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稿范文10篇
时间:2024-03-12 07:13:07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审稿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审稿进度
一篇论文需求通过反复修改和完善之后才能被顺畅发表,论文投稿之后,杂志社的编辑会针对论文审稿发展给出反馈,这时候就需求与论文的作者联络,在一篇论文多个作者的状况下,那么论文审稿发展会发给哪个作者呢?比方:发给通讯作者,仍是一切作者?通讯作者一般是论文的总负责人、联络人,所以审稿发展只发给通讯作者。
怎样查询的审稿发展?假如您是通过我们的,编辑会及时将稿件审稿发展反馈给您,假如没有反馈便是没有新发展。假如您是通过其他方法投稿的,需求您自行查询。所以论文的投稿通过平台来进行论文的发表可以为自己省去许多不必要的时刻。论文在审稿时要经历的首要环节为:
编辑初审:
通过官方途径投稿的稿件,编辑部一般会进行登记处理,并组织相关栏目编辑初审,编辑对论文的格局、内容是否合适杂志刊发等审阅,并通过相应的方法反馈给作者,编辑初审的时刻各个刊社状况略有不同,为根据期刊的要求来进行论文的审阅,在初审后,编辑部会召开会议,讨论初审通过的每篇文章的审稿理由。
专家外审:
通过编辑部初审的稿件,为了确认研讨的最新状况及效果的正确性,杂志社有自己的专家审稿团队,即了解相关收取的最新研讨效果及发展的学者,初审通过的稿件会以“匿名”方法发送给专家进行审稿,审稿专家在必定时刻内给予审稿回复,编辑部归纳多位专家的意见确认外审的成果,外审是中心期刊必经的过程,时刻较长一般为1-2个月。
《改革》审稿周期公告
审稿工作是学术期刊编辑出版流程中的重要环节。改革杂志社编辑出版全面对接国际惯例,在全国学术期刊中率先实行双向匿名评审。现将《改革》审稿周期公告如下:在学术期刊的审稿周期问题上,《改革》编辑部认为,审稿周期是动态的,周期差异与文章的选题、质量、是否遵从学术期刊技术规范以及学术期刊自身的研究领域和定位密切相关。学术期刊审稿周期尚无固定模式。学术期刊与作者一直努力寻求着对审稿周期的共识。
目前,国内学术期刊审稿周期大多沿袭三个月的惯例。而国外学术期刊因刊期与运行方式等方面与国内学术期刊有一定的区别,审稿周期一般为3~6个月,个别期刊为一年。审稿周期为一年的期刊,一般为英文版季刊;加之中英文刊物运行方式差距较大,国外学术期刊审稿周期甚至有一年以上的。《改革》编辑部认为,国内学术期刊的审稿周期不宜长期沿袭“三个月”的概念,而应根据学术期刊的不同类别、不同风格,分别确定务实高效的审稿周期。
《改革》编辑部首倡两个月的审稿周期,这一方面出于尊重作者劳动的考虑,便于作者在较短时间内明确文章采用结果,掌握向其他学术期刊投稿的主动权;另一方面也符合《改革》编辑部审稿运行方式的独创性,即在两个月内判断文章是否能够正式发表。
《改革》侧重原创性首发研究中国转型和发展前沿问题的文章,追求在政策层面与学术界的双重影响。根据《改革》的特定理念和定位,审稿周期为两个月。《改革》编辑部提倡作者以邮寄方式投稿。审稿周期起算时间为编辑部收到作者书面来稿时(不包括平信、挂号、特快专递投稿的邮递运行时间)。两个月的期间内,一旦确定是否正式发表该文章,《改革》编辑部将尽快通知作者。有关《改革》审稿周期的情况包括以下五方面:其一,审稿周期为一周左右。这部分文章包括:针对非经济管理领域的研究,如《关于当前社会伦理道德的思考》;字数为6000字以下的短文;公文色彩浓厚的文章,等等。
其二,审稿周期为半个月左右。这部分文章包括:研究领域为经济管理类,但研究对象过于微观和技术化,如《ISO9000质量体系的建立与实施》;有一些创新点,但修改余地较小的文章;不符合学术规范,如参考文献未实引的文章,等等。
其三,审稿周期为一个月左右。即已进入匿名评审程序,但未能通过的文章。
透析科技期刊编辑审稿主导作用
摘要:审稿是保障期刊编辑出版质量的核心环节。编辑审稿与专家审稿是科技期刊稿件鉴审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互为补充。但编辑时期刊的整体质量和发表价值负有主要把关责任,要进一步明确编辑在审稿中的主导作用。
关键词:科技期刊编辑审稿专家审稿
审稿是保证期刊编辑出版质量的核心环节。目前,我国科技期刊审稿方式普遍采用“三级审稿制”,即责任编辑初审,同行专家复审,主编终审。由于科技期刊稿件内容的专业性及其所涉及学科领域的复杂性,以及稿件质量评价标准的多方面性和综合性,稿件的审查是由编辑(包括责任编辑或专业栏目编辑、主编)与编辑部以外的专家共同进行的,而编辑在审稿中起主导作用。但目前一些科技期刊编辑在审稿环节上对此问题仍存在模糊认识和不适当的做法:编辑审稿只是对稿件作形式或规范审查,稿件的取舍过分甚至完全依赖专家审稿意见,在行使审稿职责时不能正确、合理地发挥审稿的主导作用。出现此类情况的原因主要是:从理念上未能根据科技期刊编辑和同行专家所处的不同角色和相应的职业优势,明确各自应担负的职责以及稿件审查的总体性要求。因此,有必要进一步明确编辑审稿在科技期刊编辑出版中的主导作用。
一、编辑应发挥审稿的主导作用
同行专家由于具有较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较丰富的科研经验,对论文所涉及的学科发展和前沿动态较为熟悉,对论文的科学性、创新性和应用价值等有较深入的认识,能够对其学术质量作出较准确的评价和判断,并发现文稿中的专业细节问题,提出具体的修改意见或建议,从而为编辑决定稿件采用与否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但同行专家审稿也可能存在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对稿件的评议过于简略空泛;因囿于门户之见,对不同流派学术观点稿件的评审失之偏颇,对处于萌芽状态尚不完全成熟的学术见解采取冷漠、怀疑、求全责备甚至排斥压制的态度:不同的学者对同一学术观点会有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评价意见;有些审稿人对一些交*学科、新兴学科不甚了解,审稿盲目性大,甚至出现错误的审稿意见;个别审稿人甚至对有独创性的文章予以否定,尔后自己主攻该方向,行为道德失范;审稿人对刊物具体情况和审稿要求了解不够,致使审稿的学术尺度把握不准,等等。正如阎西林在《论“外审”的角色定位》一文中指出的,理想的、完美的“外审”专家实际上并不存在,编辑不能苛求同行专家都能准确地判断出稿件的学术价值。事实上,编辑部聘请的同行专家只是履行“同行评议”的职能,他们对作者稿件学术价值的评议是其对稿件的信息反馈。这些反馈意见对编辑判断稿件的学术水平和发表价值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外审”专家正确的角色定位是具有较高学术造诣的“同行读者”。而严格意义上的审稿则是对编辑而言的,其实质是编辑把社会与读者的时代需求转化为内在的选择标准和判断尺度,有目的地根据办刊宗旨和组稿要求,精心地选择具有学术价值和市场应用前景的论文。以满足科技发展和市场及读者需求的过程。因此,科技期刊编辑尤其是责任编辑和主编在稿件鉴审中不能简单地依赖或顺应专家的评审意见,而应充分发挥其审稿的主导作用,即编辑基于审稿的主体地位,依据自己的学识和经验,按照期刊宗旨和出版要求,在参照同行评议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对稿件学术水平和发表价值进行综合性鉴审和主导性判断,并做出最终的审定。
二、编辑如何发挥审稿主导作用
sci论文审稿流程
一篇论文投到SCI杂志后,editor(或ManagingEditor、associateeditor,乃至是editorinchief)会对稿件做出一个初步的定见或定论。榜首,判别论文的内容是否契合期刊的定位或scope,假如不契合收稿要求,修正就不必再浪费时刻了,不必外审了,直接退稿,当然退稿信会简略解说原因,但都应该是通用格局。遇到这种状况:就是再找一个适宜的期刊,再投。
假如论文投稿契合SCI杂志的收稿要求,接下来editor就会看下面两个问题:①论文手稿是否完好,有没有短少某些部分,比方图和表;②手稿的格局是否契合期刊的根本格局。上面两个问题假如有一条不契合,,论文也会立马退回,绝大多数期刊的editor都不会让审稿人去浪费时刻去审理显着有上述问题的稿件。
上面两条通往后(当然有些稿源丰富的期刊还会由作为大同行的修正对稿件的内容自身,尤其是创新性进行评价),下面editor要干的活的就是找适宜的审稿人(一般是两个)进行外审。
两位同行的评定定见收到后,接下来editor要做的作业是:比方两位审稿人都主张承受(accept),而且都有很强的理由,论文只需小修乃至无需修正,这种状况下editor要做的决议是清楚明了的。但假如问题变杂乱了,例如,许多状况下,两个审稿的定见是不共同的,乃至是完全相反的,或许其对稿件的引荐定见并没有很强的依据阐明,这种状况下,editor有两种挑选:或做最终决议,或再找一个或更多地审稿人继续审,看是否能有共同的评定定见。假如editor对文章的内容能够说是大同行(reasonablyexpertinthesubjectareaofthemanuscript),此刻他/她就能够作为第三个审稿人做出自己的判别,editor很可能会如此做,尤其是当其中一个审稿人的定见比另外一个显着更有说服力的时分。第二个挑选:再送外审,明显需要花更长的时刻,比较弱的修正往往会如此挑选。可是这第二个挑选,任何editor都一定要如此行的,尤其是对论文的内容自己不熟悉的时分。
外审结束,editor也做出决议后,此刻作者就会收到editor的告诉(现在简直都用email了),留意:这是editor的最终决议,审稿人或许editorialBoardmembers只对文章是否录用做出引荐定见,最终的决议是而且一定是由editor(当然这活有时是由associateeditor,editorinchief来干的)做出的,尤其是关于采纳匿名审稿方式的期刊,更是如此。
匿名审稿质量和效率提升
学术期刊为学术成果的发表提供了平台,有力地支撑和推动了学科的发展。自2000年以来,为了规避传统审稿制度的弊端,推动期刊进步,国内学术期刊纷纷开始实施双向匿名审稿制度。[1]推行匿名审稿制度可以使学术期刊的影响因子、总被引频次、平均引文率显著上升,而且随着推行年份的延长,学术进步越为明显。[2]也正因为如此,目前学术期刊基本上采用匿名审稿制度。同时,在匿名审稿制度的具体实施过程中,也存在诸如审稿专家拒绝审稿或者积极性不高、匿名审稿周期过长、审稿意见指导性不强等现实问题。如何提高匿名审稿的质量和效率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相比传统的编辑部内部审稿制度,匿名审稿制度引入外部的审稿专家,编辑部参考审稿专家的意见进行稿件筛选。因此若要提高匿名审稿制度的质量和效率,应该紧紧围绕“审稿专家”来展开。为此,本文沿着匿名审稿制度施行的具体过程,探讨提高匿名审稿质量和效率的具体思路和操作。
1精准送审:解决请谁审的问题
审稿专家的研究领域与文章主题接近是审稿意见专业有效的重要保证。当审稿专家对文章主题不熟悉时,一是可能拒绝审稿,二则可能给出并不中肯的审稿意见,这两种情况都会降低审稿效率和质量。因此,精准送审是寻找合适的“专家”的重要思路,这一点并无争议。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如何进行精确匹配有时候并不容易。笔者结合工作经验,总结如下2个思路:1.1根据研究主题进行筛选。以社科类学术文章为例进行分析,社科类学术文章的主题大致可以被分为以下3种类型:(1)研究A;(2)研究A和B的关系;(3)研究A、C与B之间的关系。相对而言,第3种研究的主题词更多一些,但是很多情况下,核心的关键词只有2个(A和B),另外一个关键词(C)可能会影响A与B之间的关系。明确文章的核心研究主题后,方可进一步精准邀请该领域的学者审稿。对于有2个核心关键词A和B的文章,则需要关注审稿专家对A更熟悉还是对B更熟悉,从而把握审稿重点。在当今学术研究逐渐细化的背景下,有时无法直接检索到相同领域的研究学者,这就需要按照研究领域相近原则进行筛选,比如《出口信息网络对企业出口***的影响研究》,笔者直接在中国知网上检索“出口信息网络”,但无法找到相关研究。笔者注意到有一篇文章研究出口集聚产生的信息外溢对出口的影响,“出口信息网络”与“出口集聚产生的信息外溢”非常接近,于是邀请该文作者审稿,并收到非常专业的审稿意见。又如笔者在2018年收到的一篇文章,该文是在2017年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NBER)一篇工作论文的基础上进行理论创新的成果,这需要审稿专家对文献非常熟悉,由于核心的参考文献是新进成果,读者可能较少。经过多方咨询,笔者顺利找到对该模型非常熟悉的学者进行评审,同样及时获得专业的审稿意见。实践表明,当按照研究领域相近原则无法直接查询到相关学者时,则可以邀请“大同行专家”进行审稿,“大同行专家”是指专家尽管对文章选题没有直接研究,但是其专业背景与文章主题在同一学科领域、学术功底深厚、有敏锐的学术判断力,他们通常可以根据文章的表达是否通畅、逻辑是否清晰、论证是否充分等来判断文章的学术价值,从而给出有参考性和指导性的审稿意见,帮助编辑部判断文章的学术价值。1.2根据研究方法进行筛选。部分文章的创新点在于使用不一样的研究方法,这就要求审稿专家对文章的研究方法较为熟悉,相应地,在邀请审稿专家时,可以更多关注审稿专家对研究方法的熟悉程度。例如稿件《中国农村收入不平等变化:***》,该文使用AB方法研究了农村劳动收入不平等的***特征,笔者查询到一位学者曾使用AB方法研究居民收入的冲击来源,于是邀请这位学者审稿。需要说明的是,根据研究方法邀请审稿专家时,也应在研究内容尽量接近的情况下进行选择。按照以上思路选择审稿专家,通常可以大概率地争取审稿专家的知识背景和学术水平达到编辑部的期望,“客观”上,审稿专家能够给出专业有效的意见,但是审稿效果能否达到编辑部的预期还需要审稿专家“主观”上的配合,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这就需要编辑部与审稿专家进行积极和充分的沟通。
2有效沟通:解决如何请的问题
在采编系统工作模式下,编辑通过采编系统可以给专家邮箱发出一份审稿邀请,例如“尊敬的***老师:现呈上我刊来稿《***》,请您在百忙中抽时间予以评审。您收到这封信后,请回复我们:同意审稿回执***、拒绝审稿回执***”。如果仅仅是通过这样一封“模板式”邮件来邀请审稿专家,可能会存在如下几个问题:一是审稿专家完全不知道这一期刊,突然收到审稿邀请,会觉得有点唐突,审稿意愿不强烈;二是审稿专家虽然知道该期刊,但是不了解期刊的风格和用稿要求,而通过采编系统发出的审稿邀请邮件无法直接回复编辑部,审稿热情和积极性被极大削弱,于是按照平时的习惯进行审稿。这两种情况都会影响审稿效率和质量。除了系统发送的审稿邀请以外,编辑以个人名义给审稿专家发送一封定制化的邀请邮件,除了可以显示出对审稿专家的尊重,而且可以更好地有效沟通,审稿专家有疑问也可以直接与编辑联系,从而更好地审稿。编辑与审稿专家之间的沟通包括以下几个方面:2.1关于期刊审稿意见期望的沟通。关于文章质量的评价,不同期刊的期望是一致的,都希望能够刊发高水平的文章,但不同期刊的定位、发展历史和学术影响力存在差异也是不容置疑的现实,由此自由来稿存在“自选择性”,即影响力越大的期刊,收到的稿件质量越高。在送审时,不同期刊关注的着力点可能不完全一致,对文章创新程度的要求也会存在差异,因此期刊在邀请审稿专家时,宜与审稿专家进行积极沟通,请审稿专家格外关注文章的某些方面。比如,《经济研究》编辑部在审稿意见告知书中,明确指出审稿的要点:“稿件的选题有无重大的现实意义,所做的研究有无创新性贡献,对学科的发展及相关领域的研究有无重大推动作用,作者对本学科及相关领域的理论、文献等知识体系是否有深厚的把握……数据处理过程是否正确;文献引用是否妥当(特别是检查是否存在对外文文献的翻译性抄袭)”。[3]《经济研究》是国内经济学领域的顶尖期刊,其对文章的审稿要求极高。其他经济学期刊对文章研究的规范性和学术不端的基本要求与其是一致的,但是对于文章的创新程度的要求则因期刊级别和定位而存在差异,期刊的审稿要点说明可以引导审稿专家关注文章中的相应信息,从而给出有参考性的意见。需要指出的是,除了审稿要点的说明,编辑部还应给出具体的审稿意见指引。例如《世界经济》编辑部请审稿专家就以下11个方面按照“很好、较好、一般、较差”对文章进行判断,具体为:(1)论文的创新性和学术亮点;(2)总体逻辑思路是否妥当;(3)文献是否涵盖经典和最新进展;(4)KEYPAPER是否明确;(5)理论推导有无技术细节的问题;(6)模型(假定)选择是否合理;(7)数据来源和处理是否得当;(8)模型中()变量选择是否合理;(9)经验研究是否可信(如内生性、稳健性等);(10)计量结论的解释是否合理;(11)其他可能影响您对论文判断的方面(请列出并简要说明)。这样详细列明文章的考察点可以提醒审稿专家全方位对文章进行判断,进而给出客观公正的综合意见,也便于编辑部更好地把握文章的质量。如果只是宽泛地给出审稿要点而没有规范性的指引,审稿专家可能会依然按照自己的习惯进行审稿,审稿意见的质量也就取决于审稿专家的责任感,而编辑部陷入被动。因此,一方面,如果期刊因为自身定位和风格,希望审稿专家在某些方面能够格外关注,就需要向审稿专家进行适当的说明。另一方面,期刊最好在审稿意见中给出一些指引性的评价选项,以便编辑部对审稿意见的期望“落到实处”。对于审稿结果“修改后再审”,每个人的把握尺度不一,有的审稿老师比较“仁慈”,倾向于给作者一次修改机会,而不是直接拒稿。因此当审稿意见为“修改后再审”时,编辑可以与审稿专家沟通其对文章的真实具体评价,文章是总体质量达到标准小修即可,还是问题比较多需要大修。当编辑不是内行时,这种沟通就显得格外重要,也便于编辑把握后续工作的进度。当然,如果学术期刊提前意识到这个问题,也可以设置相应的选项,比如在审稿意见模板中请审稿专家对稿件进一步修改的难度进行评判,请其在“很大”“一般”“较小”三项中进行选择。这样的选项设置非常清晰明了,便于编辑部进一步了解文章的情况。2.2关于辅助审稿信息的沟通。笔者发现一些审稿专家在评审文章时,主要根据现有的文献阅读经验和积累来判断文章价值,没有查阅当前发表的最新文章,进而影响对文章创新性的判断。而编辑部在初审过程中可能查阅一些相关信息,比如在知网上检索出类似主题的文章,投稿文章中并没有引用和评价,编辑部则可以提醒审稿老师留意相应的文章,从而给出更全面准确的判断。另外,期刊学术不端检测系统会检测到文字和方法陈述重复的部分,根据这些内容可以查阅相关文献,编辑也可以将相关信息提供给审稿专家,供其参考并给出专业的评价。编辑可以将稿件的初审意见用简练语言汇总一起发给审稿专家,以节省专家时间,帮助其根据稿件内容和初审意见进一步分析,并给出深入切实、客观理性的评审结果。[4]此外,不同学者因为学习背景、知识体系和研究经验等差异,在评审文章时关注的细节存在差异。在工作中,笔者发现不同特征的审稿专家,其评审文章有不同的偏好。比如年轻审稿专家尤其关注技术性的细节问题,标准偏向严格;年纪偏长的专家更多地关注选题意义和对宏观战略的指引,标准偏向宽松。那么在相应送审时,编辑需要把握不同审稿专家的风格,提醒审稿专家尽量综合给出意见,比如尽量关注文章的思想、数据质量和理论贡献,而对于“边边角角”的问题可以弱化一些。2.3关于稿件处理流程的沟通。尽管学术期刊普遍采用“初审、匿名审稿和终审”的三审制,但是不同期刊的操作细节存在较大差异。与审稿专家就期刊的稿件处理流程进行适当沟通,有助于审稿专家把握审稿力度,提高审稿效率。与审稿专家关于稿件处理流程的沟通主要包括以下3个方面:一是关于审稿次数的控制。一些编辑部倾向于控制审稿次数以提高审稿质量。《财贸经济》编辑部指出:“为进一步提高审稿效率,也为了避免一篇稿件因迎合多轮审稿和不同审稿人的意见而过度修改成为‘百衲衣’,本刊提出一般情况下‘外审不超过两轮’的倡议。在这一倡议下,编辑部建议:(1)审稿人把更多精力放在第一轮审稿上,在第二轮审稿时不应提出过多第一轮未指出的问题。当然,对于作者新增的修改内容部分除外。(2)审稿意见应该具体、明确和富有建设性,对于‘三言两语’式和缺乏针对性的审稿意见编辑部将不予考虑。”[5]这样沟通以后,审稿专家就会更了解期刊的要求,从而更好地完成审稿任务。二是关于送审频率的控制。期刊频繁送审会使审稿专家不堪其扰,审稿专家也拖延敷衍审稿消极应对,这将导致审稿效率和质量低下。为此,控制送审频率(比如同一位审稿人一年审稿不超过2次)并直接告知审稿专家,这既可以打消审稿专家的后顾之忧,也让审稿专家可以放心及时地反馈审稿意见,加快文章处理进度。在如今匿名审稿制度普及的背景下,学术水平高的学者通常会收到多家期刊的审稿邀请,加上其本职工作、科研、生活,频繁的审稿会使审稿专家疲于应付,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期刊应尽量降低审稿专家的审稿频次,一方面尊重审稿专家的宝贵时间,另一方面也让审稿专家更乐于与期刊合作,从而保证审稿效率和质量。三是关于审稿结果的采纳原则。审稿专家给出的审稿意见和结果,一般情况下,都是编辑部处理稿件的指导性标准,但不可否认的是,也存在审稿意见偏颇或者不全面的客观情况,编辑部有可能不完全参考审稿意见进行稿件处理,对此编辑部应与审稿专家进行沟通。《财贸经济》编辑部在其官网上就相关问题与审稿专家进行沟通,比如为什么我已经建议退稿,编辑部仍让我复审?并且复审时间还比较短?为什么我的复审意见仍是退稿,但文章最终见刊发表?[6]这样系统的沟通体现了编辑部开放公正办刊的魄力和诚意,有助于审稿专家了解期刊的运作方式,避免因为一些误会影响审稿专家的审稿积极性。此外,当期刊收到不同审稿意见时,如何采取一项统一客观的标准来权衡取舍显示出学术期刊的担当和智慧,这样既尊重了专家审稿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又使文章得到更客观的评价。[7]2.4关于复审作者修改情况的沟通。在实际工作中,部分稿件需要复审。作者提交修改稿和修改说明后,编辑部不应直接转给审稿专家进行复审,而应该先审阅把关,这既是对审稿专家劳动成果的尊重,也可以提高复审质量和效率。[8]当作者并没有直接完全回应审稿意见时,需要进行调整后再送审。对于作者对审稿意见有不同理解的情况,编辑可以与审稿专家进行适当沟通,在作者和审稿专家之间充当桥梁作用,[9]将争论引向建设性轨道。
3关系维护:解决进一步合作的问题
社科学术期刊编辑审稿研究
在学术期刊现有的三审制中,编辑审稿处于三审制的最前端,是决定稿件是否继续送专家外审的关键一环,而编辑也就因此成为稿件质量的第一把关人。这就意味着,如果说三审制能够保证学术期刊编辑出版质量的话,那么编辑则是主编对期刊论文发表整体价值即质量的主要把关者。[1]由于社科学术期刊与科技学术期刊存有不同之处,社科学术期刊编辑审稿,也就相应地带有与科技学术期刊编辑审稿的不同特点。这些不同特点,既体现在编辑对稿件内容的审定上,也体现在编辑对稿件形式的审定上。
一、文稿内容的审定
为更好地呈现中心论点的内涵,学术论文一般会将其中心论点分解为多个分论点,以多角度多层面论述其中心论点的合理性。因此,编辑在审稿时,应仔细判断稿件的中心论点与分论点之间是否建构起了合理的逻辑序列,且分论点是否明确而恰当。要判断稿件的中心论点与分论点之间是否建构起了合理的逻辑序列,编辑在审稿时,可以采用论点内涵外延厘定法以及论点逻辑层次分析法,具体考量稿件中心论点与分论点之间的关系。所谓论点内涵外延厘定法,就是在确定稿件中心论点与分论点内涵与外延的基础上,判断其中心论点与分论点之间是否具有合理性。一般而言,分论点内涵与外延的总和,应该等于中心论点的内涵与外延。就学术论文而言,其文内各一级标题往往就是其各级分论点,因此,其文内各一级标题内涵与外延的总和,应该等于文章标题的内涵与外延。运用这一方法审定稿件中心论点与分论点之间的关系,可以使编辑快捷直观地得出稿件在论述中心论点时是否具有合理性的结论。比如说,有些稿件文内各级标题的内涵与外延之和并不等于文章标题的内涵与外延,有些稿件甚至存在某个文内一级标题直接等同于文章标题的问题,所有这些问题,藉助论点内涵外延厘定法,编辑在审稿时都可以一眼发现。所谓论点逻辑层次分析法,就是在厘定论点内涵与外延的基础上,分析稿件各分论点之间所存在的逻辑关系,判断其分论点之间是否具有合理性。由于学术论文的分论点是其中心论点的多角度多层次分解,因此其分论点之间,势必会构成或并列或递进的逻辑关系。只要厘定了中心论点与分论点的内涵与外延,分论点之间所具有的逻辑关系,同样可以快速推定而得。在判断稿件的中心论点与分论点之间是否建构起了合理的逻辑序列的同时,编辑还要仔细判断各分论点表述是否明确而恰当。论点表述往往以直接明快,精炼准确,并能统摄具体行文内容为上,藉助分析稿件一级标题的语词结构,参综其下所论述具体内容,编辑在阅读稿件时,是不难判断其分论点是否明确而恰当的。一旦认定稿件的中心论点与分论点之间建构起了合理的逻辑序列,且分论点明确而恰当,编辑就应当转而仔细阅读稿件,分析判断其是否以充分必要的论据,严谨合理的论证,清晰有力地阐明了文章的论点。这就是所谓的言之有理,持之有据。论据的充分必要,是指材料是否能完备有力地支撑文章的论点。要做到这一点,论文材料的选择就必须精当。论文在选材时,应该选择他人没有使用或者较少使用的第一手材料,而不应该使用他人反复使用的陈腐的材料,尤其不能使用第二手材料。这是编辑在审稿时,判断论文论据是否恰当的第一个标准。论据的恰当,还体现在论据数量的多寡上,虽然说孤证不立,但这并不意味着论据应该多多益善,而应该以适度为基准,也就是论文所列论据以能证明论文的论点为度。这是编辑在审稿时,判断论文论据是否恰当的第二个标准。编辑采用这样的论据衡量标准审稿,就能有效排除这样几类非优质稿件,比如说全文没有任何材料支撑自己论点的稿件,论文选用论据大多为他人反复使用的稿件,论文所用论据毫无选择的稿件,等等。大抵而言,这几类稿件往往是敷衍成章,缺乏学术论文必要的原创价值的。论据的目的在于以此证明论文的论点,而要想以此有效地证明论文的论点,这就需要在准确使用论据的基础上,合理地由此推导出相应的结论。就论证本身而言,其应满足两个基本条件:其一是直接,其二是严谨。论据本身能自然导向某一结论,这就是直接;由所用论据能顺势推导出某一结论,这就是严谨。以此为判断标准,就能使编辑在审稿时,能有效排除那些离题万里、逻辑混乱的稿件。选题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中心论点与分论点之间建构起了合理的逻辑序列,分论点明确而恰当,且论据充分,论证严谨合理,这样的稿件,往往就是学术期刊所需要的优质稿件。社科学术期刊编辑在审稿时,如果遵循上述审稿法则,就能在仔细阅读稿件时,不难在具体内容上,判断稿件是否为学术期刊所需。
二、文稿形式的审定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文章之道,无外乎质文两谐。一篇优秀的学术论文,除了应该有质的充实新颖外,还需要有文的得体与规范。学术论文虽然不同于文学作品,但并非全然不重文,只不过其对文的要求,与文学作品有所不同而已。一般而言,学术论文带有科学性、创新性、专业性、规范性、应用性等特点。与此相应,其文字表达也应该带有准确性、抽象性、简洁性、层次性等特点。此外,不同的社科学术期刊,还有着不同的学术论文的相关格式规范。凡此等等,都是编辑在完成稿件内容审定后,需要进一步仔细审读的。在此,我们将其统称为文稿形式的审定。学术论文的形式,包含文字表述与论文格式两部分,其总体要求是得体而规范。得体主要是针对论文文字表述而言的,规范则主要针对论文格式而言。这是社科学术期刊编辑审定文稿形式时的两大着眼点。一篇优秀的社科学术论文,其文字表述应该是专业而不卖弄,准确而不含混,简洁而不冗长,层次分明而毫不混乱。专业性是学术论文的基本特点,但学术论文专业性的彰显,不在于概念与术语的堆砌,而在于专业的思考角度与思辨方法。学术论文如果不能谨守这一点,就会很容易导向故作高深与卖弄。这就要求社科学术期刊编辑在审稿时,能够不为浮华的概念与术语所迷惑,直视文字背后潜藏着的思考向度与思辨方法,以准确判断其文字表述是否得体。学术论文文字的准确体现在多个层面,既指概念表述的准确而不含混,也指判断的准确而不夸饰,还指文献引用的精确而无错误。概念表述是否准确,可以从专业角度去衡量;判断是否准确,可以从论述层面结合前后语境去衡量;至于文献引用是否精确,则需要从多个角度去综合鉴别。现在部分研究者或缺乏严谨的学术训练,或缺乏严谨的学术态度,或者在引用文献时较为随便,不仔细核对所引文献是否精准无误,或者在引用文献时随意抄录他人所引文献,甚至只是在网络上直接抄录所需文献。后一种情形导致的文献错误问题最大。他人所引文献如果本来就存在错误,再次转引势必导致谬误流传。至于网络文献,则需要对其持有十分谨慎的态度,尤其是古籍文献,不可径直以网络文献为准,而应该以纸质文献为准。古籍类网络文献存在大量的错误,既包括错字漏字,也包括标点断句。学术论文在引用古籍文献时,万不可养成抄录网络文献的不良习惯。但在实际中,部分作者为方便起见,不愿意花费必要的精力检阅纸质文献,而是去直接抄录网络文献,这势必导致引用错误,文献标注错误。对于此类错误,编辑只能凭藉自身的相关积累,在仔细阅读稿件时细心甄别。比如说,如果发现某一句在释读时文理不通,则其引文大体存在问题。这时编辑如果能找到作者所引相关文献,就可以仔细核对其所引文献是否有误。一般而言,如果一篇稿件在引用文献时存在一处较为明显的错误的话,那么基本上可以断定,其全文所引文献存在较多的问题。当然,要想彻底杜绝稿件引文的错误,最为有效的方法是请作者提供其所引文献的所有纸质版著作的原始照片,以供编辑仔细核对,但在实际操作中,多数作者因嫌这种方法较为繁琐,不大愿意配合。因此,这一类错误,在很大程度上,前期只能靠编辑自身的学术储备去发现,后期则只能靠作者的校对去发现。学术论文文字表述是否简练,编辑在审稿时,则可以很快发现。这既可以从稿件的标题去判定,也可以从具体行文中看出来。一般而言,社科学术论文的标题应该十分精炼,字数不宜超过20字,应该是由中心语构成的不完整句。反之,一篇社科学术论文如果标题冗长,而且大多是结构完整的句子,那么,作者的文字大多是不简练的。同理,汉语多以短句子为主,虽然说因为专业性的原因,再加上受到欧化句式的影响,社科学术论文的句式变得较为复杂,且长句子增多,但这并不意味着汉语的面貌已经完全改观。因此,如果社科学术论文多以不必要的长句子为主,则论文的文字大体是不够简练的。此外,还有一部分作者在引用古籍文献时,往往习惯于在引用文献后将所引文献翻译成白话文,这种画蛇添足的作法也是文字不够简练的标志。学术论文有预设的阅读对象。其所预设的阅读对象,就是具备一定专业知识的读者,因此,论文在引用相关文献时,是没有必要再将其翻译成白话的。疏处可走马,密处不透风,是行文的必须,社科类学术论文行文也不例外。当然,社科学术论文文字的不简练,并不仅仅体现在这一层面,还体现在同一内容的反复言说上,这一点编辑在仔细阅读文稿时是不难发现的。学术论文的文字表述是否层次分明,既可以从上下文句意中判定,也可以从上下段文意中判定,还可以从整体文章结构中判定。好的学术论文,其文字表述应该首尾呼应,文气自如,上下通达,结构自然,一体圆融。虽然在实际中,能够达到这一行文标准的学术论文非常罕见,但编辑在审稿时,应该尽量以这些标准为最高指南。这就是所谓取法乎上,仅得乎中。社科学术期刊编辑在审稿时,以上述所言为审稿的基本法则,就可以较快地判定稿件的文字表述是否得体。不同类型的社科学术期刊对论文的格式,都会有不同的规定,这包括作者单位的标示、作者信息的标明、摘要的字数与写法、参考文献与注释的标注,等等。这些规范,编辑都是谙熟于心的,审稿时就能够一眼见出稿件格式是否符合期刊的规范。编辑在审稿时,一旦发现稿件格式不符合期刊规范的,可以暂不处理,等到三审通过拟定用稿后,再通知作者修改,以免产生不必要的麻烦。稿件的文字表述与论文格式如果得体而规范,编辑就可以认定稿件的形式符合刊物需求,如果稿件在某些地方存在不足,则需要在恰当的时候返回作者修改,并结合上述稿件内容的审定,对稿件给出相应的审稿意见,并决定其后续如何处理,至此才算顺利地完成了一篇稿件的编辑审稿流程。总而言之,社科学术期刊编辑审稿对编辑的素养要求较为全面,既需要编辑有正确坚定的政治理想,又需要编辑有较为精深的相关专业涵养,还需要编辑有吹毛求疵的审慎态度,板凳甘坐十年冷的意志,以及高度的工作热情与责任心。社科学术期刊编辑审稿工作,正是在上述多种因素作用下展开并完成的。从另一层面而言,编辑审稿是学术期刊所有工作的基础,只有把编辑审稿做实做精,才能为后续专家二审以及主编终审奠定坚实的基础,并为此后的编辑校对工作打下良好的根基。换句话说,编辑审稿到位了,专家二审与主编三审就会顺利得多,而此后的编辑校对也会事半功倍。正是在这一意义上,编辑审稿的重要性得到了彰显。
影响因子低的sci期刊审稿情况
对于SCI期刊的影响因子来说低的审稿更快一些,但是也需要注意的是刊物的分区情况。而当前的SCI刊物来说主要有四个区,一般的来说1、2区的刊物难,对于3、4区的刊物来说就会比较容易一些,为此大家在选择刊物是不仅要注意刊物的影响因子还需注意相关的区域划分情况。
对于SCI刊物来说要找正规的刊物进行发表与投稿,而搜发表知识网就有不错的SCI刊物有各个方向与刊物,大家在选择时可以按照大分类和小分类以及刊物的区域、影响因子来选择适合自己的刊物。
当选定了刊物的时候就要注意所选刊物的征收时间、刊物的征收论文格式规范信息,这些是对于论文初步审稿中要注意的一些事项,在此之前要对所投稿的论文进行检测,这个方面大家可不能忽视了,不然论文有可能不被收录。
当然了除了上述所说的这些,对于SCI期刊的选择中还需注意刊物的版面费用,毕竟当前论文的发表需要一定的费用,而SCI的费用也不少,大家一定要选择自己能够承担起的刊物来进行自己论文的投稿!小编也希望大家的论文都能顺利发表成功!
对于论文准备过程中要注意的事项有以下这些方面。
1、论文方向的确定,也就是对于你的主要内容的研究进行确定,这样才有利于下一步的准备展开。
学报论文审稿流程
论文的发表要注意相关的投稿流程,对于在学报上来说也需要相关的流程。尤其是对于论文的审核上要注意各项流程事项,这样对于论文的发表成功有很大的帮助。小编在此就总结了有关学报审核流程上的一些事项,仅供大家参考。
学报的审稿时间一般为2-3个月左右,当然了具体的情况要看你投稿什么学报了。对于审核来说要想顺利通过则就是要对各个细节上的要求进行注意,这样论文才能被顺利投稿。一般的来说要注意的有:
1、创新性审查、论文格式规范的审核、论文率的审核等这些是对于论文初审中经常会审核的事项,为此大家要对这些方面的问题提前进行研究考虑等。
2、分析论文来源,主要是看你论文的正文了,以及对于论文中所引用的各项资料与信息上的考虑了。对于这个方面来说要看i论文的选题方向了,这些与论文的资料有很大的关联,为此论文标题一定是体现你论文的观点的。而对于论文中资料的使用来说有有合理性的分析与研究等,保证论文的价值意义等。
3、分析正文:论题鲜明、新颖,实验过程和数据完整,论据典型充分,论证严密,结论明确的论文一般较具创新性等等。对于这些来说有关论文的价值审核的主要方面。
在论文各个审核阶段需要注意的方面有哪些细节呢?
三审制视域下学术期刊审稿模式分析
三审制是学术期刊审稿需要遵循的重要原则和基本制度[1]。三审制是指由编辑初审、专家(或高职称编辑)二审、主编(或编委会)终审的三级审稿制度[2]。当今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学科分类越来越细,科研深度逐步加大,科学探索的触角不断延及到各领域,一些边缘学科、交叉学科、新兴学科不断涌现,使二审(复审)越来越依赖同行专家[3]。一个编辑(或主编)无论精力多充沛、学识多渊博,即便才高八斗,学富五车,在浩瀚的知识海洋中,个人的知识面毕竟有限且微不足道。面对专业性很强,研究前沿的学术论文也难以给出科学而准确的评价和恰当的建议,只能在文章撰写格式、逻辑结构、图表形式和语言表述上予以评判,而对文章本身核心的学术观点是否正确、有无学术价值、论证过程是否科学合理、论文是否具有指导和借鉴意义等关键问题却无从把握和认知。编辑初审是审稿过程的第一关,初审编辑首先决定文章的去留[4]。一般编辑往往按每期用稿量的1.5~2.0倍筛选稿件,其余初审退掉。显见,编辑初审十分关键,但编辑初审过程缺乏监督,而人情稿、关系稿、利益稿则可以通过初审编辑的“运作”而轻而易举地发表出来。“三审制”中有两审在编辑部内,而审稿专家又由编辑部选定,使“三审制”的公信力大打折扣。于是权力寻租,权钱交易等腐败现象在编辑部屡禁不绝,找关系求人发表文章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科学的审稿制度和合理规范化的审稿模式无疑是保证期刊质量的基础和前提。因此,在“三审制”下探索各种审稿模式的功效,找到一种相对科学合理的审稿模式是十分必要的。
1几种常见审稿模式的对比分析
本文所讨论的审稿主要针对“三审制”中的二审环节。因为二审(专家外审)才是真正的同行专家把关,对甄别稿件起着决定性作用[5]。虽然在“三审制”审稿中,编辑初审和主编(或编委会)终审仍然占有重要地位,但二审无疑是审稿中极其重要的承前启后的一环。现行的专家二审制度主要是编辑审稿制度和同行专家评议审稿制度。1.1编辑审稿制度。编辑审稿制度是一种正逐步走向衰落、逐渐被淘汰的审稿制度。它的实质是“三审制”都在编辑部内部实现,优点是快捷、简便、高效、费用低[6]。稿件的一审由初审编辑完成,二审由栏目责任(或经验丰富的高职称编辑)编辑完成,最后由主编或编委定稿。它存在一个最大的硬伤,就是无论编辑怎样学者化、专业化,但由于编辑自身岗位的原因,难以始终站在专业学科的前沿。因此其优势不足,而劣势明显。1.2同行专家审稿制度。同行专家审稿制度是一种相对比较科学的审稿制度。“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是对这种制度最好的诠释,对口同行专家依靠自身的“闻道于先,学业专攻”的优势,获得了对稿件的发言权,审稿专家依靠自身专业学识和学术经历对稿件的科学性、创新性、实用性等方面进行评鉴,并提出稿件下一步的处理意见和建议[7]。由于“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只有同行评议才最有公信力。同行评议审稿可分为封闭式审稿方式和开放式审稿(也称公开审稿)方式。前者又分为单盲(单向匿名)审稿、双盲(双向匿名)审稿。根据同行专家参与的多寡,又可分为单审稿人方式和多审稿人方式,多审稿人方式常采用平行法审稿;后者又可分为预审法审稿和顺序法审稿[8]。1.2.1封闭式审稿。1)单向匿名审稿制度。单向匿名审稿制度也叫单盲审,即审稿人的姓名对稿件作者保密。优势是作者背对专家,专家在审稿时无心理压力,可以率直、客观地评价稿件。单盲法审稿采用最为普遍,但也存在明显的劣势:审稿人和作者地位不平等、信息不对称,有违科学面前人人平等之原则[4]。另外,审稿人在审稿时可能会过分关注作者的学术头衔,分散了对文章本身内容的关注度,产生“先入为主”的心理预期。对学术权威的观点,不敢或不愿提出自己的质疑;对存在利益和人情关系的文章难以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2)双向匿名(双盲)审稿制度。这种审稿方式由编辑担任“二传手”,编辑在将稿件送专家审稿时剔除有关作者信息,审稿人不知作者是谁,同时审稿人信息也对作者保密,即所谓审稿专家“不知审谁稿”,作者“不知谁审稿”。由于双方互不知晓,专家审稿时“审稿不看人”“审稿不对人”,消除了由于审稿人与作者人际关系的交织而产生的负面因素[4]。双向匿名审稿兼顾了作者和审稿人双方的权益,二者形成平等之地位。双向匿名审稿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审稿的公平、公正。但双向匿名审稿只对作者和审稿人之间防弊,而对编辑部内部的送审运作却失之监督。事实上初审编辑和终审主编仍存在暗箱操作的空间和可能。而且审稿过程中难以保证绝对双盲,稿件送同行专家审阅,但既然是同行,就必然是“圈内人”,一篇文章中总会留有作者的蛛丝马迹的,根据数据资料、相关研究方法等就可大致推测出稿件出自何人之手。另外,这种审稿方式也会助长审稿人的学术霸权,给排斥学术异见创造机会。尽管如此,它仍无疑是国际学界公认的最合理、最公平、最少弊端的审稿方式。1.2.2开放式审稿。开放式审稿也称公开审稿,这种审稿方式审稿专家及作者的信息都是公开的。审稿时专家的评议过程也是公开透明的,专家敢于接受监督和质询,因而显得较为公正。缺点是在公开审稿的情形下,作者就可以有目的地攻关,从而影响审稿的公正性、公平性。说到“防治舞弊”的作用,公开审稿模式应该是效果最好的。在这种模式中审稿活动的三大主体作者、编辑、审稿人全部纳入公开监督之列。专家们在审稿方面的失察或疏漏,将直接影响其学术声誉,这就提高了审稿人的责任心和重视度[8]。但实际上我国当前现实的社会风气和学术环境以及审稿人本身的顾虑心理,公开审稿时审稿人难以大胆而具体地提出批评意见。有研究结果显示,公开审稿并未提高审稿质量,审稿时限也并未缩短[9]。投稿作者极力推崇这种审稿方式,而审稿人却大多不愿承担这类审稿任务,毕竟担风险。国外一些高水平科技期刊常采用预审法,由作者提交论文时自荐审稿人,并将推荐的审稿人评审意见一起提交,经编辑部裁定录用的稿件,被推荐的审稿人也列于文章末尾。另外,还有一种顺序审稿法,它是单盲审稿,同一稿件由三个专家依次独立审阅(非同时平行送审),彼此意见互见,这样审稿人在评阅论文时,可互相借鉴参考,减少审稿偏差[5]。顺序审稿法可以培养专家审稿能力,通过顺序审稿使审稿专家就一些关注的问题进行互相交流,则各有收获和启发。
2双向匿名审稿是学术期刊首选的审稿模式
2.1双向匿名审稿模式在防弊上有实效。双向匿名审稿制度对学术期刊提高刊物质量有重要意义。管理层已把“是否实行匿名审稿作为衡量学术期刊规范化办刊的重要标准之一”。[10-11]但就目前国内的现状来看,学术期刊采用双向匿名审稿是一种发展趋势,一是有期刊质量评估背景下的现实要求,二是审稿制度的科学性已得到普遍的认可,三是在防弊上具有实效。但若要使双向匿名审稿发挥更大作用,还要对这一制度进行弥补和完善,采用一定的送审技巧[12]。2.2双向匿名审稿模式开展迟缓的深层次原因。2.2.1期刊编辑部对匿名审稿认识不足,重视不够。把鉴别稿件的权力交给真正处在学术前沿领域的没有任何审稿压力和顾虑的审稿专家,这是匿名审稿制度的核心要义。但目前许多期刊对匿名审稿模式在防弊上的重要作用还缺乏足够的认识,尚未意识到实行匿名审稿制度是我国期刊实现期刊国际化迈出的关键性一步,是期刊体现学术性的需要,是提高办刊质量的现实需要。遗憾的是一些期刊编辑长期以来思维僵化、固步自封,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习惯于按固有模式审稿、发稿。甚至认为实行双向匿名审稿是多此一举,并浪费编辑部有限的人力财力[13]。一些编辑甚至抵制、诋毁匿名审稿制度,因为双向匿名审稿制度压缩了编辑的暗箱操作空间,使他们在面对关系者的求助时无能为力。双向匿名审稿制度落地难,并不在审稿方式本身,而在编辑人员的思维模式的僵化。2.2.2期刊界尚未形成良好的匿名审稿环境。关于匿名审稿,出版行政管理部门没有硬性规定期刊必须实行。编辑部自然得过且过,不会为难自己。在我国尤其是一些高校学报存在“内部福利”的问题,一些学报是基本上是校内教师的“论文集”。这些学报“主观”上不愿开展跨校匿名审稿,我国学术期刊中高校学报占据最大的比重[13]。2.2.3学术期刊双向匿名审稿制度并非万能。实践证明,越是严格审稿的学术刊物,越有可能录用高质量的论文,而其在学术界的地位也越高。这是由于有严格的审稿制度为优秀的学术论文保驾护航,双向匿名审稿制度为学术论文的评鉴过程提供了统一的客观公正的度量标准和参照尺度[13]。当然,任何制度都不是万能的,需要在具体实践中不断补充完善,双向匿名审稿制也是如此。不能指望实施了这一制度就一劳永逸,解决了所有的难题,若不严格执行,则这一制度形同虚设、有不如无,要防止编辑部(期刊社)匿名审稿制有名无实,或被形式化、空壳化[14]。要清晰看到双向匿名审稿制本身存在的弊端,不能过度迷信,它对提高期刊质量只能是相对和有限的,若要提高期刊质量,传统的组稿、约稿还是必不可少的。
3双向匿名审稿流程的优化
科技期刊审稿委员会管理办法
根据《中国科技期刊发展报告(2019)》的统计数据,截至2018年底我国共有科技期刊4973种(不含军队系统期刊),其中中文4477种,英文333种,剩余为其他语种。无论中文、英文还是其他语种,每本期刊都建立了完整的编辑委员会,其中包括一名主编或多名联合主编,副主编数人,编委会几十人甚至上百人,还有编辑部成员数人。为了保证期刊质量,多数科技期刊都采用了严格的同行评议制度,审稿人既是学术论文科学性的把关者、创新性的鉴定者,又是稿件取舍的决策者,更是刊物质量的支撑者[1],在把控期刊质量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了进一步提升期刊质量,不少期刊还建立了审稿专家库,并就此提出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做法[2-8]。通过研究国外科技期刊的一些做法,发现与国内最大的区别是许多期刊成立了正式的审稿委员会。例如,由伟大发明家爱迪生创办的百年美国名刊《Science》,运筹与管理领域连续多年蝉联影响因子第一的《JournalofOperationsManage-ment》(JOM),最初由瑞士洛桑大学的HenryMarkram创办的优质OA期刊Frontiers系列,医学期刊《Gastro-intestinalEndoscopy》(GE)、《RadiologyManagement》(RM)等许多期刊都建立了自己的审稿委员会,与期刊编委会一起公布在期刊网站。
1审稿委员会的概念及主要职责
审稿委员会是许多国际期刊编委会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正副主编和编委会,另外设立一个审稿委员会,主要职责是为期刊提供高质量的审稿,加强审稿过程并使其更加公正合理。其成员应涵盖期刊所涉及的各个分支,可以精准而专业地分析各类稿件,从而引导和帮助期刊朝着既定的方向发展。审稿委员会的英文表达方式主要有2种,有些期刊称为“EditorialReviewBoard”或者“BoardofRevie-wingEditors”。审稿委员会成员的英文表达也有2种:“ReviewEditor(审稿编辑)”和“EditorialReviewer(编委审稿人)”,本文统称为审稿编辑。其主要作用是担任期刊核心审稿人,他们的工作可能是期刊同行评议的一部分,也可能在其他环节担任重要审稿人,总之是期刊质量的重要把关人,期刊质量的“守门员”,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审稿编辑与外审专家的最大区别是前者是期刊编委会的成员,属于固定的审稿团队,而后者则是期刊根据稿件内容聘用的审稿人,具有一定的随机性。审稿委员会与审稿专家库的概念有很大的不同。审稿专家库是把潜在的审稿人搜集起来建立的一个数据库,需要时从中搜索审稿人,审稿专家库可以非常庞大,几百甚至几千人,他们与期刊之间没有明确的隶属关系,并不属于期刊编委会成员,只是期刊的同行评议外审专家。而审稿委员会是精选数十至数百人作为期刊的核心审稿人,承担期刊的主要审稿工作。对于一本期刊来说,审稿委员会与审稿专家库可以并存,除了审稿委员会中的专家,期刊还需要从范围更广的审稿专家库中邀请普通的同行评议外审专家,两者一起共同完成审稿工作。审稿委员会中的专家有义务完成一定的审稿工作,对期刊的质量负主要责任,是期刊编委会的一部分,是期刊的“自己人”,办刊人员的一部分。
2审稿委员会工作介绍
由于每本期刊的运作模式各有特点,不同期刊的审稿委员会工作内容也会稍有不同,下面重点介绍几本有代表性的期刊的审稿委员会的工作。Frontiers系列期刊均设有审稿委员会,由主编负责指定。所有成员的名字公布在编委会名单中,负责在稿件同行评议过程中提供独立而高效的评审报告。审稿编辑的所有工作都是公开透明的,直接与作者互动并帮助提高稿件的质量。为了对审稿委员会的工作表示感谢,同时避免潜在的利益冲突,Frontiers系列期刊在出版论文时都会同时刊登具体负责的审稿编辑的名字。《Science》审稿委员会目前共有176名成员,其中105名来自美国,71名来自美国以外的世界各地。编辑部收到稿件后,首先按照专业分配给相应的学科编辑,然后由学科编辑将稿件分配给审稿编辑。审稿编辑每周需要完成5~6次审稿工作,而且需要在收到稿件的48h内完成,大多数稿件在这个环节被拒绝。学科编辑根据审稿编辑的意见决定稿件是否需要进行同行评议,对于需要同行评议的稿件,审稿编辑通常还会推荐适当的外审专家。JOM的审稿委员会成员主要是作为期刊的核心审稿人参加审稿工作,为期刊提供高质量的审稿报告,每名审稿编辑每年至少要完成4次以上的审稿工作。编委在邀请审稿人时一般会邀请一名审稿编辑作为核心审稿人,一名外审同行评议专家。同时,为了培养年轻人,编委有时还会再选择一名相关专业的年轻学者作为临时审稿人,在邀请时就告诉他只是作为第三方独立试审人,他的审稿结果有可能不会告诉作者。副主编和编委会对3名审稿人的审稿质量进行评估,如果审稿质量过关,年轻的第三方试审人有可能晋级为正式的外审专家,优秀的外审专家则有可能会晋级加入期刊审稿委员会,成为正式的期刊审稿编辑。GE2000年前的审稿工作与大多数期刊一样,通过邀请外审专家进行同行评议。期刊编委会对审稿工作非常重视,除了记录每个审稿人的工作数量和完成时间,对审稿质量也会进行详细评估,许多审稿人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研究稿件质量。为了表达对外审专家工作的高度认可,同时也为了让他们更好地为期刊服务,编委会于2000年决定成立审稿委员会,50名成员均是根据他们在GE的审稿纪录挑选出来的优秀审稿人。作为审稿编辑既是一种荣誉,更是一种责任,他们在服务期内每年至少要提供10次以上的高质量审稿。RM审稿委员会的审稿编辑都是其主办单位美国医学影像管理协会的常务理事,由主编根据期刊的不同分支方向指定相应的人员担任。他们的工作包括学会和期刊2方面,在RM的主要工作包括:1)提供发展指导建议和执行编委会计划;2)提供高质量的同行评议,审查文章是否合适在RM出版、专业水平和时效性等;3)组稿;4)写稿,每位审稿编辑在任期内至少要写一篇专业论文或者2篇编者按;5)对编委会和审稿政策给出意见和建议;6)每年至少参加一次会议,形式可能是现场会议、电话会议或网络会议。
3设立审稿委员会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