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区范文10篇
时间:2024-03-12 09:32:13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生产区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粮食生产区域优化布局论文
摘要粮食生产区域优化布局要以质量和效益、经济平衡、结构优化为目标;要坚持因地制宜、生态系统平衡、市场调节与宏观管理相结合的原则;积极推进粮食生产的专业化和经营的产业化;完善市场体系,提高粮食商业化水平;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粮食生产效益;合理分工,提高粮食生产者的劳动生产率。
关键词粮食生产区域布局探讨
1粮食生产区域优化布局的目标与原则
1.1目标
质量和效益目标粮食生产区域布局要以质量和效益为目标。要在切实保护耕地、稳定粮食生产能力的同时,以市场为导向,积极调整种植业的作物、品种,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种植业;要积极发展粮食相关产品的生产,努力提高产业水平;全面提高粮食产品质量;大力发展粮食产品加工业,发展粮食产品销售、储运、保鲜等产业,向生产的广度和深度进军,提高粮食生产综合经济效益;注重粮食产品品牌,实施名牌战略。
经济平衡目标通过合理布局,既实现各地区经济的均衡发展,又实现农、林、牧、副、渔的协调增长。均衡发展并不是平均发展,而是最充分地利用各地区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并根据需要和可能,来具体研究各生产部门和各地区间的结合、联系形式,合理地布局粮食生产,从而逐渐形成各区域间粮食生产的合理分工。使粮食生产与工业、交通、科技平衡发展。
粮食生产区域布局研究论文
摘要:粮食生产区域优化布局要以质量和效益、经济平衡、结构优化为目标;要坚持因地制宜、生态系统平衡、市场调节与宏观管理相结合的原则;积极推进粮食生产的专业化和经营的产业化;完善市场体系,提高粮食商业化水平;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粮食生产效益;合理分工,提高粮食生产者的劳动生产率。
关键词:粮食生产区域布局探讨
1粮食生产区域优化布局的目标与原则
1.1目标
质量和效益目标粮食生产区域布局要以质量和效益为目标。要在切实保护耕地、稳定粮食生产能力的同时,以市场为导向,积极调整种植业的作物、品种,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种植业;要积极发展粮食相关产品的生产,努力提高产业水平;全面提高粮食产品质量;大力发展粮食产品加工业,发展粮食产品销售、储运、保鲜等产业,向生产的广度和深度进军,提高粮食生产综合经济效益;注重粮食产品品牌,实施名牌战略。
经济平衡目标通过合理布局,既实现各地区经济的均衡发展,又实现农、林、牧、副、渔的协调增长。均衡发展并不是平均发展,而是最充分地利用各地区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并根据需要和可能,来具体研究各生产部门和各地区间的结合、联系形式,合理地布局粮食生产,从而逐渐形成各区域间粮食生产的合理分工。使粮食生产与工业、交通、科技平衡发展。
粮食生产区域探讨管理论文
摘要粮食生产区域优化布局要以质量和效益、经济平衡、结构优化为目标;要坚持因地制宜、生态系统平衡、市场调节与宏观管理相结合的原则;积极推进粮食生产的专业化和经营的产业化;完善市场体系,提高粮食商业化水平;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粮食生产效益;合理分工,提高粮食生产者的劳动生产率。
关键词粮食生产区域布局探讨
1粮食生产区域优化布局的目标与原则
1.1目标
质量和效益目标粮食生产区域布局要以质量和效益为目标。要在切实保护耕地、稳定粮食生产能力的同时,以市场为导向,积极调整种植业的作物、品种,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种植业;要积极发展粮食相关产品的生产,努力提高产业水平;全面提高粮食产品质量;大力发展粮食产品加工业,发展粮食产品销售、储运、保鲜等产业,向生产的广度和深度进军,提高粮食生产综合经济效益;注重粮食产品品牌,实施名牌战略。
经济平衡目标通过合理布局,既实现各地区经济的均衡发展,又实现农、林、牧、副、渔的协调增长。均衡发展并不是平均发展,而是最充分地利用各地区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并根据需要和可能,来具体研究各生产部门和各地区间的结合、联系形式,合理地布局粮食生产,从而逐渐形成各区域间粮食生产的合理分工。使粮食生产与工业、交通、科技平衡发展。
粮食生产区域布局探究论文
摘要粮食生产区域优化布局要以质量和效益、经济平衡、结构优化为目标;要坚持因地制宜、生态系统平衡、市场调节与宏观管理相结合的原则;积极推进粮食生产的专业化和经营的产业化;完善市场体系,提高粮食商业化水平;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粮食生产效益;合理分工,提高粮食生产者的劳动生产率。
关键词粮食生产区域布局探讨
1粮食生产区域优化布局的目标与原则
1.1目标
质量和效益目标粮食生产区域布局要以质量和效益为目标。要在切实保护耕地、稳定粮食生产能力的同时,以市场为导向,积极调整种植业的作物、品种,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种植业;要积极发展粮食相关产品的生产,努力提高产业水平;全面提高粮食产品质量;大力发展粮食产品加工业,发展粮食产品销售、储运、保鲜等产业,向生产的广度和深度进军,提高粮食生产综合经济效益;注重粮食产品品牌,实施名牌战略。
经济平衡目标通过合理布局,既实现各地区经济的均衡发展,又实现农、林、牧、副、渔的协调增长。均衡发展并不是平均发展,而是最充分地利用各地区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并根据需要和可能,来具体研究各生产部门和各地区间的结合、联系形式,合理地布局粮食生产,从而逐渐形成各区域间粮食生产的合理分工。使粮食生产与工业、交通、科技平衡发展。
县粮食生产区建设和保护建议
为切实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粮食安全,根据《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与保护工作的意见》(浙政办发〔2010〕7号)精神,经市政府同意,现就加强我市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以保障粮食安全为总目标,按照“保面积、保产量、保储备、保质量、稳价格”的总体要求,通过全面开展机制创新和科技提升,着力建设一批良种、良技、良器相结合的吨粮田和粮食生产功能区。功能区内主导品种、主推技术、统防统治、测土配方施肥基本普及,良种覆盖率100%,复种指数200%以上,至少有一季种植粮食作物,水稻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80%以上,使功能区成为旱涝保收的稳产区、高产高效模式的示范区、先进适用技术的应用区、规模经营的先导区、解决季节性抛荒的带动区和统一服务的先行区。
二、目标任务
根据省政府下达的粮食生产考核指标和我市现有粮食生产规模、生产条件等实际,结合实施标准农田质量提升工程,力争通过10年左右的时间在全市建成100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整体达到亩产吨粮的生产能力。其中,年底建成12万亩。
三、建设原则
利益机制论文:粮食生产区的利益体制概述
本文作者:李琪工作单位:吉林省社会科学院
我国粮食主产区粮食生产存在问题的根源
当前,粮食主产区粮食生产中出现规模化程度低、基础设施落后、农民比较利益较低等问题的根源在于当前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还不完善,在粮食补贴、粮价调控、平衡产销区利益关系、粮食保险等方面政策力度不大或政策不到位,缺乏对粮食主产区的针对性。(一)粮食补贴额度较小、政策不灵活2011年,中央财政发放“四项补贴”合计1406亿元,其中粮食直补151亿元,农资综合补贴860亿元,两项补贴合计1011亿元,占“四项补贴”的比重为71.9%。同期,全国粮食种植面积为165855万亩,平均每亩粮食作物累计得到粮食直补和农资综合补贴约60.9元,按每户农户的主粮种植面积为5亩计算,两项补贴额为304.5元,2011年,我国粮食主产区农民人均年收入为7355.8元,两项补贴占农民人均年收入的4.1%。可见,我国粮食补贴的额度很小,对减轻农民负担和增加农民收入的作用不明显。从粮食补贴的政策上看,粮食补贴不与当期播种面积和粮食种植品种挂钩,也不与粮食质量和农民的生产能力挂钩,影响粮食结构的优化和农民种粮积极性的提高。(二)粮食价格调控手段单一、调控成本较高我国以粮食最低收购价为主要手段进行粮价调控,虽然粮食最低收购价有助于保护农民的利益,但对于最低收购价并没有区分粮食品种和粮食质量。以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为例,2012年5月,国家发改委等六部门联合《2012年小麦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简称《预案》),规定白小麦、红小麦、混合小麦最低收购价格均为每市斤1.02元,较去年有明显上调,但《预案》中取消了品种的价差,也没有体现质优价高、优质优价的原则,这使得设立最低收购价能够促进产量增加、但却起不到提高粮食质量、调整粮食作物品种结构的作用。另外,粮价调控政策成本较高,以山东省为例,按照山东省2012年7月底公布的统计数字显示,山东省夏粮中小麦总产为218亿公斤,政府要拿出14.8亿元补贴收购费用。大量资金用于粮食流通环节,必然会使种粮农民在整个利润链中的收益比重下降,影响农民的种粮积极性,进而威胁粮食安全。(三)粮食主产区与粮食主销区利益机制不协调我国粮食主产区经济发展水平普遍不高,通常是“工业弱省、粮食强省、财政穷省”,经济发展水平普遍低于主销区,虽然粮食主产区承担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任,但粮食主产区农民种粮收益普遍较低,而粮食主销区粮食加工产品收益较高,而当前缺乏粮食主销区对粮食主产区的补贴机制,导致粮食主产区与粮食主销区经济差距逐渐加大。粮食主产区与粮食主销区由于分工不同而形成的收益差距,影响粮食主产区的生产积极性,进而威胁粮食安全。(四)粮食自然灾害保险体系不健全我国是农业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农业保险主要以政策性农业保险为主。目前,在粮食主产区,政策性农业保险已全面展开,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第一,各环节参与积极性不高。政策性农业保险的主体为政府、保险公司、农民。政府在政策性农业保险中起主导作用,具体工作由乡镇干部完成,但大部分工作人员对政策了解不充分,宣传不到位;由于农业自然灾害频发、损失严重、赔付额大,而政策性农业保险具有一定的公益性,加之政府尚未建立对保险公司的补贴机制,大部分商业保险公司考虑到经营风险大而不愿参与农业保险;农民的收入低、参保意识薄弱,积极性不高。另外,我国的粮食再保险和巨灾保险机制才刚刚起步,粮食保险的法律法规还属空白,对于处理保险理赔过程中出现的纠纷无法可依。
完善我国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的建议
(一)建立粮食价格长效调控机制粮食主产区粮价调控的目标就是建立“农民种粮不赔本、种好粮不吃亏、多种粮多赚钱”的政策支持机制。首先,完善粮食主产区最低收购价的实施条件。政府及相关部门需结合国内外粮食市场的供求状况、粮食品种、粮食质量、种植面积、生产成本,划定最低收购价。最低收购价公布之前,组织利益相关者召开听证会,在兼顾粮食安全、农民增收、消费者能承受的原则指导下,综合多方意见,确定最低收购价,报主管部门审批。同时,在执行最低收购价时,要保证政策的灵活性,当粮食市场价格低于成本时,必须执行最低收购价。当市场价格高于收购价时,应立即停止执行预案。其次,政府还要运用多种间接经济手段平抑市场粮价。如,当市场粮价大幅上涨时,释放一部分政府粮食储备平抑粮价,当市场粮价大幅下降时,通过政府补贴种粮农民进行调控,还可以鼓励粮食企业到水土资源丰富但租金较低的发展中国家建立粮食基地,利用国际资源补充国内粮食缺口,以稳定粮食价格。再次,粮食主产区粮价调控要尽量避免政府的过度干预,政府的作用体现在市场机制失效的地方。(二)进一步完善粮食补贴政策首先,进一步优化粮食主产区粮食补贴结构。我国粮食主产区的粮食生产除了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外,还应考虑粮食质量和生态环保的要求,因此,粮食补贴也要体现上述三种原则。我国现行的四项农业补贴可分成两类,一类是收入补贴,包括粮食直补和农资综合补贴,另一类是生产补贴,包括良种补贴和农机补贴。其中,只有良种补贴体现了对粮食质量因素的要求,而生态环保方面的补贴至今尚未制定。其次,提高粮食主产区的补贴标准、扩大补贴范围。加大对良种、农用机械、化肥、农机收割用油等相关生产资料的财政投入,稳步提高粮食补贴的标准与力度,减轻农民种粮的成本与负担。进一步扩大和放宽补贴的品种和范围。对于农民种植相同面积的不同粮食作物,应获得相同的补贴,从而鼓励种粮农户增加复种面积,减少季节性抛荒。再次,积极推进对粮食规模化生产的专项补贴,如粮食直补向规模种植农户倾斜,制定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专项补贴。最后,逐步建立粮食补贴与粮食价格、农资价格的联动机制,考虑粮食主产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农民收入水平,适时调整补贴的标准和品种。(三)完善粮食主产区与粮食主销区的利益平衡机制粮食主产区和主销区在维护国家粮食安全方面承担着不同的责任,应该形成互相促进、合作共赢的关系,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粮食产销区之间相对稳定的购销衔接和利益补偿机制,有利于促进粮食主产区的粮食生产和提高粮食主销区的粮食自给能力,形成产销区粮食安全责任共担的局面。一方面,粮食主产区要承担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责任,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加大粮食生产投入,改善粮食生产条件,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重点支持增产、高产、优产生产技术的研发,大力发展优质、高产的粮食作物,构建粮食主产区粮食生产保障体系。另一方面,粮食主销区要承担反哺粮食主产区的义务,发挥资金、技术优势,帮助主产区进行农田基础设施建设、道路修建、新技术研发、农民技术培训等,在粮食主产区和主销区之间建立多形式、深层次、长期稳定的购销关系,粮食主产区粮食企业可以在主销区建设储加销基地,主销区粮食企业也可以到主产区建立粮食生产基地,设立收购点,办加工厂。另外,建议建立国家粮食安全基金,由中央政府以税收的形式向粮食主销区企业及非从事粮食生产的城乡居民征收,用于补贴粮食主产区的种粮农民,并作为先行粮食补贴政策的有力补充。(四)建立粮食主产区巨灾保险体系粮食生产受气候条件影响很大,虽然巨灾发生的频率较低,但损害程度极高,往往给农民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建立粮食主产区巨灾保险体系,做好巨灾防范预案是保护国家粮食安全、稳定粮食市场的重要举措。由于商业保险公司难以开展巨灾保险业务,政府应主动承担责任,发挥主导作用,将巨灾保险纳入到政策性保险范畴。巨灾保险的资金大部分由政府财政拨款,利用财税杠杆的刺激作用,鼓励多家商业保险公司组成巨灾共保体支付一部分再保险费,以及从农户提交的年度保费中提取一定比例,共同建立巨灾保险专项基金,该基金还可以通过发行政府债券、期权、期货等资本市场的运作方式来补充。
市长在粮食生产区建设现场会讲话
同志们:
经市政府研究,今天召开全市现代农业园区和粮食生产功能区“两区”建设现场会,主要是贯彻落实省委十二届八次全会和全省农业“两区”建设现场会精神,进一步统一思想,交流经验,对全市“两区”建设工作进行再动员、再部署、再落实。刚才,我们实地考察了市山里河马场、粮食生产功能区和峡口现代农业园区等现场,市和区分别作了典型发言。下面,我再强调三点意见:
一、深刻分析形势,切实增强“两区”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农业问题关系国计民生,农业稳则天下稳。农业始终是一个朝阳产业,对经济社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必须把“两区”建设作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切实抓紧抓好。
作为传统农业大市,近年来现代农业虽然发展较快,但大而不强、大而不稳、大而不精的状况依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具体表现在:大而不强,是指我市的农产品数量虽然庞大,但竞争力不强,附加值不高,农业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不强,三次产业的融合度不够;大而不稳,是指我市农业的抗风险能力较弱,柑桔产业一旦遇到市场波动,就会遭受较大损失;大而不精,是指我市虽有不少农产品获得“中国特产之乡”称号,但真正在市场上叫得响、具有较高知名度的很少,特别是缺乏国内知名的农产品品牌。
围绕不强、不稳、不精的现状,我们如何破解农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难题,走出一条现代农业发展的新路子?可以说“两区”就是突破口。首先,“两区”是我市农业转型升级、加快农业强市建设的主战场、主阵地。“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新农村建设”三大任务是三位一体的关系,我们在加快推进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决不能忽视农业的发展。今年以来,省里提出“四大建设”,即“大平台大产业大项目大企业”,落实到农业发展当中,就是要把“两区”作为大平台,有了这个大平台,才能容纳、承载农业转型升级需要的空间,现代农业才可能发展成为一个大产业,从而使农业龙头企业有更好的依托并成长为大企业,也才能引进更多的农业大项目。其次,“两区”建设是一次新的农业生产方式改革。“两区”和以前的、局部单干、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局部的土地流转一样,体现了不同阶段农业发展方式、发展理念的转型升级。第三,“两区”是落实市委新农村建设工作会议精神、实现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内在要求。“两区”建设有利于促进城乡要素互流、工农产业联动,加快城乡之间的要素、产业、市场融合,是加快统筹城乡发展的载体和平台,我们必须像抓工业园区一样把“两区”建设谋划好、实施好,从而推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
新农村建设中的粮食问题思考
粮食问题在新农村建设中处于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在新农村建设中很有必要对粮食问题进行新的定位,并探讨其实现的途径。
重新定位新农村建设中的粮食问题。新农村建设中粮食问题的焦点,在于如何有效化解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与实现农民增收的发展权之间的矛盾,既要为国家的经济社会安全提供保障,又要实现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增收。
必要性。重新定位新农村建设中的粮食问题,是发展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需要,是保证实施“十一五”规划有良好开局的需要,也是确保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开好头、起好步的需要。
新定位的主要内涵。可以用以下三个转变来概括:实现国家粮食安全,由主要依靠农民做贡献向全社会扶持粮食生产,共同保证粮食供需紧平衡转变;落实种粮农民的发展权,由粮食生产负收益向通过最低收购价和直接补贴实现合理利润转变;改革利益分配和调节机制,由忽视种粮农民和粮食主产区向种粮农民和粮食主产区倾斜转变。
新定位的主要目标。找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与实现农民增收的发展权之间的最佳结合点,通过建立完善扶持粮食生产的制度,调动和保护农民粮食生产积极性,使得种粮农民能够基本实现农业平均利润,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实现粮食产业化,为农业结构调整、发展现代农业做出贡献。
通过对我国粮食生产波动规律和国内市场运行规律的研究,可以得出一个基本结论:实现粮食社会供需的紧平衡,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与实现农民增收的发展权之间的最佳结合点,实现这个最佳结合点,就必须实现种粮农民的最佳收益平衡点。
农产品产地安全条例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农产品产地管理,改善产地条件,保障产地安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农产品产地,是指植物、动物、微生物及其产品生产的相关区域。
本办法所称农产品产地安全,是指农产品产地的土壤、水体和大气环境质量等符合生产质量安全农产品要求。
第三条农业部负责全国农产品产地安全的监督管理。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农产品产地的划分和监督管理。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生产调度工作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