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成教育范文10篇
时间:2024-03-12 10:39:59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生成教育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生成教育浅析论文
[摘要]在当前社会变迁和教育改革的时代背景之下,探讨和实践生成教育的理念具有特殊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在生成教育的视野中,事物处于发生与消亡的过程之中,教育是生成的,人同样是生成的,并且两者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教育生成的价值标准即在于人的文化生成。生成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探索,有着多学科、多方面的思想来源和实践基础。
[关键词]后现念;生成教育;教育研究;人的文化生成
长期以来,教育“外铄论”与“内发论”的争论延绵不断。新形势下,随着后现念对人性的张扬,一系列蕴含着“生成”理念的教育问题,如课程与教学生成、知识发生、态度养成、价值观形成等,伴随改革再次受到关注。社会变迁和教育改革的现实,呼唤着对于“生成教育”理论和实践的探索。
一、生成教育的缘起:背景与意义
生成教育的提出,基于现代教育的局限与困境。众所周知,随着人类社会、人类生活朝着制度化和科层化的方向发展,现代教育因其现实功利性而陷入现实性与理想性、实践性与理论性等诸多矛盾之中,这使得教育本身日益发生异化,而愈来愈成为生活于其中的作为主体的人的不可承受之重。这一点在我国的教育实践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很多时候,学校教育忽视人特别是受教育者作为人的存在,教育内容远离受教育者的日常生活,教育活动在既定的、划一的和认知主义的轨道上循环重复,学校生活愈益呈现出阻抑智慧、束缚个性和消蚀朴素性灵的病态,学习生活不仅不能令学习者赏心悦目、兴趣盎然乃至激情洋溢,反而越发束缚人的思想、压抑人的智慧、剥夺人的权利、限制人的自由……教育过程变成了阻碍人性张扬与成长的过程。正是这样的态势催生了生成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生成教育理念对教育思想、观念、制度、行为规范、行为过程、行为方式、评价诸方面进行全新的诠释与解读,表达一种向往未来、超越自我、关怀人的当下生活的诉求。这一自觉追求和坚定信仰,赋予教育中人以真正的快乐和幸福——生成教育旨在通过教育的生成实现人的生成,这种追求并不在于为人生确立一个具体目标并教导人们为这个目标不断努力,而在于为人生建立一种信仰,即生命的体验是人的自我生成的过程。这一过程及其结果,惟有通过主体的创造性在实践过程中淋漓尽致的发挥,方能得以实现。总之,对生成教育的研究和探索,将为我们考察和解决现代教育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提出一套具有发展意义的理论系统、一种具有创新取向的实践体系和一个具有方法论价值的分析框架。
生成教育发展论文
一、生成教育的缘起:背景与意义
生成教育的提出,基于现代教育的局限与困境。众所周知,随着人类社会、人类生活朝着制度化和科层化的方向发展,现代教育因其现实功利性而陷入现实性与理想性、实践性与理论性等诸多矛盾之中,这使得教育本身日益发生异化,而愈来愈成为生活于其中的作为主体的人的不可承受之重。这一点在我国的教育实践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很多时候,学校教育忽视人特别是受教育者作为人的存在,教育内容远离受教育者的日常生活,教育活动在既定的、划一的和认知主义的轨道上循环重复,学校生活愈益呈现出阻抑智慧、束缚个性和消蚀朴素性灵的病态,学习生活不仅不能令学习者赏心悦目、兴趣盎然乃至激情洋溢,反而越发束缚人的思想、压抑人的智慧、剥夺人的权利、限制人的自由……教育过程变成了阻碍人性张扬与成长的过程。正是这样的态势催生了生成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生成教育理念对教育思想、观念、制度、行为规范、行为过程、行为方式、评价诸方面进行全新的诠释与解读,表达一种向往未来、超越自我、关怀人的当下生活的诉求。这一自觉追求和坚定信仰,赋予教育中人以真正的快乐和幸福——生成教育旨在通过教育的生成实现人的生成,这种追求并不在于为人生确立一个具体目标并教导人们为这个目标不断努力,而在于为人生建立一种信仰,即生命的体验是人的自我生成的过程。这一过程及其结果,惟有通过主体的创造性在实践过程中淋漓尽致的发挥,方能得以实现。总之,对生成教育的研究和探索,将为我们考察和解决现代教育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提出一套具有发展意义的理论系统、一种具有创新取向的实践体系和一个具有方法论价值的分析框架。
在当下教育研究的话语系统中,“生成”是一个高频和热门词语。然而,对相关文献进行认真梳理、分析与概括后,我们发现言说者往往在不同层面、从不同角度使用这一概念,存在彼此交织而又互相矛盾的情况。有论者指出,目前对这一概念的理解、应用存在着泛化、浅化、偏化和窄化的现象。所谓“泛化”现象,如由于对“生成”内涵的认识含混不清,缺乏明晰的一致性看法,导致研究中概念使用的混乱和实践中认识的混乱。所谓“浅化”现象,即对生成的理论基础、内在机制、基本特征等,缺少深入、细致的分析与研究,理论基础不实、认识浅层泛化。所谓“偏化”现象,即间接的相关研究多(如杜威、皮亚杰等),直接的“正面”研究少;实践层面的研究多,理论层面的研究少(就“正面”的直接研究而言)。所谓“窄化”现象,主要表现在研究内容、研究视野和研究手段上。如内容尚存在许多研究空白点(如对生成的本质、机制的研究);视野不够宽广,未能从与此相关的多学科的角度展开深入的探索,如混沌理论、非线性科学等;方法较为单一,已有研究大都采用的是文献研究法与案例分析法,缺乏课堂观察、访谈调查等研究方法的运用,等等。[1]以上诸问题的存在,构成了对生成教育本质、理论基础、内在机制、基本特征以及研究内容、视野和方法,做深入系统的研究的现实价值和理论意义。
概而言之,生成教育的理论价值,主要表现在能够有效地推动以关系性思维、生成性思维和复杂性思维为特征的新教育思维的形成,为新课程背景下教育改革中的一系列现实问题的研究和解决,提供方法论指导。其实践价值,则主要在于通过树立并推广一种生成的、演化的、历史的教育观、教学观和人文发展观,促成学校从观念到行动的创新与变革,提升学校教育的理性层次、智慧水平和生命形态。
二、生成教育的含义:基本概念与核心理念
学生成长的良好习惯养成教育探究
摘要:给学生创造好的成长环境不如给学生一个好的习惯,帮助学生去除不良习性,养成良好的习惯,可以让学生一生受益。培养学生良好习惯,要在平时生活和学习中进行熏陶,要为学生树立榜样,还要多鼓励。
关键词:良好习惯;教师观察;榜样;鼓励
教师与学生朝夕相伴,对学生的一举一动可谓了如指掌,通过对学生的观察,教师会发现学生身上所带有的不利于其成长的习性,对于此类习性,教师应当帮助学生尽快改正,在帮助学生改正不良习性的过程中,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一、儿歌串串唱,习惯里面藏
教师对学生习惯的养成,应当建立在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的基础上,找寻学生容易接受的方式进行习惯的培养。比如可以采用儿歌、歌谣的方式对学生进行习惯熏陶,便于习惯记忆。并且此种方式简单易学,能够对学生习惯的培养起到帮助作用。在进行学生习惯培养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很多学生在玩耍的过程中非常开心,可是玩耍完毕之后却总是忘记洗手,一些学生在吃饭的时候,会很快坐在饭桌前,对于洗手之事早已经抛至九霄云外。针对这种情况,可以创作歌谣,加以提醒“:小朋友,真叫棒,游戏学习都很强,游戏之后手也脏,洗手记得打肥皂,手儿干净身体棒。”在每次吃饭之前,让学生们念一念这首《洗手歌》,此时没有洗手的学生总会自觉地去水池边将手洗干净,并且还会用上肥皂。慢慢地学生们养成了饭前便后洗手的好习惯,有的学生还会主动让老师检查,直到老师夸他们手洗得很干净,才会开心地吃饭。在平时,学生们会一边洗手一边念着歌谣,好习惯在学生中间不知不觉就养成了。教师所创作的儿歌尽量要保持词语的押韵,使儿歌念起来顺口,引起学生们日常使用儿歌的兴趣,帮助学生进行好习惯的养成。教师要发挥自己的创造精神,多创作蕴含好习惯的儿歌、歌谣,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
二、学习好榜样,大家互帮忙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理念新追求
【摘要】在新课程理念指引下,通过生成教学模式凸显数学课堂教学的“生成与建构”已经成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理念的新追求。文章从学生主动生成策略、情境激发策略和延伸拓展策略等三个不同维度探讨了小学数学生成教学的具体实施策略,结论对小学数学课堂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成课堂;教学改革
进入新时期以来,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和实施,提高教学质量成为广大教育工作的追求目标。课堂教学作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载体,传统教学观已经不能适应改革的需要。生成教学是“生成”与“教学”两个基本概念相互融合而形成的一种新型教学形态[1]。在新课程理念下,生成教学通过对单向塑造学生的传统教学理念的解构,突出了教学个性化的建构,通过对学生生命成长的积极追求,呈现出开放、互动、多元的教学特征。本文试图结合教育理论和笔者的实践经验,对小学数学课堂的生成教学的策略进行深入探讨。
一、学生主动生成策略
在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支配着一切教学活动,而学生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地位。生成教学的主动性策略是指通过改变师生在课堂上的传统地位关系,使学生成为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要重视学生的这一地位,并在教学活动中重点关注他们的情感、认知和思维的成长。要实施小学数学课堂的主动生成策略教师必须要注意以下两方面:第一,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注重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情感。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学生的发展性,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由不成熟到成熟的过程,会不可避免地出现认知片面性。教师要引导学生用于思考,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使学生品尝到愉悦的体验和成功的喜悦,从而构建起良好的学习信心[2]。第二,小学数学教学要基于学生的已有经验和发展水平,进行新知构建。生成教学原理的提出者维特罗克指出,学生对新知识并不是一无所知的,其通过生活和学习已经有了相当的知识经验,而这就是新知的重要生长点。因此,小学数学教学要基于学生的已有经验,估计教学中的问题生成。
二、情境激发策略
高中化学动态生成教学研究
摘要:在新课改逐渐深入实施的过程中,动态生成教学不断的被应用到高中化学的教学当中,但仍有部分高中化学教师对于动态生成教学的理解不够全面,致使在其教学的过程总出现了一些问题,在此背景下,本文简要分析了高中化学动态生成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研究了相关对策,旨在完善高中化学动态生成教学的应用,提升高中化学教学效果。
关键词:高中化学;动态生成教学;对策
化学是高中教学中的重要学科,随着新课改的深入,传统的高中化学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前新课改的需要,高中化学动态生成教学对构建新的化学教学形式、加强学生学习欲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提升了高中化学教学的效果等有着积极的意义,但由于当前部分高中化学教师对于高中化学动态生成教学的理解程度不够,致使高中化学动态生成教学的应用还存在一些问题。
1高中化学动态生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对教学过程的认识不足:在传统的教学观念中,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学生只能被动的接收知识,这不符合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降低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制约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往往过于注重自己的权威,想当然的只是注重教学资料对教学的作用,从而忽视了课堂上一些生成资源。当前许多的化学教师对于课堂上学生提出的质疑采取课下延伸的方式进行讲解,这种方式是不正确的,教师只有在课堂上及时满足学生的需要才能够让学生有着更多的收获,如不及时解决,教师往往不能够发挥出动态生成型资源的功效,致使学生不能及时的获得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失去对一些问题的求知欲望和学习热情,致使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学习失去兴趣,从而影响到整个高中化学的教学效果。
1.2动态生成流于形式:在教育体制改革的过程中,丰富教学形式是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但当前仍有许多化学教师在形式的改革方面认识不到位,致使动态生成教学流于形式,失去了具体的教学作用。许多教师在课堂上过于注重活跃课堂的气氛,却忽略了动态生成教学的目的,在化学教学当中,应用动态生成教学能够活跃课堂氛围,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对提升学生学习化学的主观能动性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有的教师过于注重动态生成的形式,把动态生成教学当成是一种教学任务来完成,而忽略了其具体的教学效果,例如有的学校将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明文规定,这就使得教师对多媒体形成了一种依赖,每逢化学课必使用多媒体,这种做法是不科学的、不合理的,只是将高中化学动态教学进行简单的流程式操作,过于流于形式,致使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1]。
道德习惯教育安排
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是基础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道德习惯、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等,良好的行为习惯可以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可以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生活,为了更好地指导中小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根据《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中小学德育规程》,特制定《区中小学生道德习惯养成教育指导意见》。
一、道德习惯养成教育的目的与原则
道德习惯是做人的基础,加强学生道德习惯的培养,是加强学校德育工作的永恒主题,也是德育的基础性工作。要通过基础道德习惯的培养,使学生懂文明,讲礼貌,树立良好的精神风貌和良好心理品质,养成遵纪守法的好习惯,树立公德意识,从而促进学生学习习惯、生活习惯的养成,为成功人生奠定坚实的基础。
中小学生道德习惯养成教育必须遵循以下六个原则:
1.科学性原则。道德习惯培养必须按照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和身心成长的规律,在长期的训练中逐步生成,以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和可持续性发展为目标。
2.养成性原则。道德习惯培养是一个逐步提高、生成的过程,即要注重良好道德习惯的培养,还要注重已形成的不良道德习惯的矫正,使学生在长期的引导、强化、矫正中形成外在行为。
农村学生养成教育路径探讨
养成良好的习惯就是人生的宝贵财富,在不断增值的同时,还会终生享受其带来的红利。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人生最重要的资源,影响着人的未来成长与发展。养成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终极目标就是培养学生成为一个表里如一,品质高尚的人,学校只有加强养成教育,强化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养成,才能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为学生将来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德育工作又面临着一些新的挑战。如何探索提高小学养成教育工作的实效,为学生未来阶段奠定基础呢?本文拟主要论述农村小学养成教育的培养路径,以请教于方家。
一、注重细节,加强点滴中养成教育的渗透
习惯的养成犹如积滴成潭,要从细节着手,从小事做起,做到润物细无声。小学生年龄小,生活经验缺乏,思维能力差,认识事物能力不足,这就要求他们从自身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从说话语气、从作业完成情况、从上课坐姿、从书写规范、从基本礼貌、从教室卫生等抓起。孩子眼中无小事,在大人眼中很不起眼的小事,在孩子心中可是天大的事,这就要求教师从细微处切入,训练学生的基本生活习惯、学习习惯、端正态度、仪容仪表、卫生习惯等。帮助学生成为尊重别人,保护环境的有心人。如,校园内不大声喧闹,见到教师要热情问好,衣服整洁,助人为乐……看似平常的一件件小事,往往对学生的道德养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学生高尚道德品质的形成是建立在良好的道德习惯基础上的。
二、抓住关键期,重视启蒙时养成教育的效果
关键期是养成教育工作的重点,可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一旦错过,就难以得到良好的目标。小学生可塑性强,具有强大的学习与模仿能力,在此期间,教师只有为学生设计优质的人生“模具”,才能使学生成长为优秀的人才。同时还要注意到这时期的学生情绪不稳定,性格活跃,自控能力差,兴趣广泛而不持久,容易养成一些不良的生活、学习习性,这些都是很正常的成长历程。面对这些成长中的问题,教师切不可急于求成,而是要耐心、冷静地分析学生的心理需求,要知道行为是思维的表现,教师只有抓住学生的心理活动,才能走进学生,接近师生间的距离,再施以有效的教育策略,使学生自主认识到错误,并自愿改正,明白其中的道理。教师在教育中遇到问题,一定要以积极的态度去开展工作,积极引导,以鼓励、赞扬为主旋律,进行卓有成效的正面教育才是成功实施养成教育的关键所在。实践证明,教师态度决定着学生的态度,所谓的后进生、差生并不是学生差,而是教育者的水平差,只要坚持正确、科学的教育观,后进生也会转化为优等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成长为可造之才。因此,养成教育要抓住启蒙期,要在关键期把养成教育抓小、抓早、抓细、抓紧、抓实。有的放矢地开展各种教育活动。想要把养成教育要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境地,学校必须加强低年级的师资配备,选拔责任心强、业务素质高的骨干教师担任低年级教学,坚决不能让习惯培养输在起跑线上。必须从学生入学第一天抓起,进行系统规范,严格要求,引导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逐步强化训练,从而形成稳定的自觉行为。
三、利用“身教”和“镜子”模式,把握养成教育时机
中学图书工作对学生养成教育的作用
摘要:中学生的养成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它需要多渠道多途径开展。中学图书工作在学生养成教育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作为图书管理工作人员更加要重视图书管理工作对学生养成教育的影响,从选择优秀图书、开展阅读活动、优化图书等促进学生的养成教育。
关键词:中学图书;图书工作;图书管理;养成教育
教育是为了发现人的价值,从而激发人的潜质,发展人的个性,帮助每一个人实现自我价值。学生成长成人的重要阶段是中学阶段,在此阶段均会形成基本的价值观念,如果大力加强养成教育,就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即是广大民众的愿望,也是社会长远发展的条件。要说养成教育是一场战争,那么中学图书工作是思想文化教育的阵地,是学校养成教育非常重要的途径,它拥有多种信息服务、良好的环境,给学生提供高尚的文化营养,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于学生的养成教育,中学图书工作的作用虽然是隐性的、非理性的、潜移默化的,但是影响深远。德国著名的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所以这种教育,能够引导学生直接体验和潜移默化地吸取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以及个性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性经验。图书馆对学生产生的是具有陶冶作用的潜移默化,对学生提高综合素质和成人成才的影响,具有更持久、更特殊的意义。
一、优秀图书对学生养成教育的作用
优秀图书对学生具有启迪作用。图书馆收藏着大量的优秀读物,具有思想健康,格调优雅,意境开阔的特征,是一种特殊的政治思想教育资源,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可以受到崇高精神以及高尚品德的熏陶,获得美好的体验,对学生起到了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启迪学生成才的志气,同时也可以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形成健康的心灵以及完美的人格。例如:《爱德华的奇妙旅程》——这是一篇温馨动人的童话,它是关于一个小兔子的故事,它曾在温室里想要用傲慢的态度享受宠爱,把一切的爱当作理所当然,当甜美的梦破碎后,失去后才懂得珍惜。爱德华在旅途中被击碎成了21块碎片,虽然被修复,但是从支离破碎到原来高贵的面貌的恢复,又能给心带来什么样的旅程?这些经典作品在图书馆安家实在是完美无瑕,最主要的还是学生阅读后会有所启示。科普类读物对学生的科学素养起着孕育的作用。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以及无穷的想象力以及学生对科学的热爱,还可以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科普类读物可以弥补应试教育的缺陷,提高名族的整体科学素养。辅导型读物对学生的知识有扩展作用。辅导型读物是学生的随身良师和第二个课堂,它能弥补课堂学习的不足,巩固以及加深对课程内容的了解和掌握,是学生加深知识厚度,优化知识体系,扩展知识视野的有效途径。
二、阅读活动对学生养成教育的作用
教师素养论文:谈论教师专业素养应有之义
本文作者:岳欣云董宏建
创造性智慧与传统教学中所说的教育机智不完全相同,传统教学中所说的教育机智多指在预定性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对偶然和突发事件的能力,而创造性智慧则指教师创设、驾驭、引领生成性和不确定性课堂教学的能力。具有创造性智慧的教师能够敏捷地应对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生成的丰富资源,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个体差异,倾听学生有声或无声的言语,体验学生的思想情感,捕捉并进一步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在引导学生的过程中也为他们的发现和想法感到由衷的惊讶和赞叹。教师在对学生生成信息应对自如的同时也为自我生命的不断超越感到幸福和自豪。创造性智慧是一种转化理论、生成理论的能力。传统教师发展观将教师看作应用理论的操作者,而忽视了教师转化理论、生成理论的能力。这实际上把教育学等同于自然科学,把人当作物,忽视了教育理论的独特性和教育实践的复杂性。“教育理论是软科学……教育更像一幅农村景象,农场和建筑散布在广大的空间中。教育知识很难形成坚实的、稳固的结构;它零散地分布在场景、问题、参与者和内容中。”[1]现代教育观认为,教育实践具有不可预测性和情境性,任何教育理论都难以直接应用到教育活动中,因此,教育理论不像自然科学理论那样具有普适性和可操作性。教育理论不是一个固定的、现成拿来可用的东西,教师需要运用自己的创造性智慧对教育理论进行意义诠释、选择和建构,并创造性地转化为教育实践。无论多么美好的教育理论,如果没有教师创造性智慧的参与,都不可能在教育实践中很好地发挥作用。同时,富有创造性智慧的教师不仅能够创造性地转化教育理论,使其更好地指导教育实践,而且也能在教育实践中不断地创造、生成教育理论,他们是教育理论形成最富有活力的来源之一。创造性智慧不仅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意识和态度。没有对教学深沉的热爱,没有不断超越自我的动机,教师就会把教学当作一种外在任务来看待,而不会把教学看作事业和生命,就不会全身心地投入教学活动中。而拥有创造性智慧的教师会有一种探索教育情境、完善教育活动的强烈意识和愿望,具有迎接挑战的勇气和坚忍不拔的意志,他们把教育事业看作自己生命的内在组成部分,具有献身教育事业、热爱生活、热爱人类的崇高动机。“第一,创造智慧不只是认识能力,而首先是一种生存态度。在我看来,有创造智慧的人,一定是有勇气的人,他要敢于面对现实、面对问题,在问题和现实的矛盾面前有强烈的迎战冲动,他要敢于抓机遇,最重要的要敢于面对自己,不断地追求对自己的超越。问题、挑战、现实中的矛盾和机遇,都是智慧的磨刀石。第二,要有博大的爱心。‘新基础教育’要做到底并做出成绩来,需要我们的教师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热爱事业、爱自己的祖国和民族,乃至爱人类。没有这些爱,就没有教育者深沉的内在动力。”
创造性智慧对教师发展的意义
创造性智慧的形成对教师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创造性智慧有利于教师摆脱生命的工具状态、激发教师发展的内在动机、形成教师独特的教学风格。因此,创造性智慧的形成是技能熟练型教师向创造型教师转化的标志。
(一)创造性智慧有利于教师摆脱生命的工具状态
创造性智慧有利于教师摆脱生命的工具状态。传统教育观把教师作为知识传递的工具,忽视了教学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价值。教师像一个枯竭的“物”体验着单调而重复的教学生活,丝毫感受不到自我的生命脉搏和精神成长。而创造性智慧使教师的外在工具价值和内在发展价值得到统一,创造性的教学既关注学生的个体性与独特性,激发学生的生命活力,也使教师不断体验到“我”的生存意义与价值,在创造中不断获得自我实现;创造性智慧使教师作为一个积极承担自身力量和丰富内心世界的人,而不是作为依赖他人操作模式的工具体验着教学生活,使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独立思考、自主创造,精神生命不断生长、自我价值不断实现。
大学生文明素养养成教育探究
摘要:大学生文明素养养成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基础和自觉。高校大学生文明素养养成教育在自我教育机制、协同机制以及评价机制等方面存在不足。开展大学生文明素养养成教育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以立德树人为宗旨,凸显学生主体,不断完善学生文明素养养成教育的工作机制,健全学生文明素养的评价体系。
关键词:大学生;文明素养;养成教育;自我教育;问题导向;自我管理;自我监督
大学生文明素养养成教育是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聚着学校的教育理念,体现着社会文明的内涵。从2001年颁布《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到2006年10月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再到党的十八大报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概括,文明素养日趋重要。党的十八大以来,更是多次强调青年大学生文明素养养成教育的重要性。2013年5月,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指出,青年是引风气之先的社会力量。一个民族的文明素养很大程度上体现在青年一代的道德水准和精神风貌上〔1〕。2014年5月,又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他强调,大学生要通过“做好小事、管好小节”“修好公德、私德”“学会自省、学会自律”实现修德〔2〕。2018年9月,在全国教育大会上,针对“培养什么人”进一步提出了教育的目标,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3〕。推进大学生文明素养养成,不仅关系到学生成长成才,而且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重要载体。
一、大学生文明素养养成教育的现状及问题
调研显示,大学生文明素养整体情况向好,访谈中100%的学生对文明行为的认知率较高,对行为文明与否的界限分辨清晰,能意识到文明素养对自身学习、生活以及未来发展的重要性。但是从教育的主客体来看,还面临一些突出问题,既有思想认识层面的不足,也有教育实践层面的差距,在育人主体协同、育人机制优化、育人效果评价上,需要进一步完善。(一)文明素养养成教育的自我教育机制亟需创设。调研发现,部分学生集体观念、秩序意识淡化,对自我的约束能力较差,尤其是在非公众场合会出现一些不文明行为。比如:遵守宿舍建设制度的自觉性不够,部分宿舍“脏、乱、差”仍然存在;虽然期待建立良好的校园秩序,但有时缺乏主人翁的责任感,使得行为习惯多立足“方便自己”,维护公共秩序的自我约束能力较差,部分学生缺乏良好的行为习惯,在学校餐厅就餐时没有文明排队、按序就餐的习惯,也没有主动收拾餐具的自觉行为;学生组织在学生文明素养养成教育过程中的标杆牵引作用没有有效发挥出来,“一心双环”背景下的团组织、学生会、学生社团等学生组织对自我职能定位还不够清晰,工作缺乏自主性,部分学生干部的服务意识淡化,责任感不强,弱化了学生组织的群众基础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能力。(二)文明素养养成教育的协同机制尚未建成。教育主体协同不到位,从现状来看,学生文明素养养成教育的任务和责任大,但多集中在思政课教师、辅导员身上,集中在团委、学生工作部(处)及学院学生工作层面,专业课教师、教辅人员及其他部门参与育人程度较低;教育内容协同不到位,学生文明素养养成教育的阶段性和连贯性不够,不同主体没有根据学生在不同成长阶段呈现出的特点和问题,做到“因时而新、因势而变、因事而改”,从入学阶段到毕业阶段,重视度逐渐下降,宿舍“脏、乱、差”和食堂不排队这种现象在高年级学生身上的表现尤为突出,也在新生群体中造成了一定的从众效应;教育过程协同不到位,文明素养养成教育未贯穿思政教育全过程,养成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堂、第二课堂、其他实践教育的有效衔接、有机融入不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比重较低,没有真正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学生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规范,也没有形成浓厚的文明素养养成教育的氛围。(三)文明素养养成教育的评价机制有待健全。目前,大学生综合测评评定体系、评优评奖、推优入党等制度规范中,虽然都涉及了对学生文明素养的要求,但约束性指标不够具体,尚未形成科学的评价机制,在具体操作中仅仅靠主观判断和评定,并没有将其真正作为考核学生综合素质、考核日常管理的必要条件,导致育人队伍自觉开展文明素养养成教育的主动性不高、学生的自我约束性不强,文明素养养成教育一定程度上流于形式,制约了教育效果。
二、大学生文明素养养成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