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存范文10篇

时间:2024-03-12 10:50:41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生存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生存

略谈医院生存计策

一、医院应收账款回笼问题

医院应收账款是医院流动资金的主要来源,并且流动资金造成紧张有可能引发医院的财务风险。

(1)随着我国医疗制度的完善和医保制度社会全覆盖比率的提高,医院绝大部分都是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患者,因此由于医保政策,结算方法,结算周期的不确定性使医院的应收医疗账款总不能正常循环,也会造成医院资金不能正常运作。

(2)医保患者自费部分欠费问题。由于实行医疗保险制度90%的病人都参加医疗保险。都有如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享有医保待遇。而病人本人也要承担一定比例的自费费用。而往往这部分费用存在拖欠现象。使得医院的应收账款也发生流失。

(3)其他欠费现象。如公安部门送到本院治疗的无助病人欠费,“绿色通道”欠费,突发公共事件欠费,医疗纠纷引发欠费等也会引发欠费,也会产生医院应收账款拖欠,而实际买单的部门却遥遥无期。

二、企业医院生存方式探讨

查看全文

加强聋生的生存能力

“生存能力”是一个人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探索聋校服装职业教育教学进行生活化的实践研究,是从耳聋学生的身心特点和生存环境出发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一技之长,适应社会的需求,提高他们的生存能力。这个目标对于培养聋生的动手能力、创造意识以及今后的劳动就业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服装专业是我校的特色专业,教师经常运用生活、教学相结合的开放式教学,探索有效的实践活动,使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贴近耳聋学生的生活、认知及特殊需求,使聋校教育教学实现未来与现实的统一、理论与实用的统一。

一、引导观察生活。培养学习兴趣。

生活是教育的源泉,是教育的中心。服装专业教学是与生活密切相关、实践能力很强的一门职教课,由于一门技能的掌握需要经过多次重复练习才能获得,一些学生刚开始学习时有兴趣,但缝制时间长了,就会觉得枯燥无味,这就要求教师激发学生的兴趣。本人善于观察学生的服饰,经常以学生喜爱穿的各种各样的服装款式,来讨论裁剪、缝制的方法,对其中有创见性的设计给予鼓励。如:课余,教师和学生聊一些关于衣食住行的事情,如某某同学今天穿了一件新衣服,你觉得漂亮吗?适合他穿吗?如果让你选,你会选什么样子的呢!把你想象的样子,结合已学的知识,画出效果图,如有兴趣还可以自裁自缝。在服装制图课中,常有学生会问某某的衣服制图方法与常规的制图方法有什么不一样等问题,无形中增强了学习动力,并产生了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进行创新的欲望。

在缝制教学时,教师一般采用实物分类教学,最大限度的实施个别教学,使学生成为积极活动的主体,目的是让每个学生的实践能力都得到应有的发展。如:学习双嵌线口袋缝制。教师出示双嵌线口袋的衣服,让学生先讨论缝制的方法,然后按所说的方法给予评议并示范,最后让学生自己缝制。对于缝制熟练的学生,再拿出一些其他款式的实物口袋,如一字袋实物,让他做举一反三的练习,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这对其他学生也是一种动力,让他们朝缝制熟练的方向努力;缝制一般的学生可以把这种方法多练习几次,掌握缝制的要领;对于缝制不熟练的学生,就请同学帮助,协助他操作。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竞赛活动,活跃课堂气氛,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从而锻炼其动手能力。

二、运用生活实例。加深理解记忆。

服装专业的课程要渗透教育教学生活化,在开展活动中运用生活实例理解知识,从寻求和发展恰当的教育教学内容和手段方法人手,研究和探讨教育教学的生活化与耳聋学生有效获取知识、习得良好行为和提高生存能力之间的关系,教师要充分利用人人离不开穿衣的有利条件,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例收集流行素材,尽可能利用实物、教具、多媒体课件进行直观教学,帮助学生加深对服装专业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如布置实践作业,观察今年流行什么服装,服装的款式、色彩与材料搭配又如何。把这些生动的例子,组合成多媒体课件。学生通过观察和实践,制作直观的效果图,从构思到设计,再到制作,时刻少不了专业知识与现实生活的结合,多观摩,多了解,多深入到生活中去,这样才具有说服力。

查看全文

民营剧团生存调研报告

建国以来,随着政治体制的变革,农村基层文化,特别是村级文化的发展也经历了几个阶段,但始终未能形成气候。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和《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出台之后,笔者想就地方民营剧团(以浩口镇柳洲村花鼓剧团为例)的历史发展轨迹、当前活动现状以及今后发展思路谈谈自己的一管之见。期望能够引起相关专家和从事当前新农村政策研究的领导们的重视,并在研究制定农村文化政策时,对农村民营文化团体给予适当地政策倾斜和支持。

一、柳洲村花鼓剧团的历史发展轨迹

柳洲村业余花鼓剧团始建于1953年,当时全部由男好者组成,以流传于天门、潜江、沔阳一带的地方唱腔曲调为主,俗称“天沔花鼓”、“花鼓戏”或“地花鼓子”。整个活动开始仅仅出于爱好,没有盈利倾向。1958年冬,浩口出于对文化工作的重视,成立了专门的文教卫生科,由黄明启任科长,组建了公社文化馆。文化馆下设5个文化站、1个文工团和1个电影队。按照公社安排,每个中队(一个中队下辖7至10个大队,也就是后来的小公社建制)设俱乐部,每个连排及机关团体、学校都建立歌咏队,要求做到“到处是歌声,月月有戏看”。在这种环境下,全社村一级剧团有了较大发展,50%左右的大队都建起了剧团。后来由于接踵而至的三年自然灾害,人民生活跌入低谷,刚刚建立起来的各种文化机构和村级剧团也随之烟消云散,柳洲村花鼓剧团概莫例外。进入70年代,受当时政治环境影响,村村建剧团(宣传队),小组搞文化室,唱革命歌曲、编文艺节目、演出样板戏风靡一时,于是柳洲村花鼓剧团又得到了恢复。这一时期,工作上有人爱好,经费上有集体的公益金予以报销,个人待遇可以从误工记工得到解决。各种文艺活动的辅导培训能够得到文化馆和县剧团的全力支持,文化馆专门派老师到各乡镇巡回辅导,村剧团也经常派人到县剧团学习提高,全镇几乎80%以上的村都建起了剧团,并频繁地开展活动。到70年代后期,镇村开始减少乃至放弃支持,大部分剧团开始解体,出于对文化艺术的挚爱,柳洲村花鼓剧团一直坚持了下来。80年代,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由于体制转轨,中断了一段时间。90年代中期,在几个老同志的串联组织之下,柳洲村花鼓剧团又重新聚集起来。他们以每人捐资300至500元的额度筹集资金添置了部分急需品,1998年市财政局的领导从村级剧团的活动中看到了他们钟爱文化的精神,了解到他们处境十分困难,从农税减免的渠道给他们拨款5000元购置了一点设备,于是柳洲村花鼓剧团又开始活跃起来。

二、柳洲村花鼓剧团的现状

目前为止,柳洲村花鼓剧团共有演职人员20人,其中男13人,女7人;演员14人,器乐5人,电工、灯光、音响1人。在演员、器乐人员中,很多都可以互相置换。现有可供演出剧目28个,主要是大型历史剧。因为属于地方业余剧团,每年演出场次一般在30场左右,演出时间一般都集中在春节等大型节假日,外出时以演出地包揽食宿为主,演出收入每场在500至700元之间,演出地域除潜江部分乡镇以外,主要在荆门、江陵、当阳等地,剧团不外出联系演出业务,主要靠外地上门约请,因而演出流动区域不大。

剧团现有服装、道具、灯光、音响等设施设备价值5万多元。扩音设备更新已迫在眉睫,服装大多已破烂不堪,剧照灯、反射灯一直处于匮缺状态。

查看全文

办公室生存陷阱

在办公室里,同事每天见面的时间最长,谈话可能涉及到工作以外的各种事情,“讲错话”常常会给你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同事与同事间的谈话,如何掌握分寸就成了人际沟通中不可忽视的一环。

办公室里最好不要辩论

有些人喜欢争论,一定要胜过别人才肯罢休。假如你实在爱好并擅长辩论,那么建议你最好把此项才华留在办公室外去发挥,否则,即使你在口头上胜过对方,但其实是你损害了他的尊严,对方可能从此记恨在心,说不定有一天他就会用某种方式还以颜色。

办公室不是互诉心事的场所

有许多爱说话、性子直的人,喜欢向同事倾吐苦水。虽然这样的交谈富有人情味,能使你们之间变得友善,但是研究调查指出,只有不到1%的人能够严守秘密。所以,当你的个人危机和失恋、婚外情等发生时,你最好不要到处诉苦,不要把同事的“友善”和“友谊”混为一谈,以免成为办公室的注目焦点,也容易给老板造成问题员工的印象。

不要成为“耳语”的散播者

查看全文

侗族大歌生存与传承模式

一、侗族和侗族大歌

“汉人有字传书本、侗家无字传歌声”,因为没有专门的侗文,侗族人用有韵律的歌唱,传承了他们百年来的生活方式和习俗文化。作为侗歌最精华的组成部分,侗族大歌不仅是一种音乐艺术,更是对侗族历史的真实记载,直接而生动的表现侗族文化,将侗族的社会结构、生产生活、婚姻家庭、习俗文化等方方面面传承给后人。在侗族地区学习唱歌就像是汉人学习文化一样,不会唱歌的人就如同没有接受文化的人,会被人瞧不起。“后生会找不到媳妇,姑娘嫁不出去”,“只有会唱歌,会种田,才有出路”。可以说,人们对于侗歌的热情源于一种身份的认同。侗族人民世代喜欢唱歌,在那些没有电视、电脑的年代里,人们的唯一娱乐就是唱侗歌。

二、侗族大歌的形式

(一)侗歌唱歌内容

侗族大歌歌唱自然、歌唱劳动、歌唱友谊和爱情,反映的是一种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侗歌按内容可以分为:(1)对歌。这是最常用、最普遍的的歌,不管何种场合都可以用的歌。(2)情歌。流行于年轻人之间,有时候老年人之间也会唱,但是很少用于跨代唱歌。现在也有跨代唱歌,现在的年轻人由于唱歌的经验少,跟别人对歌的时候对不上,父母就在背后出主意,但有种作弊的嫌疑。(3)河歌。归类于情歌类,但是唱调不同,以抒情为主,不需要琵琶,不一定在古楼上唱歌。(4)认祖歌。讲述本民族历史。(5)叙事歌。记一个地方的历史、故事。这些歌多是自己现场编造的,唱出来的歌就好比是用文字写出来的美文。

(二)侗歌演唱地点

查看全文

珍稀濒危植物生存浅析

1湘南山区的自然环境条件表一南岭山区各地的气候(略)

湘南山区的地带性植被是常绿阔叶林。以常绿的壳斗科树种为主,并含有大量的樟科、杜英科、金缕梅科、桑科以及安息香料的一些成分。

湘南植物区系属泛北级植物区,中国—日本亚区。三级区划单元是华东、华南、滇黔桂、华中四地区交汇的区域。

优越的地理位置,悠久的地史时期,丰富的水热条件,复杂的地形地貌,是孕育湘南山地区植物多样性高,区系成分复杂,保存各地史时期残遗种以及珍稀濒危植物最为根本的原因。

2湘南山区珍稀濒危植物的基本特征

2.1种类组成丰富

查看全文

侗族大歌生存与继承形式

一、侗族和侗族大歌

“汉人有字传书本、侗家无字传歌声”,因为没有专门的侗文,侗族人用有韵律的歌唱,传承了他们百年来的生活方式和习俗文化。作为侗歌最精华的组成部分,侗族大歌不仅是一种音乐艺术,更是对侗族历史的真实记载,直接而生动的表现侗族文化,将侗族的社会结构、生产生活、婚姻家庭、习俗文化等方方面面传承给后人。在侗族地区学习唱歌就像是汉人学习文化一样,不会唱歌的人就如同没有接受文化的人,会被人瞧不起。“后生会找不到媳妇,姑娘嫁不出去”,“只有会唱歌,会种田,才有出路”。可以说,人们对于侗歌的热情源于一种身份的认同。侗族人民世代喜欢唱歌,在那些没有电视、电脑的年代里,人们的唯一娱乐就是唱侗歌。

二、侗族大歌的形式

(一)侗歌唱歌内容

侗族大歌歌唱自然、歌唱劳动、歌唱友谊和爱情,反映的是一种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侗歌按内容可以分为:(1)对歌。这是最常用、最普遍的的歌,不管何种场合都可以用的歌。(2)情歌。流行于年轻人之间,有时候老年人之间也会唱,但是很少用于跨代唱歌。现在也有跨代唱歌,现在的年轻人由于唱歌的经验少,跟别人对歌的时候对不上,父母就在背后出主意,但有种作弊的嫌疑。(3)河歌。归类于情歌类,但是唱调不同,以抒情为主,不需要琵琶,不一定在古楼上唱歌。(4)认祖歌。讲述本民族历史。(5)叙事歌。记一个地方的历史、故事。这些歌多是自己现场编造的,唱出来的歌就好比是用文字写出来的美文。

(二)侗歌演唱地点

查看全文

马克思哲学生存论文

无论透过马克思哲学本身的语境,还是透过后现代有关马克思哲学评述的语境,马克思哲学的生存论指向都会为我们深刻地感受。理解了马克思哲学的这一向度,才能明白马克思无论是在谈自然还是谈社会、谈经济还是谈政治、谈历史还是谈现实、谈科学还是谈艺术,一刻也没有忘怀对人本质的哲学提问,即对人的生存处境和命运发展的深切眷恋和关注。正是如此,马克思没有让自己的哲学停留在形而上学的“抽象王国”里,而是让它径直遭遇人的现实存在,并且以自己特有的运思深入到历史的人的生命活动的坎陷和人的历史的歧出,揭示了人的现实生存境遇,展望了人的理想生存样态,从而锻造出了自己哲学的新形态——生存论哲学。

一、马克思哲学的生存论指向首先是通过他对传统哲学的解构而表征的

海德格尔曾就西方哲学史作过这样的总评:整个西方哲学就是柏拉图哲学的展开;形而上学就是柏拉图主义;是马克思完成了对“形而上学”的颠倒;至此,哲学进入了“终结阶段”。(海德格尔:《面向思的事情》,第59-60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我们认为,海氏的评价是中肯的。正是马克思完成了颠倒“形而上学”的工作,哲学才由“存在”被遗忘的形而上学的历史转向对现代人之生存境遇的思索的非形而上学的“存在之思”,即使得现代西方哲学包括马克思自己的哲学具有存在论之意义,亦即具有生存论的指向,那么,马克思是如何实现对“形而上学”的颠倒的,其哲学生存论的指向又是如何得以表征的,是我们这里要涉猎的问题。

1.通过对传统哲学的主题转换,马克思哲学的生存论指向得以初步表征。“传统哲学”是相对于“现代哲学”而言的,它是指从古希腊哲学尤其是自柏拉图以降的哲学到19世纪中叶特别是黑格尔哲学这一历史阶段的所有哲学形态,包括古代哲学和近代哲学。从根本上说,传统哲学是“形而上学”,即关于超验存在之本性的学问,它力图从一种“终极存在”、“初始本原”中去理解和把握事物的本性以及人的本质和行为依据。

应当指出的是,对世界以理性的方式从总体上去把握,这本身是哲学的特征,但问题的关键是传统哲学把它们探讨的“本体”或“本原”抽象化了,以致在它们那里(包括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体系),不仅“物质”或“精神”成了“抽象的存在”、“抽象的实体”,而且人也成了一种抽象的存在物,人的主体性完全失落了。

对于传统哲学只关注宇宙本体、注目上苍的“绝对”或“抽象的实体”,而忘却对人类世界即现实人的生活世界的关怀,马克思有相当清楚的认识。所以,当他在哲学研究的初始,便毅然决然地举起了“拒斥形而上学”的大旗,并断言:“这种形而上学将永远屈服于现在为思辨本身的活动所完善化并和人道主义相吻合的唯物主义”。(《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159-160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与孔德“拒斥形而上学”有本质的不同,马克思不是把这种“拒斥”局限于经验和知识以及“可证实”的范围,而是在“拒斥”后,把哲学导向关注“自己时代的现实世界”、“感性世界”、“现存世界”、“人类世界”,并强调哲学应当“把人们的全部注意力集中到自己身上”。(同上书,第161-162页。)

查看全文

生存小结与生活感想

好久没有写一点东西了,都快2年了吧?!因为太多太多,没有心情写,也不想让别人知道自己的郁闷和不快。

2年来明显的快乐和兴奋几乎没有,生活中有的只是平淡和真实、和家人的和睦相处、看风一天天茁壮成长,也许这是最大的快乐吧,只是自己不知道,忽略了这种快乐的重要。

郁闷和不快倒是时常折磨着我脆弱的心灵,时常让自己感到若有所失,若有所得,心里不能平衡。归结起来,可能还是因为自己不能抛弃对名利的追逐。生活在这样一个浮躁、急功近利、人心不古的年代,我没有到老的什么都不想做的年龄,无法脱离现实去找我的世外桃源,所以我痛苦着、呻吟着,像一匹北方的狼仰望星空哀嚎着、准备着、静待着机会的到来.....

我也享受着平淡和真实。转眼间,风已经5岁多了,都快成1米2的大小伙了,时不时对我们进行一下批评教训,是长能耐了,且让我们无法辩驳;全家人都健健康康,和哥嫂和睦相处;朋友们关系没有因为时间的流逝而淡忘,而且是在稳定地进展中,而且有新的朋友在增加;工作虽然累了点,但比较稳定,在现在经济大衰退的环境下,能有一份稳定的工作也算不错的了,呵呵,应该知足了,对吧!

有时看电视剧,很羡慕世交家庭,那是一种知根知底的交往,很向往,在努力寻找可能成为世交的朋友,为风创造这种环境条件。还真找到了,是我的高中同学,在校时一个寝室,还有他们夫妇和我们俩都是同学,在一起玩也很合得来。他家姑娘和我家风一天生日,大了一岁,俩小家伙在一起也很玩得来,这可能就是我想要的世交的感觉。最起码他们能成为好朋友,等到长大了,有事也可以彼此通个气呀。反正也就是世交,那种很惬意的感觉,说不清楚,但向往。

这两年中,我拿到了本科学历证书和学位证书,通过了去年的企业信息管理师(中级)职业资格考试,参加了今年的计算机软考的网络工程师(中级)考试,成绩还未下来,通过的希望还是很大的。这也是在这个方面的一种收获吧,最起码每年都有点进步,虽然没有花大功夫学习,但是没有完全放弃学习。

查看全文

庄子以真为本生存论思索

在中国古典哲学、美学和艺术理论中,“真”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概念。对于“真”问题的学术探讨,最早可以追溯到战国时代的庄子。庄子哲学中的“真”观念,以其独特的生存论的理论品质,深深影响了中华民族的世界观、认识观、艺术观和审美观。

一、“本真”的生存论意义

庄子哲学中的“真”,主要指的是人的一种理想生存状态,可以理解为“本真”,正所谓“极物之真,能守其本”(《庄子•天道》)。《庄子•大宗师》中有一则“子桑户死而反其真”的寓言,它在描绘一个“返本归真”的逍遥境界的同时,也形象地道出了“真”或“本真”概念的内涵:“子桑户、孟子反、子琴张三人相与语日:孰能相与于无相与,相为于无相为?孰能登天游雾,挠挑无极;相忘以生,无所终穷?三人相视而笑,莫逆于心,遂相与为友。莫然有间而子桑户死,未葬。孔子闻之,使子贡往侍事焉。或编曲,或鼓琴,相和而歌日:嗟来桑户乎!嗟来桑户乎!而已反其真,而我犹为人猗!……彼方且与造物者为人,而游乎天地之一气。……芒然彷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为之业。”从这段叙述中可以看出,庄子哲学中的“真”,已经构成一个高度抽象的哲学概念,具体地说它是一个生存论的范畴。生存论的理论指出:存在总是存在者的存在,生存也总是人的生存。(1]庄子所向往的这种“本真生存”亦是如此,它作为人理想的生存状态,实际上正是一种人与天地万物相互交通交融的“天人合一”的浑融境域,即所谓“登天游雾,挠挑无极”,“游乎天地之一气”。“既已为一矣,且得有言乎?”(《庄子•齐物论》)庄子敏锐地发现,“真”概念所指向的“天人合一”的浑融境域是无法用语言来把握的,因而他采用了间接的言说方式,即通过对“本真生存”下理想的存在者“真人”的考察,来进一步阐释生存之“本真”的具体表现特征。这与海德格尔凭借对“此在”即“在世之人”的拷问来通达“存在”意义的思路异曲同工。[2]正如《庄子•秋水》中所提出的,“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无以得殉名。谨守而勿失,是谓反其真”。庄子主要是立足于天人关系的视角,对“真人”作了极为详细的描述,其要点在于指出“真人”所守持的“天人合一”的生存状态:正所谓“天与人不相胜也,是之谓真人”(《庄子•大宗师》);“不以心损道,不以人助天,是之谓真人”(《庄子•大宗师》);“古之真人,以天待人,不以人人天”(《庄子•徐无鬼》)。出于对道家学派总体思想的理解,我们认为庄子哲学中的“真”范畴所呈现出的这种“天人”境界,至少可以从三方面来规定:它既是指人与世界万物相互联系、相互交通的浑融境域;又是指主客体水乳交融、浑然不分的精神境界;还可以理解为顺天任性、自然无为的行为态度。[3]

二、以“真”为美的生存论视角

庄子哲学中的“真”所体现出来的超越物我、主客的“天人合一”的浑融境域,与审美活动具有某种同构关系。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就须首先引入一个概念:“生存论美学”。这是从人类生存角度研究生存与美的关系,研究美的生存状态根据,即什么样的生存状态才是美的,这便涉及美的生存本质问题。从生存沦美学的角度说,人应该如此的生存便称为美的生存,这样的生存状态便是美。[4]对于庄子来说,人应该如此的生存状态便是“本真”存在。这种“天人合一:’的理想生存状态,正符合了生存本身的内在规定。因为按.R《{生存论理论,“天人合一”就是指人生存于世界中,与世界共在。生存总是与周围世界相联系,只能是在世界中展开的生存。【5]根据生存论美学的观点,庄子这种“天人合一”的“本真生存”,就是美的生存状态或美的境界。虽然庄子并没有直接用“美”来对其解说和评价,但他却问接地对这种“本真生存”以及生存于其中的“真人”作了一番审美的描述:“彼方且与造物者为人,而游乎天地之一气。……芒然彷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为之业。”(《庄子•大宗师》)这里所谓的“逍遥游”,主要指的是精神的自由和超越,它是在人与自然相互融通的“天地之一气”的浑融境域中实现的,这就与审美的自由相通。“审美经验的自由愉快,从哲学来看是自然与三昌人的对应合一,人与自然不断走向对应、渗透、交融而取得的和谐统一。”(6]从这个意义上讲,庄子正三是用审美的眼光来观照这种“本真生存”,并将其羞苫看做美的最高旨趣。庄子“真”或“本真”的哲学理念,不仅指出了三美的生存本质,而且为美学提供了一种值得借鉴的研究视角和方法,我们称之为“生存论”的视角和方法。既然生存是在与周围世界相联系中展开的整体境域,那么我们就必须以相互联系的整体性思维来考察人的生存要素。生存论不同于一般的主客二分的认识论视角,将审美对象独立于审美主体之外孤立地对待,它始终立足人的整体生存状态来研究作为生存要素之一的审美活动,因为审美归根到底是人与自然、主观与客观相交融的体验形态。从生存论整体性思维的视野出发,重点研究包含主客于一体的整体性的审美关系,将会为美学的发展提供有益的理论参考。

三、“真”、“美”合一的天人意境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