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能力范文10篇

时间:2024-03-12 09:17:57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生产能力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生产能力

提高粮食生产能力思考

制约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的主要因素耕地资源数量减少,质量持续下降一是耕地资源紧缺,面积不断减少。1998-2004年我国耕地净减少1.*亿亩,全国有14个省(自治区)人均耕地不足1亩,666个县(区)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的0.86亩警戒线。二是耕地质量不高,且持续下降。我国现有的耕地中,高产田占28%、中产田40%、低产田32%。全国优质耕地只占21%,土壤有机质低于0.5%的耕地约占10%。水资源短缺瓶颈约束日益凸现一是水资源高度短缺,区域分布不均衡。我国人均水资源量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每年农业生产缺水约300亿立方米。全国81%的水资源集中在仅占全国耕地36%的长江及其以南地区,而占总耕地面积64%的淮河及其以北地区只占有19%的水资源,南涝北旱现象十分突出,水早灾害频繁。二是水资源的利用率低。我国灌溉用水的使用量有4000亿方,有效利用率只有30-40%,远低于发达国家的70~80%。我国生产1公斤粮食要用1立方水,而发达国家只需要0.5立方水。科技进步较慢,服务能力不强一是科技创新能力严重不足。近年来审定推广的高产、超高产作物品种多适宜在高水肥条件下种植,在中低产生产条件下不能发挥高产潜力。高产地区小麦品种数量和类型较多,而在大多数中低产粮食主产区,适宜种植的小麦品种数量和类型偏少。二是农业技术推广能力下降。县、乡两级农技人员由1999年的125.7万人,下降到2003年的100.5万人。三是农民科技素质不高,接受新技术的能力较差。目前,我国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不足7年,全国92%的文盲、半文盲在农村,农村劳动力的38.2%是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粮食物流业发展滞后,抑制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发挥一是部分粮食产销区之间的交通运输存在季节性瓶颈制约。20世纪90年代末期,在“北粮南运”的粮食中,玉米的比重就已经达到70%。特别是东北的玉米和大豆在收获季节主要依靠铁路运输,车皮紧张限制了东北粮食外运,部分东北玉米退出南方一些地区市场。二是低效率的粮食物流业不利于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扩张。东北玉米和大豆运到广东省的物流费用比美国运到广东还高,以致于部分南方省区的玉米和大豆主要依靠进口满足需求。土地承包制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不够深入,对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构成体制性约束一是土地流转不畅,影响粮食稳步增产。如果土地能够稳定地流入种粮大户,则会增强国家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然而现行土地流转方式的随意性和不稳定性,抑制了土地向种田能手和大户集中,不利于提高粮食单产和稳定产量。二是不合理的粮食行政管理体制削弱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目前由多个部门分头管理的粮食管理体制存在两大突出障碍:第一,农田用水产权体制改革不到位。第二,粮食市场宏观调控机制不健全,放大了粮食生产与需求之间的矛盾。提高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基本思路面对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面临的诸多制约因素,需要不断改革创新,探索新形势下提高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新思路。坚持政府调控和市场调节相结合的指导方针粮食是弱质产业,又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战略产业,必须加强对粮食生产的支持,通过政策调整干预社会资源的配置,引导生产要素向粮食生产领域流动,调动多方面力量加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政府干预必须建立在尊重市场规律的基础上,绝不能做出违背市场机制的“逆调节”。坚持科技创新与体制创新相结合的技术路线在耕地面积减少趋势不可逆转的情况下,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主要靠提高单产水平。因此,要坚持科技兴粮的战略指向,增强科技支撑和储备能力,提高农民素质,切实把粮食生产转变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农民素质的轨道上,用科技进步和人的主观能动性等“活”的因素,突破土地、水资源等“死”的因素制约。良好的制度设计,能够提供有效的激励机制,促进各要素更好地发挥作用。要树立向制度要能力的观念,进一步深化粮食生产和流通领域的各项改革,完善相关政策措施,形成有利于各种要素投入的长效机制。坚持向主产区和主要品种倾斜相结合的调整方向调整粮食生产区域布局,使粮食生产向主产区集中,是按照市场经济规律配置粮食生产资源,发挥区域经济比较优势的必然选择。因此,应实施差别政策,集中力量,加大对粮食主产省区和非主产区产粮大县的倾斜,切实保护和调动主产区政府和农户发展粮食生产的积极性。同时,优化品种结构,抓好主要粮食品种的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具体思路是:按照数量优先、统筹兼顾的原则,显著加强玉米的综合生产能力建设;按照稳定数量、重视质量的原则,稳定提高稻谷综合生产能力;按照统筹兼顾、质量优先的原则,适度加强小麦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坚持走集约化和产业化相结合的发展道路基于农户小规模经营的国情,我国粮食生产的规模经营,只能走产业化的道路,即用工业化的思维组织粮食生产,按照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要求,构建新型粮食产业化经营模式,提高粮食产业的整体效益。在推进粮食产业化的同时,要始终坚持集约经营,充分挖掘现有耕地的生产潜力,弥补耕地资源总量不足的缺陷。坚持资源节余利用与理储备相结合的可持续增长方式通过强化耕地、水资源等农业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提高资源利用水平,使粮食生产的各种投入要素在不断增长过程中得到涵养、储存和蓄集,并在需要之时能够及时释放出来。这种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粮食发展方式,能够实现从“藏粮于库”向“藏粮于地”、“藏粮于水”和“藏粮于科技”有机结合的转变。

查看全文

综合生产能力政策意见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和农民工作。2004年,在宏观调控中注重加强农业,实行一系列更直接、更有力的政策措施。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决策,保护和调动了农民积极性,农村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局面。粮食生产出现重要转机,农民收入实现较快增长,农村改革迈出重大步伐,农村社会事业取得新的进展。这对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和保持社会稳定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必须清醒地看到,农业依然是国民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投入不足、基础脆弱的状况并没有改变,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并没有建立,制约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并没有消除,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明显滞后的局面并没有根本改观,农村改革和发展仍然处在艰难的爬坡和攻坚阶段,保持农村发展好势头的任务非常艰巨。

**年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总体要求是: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的方略,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稳定、完善和强化各项支农政策,切实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继续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努力实现粮食稳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加强农业基础,繁荣农村经济,必须继续采取综合措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把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切实抓紧抓好。这既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物质基础,又是促进农民增收的必要条件;既是解决当前农业发展突出矛盾的迫切需要,又是增强农业发展后劲的战略选择;既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重大举措,又是实现农村社会进步的重要保障。抓住了这个重点,就抓住了农业发展的关键;把握了这个环节,就把握了农业现代化的根本;做好了这项工作,就为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要进一步调动农民群众务农种粮的积极性和地方政府重农抓粮的积极性,以严格保护耕地为基础,以加强农田水利建设为重点,以推进科技进步为支撑,以健全服务体系为保障,力争经过几年的努力,使农业的物质技术条件明显改善,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明显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明显增强。

一、稳定、完善和强化扶持农业发展的政策,进一步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一)继续加大“两减免、三补贴”等政策实施力度。减免农业税、取消除烟叶以外的农业特产税,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对部分地区农民实行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是党中央、国务院为加强农业和粮食生产采取的重大措施,对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保护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意义重大。这些行之有效的政策不能改变,给农民的实惠不能减少,支农的力度要不断加大。进一步扩大农业税免征范围,加大农业税减征力度。**年,在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实行免征农业税试点,在其他地区进一步降低农业税税率。在牧区开展取消牧业税试点。国有农垦企业执行与所在地同等的农业税减免政策。因减免农(牧)业税而减少的地方财政收入,由中央财政安排专项转移支付给予适当补助。有条件的地方,可自主决定进行农业税免征试点。继续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有条件的地方可进一步加大补贴力度。中央财政继续增加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资金,地方财政也要根据当地财力和农业发展实际安排一定的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资金。继续对短缺的重点粮食品种在主产区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逐步建立和完善稳定粮食市场价格、保护种粮农民利益的制度和机制。搞好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和市场管理,继续实行化肥出厂限价政策,通过税收等手段合理调节化肥进出口,控制农资价格过快上涨,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农业生产资料等各种坑农害农行为。

(二)切实加强对粮食主产区的支持。为调动地方政府发展粮食生产的积极性,缓解中西部地区特别是粮食主产区县乡的财政困难,中央财政要采取有效措施,根据粮食播种面积、产量和商品量等因素,对粮食主产县通过转移支付给予奖励和补助。建立粮食主产区与主销区之间的利益协调机制,调整中央财政对粮食风险基金的补助比例,并通过其他经济手段筹集一定资金,支持粮食主产区加强生产能力建设,有关部门要抓紧研究提出具体实施方案。

查看全文

煤矿生产能力考核汇报

为强化对我市煤矿按核定能力组织生产的监督管理,促进煤矿科学合理组织生产,根据省《关于对2013年全省煤矿按核定能力组织生产情况进行检查的通知》及市煤炭局《转发省煤炭局关于对2013年全省煤矿按核定能力组织生产情况进行检查的通知的通知》要求,市煤炭局组织人员对2013年度全市煤矿按核定能力组织生产情况及2011年原煤生产计划安排情况进行了专项检查,现将有关检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成立了专项检查小组:

为确保检查活动顺利进行,市煤炭局成立了局长为组长,为副组长,安全、生产、财务等科室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专项检查小组,由生产科具体负责组织生产能力考核工作。

二、检查总体情况:

1、各煤矿都能够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市煤炭局有关加强生产能力管理的一系列文件精神,加强组织领导、严格依法生产。成立了以矿长为组长的生产能力考核小组,由生产矿长和总工程师具体负责日常考核工作,生产能力管理工作都很正规。

2、各煤矿都能够严格按照核定能力及市煤炭局月度审查意见组织生产,没有超能力、超头面生产行为,矿井三个煤量均符合要求,生产接续安排合理,采掘接续正常。

查看全文

关于粮食生产能力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十五”计划建议指出:要高度重视保护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建设稳定的商品粮基地,建立符合我国国情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粮食安全体系,确保粮食供求基本平衡。十六大报告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指出: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增强农业的市场竞争力。粮食生产能力,就是指在一定时期、一定地区、一定的经济技术条件下,由各生产要素综合投入所形成的,可以稳定地达到一定产量的粮食产出能力。包括耕地保护能力、生产技术水平、政策保障能力、科技服务能力和抵御自然灾害能力。粮食生产能力由投入和产出两方面的因素构成,由耕地、资本、劳动力、科学技术等要素的投入能力所决定,由年度的粮食总产量所表现。粮食生产能力要转变为实际产量,国家政策和供求关系等因素形成的粮食生产比较效益起决定性的作用。

一、当前我国粮食生产总体形势及*粮食生产现状

粮食安全历来是各国经济安全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对此十分关注,尤其是在我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大国,粮食安全问题更加引人注目。尽管我国粮食生产获得丰收,但是从供给和需求的角度分析,仍然处于紧平衡的状态。即我国仍然有几百亿公斤的粮食缺口,这个缺口是需要通过进口和挖库存来弥补的。而粮食生产的恢复需要一个过程,并且还要靠天气,因此,这样一个紧平衡的状况,在今后几年还会保持,同时,供需的紧平衡和缺口也将在一定程度上保持粮食价格始终处在比较合理的价位。为扭转粮食播种面积、产量连续几年下滑的趋势,今年,党中央、国务院采取了一系列更有力、更直接恢复和发展粮食生产的政策措施,这是中央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加强宏观调控的重大举措。由于国家政策驱动、市场价格拉动和各项工作推动的综合作用,加上较为有利的气候条件,今年粮食生产出现了重要转机,粮食播种面积明显恢复,扭转了5年减产的局面,全年粮食总产有望超过9100亿斤的预期目标。但目前出现的粮食增产带有明显的恢复性质,当年粮食供需还存在一定缺口,发展粮食生产仍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是农业所占比重较大的省份,农业人口3237万,占总人口的75%。粮食播种面积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58%以上,稻谷产量占粮食产量的93%以上,占全国稻谷总产的8.3%,水稻生产面积在全国居第二位,水稻产量居全国第三位。粮食产值占农业产值的20%左右,粮食加工产值约占整个食品工业产值的25%,粮食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0%。多年来,*粮食生产能力稳定在350亿斤以上的水平,粮食产量300亿斤以上,1997年粮食总产量最高达到353亿斤。粮食商品率为40-47%,商品量约120-150亿斤。国有粮食企业收购80一100亿斤,占商品量的70%左右。*是全国13个粮食主产省之一,粮食商品率较高,每年调出粮食80亿斤左右,是全国仅有的两个不间断向国家提供商品粮的省份,即使在三年困难时期*也没有间断向国家提供商品粮。今年,在国家大力发展粮食生产利好政策的作用下,我省农民种粮积极性空前高涨,全省粮食生产迅速提高,达到创历史记录的363亿斤水平,比增长25.2%。但亩产水平只有340公斤左右,与南方同类型省份相比,如湖南、湖北、四川等省,我省粮食单产仍处于全国中低下水平,粮食生产发展空间很大,关键是如何发挥优势,扬长避短。

二、*粮食发展的几个阶段

(一)建国后的前30年(*-*年)。*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大力发展粮食生产,大力推行粮食生产“四改”(旱粮改水稻、单季稻改双季稻、高秆改矮秆、稀植改密植),粮食生产得到较大发展。播种面积从*年的3931万亩扩大到*年的5731万亩,其中,水稻播种面积由3381万亩扩大到5071万亩;粮食单产由每亩98公斤提高到196公斤;粮食总产由77.5亿斤增加到225.1亿斤,主要粮食品种稻谷总产由72.3亿斤增加到215.9亿斤,其中,1952年115亿斤,1965年160.4亿斤,*年211.4亿斤,粮食总产突破了100亿斤、150亿斤、200亿斤三个台阶,人均占有粮食由1952年的258.7公斤提高到*年的339公斤。

查看全文

提高综合生产能力 重在财政支农

2005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提出要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抓住了解决“三农”问题和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关键。要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充分发挥市场微观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虽然重要,但农业作为一个弱质产业,比较效益低,必须加大政府财政支农的力度,建立长效的财政支农机制。

一是建立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优化财政支农结构。加大财政资金对农业的投入,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保障。为此,必须进一步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和财政支出结构,建立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的机制,优化财政支农结构。具体说:一是提高农业财政资金投入比重。要认真贯彻落实《农业法》,确保各级财政每年对农业总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提高农业财政支出占整个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各级财政每年应从新增财力中拿出一定份额用于农业。同时,谋划一批农业项目,加大国债资金的投入力度,每年至少从发行的国债数量中拿出25%投资于农业,扩大农业利用国债资金的规模。二是优化财政支农结构。加大“绿箱”支出,农业财政投资要重点支持农村中小型基础设施建设、骨干品种及优势产业带(区)发展、农产品质量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和科研推广、质量安全和检验检测、农产品流通设施、农民培训等方面。特别是要加大财政对农业科研费用支出,支持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要把农业科研投资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目前的0.17%~0.25%提高到0.5%以上,以后逐渐达到1%以上。要在科学划分农业事业单位类型的基础上,对应由国家必保的农业事业单位,特别是中央级农口事业单位和项目给以经费上的切实保证。应重点支持一批农业基础科学研究、生物工程基础项目的研究,组织联合攻关。要按照公共财政的原则,把农村公共领域的事业建设纳入政府支持范畴,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文体设施、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设施的支持力度,建立有效的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体系。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二是完善农业生产补贴体系。要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关键是要提高农业可持续生产能力,这就内在要求进一步完善农业生产补贴体系。针对传统的农产品间接补贴的主要弊端,2003年以来,我国进行了农业生产补贴制度的改革,由向流通领域补贴转向直接向农民补贴。这种直接补贴方式是符合世界贸易组织规则的,现在的问题是补贴的水平还比较低,补贴的结构还不合理,补贴还没有完全落实到农户手里。因此,要提高对农业补贴的效果,就必须进一步完善农业生产补贴体系,抓住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机遇,调整农业补贴方向,将农业补贴的重点从保障农产品生产供给型转向增加农民收入型以完善直接补贴。对农民和农业生产实行直接补贴,这是使目前属于“黄箱”性质的补贴转为“绿箱”政策的一条可行的途径。对农民的直接补贴,要体现保障粮食安全、稳定农民收入的政策目标,补贴的重点是粮食主产区,补贴的范围是种植粮食、对社会提供商品粮的农户和农业生态环境保护补贴,补贴的依据是种粮面积和粮食商品量,补贴的渠道是通过财政部门一次性核算到农户,可直接抵扣应上交的税费。对农业生产的直接补贴,应逐步实施大宗农产品良种推广补贴制度,加速优良品种的选育和推广,降低农产品生产成本,提高质量安全水平,增强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为了确保农业生产直接补贴真正到位,要建立完善补贴发放监督和惩罚制度,加强对补贴金发放的监管,对于挪用、套用、贪污补贴金的当事人,要追究法律责任。

三是建立有利于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的税收制度。必须按照建立现代税制和公共财政的要求,取消农业税,逐步减少以至完全取消不应当由农民负担的各种税费项目。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后,中央政府已经明确宣布2004年取消农业特产税,从2004年开始每年降低农业税一个百分点以上,五年内取消农业税,最终要建立城乡统一的税制。现在有20多个省市宣布2005年取消农业税,今后更为重要的是要在取消农业税的基础上实施有利于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的税收优惠政策:对农产品加工业实行税收优惠政策,对农业产业化国家级龙头企业,从事种植业、养殖业和农林产品加工业取得的所得,可以实行暂免征收企业所得税,将农产品加工企业进项抵扣率提高到13%,销售自产农产品免征增值税,农产品加工企业研究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所发生的各项费用,在缴纳企业所得税前扣除;对利用荒山、荒滩、荒地、荒水等“四荒”资源从事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给予财政补贴;对于面向国际市场的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性农产品生产企业和农户实行税收优惠;国家应对照世贸组织《农业协议》的要求,尽快调整农产品出口税费政策,适当提高出口农产品退税率,并且及时退税,对农产品出口企业进口的生产、加工设备和种子等生产资料实行减免税政策,免征出口农产品税费;减免农产品出口企业的检验检疫等费用。

查看全文

粮食生产能力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十五”计划建议指出:要高度重视保护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建设稳定的商品粮基地,建立符合我国国情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粮食安全体系,确保粮食供求基本平衡。十六大报告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指出: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增强农业的市场竞争力。粮食生产能力,就是指在一定时期、一定地区、一定的经济技术条件下,由各生产要素综合投入所形成的,可以稳定地达到一定产量的粮食产出能力。包括耕地保护能力、生产技术水平、政策保障能力、科技服务能力和抵御自然灾害能力。粮食生产能力由投入和产出两方面的因素构成,由耕地、资本、劳动力、科学技术等要素的投入能力所决定,由年度的粮食总产量所表现。粮食生产能力要转变为实际产量,国家政策和供求关系等因素形成的粮食生产比较效益起决定性的作用。

一、当前我国粮食生产总体形势及*粮食生产现状

粮食安全历来是各国经济安全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对此十分关注,尤其是在我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大国,粮食安全问题更加引人注目。尽管我国粮食生产获得丰收,但是从供给和需求的角度分析,仍然处于紧平衡的状态。即我国仍然有几百亿公斤的粮食缺口,这个缺口是需要通过进口和挖库存来弥补的。而粮食生产的恢复需要一个过程,并且还要靠天气,因此,这样一个紧平衡的状况,在今后几年还会保持,同时,供需的紧平衡和缺口也将在一定程度上保持粮食价格始终处在比较合理的价位。为扭转粮食播种面积、产量连续几年下滑的趋势,今年,党中央、国务院采取了一系列更有力、更直接恢复和发展粮食生产的政策措施,这是中央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加强宏观调控的重大举措。由于国家政策驱动、市场价格拉动和各项工作推动的综合作用,加上较为有利的气候条件,今年粮食生产出现了重要转机,粮食播种面积明显恢复,扭转了5年减产的局面,全年粮食总产有望超过9100亿斤的预期目标。但目前出现的粮食增产带有明显的恢复性质,当年粮食供需还存在一定缺口,发展粮食生产仍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是农业所占比重较大的省份,农业人口3237万,占总人口的75%。粮食播种面积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58%以上,稻谷产量占粮食产量的93%以上,占全国稻谷总产的8.3%,水稻生产面积在全国居第二位,水稻产量居全国第三位。粮食产值占农业产值的20%左右,粮食加工产值约占整个食品工业产值的25%,粮食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0%。多年来,*粮食生产能力稳定在350亿斤以上的水平,粮食产量300亿斤以上,*年粮食总产量最高达到353亿斤。粮食商品率为40-47%,商品量约120-150亿斤。国有粮食企业收购80一100亿斤,占商品量的70%左右。*是全国13个粮食主产省之一,粮食商品率较高,每年调出粮食80亿斤左右,是全国仅有的两个不间断向国家提供商品粮的省份,即使在三年困难时期*也没有间断向国家提供商品粮。今年,在国家大力发展粮食生产利好政策的作用下,我省农民种粮积极性空前高涨,全省粮食生产迅速提高,达到创历史记录的363亿斤水平,比增长25.2%。但亩产水平只有340公斤左右,与南方同类型省份相比,如湖南、湖北、四川等省,我省粮食单产仍处于全国中低下水平,粮食生产发展空间很大,关键是如何发挥优势,扬长避短。

二、*粮食发展的几个阶段

(一)建国后的前30年(*-*年)。*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大力发展粮食生产,大力推行粮食生产“四改”(旱粮改水稻、单季稻改双季稻、高秆改矮秆、稀植改密植),粮食生产得到较大发展。播种面积从*年的3931万亩扩大到1978年的5731万亩,其中,水稻播种面积由3381万亩扩大到5071万亩;粮食单产由每亩98公斤提高到196公斤;粮食总产由77.5亿斤增加到225.1亿斤,主要粮食品种稻谷总产由72.3亿斤增加到215.9亿斤,其中,*年115亿斤,1965年160.4亿斤,1975年211.4亿斤,粮食总产突破了100亿斤、150亿斤、200亿斤三个台阶,人均占有粮食由*年的258.7公斤提高到1978年的339公斤。

查看全文

淘汰水泥落后生产能力通知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府各部门、市直各单位:

根据国家八部委关于《加快水泥工业结构调整的若干意见》(发改运行〔2006〕609号),为进一步推进我市水泥工业结构调整,引导水泥工业持续健康发展,现就加快淘汰落后水泥生产能力的若干工作措施通知如下:

一、加大工作目标考核力度。到2009底,全市淘汰拆除全部水泥中空窑、中空余热发电窑(不含特种水泥)和直径2.2米及以下水泥磨机。由市拆窑办负责淘汰水泥落后生产能力工作的协调、督促、检查、考核。各县区要制定年度工作计划,并经市拆窑办确认,年底考核验收后,将考核结果纳入年度节能降耗目标考核内容。**年的工作安排已列入市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年度推进计划及考核办法(详见湖政办发〔**〕22号、23号)。

二、严格水泥生产许可证管理。生产许可证到期换证中,有水泥中空窑、中空余热发电窑、直径2.2米及以下水泥磨机的企业,须作出淘汰拆除承诺;对不作承诺的,生产许可证到期时一律不再给予换发。

三、引导鼓励水泥企业转产。对在限期内拆除水泥中空窑、中空余热发电窑、直径2.2米及以上水泥磨机并退出水泥行业,从事符合先进制造业基地产业导向目录鼓励类产品生产的企业,从其获利年度起、两年内企业缴纳的所得税,市得部分全部以专项补助形式返还企业。对在限期内拆除二台以上直径2.2米及以上水泥磨机的企业,按水泥项目管理程序,可立项建设3米以上加辊压机的水泥粉磨生产线改造项目。对**年拆除水泥中空窑、中空余热发电窑,改造为粉磨站的企业,优先项目审批。

四、给予淘汰落后适当补助。**年拆除水泥中空窑、中空余热发电窑的,每条生产线财政补助100万元;改造为粉磨企业的,补助减半;2009年拆除的,每条生产线财政补助50万元。**年拆除直径2.2米及以下水泥磨机的,每台磨机财政补助15万元;2009年拆除的,每台磨机财政补助8万元。补助资金的20%可作为县区工作经费。市区企业的补助资金由市财政在市节能降耗专项资金中列支,三县企业的补助资金由县财政列支。

查看全文

提高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把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切实抓紧抓好。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核心,没有稳定可靠的粮食生产能力,就不可能有稳定可靠的粮食安全。去年农业综合开发在历年稳步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的基础上,又新增粮食生产能力62亿斤,对于提高粮食单产,扭转全国粮食产量连年下滑的趋势,促进粮食生产和农民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

农业综合开发实施以来,始终坚持以改造中低产田,改善农业生产基本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根本任务,通过综合运用工程、生物和技术措施,实行水、土、田、林、路综合治理,努力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这是农业综合开发与其他开发方式相比最显著的特点,是农业综合开发资金与其他财政支农建设资金最明显的区别,也是单独设置农业综合开发机构的重要原因。在大力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的新形势下,农业综合开发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执行这个根本任务。

——增加农业综合开发投入。实行中央财政、地方财政、信贷资金、社会资金、民间资金和外资等多渠道、多层次地增加农业综合开发投入,是大力推进农业综合开发,稳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保证。同时,为减轻地方配套压力,将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投入的配套比例,由2001年的1∶0.98,降低到了2004年的1∶0.66,降幅达33%。中央反复强调各级财政要逐步加大支农力度,并明确要求中央和省级财政要较大幅度地增加农业综合开发投入。地方各级财政尤其是省级财政要按照现行政策规定的比例,及时足额地落实农业综合开发配套资金。

——加强和规范开发范围。切实遵循总量控制、适度进出、奖优罚劣、分级管理的原则,加强和规范开发县管理,严格控制开发范围。这是避免资金分散,突出开发重点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国家农发办核定的各省(区、市)开发县总数,一律不得突破。申请新增开发县的省(区、市),必须相应先退出等量开发县。对申请的新增开发县要按规定程序和要求严格组织评估。因严重违规违纪问题被取消开发县的,开发县总数相应减少。对于退出农场的省(区、市),今后原则上不增加开发县数量。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实行开发县轮换、末位暂停等措施,加大各开发县的投入规模。

——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投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特别是粮食生产能力,重点在粮食主产区。中央财政农业综合开发资金要进一步加大对主产区的投入,不仅新增资金安排用于农业主产区特别是粮食主产区的部分要达到80%以上,存量资金也要通过调整结构提高用于主产区的比重。各粮食主产省(区),都要确定农业综合开发重点支持的粮食主产县(市),增加对粮食主产县(市)的投入。非粮食主产省(区)的农业综合开发,也要切实加大对本地区粮食主产县(市)的支持力度。

——集中用于中低产田改造。今年中央财政安排粮食主产省(区)的新增资金,主要集中用于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安排粮食主产省(区)的存量资金中用于中低产田改造项目的资金,也要比去年有所增加。要坚持按区域或灌区统筹规划,集中投入、连片开发,减少项目数量,扩大项目规模,提高中低产田改造的规模效益。因地制宜地采取措施,大力发展节水灌溉。逐步提高中低产田改造项目的投入标准和建设标准,注重提高项目建设的科技含量,确保工程建设质量和水平,努力把中低产田改造成为高产稳产、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同时,要把中低产田改造与建设优势农产品特别是优质粮食生产基地紧密结合起来。对位于农产品优势产区内申报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特别是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在同等情况下予以优先安排,努力把项目区建成发展优势农产品生产尤其是优质粮食生产的基地。粮食主产省(区)的中低产田改造项目,要重点支持《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建设规划》中的标准粮田建设。对该《规划》中确定的13个粮食主产省(区)的484个县(农场),其中属于农业综合开发范围的县,要作为粮食主产省(区)的重中之重,进行重点倾斜,着力支持其中低产田改造,建设标准粮田。

查看全文

提高综合生产能力 重在财政支农

××年中央号文件明确提出要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公务员之家,全国公务员公同的天地抓住了解决“三农”问题和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关键。要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充分发挥市场微观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虽然重要,但农业作为一个弱质产业,比较效益低,必须加大政府财政支农的力度,建立长效的财政支农机制。

一是建立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优化财政支农结构。加大财政资金对农业的投入,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保障。为此,必须进一步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和财政支出结构,建立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的机制,优化财政支农结构。具体说:一是提高农业财政资金投入比重。要认真贯彻落实《农业法》,确保各级财政每年对农业总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提高农业财政支出占整个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各级财政每年应从新增财力中拿出一定份额用于农业。同时,谋划一批农业项目,加大国债资金的投入力度,每年至少从发行的国债数量中拿出投资于农业,扩大农业利用国债资金的规模。二是优化财政支农结构。加大“绿箱”支出,农业财政投资要重点支持农村中小型基础设施建设、骨干品种及优势产业带区发展、农产品质量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和科研推广、质量安全和检验检测、农产品流通设施、农民培训等方面。特别是要加大财政对农业科研费用支出,支持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要把农业科研投资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目前的%~%提高到%以上,以后逐渐达到%以上。要在科学划分农业事业单位类型的基础上,对应由国家必保的农业事业单位,特别是中央级农口事业单位和项目给以经费上的切实保证。应重点支持一批农业基础科学研究、生物工程基础项目的研究,组织联合攻关。要按照公共财政的原则,把农村公共领域的事业建设纳入政府支持范畴,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文体设施、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设施的支持力度,建立有效的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体系。

二是完善农业生产补贴体系。要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关键是要提高农业可持续生产能力,这就内在要求进一步完善农业生产补贴体系。针对传统的农产品间接补贴的主要弊端,××年以来,我国进行了农业生产补贴制度的改革,由向流通领域补贴转向直接向农民补贴。这种直接补贴方式是符合世界贸易组织规则的,现在的问题是补贴的水平还比较低,补贴的结构还不合理,补贴还没有完全落实到农户手里。因此,要提高对农业补贴的效果,就必须进一步完善农业生产补贴体系,抓住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机遇,调整农业补贴方向,将农业补贴的重点从保障农产品生产供给型转向增加农民收入型以完善直接补贴。对农民和农业生产实行直接补贴,这是使目前属于“黄箱”性质的补贴转为“绿箱”政策的一条可行的途径。对农民的直接补贴,要体现保障粮食安全、稳定农民收入的政策目标,补贴的重点是粮食主产区,补贴的范围是种植粮食、对社会提供商品粮的农户和农业生态环境保护补贴,补贴的依据是种粮面积和粮食商品量,补贴的渠道是通过财政部门一次性核算到农户,可直接抵扣应上交的税费。对农业生产的直接补贴,应逐步实施大宗农产品良种推广补贴制度,加速优良品种的选育和推广,降低农产品生产成本,提高质量安全水平,增强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为了确保农业生产直接补贴真正到位,要建立完善补贴发放监督和惩罚制度,加强对补贴金发放的监管,对于挪用、套用、贪污补贴金的当事人,要追究法律责任。

三是建立有利于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的税收制度。必须按照建立现代税制和公共财政的要求,取消农业税,逐步减少以至完全取消不应当由农民负担的各种税费项目。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后,中央政府已经明确宣布××年取消农业特产税,从××年开始每年降低农业税一个百分点以上,五年内取消农业税,最终要建立城乡统一的税制。现在有多个省市宣布××年取消农业税,今后更为重要的是要在取消农业税的基础上实施有利于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的税收优惠政策:对农产品加工业实行税收优惠政策,对农业产业化国家级龙头企业,从事种植业、养殖业和农林产品加工业取得的所得,可以实行暂免征收企业所得税,将农产品加工企业进项抵扣率提高到%,销售自产农产品免征增值税,农产品加工企业研究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所发生的各项费用,在缴纳企业所得税前扣除;对利用荒山、荒滩、荒地、荒水等“四荒”资源从事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给予财政补贴;对于面向国际市场的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性农产品生产企业和农户实行税收优惠;国家应对照世贸组织《农业协议》的要求,尽快调整农产品出口税费政策,适当提高出口农产品退税率,并且及时退税,对农产品出口企业进口的生产、加工设备和种子等生产资料实行减免税政策,免征出口农产品税费;减免农产品出口企业的检验检疫等费用。

查看全文

关注影响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五大要素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问题其实可理解为经济增长问题。经济增长因素可以抽象为五大类:土地、资本、技术、劳动、制度。根据粮食产量=种植面积×亩产量,粮食总产量取决于种植面积和亩产量,排除气候影响等人类不可控因素,粮食潜在生产能力最终决定于投入粮食生产的土地、资本、技术、劳动、制度等五大生产要素状况,即粮食生产用耕地、农田水利等农业公共基础设施、科技发明及其推广应用、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和农民的积极性、涉农相关制度与政策等五大方面将最终决定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但这五大要素的现状堪忧。

一、土地

1、可耕地面积减少。我国土地资源紧缺,新增可耕地潜力有限。如下两个因素导致耕地面积进一步减少,一是退耕还林,但这个因素只会在短期内存在,而且,退耕还林地多数不适合种粮食,所以退耕还林对粮食有影响,但影响不大;第二大因素是国家建设用地,这个因素会长期存在,尽管坚持“占一还一”的政策,但占用的多是良田,补充的多是旱地,主要原因是随着县域经济的发展,县城建设、小城镇建设及城市基础建设的需要,此外还有国家大型基础设施建设等,这个因素直接导致粮食种植面积下降。

2、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增加,它虽然不会导致永久性的耕地面积减少,不会降低潜在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却会导致当年粮食种植面积下降。

3、土地撂荒。尽管农民对土地有很深的感情,而且留下来种田的农民除了种田外,没有别的选择,所以土地撂荒并不严重。但是由于外出打工多、农转非、粮价低、水源不好、生产资料价格高,土地撂荒在不同的地方还是不同程度地存在,同样导致当年粮食种植面积下降。

4、土壤肥力逐年下降。近年来土壤肥力呈现逐年下降趋势,特别是有机质含量下降甚为严重,造成土壤板结、团粒结构差,耕作层浅薄,蓄水保肥能力差、不耐旱、不耐寒,病虫害发生频繁,亩产量难以提高。原因在于,一是缺乏绿肥,自农村实行承包责任制至今,绿肥种植逐年减少,尤其是近十年来,绿肥生产几乎是空白状态。二是有机肥积造严重不足。目前农户除施用自家有限的猪牛羊粪外,几乎不再积造其它的有机肥,但自家养的猪牛羊有限;塘泥这种最好的有机肥全都被遗忘。三是看重施用化肥,种卫生田,造成对土壤掠夺性生产。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