促进学生科学探究的深入

《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给予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探究的过程中,体验科学学习的乐趣。在教学设计中应当将学生置于主体地位,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中。但是在生命教学领域中,更多的老师以讲授为主。由于缺少探究的参与,很容易忽视科学家探究的过程,遗漏隐藏在探究过程中的各种思维方式。所以在《昼夜对动植物的影响》教学中,教师提前一周布置学生,在家长的帮助下选择身边最熟悉的一种动物或者植物,尝试记录它们一天的活动。学生观察记录讨论,其实反映了人类探索自然的影子,体现出最朴素的想法。科学家的研究就是从观察开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同时也提高学生收集证据、分析证据的能力。全年级282名学生进行调查。虽然在班级授课时,部分物种会存在有争议的,变化不明显的动植物。但学生仍然能从汇总表中,发现动植物存在着和人类相似的现象,在同一天中有着生命活动的不断变化。比起课本中仅有的几张图片资料,由学生亲历调查的过程,发现动植物的变化,一方面拓展了课程资源,另一方面主体活动让学生经历一个有意义的探究过程,理解科学家的研究之路。

用适时的教师推力鼓励学生科学结论的发现

查看全文

多媒体技术在生命科学教学改革的应用

摘要:现代教育较传统教育出现了很多变化,对教学方法、理念也提出了更多要求,应予以重视、寻求完善。本文以高校生命科学教学为例,首先简述该项工作的不足,再以此为基础,分析相关教学改革要求,就多媒体技术在高校生命科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展开重点论述,包括其应用优势、应用思路和应用方法,并就延伸应用、重点应用、课堂阶段的应用、多媒体与分组教学等内容进行探讨。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高校教学改革;生命科学;重点应用

生命科学是研究生物(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结构、功能、发生和发展规律的科学,是自然科学的一个部分。其目的在于阐明、控制部分生命活动,辅助农业、工业和医学等领域。高校是现代科研工作开展的主要载体,也是生命科学教学的基本平台。随着现代社会发展和科学进步,对生命科学相关人才的要求也渐渐提高,这在客观上推动了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促使其为高校教学改革提供更多支持。

一、传统高校生命科学教学的不足

(一)不够直观

生命科学相关知识带有一定的结构化特点,以达尔文作品《生命起源》的发表为基础,现代生命科学体系逐步得到建立。在高校生命科学教学中,知识的复杂性、多样性更加明显,大量结构化知识难以通过传统的口述、书本等渠道完整呈现,教学工作开展存在难度。学生对知识的吸收、理解效果无法保证,也可能进一步影响其学习兴趣。

查看全文

移动网络基础生命科学教学研究

1基于移动网络的PBL教学法概述

基于移动网络的PBL教学法是借助移动网络实施PBL教学,使学生通过移动网络来进行问题思维与能力的培养。对于教学主体尤其是教师来说,深入把握PBL教学法的内涵及基于移动网络的PBL教学法的教学优势,是将其正确运用到“基础生命科学”教学中的前提和基础,也是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中需要首先关注的内容。1.1PBL教学法的概念及特点。问题导向式学习(problem-basedlearning,PBL)是将学生的学习活动与问题挂钩,使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并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提升自己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能力,从而实现教学价值的最大化。相较于其他教学方法,PBL教学方法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1)以问题为驱动。教学活动开始之初,教师会首先设定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然后引导学生围绕这一问题进行深入的探究式学习。(2)以教学情境为依托。为了保证学生对问题的正确理解,教师会为学生创设一个真实的情境,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条件下对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3)以协作学习为方式。PBL教学法实施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一样,均为解决问题的主体,为了确保问题的真正解决,需要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彼此协作,进而实现解决问题的教学目标。1.2基于移动网络的PBL教学法的教学优势。基于移动网络的PBL教学法是借助微信、微博、蓝墨云、雨课堂等移动网络客户端搭建教学主体之间的信息互通渠道,使各环节的教学活动内容在移动网络平台上得以有效实现。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基于移动网络的PBL教学法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1)信息反馈即时。基于移动网络的PBL教学法充分吸收了移动网络即时交互的优点,学生可以通过在线提问的方式将自己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难题上传到移动网络平台,并得到教师即时的答疑解惑,从而提升学生问题学习的效率。(2)探究式学习。基于移动网络的PBL教学法实施过程中,教师会将相关的教学资料上传到学习群中,学生根据问题解决的需要下载相关的资料,并结合资料分析来进行自主的问题探究,并尝试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问题。这种探究式的学习模式极大地迎合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爱好,使学生可以在自由、灵活的情境中学习。(3)交互式学习。在移动网络环境下,教师与学生均成为问题解决者,原有的角色界限被打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开展小组协作式的学习,各自分享自己作为一名学习者对特定问题的理解和看法,从而丰富问题的解决思路,使学生与教师进行更加自由、顺畅的交流沟通。

2“基础生命科学”教学中运用基于移动网络的PBL教学法的必要性

在“基础生命科学”教学中运用基于移动网络的PBL教学法主要是基于“基础生命科学”教学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以及基于移动网络的PBL教学法的教学优势这两个因素的考虑。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是运用该教学法的必要性体现。2.1教学目标不明确。“基础生命科学”是以传授学生生物学基础知识为主的课程,学生除了要掌握基础知识以外,还要懂得如何使用这些知识来解决相关的问题。但当前所开展的课程教学中,教师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习目标并不明确,教学活动仅仅是对教材中的知识进行简单的罗列、复述,并且学生除了知道这些知识可以帮助自己顺利解题以外,对于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缺乏真正的了解,课程教学的目标出现了明显的错位。2.2教学的交互性差。目前开展的“基础生命科学”课程教学主要遵循的是教师讲、学生听为主的教学格局,教师以讲课为任务,学生以听课为任务,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互活动相对比较少,导致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存在明显的一知半解。并且,学生课下预习、复习中遇到问题时,虽然能够通过网络平台反馈给教师,却很难及时获得正面的答复,造成学生学习的难度偏大。2.3教学内容的关联性不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虽然会借助PPT动态演示的方式展示“基础生命科学”课程中各课程单元之间的关联性,但在具体的内容讲解过程中,更多地是从特定的章、节范围内展开,并未从课程体系的整体框架出发,对教学内容进行准确的定位,这就导致学生对所习得的知识在基础生命科学中所处的地位和所发挥的功能缺乏直接性的感知。

3基于移动网络的PBL教学法在“基础生命科学”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基于移动网络的PBL教学法所具有的教学优势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基础生命科学”教学开展中的教学内容跨度大、涉及面广的课程特点要求。但除了要从理论上把握该教学方法应用的可行性和必要性以外,还要结合课程教学的实际情况进行现实性的教学计划,以保证教学效果的顺利实现。综合来看,基于移动网络的PBL教学法在“基础生命科学”教学中的运用主要分为课前学习素材分享、课堂问题分析解决和课后总结交流三个阶段。3.1课前学习素材分享。为了丰富学生课前预习活动的内容,教师可以将备课过程中使用的辅助性材料在学习群中进行分享,让学生提前了解课程教学的内容,并通过素材的阅读提出自己的问题,为课堂教学活动的参与提供明确的方向。同时,教师也可以按照本节课程要点、本节课程在学科体系中的定位、本节课涉及的相关知识点等不同的栏目主题制作出课程小视频,使学生可以通过手机等移动客户端进行自由的学习了解。当然,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将自己搜集的学习资料分享到学习群中,与学生共享。3.2课堂问题分析解决。在课堂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先组织学生通过小组交流的方式进行学习互动,分享自己课前预习的内容和发现的问题,然后通过讨论的方式对一些简单的问题进行解决,并对那些讨论过程中难以解决的问题进行汇总,反馈给教师。教师根据各学习小组反馈的学习问题对教学内容展开讲解,并通过特定的教学情境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思考环境,引导学生积极地分析和解决问题。在问题得以解决以后,教师要通过复盘的方式对问题解决的过程和方法进行梳理、反思,强化学生对教学内容尤其是关键问题的认识。3.3课后总结交流。在课程教学结束以后,教师要安排学生通过课外作业或课程总结的方式对课堂教学的内容进行复习和练习,将知识真正消化掉。同时,为准确了解学生学习的效果,教师可以将课堂上提出的主要问题进行罗列,并通过学习群中的投票功能来安排学生对问题解决的结果进行直观的评价,通过投票结果来了解学生总体的课程学习效果,对于投票得分比较低的问题,要在下一节课中重点解读。

查看全文

生物能源发展调查报告(生命科学)

--生物能源发展调查之一

国际市场油价的日高一日,日前超出每桶70美元,给我国高速发展的社会经济带来越来越大的压力。近一个多世纪来,石油是应用最为广泛的化石能源,有“现代社会血液”之称。它不仅仅是能源之母,还是纺织、电子、化工、材料等现代工业产品的基础原材料。油价高涨、资源短缺、环保压力和高速增长的需要,形成无法调和的矛盾,直接制约我国加速建设“全面小康”和国家安全。记者调查采访了解到,我国有能力替代石油的生物能源和生物材料产业研究有数十年历史,在生物质能加工转化及相关环保技术方面有了一定的积累。专家认为,我国有条件进行生物能源和生物材料规模工业化和产业化,可以在2020年形成产值规模达万亿元,在“石油枯竭拐点”形成部分替代能力。

石油消费仍是我国国民消费水平标志,巨量进口危及社会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

进入本世纪,石油价格上涨已让很多平常百姓感到压力。以车用93号汽油为例,目前价格已经从2000年前的1.8元左右上涨到现在的4.4元左右。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原副校长倪维斗教授日前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据美国能源部和世界能源理事会预测,全球石化类能源的可开采年限分别为石油39年、天然气60年、煤211年,而其分布主要在美国、加拿大、俄罗斯和中东地区。中国是石油资源相对贫乏的国家,专家测算石油稳定供给不会超过20年,很可能我们实现“全面小康”的2020年就是石油供给丧失平衡的“拐点年”。

根据国家海关总署提供的资料,我国由1993年变为石油净进口国。过去的10年中,我国石油需求量几乎翻了一倍。2004年进口原油1.2亿吨,比上年增长34.8%,占国家石油总供给量40%以上。今年石油进口依存度将上升到57%。到2010年,我国石油消费总量将达4亿吨。而国内生产能力仅为1.6亿吨到1.7亿吨。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另外,我国以石油为原料的能源、材料,如乙烯、醇类,需求量激升。2004年实际消费量1600多万吨,进口量占40%以上。专家预测,到2010年,此类产品的需要量将上升到3000万吨左右。这些是化工、电子、汽车、纺织、塑料、能源产品等的基础原料。而且,目前这类石油加工品的成套设备均为国外大公司垄断。

查看全文

把握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发展的战略机遇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突飞猛进,新兴学科、交叉学科不断涌现,科技进步对经济社会的影响作用日益广泛和深刻。伴随着信息科技革命方兴未艾的浪潮,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的发展也正在展现出未可限量的前景。越来越多的人们已经预见到,一个生命科学的新纪元即将来临,并将对科技发展、社会进步和经济增长产生极其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党的十六大指出,对于我国来说,二十一世纪头二十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集中力量,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应当说,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及其产业的发展为我国提供了一次实现科技创新和社会生产力跨越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

一、当代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发展的现状和前景

无论是科技界还是产业界,都基本认同这样一个重要判断:在新的世纪里,生命科学的新发现,生物技术的新突破,生物技术产业的新发展将极大地改变人类及其社会发展的进程。日益成熟的转基因技术、克隆技术以及正在加速发展的基因组学技术和蛋白质组技术、生物信息技术、生物芯片技术、干细胞组织工程等关键技术,正在推动生物技术产业成为新世纪最重要的产业之一,深刻地改变人类的医疗卫生、农业、人口和食品状况。尽管世界各国对高科技领域范围的界定不完全相同,但几乎无一例外地将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放在重要位置。特别是近二十年来,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获得了飞速发展,为世界各国医疗业、制药业、农业、环保业等行业开辟了广阔发展前景。

作为“对全社会最为重要并可能改变未来工业和经济格局的技术”,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和重视。进入新千年后,生物技术产业显示出强劲发展势头,成为当今高技术产业发展最快的领域之一。2001年美国生物科技投资占到风险投资总额的11%,2002年美国在生物技术领域投入研究开发资金已高达157亿美元。日本政府2002年已明确提出生物技术立国战略,强调把“科研重点转向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并计划五年内将政府在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的研究预算增加一倍,达到8800亿日元,力争使日本生物技术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欧盟已成立生物技术委员会,继在第四个研究开发框架计划对生物技术研究大量投资后,又在第五个研究开发框架计划中专门制定了“生命科学计划”,进一步加强在这一领域的努力。在软件领域成就斐然的印度,早在1995就提出“人类基因组——印度起点”研究计划,明确提出通过发展生物产业实现经济结构的多元化。这些都表明,世界上许多国家已把发展生命科学、生物技术及其产业作为赢得未来竞争的战略选择。

目前,生命科学的研究热点仍然集中在基因组学、蛋白质学等领域。继2000年人类基因组计划完成之后,水稻、疟原虫、蚊子和老鼠的全部DNA序列测定也在2002年完成,这些研究成果都直接与粮食生产和人类健康有关。老鼠和河豚鱼基因序列的测定,将可能为人类提供关于脊椎动物进化的重要线索。特别是科学家们已经把目光投入到功能基因组学(FunctionalGenomics)和蛋白质组学(Proteomics)这两个极富挑战性的领域,这将带来更多与人类自身发展密切关联的重大研究成果。

查看全文

生命科学教学与学生自主学习开题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1、时展呼唤着新的教育理念与教学方式的变革。

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时代的发展,使上海的教育改革走在全国的前列。在上海建设国际化大都市和数字化城市的大背景下,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完善学习方式为特征、以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为标志的新教育理念便应运而生。在传统教学方式上的变革与创新便愈发显得重要和迫切。我们生命科学教研组从20**年秋便开始了二期课改的试点,四年实践下来,便有了运用新的教学理念,结合新的课程标准,开发生命科学学科“生成式系统结构树”,以服务于教与学的完美结合的想法,并积极探索与实践着,期待为生命科学二期课改提供具可操作性的教学模式与优秀范本之一。

我校生命科学教研组自20**年开始试点新教材以来,坚持以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研究为突破口,研究教与学方式的有效转变。四年中开设区级研究课8节,市级公开研究课2节,两篇于市级以上教育刊物上,其中一篇《基于信息技术的生命科学实验教学》同时收编于全国以校为本教研制度建设上海现场会交流文集中。四年中,我们在区、市专家的指导下,从“制作使用课件”研究开始,到“专题学习网页”的研究,到现在的“生成式系统结构树学习平台”的探索,我们向着易操作、有效整合的方向不断努力,期待为生命科学二期课改提供具可操作的高质量的教学形态。

2、生命科学学科“生成式系统结构树”是新课程标准下生命科学教与学的双赢选择。

二期课改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要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进行新的探索,变学生被动学习为积极探索,变填鸭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一位引导者,要引导学生在科学的海洋里尽情驰骋绝非易事。通过学习与交流,我们认识到:要根据新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采用科学的方法,来完成二期课改的任务。采用生命科学学科“可生成式系统结构树”不失为一种最佳选择。

查看全文

人体生命科学馆在解剖学教学中的作用

人体解剖学是医学生入校后最先接触的一门医学基础课,实践性很强,在学习过程中必须理论与实物标本观察相结合。但尸体标本经过甲醛浸泡有刺鼻的气味和长时间使用标本有些老化等原因,学生对学习解剖学热情大打折扣。宝鸡职业技术学院于2013年争取到中央财政支持建成人体生命科学馆。全馆建筑面积180平方米,分塑化标本陈列、断层标本陈列、铸型标本陈列、病理标本陈列、人文展区5大功能区。按照系统分为15个陈列区,展示实物标本350余件。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依存;既有大体解剖标本,又有局解标本;既有传统实物标本,又有当前国内最前沿技术的生物塑化标本和铸型标本。依托馆内丰富的标本储备应用于解剖学实验教学,有利于学生全面系统的掌握解剖学知识,为后续临床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建设人体生命科学馆的意义

宝鸡职业技术学院医学分院于2006年集中办学来,校园面积比原先扩大几倍,相应的学生人数也由原来的3000人增加到8000人。学生人数的增加给解剖实验教学带来巨大的压力。尤其是实验标本严重短缺,实验教学过程中学生动手机会减少,学习兴趣大大降低。那么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建设人体生命科学馆是一个有效的途径。首先,人体生命科学馆内标本是经生物塑化技术处理,不需要液体防腐剂,具有一定弹性。标本能够得到长期应用和保存,提高标本的利用率,大大节约了教学资源。其次,人体生命科学馆内制作精良的各类标本能满足不同专业教学和实验。如影像专业用的断层标本,临床专业用的局部解剖标本,护理专业用的应用解剖标本等。使学生能够在人体生命科学馆内对一些重点、难点内容进行全方位的反复观察,细心研究,加深记忆,促进人体解剖学教学。还有人体生命科学馆可供各位老师和临床医生进行科学研究。通过对不同标本,不同层面的观察和测量,为科研和临床应用提供科学准确的数据。最后,人体生命科学馆对开展科普教育,普及医学知识也有着重要作用。作为重要的科普展览教具,可以近距离观察,使公众对自身的正常结构有了了解,对机体的一些异样变化有了初步认识。

二、在人体解剖学教学中的作用

人体解剖学属于形态学课程,具有很强的概念性、实践性和直观性,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实验教学。多采用的学习方法是直观教学方式。由于人体解剖学内容繁多,名词术语难以记忆,加上学生相对基础薄弱,空间立体及抽象思维能力有限。所以学生学习起来很吃力,严重影响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降低了解剖学的教学质量。人体生命科学馆建成后,在实验教学中用实物标本解答了实际教学中的问题,实验标本丰富的种类、多样的形式、翔实的内容增大了学生的视野,为学生学习解剖学提供了直观的形象教材。利用生物塑化技术制作的标本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吸引力。老师在实验课示教时,可直接接触标本,原来标本刺鼻的气味没有了,学生与标本的距离又进了一步,学生变得更加主动,能很快融入到实验教学中,紧紧跟随老师讲授节奏,学习效果大大提升。人体生命科学馆内除有系统解剖标本及局解标本、铸型标本、生物塑化标本、断层标本、胚胎标本外,还配备有电脑和投影仪等多媒体教学设备。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即可进行解剖学的理论教学,也能进行实物标本的展示,在讲述理论知识时如需展示实物标本,馆内有丰富的标本储备随时可演示。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完美的结合在一起。例如:在讲述运动系统骨连结膝关节标本时,除讲述正常结构组织外,在结合半月板损伤,给同学们展示膝关节在由屈到伸并伴有旋转的运动时,内侧半月板在股骨髁与胫骨之间受到旋转压力而致半月板损伤。标本演示中使抽象化的知识变得更加容易理解。还有在讲解内脏系统(消化、呼吸、泌尿生殖系统)时,各器官的名称、形态、位置及功能系统性连接紧密,难以直接描述,而在生命科学馆内结合大体标本、塑化标本、断层标本、病理标本等实物标本讲解时,可以理论知识与实物标本紧密结合。这样从标本的直观上加深了印象,产生的教学效果大大增强。还有在讲解脉管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时,实物标本的动脉、静脉和神经用红、蓝、黄等染料对其进行着色,使标本更加生动形象。在实验教学中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因此,人体生命科学馆可作为人体解剖学理论讲授与实践相结合的桥梁,实现人体解剖学教学中的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有效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从而在人体解剖学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发挥继续教育与职业素质教育的作用

查看全文

城市学院生命科学学院纪念国际护士节活动策划

国际护士节活动策划

在鲜花怒放的五月,我们又迎来了一个神圣的节日——5.12国际护士节。为弘扬南丁格尔精神,增强护理专业凝聚力,展示护理奋发向上、不断进取的自信心。生命科学学院特别在5.12的到来之际,隆重举办主题为“Godisagirl”的5.12国际护士节系列活动。

活动目录:

1.护士节主题征文

时间:5月8日-5.12

2.美化实验室

查看全文

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生命科学的发展导伦理现实论文

摘要:生命科学的发展导致了复杂的伦理现实,即对传统的道德观念形成了强烈的冲击,又推动着伦理的变革,其突出表现为呼唤责任伦理,凸现远程伦理,促使我们关注自主伦理,变革关怀伦理。

正确处理科技与伦理的关系,使两者在相互制约、相互促进中共同发展新世纪伊始,人类对未来社会满怀憧憬与希望,不少有识之士预言,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是生物技术的世纪。特别是美国学者杰里米•里夫金在《生物技术世纪》一书中描绘的远景尤为引人注目:未来世纪中,生命科学、生物技术将在社会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将会影响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特别在伦理道德方面,其影响甚至是震撼性的。因此,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十分必要。

1问题的提出生命科学是研究生命活动现象、规律及其本质的科学。生命科学从产生至今,不管是在宏观还是微观水平上均取得了巨大的进步。特别是自1953年沃森和克里克发现DNA的双螺旋结构和1973年科恩与博格建立的重组DNA技术,生命科学进入分子水平以来,遗传密码的破译,蛋白质的人工合成,基因工程的兴起,人工辅助生殖技术的实施,以体细胞克隆哺乳动物的成功,人类基因组序列的测定等等,使人们对生命本质的认识进入全新的阶段,标志着人类由认识和改造客体的时代进入认识和改造主体的新时代。同历史上任何一次重大的科技进步都引起了伦理学的热情关注一样,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也在造福于人类的同时引发了一系列的伦理困惑与难题,对伦理道德观念造成了诸多影响,例如,随着辅助生殖技术和基因研究的进展,有人想设计、制造婴儿。于是就提出这样的问题:人能够象其他客体一样被设计、制造吗?这个问题也涉及到对人的价值和尊严持什么观点的根本问题。又如,关于安乐死问题,自从人类提出并掌握安乐死技术以后,安乐死就成为人们道德争论的热点。一个人究竟有没有权利掌握自己的生死命运?安乐死是否合乎人类道德准则?持反对意见者有之,持赞同意见者也有之,且针锋相对,意犹未酣。如此等等。这些伦理难题的产生既说明了加强对生命科学研究与应用的伦理规范的必要性,也反映了伦理观念应随着科技进步而相应变革。因此,我们必须正视生命科学发展导致的复杂的伦理现实,必须对生命科学发展与高新生物技术运用对伦理道德带来的影响进行全面、深刻地思考,并且致力于在动态中建构新的伦理观念,以保持科技与伦理之间必要的张力。

2呼唤责任伦理,凸现远程伦理、代际伦理德国学者库尔特•拜尔茨在《基因伦理学》一书中,用“不断增加的责任”和“超级责任”来描述人类在生命科学突飞猛进发展中的状态。由于人类在生殖遗传领域的研究不断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势必面临着设计人类中的重大责任。在进行基因的检测、筛选、替换、插入时,以期针对体细胞和生殖细胞进行治疗或增强,这必然要担负起对于后代的责任。因为“随着我们的经验知识和技术干预能力的扩展,我们失去了我们的无罪感,肩负起了前所未有的责任。随着生殖技术的进步,我们不由自主地扩大了我们对于我们孩子的责任,优化孩子的‘社会素质’已经不满足了,只要有可能,对孩子的‘自然素质’也要施加影响。”“我们在繁殖领域内的道德责任,将从单纯地控制我们所拥有的孩子的数量,扩展到控制我们孩子的遗传质量和身体质量这类棘手的事情上来。

这将是一个飞跃,从性赌博的盲目偶然性或者生育方面的听天由命过渡到认真细致地生产预先设计好的孩子。”[1]未来,当孩子埋怨我们没有给其想要的基因特征时,就会感到责任是多么地重大。同时,人们在为其能够随心所欲地定制婴儿感到欣喜若狂,并为之神往时,还要意识到任意改变后代的遗传性状,可能导致的不可逆的后果。同时,人的责任的扩展不仅仅限于生殖领域,随着人类行为所及范围的不断扩大,责任必然不断增加。生命技术时代,人类面临着重塑自然的责任。人类干预自然进程的行为后果既危险又无可挽回,仅靠事后追究责任则一切为时已晚。因此,当杰里米•里夫金在《生物技术世纪》一书中以“二次创世纪”为名谈到生物技术革命对地球环境影响时,认为虽然将基因在不同生物物种间转移是一种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技术壮举,但是极易造成“遗传污染”。他说:“释放到环境中的每一种遗传工程生物都对生态系统构成潜在的威胁。与释放石油化学产品所造成的污染不同,因为遗传工程生物具有生命、可以繁殖、生长并迁移,对环境具有更为严重的长期的潜在危害,无法召回,具有不可逆性。”[2]

在21世纪,生命科学的发展必将引起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再思考。因为随着生命科学的发展,“批评家担忧以二次创世纪重新播种地球会导致一个完全不同的未来———一个将混乱散布于整个生物世界的巴比通天塔,并在此进程中淹没进化的古老语言。遗传污染已然出现,并很可能在这个行将到来的生物技术世纪蔓延,破坏环境,使生态系统失稳,减少地球上生物多样性的剩余储备。这种最新形式的污染还可能给许多地球动物物种和人带来严重的、潜在灾难性的健康风险……遗传污染在21世纪很可能对生物圈造成与20世纪石油化学污染同等严重的威胁。”[3]这就说明当今人类对自然的干预能力越来越巨大,后果越来越危险,急需一种新的责任意识。基因工程作物培育的成功,使人类获得了“任意篡改上帝作品”的本领。生物学家致力于在物种间进行任意基因转移的创造,陶醉于创造新品种的乐趣之中,当然这为人类解决了粮食问题,如大幅度地提高产量,降低成本,生产出高产、速长、抗寒、抗盐、低脂、富含原先食物中缺乏的营养物质等生物,但经过基因工程设计和改造的生物毕竟与传统的农业生物生长不同。虽然自有人以来,就不断改良生物品种,但传统的农业生物虽然与原先的野生种类有了不同,但毕竟是按生物自身许可的规律通过染色体重组所发生的基因交换。而基因工程生物是人类为获得预期的新性状在短期内对不同物种间的基因进行重新组合获得自然界从未有过的新物种。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