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资料范文10篇
时间:2024-03-12 10:32:51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生产资料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商务局生产资料调查分析
20*年12月底,*省商务信息数据中心就2009年上半年300种主要生产资料市场供求状况,对全省9个市州商务主管部门以及15户重点生产资料市场进行了专项调查。供求状况调查结果显示:2009年上半年300种生产资料中供求基本平衡的商品有192种,占64%,供过于求的商品有1*种,占36%,没有供不应求的商品。其中,有43%的调查意见认为2009年上半年生产资料市场供求平衡,有57%的调查意见认为供过于求。价格趋势调查结果显示:48%的调查意见认为2009年上半年300种生产资料价格稳定,52%的调查意见认为价格将下降。
2009年,国家把扩大内需,保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作为头等大事,国务院出台的10条扩内需政策中有5条是基础建设投入。而我省在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扶持的同时,2009年仍将固定资产投资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点,预计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0%,但低于上年同期10个百分点,因此全年生产资料需求规模将略低于20*年,市品场供需将趋于宽松,供过于求商增加,价格将稳中回落。
一、能源类产品供求关系趋于平衡,价格稳中回落。
此次调查显示,认为2009年上半年能源类产品供求平衡的意见占76%,供过于求的意见占24%,其中,认为煤炭供过于求的意见增加,动力煤、炼焦煤市场供过于求的意见占64%,供求平衡的占36%;认为汽油市场供过于求的意见占18%,供求平衡的占82%。
62%的调查意见认为2009年上半年能源价格将下降,38%的意见认为价格基本稳定。其中,认为动力煤市场价格下降的占74%,价格平稳的占26%;认为焦炭价格下降的意见占56%,价格平稳的意见占42%;认为柴油市场价格下降的意见占43%,价格稳定的占53%;认为汽油市场价格下降的意见占45%,价格平稳的意见占55%。
(一)煤炭供求宽松,价格将平稳下降。20*年,国际国内煤炭价格都经历了较大幅度的波动,上半年煤炭市场供应偏紧价格大幅上涨;进入下半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煤炭需求出现萎缩,价格大幅下滑。预计2009年上半年,受经济增速放缓,火电发电下降,下游行业大量减产影响,煤炭市场需求萎缩,供求将趋于宽松,价格也将平稳下降。为保持煤炭行业健康有序发展,避免出现全行业亏损,国家将加大关停小煤矿的力度,控制煤炭产能过快增长,鼓励企业以需定产,减少资金和库存压力,并通过在管理供给和刺激需求两方面的努力,力争使煤炭市场的供求关系基本将保持平衡。
县农业生产资料协会和农益生产资料销售中心揭牌仪式上的致辞
在**县农业生产资料专业协会和农益生产资料批发销售中心
揭牌仪式上的致辞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
在新春佳节刚刚过去,全年各项工作刚刚起步之际,倍受全县农资界各位同仁和广大农民群众关注的***县农业生产资料专业协会和农益生产资料批发销售中心举行揭牌仪式,就将正式营业了。在此,我代表县社党委、理事会,对光临这次揭牌仪式的县委副书记、县纪委书记****,原创:以及省农资公司的领导,天津福升公司、山东鲁西化工公司、山东红日集团、湖北宜化集团、上海波特尔公司、安徽司尔特公司、南京欧麦尔公司的领导及各位来宾表示热烈的欢迎!向在协会和中心筹建过程中给予我们关心、帮助、支持的各位领导、各有关部门、各会员单位和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
**县农业生产资料专业协会和农益生产资料批发销售中心,是伴随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的实施应运而生的。其主要业务是经营农资商品和农副产品。我们将联合全国知名的大公司、大厂家,把全系统经营网点整合起来,吸纳系统外经销大户,集中购货、统一价格、分散经营,形成以化肥为主的农资购销联合体。协会和中心不以营利为目的,主要是为基层网点和会员提供信息、货源、技术等服务,减少中间环节,保证农资质量,降低农资价格,形成连锁经营,提升供销社整体竞争优势,让农民用上质量上乘、价格合理的放心肥。
我们决心以协会和中心为载体,搭建起外与厂商、内与农户紧密联系的一座稳固的桥梁,完善业务,改进服务,为促进内外商贸流通,特别为服务“三农”,促进我县新农村建设和农民群众致富奔小康做出自己的贡献。
生产资料流通行业改革论文
一、关于生产资料市场形势
生产资料市场形势和经济发展形势密切相关。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体制改革逐步深化,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推动下,我国生产资料市场也出现了需求促进市场,市场拉动经济的好形势。据中国物流信息中心的统计,我国全社会生产资料销售总额按照现行价格计算,1985年为4480亿元,1990年翻了一番,达到9851亿元;1993年再翻一番,达到2.2万亿元;1998年又接近翻番,达4.27万亿元;2002年7.1万亿元。如果照这个口径计算,全社会生产资料销售总额在18年间差不多翻了4番。即使剔除价格因素,生产资料销售总额也超过了同期经济增长的速度。
今年以来的经济形势,总体来看遇到的困难比预想的大,取得的成绩比预计得要好。国民生产总值可望达到8.5%的增长速度,总量超过11万亿元,生产资料销售增速又创新高。一是市场需求强劲,销售增速加快。1—10月份,全社会生产资料销售总额完成7.1万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9.5%,增幅比去年同期提高6.2个百分点,全年预计超过8.5万亿元。二是国内资源产销两旺。1—10月份,钢材产量1.9亿吨,同比增长20.5%,预计全年产量可达2.1亿吨;汽车产量363万辆,预计全年产销量将达到430万辆。三是主要品种进口量攀升。1—10月份,重要生产资料进口增长24.9%。其中,钢材进口3105万吨、同比增长51%,铁矿石和原油的进口增长幅度分别为31.7%和30.3%,有些原材料进口量已达到或超过国内产量的一半。四是生产资料价格普遍上涨。从重点监测的200种生产资料价格来看,约80%的品种价格都有不同程度的回升。1—10月份,价格水平累计同比上升7.5%,其中油品、钢铁和部分化工原料涨幅较大。从目前走势看,全年生产资料价格总水平有可能比上年上升6%左右。
生产资料市场形势显著回升,是我国经济进入新一轮增长周期的重要标志。拉动市场较快增长的重要因素有:一是生产的拉动。1—10月份,全国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6.7%,增幅比上年提高4.4个百分点,其中重工业同比增长18.5%,从而促进了基础原材料消费需求的上升。二是投资的拉动。1—10月份,投资同比增长30.2%,高于上年6个百分点,而且投资主体多元化步伐加快,一些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对基础性原材料和重大装备的需求大量增加。三是消费的拉动。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消费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居民消费由“衣食温饱”向“住行小康”转变,住房、汽车和电子通讯产品等成为消费“新亮点”。四是进出口和外资的拉动。1—10月份,我国外贸进出口总值6823.3亿美元,同比增长36.4%,全年预计达到8000亿美元。到10月末,我国实际利用外资435.6亿美元,期末国家外汇储备4009.92亿美元,都达到新的高度。五是积极财政政策的拉动。从1998年以来,我国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先后利用国债资金8000亿元,建设规模超过3万亿元,成为扩大生产资料市场需求的重要因素。
明年,是实现“十五”计划的关键一年,按照“稳定政策、适度调整,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把握全局、解决矛盾,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的思路,国家将继续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适时适度调整政策的力度和重点,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步伐,保持经济平稳增长。生产资料市场从总体上来说还会处于上升期,销售总额增长幅度会继续高于GDP的增长,重要生产资料国内资源和进口量将持续增加,生产资料价格水平将在高位呈稳中有升的态势。生产资料市场持续向好的形势,为生产资料流通企业提供了发展的机遇。当然,我们也要正视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例如,价格变化过快,对国外资源依赖程度加大,下游产品成本承受能力限制等。国家有关部门对此十分重视,我们也要认真研究,积极应对。
二、关于生产资料流通企业改革与发展
生产资料批发流通论文
今天,第二次全国重点生产资料批发市场总裁联席会在天津召开。我们这次会议得到了国家经贸委、国家工商总局、国家质检总局、天津市人民政府以及天津市商业委员会、天津市物资集团总公司的大力支持,天津市交易市场协会、天津环渤海建筑材料中心批发市场为会议筹备作了大量工作。为此,我代表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对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同时,对各位参会代表表示热烈欢迎。
我们这次会议的主题是,按照总书记关于“三个代表”理论的要求,进一步贯彻国务院关于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精神,配合政府部门落实集贸市场专项整治工作的部署,研究如何通过市场整顿和规范经营行为,大力提升生产资料批发市场经营业态,按照现代流通方式加快推进生产资料批发市场的现代化建设问题。这次会议,我们还要确定第一批推进流通现代化重点联系批发市场,交流生产资料批发市场向现代流通方式转型的经验,并请有关专家介绍我国现代物流的发展状况。
现在,我先讲两点意见,供大家讨论参考。
一、近一年来生产资料批发市场的发展状况及其面临的形势
去年,为了保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保障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地运行,党中央和国务院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大力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国务院特别强调“要突出重点市场,对问题严重,假冒伪劣商品充斥的集散地进行集中整治。”
为贯彻党中央和国务院精神,我们在去年的成都会议上,对生产资料批发市场的历史形成和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认真分析,提出了从市场设立、管理制度、监督机制、进货渠道、业户行为、交易信用等六个方面进行市场秩序规范的意见,并讨论研究了生产资料批发市场如何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高市场技术含量、强化市场服务功能、发展现代物流、完善展览展销功能、与新型营销业态相结合等方面入手,实现市场业态提升的战略构想。这些意见和构想得到了政府管理部门的赞同和支持,也受到了国内生产资料批发市场和批发企业的广泛重视和欢迎,对于引导生产资料批发市场按照中央精神进行整顿、调整、改造和提高,沿着国际化、规范化、法制化、现代化的方向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绿色食品生产资料品牌发展及问题
一、绿色生资的基本含义及发展现状
(一)基本含义。绿色食品生产资料是指获得国家法定部门许可、登记,符合绿色食品投入品使用准则要求,可优先用于绿色食品生产、加工,经中国绿色食品协会核准并许可使用特定绿色生资标志的安全、优质、环保的生产投入品。作为一种质量证明商标,绿色生资标识使用许可范围包括符合绿色食品投入品使用准则的肥料、农药、饲料和饲料添加剂、兽药、食品添加剂以及其他与绿色食品生产相关的生产投入品,例如杀虫灯、保鲜袋等。从基本含义可知,绿色生资符合绿色食品技术标准和规范要求,特别适用于绿色食品生产,涵盖了绿色食品生产所需的几乎所有的农业投入品。1996年,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前瞻性地启动了绿色生资开发战略,翻开了我国绿色食品事业发展史上的新篇章;2007年,绿色生资标志在国家商标局正式注册,自此走上了品牌化发展的道路。(二)制度建设。经过多年努力,绿色生资探索了一条“依托绿色食品标准体系,打造绿色生资优质品牌”的发展思路,构建了一套以《绿色食品生产资料标志管理办法》为核心的制度体系。在广泛征求专家意见基础上,2012年,中国绿色食品协会就开展绿色生资工作的合法性、制度的规范性以及有关工作关系进行了调整,对原有《绿色食品生产资料标志管理办法》和5个实施细则进行了补充和修订。同时,在受理和审核申报材料时,严格按照最新的绿色食品投入品系列使用准则的要求把关,加强申报主体、生产过程和产品质量评估,把好准入门槛,确保绿色生资工作有规可依、有章可循。2017年,中国绿色食品协会又对《绿色食品生产资料年度检查工作管理办法》和《绿色食品生产资料标志使用许可续展程序》进行了修订和完善,突出重点,强调风险,并建立了严格的年检档案制度,同时对续展材料进行了精简,保留了关键性材料,减少了重复性材料,缩短了续展时间,提高了企业申请的积极性。(三)政策支撑。近年来,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和中国绿色食品协会出台多项创新举措,共同推动绿色生资快速健康发展。2013年,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关于牛羊产品申报绿色食品相关要求的通知》,要求绿色食品申报过程中的预混料必须获得绿色生资标志许可。2015年,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印发《关于推动绿色食品生产资料加快发展的意见》,明确了绿色生资是绿色食品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把推动其加快发展纳入统一规划,摆上重要位置,和绿色食品的其他各项工作一并研究部署,明确目标任务,协调推进落实,加强督促检查,同时要求全国绿色食品工作系统积极组织绿色生资的产品开发与成果应用转化。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和中国绿色食品协会合力推动绿色生资的示范应用,于2017年首次将绿色生资试验示范内容列入到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基地创建及验收要求,已初步形成绿色生资与基地精准对接的新气象。(四)发展规模。在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和中国绿色食品协会的积极推动和共同努力下,绿色生资有了长足的发展。截至2018年6月30日,全国绿色生资有效用证企业共140家,有效用证产品共368个。其中,肥料企业67家、占47.8%,产品135个、占36.7%;农药企业25家、占17.9%,产品64个、占17.4%;饲料及饲料添加剂企业32家、占22.9%,产品147个、占39.9%;食品添加剂企业16家、占11.4%,产品22个、占6%。与2011年底相比,企业总数和产品总数已分别增长了207%和202%。目前,绿色生资产品已经涉及到全国26个省市。(五)品牌影响。近年来,通过不断开展品牌宣传和推广应用活动,绿色生资的社会影响力和认知度得到逐步提升。绿色生资先后在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全国肥料双交会、全国植保双交会、中国饲料工业展览会、中国畜牧业博览会、中原肥料双交会等专业展会上亮相,多次参与高峰论坛和商务推介,在农业生产资料相关行业内受到广泛关注。一部分绿色生资企业已经与绿色食品企业、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实现了成功对接,产业链的构建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绿色生资的发展。华北制药、德国拜耳、瑞士先正达、青岛海大、陕西鼎天济农、北辰饲料、溧阳正昌、嘉吉饲料、宁波天邦等一大批行业领先企业提出了绿色生资申请,不少公司进行了增报和续报。
二、推进绿色食品生产资料快速发展的重要意义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势在必行,绿色生产、绿色消费日益成为主流[3]。面对农业绿色发展的新形势和新要求,要想保证农产品及食品的优质安全,不仅需要优良的生态环境,更需要优良的生产投入品,而投入品的优质安全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绿色食品等高端农产品和食品的优质安全水平。绿色生资就是在这种新需求下应运而生。自诞生之日起,绿色生资就被定位为“是绿色食品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绿色食品质量的物质技术保障,在绿色食品产业体系中处于基础性地位”。绿色生资与绿色食品产品发展深度融合,既有利于创造良好的政策条件和市场环境,也有利于准确把握其目标定位,充分发挥功能作用[4]。(一)开发绿色生资是保障绿色食品优质安全的有效途径。绿色食品“绿不绿”,关键在源头,难点也在源头。一旦投入品出现问题,不论后期的生产环节如何严格控制,生产出来的产品也是劣质品[5]。开发绿色生资,扩大优质、安全、环保投入品的市场供给,有利于夯实和丰富绿色食品等优质农产品发展的物质基础,为我国高端食品加工企业和生产基地选购优质投入品提供方便。(二)推广绿色生资是建设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的有力保障。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涉及面广、环节较多、监管任务重,尤其是农药、肥料等农业投入品使用的管理压力更大。在基地建设中加大绿色生资的推广应用,向基地管理人员以及农户直接提供优质安全投入品,可以从源头上确保基地清洁生产[6],有利于规范投入品使用行为,减少质量安全隐患。(三)使用绿色生资是促进农业标准化生产的重要手段。农业标准化建设是全面提高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基础。绿色食品实行全程标准化生产模式[7],其中,投入品的正确选择和规范使用至关重要。绿色生资经第三方评价核准,符合绿色食品投入品系列使用准则要求。使用绿色生资有利于落实科学施肥、合理用药、规范使用添加剂的相关制度规定[8],是促进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的重要手段。(四)普及绿色生资是农业投入品市场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从农资市场的调查情况看,农资从业人员大部分文化程度比较低,大多是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其中老、弱、妇女占有一定比例[9];不少经营者规范经营的意识淡薄,对农资的种类、特性、功效等认知较少,更谈不上科学地指导农民使用;面对五花八门的投入品,农民更乐意选择价格最低的产品,往往忽略了对质量的关注,无法保证农产品质量。从这个角度看,推动绿色生资发展,能够有效推动农资市场的健康稳定。(五)发展绿色生资是建设现代农业的必然要求。当前,我国农业正在向绿色发展转型、在向追求高质量发展的方向转变,必须树立绿色发展的理念,加快推进农业转方式、调结构,大力推动农业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从源头上解决“产出来”的问题[10]。绿色生资不单纯追求产品质量的达标,而是更加注重下游绿色食品产品质量安全、生态环境保护和农业节本增效,顺应了农业绿色发展“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和“化肥、农药利用率进一步提升”的新要求。因此,从农业绿色发展全局看,绿色生资是新时展的阳光产业。开发和推广绿色生资工作响应了现代农业发展的新要求,必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三、绿色生资品牌发展升级的制约因素分析
经过20余年的发展,绿色生资工作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进入了快速增长时期,但总体来看仍未跟上绿色食品加快发展的步伐,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制度机制的原因,也有推广应用环节的原因。其中,因为绿色生资自身的前瞻性、开创性和独立性,绿色生资工作没有可以借鉴的经验,再加上大环境的影响,整个农业投入品质量体系建设、标准体系建设还不完善等,都是制约绿色生资发展的因素[5]。从总体来看,绿色生资的发展主要存在几方面问题。(一)总量规模不大,产品结构及区域发展不平衡。近年来,我国绿色生资尽管有了很大发展,有效期内绿色生资企业达到了140家、产品368个,但与绿色食品的1万多家企业、近3万个产品相比,发展规模的差别仍是巨大的。从产品结构分析,绿色生资标志许可的几个大类中,肥料、饲料及饲料添加剂数量相对较多(分别是67家企业、135个产品,32家企业、147个产品),农药和食品添加剂两个大类的企业总数、产品总数之和只占到绿色生资企业、产品总数的29.3%和23.4%,并且兽药类别还没有绿色生资获证产品。此外,绿色生资企业主要集中在江苏、山东、青海、黑龙江、四川等地,其他省份的绿色生资企业数较少,仅为个位数,个别省份还没有获证企业。(二)品牌知名度不高,宣传效果不显著。尽管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和中国绿色食品协会多次开展绿色生资品牌推广系列活动,多次在农业生产资料行业内有影响力的专业展会上搭建宣传平台,但从效果来看,宣传的宽度和广度仍不够,推广经验欠缺,使得绿色生资这个精品品牌还不为广大农业投入品企业所了解;此外,在已获证的绿色生资产品中,相当比例不是主打的拳头产品,有影响力产品的种类和数量并不多,科技含量较高的新产品更是少见,使得绿色生资品牌的市场号召力还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绿色生资的品牌效应。(三)市场培育不健全,推广应用成效不明显。一是绿色生资的市场倒逼机制尚未形成,发展的速度和规模严重滞后于绿色食品产业快速发展的需求,不能满足绿色食品市场的供应需要[11];二是信息供需渠道不完善,不少绿色生资企业有购买绿色食品原料的需求但没有购买的信息和途径,而生产绿色食品原料的企业或基地也未能充分利用绿色资源提升产品价值,市场信息不对称影响了原料的采购和供应,严重制约了绿色生资与绿色食品供需关系的发展;三是没有健全绿色生资与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有效对接的机制,尽管2017年绿色生资被纳入基地创建、验收的要求,但该制度还未真正落地,直接影响了绿色生资在基地的示范和推广。(四)“绿色”价值未体现,“优质优价”效益不显著。农业投入品行业处于农产品生产、流通的最前端,整个行业本身利润较低。面对竞争激烈的市场,绿色生资即使作为优质农业投入品的代名词,也很难因“绿色”头衔而提高价格;此外,绿色生资的市场流通仍是行业内较大的短板,有相当多的获证产品没有供应到绿色食品生产企业或者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而是依旧销售到普通企业和基地,使得“绿色”价值未能得到充分体现,“优质优价”效益并不明显。
农业生产资料市场供应通知
各区县(自治县、市)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
今年以来,各地、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关于增加农民收入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和全市经济工作会议、全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农业结构调整稳步推进,农民种粮积极性有所提高,春耕播种进展顺利,预计全年粮食播种面积有所恢复,整个农村和农业生产的形势是好的。但2月份以来,由于受全国性的粮食和农业生产资料涨价等影响,我市出现粮食销售价格普遍大幅上涨;部分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较快,增大了农民生产投入,局部地方以尿素为主的化肥供应趋紧,如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将会对农民种粮积极性产生消极影响。为了进一步做好粮食和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工作,保持市场和价格基本稳定,抓好当前春耕生产,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当前粮食和农业生产资料市场供应工作的紧急通知》(国办发明电〔2004〕10号)精神,经市政府同意,现就有关问题紧急通知如下:
一、充分认识做好粮食供应工作的重要性
粮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特殊商品。稳定粮食价格,搞好粮食供应,确保人民群众正常生活,始终是各级政府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要求。粮价适度上涨对增加农民收入、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有促进作用。但粮食是最基本的生活必需品。如果粮价上涨过高过快,不但使群众生活受到影响,还可能带动整个物价上涨,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必须高度重视,密切关注市场动态,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防止粮价过高上涨,确保全市粮油市场价格稳定。目前我市粮食库存比较充裕,可以保证市场粮食供应,但从中长期看,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必须努力增加粮食产量,认真贯彻落实去年10月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粮食生产、增加农民收入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和市委、市政府制定的具体措施,切实抓好农业和粮食生产工作。
二、加强粮食调控工作,确保粮食市场稳定
各区县(自治县、市)政府要加强对国有粮食企业库存的检查,确保数量真实、结构合理、质量优良,需要时拿得出、调得动。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现有商品粮库存必须首先保证市内市场供应,尽可能满足市内粮食经销商或粮食加工厂的需求,若因向市外销售粮食造成本地供应不充足的,要严肃追究责任。严禁国有和社会各类粮食购销企业及粮食加工厂减少市场投放量或故意停止市场投放。各级粮食和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要支持和帮助粮食加工企业的正常生产,扩大生产量,增加市场投放量,保证粮油产品的正常供应。各地要重点掌握一批粮食加工骨干企业,充分发挥它们的经营优势和生产优势,搞好市场供应。要加大本地粮食收购及市外粮食采购工作的力度,各区县(自治县、市)政府及粮食行政主管部门,要督促和支持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做好粮食收购和外地采购工作,进一步充实商品粮库存。鼓励、支持各区县(自治县、市)或粮食购销企业与市外产粮地区建立长期稳定的粮食购销合作关系,确保我市政策性和市场粮食供应的需要。
农业生产资料流通体意见
为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搞活流通扩大消费的意见》精神,加快完善农业生产资料(以下简称农资)流通体系,促进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完善农资流通体系的意义
农资是重要的农业投入品,是连接工业与农业生产的桥梁,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物资保障和基础。目前,我国农资流通方式、水平、规模与现代农业和现代市场体系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下大力气推进农资流通网络建设,完善农资流通体系。
二、指导思想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认真贯彻党的*届三中全会、2009年中央1号文件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搞活流通扩大消费的意见》精神,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锐意创新,着力构建畅通高效、诚信安全、布局合理、交易方式先进的农资流通体系,以适应现代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总体目标:培育若干家销售额超100亿元的大型农资流通企业,建设改造一批农资连锁门店和区域性配送中心,通过三到五年的努力,初步形成以乡、村两级经营网络为基础,以农资交易市场为平台,以大型农资龙头企业为重点,区域性连锁配送中心为骨干,布局合理、经营规范、运作高效、协调发展的多元化、连锁化农资流通体系。
农业生产资料市场监督制度
第一条为了加强农业生产资料(以下简称农资)市场管理,规范农资市场经营行为,保护经营者和消费者,特别是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保障粮食生产,促进农村改革发展,根据《产品质量法》、《种子法》、《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农药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农资经营者和农资交易市场开办者,应当遵守本办法。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农资,是指种子、农药、肥料、农业机械及零配件、农用薄膜等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的农业投入品。
本办法所称农资经营者,是指从事农资经营的自然人、企业法人和其他经济组织。
第四条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农资市场的监督管理,依法履行下列职责:
(一)依法监督检查辖区内农资经营者的经营行为,对违法行为进行查处;
论新农村构建形势下生产资料多元监管模式
摘要:建设和谐发展的新农村建设,必须加大对农业生产资料的监管,通过对农业生产资料的监管模式的比较,分析了政府主导型监管行为与收益的“弱相关、不规则相关”、第三部门监管行为与收益的“强相关、正相关”和市场监管行为与收益的“强相关、负相关”。最后,结合新农村建设的背景,构建了政府主导下的多元监管模式,实现监管行为与收益的“协调、可持续的正相关”。
关键词:农业生产资料;监管模式;比较研究
新农村建设中,要想实现农村的和谐发展,真正做到以农民为本,以农业为基,以农村社会和谐为最终目标,必须加大对农业生产资料的监管力度,务必做到以下几点:第一,保护农民利益。农业生产资料包括农药、兽药、种子、肥料、饲料和饲料添加剂、农机及零配件和渔机渔具,这些农业生产资料事关农民的切身利益,农资的质量、数量、价格、服务的高低直接影响农民的利益;第二,建立生态绿色农业,保护农业弱质产业的发展。农业生产资料的供给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决定农产品的质量,因为农业生产资料的好坏影响初级农产品的质量。
比如,饲料和饲料添加剂,它的质量高低会大大影响动物的肉质的好坏;第三,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对农业生产资料的监管关系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因为农业生产资料如一些农药、兽药、种子、肥料、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等的使用,会对自然生态产生影响,可能会影响到生物种类、质量、数量等,甚至会导致生物的变异,危害生物伦理和生物种的多样性;第四,实现食品安全的源头控制。食品安全问题已经是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比如非典、禽流感、苏丹红等都与食品有关。而食品安全是一个系统工程,它包括从农田带餐桌整个过程,很多食品安全问题是农业生产资料质量不合格或不正确使用导致的。所以,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必须反思、重构以往的监管模式,加强对农业生产资料的有效监管。
一、动态契约理论——从传统社会契约论到动态的社会契约论
传统的社会契约论构建了“政治国家——市民社会”的两元架构,随着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发展变化,两元架构下出现了“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的现象,于是社会对社会结构提出了新的需求,动态的社会契约论也就应运而生。动态社会契约论包括两层内涵:一方面,人们将部分权力让渡给某个主权者——即政府(国家)。由于社会情形的变迁,又将部分权力让渡给第三部门组织;政府为了保障人们的安全、自由、正义、公平、秩序、效率,也将一些人们让渡的权力,让渡给第三部门组织。另一方面,第三部门——社团既是其成员缔结契约的结果,又是人们与政府缔结契约的结果,因此在其社会与契约关系中,根据社会地位(角色)即身份不同,分别施加不同的影响,即保持人们交易过程中的“校正公平”。动态的社会契约论以新自然法思想与社会连带主义思想为底蕴,弥补了社会契约论的不足与契约自由的流弊,构建了从政府、个人的二元社会主体结构到政府、社会第三部门、个人三元社会主体结构,并且形成了三元互动结构下权利形态:第一,以人们手中掌握的不断缔约能力——即宪法上规定的结社权,不断对政府(国家)施加压力,迫使各国政府不断改善,满足社会公共需求;第二,使公共利益的单一代表制(政府)转化为公共利益的多个代表制(政府、社团、个人),形成公共利益代表者的有效竞争机制;第三,社会第三部门主体藉此取得合法权利,能够增强其成员收集信息的能力,强化其判断力。社会动态理论的确立,从自然法、契约论的角度论证了公共产品供给主体多元化的合法性和合理性,是政府主体监管、社会第三部门主体监管、市场主体监管进行合理的产权配置的理论基础。农业生产资料监管作为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它的供给主体可以是政府主体,也可以是社会第三部门主体和市场主体,使它们在三元互动格局进行有效的竞争,并形成对农业生产资料监管的多元监管模式。
农业生产资料监督管理工作制度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农业生产资料监督管理(以下简称农资监管),规范监管行为,提高农资监管水平和能力,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农资监管工作坚持属地管理原则。
第三条县级以上(含县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以下简称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将农资监管工作作为农业行政执法的重点,加强执法队伍建设,保障工作经费和工作条件。
第四条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发挥在农资监管工作中的牵头作用,建立农业、公安、工商、质监等部门间协调联动机制。
第五条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按照政企分开的原则,切实清理所属农资生产经营单位,加强对所属企业经营行为的指导与管理。农业行政和执法部门不得参与农资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