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陶艺范文10篇
时间:2024-03-12 12:51:57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生活陶艺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生活陶艺装饰特征分析
生活陶艺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所使用的陶瓷器具,是人们为了解决日常生活的需要而设计的器具艺术。人类社会进入工业时代之后,以手工制作形式存在的传统陶艺逐渐发生分野,一部分实用为主的器皿陶瓷逐步走向产业化,转变为批量生产的现代日用陶瓷;另一部分传统陶艺则放弃了实用功能,把注意力集中在陶艺本体语言的探索和对人的精神世界的表达上,并最终形成一个新的艺术门类——现代陶艺。陶瓷艺术原本是生活的艺术,它曾经渗透于日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但是日用陶瓷的批量化规模化生产使先前传统陶瓷的人性与个性丧失殆尽。而另一方面,走向纯艺术的现代陶艺却远离了人的现实生活而高高端坐于美术馆之中,人与陶艺之间被一层透明的玻璃隔绝了。生活陶艺则是介于这两者之间,它既有现代陶艺的材质语言和手工成型的手段,具有鲜明的手工制作的特性,同时生活陶艺还融合了日用陶瓷的实用功能,因此,生活陶艺是现代陶艺在现实生活中的反映,是陶艺从精神向实用功能、从精英艺术向现实生活的回归。作为实用器皿,生活陶艺具有明显的实用性特征,作为一种情感化的器具艺术,生活陶艺还有鲜明的装饰特征。本文将从生活陶艺的成型与烧成两方面探讨生活陶艺的装饰特征。
1装饰与成型的整合——结构即装饰
“装饰”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有动词和名词两种词性的解释,作为动词使用的“装饰”被解释为在身体或物体的表面加些附属的东西,使之美观。从这种解释里我们可以体味到装饰的两个关键词:附属性和表面性,即装饰附属于造型主体表面。在先秦时代的论著中,装饰即“饰”,饰如同“伪”,伪又与“文”同。我们所熟知的孔子所谓“文质彬彬”,既强调重质不能轻文,追求文与质的辩证统一。苏珊·朗格说:“装饰不单纯像‘美饰’那样涉及美,也不单纯暗示增添一个独立的饰物。‘装饰’与‘得体’为同源词,它意味着适宜、形式化。”[1](p56)苏珊·朗格强调装饰的适宜性,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中所追求的文与质的和谐统一是一致的,从“适宜”的另一个角度来看,装饰是适宜于它所装饰的东西,装饰仍然是附属性的。
传统意义上的装饰多是附着于物体表面的纹饰,在传统陶艺中装饰的附属性和表面性表现的十分充分。传统陶瓷装饰手法可以绘、刻、堆、釉来概括。“绘”是指彩绘,在坯体和胎体上以描画的形式进行装饰,如新石器时代的彩陶,青花、粉彩、古彩等。“刻”与“堆”的装饰手法流行于釉下彩和釉上彩兴盛之前,“刻”是指在坯体上以刻划花、剔花、镂空(玲珑)、半刀泥等手法进行的装饰,还包括在已经烧成的胎体上进行刻画——刻瓷。堆是指在坯体上的堆塑装饰。釉是指颜色釉装饰。这四种装饰形式有共同的特点,它必定是以坯体或胎体为装饰载体,以陶瓷装饰材料在载体上刻画一定的装饰内容,从而对造型主体进行锦上添花的修饰。纹样、纹饰是依附于器物表面的附属物,造型是装饰的载体。因此传统陶艺的装饰与造型是两个相对独立的领域,在传统陶瓷的发展演变中制陶先民强调造型与装饰的谐调性,而造型与装饰之间却鲜有渗透。传统陶瓷的装饰多是在装饰纹样和形式上的变化,因此传统陶瓷的装饰多是陶瓷造型的附属物,它的变化多存在于陶瓷造型的表层。
从传统陶艺到生活陶艺,实用的本质没变,但其装饰却由表面走向结构。生活陶艺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所使用的陶瓷器具,一般来说生活陶艺具有较强的手工性,这主要是因为生活陶艺吸收了纯审美的现代陶艺的造型、装饰、烧成语言。与传统陶艺的严谨、唯美不同,现代陶艺把陶艺本体语言的造型能力极大地释放出来。陶艺的泥料与釉料自身具有的丰富表情,泥料的可塑性可以记录陶艺家创作的每一个痕迹,泥料的质感,受力所产生的形变、裂隙,泥料与釉料的结合所产生的层次感都成为陶艺最朴实材质美的表现。现代陶艺本体语言的丰富性,使得陶艺艺术魅力的显现并不过于依赖造型形式,陶艺与雕塑的区别也在于此。生活陶艺的设计比较注重对这种材质美的保留与表达。与传统陶艺相比较,生活陶艺的装饰少了对造型的表面修饰,多了对陶艺材质美的显现,装饰多融合于陶艺的成型过程之中,融合于结构之中。
在传统陶艺中,造型与装饰是相对独立的两个领域,而在生活陶艺中这两者却走向统一,造型要素可以具有装饰意味,装饰要素也可以是造型结构的一部分,从装饰的角度来看则是装饰的结构化。“筛光”(图1)为一组灯具,这种被称之为“新薄胎”的陶瓷设计,因胎体近似普通白纸的厚度,使它具备极佳的透光性,作品由镶接手法而成,因泥片的重叠造成不同的厚度,在灯光的映衬下呈现有规律的叠影造型,叠影即是其装饰内容。这种材质和手法还被运用于咖啡的设计中(图2),同样的叠影效果隐现于杯体之上,不同的是,在灯具上有规律的叠影造型,在在咖啡杯上,则成为随意,无规律可循的。这两种效果都是坯体成型所造就的艺术效果,灯具的制作使用了相同尺寸的泥片拼接而成,光影有规律可寻,而杯子则是采用了制作灯具的泥片下脚料,因而制做杯子的泥片都是随意的、偶然的造型,这恰恰造就了杯子的叠影效果更加的随意、自然天成。陶艺泥性的一大特点在于它的随意性、随机性,传统生活陶艺的造型是中规中距的,讲究对称、均齐之美。生活陶艺则注重泥性的发挥,但这些因素也具有装饰意义。造型与装饰合而为一,难分彼此。模具成型是一种传统的成型方法,石膏模具成型需要将泥桨注满模具,待石膏吸收了一部分水分,泥桨变干而紧贴于模具内表的时候再将多余的泥桨倒出,完成注浆工序。北欧陶瓷设计师的作品《茶叶筛》(图3)采用石膏模具成型,而在这个作品中,作者并未采用这种传统的注浆工艺,而是利用模具吸收水分的特点,采用甩浆的方式,将泥桨抛洒于模具内,待泥浆具有一定硬度时,将坯体取出,这种泼洒泥桨的成型方式能够创造出一种类似波洛克似的抽象肌理。不难理解,抛洒的泥浆构成的点、线、面结构,既是筛的结构,同时也是筛的装饰,泥桨的泼洒兼有成型和装饰的作用。生活陶艺抛弃传统陶艺的表面装饰把装饰与结构同化,创造了生活陶艺“无装饰的装饰”的新结构,并使装饰更深刻地进入了结构层面,丰富和拓展了生活陶艺装饰的存在方式和意义。
中日生活陶艺比较研究
摘要:随着近年来我国物质水平和大众审美观念的提高,现代生活陶艺越来越受到大众关注。笔者首先对生活陶艺的概念进行诠释;其次从审美的角度出发,对比研究中日现代生活陶艺在实用美、形式美和工艺美方面的个性与共性,从而挖掘影响二者异同的造物观;最后对当下生活陶艺提出新的时代命题。
关键词:中国;日本;现代生活陶艺
中国现代生活陶艺与日本有着深厚的渊源。20世纪80年代后中国快节奏的现代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发展,文化转型随之由传统向现代迈进,长期过度的理性束缚了人的情感,人的个性不能自由的发挥。随着现代物质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在本土文化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下,大众消费观念和审美观念也随之提升,人们生活方式逐渐改变,中国的现代生活陶艺与大众生活的联系更加紧密。在陶艺家爱好者和设计师积极参与和引导之下,为中国现代生活陶艺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中国的现代生活陶艺起步较晚,生活陶艺的概念最早是由高校陶艺工作者从日本传入中国,过去由于我国艺术交流的相对封闭性,我国现代生活陶艺的发展较于日本与西方国家而言,一直处于滞后状态。接下来笔者通过对生活陶艺概念的诠释,从审美的角度出发,基于实用美、形式美、工艺美等方面去对比研究中日现代生活陶艺个性与共性,从而挖掘影响二者异同的背后民族造物观。
1生活陶艺的概念
生活陶艺分为传统生活陶艺与现代生活陶艺。“其实生活陶艺是传统手工生活陶瓷的延续,或者说是在现代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主导下的生活陶瓷艺术。”[1]就这个概念来讲,我们可以认为生活陶艺等同于手工生活陶瓷的概念,传统生活陶艺即所谓的传统手工生活陶瓷。“手工生活陶瓷,顾名思义就是指以陶瓷为材料,依靠手工制作的、满足人们日常生活需要的、具有实用功能和审美功能的陶瓷,以满足生活使用为第一原则。”[2]表明手工生活陶瓷具有物质功能与审美功能属性,实用性为第一性原则。自工业革命开始以来,传统的手工劳动生产遭到机械化威胁,一部分手工生活陶瓷的生产开始被机械生产所代替,使手工生活陶瓷的生产面临着巨大挑战。于是根据生产方式把生活陶瓷区分为手工生产和机械生产两种,即前者凭借手工生产方式制作完成,而后者依赖于机器生产手段完成。从理念形式与发展脉络上来讲,现代生活陶艺也与传统生活陶艺有所区别,现代生活陶艺是传统手工生活陶瓷的延续,是在当下时代生活与审美观念的主导下对传统生活陶艺的继承与发展。最早生活陶艺的概念诞生于日本,日本向来注重保护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同时又极具善于学习外国先进经验,所以日本在深受美国、德国等国家现代陶艺影响下,结合本民族的文化传统,逐渐诞生活陶艺的概念。中国在改革开放以后,生活陶艺概念由高校一批先进的陶艺工作者从日本带入中国,打破了中国传统陶瓷艺术氛围,给中国的陶瓷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
2实用美
生活陶艺的装饰特征研究论文
[摘要]生活陶艺作为一种情感化的器具艺术,它既有日用陶瓷的实用功能,也有现代陶艺对材质美的利用,装饰仍然是生活陶艺的内在要素之一。与传统陶艺不同,生活陶艺的装饰整合于成型过程之中,即装饰的结构化;烧成与装饰的融合,烧成即装饰。
[关键词]生活陶艺;装饰特征;成型;烧制
生活陶艺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所使用的陶瓷器具,是人们为了解决日常生活的需要而设计的器具艺术。人类社会进入工业时代之后,以手工制作形式存在的传统陶艺逐渐发生分野,一部分实用为主的器皿陶瓷逐步走向产业化,转变为批量生产的现代日用陶瓷;另一部分传统陶艺则放弃了实用功能,把注意力集中在陶艺本体语言的探索和对人的精神世界的表达上,并最终形成一个新的艺术门类——现代陶艺。陶瓷艺术原本是生活的艺术,它曾经渗透于日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但是日用陶瓷的批量化规模化生产使先前传统陶瓷的人性与个性丧失殆尽。而另一方面,走向纯艺术的现代陶艺却远离了人的现实生活而高高端坐于美术馆之中,人与陶艺之间被一层透明的玻璃隔绝了。生活陶艺则是介于这两者之间,它既有现代陶艺的材质语言和手工成型的手段,具有鲜明的手工制作的特性,同时生活陶艺还融合了日用陶瓷的实用功能,因此,生活陶艺是现代陶艺在现实生活中的反映,是陶艺从精神向实用功能、从精英艺术向现实生活的回归。作为实用器皿,生活陶艺具有明显的实用性特征,作为一种情感化的器具艺术,生活陶艺还有鲜明的装饰特征。本文将从生活陶艺的成型与烧成两方面探讨生活陶艺的装饰特征。
1装饰与成型的整合——结构即装饰
“装饰”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有动词和名词两种词性的解释,作为动词使用的“装饰”被解释为在身体或物体的表面加些附属的东西,使之美观。从这种解释里我们可以体味到装饰的两个关键词:附属性和表面性,即装饰附属于造型主体表面。在先秦时代的论著中,装饰即“饰”,饰如同“伪”,伪又与“文”同。我们所熟知的孔子所谓“文质彬彬”,既强调重质不能轻文,追求文与质的辩证统一。苏珊·朗格说:“装饰不单纯像‘美饰’那样涉及美,也不单纯暗示增添一个独立的饰物。‘装饰’与‘得体’为同源词,它意味着适宜、形式化。”[1](p56)苏珊·朗格强调装饰的适宜性,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中所追求的文与质的和谐统一是一致的,从“适宜”的另一个角度来看,装饰是适宜于它所装饰的东西,装饰仍然是附属性的。
传统意义上的装饰多是附着于物体表面的纹饰,在传统陶艺中装饰的附属性和表面性表现的十分充分。传统陶瓷装饰手法可以绘、刻、堆、釉来概括。“绘”是指彩绘,在坯体和胎体上以描画的形式进行装饰,如新石器时代的彩陶,青花、粉彩、古彩等。“刻”与“堆”的装饰手法流行于釉下彩和釉上彩兴盛之前,“刻”是指在坯体上以刻划花、剔花、镂空(玲珑)、半刀泥等手法进行的装饰,还包括在已经烧成的胎体上进行刻画——刻瓷。堆是指在坯体上的堆塑装饰。釉是指颜色釉装饰。这四种装饰形式有共同的特点,它必定是以坯体或胎体为装饰载体,以陶瓷装饰材料在载体上刻画一定的装饰内容,从而对造型主体进行锦上添花的修饰。纹样、纹饰是依附于器物表面的附属物,造型是装饰的载体。因此传统陶艺的装饰与造型是两个相对独立的领域,在传统陶瓷的发展演变中制陶先民强调造型与装饰的谐调性,而造型与装饰之间却鲜有渗透。传统陶瓷的装饰多是在装饰纹样和形式上的变化,因此传统陶瓷的装饰多是陶瓷造型的附属物,它的变化多存在于陶瓷造型的表层。
生活陶艺的结构化论文
[摘要]生活陶艺作为一种情感化的器具艺术,它既有日用陶瓷的实用功能,也有现代陶艺对材质美的利用,装饰仍然是生活陶艺的内在要素之一。与传统陶艺不同,生活陶艺的装饰整合于成型过程之中,即装饰的结构化;烧成与装饰的融合,烧成即装饰。
[关键词]生活陶艺;装饰特征;成型;烧制
生活陶艺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所使用的陶瓷器具,是人们为了解决日常生活的需要而设计的器具艺术。人类社会进入工业时代之后,以手工制作形式存在的传统陶艺逐渐发生分野,一部分实用为主的器皿陶瓷逐步走向产业化,转变为批量生产的现代日用陶瓷;另一部分传统陶艺则放弃了实用功能,把注意力集中在陶艺本体语言的探索和对人的精神世界的表达上,并最终形成一个新的艺术门类——现代陶艺。陶瓷艺术原本是生活的艺术,它曾经渗透于日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但是日用陶瓷的批量化规模化生产使先前传统陶瓷的人性与个性丧失殆尽。而另一方面,走向纯艺术的现代陶艺却远离了人的现实生活而高高端坐于美术馆之中,人与陶艺之间被一层透明的玻璃隔绝了。生活陶艺则是介于这两者之间,它既有现代陶艺的材质语言和手工成型的手段,具有鲜明的手工制作的特性,同时生活陶艺还融合了日用陶瓷的实用功能,因此,生活陶艺是现代陶艺在现实生活中的反映,是陶艺从精神向实用功能、从精英艺术向现实生活的回归。作为实用器皿,生活陶艺具有明显的实用性特征,作为一种情感化的器具艺术,生活陶艺还有鲜明的装饰特征。本文将从生活陶艺的成型与烧成两方面探讨生活陶艺的装饰特征。
1装饰与成型的整合——结构即装饰
“装饰”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有动词和名词两种词性的解释,作为动词使用的“装饰”被解释为在身体或物体的表面加些附属的东西,使之美观。从这种解释里我们可以体味到装饰的两个关键词:附属性和表面性,即装饰附属于造型主体表面。在先秦时代的论著中,装饰即“饰”,饰如同“伪”,伪又与“文”同。我们所熟知的孔子所谓“文质彬彬”,既强调重质不能轻文,追求文与质的辩证统一。苏珊·朗格说:“装饰不单纯像‘美饰’那样涉及美,也不单纯暗示增添一个独立的饰物。‘装饰’与‘得体’为同源词,它意味着适宜、形式化。”苏珊·朗格强调装饰的适宜性,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中所追求的文与质的和谐统一是一致的,从“适宜”的另一个角度来看,装饰是适宜于它所装饰的东西,装饰仍然是附属性的。
传统意义上的装饰多是附着于物体表面的纹饰,在传统陶艺中装饰的附属性和表面性表现的十分充分。传统陶瓷装饰手法可以绘、刻、堆、釉来概括。“绘”是指彩绘,在坯体和胎体上以描画的形式进行装饰,如新石器时代的彩陶,青花、粉彩、古彩等。“刻”与“堆”的装饰手法流行于釉下彩和釉上彩兴盛之前,“刻”是指在坯体上以刻划花、剔花、镂空(玲珑)、半刀泥等手法进行的装饰,还包括在已经烧成的胎体上进行刻画——刻瓷。堆是指在坯体上的堆塑装饰。釉是指颜色釉装饰。这四种装饰形式有共同的特点,它必定是以坯体或胎体为装饰载体,以陶瓷装饰材料在载体上刻画一定的装饰内容,从而对造型主体进行锦上添花的修饰。纹样、纹饰是依附于器物表面的附属物,造型是装饰的载体。因此传统陶艺的装饰与造型是两个相对独立的领域,在传统陶瓷的发展演变中制陶先民强调造型与装饰的谐调性,而造型与装饰之间却鲜有渗透。传统陶瓷的装饰多是在装饰纹样和形式上的变化,因此传统陶瓷的装饰多是陶瓷造型的附属物,它的变化多存在于陶瓷造型的表层。
陶艺课教学与市场结合改革论文
摘要:通过分析目前生活陶艺教学存在的问题,文章指出了教学与市场脱节是生活陶艺教学面临的最大问题,并根据现存问题,提出了一系列针对教学与市场结合的改革措施,希望通过教学改革,达到提高教学质量、为社会培养人才的目的。
关键词:生活陶艺教学改革市场
陶瓷自远古时代就进入了人类的生活,由最初粗犷、简陋的陶器到细腻、精美的瓷器,陶瓷始终与人类的进步、发展息息相关。在传统中国人的生活中,陶瓷是必不可少的用品。20世纪90年代,生活陶艺以新的内涵和面貌出现在国人的生活中,并以迅猛之势发展起来,它进入到家居、餐厅、茶室等,成为现代生活的一个亮点。生活陶艺的兴起引起了教育产业的关注,一些艺术院校纷纷开设了生活陶艺课,以满足社会对生活陶艺创作人才的需求。景德镇陶瓷学院是最早将生活陶艺作为一个学科的院校,这是非常有现实意义的。然而在近十年的教学实践中却存在着诸多问题,最关键的问题就是教学与市场严重脱节,学生在课堂里很少有机会了解社会、了解市场,了解都市文化对陶艺的需求,这导致了生活陶艺课目的没有真正得到明确,课程结束时往往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学生也处在较盲目的创作状态,学校与学生的经费投入后,最后生产出没有价值的产品或者说完全不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这最终会导致学生信心不足,学习积极性不高。针对此类现象,我们应该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采取大胆的教学实践改革,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加强市场意识的培养
1.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市场意识
教学与市场脱节是目前陶艺教育面临的最大问题。在课堂上,我们侧重于传授给学生更多的是技巧与工艺,从而忽略了市场意识的培养。由于缺乏市场概念,学生在课堂中学习显得比较盲目,主要表现在:不了解现代生活中人们需要什么类型的陶艺用品,不了解不同消费群体的审美需求,不了解陶艺在生活中可以起到什么作用,不了解什么样的市场价格可以被消费者接受等。解决上述问题可以采取一些教学措施,首先开设生活陶艺市场调研课程,安排学生到一些城市(如北京、上海、杭州等)的市场中去考察,了解现代都市生活用品市场,了解现代室内设计的现状及动态,了解现代城市人们生活的审美动向。只有从市场调查的实际情况出发,我们才能够把握时代所给予我们的命题。另外,安排学生到陶瓷生产产区中去调查市场现有的生活陶艺的行情,了解目前生活陶艺创作动态,了解生活陶艺在市场中的价格。通过调查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及社会责任感,生活陶艺就是依赖于生活的“副产品”,什么样的设计能得到市场的青睐,什么样的价格能为市场所接受,什么样的作品能主导陶瓷产品市场的潮流,我们都可以从市场实践中得到检验。
环境陶艺人性化设计论文
【摘要】:环境陶艺的人性化设计作为一种满足人们审美需求的设计载体,也是一项提高人们物质文化生活和美化生存环境的重要设计活动,反映人们的审美情趣、生活方式和文化心理,营造具有人性化、人情味的空间景象。主要从人们审美需求和环境陶艺的特质来阐述环境陶艺的人性化设计。
【关键词】:环境陶艺,人性化,人性化设计
引言
设计是一种对物质形式和结构的改造和组织活动,论文从人的因素来考虑与人有关的一切活动,使这个物质世界成为人类生活需求的一部分。这说明,任何设计活动都是从人的生理、心理、喜爱、生活习惯等因素来考虑,体现人性化内涵。随着社会的文明发展,任何设计都越来越注重人性化、人情化因素,强调以人为本。环境陶艺是一门新兴起的公共艺术,作为一种被设计的物质形式介入人们的生活空间,不仅给人们的生活提供一种物质形态,还提供一种生活观念。
因而,环境陶艺设计必须通过一种有人性化、人情味的艺术形式来联结人们的物质生活和情感生活,才创造一种既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生活世界。人性化设计是一种注重人性需求的设计,也使人和被设计的物质形态有良好的、合适的互动关系,能更好地符合人的各种需求,提高和完善人的人性和人格。环境陶艺的人性化设计是一种设计形态(符合人类的审美需求,适合人类自己的文化的、情感的、审美的趣味和生活理念),有利于环境陶艺作为一种迎合大众的视觉形式进入公共环境空间,赋予人们生存世界更多维的生活艺术化、自然化。
1环境陶艺的人性化设计概念界定
全球化语境现代陶艺发展论文
摘要:中国陶艺起步较晚,20世纪90年代初才开始,但十几年的发展已同世界陶艺主流相结合。文章通过对现代陶艺的介绍,将之与传统陶艺相比较,深入分析现代陶艺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从而证实中国陶瓷文化艺术有着最纯真、最本体的表这方式和语言,中国现代陶艺的风貌既是崭新的,又是传统文化的延续,是科技和文化交融发展的结果。中国现代陶艺从感觉泥性,到超越泥性,到演绎泥性,逐渐走向成熟,而且中国文化有着强盛的生命力,百年来数代艺术家都曾面对的中西文化交流和碰撞问题,将在一种新的文化语境、新的历史高度上展开。
关键词:现代陶艺;传统陶艺;传统文化;新语境
中国社会进入了一个大转折的时期,经济结构与社会急速发展变化,国际资讯的畅通和文化交流的扩展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呈现在我们面前,中国现代陶艺将如何自处?陶艺媒介的语言问题归根结底在于如何获得既能和当代艺术生活体验相适应,又同时具备东方气质和传统文脉的意义。
现代陶艺的创作必须挖掘民族本身的形式语言与创作观念,因为中国现代陶艺存在西化的误区,使中国的现代陶艺离我们本民族的文化越来越远。并且只有回归到民族文化与当代生活的现实中,才是全球化语境下中国现代陶艺的出路。
1现代陶艺概述
1.1现代陶艺的概念
陶艺在当代公共艺术中的位置
我们的生活是一个大“环境”,在环境中我们不断地追寻着人文与艺术的结合点。当现代人生活在高楼林立的楼宇之中,承受着心灵的束缚之时。无不向往着突破束缚的壁垒寻找最为自然、最具有生气,同时还能兼具富有人类生活气息的环境。然而这种向往并非时时刻刻都能实现,这就需要我们将环境艺术融入到我们的生活中,使其充满了艺术的生活元素。然而现代化的公共艺术所涵盖的范围非常广泛,大到一花一草一木,山川、河流、空气,小到生活家居摆设皆能展现生活之美、艺术之美。如何有效地使用这种现代化的艺术设计来填补我们追求自然环境的空缺,是我们需要进行研究的内容。
一、当代公共艺术之境
所谓公共艺术皆是“环境艺术”的展现,它是在我们生活的公共场所内,用来对建筑、广场、公园等公共设施进行点缀的艺术作品。而目前较多的展现形式多以绘画作品以及雕塑作品为主。这些艺术作品构成了“环境艺术”的主体。令人感到遗憾的是,目前很多的环艺雕塑,所用的材料、表现的形式以及内容都不令人满意。尤其是在展现经济快速发展的主题时,对这一概念的表述通常会使用一些粗制滥造的金属形状来表现。这种千篇一律的艺术表现形式实在让人无法接受。虽然目前公共场所所用到的材料并不只限于这一种。但就实际情况来说,也不会更多。艺术在发展,其表现形式和内容也需要进行更新换代,因此所用到的材料应当与时俱进的呈现出其多样性的发展趋势。在城市发展的规划者与设计师们通过勤劳的双手来点缀我们的城市时,却发现很难寻找到一种适合的材料既能够完全展现出艺术之美,又符合我们城市绿色发展,保护环境的要求。在经过不断的探究和寻觅之后,我们发现“陶瓷”这种材质最贴近我们对公共艺术展现的要求。这是由于:陶瓷源于泥土,它是最为贴近大自然的产物同时兼具环保的特质。它能够寄托我们追求自然、回归简单的艺术发展需求。同时还能够承载我们对泥土天然的依赖情愫。因此,将陶瓷以艺术的形式进行展现,必然会引起人们对自然之美的赞叹,它能够给人予回归自然的朴实之美,同时还能够让人们有返璞归真的情感体会。让生活在现代都市的人们能够引发共鸣。这主要是因为陶艺的发展具有悠久的历史,从我国上前年的历史文化中就可以得知,陶是人类文明在发展过程中,最早使用的生产工具,而上千年的陶艺文化也能够证明其所具有的辉煌时刻。在现代艺术的发展环境中,人们对于艺术作品赋予了太多的情感寄托,有好有坏。但无论如何,现代艺术的发展其核心的目的仍在于美化我们的生活空间。让艺术之美融入到我们的生活中,来消除钢筋水泥建筑的城市的冰冷气息。通过艺术形式的展现能够使都市中的人们更好地享受艺术之美。而笔者认为,这种美好正是陶土带来的艺术之美。这是因为陶本就源自于土,它承载着历史文化,它的展现形式更具有原始性、自由感以及质感。它向世人展现着历史的发展脉络,也彰显着原始生活的泥土气息。它是我们用来连接现代与历史的纽带,是我们能够切身体会到的艺术。
二、陶艺用于当代公共艺术的可行性
陶瓷作为一种使用年代久远的艺术材料,是否能够很好的适用于现代城市的室外公共环境。通过对其进行研究,我们发现陶瓷具有自身优势。它与目前广为使用的金属材料相较,更耐腐蚀。同时还能够展现出泥土本身所具备的古朴沉稳的特点。其次,从艺术角度出发,陶艺所能表现的艺术气息更能够承载广博厚重的情感,且能够历经千年而不衰。如:西安的“兵马俑”北京的“九龙壁”等。同时随着现代技术和工艺的革新,陶艺艺术向公共艺术发展更具有可行性。
三、陶艺在公共艺术推行中的障碍
环境陶艺中自然意识分析论文
一、自然意识在现代环境陶艺创作的重要性
中国现代陶艺的发展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它是在西方现代陶艺的影响下产生的,因此,它也具有明显的现代主义特点。现代主义崇尚科学与理性,张扬了人作为世界主宰的“主体性”价值和意义,在承认现代主义对于推动文明进步和创造舒适生活发挥了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应该认识到现代主义在不懈的创新激情支配下,在不断地向自然攫取的过程中,使自己陷入重重的自然危机和社会危机之中。自然与生态问题越来越成为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当下中国的城市环境建设正进行着破旧立新的发展过程,有些城市在几年之间就面目全非让人来不及适应,过去树立的不锈钢雕塑等街头景观慢慢地在消失,换而代之的是更多的树木、草地。人们在拥挤的城市空间中,更渴望贴近自然。自然意识在现代人们生活中变得越来越强烈了。环境陶艺的创作者多数从事现代陶艺创作,在他们艺术创作中都有较明显的现代主义表现色彩。过于注重个人风格的表现,过于强调作品形式趣味,忽视了作品与环境的联系,甚至形成较强烈的视觉反差,就不能起到美化环境的目的。比如,景德镇就是一个较典型的城市。景德镇历史文化悠久,彰显其文化个性的陶瓷成为城市公共艺术的重要材料和手段。这有着特殊的意义,在这里陶瓷绝不仅仅是一种材料,它更是一种文化,一种情感化的历史符号。将陶艺这种艺术语言引入到城市公共空间,对于形成景德镇特殊的城市面貌和独特城市文化个性方面是极为有利的。这本是件好事,但当你发现街头巷尾到处是景观陶艺,或者在破烂不堪的一堆建筑物前放置一组环境陶艺,甚至连交通工具红绿灯柱都用青花来装饰时,你会觉得这些景观并没有让你感到视觉的愉悦和神情的安宁。这大概就是城市建设决策者和环境艺术设计者自然意识淡薄的综合表现。
事实上,作为构成人类精神寄托和文化审美的环境陶艺,是城市文化生态的有机组成部分。户外大型陶艺及其景观陶艺的设计,应该考虑到对城市生态自然环境的适应与爱护,尽量避免对生态和土地的任意占用、改变和破坏。只有人们能从城市长远的、健康的生态理念出发,在陶艺的形态及其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上进行变革的思考,才有可能创造出更多的与自然生态环境相互交融和共生的陶艺形态。
近些年,国家提出了以人为本的发展方针,就是提倡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城市是为人而设立的,人为了美好生活而聚集在城市,但长期的以物质生产为核心的城市生活忽视了以人为本这个核心。如今,以人为本的问题已提到了当代城市文化发展的中心地位,这是当代城市文化的最广大受众为主体的城市建设的自觉。在这个时代主题的要求下,增强自然意识对当下环境陶艺创作是非常重要的。
二、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自然观对环境陶艺创作的启示
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自然观来源于老庄的道家思想。老子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章二十五》),并不是说“道”之上还有“自然”,而是说“道”之法是“自然”,就在于“自然”。这样,“自然”就作为道的根本法则,根本性质确定下来了。庄子对天道的种种追问,如“天其运乎?地其处乎?”“云者为雨乎?雨者为云乎?”都在于揭示“道法自然”的宗旨。以境界为美,以体验为审美,以自然为美的极致,这是道家的美学体系,其实也就是中国古代的美学体系。显然,道家不仅是奠定了中国传统美学的哲学基础,而且也确定了中国传统美学的思想体系。道家美学的自然观的最基本含义是反对雕琢造作,提倡化工成物。这层意义上,可以说中国古代一切有见识、有贡献的理论家和艺术家无不以“自然”为美。传统美学思想构筑了中国古典园林和环境的审美理念,它体现出来的亲近自然,以自然中的山石花木抚藉心灵的审美思想是值得传承的。现在,城市建设越来越强调生态性,城市规划留有大片绿化用地、景观用地、自然生态区等,这既给艺术家和设计师们创造了更大的舞台,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代环境陶艺艺术应该从传统美学思想中得到启示,因地制宜,顺物自然,使艺术作品更好地融入到环境和空间中。
陶艺课程在普通高校教学改革的运用
【摘要】现代素质教育日益强调智育和美育的协调发展。普通高校的陶艺教学正是素质教育改革背景下,有利于学生智育与美育均衡发展的一门课程。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审美需求和精神需求不断发生变化,作为一门具备长期性和系统性特点的课程,普通高校陶艺教学有必要找准教学切入点,进行多方面的改革与创新。基于此,本文结合陶艺教学改革展开讨论,希望能为陶艺教学改革提供一些参考和建议。
【关键词】高校;陶艺教学;教学改革
在高校开展陶艺教学,可为学生提供培养审美意识、艺术鉴赏能力、创新能力的良好平台,同时也秉承了智育教育与美育教育相结合的育人理念。作为一门需长期开展的课程,如何使教学具有时效性、实用性、艺术性,是当前高校负责陶艺教学的教师应该重点关注的问题。有必要结合普通高校陶艺教学工作的基本概述以及陶艺教学的教学现状,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陶艺课程的教学特点,对陶艺教学进行深入的改革,以促进整体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提升。
一、普通高校陶艺教学工作的基本概述
陶艺,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较高的社会认可度。在高校开展陶艺教学,不仅是考虑到人们的物质生活需求和审美需求,更是因为陶艺教育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悠久文化和审美意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艺术修养。同时,在对陶艺进行现代化改造的过程中,可将陶艺再次发展创新,提高陶艺的制作水平和表现力,进而促使我国陶艺产业拥有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具体而言,在普通高校开展陶艺教学工作,需要兼顾艺术性和教育性这两个特点,也可以将这两个特点作为教学改革的创新突破点。虽然当前陶艺教学已经在多所学校开展,并构建了较为完善的教学体系,取得了不错的教学反馈,但其中仍旧存在一些问题。较为突出的一点是教学策略相对单一、落后,许多高校在开展陶艺教学工作的过程中没有很好地协调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导致学生提升空间有限。针对陶艺教学的长期性和系统性特点,要想在普通高校陶艺教学工作中突出其教育性和艺术性,首先需要秉承现代素质教育理念,以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和学习需求作为制定教学目标的参考依据;其次,需要深入了解当下陶艺产业的发展特点以及市场需求;最后,在体现陶艺教学育人理念和美育诉求的基础之上,对教学方法进行科学且合理的研讨与创新。唯有如此,才能确保普通高校的陶艺教学工作与时代接轨,切实发挥出新时期素质教育的教学优势。
二、普通高校陶艺教学的教学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