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乐课范文10篇

时间:2024-03-12 14:17:33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声乐课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声乐课

声乐课教师文学素养

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是培养中小学专职音乐教师的摇篮,今天的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是明天中小学音乐教坛上的主要生力军。国家新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小学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音乐与相关文化是音乐课人文学科属性的集中体现,是直接增进学生文化素养的学习领域。它有助于扩大学生音乐文化视野,促进学生对音乐的体验与感受,提高学生音乐鉴赏、表现、创造以及艺术审美的能力。它虽然在某些方面有自己相对独立的教学内容,而在更多的情况下,又蕴涵在音乐鉴赏、表现和创造活动之中”。很显然,国家教育管理部门对中小学音乐教师的整体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就是说,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培养的学生,不仅有“唱”的水平,更要有“讲”和“教”的能力。声乐的基本结构是:声乐———音乐(旋律)、文学(歌词)———人声“三位”一体式。这就意味着声乐教学是一门相当复杂的艺术,并不是会弹会唱就会教学。正如一位足球明星当上教练不一定能训练出精干的球队一样,因为,当运动员和当教练员不仅是位置变了,而且对足球的认识和理解也不尽相同;运动员只需要执行、贯彻教练的战术意图即可。而教练需要的是理论,还有设计、布置战略、思考如何有机地把球员们组合成一个整体,并让球员理解、执行自己的战术。声乐教学也不例外,要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表现境界,就得既要准确地体现出声乐作品的整体表现的某种心境和意境,又要在音乐中延伸诗或词的情感内容,也就是完整地表达以情感为主线的“三情”———诗情、曲情、声情。因此,要达到或实现声乐教学的最终目标,只有具备一定的文学修养的教师方可能完成。

一、高师声乐教材中的文学元素

一首好的歌曲教材总是能表达人们的心声,或是蕴含着一个美好的寓意,或是抒发一种温馨的心曲,或托出一个美丽的梦幻,或展现一片炽热的情怀。现今被各设立有音乐专业的院校较为通用的涉及文学的声乐课教材很多。有直接用诗词来谱曲的,有根据民间故事改编进行创编的,有根据经典名著、小说改编的电影、电视剧、歌剧、舞台剧创作的插曲、选曲的。

1.直接用诗词来谱曲的教材。如:人民音乐出版社———高等师范院校教材《声乐曲选集》中国作品(一)至(三)册中有:《满江红》(宋)岳飞词,《红豆词》曹雪芹词,《大江东去》(宋)苏轼词,《蝶恋花?答李淑一》词,《菩提蛮.黄鹤楼》词,《忆秦娥?娄山关》词,《忆江南》(宋)白居易词。吉林音像出版社———《中国民族声乐教材》中的《千里共婵娟》(宋)苏轼词。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声乐实用基础教材》中的《沁园春?雪》词等。

2.根据经典民间故事改编进行创编的教材。如:吉林音像出版社———《中国民族声乐教材》中的《孟姜女》刘麟改编、《木兰从军》刘麟改编、《牛郎织女》刘麟改编。辽宁人民出版社———《新编中国声乐作品选》(第五集)中的《昭君出塞》刘麟改编等。

3.为经典名著、小说改编的电影、电视剧、歌剧、舞台剧创作的插曲、唱段的教材。如:人民音乐出版社———高等师范院校教材———《声乐曲选集》中国作品《我爱你!中国》故事影片《海外赤子》插曲、《南泥湾》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选曲。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声乐实用基础教材》中的《边疆泉水清又纯》影片《黑三角》插曲、《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影片《冰山上的来客》插曲。吉林音像出版社———《中国民族声乐教材》中的《我的祖国》影片《上甘岭》插曲、《牡丹之歌》影片《红牡丹》插曲、《高天上流云》电视系列片《人与人》主题曲、《一个美丽的传说》电视连续剧《木鱼石的传说》主题曲、《看天下劳苦人民都解放》歌剧《洪湖赤卫队》选曲、《红梅赞》歌剧《江姐》选曲、《五洲人民齐欢笑》歌剧《江姐》选曲、《万里春色满家园》歌剧《党的女儿》选曲等等。在声乐课堂上,倘若声乐教师要让学生以人类声音最独具的音乐魅力的方式———歌唱来表现歌曲,让人听觉、视觉得到无以伦比的双重美妙享受,演唱的方法、发声技巧等固然十分重要,可是,最主要的是学生能够用敏锐的心,将对声乐作品的时代背景、内容、思想感情的感悟通过歌声表达出来,将声音的表现力与声乐作品所呈现的意境相融合,才能真正打动听众的心。声乐教师文学素养的高低,其教学效果是大相径庭的。

查看全文

声乐教学论文:声乐课练习的质量综述

本文作者:石颖工作单位:台州学院艺术学院音乐系讲师

课后练习要与课堂教学保持同步

声乐教学具有很强的个体性。因为每位学生的声乐基础、声音条件与悟性等都有差异,所以,在声乐教学中,教师都会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合理安排教学计划与教学进程,以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与掌握。那么,在课后自学时,学生也应该做到与课堂教学同步,上课练什么,课后就练什么,老师要求自己怎么练,课后就怎么练,只有课堂、课后相互配合,才能更快的进步与提高。(一)放平心态,稳步前进在实际的课后自学中,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够严格按照老师的要求进行练唱的,尤其是一些声乐初学者,他们厌烦于这些枯燥、乏味的基本练习,所以在听到一些学哥、学姐或者有一定声乐基础的同学在练唱一些旋律优美地“大歌”时,非常之羡慕,也跃跃欲试,偷偷练唱起来,殊不知这样超能力的练唱,不仅不能提高自身的演唱能力,反而还会给发声器官带来压力,久而久之,就会造成发声毛病,甚至损伤声带。因此,学生一定要立足实际,端正思想,不可好高骛远,也不能急于求成,因为只有脚踏实地、稳步前进,才能建立扎实的演唱功底。(二)要保证课后练习的有效性课后练习也要讲求效率,只有有效练习才能促进技能的提高。所以,在课后自学时,学生不能盲目练唱,首先要明确每次课后练习的目标是什么,再按照课堂上老师的要求用心去练,练习中碰到问题要善于用脑,如果问题解决不了,就先记下,下次带回课堂请教老师。总之,只有心、脑、手、耳积极配合,才能保证课后练习的质量。

课后练习要及时,并坚持每天练唱

声乐课后练习是学生巩固课堂教学内容的重要手段。要想尽快理解与掌握课堂知识,学生就要做到及时复习,并且还要坚持每天练唱,才能实现巩固记忆和灵活运用的目的。(一)要学过即习学过的知识,如果不及时复习与巩固,慢慢就会遗忘。人的遗忘规律为:先快后慢、先多后少。所以,每次声乐课结束后,学生都要及早去复习。因为刚上完声乐课,学生对课堂的细节、要求和声音感觉都非常清晰,如果将还在自己脑袋里的新鲜知识及早回笼一遍,就可起到加深和巩固记忆的效果,而如果过了一段时间再去复习,那练习的效率就会明显降低。因此,课后练习一定要及时,要在遗忘阶段开始之前就开始复习,就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二)学而时习之俗话说得好:拳不离手,曲不离口。要想获得娴熟的技艺,就需要反复的练习。声乐学习的过程其实就是培养歌唱习惯的过程,也就是从歌唱的不自然——自然,再从自然——自如,最后能够随心所欲的驾驭自己的歌唱运动的这样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而必须要经过长期的、坚持不懈地练唱,才能够慢慢得以实现。所以,养成每天练唱的习惯,是熟练和巩固技能的有效手段。别是喉咙(的控制一般难以让人驾驭,发声器官开始接受训练时,是不易让人把持的,各部位的协调配合。

合理用嗓,科学练唱

查看全文

声乐慕课推进音乐教学创新研究

摘要:随着网络和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越来越多的现代教技手段被广泛运用,教学更是其发挥作用的重要场所。近年来借助网络平台进行教学的科目由理论课扩展到实践课,声乐慕课便是其中之一。文章通过对近年来在中国大学慕课网开设的声乐相关慕课进行课程类别、教学内容、课程设置、教学形式、教学评价等诸多方面的细致分析研究,阐明声乐慕课教学的共享、与传统教学的互补性、教与学的交互优势,从而使声乐教学效果不断提升,促进了声乐教育的创新与发展。

关键词:慕课;音乐教学;声乐学习

高校借助于互联网机制构建声乐慕课体系,能够以慕课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更加生动、更加多元化的声乐学习享受,从而不断提升学生的声乐学习兴趣和学习质量。扬州大学音乐学院早在2016年就已经开设国内首家“美声之林”声乐慕课,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推进优化提升,由声乐教研室共同打造的“声乐作品赏析与演唱”慕课获批国家精品课程,并在中国大学慕课网定期连续上线,声乐慕课不仅打破传统声乐课堂教学的束缚,实现声乐教学资源的共享化、扩展化,同时也实现了对于传统声乐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推进声乐教学与学习需求的统一,不断提升声乐教学效果,促进了我国声乐教育的创新与发展。

一、声乐慕课现状分析(以中国大学慕课网上线课程为参照)

1.课程类别随着网络和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现代教育技术被广泛运用到各行各业,教学更成为这项技术应用的主要场所,声乐教学也在经过微信公众号慕课的尝试后不断改进完善,有更多的课程进入了中国大学慕课网。目前上线的有关声乐演唱的课程就有25门。其中涉及声乐演唱基础、声乐作品赏析与演唱、声乐教学等方面的教学内容。在唱法上涵盖了美声、民族、流行三种唱法,同时还有具有蒙古族地域特色的呼麦以及根据中国戏曲唱腔创作的戏歌演唱艺术课程。这类课程无论是讲美声、民族还是流行,都是以讲授某种唱法的歌唱技术和艺术为主。慕课中还包括诸多与声乐演唱息息相关的辅助协同课程:视唱练耳、基本乐理、中华诗词经典朗诵与吟诵、古乐谱赏析、世界音乐史与名作赏析、表演与台词、演唱与伴奏等[1]。视唱练耳、基本乐理等课程为声乐学习者提供了最基本也是最需要掌握的学科基础知识;台词和中华诗词的诵读提供了声乐演唱必修的语言正音;乐谱和音乐史及名作赏析拓宽了学生的理解力和鉴赏力;演唱与伴奏则教会学生如何与伴奏者相互配合、相辅相成、相互映衬,使演唱更加默契、出彩,最终达到提高演唱能力的教学目的。2.教学内容一类是以声乐演唱基础为教学目标,以声乐基础理论为主要讲授内容,这类课程较适合初学者和声乐爱好者进行学习。其教学从最基础的知识开始讲授,了解人声的分类、唱法的分类、歌唱的基本状态;练习打开喉咙、正确的呼吸和发声;进而通过初级歌曲的演唱对音准、节奏、换气、咬字吐字以及音域拓展进行基础的讲解和训练[2]。第二类是对有一定演唱基础的学习者和爱好者较有帮助的课程,这类慕课从声乐作品的选曲上就更加清晰有条理。对艺术歌曲、中国民歌、中外歌剧、创作歌曲等进行归类,根据作品的不同风格、不同唱法、不同语言的声乐作品进行细致专业的作品创作分析、演唱分析并进行示范演唱,对演唱者的声音、语言、情感、修养和表演等都提出了更高更专业的要求。同时,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积极互动,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在思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演唱水平,更教会了学生声乐教学的正确方法,有效提高了教学能力。开设这类慕课的单位以扬州大学、河南大学、江西财经大学等综合性大学音乐学院为主,这与音乐学(师范)学生的培养目标紧密结合,同时,在校大学生、中小学音乐教师或有一定基础的社会人士,都能在这里找到适合自己学习的教学平台。第三类则专业性更强,需要学习者有一定的声乐演唱基本功和演唱综合能力,初学者或学习程度较浅的学生很难达到练习要求和学习目的。其授课者多为音乐学院的教授、讲师或有成就的歌唱家,其教学内容更加细致具体。声音方面要求学生进行纯真声、纯假声、偏真声混合、偏假声混合的声音训练,并针对男高音进行高假声的训练,对依字行腔和依音行腔进行专门的讲解和训练。从发声训练到演唱曲目都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演唱难度,尤其是示范曲目多为教师的代表作品或歌剧咏叹调,讲授者都有着极深刻的自我感受,因此,从歌唱时的气息运用、咬字位置到声音的“方向感”,从呼吸的位置、歌词的韵律到声音的审美,每一个细节都不可忽略[3]。这类慕课更适合音乐学院的学生进行学习,同时也值得同行们学习借鉴。第四类是具有地域特色和中华文化特色的课程,在中国大学慕课网上仅有蒙古族的呼麦和戏歌演唱两个平台。相比较而言蒙古族的呼麦学习较有难度,可以说这是极具蒙古族特征的一种发声方法,其发声不同于其他任何一种发声方法,没有专门的书籍去讲授,更多的是口口相传,需要有一定悟性或天赋的人去学习。而戏歌大多根据国粹京剧的唱腔元素进行创作的歌曲,也有根据地方戏曲唱腔进行创作的。因京剧是用具有京腔京韵的普通话进行演唱,因此由京剧而创作的京歌更为大众所接受,也被更多的声乐学习者所喜爱。3.授课形式绝大多数平台都采用一对一的授课形式,即一位授课教师进行内容讲解,一位学生作为聆听者和示范教学对象,一般以独唱曲目作为教学歌曲,这也是最常见、最传统的教学形式。福建师范大学则对教学形式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创新,采用了“三对N”的教学形式,即教师组成三人教学团队,对不同的学生进行共同教学,并且不定期进行轮流组合搭配。这种形式有效地实现了教师协同授课的优质教学资源的开放共享,使学生获得了利益最大化。其讲授曲目多为二重唱、三重唱歌曲,通过演唱和舞台实践,学生学习和掌握了必要的声乐演唱基础知识、基本演唱技能、舞台表现力和博采众长的教学能力,更增强了共同合作的意识和信心。

二、声乐慕课的教学情况分析

查看全文

艺术歌曲声乐慕课制作与推广

摘要:中国艺术歌曲的声乐慕课制作与推广传播研究体系,最大限度地拓展了中国艺术歌曲的教学模式覆盖面。围绕中国艺术歌曲的声乐慕课制作与推广传播为研究方向,依托网络平台,开展系列中国艺术歌曲的声乐慕课制作和推广,增强学生对中国艺术歌曲的认识与应用,掌握中国艺术歌曲声乐慕课实践教学方式策略,注重挖掘网络平台上的中国艺术歌曲声乐慕课教学如何在保持正确的舆论、舆情导向大前提下提升慕课教学效果。

关键词:声乐慕课;教学实践;影响力;推广传播

围绕中国艺术歌曲体裁为研究方向,如何最大限度地拓展了中国艺术歌曲的教学模式覆盖面,增强学生对中国艺术歌曲的认识与应用,这是每位高校声乐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2019年笔者参加了江苏省高校微课教学比赛,通过这次微课比赛,笔者深深感受到线上微课教学对于学生的学习空间和学习方式产生变化,而慕课教学更加拓展了教学的交互范围与知识点的连续性。围绕中国艺术歌曲声乐慕课制作与推广传播为研究体系,利用学校全媒体影音工作室教学形态为制作平台,项目的研究对于中国艺术歌曲的声乐慕课制作与推广传播研究意义重大。

一、中国艺术歌曲的声乐慕课制作与传播带动的创新实

践教学模式研究显示,当前的声乐慕课网络传播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对于中国艺术歌曲的声乐慕课网络传播研究主要集中于慕课教学、系列讲座、专场音乐会等,对于中国艺术歌曲的声乐慕课网络传播影响力研究甚少。其次,学生的演唱中国艺术歌曲的热情不高涨,虽然开展系列主题讲座或实践活动,但其认识与推广热度不高。而中国艺术歌曲是我国声乐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品题材源于生活,与传统文化息息相关,如围绕古诗词体裁创作的现代中国艺术歌曲《如梦令》《越人歌》《静夜思》等,这些作品更好地将古诗词与现代音乐编创相融合,推广中国艺术歌曲,使听者沉浸在传统文化氛围中,流连忘返。在中国艺术歌曲的声乐慕课教学中,将声乐慕课制作与推广传播相融合,打造慕课制作下的中国艺术歌曲声乐作品,提升中国艺术歌曲品牌影响力。“中国艺术歌曲的声乐教学模式侧重理论构建与技能培养相互结合,两者并重,采用‘1对1’声乐小课或‘1对3’声乐小组课授课形式,每节课的时间约为60分钟。”[1]“而中国艺术歌曲的声乐慕课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的声乐教学特点,依托网络平台,可以有效提高中国艺术歌曲的传播效率。”[2]拓宽学生的学习中国艺术歌曲的专业视野,与此同时,慕课制作也激发师生创作热情,合理运用网络平台,如网红抖音、注册微信公众号等。开发系列中国艺术歌曲的声乐作品与网络自媒体相互融合的创新形式,达到实现任何人、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任何终端获得任何想要的音乐专业信息,提高演唱中国艺术歌曲的艺术表现与专业技巧。

二、中国艺术歌曲的声乐慕课制作与传播呈现的艺术实践项目

查看全文

声乐集体课学习管理论文

一、注意力培养

声乐集体课对学生心理素质———心理能力的培养,以注意力培养为开端和基础,同时这也是声乐集体课所必须强化的心理要素之一。所谓“注意”,在心理学中,指的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两个特点。”[1](p.363)指向性即选择性,就是将需要感知和认识的事物从众多事物中选择出来。集中性即人的全部心理要素都集中到所选择的事物之上。注意作为心理过程的重要特点之一,“能够使人在一定时间内暂时撇开其他事物,集中而清晰地反映某个特定的事物。注意的生理基础是大脑皮层优势兴奋中心的形成和稳定。心理学认为,注意的产生有着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的原因。客观原因是刺激物的特点,如突出鲜明、变化多端、新颖别致等;主观原因则是主体的心境、兴趣、经验、态度等。”[1](p.363)以往的声乐教学,往往只就声乐教声乐,而忽视心理学的研究与应用,只注重学生演唱能力的培养,而忽视学生心理能力的培养。殊不知,“其实学习声乐和演唱歌曲像人类其他活动一样,外在表现为生理活动,而内在则由心理活动所支配。一切声乐学习的稳步前进及在歌唱中取得的良好演唱效果,在诸多成功的因素中,应首推歌唱心理的积极,稳定平静平衡。”[2](p.49)“注意”是声乐教学中心理学应用的开端与基础,也是学生心理能力的基础。尤其是声乐集体课,因为是教师与学生一对多的“大课”,“注意”的应用与学生注意力的培养,就显得特点重要。对此,作为声乐教学主导一方的教师,就要千方百计地调动声乐学习主体的学生的注意力,并不断培养起学生的注意力。其一是努力使教学内容新颖别致、鲜明突出、变化多端,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其二是努力运用机动灵活的教学方法,力忌陈词滥调式的老方法,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引起学生注意的首要教学环节,就是众所周知的“组织教学”。“这是教学的准备阶段。意大利声乐大师基诺•贝吉说:‘把你一切与唱歌无关的思想全部扔到门外,不要带到课堂上来。’当学生步入教室时,可能有着不同的心情。教师需要观察学生的情绪状态,并将其调整到课堂教学所必须的、积极的心理状态。这一部分时间虽短,但对全课有着重要的意义。”[2](p.70)由此可见,注意力培养是声乐集体课的开端与基础,也是学生心理能力的基础能力。

二、想象力培养

声乐集体课对学生心理素质———心理能力的培养,以想象力为重要的组成部分,这种心理能力是注意力的继续与提升。想象力作为一种心理能力,在心理学中是“指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想象的基本材料是表象,但想象的表象与记忆的表象不同。记忆表象基本上是过去感知过的事物形象的重现,而想象表象则是人们头脑中新创造的形象,它是对记忆表象进行加工改造,重新创造出来的形象,甚至可以是世界上尚不存在或根本不可能存在的形象。”[1](p.369)前苏联彼得罗夫斯基在他主编的《普通心理学》一书中明确地指出:“想象是人的创造活动的一个必要因素,……想象或想象力,也像思维一样,属于高级认识过程,其中明显地显露出人所特有的活动性质。如果没有想象出劳动的已成结果,人就不能着手进行工作。人类劳动与动物本能行为的根本区别在于人借助想象力产生预期结果的表象。任何劳动过程必然包括想象。它更是艺术、设计、科学、文学、音乐以及任何创造性活动的一个必要方面。”[3](p.373)声乐艺术是声音艺术或听觉艺术,其中的音乐形象是看不见、摸不着的非直观的艺术形象。这就更需要声乐学习者与声乐演唱者、欣赏者,具备必要的想象力。只有如此,才能很好地进行声乐创造活动。所以,声乐集体课的教学中,在培养学生的注意力的同时,就必须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注意并不是为注意而注意,而是在注意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想象力,并以此进行声乐学习。可以说,学生的想象过程,也就是声乐学习的一个动态过程,更是一个主动性、积极性、自觉性、创造性学习的过程。从本质上,没有想象力,就无法进行正确的声乐学习。因此,声乐教学在声乐集体课的教学中,也要千方百计启发、诱导、开发、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在心理学中,想象还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两种:前者是根据语言的描述或图形、音响的示意,在头脑中再造出相应的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后者则是不依据现成的描述或示意而独立地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这两种想象互相促进,相得益彰。声乐集体课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要对这两种想象力二者兼顾,使其相辅相成。由此可见,想象力的培养也是声乐集体课对学生心理能力培养的重要一环,万万不可小觑。

三、情感力培养

声乐集体课对学生心理素质———心理能力的培养,以情感力为重点与核心,这种心理能力是声乐艺术心理能力的高端能力,也是整个声乐集体课能力培养的高峰。所谓“情感”,指的是“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的反应形式,是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的一种复杂的心理反应,是主体对待客体的一种态度。”[1](p.372)彼得罗夫斯基说:“情感就其内容而言是极其多样的……换句话说,人的情感的根源在于其多样的自然和文化的需要。”[3](p.398)声乐是抒情的艺术,情感是声乐艺术的生命与灵魂。声乐演唱的高低,并不决定于演唱技巧的高低,而决定于情感含量的高低。匈牙利著名钢琴家、作曲家李斯特说:“音乐是不假任何外力,直接沁人心脾的最纯的感情的火焰;它是从口吸入的空气,它是生命的血管中流通着的血液。感情在音乐中独立存在,放射光芒。”[4](p.264)我国西汉时的《毛诗序》也说:“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可见古今中外的音乐家们,都已对音乐的抒情性特征有了一致的明确认知。我国传统的声乐演唱理论中,也一直强调“以情带声,声情并茂”,“不但声之宜讲,而得曲之情尤为重要”,“必一唱而形神毕出”,“一声唱到融神处,毛骨萧然六月寒”……声乐集体课教育对学生情感力的培养,主要有两大方面:一大方面是通过对歌曲的学唱、演唱过程,培养起学生通过歌曲的旋律、节奏、音色、速度、力度、调式、调性、语言(语义、语气、语调、语音等)、演唱技巧(运用装饰音、连音、跳音、顿音、断音、拖腔、润腔、换气、偷气等)等各种手段,来表现歌曲情感的能力。另一个大方面,是教师与学生要实现亲情互动,首先教师要倾情投入,真情关爱学生,热情教课。同时教师要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成为性情中人,与学生形成心连心的教学气氛。由此可见,情感力的培养更是声乐集体课对学生心理能力培养的核心与重点,更应当引起高度重视,并以此作为声乐集体课对学生心理能力培养的一条贯穿线。

查看全文

高职学前教育声乐课探析

摘要:高职院校学前教育培养对象是从事幼儿师范工作的教师,根据学生自身的情况以及幼儿身心的发展状况,课程设置要为学生将来从事的职业———幼教音乐活动服务。在课程设计时,必须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声乐课与音乐教育的声乐课区别开来,找准定位,培养的是具有综合性音乐素质的幼儿教师而不是中小学教师,更不是音乐表演人才和歌唱家,只有做到这些,才能事半功倍。

关键词:综合性声乐课;准确定位;科学性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高等院校的教育理念也在发生深刻的变化。2010年,教育部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把发展学前教育纳入城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对学前教育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培养出一大批高质量、高技能、应用型的学前教育专业人才,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在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中,声乐课属于技能核心课程,占据相当重要的地位。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的目的是通过开展声乐教学活动,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声乐技能知识,提高声乐表演能力;掌握声乐的教育教学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最终要求学生既能唱也要学会教学。

1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现状

1.1学前教育学生现状。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入校之前都没有接受过正规的音乐教育活动。学生们以为声乐课就是唱歌课,只要学会了几首歌曲便完成了课程的学习。他们入学前基本没有声乐知识,但是,要掌握声乐的正确发声技巧和歌唱技巧,难度大,时间长,需要学生充分调动发声器官,这一系列问题给声乐教学带来了困难。1.2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的限制。音乐教育声乐课的教学形式是一对一的教学模式,高校的音乐教育是为了培养中小学音乐教师而设立的。区别于音乐教育的教学形式,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的教学形式更多的是大班授课,这种教学模式的弊端在于学生人数太多,老师不能准确的掌握学生的个性特点,更不能按照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由于地点的限制,音乐活动课程无法得到更好的施展。高职院校从事声乐教学的教师,来校之前是各高校音乐学院毕业的学生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多的是使用在专业音乐学院学习的教学手段,在培养学前教育学生时存在观念脱节现象。高职院校的声乐课教学是一个复杂且充满困难的过程,要更好地完成这门课程的教学,首先要了解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要求,了解学生的声音状况和学习情况,才能更好的完成教学工作。

2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声乐课设计

查看全文

学前教育声乐课分析论文

摘要:“五部合一教学法”针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具体培养目标进行声乐教学,从学生的“手、眼、声、情、表”五个方面进行整体联动的综合式训练,避免了声乐课只解决声音问题的不足,在“以眼为帅,以手为从,以情为纲,以声为用,以表为综”的原则指导下,逐步达到“五部合一、联动而歌”在学前教育专业的声乐教学中运用“五部合一教学法”进行教学活动,教学效果显著。

关键词:学前教育;声乐教学;五部合一教学法

一、目前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的整体情况

声乐课作为学前教育专业重要的专业课程之一,受到了各个开设学前教育专业学校的普遍重视,现阶段学前教育专业的声乐课教学大多采取大课与小组课结合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形式将音乐表演专业的一对多的小组授课形式与理论课的大班授课形式进行了结合,相对有效地弥补了教学资源短缺的不足,使教师既能够进行歌唱基础理论的讲授与歌唱发声的基础训练又可以兼顾程度稍高的部分学生的培优工作,但是无论是哪种授课形式,授课的主要内容都是围绕着歌唱的呼吸控制、歌唱的共鸣控制、歌唱的声音控制、歌唱的咬字吐字等声音塑造与控制等方面。不同的专业由于培养目标各有不同,因此虽然开设相同或相近的课程,而实际上都有各自不同的专业要求。目前开设声乐课的专业主要有:音乐院校的歌剧、声乐专业、师范大学的音乐表演方向的声乐专业、音乐学方向的声乐专业、学前教育专业。音乐学院、音乐表演方向培养的目标是歌剧演员、歌唱演员,是有着精湛的演唱技巧的歌唱演员,要求他(她)们能够完成较大篇幅的艺术作品,有着娴熟的嗓音控制技术,主要是完成文艺晚会或歌剧表演的任务,这类人的特点是歌唱功底扎实、技术全面、声音表现力强、嗓音耐久、可控性强。师范类的音乐学声乐专业培养的目标是音乐教师,教师的职业性质要求这部分学生日后不仅可以自己独立完成歌曲的二度创作还要对歌唱发声的理论有比较细致的学习与掌握,虽然他们的个人演唱技能不要求像音乐学院的学生那么全面与熟练,但是,他们在经验的总结与传授,问题的发现与解决方面却有独特的优势,这些学生是属于那种既能唱又能教的类型。学前教育专业对于毕业生的要求不像前两类那样既要唱得好又要教得好,职业的特殊性要求幼儿园的老师并不一定要拥有歌唱家一样的嗓音也不一定必须要具备深厚的歌唱发声理论与生理解剖方面的知识,以及训练声音各种方法、手段;因为孩子们需要的不是一位歌唱家,也不仅仅是一个教唱歌的老师,他们需要的是一个活动的组织者、领导者和参与者,他们需要的不仅是一位老师,他们更需要一个合作者、一个玩伴。这就要求幼儿园的老师既要能唱又要唱的吸引人,要通过自己的演唱使孩子们愿意听、想听而且愿意学。因此,幼儿园老师的任务不仅仅是完成歌曲的演唱,而是通过自己声情并茂的歌唱与完美的演绎与投入的表演,使孩子们喜欢音乐、接近音乐、爱上音乐。要做到这些,单单靠掌握歌唱的技术是远远不够的。由于幼儿园的孩子生理、心理方面的特殊性,决定了孩子们对于声音的审美要求与成年人是不同的、有区别的,这就给学前教育专业的声乐课教学提出了与音乐专业及师范专业不同的要求,要求学前专业的声乐教学不能再采用音乐学院声乐专业的教学方法,而要针对学前教育专业的特殊性并结合幼儿园日常工作的实际需求,力争通过一系列针对性的教学方法与措施的改进,培养出唱歌、表演、组织活动都很在行的,孩子们喜欢的幼儿教师;这就要求学前教育专业的声乐教学不能只强调“声音”这一个方面,要在声乐教学中同时关注学生的多个方面。针对学前教育专业而设计的“五部合一教学法”就有效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二、“五部合一”教学法“五部合一”

教学法就是将声乐教学的主要内容根据学前教育专业的特殊需求分为“手、眼、声、情、表”五个方面,练习时遵照“五部相连、合一而歌”的原则进行练习。“五部合一”教学法是受中国戏曲训练、表演原则的启发而针对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提出的教学方法,此方法将声乐教学的着眼点分别放在了“手、眼、声、情、表”五个方面,可以有效地避免声乐课只注重声音的打造和歌唱技能训练的单一性,可以显著改变以往声乐课的重点仅仅局限在:呼吸、喉头、共鸣、位置等方面而造成的只重技术不重表演的情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手、眼、声、情、表”五个方面的针对性训练,使学生在练习的时候对这五个方面都有相应的要求,同时明确了五个因素之间的关系和作用,这样就使教师在教学中由原来的一个突破口变成了五个突破口,教学变得更加灵活,学生的学习也由原来的单项多次突围变成了多路单次出击,由原来的“此路不通别无他路”变成了“此路不通他路绕行”,学生可以选择一个对于自己来说相对有优势的因素先集中力量攻克一点,由一点带动与之相关联的另一点,最后形成联动效应,进而连点成面。“五部合一”教学法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同时重视学生的“手、眼、声、情、表”五个方面的训练,通过示范演唱以及视频等其他资料的学习、比对,使学生认识和感受到“手、眼、声、情、表”是歌曲完整表现不可或缺的五个方面,发声方法仅是一个方面而已,完整的表现是“手、眼、声、情、表”五个方面的综合的结果,每次唱歌,哪怕是发声练习也要力求做到:五部齐动!如此训练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养成“五部合一、联动而歌”的习惯。(一)声乐“五部合一”教学法的内容就是将声乐教学的内容基本归结为“手、眼、声、情、表”五个方面,在声乐的教学与训练中均以此五个方面的表现为参照,每个练习、每首歌曲、每次表演、都力求在五个方面均有表现,而不是仅仅只注重歌唱的方法、状态以及声音位置的高低,只有在每次练习和表演时“手、眼、声、情、表”五个方面都有所体现方为合格,最后达到每次歌唱表演时所追求的效果不仅仅只是体现在声音方面,而是体现在声音与“手、眼、声、情、表”几个方面综合而产生的效果。手:即歌唱时手臂的动作、姿势;包括手型、手位,广义上就是人们常说的:体态语,俗话说:“言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由此可见动作是强化人们情感与表达情感的重要的不可或缺的手段之一,练习时要根据歌曲的情绪和意境决定手的动作是温和的上扬,还是坚决的握紧、收回,是舒展打开的盼望还是附在耳旁的倾听等等。练习要点与原则:方向明确果断:手臂的动作要求方向要明确,一般情况下手臂动作都在眼睛的余光的范围内;手臂的动作要意图明确、动作果断,不可似是而非、切勿欲做又止、最忌乱点一气,有表达的意愿就大方的去做不能犹豫。位置眉宇腰间:手部的动作基本是歌唱情景的下意识提示与描绘,手的动作要与眼睛看的方向基本上保持一致,动作范围基本是“高不过眉、抵不过腰”。如:表现“远方”———手要顺着眼睛看去的方向上扬、前伸,表现“广阔”———手要在身前腰部以上从中间向两边打开等等。动作简洁舒展:手部动作应当就简不就繁,动作宜少不宜多,应当舒展大气,不可过于繁琐与夸张。眼:即目光、眼神,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练习内容,人们都知道:眼睛是人心灵的窗户,人的“喜、怒、忧、思、悲、恐、惊”等各种情绪都会在目光中有所体现,人们常说:演员的眼睛会说话!就是说:只用眼神也可以表达清楚内心所想,因此,要求练习者一定要认真分析与体会歌曲的内在情绪、情感并将其恰到好处地予以体现,如:深深爱恋的悠远,庄严宣告的坚定,幸福歌颂的热烈,甜美思念的迷蒙等等。练习要点与原则:歌中写尽千种味,眼中流露万般情:练习时要做到“眼中有景”、“眼中有情”、“眼中有意”、“眼中有歌”,通过各种针对性的练习,大多数歌唱者的眼神都可以表达或传递出歌曲的内在情绪、情感和意境,通过歌唱者的目光就知道会有什么样的声音,如:安静的、轻轻的、粗犷的、豪气的等等。传神全靠心领会、顾盼之间已尽言:人们常把表演者的目光叫做“眼神”,而眼神又分有“神”与失“神”两种,目光有“神”自然能够传“神”而这个“神”就是包括歌曲情绪、情感在内的歌曲的内涵。可用下面的方法进行“眼神”的针对性练习:歌唱时保持正确的站姿,在歌唱过程中除了头部可以适当的活动外,其他部位不许做动作,要求只用眼神表现出歌曲的主要情绪与情感。歌唱中眼神运用的原则是:目光源自内心,眼神是内心的表达。声:即声音,包括声音的状态,声音的位置,声音的力度和音色以及歌唱的呼吸控制、歌唱的喉咙状态等几个重要的技能训练方面。不同的情绪,不同的情感,不同的内心感受,不同的歌唱内容,不同的角色定位都需要用不同的声音进行表现;如:思念用柔和松弛的声音,歌颂用明亮宽广的声音、回忆用温和舒展的声音等等。练习的要点与原则:歌唱状态是基础,声中有情始成功:歌唱时要根据歌曲的类型、演唱内容,决定声音的色彩、类型、速度、力度、强度,而不能无论何种歌曲都是一种声音。如《我爱你中国》是一首颂歌式的抒情歌曲,在声音的设计上应该选择:歌唱打开状态好、声音树立感强、共鸣效果丰富、气息控制稳定力度稍强的声音。声音控制是保证,唱在气上总关情:声音的控制是决定声音类型的主要技术,声音的选择与最终呈现,主要由控制声音的技术决定,没有相应的声音控制技术,心有余而力不足,虽能想到但却做不到,只有掌握了声音控制的技术才可能有效的把控声音,其实这种主要的技术就是:用气息歌唱。情:即情绪与情感,是指歌曲的情绪与情感表达和表现。一首歌仅表现为声音的无可挑剔是不够的;唱歌,首先唱的是歌而不仅仅是声,怎样做到声情并茂才是声乐教学的主要追求。要确定用什么样的声音来表达歌曲的情绪情感,首先要搞清楚五个问题:我是谁?我在哪里?我在唱什么?我唱给谁听?我怎样唱;情的表现即属于“我怎样唱”来表达。练习的要点与原则:首先分析歌曲确定情绪、情感。其次,根据情感的需要调整歌唱时的气息与起音方式、声音力度、共鸣效果等,如:要表达思念的情感:就要用柔和的软起音、用舒缓的气息、轻轻的歌声来表现;要表达激动的情感:就要用急促的气息、关闭声门的硬起音、较强的声音力度、丰富而洪亮的歌声来表现。情绪情感与声音的关联,在二度创作中就是一个解码→还原的过程,只有正确的理解了歌曲的情感表达意愿,才能还原出与之相匹配的声音进行表达。表:有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表情,歌唱时根据歌曲内容与情绪、情感而反应的面部表情;一是表演,即综合了“手、眼、声、情、表”而最终体现的歌曲整体情感的综合的表现效果。歌曲的表演是一门综合的艺术,一首歌曲的成功演绎是演唱者的歌唱技术与多维度的二度创作相结合的最终结果。不能想象一个有着精湛歌唱技术的人,面无表情、一动不动的站在舞台上唱歌会得到观众的喜欢,更何况是幼儿园的孩子们。练习的要点与原则:一是以歌曲的主要情绪为主基调,以表现主要情绪为目的不求细致表情;二是表演的动作要缓慢、要柔和、要写意化,不能快、不能繁琐、不能具体化以免干扰歌唱。(二)声乐“五部合一”教学法中“手、眼、声、情、表”的相互关系教学与练习中“手、眼、声、情、表”五个因素不是独立的,是相互关联的,五个因素之间的关系,是教学成败的关键,在声乐教学过程中五个因素不能割裂开来单独训练,要遵循“以眼为帅,以手为从,以情为纲,以声为用,以表为综”的原则进行教学与练习。以眼为帅:即以眼(目光)为动作的方向主导,要根据歌曲的内涵设计目光的表现类型与方向,如:凝视、遥望、牵挂、迷茫,如:深情地盼望是向前方、向远方。以手为从:即手势跟从目光,要手随眼动,手势的方向与目光一致,一般是目光先动手势后随。以情为纲:即一切的依据是歌曲的情绪与情感,这是总则。以声为用:即声音是用来表达歌曲的情绪和情感的应用手段,抒情的歌曲用什么声音,激昂的颂赞歌曲用什么声音,幽怨的歌曲用什么声音,叙述的歌曲用什么声音都应该有所区别。以表为综:即最后的用来综合的是表演,因为表演是最后各项因素集中的展现形式,其中的表情也是歌曲成败的关键因素。

查看全文

声乐慕课推进音乐教学创新现实意义

摘要:随着网络和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越来越多的现代教技手段被广泛运用,教学更是其发挥作用的重要场所。近年来借助网络平台进行教学的科目由理论课扩展到实践课,声乐慕课便是其中之一。文章通过对近年来在中国大学慕课网开设的声乐相关慕课进行课程类别、教学内容、课程设置、教学形式、教学评价等诸多方面的细致分析研究,阐明声乐慕课教学的共享、与传统教学的互补性、教与学的交互优势,从而使声乐教学效果不断提升,促进了声乐教育的创新与发展。

关键词:慕课;音乐教学;声乐学习

高校借助于互联网机制构建声乐慕课体系,能够以慕课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更加生动、更加多元化的声乐学习享受,从而不断提升学生的声乐学习兴趣和学习质量。扬州大学音乐学院早在2016年就已经开设国内首家“美声之林”声乐慕课,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推进优化提升,由声乐教研室共同打造的“声乐作品赏析与演唱”慕课获批国家精品课程,并在中国大学慕课网定期连续上线,声乐慕课不仅打破传统声乐课堂教学的束缚,实现声乐教学资源的共享化、扩展化,同时也实现了对于传统声乐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推进声乐教学与学习需求的统一,不断提升声乐教学效果,促进了我国声乐教育的创新与发展。

一、声乐慕课现状分析

1.课程类别随着网络和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现代教育技术被广泛运用到各行各业,教学更成为这项技术应用的主要场所,声乐教学也在经过微信公众号慕课的尝试后不断改进完善,有更多的课程进入了中国大学慕课网。目前上线的有关声乐演唱的课程就有25门。其中涉及声乐演唱基础、声乐作品赏析与演唱、声乐教学等方面的教学内容。在唱法上涵盖了美声、民族、流行三种唱法,同时还有具有蒙古族地域特色的呼麦以及根据中国戏曲唱腔创作的戏歌演唱艺术课程。这类课程无论是讲美声、民族还是流行,都是以讲授某种唱法的歌唱技术和艺术为主。慕课中还包括诸多与声乐演唱息息相关的辅助协同课程:视唱练耳、基本乐理、中华诗词经典朗诵与吟诵、古乐谱赏析、世界音乐史与名作赏析、表演与台词、演唱与伴奏等[1]。视唱练耳、基本乐理等课程为声乐学习者提供了最基本也是最需要掌握的学科基础知识;台词和中华诗词的诵读提供了声乐演唱必修的语言正音;乐谱和音乐史及名作赏析拓宽了学生的理解力和鉴赏力;演唱与伴奏则教会学生如何与伴奏者相互配合、相辅相成、相互映衬,使演唱更加默契、出彩,最终达到提高演唱能力的教学目的。2.教学内容一类是以声乐演唱基础为教学目标,以声乐基础理论为主要讲授内容,这类课程较适合初学者和声乐爱好者进行学习。其教学从最基础的知识开始讲授,了解人声的分类、唱法的分类、歌唱的基本状态;练习打开喉咙、正确的呼吸和发声;进而通过初级歌曲的演唱对音准、节奏、换气、咬字吐字以及音域拓展进行基础的讲解和训练[2]。第二类是对有一定演唱基础的学习者和爱好者较有帮助的课程,这类慕课从声乐作品的选曲上就更加清晰有条理。对艺术歌曲、中国民歌、中外歌剧、创作歌曲等进行归类,根据作品的不同风格、不同唱法、不同语言的声乐作品进行细致专业的作品创作分析、演唱分析并进行示范演唱,对演唱者的声音、语言、情感、修养和表演等都提出了更高更专业的要求。同时,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积极互动,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在思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演唱水平,更教会了学生声乐教学的正确方法,有效提高了教学能力。开设这类慕课的单位以扬州大学、河南大学、江西财经大学等综合性大学音乐学院为主,这与音乐学(师范)学生的培养目标紧密结合,同时,在校大学生、中小学音乐教师或有一定基础的社会人士,都能在这里找到适合自己学习的教学平台。第三类则专业性更强,需要学习者有一定的声乐演唱基本功和演唱综合能力,初学者或学习程度较浅的学生很难达到练习要求和学习目的。其授课者多为音乐学院的教授、讲师或有成就的歌唱家,其教学内容更加细致具体。声音方面要求学生进行纯真声、纯假声、偏真声混合、偏假声混合的声音训练,并针对男高音进行高假声的训练,对依字行腔和依音行腔进行专门的讲解和训练。从发声训练到演唱曲目都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演唱难度,尤其是示范曲目多为教师的代表作品或歌剧咏叹调,讲授者都有着极深刻的自我感受,因此,从歌唱时的气息运用、咬字位置到声音的“方向感”,从呼吸的位置、歌词的韵律到声音的审美,每一个细节都不可忽略[3]。这类慕课更适合音乐学院的学生进行学习,同时也值得同行们学习借鉴。第四类是具有地域特色和中华文化特色的课程,在中国大学慕课网上仅有蒙古族的呼麦和戏歌演唱两个平台。相比较而言蒙古族的呼麦学习较有难度,可以说这是极具蒙古族特征的一种发声方法,其发声不同于其他任何一种发声方法,没有专门的书籍去讲授,更多的是口口相传,需要有一定悟性或天赋的人去学习。而戏歌大多根据国粹京剧的唱腔元素进行创作的歌曲,也有根据地方戏曲唱腔进行创作的。因京剧是用具有京腔京韵的普通话进行演唱,因此由京剧而创作的京歌更为大众所接受,也被更多的声乐学习者所喜爱。3.授课形式绝大多数平台都采用一对一的授课形式,即一位授课教师进行内容讲解,一位学生作为聆听者和示范教学对象,一般以独唱曲目作为教学歌曲,这也是最常见、最传统的教学形式。福建师范大学则对教学形式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创新,采用了“三对N”的教学形式,即教师组成三人教学团队,对不同的学生进行共同教学,并且不定期进行轮流组合搭配。这种形式有效地实现了教师协同授课的优质教学资源的开放共享,使学生获得了利益最大化。其讲授曲目多为二重唱、三重唱歌曲,通过演唱和舞台实践,学生学习和掌握了必要的声乐演唱基础知识、基本演唱技能、舞台表现力和博采众长的教学能力,更增强了共同合作的意识和信心。

二、声乐慕课的教学情况分析

查看全文

高师声乐教学与中小学音乐课对接

一、我国高师声乐教学的现状

我国国内音乐学院“音乐教育”专业或高等师范(综合)院校音乐学院(或音乐系)从事声乐教学的教师,大多毕业于专业学院的声乐(歌)系,后由于工作原因,加入到高师声乐教学的师资队伍。从专业角度来讲,这是件好事;但从音乐教育的特点来看,专业演唱的表演型人才,在音乐教师教育专业的声乐教学中,反映出种种问题:教师大多沿用专业声乐教学的方法,根据学生个人声音条件,以声乐专业教学方式进行训练,背离了“教师教育”以培养中小学音乐教师、输送合格中小学音乐师资人才为主要目的的教育宗旨。又随着这些年各省联考的形势下,音乐教育类考生是在高三阶段匆匆准备应试,专业技能与以往有明显的下滑。在此情况下,如果教师仍按照声乐专业重视技能演唱的培养模式进行教学,势必造成学生在毕业后无从适应中小学歌唱教学的需要。我们说,当前这种按照声乐专业培养模式的教学与中小学师资目标培养上,严重脱节。我国中小学的音乐教学以唱歌课、欣赏课和综合课为基本教学形式。作为对接中小学歌唱课最直接的“教师教育”的声乐教学。然而,目前的教育现状则表现为:高师“教师教育”专业毕业生进入中小学的音乐课堂时,通常会发现在大学时期的声乐学习由于过于突出个人演唱技能,而对中小学一个大班的歌唱课教学时,往往感觉不知所措也无从下手。再加上对中小学歌唱课教学目标、教学标准、教学方法的认知不够,就凸显出高师的声乐教学与中小学歌唱课堂存在不对接的现象,进入工作岗位的学生,仍需要一个再学习、再摸索的过程,才能适应中小学歌唱课堂的需要,而不能将大学所学的知识技能、教学理念行之有效的运用到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实践中。当今,我国高师声乐个别课教学的内容,更多沿用专业院校声乐表演的培养模式——根据学生个人的嗓音特点、演唱水平、声音特色,依据“民族、美声”唱法的审美原则,进行唱法分类及曲目选择。这样的教学内容,势必造成学生将自己的演唱与声乐表演专业学生进行对比,而背离了“教师教育”声乐教学的培养目标与教学原则。我国目前音乐教师教育专业的声乐教学,基本采用集体课、小组课及个别课三种教学模式,各学校因具体情况而对各教学模式有所侧重或有所选择。但问题是——这三种教学模式之间在教学侧重及教学理念上,并未与中小学音乐师资培养建立有效的配套及衔接,具体表现为:其一,高师声乐集体课的开设及讲解内容,大多集中于具体声乐演唱理论概念、部分歌唱家的演唱、声乐教学进度的制定、声乐集体课教学组织原则等的讲解,而针对我国教育部关于中小学音乐教育“新课标”1的解读、中小学歌唱课的要求与目标、中小学生歌唱的生理与心理特点、中小学歌唱课的课件制作及优秀音乐课案的学习与分析的内容少之又少,甚至有些属于“盲区”。其二,近年来对音乐教育类声乐小组课教学的研究硕果累累,但在实际声乐集体课的教学,仍更多是为缓解“教师少、学生多”这一现象,声乐教师上课多采用集体练声、集体唱歌的形式,并没有根据音乐教育类的培养目标而进行有针对性的声乐教学训练。其三,所有从事声乐教学教师都喜爱并认可的教学方式是声乐个别课,其符合声乐专业演唱的教学特点,教师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演唱教学,由于教师也是接受这种教学模式毕业的,故在其授课时手到擒来、得心应手。此外,个别课教学更容易取得良好的成果,在还是以传统学生演唱水平为依据的教学成果评价体系检验教师教学水平的今天,声乐教师的成就感,更多体现在个别有天资的学生的声乐比赛成绩而显现。所以,建立起“教师教育类”与“声乐表演类”不同的评价机制与体系,是当务之急。

二、改变观念与中小学的教学实际对接

2001年,伴随着基础教育的改革,教育部颁发了《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4,即所谓的“新课标”。国家对中小学歌唱课教学有的相关要求,对“新课标”内容的解读,音乐教育类声乐教师,应该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地将“新课标”的要求及指导原则,运用在自己实际教学中,并进行各种教学尝试,以提高教学质量。对于培养中小学一线教师的高校师范教师、对中小学教学的特点提出要求。2004年12月,教育部印发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音乐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5,要求“进一步深化高校音乐学(音乐教育)本科专业的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适应学校音乐教育的高素质人才。”因此,对从事高师“教师教育”的声乐教师而言,必须从思想上明确“教师教育”声乐教学的目的和任务,是要通过全面系统的专业教育,培养合格的中小学音乐教师,只有认清方向,才能走出当今教学的误区,探寻出发展适合“教师教育”声乐教学的独特之路。“新课标”将音乐课程的目标表述为三个层面: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课程教学方面包含四个领域:感受与鉴赏、表现、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其中也可以总结出现阶段学校音乐教育的基本思想:一,将审美放在首位。在新课程理念中,审美教育的基本原则是:始终把音乐作品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来体验;教学中充分揭示音乐作品的表现力和音乐表现中的作用;教师和学生对音乐进行描述而不是解释;音乐教学的全过程都应有情感参与;二,重视文化的传承。自从上世纪“学堂乐歌”以来,中国大陆的音乐教育基本借鉴欧洲体系,“新课标”对“弘扬民族音乐”的理念给于重视,同时注重多元文化与本土文化的结合,将“理解多元文化”作为理念之一;三,注重音乐教育在培养人的音乐潜能尤其是创造力方面的作用。“新课标”强调音乐课程的价值之一是“创造性发展价值”。《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解读》6中对音乐教育在发展学生创造力方面的特殊功能表述为“音乐的产生过程就是全部的创造过程,我们称其为三度创作:作曲、表演好欣赏;音乐具有“不确定性的”特点,即同一首作品,有多少观众就会有多少不同的感受;音乐的情感特征可以极大的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和创造热情”;四,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放在课程目标首位。”新课标”中的情感不仅体现为学习兴趣,爱好和热情,更关注情感本身的体验和内心世界的丰富。“新课标”中提出“对弘扬民族音乐”的理念给与重视。其中指出“应将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作为音乐课重要的教学内容,通过学习民族音乐文化,使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操”。这一观点对高师声乐教师来说,应对这一问题有充分的认知,高师的声乐教学是以培养中小学教师为目标的,鉴于“教师教育”专业的特点,高师声乐的个别课的教学内容,应有民族民间音乐的基础学习,通过发声练习掌握科学的歌唱技能运用,在一、二年级广泛演唱各风格歌曲(包括中国民歌与戏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对各种风格声乐作品的音乐内涵理解和表现,加强中国声乐作品的演唱,打破“唱法”概念的约束,实现科学演唱方法对不同风格声乐作品多角度、全方位的艺术表现。长期以来,由于我国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声乐教学受声乐表演专业教学方法的影响,其在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上,都没有整合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能够良好地与中小学歌唱教学对接、体现“教师教育”特点的声乐教学体系。

三、“新课标”下的高师声乐教学体系

高师音乐教师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中小学音乐师资。我国中小学音乐教师大多来自于高师院校,高师院校的声乐教学对学生音乐审美、知识技能、创新能力的启发将直接影响中小学歌唱课的教学。如何建立与“新课标”相对应的高师声乐课程教学体系,就显现的至关重要。高师声乐教学历经多年的改革与实践,已由原来传统单纯“一对一”的教学模式,发展为今天融集体课、小组课与个别课于一体的学科教学体系,对于该体系的形成应该说是适应了师范教育的发展需要,符合师范教育的特点,因此是值得肯定的。但问题在于,这三种教学模式之间,如何有效地形成与中小学歌唱课的教学相一致的培养模式,笔者认为应调整以下三种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方法:1.高师声乐集体课。它应以理论教学为主,是针对“教师教育”声乐教学的集体课。其授课对象主要针对一二年级的师范类声乐学生,该课程的授课内容除了包括一般声乐教学法中所包含的声乐发声的相关理论基础、声乐发展史、声乐教学计划的制定、教学大纲设计、教学方法及课堂组织形式等内容进行教学。此外,更应该突出的内容在于:高师声乐教学的培养目标及原则、教育部关于中小学音乐课堂教育的标准及要求、对《新课标》的解读及相关文件政策的了解、中小学歌唱教学的评价机制、对中小学歌唱教学教师素质及能力的需求、对中小学歌唱教学的教材的分析、中小学学生的歌唱心理与生理、变声期的歌唱教学、中小学优秀教学课案的展示等突出中小学歌唱课堂的理论内容,为更好的在小组课的实践中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2.高师声乐小组课。指一个学时45分钟之内一个老师对2-6个学生的课堂教学模式,声乐小组课的教学,是高师声乐理论大课的实践课堂,是有效衔接声乐集体课与选拔优秀业务学生个别课的中间环节,对于高师声乐教学而言,小组课的教学模式有着重要意义。在音乐教师教育声乐小组课的教学中,小组课的教学最为重要。在教学中,要始终将“新课标”的要求放在首位。如何在这一理念下完成高师声乐教学的人才培养,小组课的教学恰恰为“审美”教学理念提供了最好的实践平台,在小组课的教学中,同学们可以就一首声乐作品的不同演唱、不同感受、同一作品的“审美”表现,提出自己的见解,还可以通过不同的同学演唱,进行作品相同与不同的“审美”体验与感知。通过课堂演唱技术方法训练使学生得以认知:什么样的声音?什么样的语言表现?什么样的形象塑造?都可以让学生在“体验与感知”中得到切身体验。小组课的教学为学生互相观摩、对教师教学方法的实践学习,提供了最具“师范性教学”特点的平台。在小组课的教学课堂上,教师采用单独练声或演唱的方法,对个别学生进行演唱技术环节的教学。单独练声或演唱的同学在其他同学面前展示自己对教师教学内容的理解与掌握,这本身就相当于一个演出实践的过程,同学可以克服紧张、害羞、胆怯等心理障碍,逐步建立起自信的演唱与表现,对于今后从事中小学的大课歌唱教学提供了心理锻炼。同时,观摩的同学也可以通过观摩别的同学的演唱,更清晰的理解教师所教的内容,所为“旁观者清”就是这个道理。就声乐演唱来讲,每个人都是通过外耳听到别人的演唱,而内耳“听”自己的演唱,因此,在课堂中观摩教师对其他同学的教学,有时比自己亲身演唱感觉,还要清晰。与此同时,学生还可以直观地学习声乐老师的各种教学方法,掌握教学的基本规律。所以,声乐小组课的教学可以称为“最具教师教育性质”的课堂,最大特点就在于其很好的融入了“教”与“学”的教学过程。小组课的教学,为师范类学生的“钢琴伴奏”“即兴伴奏”“自弹自唱”提供了锻炼的平台。在中小学的歌唱教学中,教师必须具备给歌曲配伴奏,弹唱歌曲的教学能力,“教师教育”专业的学生都有钢琴课、即兴伴奏课,但如何将这些课程的教学内容融入具体的实践中,以更好的适应中小学的歌唱教学需要,声乐小组课的教学就为学生提供了钢琴伴奏、即兴伴奏的实践课堂。在小组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情况,要求学生之间互相弹伴奏,包括练声和歌曲演唱,这样不但调动了整个课堂学生的积极性,教师也可以把精力更多的放在对音乐作品中音乐要素的讲解上,一方面更好的培养了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另一方面也加强了学生“表现、创造”等综合能力。小组课教学为加强学生识谱能力的实践运用提供良好平台。“新课标”对中小学歌唱课学生技巧的掌握要求第一项就是:识谱环节。对于识谱环节的学习不能仅仅停留在枯燥的乐理常识部分,高师声乐教师要在声乐小组课堂上对学生进行简谱、五线谱伴奏的实际锻炼,这样也为学生更好的进入中小学歌唱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弹奏技能基础。小组课教学,为中小学歌唱课中的合唱教学提供了声部基础及排练平台。在中小学的歌唱教学中,合唱教学是重要的教学内容。前苏联教育家克鲁普斯卡娅7曾认为:合唱是任何教育工作都不可替代的重要形式。“新课标”中也明确指出:“要重视加强合唱教学,使学生感受多声部音乐丰富的表现力,尽早建立与他人合作演出的经验,培养群体意识及协调、合作能力、使他们在歌唱表现中享受到美的愉悦,受到美的熏陶。”为配套中小学歌唱教学中的合唱教学,在高师声乐教学小组课的教学内容中,合唱同样是重要的环节,通过演唱经典的合唱曲目,为学生打下良好的声部感知基础,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生的音乐潜能及创造力,采用领唱、齐唱、声部对唱、轮唱加上表演唱的多种形式进行合唱的排演,全方位培养学生对接中小学歌唱课教学的理念及教师业务水平。3.高师声乐个别课。不可否认,声乐教学模式应该有“一对一”的个别课教学,这一教学形式能更加实现教学中,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教师根据学生具体的嗓音条件、演唱水平进行相关的技能训练及曲目选择,这对于学生更好的掌握声乐技能,提高演唱水平是最为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个别课的教学优势为广大声乐教师认可并在实际教学中运用最为广泛。但如何在高师的个别课教学中突出“师范性”特点,做好与声乐小组课的良好衔接,是每一位从事高师声乐教学教师应思考并重视的问题。高师声乐个别课的教学应在三年级设置,教学对象需在一、二年级集体及小组课中声乐专业表现突出的学生中选拔产生,以实现提升小组教学,突出专业技能的个别课指导原则。本着“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高师声乐教学在一、二年级的教学中,将集体课的教学内容进行小组课的实践体验,每一位学生都建立起清晰的对中小学音乐教学特点的理论认识,在两年的小组课教学中,学习并实践与中小学教学需要的基本教学能力及方法,但“术业有专攻”,在这一过程中,必然表现出有的学生钢琴能力较强,有的学生声乐悟性更好,有的学生表现出良好的理论知识的掌握与教学,因此,在二年级升三年级的时候,可以组织有专业方向选拔性的考试,学生通过考试进行专业分流,取得更进一步的个别课学习资格,提升对专业技能的学习。在高师的声乐课的个别课教学中,要强调“教师教育”的方针。目前高师声乐个别课教学的内容,更多情况下依然沿用表演专业声乐的培养模式,即:根据学生个人的嗓音特点、演唱水平,声音特色,依据“民族、美声”唱法的审美原则,进行唱法分类及曲目选择。这样的教学内容,势必造成学生又将自己的专业演唱与表演专业学生进行对比,而背离了“教师教育”声乐教学的培养目标与教学原则。应该指出,在高师声乐教学中,应该树立“打破唱法壁垒,培养适合基础教育的音乐教师”这一观念,无论是“美声唱法”、“民族唱法”或“通俗唱法”,都要有良好的呼吸运用、共鸣腔体的有效调节、准确的咬字吐词为基本正确的演唱方法。在此基础上,要加强音乐教育类声乐教学曲目的多元化,其中不仅有基本的意大利艺术歌曲的演唱,而应把更多注意力放在中国作品如民歌小调、古诗词歌曲,包括一些脍炙人口有代表性的戏曲唱段的学习及演唱。在教学过程中,要很好地实现了对音乐的“审美”体验,同时将情感态度及爱国的价值观逐步融入对作品的理解与演唱中,更好的实现“洋为中用”“弘扬民族音乐”的教学效果,而不是一味的认为唱西方歌剧咏叹调才是专业水平高的体现。

查看全文

微课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运用

摘要:近些年来,声乐的快速发展逐渐延伸到了教育领域。微课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形式,将传统教育理念与现代化教学方法相互结合,起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受到了各个教育阶段工作人员的广泛关注。文中从高校声乐教学的角度出发,分析了将微课模式应用于其教学过程的有效策略,以此与同行教育工作人员共勉。

关键词:微课;声乐教学;运用

现阶段对于高校声乐教学来说是一次全新的理念,通过在传统的教学观念上加入微课教学模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教学观念上是一次重大的改革与创新。传统的高校声乐教学通常都是以教师在课堂上的讲解,使学生对这样的传统教学模式不够重视,因此导致教学目标有所延误。在现如今的微客理念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全新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声乐教学有一定的了解与掌握。

一、微课教学理念

微课(Micro-Lecture)是信息化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产物,微课教学将教师和学生双方都变成了课堂的参与者。利用微课模式进行教学,教师不再将书本作为传授知识的主要载体,而是通过计算机设备播放教学视频或者是事先准备好的PPT,将教学内容以更加直观化、立体化的方式展现出来。教学过程中,教师将会围绕本课的重点内容或是疑难知识点进行重点的讲解,但是这个过程不会太长。虽然看似容易,但是微课的顺利开展离不开大量精心的前期工作,比如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学生反馈、教师点评,所有这些教学资源的有效利用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微课教学环境。微课教学与传统的高校声乐教学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其一,微视频的教学持续的时间仅为5-10分钟。在这段时间内,学生能够接受到大量的学习信息。其二,教学知识点精短,微课教学时间短,因此知识点比较集中、精炼,学生可以透过这些知识点快速的抓住学习的精髓,找到重点。其三,视频资源真实具体,课堂创新度高,微课堂所使用的视频资料通常与学生的生活存在着直接的联系,因此学生会很快的被课堂中的内容吸引,提高学习效率。

二、微课模式应用于高校声乐教学的必要性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