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者范文10篇
时间:2024-03-12 10:25:43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生产者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当前生产者道德体系的探究
本文作者:王瑞韩云工作单位:苏州科技学院
信息非对称条件下生产者道德自律的机制剖析
1.信息非对称与生产者道德自律的关系在现实中,信息常常是不对称的。市场经济本身不能够生产出足够的信息并有效地配置它们。正是由于缺乏足够的信息,生产者的生产可能会带有一定的盲目性:有些产品生产过多,而另一些产品又生产过少;消费者的消费选择也可能会出现失误,比如购买了一些有害健康的伪劣商品,而错过了一些有益健康的优良商品。由于信息的非对称性,并且生产者往往相比消费者处于信息的优势地位,导致生产者冒着道德风险,不顾消费者的生命安全,生产劣质有害的产品,去追逐更大的利润。2.信息非对称弱化生产者道德自律的主要机制首先,生产者的道德追求欲望降低。爱尔维修说:“如果我生在一个孤岛上,孑然一身,我的生活中就没有什么罪恶与道德了。我在那里既不能表现道德,也不能表现罪恶。那么,我们对道德和罪恶这两个名词必须怎样了解呢?必须了解对社会有益的行为和有害的行为。”[1]企业并非独立于社会之外,而是社会不可或缺的构成部分。生产者在生产有形物质产品的同时,也在生产一种无形的产品———社会效应。在改革初期,百废待举,百业待兴。在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过程中,各行各业的人嗅到了较为自由、较为开放的商业气息,纷纷下海经商,力求赚得第一桶金。这种人员的复杂构成,也造成了生产者不同的伦理价值观。当生产者生产或者销售劣质、假冒产品的时候,首先对消费者的权益甚至人身安全造成了危害,造成消费者的恐慌,特别是目前环境恶劣的食品行业,给消费者造成一种“吃什么都是错的”定性思维。其次给其他诚信的生产者也造成了损害,如果这些生产劣质产品的生产者同样可以获利,甚至获利更多,那么久而久之,其他一些诚信的生产者也会加入,造成恶性循环。这种行为导致了生产者诚信的缺失,给社会也会带来严重的负效应。在利益面前,生产者的道德追求欲望越来越低。其次,来自生产者外部的约束软化。改革开放以后,经济发展是一切发展的重中之重,被提到了首要的位置。由于我国不同于西方或者较发达国家的国情,在变革初期并没有一个可以全盘照搬的成功模式,一切都在摸索中前行。所以只有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去检验,去创新,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麦金太尔说过,“假如在一特定社会中,对外在利益的追求变得压倒一切,那么,美德的观念可能首先被削弱,然后也许就几乎被全然抹杀,虽然其模拟物可能还很丰饶。”[2]虽然我们提倡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一起抓,但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水平同精神文化的发展还是存在一定的现实落差。我认为究其原因,有两点:一是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制度的约束不够,我们的重心还是较多放在经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的比重相对较轻。二是精神文明建设并不像经济发展这么立竿见影,它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更长久的过程,所以相比于经济发展,效果没有那么显著。这样更加给人造成一种道德的滑坡和缺失的影响。道德沦丧的问题社会发展的每个阶段都会存在,并不是现阶段特有的问题,更不应因此就消极面对。虽然存在着道德滑坡的现象,但是并不能说大家都不讲道德,如果大家普遍没有道德的话,那社会肯定比现在要混乱的多,正是因为我们没有放下对道德的追求,有道德需要,社会的发展才可以呈现稳定的局面。最后,社会规范向生产者的内化产生障碍。第一,受教育水平以及个人素质的制约。不同的教育,铸就不同的个体。甚至同样的教育,对于不同的个体也有不同的效果。这种外在的不同,导致生产者内化的结果也是不同的。当个体的外部正确的积累达到一定的程度,开始自觉的内化成内心的信念,自觉的规范自己的行为,进行自律,达到更高的境界。而对于那些错误的积累,即使产生内化,也是错误的,甚至导致严重的后果。素质较高的生产者,对道德会有强烈的需求,更加积极主动的去努力实现自我价值。而素质较低的生产者,对道德的需求较弱,大多数是被动的去接受,而不是主动实现。另外,就是社会风气的制约。一种良好的社会氛围会带来良好的效应,如果道德自律是多数生产者的追求和做法,那些少数的不自律者以及处于观望中的生产者自然也会效法,不然肯定会受到舆论的压力和谴责,进而形成良性的循环。但是目前的情况看,社会风气并不乐观。食品生产者不吃自己生产的东西,足见食品的不安全。但是民以食为天,即使不吃自己生产的东西,并不能保证不吃到别的生产者生产的有毒有害食品。生产者相互投毒,每个人都会成为受害者,即使生产者得到了利益,但是拿命去赌的代价也是很大的。这种不好的风气,使一些原本自律的生产者也慢慢被同化,导致恶性循环,严重阻碍了生产者道德自律的内化。
生产者道德自律的原因分析
对生产者而言,他所追求的主要目标是获得利润,而和生产者相关的利益者中,尤以消费者和生产者的利益冲突更为显著,这里以塔克的“囚徒困境”(prisoner''''sdilemma)博弈模型,从短期和长期两个角度来分析生产者道德行为。(一)从短期博弈分析短期博弈是指生产者和消费者在短期内,根据各自所掌握信息及对自身能力的认知,做出有利于自己的决策的一种行为。(参见图1)图1是生产者是否自律和消费者是否购买的短期博弈的收益情况。生产者在他的两列中选择,消费者在他的两行中选择。生产者有两种选择:是自律,还是不自律。消费者也有两种选择:即购买,还是不购买。将生产者和消费者所选择的两种决策组合起来,共有四种结果,将其放在ABCD四个格子中,每个格子中的数字代表了生产者和消费者在四种结果中的获利情况。右上角的数字代表生产者的获利,左下角的数字代表消费者的获利。一个极端是A格,生产者选择自律,消费者选择购买,生产者获得稳定的收益2,消费者获得稳定的收益2。因为此时生产者卖出产品获得利润,而消费者买到好的产品对自身有利,二者获得了双赢。另一个极端是C格,生产者选择自律,消费者选择不购买,生产者和消费者都得到了负收益,分别是-3和-1。因为生产者生产好的产品没有卖出去,较大的成本却没有回收,是一种损失。而对消费者而言,没有买到好的产品,相对来说也是一种小小的损失。在这两者之间的选择是,生产者不自律,消费者购买,如B格,在生产者不自律的情况下,消费者购买产品得到的是负收益,而生产者则获得了最大收益6。因为消费者花了钱,买到的东西确是有害的、伪劣的,对自身是一种很大的损失;而生产者花费很小的成本,却得到了很大的收益。同样在生产者不自律的情况下,如D格,消费者选择不购买,收益为1,而生产者的损失也很小,为-1。因为生产者虽然没有卖出产品,可是成本很小,所以损失相应也小;而消费者没有购买差的产品,相对来说,是做了对自身有利的决策。从这个简单的模型中,我们看到不自律对生产者来说是最好的选择。比如生产者选择自律,消费者购买的话,生产者得到的利润较小,但是消费者选择不购买的话,得到的损失却相对较大。而在生产者不自律的情况下,消费者购买,生产者得到最大的利益,即使消费者不购买,生产者的损失也较小。所以在这种信息非对称的条件下,生产者在考虑了对方可能的策略之后,选择一种对自己最优的策略———不自律,以获得更大的收益。从短期来看,信息是非对称的,消费者一般来说不能辨认出产品的好坏。如果生产者选择自律,那就势必会增加生产成本,从而产品价格上升,销售量下降,竞争力减弱,因此而遭受损失甚至破产。在短期内,生产者更多的是关注生存,而不是建立长期的品牌效应或者良好的社会效应。未来充满了很多的不确定因素,也许三五年后,企业早已不复存在。在快速发展的商业大潮以及激烈的商业竞争中,生产者首先想到的是短期利益。因此,在利益的驱使下,生产者将会抛弃自律带来的较少收益和较高的风险,而选择不自律带来的暴利以及较小的损失。也就是说,在生产者和消费者的短期博弈中,生产者选择不自律,能够获得最大的收益和最小的损失,是最优的策略。(二)从长期博弈分析长短期博弈是指生产者和消费者根据各自所掌握信息及对自身能力的认知,既考虑短期,更考虑长期,所做出有利于自己的决策的一种行为。(参见图2)图2是生产者是否自律和消费者是否购买的长期博弈的收益情况。生产者在他的两列中选择,消费者在他的两行中选择。生产者有两种选择:是自律,还是不自律。消费者也有两种选择:购买和不购买。将生产者和消费者所选择的两种决策组合起来,共有四种结果,将其放在ABCD四个格子中,每个格子中的数字代表了他们在四种结果中获得的收益情况。右上角的数字代表生产者获得的收益,左下角的数字代表消费者获得的收益。一个极端是A格,生产者选择自律,消费者选择购买,生产者和消费者得到共同的最大收益5。因为各取所需,达成共赢。另一个极端是C格,生产者选择自律,消费者选择不购买,生产者和消费者都得到了负效益。因为都没有实现对各自有利的结果。在这两者之间的选择是,生产者不自律消费者购买,如B格,生产者得到较小的利益1,而消费者是负收益-2。因为消费者花钱买到的却是劣等品,是一种较大的损失;而生产者虽然卖出了产品,得到了收益,但是长期来看,消费者不会再上当,不会继续购买,所以收益很小。而D格,生产者不自律,消费者不购买,对于消费者来说至少没有损失,对于生产者来说,是负收益,因为成本没有收回。在这个类似图1的模型中,我们看到自律对于生产者来说是最好的选择,将会得到最大的收益和最小的损失。比如无论消费者选择什么策略,生产者选择自律都是有利的。从长期来说,信息相对来说是对称的,消费者在长期的购买行为中,能够辨别出产品的优劣,购买行为大多是理性的。而对于生产者来说,经过了长期的发展,好的产品也建立起了良好的口碑,以及一定的品牌效应。坏的产品自然也得到消费者的一致抛弃。生产者在长期的发展中,他所看重的不再仅仅是企业的生存,更多的是企业的长久的发展和兴旺。在激烈的竞争中,怎样才能长久的获得收益,怎样才能长久的得到肯定,只有生产者不断地自律,不断地保证产品的质量,提高产品的性能,做良心产品,做良心企业,企业方可不断超越。因此,在生产者和消费者的长期博弈中,生产者自律是最优的选择。不仅有利于自身的发展,获得最大的收益,也有利于消费者的安全和利益,同时也可以带来正的社会效应,形成良性的循环。综合以上生产者和消费者短期和长期博弈的两个模型,我们看到,从短期来看,生产者更注重生存,更看重眼前利益,而不想寄望于不确定的长远利益。生产者在短期博弈中,选择不自律,是获利的。但是从生产者发展的长远来看,自律是最好的选择。生产者持久的道德自律,会带来品牌效应,诚信效应,这样也会带来更多更稳定的利润。不仅对自身很有益,对消费者和社会也很有益。这种持久的道德自律,带来的社会效益将是不可估量的,社会的良性发展需要生产者的道德自律,以达到和谐稳定持久的发展。
生产者道德自律的实现途径
循环经济法生产者责任制度综述
一粒纽扣电池扔进水里,其中所含的有害物质会造成60万升水体的严重污染,相当于一个人一生的用水量。①仅以手机电池为例,每年我国报废手机电池数量高达3亿块,其中能够有效回收的不足1%,②我国累加的报废电池对环境的危害不可估量。电池污染折射出现有制度背景下我国生产者责任链条长度有限,产品末端回收、利用、处理责任分工不明的严重问题。
一、生产者为主的责任延伸制度要览
生产者为主的责任延伸制度,包括纵向责任延伸和横向主体扩大两个方面。从纵向角度看,是打破现有生产者的有限责任,将生产者责任链条长度进一步扩展,实现对上游产业污染环节的遏制和对下游产业污染环节的负责;从横向角度看,这一制度的主体不仅包括生产者,还应包括销售者和消费者等主体,通过多元主体的多种责任形式,实现对污染环境产品的兜底性无害化处理。
(一)生产者产品责任
我国对生产者产品责任的认识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产品质量法》第26条规定:“生产者应当对其生产的产品质量负责”,即“不存在危及人身、财产安全的不合理的危险”。可见,当时对生产者的产品责任规范仅限于产品发挥作用期不对人身、财产安全造成危害。之后,我国《侵权责任法》进一步明确,“因产品存在缺陷造成他人损害的,被侵权人可以向产品的生产者请求赔偿,也可以向产品的销售者请求赔偿。”在2009年之前,我国生产者的产品责任体系普遍止于消费者环节,在产品转化为废弃物环节的生产者后续处理责任几乎为一片空白。但是,废弃物对环境的影响至关重要,而要对某些废弃物进行无害化处理的成本却异常高昂。《循环经济促进法》的出台,使得生产者的责任从单纯的产品生产、使用阶段延伸到产品废弃之后的回收、利用和处理阶段。
(二)生产者延伸责任
商品生产者反向假冒论文
对商品生产者的反向假冒的行为来说,除了构成不正当竞争外,还侵害了该商品生产者的企业法人名称权。所以对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民事责任可以适用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规定,而对于侵害商品生产者的企业法人名称权行为的民事责任只能适用民法通则的规定。同时适用这两部法律不发生冲突。
一、问题的提出
某市A、B两企业生产同一种商品,A企业生产该商品的时间早于B企业,生产的规模也大于B企业。B企业将A企业商品的照片用于其企业及商品介绍的印刷品广告之中,并向用户推介。为此,A企业向法院起诉B企业不正当竞争、侵犯A企业的法人名称权。
将他人的商品冒充为自己的商品在广告中向用户推介,除了构成不正当竞争行为外,是否还构成侵犯他人名称权行为?应当如何适用法律?
二、对商品生产者的反向假冒与不正当竞争
“假冒”通常也称作“冒充”、“混充”。所谓假冒是指欺骗性地模仿他人的商标、商号、形象及服务或商品的类似显著性特征。
农业生产者服务技术论文
21世纪,人类将逐步进入知识经济的时代,迅速发展与普及的信息技术将推动人们在科学利用资源潜力,发展节本增效生产方式,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基于信息和知识的生产过程管理决策方面,突破许多传统的模式和观念,开拓出一批具有创新意义的技术体系,以支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实践当今新的农业科技革命中,九十年代初以来在一些发达国家开展的“精细农业”技术体系的研究与实践,就是一种具有创新意义的技术思想,已经引起一些国家政府和科技决策部门的重视。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NationalResearchCouncil)为此曾专门立项组织了一批多学科著名专家对有关发展研究进行了评估,研究报告经过由美国科学院,工程院和医学科学院院士组成的评估组进行审议后,于1997年发表了“PrecisionAgricultureinthe21stCentury-GeospatialandInformationTechnologiesinCropManagement”研究专著,全面分析了美国农业面临的压力、信息技术为改善作物生产管理决策和改善经济效益提供的巨大潜力,阐明了“精细农业”技术体系研究的发展现状,面临的问题及其支持技术产业化开发研究的机遇。
近两年来,我国科技界在研究推进新的农业科技革命中,对国外这一技术体系的发展趋势,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新闻媒体陆续有了一些报导,有的单位已开展了有关研究和试验示范工程准备工作,国内外的学术交流与合作联系开始活跃,国外有关产业界开始向我国推荐其技术产品,密切关注中国走向21世纪实现农业现代化、信息化中这一巨大的潜在技术市场。可以预言:“精细农业”技术体系的试验示范及其相关技术产品的开发研究,将在世纪之交成为推进我国新的农业科技革命中的重要研究课题。信息技术革命为农业生产现代化发展提供了新机遇,在开拓新的前沿科技应用研究领域中,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的起跑线拉近了距离,时间上的差距在缩小。在某些重要领域实现技术发展上的跨越,将是机遇性的挑战。
主席1998.9在安徽考察工作时的讲话中指出:“现在一些发达国家,已经把基因育种工程、电子信息互联网络、卫星地面定位系统等高新技术应用于农业。我们必需有紧迫感,尽快迎头赶上”。“精细农业”技术体系是农学、农业工程、电子与信息科技,管理科学等多种学科知识的组装集成,其应用研究发展必将带动一批直接面向农业生产者服务的电子信息高新技术与工程装备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对推动我国基于知识和信息的传统农业现代化,具有深远的战略性意义。“精细农业”,即国际上已趋于共识的“PrecisionAgriculture”或“PrecisionFarming”学术名词的中译。国内科技界及媒体报导中目前尚有各种不同的译法和对其内涵的理解。如译为“精准农业”、“精确农业”、“精细农业”等。实际上,目前国外关于PrecisionAgriculture的研究,主要是集中于利用3S空间信息技术和作物生产管理决策支持技术(DSS)为基础的面向大田作物生产的精细农作技术,即基于信息和先进技术为基础的现代农田“精耕细作”技术。因此,作者认为采用“精细农业”或“精细农作”译名来表达当前实践的这一技术思想的内涵可能更为确切。诚然,当今实践的“精细农作”技术思想,应该扩展到设施园艺、集约养殖、产品加工及农业系统的精细经营管理方面,而形成为完整的“精细农业”技术体系。
“精细农业”技术是直接面向农业生产者服务的技术,这一技术体系的早期研究与实践,在发达国家始于八十年代初期从事作物栽培、土壤肥力、作物病虫草害管理的农学家在进行作物生长模拟模型、栽培管理、测土配方施肥与植保专家系统应用研究与实践中进一步揭示的农田内小区作物产量和生长环境条件的明显时空差异性,从而提出对作物栽培管理实施定位、按需变量投入,或称“处方农作”而发展起来的;在农业工程领域,自七十年代中期微电子技术迅速实用化而推动的农业机械装备的机电一体化、智能化监控技术,农田信息智能化采集与处理技术研究的发展,加上八十年代各发达国家对农业经营中必需兼顾农业生产力、资源、环境问题的广泛关切和有效利用农业投入、节约成本、提高农业利润、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和减少环境后果的迫切需求,为“精细农业”技术体系的形成准备了条件。海湾战争后GPS技术的民用化,使得它在许多国民经济领域的应用研究获得迅速发展,也推动了“精细农业”技术体系的广泛实践。使得近20年来,基于信息技术支持的作物科学、农艺学、土壤学、植保科学、资源环境科学和智能化农业装备与田间信息采集技术、系统优化决策支持技术等,在GPS、GIS空间信息科技支持下组装集成起来,形成和完善了一个新的精细农作技术体系和开展了试验实践。迄今支持“精细农业”示范应用的基本技术手段已逐步研究开发出来,在示范应用中预示了良好的发展前景。近五、六年来,已有数千计的研究成果,实验报告见诸于国际学术会议或学术刊物;每年都举办专题“国际精细农业学术研讨会”和有关装备技术产品展示会;在万维网上设置有多个专题网址,可以及时查询到有关研究发展信息;美、英、澳、加等国一些著名大学设立了“精细农业”研究中心,开设了有关博士、硕士研究方向及培训课程;日、韩等国近年来已加快开展研究工作,并得到了政府部门和相关企业的大力支持。国际上对这一技术体系的发展潜力及应用前景有了广泛的共识,将成为世纪之交发展农业高新技术应用研究的重要课题。“精细农作”技术思想的核心,是获取农田小区作物产量和影响作物生长的环境因素(如土壤结构、地形、植物营养、含水量、病虫草害等)实际存在的空间和时间差异性信息,分析影响小区产量差异的原因,采取技术上可行、经济上有效的调控措施,区别对待,按需实施定位调控的“处方农作”。正是信息技术革命为这一技术思想的实践,提供了先进的技术手段。
千百年来的作物生产,都是以地区或田块为基础,在区域或田块的尺度上,把耕地看作是具有作物均匀生长条件的对象进行管理,如利用统一的耕作、播种、灌溉、施肥、喷药等农艺措施,满足于获得区域、农场或田块的平均产量的认识水平,很少顾及对农田的盲目投入及过量施肥施药造成的生产成本增加和环境污染后果。传统的农业技术推广模式,也是在区域尺度上进行品种选择、土肥监测,通过地区试验积累的适于当地的栽培管理措施向农户推荐使用。实际上,即使在同一农田内,地表上、下影响作物生长条件和产量的明显时空分布差异性,包括农田内作物病、虫、草害总是先以斑块形式在小区发生,再逐步按时空变化蔓延的特性,早已为人们所认识。几世纪前,农民把土地划分为小田块来耕作经营,正是受到对作物生长环境和产量空间变异的感性知识的影响。我国农民几千年来在小块土地上经过劳动密集的投入和积累的丰富生产管理经验而形成的“传统精耕细作”技术,也可以在小块农田内达到很好的经济产量,只是没有现代科学方法的定量研究和现代工程手段的支持来形成大规模的生产力。本世纪初期,科学家就研究报告过作物产量和田间土壤特性,如N、P、K、pH、SOM含量等在田间分布具有明显的差异性。1929年,Illinois大学C.M.Linsley和F.C.Bauer发表文章劝告农户应绘制自己田区内的土壤酸度分布图和按小区需求使用石灰的建议。
之后,一直都有关于农田土壤和收获量空间变异性研究的报导。八十年代以来,关于在农田中实施土壤肥力、植保和作物生产定位管理(SiteSpecificCropManagement)的技术研究受到广泛的重视。世界著名厂商先后向市场提供了装有空间定位和产量传感器的现代谷物联合收获机,已可以在收获过程中自动采集以12-15m2为单元的小区产量与对应地理坐标位置的数据,并进一步通过模糊聚类分析软件自动生成农田内作物产量分布图。多年的试验实践表明,田区内小区平均产量的最大差异可以超过100%。由于作物生产还受到气候变异的影响,经连续多年对同一田区积累的数据表明,同一小区年际间的产量差异性也可能是十分明显的。田区内产量上述明显的时空分布差异性,显示了农田资源利用存在的巨大潜力。现代农学技术与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定量获取这些影响作物生长因素及最终收成的空间差异性信息,实施基于知识和现代科技的分布式调控,达到田区内资源潜力的均衡利用和获取尽可能高的经济产量成为可能。图1是精细农作技术思想的示意图。其实施过程可描述为:带定位系统和产量传感器的联合收获机每秒自动采集田间定位及对应小区平均产量数据→通过计算机处理,生成作物产量分布图→根据田间地形、地貌、土壤肥力、墒情等参数的空间数据分布图,作物生长发育模拟模型,投入、产出模拟模型,作物管理专家知识库等建立作物管理辅助决策支持系统,并在决策者的参与下生成作物管理处方图→根据处方图采用不同方法与手段或相应的处方农业机械按小区实施目标投入和精细农作管理。由图1可以看出,这一技术思想是通过多次循环的实践,来不断改善农田资源环境,积累知识,逐步达到作物生产管理精细化的过程。由于大田作物生产受到众多时空变化因素的影响,利用生产潜力的处方措施,还需要兼顾生产力、经济性、环境后果的优化目标,因此,其技术思想并不是单纯追求技术措施的“准确”。事实上,目前应用于获取小区产量数据的空间尺度为12-15m2,获取农田土壤信息的尺度大多还只可能精细到60m左右。在实际操作上,对获取的空间信息还需要通过模糊聚类处理,生成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的处方图来指导处方农作,因而还谈不到“精准”的操作。而且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特别是农田土壤、作物苗情、病虫草害信息实时快速采集技术的突破,农业处方操作也将愈益精细化。上述精细农作技术体系在许多发达国家的试验和应用表明,可以显著提高耕地的生产潜力,节约良种、化肥农药和能源投入,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受到农户的欢迎。
商标狭义信息与通信符号的关系论文
摘要:在商品交易中,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在商品信息方面是的不对称妨碍了商品交易的正常进行。为了克服信息不对称,就需要二者间进行通信。在工业社会,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二者间的通信必然是一种高级通信,即必然是一种包括商标在内的通信。作为一种通信,狭义信息论即通信理论对分析它就是有用的。商标的本质及商标保护的有关理论问题几乎均可以通过通信理论得到解释。
关键词:商标狭义信息论通信符号
一、问题的提出在工业社会商标得到了登峰造极的发展,商标的法律保护应运而生
工业社会的典型特征是专业化分工和大批量生产,其前提是生产标准化,生产标准化使不同企业生产的同种商品的差别越来越小,尤其在商品的规格、型号、外形等方面。纵然如此,不同生产者生产的同种的商品之间仍有质量、特色等方面的差别。有些差别能直接看到,如颜色、光洁度等,有些差别则从表面看不到,如内在品质、耐用期等,我们把前者叫做外在特征,把后者叫做内在特征。在大多数类型的市场中,生产者对待售的商品的内在特征比消费者有更多的信息。但在市场竞争的压力下,生产者必须把它的商品的特色告诉消费者。因为商品之间的差别会给消费者带来不同的效用水平,会影响甚至决定消费者的购买决策,同时商品之间的差别也使得提供商品的生产者的成本有所不同,这最终又影响到生产者的收益。因此,生产者只有成功地与消费者进行信息传递即通信才能够成功地与消费者进行交易,并使自己的投入能得到最大限度地回报。在一定意义上说,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高效的通信是其成功的前提。于是生产者就必须与消费者进行有效的通信。商标是一种消除信息不对称的工具,即这种通信活动是有商标参与的。既然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在进行着一种通信,而且这种通信有商标的参与,那么用信息论来分析这种通信以及商标对于理解商标的本质及有关商标保护理论就是有益的。实际上,商标法的很多理论问题几乎均可以在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通信活动中找到位置,并从信息论得到解释。
二、狭义信息论一般原理通信是信息学的基础研究领域,通信理论被称为狭义信息论。通信理论表明,凡通信必涉及两种实体:发送信息的实体,叫信源;接受信息的实体,叫信宿
通信就是信源与信宿之间的一种特定的关联方式、一种系统现象或行为。实施通信活动的系统,叫通信系统。在最初级的情形下,信源与信宿作为不同的物质实体通过直接的碰撞而交换信息,无须中间环节,此时通信系统仅需信源与信宿两个构成要素。在大多数情形下,通信均是利用信号或符号进行的较高级的通信活动,都不能由信源与信宿直接耦合而构成通信系统,必须有中间环节。因此,一般通信系统除了具有信源和信宿之外,还包括以下构成要素:(1)信道。是传送信息的通道,即载荷着信息的信号藉以通行的物理设施或介质场。信道是联结信源与信宿的主要中介环节,不同物理性质的信号,需要不同的物理性质的信道来传送。(2)编码与译码。信源与信道、信道与信宿都不能直接耦合,必须有中介环节。把信源与信道耦合起来的中介环节叫做编码器,把信道与信宿耦合起来的中介环节叫做译码器。首先信源发出的信息不能直接在信道中传送,需要经过编码器的适当变换才能传送,而经过编码的信息也并不能直接被信宿接收,还要经过译码器的译码才能接收。编码和译码是一切通信过程必须的操作手续,从通信工程讲二者是两种互逆的操作。通信的基本要求是多快好省地传送信息,通过对信源的剩余度、信道的容量以及编码的逐步改进与权衡,就能够最大限度地达到。其中信源的剩余度是刻划信源特征的指标之一,是指在通信系统中,除了传送或恢复信息时所需要的信号之外,其余出现在信源、信道、信宿或系统其他部位的任何细节对完成通信任务是多余的,把它们除掉对实现通信目标没有实质性影响。概率分布愈均匀,剩余度愈小,通信效率愈高;信道容量是信道最大可能的通信速度,表示信道传送信息能力的极限;编码解决的问题是信源与信道之间在数量特性上的互相匹配,从而使得信源熵与信道容量之间的最佳配合。由于实际中信源和信宿的信号信码往往不是一一对应的,因此还需要适当的译码过程。同时,任何通信均有噪声,它是指通信系统中除开预定要传送的信号之外的一切其他信号。噪声有不同类型,就来源看有内噪声与外噪声,前者指由系统内部元件性能参数的无规变化等因素产生的有害信号,而后者指从系统外部混入系统的无用信号。一般而言,外噪声可以设法避开或削弱,而内噪声则原则上不可能消除。这就是狭义信息论的一般原理。
儿童玩具召回管理制度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规范儿童玩具召回活动,预防和消除儿童玩具缺陷可能导致的损害,保障儿童健康和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等法律法规,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生产、销售的儿童玩具的召回及其监督管理,适用本规定。
第三条本规定所称儿童玩具,是指设计或预定供14岁以下儿童玩耍,经过加工制作并用于销售的产品;但生产者明示不供儿童玩耍的除外。
本规定所称缺陷,是指因设计、生产、指示等方面的原因使某一批次、型号或类别的儿童玩具中普遍存在的具有同一性的、危及儿童健康和安全的不合理危险。
本规定所称召回,是指按照规定程序和要求,对存在缺陷的儿童玩具,由生产者或者由其组织销售者通过补充或修正消费说明、退货、换货、修理等方式,有效预防和消除缺陷可能导致的损害的活动。
食品召回管理制度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食品安全监管,避免和减少不安全食品的危害,保护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等法律法规,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生产、销售的食品的召回及其监督管理活动,应当遵守本规定。
第三条本规定所称不安全食品,是指有证据证明对人体健康已经或可能造成危害的食品,包括:
(一)已经诱发食品污染、食源性疾病或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甚至死亡的食品;
(二)可能引发食品污染、食源性疾病或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的食品;
人民币汇率和进口价格变化对国内价格的影响
摘要:
本文运用向量自回归误差修正模型(VECM)研究了名义汇率和进口价格对中国国内通货膨胀水平的影响。通过计量研究发现,国内价格既受汇率和进口价格的影响,又受国内货币供给水平的影响。长期来看,国内生产者价格和汇率、进口价格以及货币供给之间存在协整关系。汇率、进口价格对生产者价格和消费者价格有显著影响,而对生产者价格的影响更大一些。短期内,汇率和进口价格波动仍然对生产者价格的影响更大一些,但是相比生产价格而言,汇率的短期波动对消费者价格波动的影响更持久。
关键词:名义汇率、进口价格、货币供给、通货膨胀
一、引言
在1990年代后期,世界主要工业化国家都经历了一个经济增长和低通胀并存的发展阶段。许多学者认为工业化国家通货膨胀水平下降是由于亚洲金融危机之后进口产品价格下降所导致的。汇率、国际市场价格波动对一国国内通货膨胀水平的影响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一般说来对于不同类型的经济体,汇率和国际市场价波动格对国内价格的影响是不同的。对于小国开放经济来说,汇率和国际市场价格波动会完全传导到国内经济中。而对于大型开放经济来说,一方面,国内价格在一定程度上受汇率和国际市场价格的影响,另一方面,由于国内市场规模较大,国内价格水平波动对国际市场价格也有较强的影响力。半开放经济介于两者之间,随着开放程度的加深,国内价格有向国际价格水平收敛的趋势,另一方面国内因素仍然对价格水平有显著影响。
在经验研究方面,利用不同时间、不同国家以及不同频率数据进行的研究结果有较大的差异。woo(1984)认为从1971年到1984年,美国汇率波动对除去食品和能源外的进口品价格有显著影响,但是对这些产品的国内消费者价格影响不大。Feinberg(1986)发现从1977年到1983年,由于德国马克贬值8.4%使得国内可贸易品的生产者价格相对GNP平减指数升高了2%。Leith(1991)通过对波茨瓦纳的研究证实汇率和国际市场价格冲击基本会完全传导到该国国内价格中去。Dellmo(1996)却发现,虽然瑞典是个开放的小国经济体,但是进口价格波动对瑞典消费者价格指数的影响却相当的弱。Kim(1998)利用向量自回归误差修正模型,发现从长期来看美国汇率与生产者价格指数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Jonathan(1999)利用向量自回归模型发现汇率和进口价格对一些主要工业化国家通货膨胀的影响是相当有限的。
责任延伸制度管理论文
内容摘要: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短缺已经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瓶颈,对经济快速发展的中国而言,这一问题显得更为严重。笔者在界定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的内涵和外延、梳理其演化的过程、介绍和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对生产者责任延伸的规律进行探索,并对我国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的完善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生产者责任延伸循环经济法律对策
生产者责任延伸概念的界定
(一)传统的企业社会责任
传统的企业社会责任理论认为,企业的社会责任是指企业不仅要满足股东利益的生存目的,还要满足股东以外的其他所有社会利益,其中包括雇员利益、消费者利益、债权人利益、中小竞争者利益、当地社区的利益、环境利益及整个社会的公共利益。联合国《全球契约》中要求跨国公司重视人权、劳工标准、环境保护和反腐败。传统的生产者责任考虑的只是生产者在生产过程中的对自己和社会的责任,没有涉及到产品消费后企业的责任,不仅如此,传统的生产者责任没有得到法律的严格立法的确立,多是从企业道德的标准去要求。这样带来的问题就是企业为了发展的需要而规避自己本来应该承担的义务还得不到应有的制裁。
(二)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的演化
BP神经网络模型食品安全供给分析
摘要:本研究尝试将BP神经网络引入食品安全市场的研究,以江苏省无锡市为例,通过消费者和农户调研,对生产者支付意愿模型进行模拟与预测。结果表明,不能将提高消费者的支付意愿作为提高生产者的食品安全支付意愿的唯一手段,建立食品安全可追溯体系、保障食品安全信息的高效传递才是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根本途径。
关键词:消费者;生产者;支付意愿;BP神经网络
由于食品的特殊性,市场价格不反映不可观察的质量,因食品质量缺陷而产生的问题很难追究到生产者的层面,因此,生产者有强烈的动机将质量降低到尽可能最低的水平(质量提高不免费前提下),此处的最低水平标准可以是法定的,也可以是消费者提供质量不合格证据的水平[10]。在不考虑政府政策、经济环境、媒体等对消费者和生产者影响的前提下,消费者对安全食品的支付意愿取决于食品质量,假设只有一个消费者,他会消费0或1单位商品。食品的质量用S来表示,相应的价格为P,可用消费者剩余来表示消费者的偏好,见公式(1)。(1)式中θ为偏好参数,也可以与人们的收入对应,收入较高的消费者偏好较高的质量(θ>1,在给定价格的情况下,消费者都偏好高质量);设C为生产者的生产成本,质量高的食品,S=1,成本为C1;质量低的食品,S=0,成本为C0,C0∈[0,C1]。当消费者购买的是安全食品时,消费者剩余为U=θS-P>0;当消费者购买到不安全的食品时,消费者剩余U=0。只有当θ>C1时,生产者才愿意生产安全食品,否则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低于生产者的成本,生产者将没有动力继续生产、销售安全食品,此时生产安全食品是有效率的。如果生产者以价格P销售质量为1的食品,生产者的利润为P-C1,如果不销售,生产者的利润为0。假设在购买前消费者是不了解食品质量的,在不考虑其他因素的前提下,显然生产者出于自身利益考虑,不会去生产和销售安全食品,生产者生产不安全食品可以额外获得的收入为C1-C0,同时也不会因质量降低而减少需求。假设在购买前消费者是了解食品质量的,消费者不愿为不安全食品进行支付,即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P=0,除非C0=0,否则生产者无法补偿成本,市场将消失,在这种情况下,生产者只能选择生产安全食品。因此,生产者利润见公式(2)。(2)由于种种原因,消费者掌握信息的能力不同,对于食品质量安全的了解程度也不同。掌握质量信息的消费者对未掌握质量信息的消费者可以产生正的外部影响,在消费过程中,他们可以提醒未掌握信息的消费者,这样会有更多对质量安全的需求来促使生产者提高食品质量。假设掌握质量信息的消费者比例为α,这部分消费者在购买之前就了解食品质量,如果质量高,这部分消费者就愿意支付θ,否则就为0。其余(1-α)的消费者只有在购买后才能了解食品产品质量。如果这些食品是安全食品,掌握信息的消费者就会选择购买,生产者获得的利润为α(P-C1);如果这些食品质量低,就不会购买。对于不掌握信息的(1-α)部分的消费者来说,先假定他们不会购买,那么这些食品的需求只来自于掌握质量信息的消费者,这时生产者的最优选择,也是唯一选择就是提供安全食品。不掌握质量信息的消费者预期食品质量是高的,也会选择购买———前后行为是相矛盾的。之后,假定不掌握信息的消费者会自行进行购买,如果提供安全食品,生产者的利润是(P-C1);如果提供不安全食品,生产者的利润为(1-α)(P-C0)。所以当且仅当P-C1≥(1-α)(P-C0),即αP≥C1-(1-α)C0时,生产者会提供高质量产品。可以看出,只有当价格充分高、掌握质量信息的消费者比例较高时,生产者才愿意提供安全食品。即只有当消费者对安全食品有着较高的支付意愿,并且掌握质量信息的消费者比例较高时,生产者才愿意进行食品安全供给。只有生产者愿意提供安全食品,安全食品市场才能发展壮大。消费者和生产者是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安全食品供需主体,共同形成了食品安全有效供给的前提。
1实证分析
基于泰勒尔博弈模型的研究结论,本研究利用BP神经网络模型,对生产者支付意愿模型进行模拟与预测,探讨生产者支付意愿与消费者支付意愿、掌握食品安全信息的消费者比例之间的数量关系。研究方案与数据说明:在研究对象方面,将研究对象界定为无公害蔬菜,其种植范围较广,消费者的接受程度较高。蔬菜各品种都有其特殊性,相互之间存在较大差异,而计量结果的准确性会受到特殊性和差异性的影响,因此,在研究无公害蔬菜时,将以具体的无公害韭菜作为研究对象。调研过程中,将消费者和生产者(以农户为例)作为调研对象。本研究选取江苏省无锡市为实地调研地点,于无锡市惠山区、锡山区、滨湖区、江阴市和宜兴市总共发放调研问卷300份,其中消费者调研问卷150份、农户调研问卷150份,剔除掉不符合要求的样本(包括未完成、信息错误、漏答关键问题等问卷),最终获得消费者有效问卷数138份,农户有效问卷数127份。通过调研发现,82.61%的消费者愿意为无公害蔬菜额外支付一定的额外费用,但是大部分消费者的支付意愿不高,平均支付意愿为14.41%。有24人不愿意额外多支付,大部分不愿意额外进行支付的消费者认为应有国家职能部门来保证食品的安全,其余消费者将对蔬菜质量不了解、无法确保蔬菜质量的安全性作为阻碍自己额外进行支付的首要原因,也有个别消费者是出于自身经济收入的考虑,这也从侧面说明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信任度很低。同时,通过“您是否了解您所购买蔬菜的质量安全程度”的问题来分析掌握信息的消费者比例,有23人回答其是了解蔬菜质量信息的。掌握食品质量安全信息的这部分消费者仅占调研样本的16.67%。生产者方面,超过90%的农户愿意为蔬菜质量的改善额外付出一定的成本,平均支付意愿为8.82%。仍有11个农户虽然名义上种植的是无公害蔬菜,但完全不愿意支付比常规蔬菜更多的成本,这些农户不愿意进行额外支付所考虑的原因主要有:①市场销售过程中无法将无公害蔬菜与常规蔬菜区别开来;②无公害蔬菜与常规蔬菜的市场价格相差不大;③农户不清楚无公害蔬菜的生产技术,认为常规蔬菜的生产方式就是无公害蔬菜的生产方式;④农户没有能力进行额外的支付。大部分农户都将市场因素作为阻碍自己进行额外支付的首要原因,这也说明了市场需求仍然是影响农户选择最重要的因素。
2结论与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