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乐教育范文10篇
时间:2024-03-12 14:13:59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声乐教育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声乐教学教育艺术
提高声乐表演艺术,需要研究和涉及的问题很多,如声乐艺术的基本功与艺术修养问题,中外唱法的结合问题,声乐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如何保护嗓音问题等。笔者就声乐表演及教学中出现的诸多问题谈几点浅见。
一、兴趣与信任
作为一个声乐教育工作者,必须使学生对自己的专业有兴趣,对自己的专业老师信任。爱因斯坦说“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意义早已被人们所认识。兴趣是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条件,也是学生在人生旅途中不断学习进步的动力之所在。对于刚开始接触声乐的同学来讲,可以利用各种方法让他了解声乐艺术的美和雅,进而让他对此喜欢、着迷,在声乐学习中永葆兴趣。“授学生一瓶水,自己必须要有一桶水。”作为一个声乐教师,必须要有较好的演唱水平,使学生崇拜自己、信任自己,也有利于提高学生对专业的兴趣。教师要尽量给学生一个充分自由发挥的空间,使每一个学生的思维处于一种积极的、活跃的状态;创设一种能激发学生积极性、创造性的环境,营造一种轻松、活泼的氛围,指导学生进行丰富思考与释放。
二、声乐演唱中的“声”与“情”的处理
许多学习声乐的学生及演员,往往只注重技巧和音色的运用。而忽略了在训练中“情”的运用,以及艺术表现的运用。有许多人,练起声来呆呆板板,死气沉沉。练声只练声,唱歌只唱歌,毫无激情。声与情,技与艺,从来都是歌唱艺术中的血肉相连的两个部分。发声、咬字、吐词和内容的表达构成歌唱的整体,又是不可分割的三部分。好的歌唱不仅声音技巧好,更重要的是表情达意。声乐不仅仅是听觉艺术,而是听觉与视觉结合的艺术。一首好的作品,还要靠好的歌者来表现,才能激发观众的强烈共鸣。好的歌唱应当是音色优美悦耳,感情真挚动人,语言形象准确,技法运用自如,形体动作大方,成为多种因素汇集于一体的扣人心弦的完美艺术。就是说,只有声情并茂、技艺结合,才能使歌唱达到感人的境界,产生极富感染力、沁人肺腑的艺术效果。在声乐艺术的发展过程中,“唱声”与“唱情”也有不同的看法,这种不同看法的存在,从一定意义上说,也是相互促进、相互理解、相互融合的过程。所以,在教学工作中,必须坚持技艺结合,声情并茂、以情带声、以声表情、寓情于声。因为“声”是基本功,没有唱“声”之功,也无法达到唱“情”的目的,也就没声乐艺术,声与情是相辅相成的。古代唱论(乐府传声—曲情)上说“唱曲”之法,不但声之宜讲,而得曲之情犹重。盖声者众曲之所尽同,而情者一曲之所独异,如果“唱者不得其情”,即声音绝妙、而与曲词相背,不但不能动人,反会听者索然无味。这就是说,只有当歌唱者对歌曲的内容有了认真、正确的理解,同时又注重了歌曲感情的表现,才能使听众得到艺术上的享受。这也是“技”与“艺”的关系。精湛的声音技巧可以促使艺术感染力的产生。没有“技”,也就无所谓绝妙的“艺”,没有纯熟的声音技巧,就不可能有完美的艺术表现。对于声乐工作者来说,“声”与“情”、“技”与“艺”是完美的艺术结合,也是达到完美艺术表现的目的。笔者就声乐教学中“声”与“情”的统一与表演艺术的结合,谈几点感受。
(一)声乐教学及声乐训练中,注重“声”“情”结合在以往的声乐教学与训练中,很多人往往忽略了一个问题,即一个好的声乐演员,既要有美的嗓音,又要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就是说还要有一定的文化知识、一定的表达能力、理解能力以及我们常说的“好的悟性”,往往是只注重声音的训练,有些甚至生搬硬套的教学方法,学生很多不能理解怎样才能唱好一个练声曲或一首歌曲,缺少启发式的教学。俗话说,没有激情的演员不是好演员,那么同样,没有激情的教师就是好教师吗?当然也不是。怎样去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积极性,全方位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挖掘学生的潜力,激发他们内在的感情,这在声乐教学中至关重要。教学在改革,这种改革当然也包括声乐教学模式的改革。以前,我们在声乐教学或训练中,一般不要求学生带有感情地去练声,只是刻意地要求声音的美,忽略了启发他们的激情。比如,当学生唱练声曲,以母音练习时,除了让他们唱“a”“ei”“i”“o“"u”之外,只是讲讲声音的流畅、声音的位置、气息如何贯通、口腔如何打开等等。对初学声乐的人来说,有时候会说的他们一头雾水,不知所措。这样长此下去,很多学生便失去了兴趣,即使学生坚持下来,会有一些提高,但收效甚微,成效并不显著。如何通过“声”与“情”的结合,使在声乐训练中的学生,更快更牢固地掌握基本功,是一个重要问题。有的学生认为,学的就是声音的美,只要声音美曲子唱对,词唱清楚,就认为一首歌曲作品或者一个练声曲就算完成了,其实并不尽然。比如学生在唱母音练习的时候,有些教师很严肃甚至是很威严地要求学生,应当这样,应该那样,不去从情绪上激发他们如何唱。学生不能理解,板着脸很用心地唱来唱去,仍然完不成学习任务。当学生因为学不会、掌握不了方法而苦恼、感到枯燥的时候,就会丧失学习的信心与兴趣。那么,我们作为声乐教师,为什么不能循循善诱地引导他们呢?你可以告诉他们,就像站在高山上,或海边,面对浩翰的云海、大海、伸出双臂,尽情地深呼吸,心情开朗地把自己融入大自然中,轻松地歌唱!还可以在普通的母音练习中加入声母,改为字、词的练习,通过理解字、词,注入情感来练习发声及呼吸方法,要比单一母音练习收效会好得多。除了填词的发声练习外,选用一些歌曲片断作为练习曲。对初学声乐的初级水平学生,选一些简单的歌曲片段,如民歌类的“花非花”、“牧羊歌”等,边练声边练咬字,再加上一些对歌曲理解表现手法,以“情”带“声”,以“声”传“情"的唱会轻松,会比较容易地找到感觉!学习兴趣提高了,悟性提高了,那么学习的效果也会随之明显提高。
声乐通选课教育革新
21世纪是创新的时代,充满挑战和机遇。社会对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开设声乐通选课是培养学生声乐审美水平,全面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举措。随着学分制改革的逐渐深入,高等学校普遍开设了声乐通选课,以增强学生的美感体验,培养学生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一、声乐通选课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自1998年教育部倡导开设音乐选修课以来,全国许多大学开设了音乐选修课,声乐通选课也在不少大学中开设。实践证明,高校声乐选修课对陶冶学生情操、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与此同时,高校声乐通选课教育存在着诸多问题。首先,教材建设问题突出。目前,尚没有专门针对高校通选课的声乐教材,一般高校声乐通选课所用的教材都是各校根据本校的情况自己选定的,基本是专业声乐课程的初级教程。其次,教学内容与教学目的不统一。高校声乐通选课着重于陶冶非声乐专业学生情操,而目前声乐通选课教师由于都是音乐学院科班出身,所教授的内容更多的是倾向于专业教育。第三,教学方法与通选课实际不相适应。专业声乐课程着重于教师与学生一对一的训练发声方法。而通选课的学生重在欣赏,两者之间的矛盾严重影响了声乐通选课教育。最后,教学投入不足是现在声乐通选课发展的一大制约因素。声乐课程需要专门的音乐教学设备和教学器材,但是,学校经费紧张,很难满足声乐课程对设备和器材的需要。
二、声乐通选课教学目的和任务
声乐课客观上属于一门技能课,进行声乐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声乐理论知识、歌唱技能技巧,培养学生分析处理声乐作品并具有演唱作品的能力和经过基本功训练等等。但是从目前情况来看,普通高校学生的音乐素质参差不齐。绝大部分学生声乐基础薄弱。基于通选课教学的现实,声乐教学的目的应该定位于:
1教学的目的以陶冶情操为主
中国声乐教育大家喻宜萱声乐教材研究
【摘要】喻宜萱(1909-2008),中国著名声乐表演艺术家、声乐教育家,是西方美声唱法在中国早期的传播者和推动者之一。喻宜萱创建了中央音乐学院声乐系,并担任声乐系主任,她还曾担任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喻宜萱教授教书育人,在她多年的声乐教学实践基础上,她不断总结经验,深入研究声乐教学方法,形成了一套独特的“喻氏声乐教育体系”。通过这套科学的声乐教育体系,喻宜萱为中国声乐界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声乐人才。在声乐教材方面,喻宜萱曾编配了十几种声乐教材,为我国声乐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此前,关于喻宜萱的声乐教材贡献研究还没有出现系统的专著和论文,此文将填补这一方面以往的空白。
【关键词】喻宜萱;声乐教育;声乐教材;贡献
喻宜萱(1909-2008)早年毕业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及上海国立音乐院,后赴美国康乃尔大学留学,主修音乐,她是我国最早一批留学美国学习音乐的歌唱家。喻宜萱学成归国,成为了一名优秀的声乐歌剧演唱家,多次于世界各地举办个人独唱音乐会。随后投身于我国的声乐教育事业,1950年,喻宜萱任教中央音乐学院,担任声乐系主任。1961年,喻宜萱担任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喻宜萱教授在她的声乐教学生涯中,在完成繁重的教学任务,严谨、认真地教授学生之余,她还不断地总结教学实践中的经验,刻苦研究声乐理论。喻宜萱教授发表了很多学术性的文章、论著,编配声乐教材。她的声乐教学经验及声乐理论成就为后人提供了声乐学习的理论基础,对当下的声乐艺术实践提供了很大的参考价值。本文着重阐述喻宜萱对声乐教材贡献。经笔者收集与整理,按照时间顺序,喻宜萱编选译配的声乐教材如下表所示: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对中国声乐教育大家喻宜萱的声乐教材贡献研究进行阐述。
一、喻宜萱声乐教材的产生
回顾喻宜萱艺术成长历程,喻宜萱从小便有学习音乐的天赋。喻宜萱出生于书香世家,祖父曾是前清翰林,父亲是清朝末届举人。喻宜萱自小便生活在这样的书香环境里,这为她日后的成人成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喻宜萱曾考入私立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今南京艺术学院)及上海国立音乐院(今上海音乐学院)学习钢琴和声乐,就此树立了日后从事声乐学习及声乐工作的信念。1933年,美国逐渐摆脱了经济危机,不少中国学生怀着满满的抱负准备出国深造。喻宜萱于1935年赴美国康奈尔大学研究生院攻读音乐课程,留学期间,喻宜萱在美国多个城市举行了独唱音乐会。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选择出国留学的中国学生无疑是十分优秀的,像喻宜萱留学到了美国极富盛名的康奈尔大学研究生院,更是属于佼佼者。“他们中的许多人后来克服种种困难,毅然返回祖国效力。”[1]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尚未结束,中国处于烽火连天的抗日战争阶段。当时在国外的中国留学生不太清楚国内的具体形势,加上有的国家为优秀的中国留学生提供丰厚的奖学金和工作岗位,或是在抗日战争的情形下为了躲避战争而选择留在国外,中国大量留学国外的人才大量流失了。但还是有相当一部分立志要学成归国,回到祖国为国家作贡献的中国留学生,在国内正值抗日战争,时局极为不稳定的情况下毅然决然回到祖国的怀抱,喻宜萱便是其中之一。喻宜萱归国后,便投入了声乐教育事业。1939-1945年间,她先后担任过成都金陵女子大学等各类大学的音乐系教师、教授、音乐系主任及音乐指导。1946年至新中国成立的三年间,喻宜萱投身于她的声乐演唱事业,在全国各地举行了独唱音乐会,还应联合国科教文组织邀请去欧洲各国考察音乐教育,并在国外举行了独唱音乐会。喻宜萱国内外的学习经历与回国后的声乐教学工作、声乐演唱经历都为她日后编写声乐教材提供了理论及实践来源。1949年新中国成立,喻宜萱回到了祖国,继续她的声乐事业。1950年,喻宜萱创建了中央音乐学院声乐系并担任系主任及教授。1961年,喻宜萱担任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1984年,她辞去了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声乐系主任等职务。2008年1月8日喻宜萱教授因病逝世,享年99岁。在喻宜萱回到新中国从事音乐教育的几十年间,她在进行声乐教学、声乐演唱等实践活动的同时,凭借着她自身优越的演唱条件、丰富的声乐演唱实践及扎实的声乐理论基础与外语基础,她还致力于中国声乐理论的发展,撰写了学术论文,翻译了外国声乐理论作品,编选了十几种声乐教材。
二、喻宜萱声乐教材的内容
声乐心理学在声乐教育的运用
摘要:声乐的教学与其他专业教学模式不同的是,声乐教学对于学生的技能和素养的结合以及内外兼修有着更加高度的重视,声乐心理学在声乐教育中的应用,有助于学生更加科学地安排学习时间。在这一背景下,本文对声乐心理学在声乐教育中的运用进行分析,首先文章对声乐心理学进行了简要的概述,其次概括了声乐心理学在声乐教学中应用的意义,最后详细分析了声乐心理学在声乐教育中的应用。
关键词:声乐心理学;声乐教学;教学应用
在我国的传统音乐教育中,声乐教育是一项重要的教育之一。在声乐教育中,各个高校都有着不同的教育方式,并且许多教师成员也较为复杂,因此,当前如何利用已有的教育体系对当代的高校声乐专业的学生进行声乐系统知识的相关教育已经成为了声乐教育工作者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在进行日常声乐教育工作中,教师应该懂得如何从尊重人的心理发展的角度进行声乐知识教育,并且积极寻找学生的心理因素,以此辅助学生提高自身声乐专业技术水平。
一、声乐心理学概述
心理学就是对人的日常心理状态以及其将要发生的变化规律的科学,而声乐心理学不仅仅是将声乐学科以及心理学进行相互交融的学科,更是心理学在进行研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且其归纳在了心理学应用的范围之中。在声乐艺术中,声乐心理学是对人的心理变化的规律进行不同程度的研究,并且其主要是为了给从事声乐行业的工作者进行心理理论基础的提供,科学地帮助声乐学习人员在学习声乐知识时获得更多的专业理论。声乐心理学的基本理论知识以及其相应的研究成果可以为声乐教育甚至是声乐竞赛提供更加全面科学的引导和帮助。对于每一位声乐演唱者来说,学好声乐心理学的理论知识都是十分重要的,学好声乐心理学的知识能够提高学生自身对声乐知识的学习以及教师对学生声乐知识的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声乐教育都存在着全局性的重要教学意义,对于其他音乐方向的教育来说,都有着一定程度的影响。在进行声乐教育中,教学者往往更加重视学生的心理素质,而学生的心理素质对其发声器官有着直接的影响[1]。例如:有些心理素质差的声乐练习由于缺少心理素质的常规训练,导致在进行声乐演唱的重要场合中,因为心理压力过大而导致失声。因此,在进行声乐教学中,应该将声乐心理学广泛的融入其中,辅助声乐练习者的心理成长,进而不断地提高声乐学习者的相关知识技巧。
二、声乐心理学在声乐教学中广泛应用的原因
声乐心理学在声乐教育中的作用
摘要:声乐心理学是声乐艺术与心理学理论概念上的交融,声乐心理学在音乐课堂上的运用,可以被称之为声乐教育上的重大突破。声乐心理学的使用,对于研究学习声乐艺术的学生们的心理活动,进而更科学、合理地安排声乐教学活动有积极的作用。因此,本文将借鉴心理学在教学中的成功经验,尝试在声乐教学系统运用心理学理论进行学生教育。在此基础上,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声乐教学知识。
关键词:声乐教育;声乐心理学;教育;研究
声乐教育被视为传统音乐教育中的大项。在声乐教育体系中,各学院都自成一派,教师成员也非常复杂,因此,如何利用现有教育体系对学生进行声乐系统教育是现今声乐教育工作者们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声乐心理学侧重于研究、从事声乐艺术的人的心理成分,运用得当,可以有效帮助艺术者们提升自身声乐学习的水平。教育工作者们,更应该从尊重人的心理发展规律,研究人的心理规律,寻找积极的心理因素,帮助学习者们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
一、声乐心理学的含义
所谓声乐心理学,其实就是心理学的一门分支。声乐心理学重在研究声乐系统中的心理构成因素,例如,在某场声乐演奏活动中,演唱者在演奏活动中所表现出的动作、情感、思维、感官等,都可以作为声乐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此外,声乐演唱者在从事声乐演唱的长期过程中所形成的的个性心理,也应该被做为研究的重要成分。声乐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的组成部分,它的本质就是要将心理学理论应用到社会各项实践活动中。声乐心理学的出现,不仅给长期从事声乐活动的人们以心灵上的指导,更为奋斗在声乐教育工作第一线的教育者们,提供了教育教学活动的指引。相信在未来,会有更多的教育工作者们看到应用心理学的重要作用,并积极利用,帮助受教育者们在自身学习中取得更好的成就。
二、声乐教育中运用声乐心理学理论的实际意义
声乐教育在通识教育的功效
[摘要]通识教育的宗旨在于引导学生将不同学科知识融会贯通,秉承“育”大于“教”的理念,让学生在自主思考的过程中,灵活应用各科知识。声乐教育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声乐教育作为通识教育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很好地贯彻了党和国家倡导的“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因此声乐教育在通识教育中能产生很大的功效。所以这需要声乐教师转变观念,全面了解声乐教育,将声乐教育的功效充分发挥出来,从而实现通识教育的目的。
[关键词]声乐教育;通识教育;功效
近年来,各大高校越来越重视文化素质教育,并纷纷开展文化素质教育工作。在此过程中,通识教育理念逐渐得到关注和认可,并被不少教育工作者付诸实践。作为通识教育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声乐教育以其能良好培养大学生能力与素质的优势,也逐渐为人们熟知。但是声乐教育在不少高校并没有被引起足够的重视,不少高校的声乐课都是以选修课为主,并且课程内容不够丰富多样,不少声乐老师对声乐教育也没有充分的理解。只有充分认识声乐教育在通识教育中的功效,才能让广大教育工作者更好地开展声乐教育工作,从而发挥声乐教育在通识教育中的巨大功效。
一、通识教育与声乐教育的发展史
(一)发展中的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这一概念在19世纪被提出以后,一直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人们对通识教育期望不一,造成其概念多元化,有些研究者言称:“没有一个概念像通识教育那样引起那么多人的关注,也没有一个概念像通识教育那样引起那么多的歧义。”根据中国传统文化中对“通“”识”的解释,又被称为“普通教育”“通才教育”。而我国香港地区称其为“博雅教育”或“自由教育”,主要注重对人们自由、平等、民主思想的培养,主张摆脱愚昧,获得有思想、有品位的生活状态。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社会大分工也进行了调整,在工业生产进程中,个人成为一个生产环节和程序。在当时,专业技术的好坏直接决定生产力发展的进程,所以人们更加注重专业技能的培养。人们也开始适应明确的社会分工,这在一定程度上极大地促进了自然科学的探索和发展。19世纪西方国家的现代大学,学术分科已相对明确,但是一些学者对知识的相溶性提出了分科过于细化会割裂知识组合的言论,并因此创造了通识教育。通识教育在20世纪成为欧美国家的必修科目。清末,我国也提出了通识教育,改革开放后,伴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发展进步,我国教育界也开始关注分科过于细化的问题,通识教育因此被列入高等教学的重要日程。近年来,通识教育引起了高度关注。
美育教育之声乐教育的渗透
1、在高校声乐教育中渗透审美教育的途径
1.1教师专业技巧、能力的提升是声乐教育中渗透审美教育的基础。
伴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质量不断提高进一步促进了精神文化的需求,使声乐事业取得了快速的发展。民众的审美心理、观念和情趣会随着社会发展而发生变化,所以不同时期人们的审美观点是不尽相同的。若高校声乐教师教学观念落后、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单一,必然会对声乐教育教学质量产生不利影响。所以,声乐教师应当时刻加强声乐理论知识学习和进修,掌握深厚而扎实的理论功底,并不断提升自身教学的水平。这样,才能用优美声音表现出自己的思想情感,才能更好地开展声乐教育,并使审美教育渗透到声乐教育当中。
1.2努力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声乐教学是一项双向互动的活动,只有激发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才能使他们更加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应以声乐教学的特殊性出发,以优美的范唱、生动的讲解激发学生真情实感,体验到音乐作品之美,才能与学生产生情感和美感的共鸣,这不仅有助于拉近师生间的距离,还能够使学生以一个好的心境投入到声乐学习当中。经典的优秀曲目具有永恒的魅力,要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可将优秀的、具有较高艺术价值的歌曲引入课堂,并用之进行音乐审美教学。当然对这些歌曲进行必要的艺术处理也是必不可少的。需要注意的是,音乐审美教育不但体现在形式美和艺术美中,在自然美与社会美也有所体现。不同形式的美是相互联系,没有离开现实而单独存在的艺术美,也没有离开内容而单独存在的形式美。同时,审美观念也与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等联系紧密,正确的价值观有助于正确审美观的形成,有助于人们艺术鉴赏能力的提高。因此,应将美感教育看成一个整体,将之与品德教育结合起来,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与高尚的情趣。
2、在声乐教育中渗透美育教育的具体措施
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初探
摘要:高职高专学校的教育目的是培养适合市场经济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声乐教学是学校为了培养音乐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能力而创办的教学课程。本文通过对高职高专声乐课程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的分析,提出了高职高专声乐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改革的思路。
关键词:高职高专;声乐;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改革
高职高专声乐课程是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核心课程,它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歌唱技能,培养学生的演唱能力,同时,也对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因此,高职高专院校应该着重强调提高学生的声乐水平,发展和完善好高等音乐教育。
一、高职高专声乐教学现状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教育的不断改革,很多高职高专院校在教学方面也更侧重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声乐课程作为高职高专音乐教育专业的技能课程,被列为高职高专院校的重点教育课程。笔者通过对一些高职高专院校声乐教学相关文献的研究调查,发现了各高职高专院校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现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一)高职高专院校生源质量的不断下降。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高职院校的生源质量也面临着严重的挑战,很多学校在招生的时候都会感觉到有压力,学校领导不仅担心招不到学生,更担心招到的学生声乐基础差,这给声乐教师的教学造成了很大压力。(二)没有建立良好的师资团队。很多高职高专院校音乐教师力量不够平衡,有些发展时间比较长的院校,师资力量相对会比较强,但是也有许多新升格的院校,因为学校发展的时间短,导致师资团队之间没有得到充分的完善和磨合,所以师资力量就会较弱。(三)声乐专业教学模式不够完善。许多高职高专院校都是采取一对一上课、小组课以及集体大课的教学模式,大都忽略了声乐专业的学生进校的基础,采用一名教师对多名学生进行声乐教学授课方式,不能兼顾到每一个学生,导致学生学习声乐的积极性不高。
二、高职高专声乐课程内容的安排与改革
音乐教育中声乐教学策略研究
【摘要】声乐教学是高专音乐教学的主要组成部分。就当前情况分析,大班集体授课模式是教开展的学主要方式。但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这种教学模式存在很大的局限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个性特征,会影响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
【关键词】高专院校;音乐教育;声乐教学
从学生的角度来分析,进入高专音乐教学专业学习的学生,有一定的声乐基础,但是他们之间还是存在差异的,有些人的声乐基础是临时抱佛脚但是这其中也有人的声乐基础是比较好,从这个角度来看,大班级体授课是不太适用的,基础好的学生在课上学不到使他们提升的东西,而基础差的学生有时候会听不懂教学内容。长时间采用这样的授课方式,会给教学带来明显的不利状况,不理想的教学效果,会直接导致学期考核的简单化。因此,从各方面考虑,全面进行教学改革,创新高专音乐教学模式是今后高专声乐教学的主要任务体现。
一、高专音乐教育中声乐教学现状与问题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这是教育的目的体现,高专音乐教育不仅要对学生进行知识结构的教育,还应该对学生将来从事的业务奠定扎实的基础,培养他们的表演能力。这些学生将来大部分都会从事小学音乐教学,所以要通过让他们学习职业道德相关,培养其敬业能力。从上述阐述来看,声乐教学培养目标应该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培养学生的歌唱能力和表演能力,因此要侧重学生音乐天赋和音乐潜力的开发;为学生提供学习音乐的氛围,为学生提供专业的教学环境,尊重学习音乐的兴趣,从总体上对其音乐素养予以提升。教学过程应该因材施教,从学生自身特征出发,采取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从学生的就业方向着手进行培养,更多的在教学中增加实践环节,达到教学目标与就业目标的吻合。大多数授课教师的授课过程往往会体现他的老师的影子,这一点高专院校的声乐教师也不例外,他们会按照自身学习的过程进行授课,虽然这种授课也经过了专业的训练,但是其效果并没有多显著,授课对象的声乐学习并没有取得很大的进展,也就是说,这种教学方式并不一定适合现代学生。实际高专院校课堂教学模式的采用,应该从学生实际出发,与专业音乐学院的模式也不一样,因此教学要从培养目标入手,一方面注重学生的音乐素养提升,另一方面要考虑学生将来的就业方向,教学要为其提供必要的实践操作环境。
二、高专音乐教育中声乐教学建议
音乐师资声乐教育论文
[摘要]我国教育改革的关键在于教师队伍的提高与发展。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推动我国的中小学音乐教师发生一次历史性的变革。
[关键词]音乐师资;声乐教育;思考
声乐专长是音乐教育师资非常实用的教学手段。因此,声乐教育的质量对于学生十分重要。我国教育改革的关键在于教师队伍的提高与发展。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使我国的中小学教师发生一次历史性的变革,教师的课堂生活将发生根本性的改变,教师将随着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而重新建立自己的教学方式。音乐教师的声乐教学水平主要取决于高师的声乐教学水平。笔者通过教学实践深切地感到目前教学中存在弊端,学生在校期间不能够掌握音乐教学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因此学生出校之后不能立即适应中小学音乐课的教学需要。新世纪中国的教师队伍将是21世纪中国社会最具变化的职业。同时,教师角色的转变集中地体现了教育改革的理念和实践,是学校确定师资培养方向的重要依据,必定会引发师资教育的深刻变革。
一、声乐教师自身素质有待提高
声乐艺术的发展同声乐教育的发展总是紧紧相联的。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歌唱艺术水平往往反映着声乐教育水平的高低,教师的教学和演唱水平是至关重要的,要提高高师声乐教学水平,必须要有一支素质优良的声乐教师队伍。
1教师要有总的正确的歌唱艺术观念,掌握正确的唱法,只有老师明白了,学生才可能明白。如果教师本人都没有搞懂正确的唱法,教学时难免陷入“盲人骑瞎马”的境地。因此,声乐教师尤其是刚毕业的年轻教师,要通过各种渠道的学习和提高,形成正确的歌唱艺术观念,尽可能地掌握多种风格的作品演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