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范文10篇
时间:2024-03-12 14:46:05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生理学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植物生理学教学探索
摘要:针对农林院校植物生理学教学的现状,分析科研融入植物生理学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出适合农林院校学生的科研型教学的措施,为提高植物生理学的教学水平和培养创新型人才提供参考。
关键词:植物生理学;科学研究;教学
《植物生理学》是研究植物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是农林类高等院校生物学类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它的任务是研究和了解植物在各种生长环境下进行生命活动的规律和机制,并将这些研究成果应用于利用植物生产的所有事业中。植物生理学的教学具有承上启下作用,即上承基础知识下启专业课知识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介绍植物的生长发育与形态构成、物质和能量的转化、信息传递和信号转导,既要使学生初步了解植物的生命现象,又要使学生构建专业课学习中关于植物生理学知识的框架。如何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创新型的高素质人才是高等教育面临的一个巨大的挑战。但是目前中国大部分农林类高等院校往往忽视对本科阶段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只是照本宣科地对学生进行灌输性的教学。科学研究是对知识的探索,教学是对知识的传播,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的模式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科研融入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并有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本文针对农林院校植物生理学教学的现状,在剖析传统教学弊端的基础上,分析科研结合的教学模式的必要性,提出几点科研型教学的措施供同行参考。
1植物生理学的传统教学
目前,农林类院校的植物生理学教学都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首先,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和研究内容的深入,植物生理学教材添加了新内容、新发现,教学内容越来越多,但是安排的教学课时却越来越少。例如理论课教学增加了光合作用过程中有关C4途径的新发现以及次生代谢和植物防御反应等内容。然而,大学的植物生理学理论课时由原来的60学时减少到现在的50学时,实验课也由原来的13个实验精简为现在的8个实验。课时的减少就会造成教学内容不够全面,教学难点讲得不够详细,还会造成一些最新发现和前沿的研究成果无法及时更新。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没有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传授前沿知识,就会造成知识陈旧,不利于学生更好的学习和理解。其次,植物生理学的教学一般都会与课程实验相辅,理论与实验相结合的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重难点。但是课程实验一般都是相对比较简单的常规性验证实验,具有比较清晰的实验原理、实验目的和实验步骤,学生只需要按照实验步骤按部就班地操作,致使学生缺乏独立思考,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而且,传统的教学模式过于重视理论的讲授,大多采用灌输式教学方式,导致学生机械性地接受知识,很难将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缺少理论联系实际的锻炼。另外,教师队伍建设处于新老交替过程。福建农林大学的植物生理学理论课与实验课的教学多以新教师为主。新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素质的提高需要老教师的指导和帮助,需要加强多学科知识的系统化学习和多种教学手段的综合应用。这些均需要学校和学院提供一个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的平台,促进新教师的成长,避免教师队伍断层的出现。
2结合科研的植物生理学教学的必要性
植物生理学设计性实验初探
摘要:应对贵州省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型发展的需求,结合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要求及植物生理学实验教学的要求,开设设计性实验“植物生长物质对种子萌发的影响”。通过实施获得以下经验:结合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选择常见蔬菜的种子作为材料,开展植物生长物质诱导植物种子萌发的研究。通过改变生长素类、细胞分裂素类等植物生长物质的药剂处理的浓度、浸泡时间以及培养条件等,观察种子的萌发情况,统计8d内各种处理的种子发芽率和下胚轴长。结合实验中出现的现象、问题、结果进行总结分析,探讨改进的方法;增强了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探索创新精神,为以后进行大学生科研项目及毕业论文的设计奠定一定的基础。
关键词:植物生长物质;设计性实验;初探
植物生理学设计性实验,是集植物生理学课程的综合知识或与其相关课程知识于一体的实验项目,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实验动手能力、数据处理能力及查阅中外文资料的能力[1-2]。六盘水师范学院植物生理学课程是省级精品课程,是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实验学时为36学时。2015年12月,六盘水师范学院被省教育厅确定为贵州省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型发展的试点学校,根据《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教发〔2015〕7号)的要求,以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综合素质为重点,我们准备改革植物生理学实验教学内容和实验项目,对原有实验项目进行整合和改进,降低原来验证性实验的比例,新增设计性实验项目。通过设计性实验项目的增设,充分锻炼了学生查阅文献资料、撰写实验方案、实验操作、实验数据处理和综合分析的能力。通过植物生理学实验系统的技能的训练,逐步提高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从事与植物生产类相关的工作打好基础。实施以来,在促进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进、学生操作技能和科研素质的提高方面取得了一定效果[3-4]。
1实验方案的设计
1.1植物材料的选择。植物生理学是植物生产类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开设学期是大学二年级第一学期,学生仅学过相应的基础性课程,对专业课了解甚少,植物生理学是衔接基础和专业课重要的桥梁纽带,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植物生产中的相关知识进行植物生理学实验的讲解和实践,不仅可以增加学生对植物生产类的专业兴趣,也为植物栽培的专业课打下良好基础[5]。因此,在进行植物生理学实验教学中我们设计了涵盖“植物生长物质”和“植物的营养生理”两个章节的实验项目“植物生长物质对种子萌发的影响”,由学生自主选择与专业相关的常见的作物种子如番茄、甘蓝、辣椒、茄子、小麦等作为实验材料,通过这样可以在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对本专业的兴趣。1.2植物生长物质的选择。植物生长物质是一类能调节植物生长发育的微量有机物,包括植物激素和植物生长调节剂。植物激素是在植物体内合成的,由于含量很低、难以提取,无法满足大规模现代化农业生产的需要,目前,在农业生产中大量使用的植物生长物质主要是植物生长调节剂,包括植物生长促进剂和植物生长延缓剂[6-7]。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4~5人),以组为单位,根据已掌握的理论知识,进行相关文献的检索查阅,并进行实验方案的设计与撰写,自主选择不同的植物生长物质的种类、处理浓度及处理时间来处理植物种子,对照为蒸馏水。学生根据自己选择的植物种类,结合期刊数据库查阅文献资料的结果,来设计出具体的生长物质(以下简称药剂)处理条件,写出方案,让教师最后把关。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让学生真正掌握种子萌发实验设计的整个过程、方法,包括实验方案的撰写。1.3培养条件的选择。培养条件的选择包括温度、光照、水分及通气状况。学生根据自己选择的植物种类,结合期刊数据库查阅文献资料的结果,来选择出具体的每一种种子萌发的培养条件。在整个实验过程中,要求学生对每份材料从药剂处理浓度、药剂处理时间到发芽试验均设3次重复,并详细记录实验过程中出现的现象、问题及注意事项。1.4实验方案的确定。通过选择不同的植物材料、不同浓度的药剂处理、不同的处理时间、不同的培养条件,完成了整个实验方案的设计。每4~5个同学为1小组,要求每组同学选择一种植物材料,一种生长物质,分别设计3个不同浓度的药剂及3个不同的浸泡时间的处理,分别以蒸馏水处理为对照,共10个不同的处理进行发芽试验,均设3次重复。
2实验方案的实施
肌肉力量训练生理学研究
[摘要]在运动训练中,肌肉力量训练非常重要,分析肌肉力量训练史可知,就生理学而言,肌肉训练方式、成效与机理等层面上均得到极大的成果。总而言之,是由宏观方案细化至微观分子细胞学理论中去,有效研究了肌肉力量训练方式,并且使得训练形式渐渐丰富,可是成效评估及适应机制等方面并未得到较大成果,仍待深入研究。
[关键词]肌肉力量训练;生理;训练方法;抗阻训练
1抗阻训练及肌肉形态架构改变的研究分析
由形态架构针对骨骼肌经抗阻锻炼之后所产生的改变进行详细分析,能够有效得出肌肉对抗阻锻炼的适应性及直接反应。骨骼肌形态架构包括大体及微观层面,前者借助影像学方式能够得知肌肉形态架构具备无创伤及精确的优势,现今MRI技术能够有效得到骨骼肌的横断面数据及信息,可是此项技术的开展需要耗费较多资源,因此不易推广;而B型超声技术,是借助B超技术观察肌肉厚度情况,能够有效得出肌肉体积情况。中国医学领域鲜少有研究由大体形态的基础上针对肌肉力量锻炼成效进行深入分析。就微观层面而言,针对骨骼肌形态架构的改变情况进行分析,并且研究的方式通常是肌肉活检方法。大部分情况下是从股外侧肌进行肌组织标本的采集,并且染色处理之后借助显微镜技术得到肌纤维的相关指标情况。分析其中的原因主要是肌肉活检方法具备一定创伤性,因此使其推广受到限制,中国运动生理学领域鲜少运用此种技术展开深入分析及研究[1]。一般来说,在进行肌纤维分型处理的时候会选择ATP酶组织化学染色技术,但是分型的精确性相对较差,徐心浩等提出以免疫组织化学技术针对MHC染色骨骼肌切片进行有效辨识,以12周的时间针对力量锻炼及耐力锻炼之后肌纤维亚型改变的情况进行评估,最终得知力量锻炼会导致I及IIA型肌纤维的横截面积明显提升,I/IIA混合型肌纤维同样因此获得较大的比重,此外,肌细胞附近产生一些体积相对较小的肌细胞,这就表明抗阻锻炼的方式会促进肌细胞的增多。上述研究为肌肉锻炼成效评估奠定了坚实的理论研究基础。
2抗阻肌力训练方案的基本构成要素与其研究进展
肌肉力量训练的关键就是阻力负荷。动力性渐增阻力训练期间阻力负荷的主要内容就是负重重量。考虑到应该针对负重重量进行个体化评估,因此在编制力量锻炼计划的时候往往会以满足运动员要求的动作、以运动员最多能够重复动作的次数为一个计量单位。当然,运动员最多能够完成重复动作的实际重量其实就是运动员本身力量的最大值,也就是1RM[2]。分析研究数据可知,在动力性抗阻锻炼期间,负重重量和重复次数之间的关系较为密切,通常1RM重量若是出现2.5%的减轻,运动员就可以多重复一次。根据实践可知,极量与近极量负重(1~5RM)的抗阻锻炼可知使得个体肌肉力量得到显著增强,而高负重锻炼(6~12RM)能够促进个体肌肉力量及体积的提升,但是低负重(>20RM)的锻炼方式能够使得肌肉耐力得到提升。抗阻肌力锻炼计划的关键性因素之一就是锻炼组数。个体将负重攻克之后,连续性地进行训练,并且达到计划中的重复次数就是一组。一般来说,完成一组动作之后,运动员休息之后,就能够继续下一组。而以往相关专家提出,多组练习相对于单纯重复一组动作的方式,更能够使得个体的力量得到提升,可是根据大量的研究可知,一组锻炼的方式也可以使得运动员的力量得到显著提升。现今,学界还是提倡抗阻锻炼的反复次数为3~6组,若是超过6组,并不能使得运动员的力量得到显著提升。
病理生理学和外科护理学研究
摘要:课程整合是目前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重要手段,通常是指将各门课程中具有内在关联的相关知识通过一定的方式整合在一起,重新构建教学框架,以打破原有学科体系中各门课程之间的壁垒,使学生能够更加全面地认知所学知识。外科护理学和病理生理学是高职护理专业两门重要的核心课程,彼此联系密切,教学内容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比较适合进行整合教学。本研究以提高高职护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探讨如何构建病理生理学和外科护理学课程整合模式,为后续进一步进行基础医学课程与临床课程的整合提供参考。
关键词:护理专业;课程整合;病理生理学;外科护理学
目前,关于医学教育模式改革的相关研究正在兴起,很多专家和学者进行了多方面较为深入的探索,取得了明显成效。在众多改革实践中,课程整合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课程整合是指将具有内在关联的各门课程知识通过一定的方式整合在一起,以打破原有课程之间的壁垒,使学生能够从整体认识所学知识[1]。目前,我国关于医学本科教育课程整合原则及取得的初步成效等方面的研究较多[2],而高职院校学制短,课程整合尤为重要。本研究对高职护理专业课程整合进行探索,主要围绕病理生理学和外科护理学这两门彼此联系紧密的课程展开。
1高职护理专业课程整合的重要意义
病理生理学和外科护理学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传统以学科体系划分教学内容,导致很多教学内容交叉重复[3]。例如,关于水、电解质代谢失衡的内容(包括体液组成与分布,水、电解质平衡及调节,水钠代谢紊乱和钾代谢紊乱等)在病理生理学课程中均已系统讲授,而外科护理学教学中又要完整讲授这部分内容。如果不加以整合,就会导致教学内容重复,不仅占用了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而且也难以突出病理生理学和外科护理学特色与重点。传统以学科为中心的医学课程设置模式存在内容重复、衔接不好以及与临床脱节等诸多问题,与现代医学教育的普遍规律不相符。高职医学院校由于学制短、生源层次低等原因,进行课程整合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2课程整合的思路和举措
麻醉生理学理论教学研究
【摘要】麻醉生理学是基础的生理学与临床的麻醉学之间的桥梁课程,关于如何提高麻醉生理学教学质量,是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传统的教学方法一般都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这样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此我们尝试将传统讲授法与案例式教学及角色互换等方法相结合使用,这样改革教学方法后,确实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了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并且培养了临床思维,提高了教学质量。
【关键词】麻醉生理学;案例式教学;教学效果
麻醉生理学是麻醉学专业本科学生在三年级第一学期开展的课程,属于麻醉学专业的必修基础课,它是联系生理学和麻醉学的桥梁课程。这门课程主要介绍生理学在临床麻醉、疼痛治疗及急救复苏等方面的应用,并详细讲述麻醉和手术影响机体生理活动的规律,理解出现的相关现象和处理原则,为麻醉学专业后续课程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生理学是二年级第一学期所学课程,它与麻醉生理学息息相关。在麻醉生理学教学中,我们既要带领学生回顾生理学中相关理论知识,又要引导学生去吸收临床麻醉学中的新鲜知识,让他们学会用临床的思维去思考问题,学会从整体去寻找关键所在。因此在麻醉生理学的理论教学中我们尝试用多种教学方法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尽量培养他们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能力。
1传统讲授法
目前受各种因素影响,我们的授课方式仍然是以讲授法为主,这是一种老师通过语言系统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老师作为课堂的主体[1]。讲授法是传统的教学方法,它传承至今仍然作为主体授课方式被使用,其优点不可忽视。因为讲授法是以老师多年的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为基础的,所以老师可以在非常有限的教学时间里,将大量系统专业的知识传递给学生,并且重点突出、层次分明、条理清楚。近年来,老师都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将图片、视频、音频等各种灵活多变的方式融入传统讲授过程中,一方面从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学生的听课热情,另一方面节约了板书的时间,能够有效的利用课堂时间,让学生获取的知识量增加。并且在章节讲述前和章节结束后,老师可以用一些图表进行大体展示和概括总结,有利于学生从总体把握重点知识框架。但是,传统讲授法也有着其不可回避的缺点,就是这种教学方法,老师作为传道者以输出为主,学生被动接受,整堂课师生互动较为有限,学生参与感差,思考过程少,容易使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或者为使课堂效果不能达到预期效果。尤其麻醉生理学课时较少,28学时,可是书本要求掌握的内容较多,难免讲授速度较快,这些都是造成学生感觉麻醉生理学难学的原因。
2老师与学生角色互换
病理生理学PBL教学法研究
摘要:以问题为基础(Problem-basedlearning,PBL)的教学法是近年来我国医学教育改革中经常采用的新型教学方法。病理生理学是沟通基础和临床各学科间的桥梁学科,将“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模式引入病理生理学教学,符合病理生理学的学科特点,能够有效提高教学质量,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因而适应对高素质医学人才培养的需要。
关键词:病理生理学;PBL
病理生理学是一门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规律和机制的学科,其主要任务是探讨疾病的本质,为疾病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由于病理生理学是沟通基础和临床各学科间的桥梁学科,在医学教育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如何使学生学好病理生理学课程,为后期临床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是教师的重要任务和职责。近年来,我们在病理生理学的教学实践过程中,积极尝试引入PBL(ProblemBasedLearning)教学法,即“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通过与传统教学方法进行对比研究,旨在探索更适合病理生理学的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质量,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一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2012级、2013临床医学生湛江校区为研究对象。2012级临床医学生湛江校区1389人,2013级临床医学生湛江校区1309人。两个年级年龄结构无差异、前期的基础课程成绩相近,具有可比性。2012级学生采用传统教学方法,2013级学生采用PBL教学法。
病理生理学教学效果评价
【摘要】目的探讨LBL与PBL结合教学法在病理生理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在2013级临床医学本科专业学生中随机抽取2个班,并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传统LBL讲授法,实验组采用LBL与PBL结合教学法。通过学生问卷调查和期末考试成绩分析两种方式评价结合教学法的应用效果。结果期末考试成绩分析结果显示,实验组优秀率和平均成绩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01)。学生问卷调查显示,实验组的教学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BL与PBL结合教学法的应用效果优于传统LBL教学法。
【关键词】LBL;PBL;病理生理学;教学效果
病理生理学作为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是研究病理过程中机体的机能、代谢变化,揭示疾病发生发展规律和发病机制,阐明疾病本质,为防治疾病提供依据的学科。病理生理学的教学内容理论性和实践性较强,同时涉及各种临床问题,而在基础学习阶段学生尚未进行临床实习,“以授课为基础的学习(lecturebasedlearning,LBL)”传统教学过程中,学生普遍反应理论知识抽象、难懂,记忆困难,学习压力大。因此,在病理生理学理论教学中不断进行探索,在LBL教学基础上,引入了“基于问题的学习(problembasedlearning,PBL)”教学法,PBL教学法以学生为中心,以小组合作的方式针对情景问题开展讨论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2]。为了使以上两种教学方法扬长避短,开展了两种教学法相结合的教学实践。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2015年9—12月,选取齐齐哈尔医学院2013级临床医学本科专业2个班学生,共100名,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每组各50名学生。对照组学生男12名,女38名,年龄19~23岁,平均年龄(20.3±0.4)岁。实验组学生男15名,女35名,年龄19~22岁,平均年龄(21.5±0.7)岁。两组学生高考录取均为普通本科高校2表第一志愿招生,对照组和实验组为同步教学班,授课教师和基础课学习内容相同。两组学生的性别、年龄、高考成绩、医学基础课学习内容和授课教师资历等方面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1.2研究方法。1.2.1教学方法。对照组采用传统LBL教学法。实验组采用LBL和PBL结合教学法。两组学生均选用人民卫生出版社《病理生理学》第8版本科国家规划教材,使用统一的教学大纲。两组学生的教学设计相同,课程包括总论部分8章,各论部分4章,总学时共48学时。实验班在总论部分“酸碱平衡紊乱”和各论部分“心力衰竭”这两章内容组织两次PBL教学法,每次教学时数6学时,其他章节与对照班的教学模式相同,由相同的教师采用LBL教学法教学。1.2.2PBL教学实施。1)课前准备:教师针对这两章教学内容、知识点设计临床情景案例,将案例置于生动真实的情景中增加学习趣味性和生动性。课前将实验组学生分成8~10人/组,以小组讨论形式组织PBL教学。2)小组合作:讨论时组长主持,每个案例分幕发放,通过交流讨论、问题探讨、成果分享、绘制机制流程图等环节培养团队合作和自主学习能力。3)总结与评价:学生全面总结案例,教师适当补充,通过学生自评、互评、师生互评等环节反馈教学效果。1.2.3教学效果评价。评价方式包括主观评价和客观评价两部分,主观评价为学生问卷调查和自评互评量表信息反馈,客观评价为学生期末考试成绩。两组学生的授课教师、考试试卷和教师阅卷方面均无差异。1.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研究结果
医学非临床专业生理学教学探讨
1将生理学与生活、临床实例相结合
生理学的理论是从实验中总结出来的,是一门实践性的学科。在理论课的课堂上,不允许教师以演示实验的方式进行教学,学生需要到实验课中动手操作才能验证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在理论课的课堂上多以实际案例让理论知识丰富生动起来,从而激发学生进行思考,产生探究的兴趣[2]。
1.1联系生活事件
生理学的研究对象是生物体,在医学范畴内主要关注的是人体,研究内容是正常的生命活动规律,因此日常生活中会随处涉及生理学知识。教师需要收集生活中的典型案例。例如,早晨起床时,人们,尤其是老年人,若是太快从仰卧位变成站立位,可能会感到头晕、站不稳,而这就是典型的体位性低血压的症状。引入了这一现象之后,由于学生可能会有类似的经历,再跟他们解释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就会让学生印象深刻。又比如人们会根据经验和天气预报,提前准备增减衣物,这就是一种前馈调节。教师也可以将平常的新闻报道、时事热门话题作为切入点,进而介绍生理学知识点。比如说,曾经闹得沸沸扬扬的食用小龙虾事件,由于不良商贩用洗虾粉洗龙虾,导致人患上横纹肌溶解症的新闻。现在又有辟谣的新闻传出,认为是由于过量运动、肌肉挤压等原因,而非洗虾粉中的柠檬酸、草酸等物质所导致。联系鲜活的生活事件,可以将抽象的生理学知识用具体、生动的方式展示给学生,有助于学生理解。
1.2融入科学发展历史
前人通过不断进行实验和实践,积累了大量数据,才凝练出生理学的理论知识。通过讲解一门学科的历史发展,既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生理学理论是如何被发现并总结的,也可以激发学生对科研的热情,促进他们自主探索。例如,在消化和吸收章节中,讲到胃的损伤保护机制,需要学生掌握一种与胃炎、消化性溃疡乃至胃癌息息相关的重要细菌,即幽门螺杆菌。这种细菌的发现历史就十分传奇,它主要是由两名澳大利亚科学家:MarshallBJ与WarrenJR发现的。其中Mar-shallBJ为了提供更确切的证据,践行为科学献身的精神,自己吞服该菌进行实验。这一发现获得了2005年的诺贝尔医学或生理学奖。
医学生理学病例教学分析
生理学作为重要的医学基础学科,其包括很多后续课程,如病理学、药理学、病理生理学、内科学以及儿科学等的相关内容。由于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在大多数医学院都会存在这种现象,即学生的生理学学习成绩一直很难得到提高。为了解决这种问题,教师将一些典型的病例应用于生理教学中,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医学教学中,教师通过这种方式进行教学,不仅有效地提高医学专业的学生对生理学相关知识的理解和实际运用能力,还能够使学生在学习中逐渐养成解决问题的良好思维方式[1]。
1医学生理学典型病例教学策略的提出
医学生理学是研究生物体及其各组成部分的正常功能活动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生理学教学时,要合理运用临床知识进行讲授。因为学生对生理学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是以临床应用为前提的。因而对临床病例的分析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对生理学的学习能力。根据当前一些相关的医学院校的调查显示,大多数生理课程都是在二年级才开设的。这时学生刚结束医学公共课程的学习,因而对人体、疾病的认识还不够清楚,这就造成学生学习生理课时经常存在盲目性,这些盲目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缺乏对相关生理活动在病理因素上存在的变化规律的认识和了解,使得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程的过程中不能够有效的获得临床辩证分析的能力;二是缺乏对某一生理活动与整个机体活动关系的理解和认识,使得学生在学习中不能够较好地把握学习的重点;三是缺乏对所学的生理学知识与临床工作关系的认识,使得大多数学生不能够对自身学习的知识产生兴趣。对于这些问题,无论是教师还是学校都要采取解决措施。为了能够更好的提高医学生理学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教师可以采用典型病例的教学策略来进行教学。这种教学策略,具体来说就是:根据生理学这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和知识点,选择有代表性的典型病例来开展教学。另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能够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来融入不同形式的教学环节。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2]。
2医学生理学典型病例教学策略的制定与应用
相关的课程小组在对当前医学生理学典型病例教学策略进行制定时,可以先根据自身的经验来对学生进行相关的问卷调查,然后再由部分教师组织教研来确立生理学课程中引入典型病例的相关知识点以及对病例的选择标准,之后再让专业的教师来对选择的病例进行筛选。在这过程中,教师还要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来对这些典型病例进行适当的加工,这样能使各个知识点都有相应的病例来解释。在制定完成后,教师就可以在课堂教学上通过典型病例给学生进行讲解。对于生理学典型的病例教学策略,有以下几点。2.1授课前悬疑病例导入法.教师在进行生理学教学时,要能够根据其讲解的主要内容提出针对性的相关病例,进而能够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带着悬念和疑问进入到其讲解的内容当中。这种方式的教学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对教师讲解内容的兴趣,而且还进一步的提高了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比如,当教师讲解关于“肾上腺内分泌”这节知识时,其就可以针对教学的重点,也就是糖皮质激素。为了能够让学生较好的理解这节知识,教师可以设置相关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通过设置相关的问题来消除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畏惧心理,使得学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产生对这节知识的兴趣和热情。当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被带动起来后,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也就会变得集中起来。因而学生在教师讲解知识的学习过程中也就能够很快地抓住知识的精髓[3]。2.2授课中病例举例法。教师在讲解生理学基础的过程中,要能够引入相关具体的病例来给学生讲解,同时教师还要能够充分利用课堂所教的知识让学生探讨这些疾病的发生以及发展规律,这种方式能够有效的促进学生对生理学相关知识点的理解和实际运用能力。比如,教师在讲解“甲状腺内分泌”这节内容时,可以给学生提出以下几个问题:(1)在讲解甲状腺激素促进生长发育的作用后,针对其促进生长作用的特点,与生长素对比后,可对学生进行提问:“是什么原因使得幼年时期缺乏生长素导致侏儒症,而幼年时期缺乏甲状腺激素导致呆小症?”(2)在讲解甲状腺调节新陈代谢的作用后对学生提问:“甲亢患者出现怕热喜凉以及食量大却日渐消瘦的原因是什么?”通过对学生提出这几个问题能够启发学生对这节知识点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和学习。总之,通过这种方式进行教学,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学生对生理学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而且还能进一步的提高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2.3授课结束病例提问法。教师在讲解完相关的理论内容后,其可以根据自身教学的重点选取几个典型的病例,让学生结合自身学习的相关知识来对临床现象进行相应的解释,并且还要提出对疾病的治疗原则和看法,通过这种方式能够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所学习的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比如,教师在讲解关于“尿的生成和排出”和“胰岛内分泌”这部分知识时,在完成教学后,就可以提出问题:“糖尿病患者为什么会出现多食、多尿、多饮以及体重持续减轻的临床症状?”学生在对这个问题的讨论中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加深其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并且扩展了学生在生理学知识上的视野[4]。
3结论
生理学学习教学法思考
[提要]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BL)教学法被广泛应用于医学基础课程的教学,尤其是生理学。PBL教学是问题驱动的学习方式,没有严格的定式,然而其教学材料是基于问题,主要采用的是临床相关问题。在这种教学实践中,参与的主体有学生和教师,作为一种常用的教学方法,PBL教学既有其优点,也有其不足之处。该文现就这些问题做一些总结、思考。
[关键词]PBL;生理学;教学方法;教师;学生
近年来,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BL)一直是国内外生理学教学常用的方法之一[1-2]。作者从事生理学课程教学以来,积极尝试各种教学方法,所在单位也一直积极地开展并改进PBL教学法和手段。本文就生理学PBL教学中所面临的问题做了一些思考:(1)阐述教师和学生在生理学PBL教学中可能面临的实际问题;(2)讨论生理学PBL教学中可能的优缺点。
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应该思考的是选择什么类型的问题
[3],是科研学术问题还是临床实践问题[4]。医学生本科阶段培养目标是以服务医学、治病救人为主,因此更多地偏向临床方向施教本无可厚非,但医学的发展还需依靠科学的进步,而也有相当多的医学生毕业后即将从事科学研究。所以,在选择教学相关问题时,2种类型的问题都应适度涵盖,但也应分清主次,根据学生专业定位去选择侧重的主导问题。就采用的临床为主导的问题而言,大部分临床实际情况被忽略,教师应该怎样将临床问题转换成教学问题,或是怎样表述这些问题能更便于学生理解呢?在临床实践中,常有医生和患者之间存在沟通不足的情况,造成此种情况的原因,与医生工作繁忙、时间紧张有一定的关系,同时也受医生或患者个人的性格或态度影响[5]。这些交流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却很少被囊括在教学当中。截至目前,这些问题在教学中依然鲜被关注。部分学生在临床上遇到这些实际问题时,比如遇到了受刺激而反应过激的患者,会通过减少与患者的交流来避免冲突的产生。有的学生认为这些与患者实际的接触和医疗实践不相关,也有另外一些学生则相信这些交流问题会随着临床治疗的进行而自动消除。然而,依然有部分的学生意识到临床工作中的实际交流技能也是需要他们学习的课程。而且,在学习基础课程期间很难学得这些沟通技巧。生理学教师还应该考虑的是选择的问题倾向于临床的程度[6]。培养医学生的最终目的是让他们成为治病救人的医生,然而许多医学生毕业后并没有从事临床,也可能成为教师、研究员、辅助科室技术人员等。而且,作为系统学习临床知识之前的基础课程,学生在现阶段不需要诊断患者,也不需要进行临床检查。相反的,他们在现阶段需要牢固的医学基础知识,为以后碰到的患者解释可能的、合理的生理学或病理生理学机制,并且评估临床结论的有效性。因此,在现阶段过度地强调临床诊断、治疗反而不利于医学生的长远发展。作为一门实验性的学科、科学,生理学有其自身的特点,除了解释人体自身的活动规律外,其更注重科学、逻辑性,这也为以后从事其他行业的学生培养提供了沃土。最后,生理学教师面临的是PBL教学的问题来源[7-8]。有些来自于文献资料,有些来自于自己科室积累,而有些是真实的临床案例,还有些则是结合教材及临床案例撰写的病例。最理想化的情况是,这些案例由资深的临床医生去撰写,他们临床经验丰富,撰写出来的案例将更加合理、翔实。但是,由于工作繁忙,临床医生很少有时间和精力顾及这些事情,因此,很多由基础教师虚构的病例被应用于实际教学中。在这些虚构的案例中,大量熟悉的基础理论可能被机械地整合到这些案例故事当中,看似合理,然而却经不起仔细的推敲。比如,学生可能会通过一些案例中的诱导性描述去判断这个病例中的患者是肺炎或者肾炎,然而他们很难判断究竟程度如何,有什么并发症。
2学生学生在PBL教学中可能面临2个主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