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份地位范文10篇

时间:2024-03-12 07:02:25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身份地位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身份地位

罗马早期平民身份地位研究论文

按照德国史家尼布尔的说法,罗马平民(plebs)起源于王政时代,主要由被征服地区的移民组成,到王政后期基本形成一个特定等级,与“罗马人民”(PopulusRomanus)相对立(注:尼布尔:《罗马史演讲录》(Niebuhr,LecturesontheHistoryofRoman)第1卷,伦敦1847年版,第48页。)。

关于罗马平民的身份问题,自19世纪以来,学者们由于观点、方法不同,提出各种不同看法,并且在“平民是否为公民”这一问题上发生了较大的意见分歧。根据尼布尔、蒙森、古朗日的看法,只有贵族是原始公民,平民最初不在公民之列,并且不在库里亚组织之内。然而,英国学者拉斯特则认为公民集团自古以来就包含了贵族和平民。他们之间的区别仅在于贵族是元老院显贵,平民则是普通大众。(注:拉斯特:《论塞尔维乌斯改革》(HughLast,“TheServianReforms”),载《罗马研究杂志》(JournalofRomanStudies)1945年,第30—48页。)

有趣的是,两种对立的理论都能从古典文献中找到证据,说明文献本身存在着相互矛盾的地方。这是因为古代罗马史家大都缺乏历史发展观念,没有注意到平民是一个发展、变化的概念,公元一世纪的平民与公元前五世纪,甚至王政时代的平民并不完全相同,所以,他们笔下的早期平民和贵族的身上往往带有后世平民与贵族的特征,以致于使现代的研究者产生误解。这就提醒我们要注意把古人提供的史实和他们自己对历史事实的理解区分开,历史地考察平民在罗马早期社会中的实际地位和处境,以便客观评价平民的身份地位。我们主要以王政时代和共和国初期的文献史料为依据,从以下几个方面讨论早期平民的身份地位:

一、平民与定居地的关系

在王政时代,罗马的平民主要来自被征服地区。罗马人往往把被征服地区的人民集体迁移到罗马,这就使丧失了国土的平民与罗马人民聚居一地,发生了地域联系。

据文献记载,罗马第三位国王图路斯曾摧毁阿尔巴城,把全体居民掠走,使罗马“人口翻了一番”。阿尔巴人被安置在凯利乌斯山。(注:李维:《罗马史》Ⅰ,30,1(Livy,Aburbecondita)译文参考穆启乐、傅永东、张强、王丽英译《建城以来史》卷一,吉林文史出版社1992年版,第87页。)第四王安库斯占领特列涅(Tellennae),“把战俘迁移到罗马”;夺取费卡那(Ficana),派兵摧毁城墙,焚烧房屋,“把全体居民迁入罗马”。两地居民都被安置在凯利乌斯山。他又征服波利托里乌姆城,把阿芬丁山分给新来的民众居住。后来又有数千拉丁战俘被安置在阿芬丁与帕拉丁连接之处——阿德穆尔基埃(Admurciae)(注:李维:《罗马史》Ⅰ,33,5。)。

查看全文

外国平民身份地位探讨论文

按照德国史家尼布尔的说法,罗马平民(plebs)起源于王政时代,主要由被征服地区的移民组成,到王政后期基本形成一个特定等级,与“罗马人民”(PopulusRomanus)相对立(注:尼布尔:《罗马史演讲录》(Niebuhr,LecturesontheHistoryofRoman)第1卷,伦敦1847年版,第48页。)。

关于罗马平民的身份问题,自19世纪以来,学者们由于观点、方法不同,提出各种不同看法,并且在“平民是否为公民”这一问题上发生了较大的意见分歧。根据尼布尔、蒙森、古朗日的看法,只有贵族是原始公民,平民最初不在公民之列,并且不在库里亚组织之内。然而,英国学者拉斯特则认为公民集团自古以来就包含了贵族和平民。他们之间的区别仅在于贵族是元老院显贵,平民则是普通大众。(注:拉斯特:《论塞尔维乌斯改革》(HughLast,“TheServianReforms”),载《罗马研究杂志》(JournalofRomanStudies)1945年,第30—48页。)

有趣的是,两种对立的理论都能从古典文献中找到证据,说明文献本身存在着相互矛盾的地方。这是因为古代罗马史家大都缺乏历史发展观念,没有注意到平民是一个发展、变化的概念,公元一世纪的平民与公元前五世纪,甚至王政时代的平民并不完全相同,所以,他们笔下的早期平民和贵族的身上往往带有后世平民与贵族的特征,以致于使现代的研究者产生误解。这就提醒我们要注意把古人提供的史实和他们自己对历史事实的理解区分开,历史地考察平民在罗马早期社会中的实际地位和处境,以便客观评价平民的身份地位。我们主要以王政时代和共和国初期的文献史料为依据,从以下几个方面讨论早期平民的身份地位:

一、平民与定居地的关系

在王政时代,罗马的平民主要来自被征服地区。罗马人往往把被征服地区的人民集体迁移到罗马,这就使丧失了国土的平民与罗马人民聚居一地,发生了地域联系。

据文献记载,罗马第三位国王图路斯曾摧毁阿尔巴城,把全体居民掠走,使罗马“人口翻了一番”。阿尔巴人被安置在凯利乌斯山。(注:李维:《罗马史》Ⅰ,30,1(Livy,Aburbecondita)译文参考穆启乐、傅永东、张强、王丽英译《建城以来史》卷一,吉林文史出版社1992年版,第87页。)第四王安库斯占领特列涅(Tellennae),“把战俘迁移到罗马”;夺取费卡那(Ficana),派兵摧毁城墙,焚烧房屋,“把全体居民迁入罗马”。两地居民都被安置在凯利乌斯山。他又征服波利托里乌姆城,把阿芬丁山分给新来的民众居住。后来又有数千拉丁战俘被安置在阿芬丁与帕拉丁连接之处——阿德穆尔基埃(Admurciae)(注:李维:《罗马史》Ⅰ,33,5。)。

查看全文

消费主体差异性的信息势差探究论文

论文摘要:通过运用个体差异分析理论对信息势差产生与存在的原因进行了研究,分析了信息消费主体条件差异性对信息势差形成的影响与作用,探讨了信息势差存在的消费主体差异必然性。

论文关键词:个体差异性信息化水平信息势差

信息消费主体条件差异理论的基本观点是:当代社会的信息主体之间,由于主观和客观上的原因,总存在着某些信息活动条件之间的差异,而这些信息活动条件的差异,直接导致了不同信息活动主体之间的信息分化,不仅包括群体层面的信息分化,也包括区域层面的信息分化。

1信息消费主体的条件结构

信息消费主体的条件是一个涵义广泛的概念,它包括多个方面的内容。从一般的哲学而言,信息消费主体的信息条件包括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两个方面。所谓主观条件是指信息消费主体主观上具备的各种条件,如知识程度、信息能力、信息意识等;所谓客观条件是指信息消费主体在客观上所具备的各种条件,如经济条件、技术条件以及影响信息消费主体活动效果的信息环境条件等。信息消费主体的信息条件也可以区分为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信息消费主体从内部自行控制和运用的条件就是内部条件,如信息消费主体的信息能力条件、信息投资条件、信息技术条件等;信息消费主体从外部获得的条件称为外部条件,如信息环境条件。为研究方便,这里我们概括为三种:物质技术条件、个体资质条件、信息环境条件。

1.1外在物质技术条件物质技术条件是指信息消费主体所具有的从事信息活动所需的各种物质的、经济的、技术的条件。信息消费主体的物质技术条件多种多样,在信息势差研究中,比较注重信息投资条件和信息技术条件。

查看全文

身份权中亲属权的法律界定论文

摘要:在梳理亲属权与身份权关系基础上,笔者认为亲属权属于身份权中一种。目前大部分学者将身份权不加分析的看作绝对权。这种观点忽视了对亲属权具体内容的研究。通过对亲属权具体内容的分析,笔者认为亲属权具有双重属性,即绝对性和相对性。

关键词:亲属权;身份权;绝对权;相对权

在民主和法治思想日益深入民心的当今社会,以人为本的思想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人权越来越受到重视,以至于在2004年修改宪法时候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进宪法。在法学界人格权法的研究也备受青睐,有些学者指出在将来制定的民法典中要把人格权法独立成编。但是作为人身权另一重要内容的身份权制度的研究相对冷清。身份权的性质大部分学者认为属于绝对权,笔者认为这于身份权的研究欠缺,特别是身份权具体内容的研

究欠缺不无关系。

一、亲属权属于身份权中一种

在民法学理上人身关系被划分为人格关系和身份关系,但《民法通则》第五章第四节规定的人身权制度并没有明确指出身份权这一概念。目前对于身份权的界定学者们主要有三种学说。第一种观点认为,身份权亦称亲属权,为由身份关系所生之权利,广义的包括亲属法上及继承法上之权利。第二种观点认为,身份权是自然人基于其身份而享有的权利,依其客体,可划分为配偶权、亲权、亲属权和监护权。依此观点,法人没有身份权。第三种观点认为,法律上所谓身份权,是以特定身份关系上的自然人为客体的权利,其内容为作为客体的自然人人身的支配。笔者认为三种观点各有不足。第一种观点将身份权等同于亲属权,并认为继承权属于身份权是不恰当的。身份权除包括亲属法上的身份权外,还包括亲属法外的身份权,比如荣誉权。从前称亲属权为身份权,但是现在已再没有从前法律中的各种“身份”(如贵族、商人、家长等)。而父母子女间、配偶间、其他亲属间的关系也与以前的身份关系大不相同。继承权跟身份有关,然而,继承权由期待权转化为既得权并非由身份所决定,而是由被继承人的意思或法律拟制的意思所决定,所以,继承权不应归入身份权。基于此,《法国民法典》将继承规定于取得财产的方法一编中,《德国民法典》则将继承单独成编,以与亲属相分离。第二种观点将亲属权与身份权相等同,并且将法人的身份权排除在外。法人也可以基于身份利益享有身份权,比如荣誉权、专利权。第三种观点将自然人视为身份权客体,忽视了现代社会身份权主体的平等性。笔者认为,身份权是亲属权的上位概念,身份权包括亲属法上的身份权(即配偶权、亲权、亲属权、监护权)和亲属法外的荣誉权、著作权、商标权、专利权。

查看全文

流动现代性社会公民道德教育研究

摘要:良好的社会发展离不开健康有序的公共道德、公共精神,道德教育对于每个时代的社会发展都有着不言而喻的重要作用。现代社会发展表现出一定的流动性,一方面促进了社会发展的多元化,为社会发展注入了动力和活力,另一方面却也导致社会个体化趋势不可阻挡,推动了社会分化与个体化。不可否认,个体化趋势的出现和发展对于社会发展有一定的积极推动作用,关注于流动现代性社会中个体化趋势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旨在通过分析流动现代性社会的个体化趋势、特征及其对公民道德教育的挑战,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社会现实,探索适应个体化趋势发展要求的公民道德教育。

关键词:个体化社会;公民道德教育;个人主义情感

个体化是指现代社会中的个人从传统关系网络中分离出来,开始独立承担社会责任、面对社会现实的概念。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这一社会现实已蔓延到世界各地,具有了一定的普遍性、公共性,但是,不同国家的社会个体化进程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特殊性。

1流动现代性社会的个体化趋势及特征

1.1流动性

首先,科技进步。科技进步推动了社会发展的现代化:现代生产技术的出现和应用大大提高了劳动的质量和效率,将人从传统劳动中解放出来;现代交通工具的普及和多样缩短了社会区域的空间距离,增强了社会交往的流动性。科技进步在增进跨地区的社会交往互动、促进社会联系更加多元化的同时也使得个人身份、地位、居住场所等流动变换,个体生存压力增大。其次,社会转型。“中国个人曾经深嵌于家庭、亲属、地方社区等传统关系之中,现代民族国家的建立开启了将个人从上述传统关系中解放出来并置于社会主义集体建设的进程。进入改革时代以来,集体化逐渐解体,在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出现了个体的崛起。”[1]伴随着农村城镇化进程的快速发展,那些曾经可能会在一块土地上生活一辈子的农民也有了去别的地方生活的机会。脱离了传统的农村生活环境的农民在选择了新的生活环境的同时也开始逐渐游离于传统的农村价值与规范之外,社会流动性增强。

查看全文

话剧服装的设计方法研究

1话剧服装概述

话剧这种戏剧艺术在发展中不断创新,在形式上也愈加新颖丰富,话剧表演中,演员的服饰装扮会吸引观众的目光,观众会根据演员的服饰特点更进一步的了解角色的特性,比如角色所处的时代背景、人物个性、身份地位等。角色有了服饰的衬托和点缀,也能增强角色形象的艺术感染力,话剧服装对角色的塑造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2话剧服装设计的主要方法

本人近几年在教学中参与过数台浙江艺术职业学院戏剧系话剧表演班演出剧目的服装设计,并致力于教改课题《基于舞台实践基础的服装设计教学资源库建设》的研究。根据近几年的设计经历和课题研究,本人认为一台话剧的服装设计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展开:图1(1)服装的写实性。一般来说话剧的演出形式更接近生活原型本身,是以人物对话、故事情节为主要内容的表现手段,更接近人的生存状态。虽然话剧服装的样式多变,款式各异,但话剧服装通常是以写实的方法为主进行设计的。比如话剧的里程碑剧目《雷雨》,虽然重复演绎了很多次,但服装的样式依旧是简洁、写实的民国风格。再比如说今天赖声川导演的很多话剧亦是如此,虽然话剧的表演形式上有突破创新,但是在服装设计方面依旧遵循接近人们生活本身的人物形象来进行服装的设计。话剧的服装也有写意性的服装设计呈现,但总体来说,写实性是其最主要的形态特征。(2)服装的时代背景。话剧的题材很丰富,角色的时代背景也不同,我院演出的话剧就有很多类别,有上世纪民国年代题材的剧目,如《茶人杭天醉》、《倾城之恋》、《我和春天有个约会》等;亦有西方的舶来剧目《狮子王》、《借我一个男高音》、《乱套了》等,因此话剧服装也应随着剧目的时代特点而深入的剖析人物的特点来进行服装的设计。时代背景一般是一台话剧的整体舞台美术设计的大方向,在服装方面也是首要的设计根据。比如本人设计的话剧《借我一个男高音》的服装,故事是发生在上个世纪80年代末的美国的故事,讲述了世界著名歌剧男高音星蒂特尔•梅里雷到美国演出歌剧《奥赛罗》,演出之前吃了过量安眠药而长睡不醒,剧院经理亨利和助手马克斯以为他已身亡。为了救场,亨利逼马克斯化妆成奥赛罗代梅里雷出场,演出获得了意外的成功,而各色人等出于不同的目的对假梅里雷大献殷勤……然而一片混乱之后,有情人终成眷属,皆大欢喜的结束了全剧。剧中人物的服装皆是美国80时年代末的造型,在这个大背景下,再根据角色的不同特点进行进一步的设计规划。如剧院老板的服装,虽然是简单的一套工作西装,但是根据年代的审美特点,那个年代的西装要宽大一些,不像今天的西装更加修身。还有剧中人物需要演绎奥赛罗,奥赛罗是15世纪末是威尼斯公国一员勇将,这个人物的服装设计又要回到欧洲15世纪的时代背景下,男人都是穿着大大的羊腿袖、拉夫领衬衫,紧身长裤,根据奥赛罗的自身特点,还搭配了装饰了铆钉皮马甲、皮靴和披风。(见图1)而另一部话剧《乱套了》是发生在英国撒奇尔夫人当政时期的一个喜剧故事,剧中的男主角是国会议员,服装也是西装为主的,由于年代、身份地位的不同,这套西装的设计要有英国萨维尔街的传统特点,强调合体,肩部稍宽,腰部收紧,西装的设计要更修身和具有线条感。虽然同样是西装的设计,但是为了更能体现剧目的时代特色和人物的形象,设计的同时要充分考虑剧目的时代背景进而深入角色的服装设计。(3)服装的色彩。话剧服装作为一种舞台服装,其色彩会受到灯光的影响,为了使舞台服装表现出最佳的演出效果,就要考虑与灯光的结合。色彩是光线人的刺激视神经产生的不同感受。灯光的明度、色彩和照射角度会使舞台服装的色彩呈现给观众多样的视觉感受。明亮强烈的灯光能大大提升服装色彩的明度,相反昏暗微弱的灯光则会降低服装色彩的明度和饱和度。比如《借我一个男高音》中女演员戴安娜的一套小礼服,原本设计用香槟色的雪纺纱,但在舞台强烈的灯光下,色彩的颜色基本消失,而且显得十分惨白。最后换成有涂层的金色和银色面料,就保持了服装原有的色彩,而且也体现了女演员的靓丽形象。(见图2)服装的颜色对于观众而言,往往是观众对舞台人物的第一印象。色彩的刺激会让观众对人物的个性特点有更直观的感受。因此在服装色彩的设计时也要考虑人物的个性特点、年龄、职业等因素以及整台剧目人物服装色彩的效果。《借我一个男高音》第二幕中人物都是参加宴会的装束,相同的场合,要体现不同的人物,不同颜色的服装可以区分他们的人物形象。比如剧院老板的女儿麦琪,是一个青春少女的形象,一般的长款宴会礼服就不太适合这个人物,剧中设计了一套浅粉色的短款小礼服,充分体现了人物的青春少女形象;歌剧协会主席茱莉亚,是一位50岁左右的贵族老妇人,设计了一套深紫色镶嵌水钻的齐地晚礼服,显示了人物的高贵气质和珠光宝气的形象;男高音的老婆玛利亚,是一位美丽时尚的女性,设计了一套宝蓝色的缎面和雪纺搭配的晚礼服,体现了人物的身份地位和美丽形象。

3结语

话剧服装并不是简单穿在演员身上的衣服,而是设计者对剧目和舞台艺术的理解,并运用服装设计的方法来呈现的一门艺术。本人根据亲历话剧服装的设计体验,粗略的提出在话剧服装设计中需注重的几个方面,可供舞台服装设计者参考。随着舞台艺术的发展,话剧发展到今天已成为人们喜爱的舞台剧种,服装可以点缀和充实剧中人物的形象,掌握有效的设计方法,可以使话剧这门舞台艺术更添光彩。

查看全文

舞台服装廓形设计分析

摘要:服装廓形是在进行服装设计时的一个重要因素,不同的廓形具有不同鲜明特点,能够改变整体服装的风格印象,其具体应用在以舞台为主的舞台服装设计中也占有一席之地。文章阐述了服装廓形的概念,以及舞台服装的发展历史中廓形特征和其风格变迁,研究了其在舞台服装视觉效果上和在整个舞台服装设计过程中的作用。得出结论,舞台服装能借助廓型设计的应用获得更加多样且独特的发展。

关键词:舞台服装;服装廓形;服装设计

1舞台服装设计中的廓形应用

1.1服装廓形

廓形(silhouette)一词,最初指黑色剪影,原意为轮廓、侧影,后被广泛运用于多个艺术领域,也应用于服装的描述和设计。在现代服装设计中,廓形主要指服装整体的外轮廓和外形线,视觉张力上高于服装的局部细节,视觉表现上仅次于色彩,能够表现出服装美感与设计风格,是影响服装整体印象的重要因素之一。廓形的分类有多种,主要运用的有三种分类方法。第一种方法是由法国著名服装设计克里斯汀·迪奥于20世纪五十年代提出的字母分类法,将服装廓形比喻为字母,有从上至下由窄变宽的A型、强调肩部的T型、平肩不收腰的H型等;第二种是将服装廓形看作大且统一的几何剪影,有圆型、三角型、正方型等,被称作几何表示法;第三种方法是根据生活中具体事物类似造型,为与之对应的廓形进行命名,有郁金香型、喇叭型、钟型等。其中克里斯汀·迪奥的字母分类法运用范围较广。使用多种不同的廓形进行设计,能使得服装在款式表达上产生节奏感,增添服装美观程度和独特性,同时廓形的不同特征能够传达出各式各样的情绪,有助于在表达出人物的外内在特征。在远距离观看的舞台上,服装的廓形相比服装的肌理、面料和印花造型更具有标志性的视觉辨识度。自世界上第一部戏剧在古希腊诞生以来,戏剧人物服装设计就具有剧场性这一特征,它与传统时装设计的不同点在于舞台上的表演者比时装模特距离观众的距离更远,绝大多数时间处于被远观状态。一部戏剧若是要在舞台上强调出表演者的存在,让观众将视觉重点放在重要角色的身上,在设计舞台服装时会通常在服装廓形上做相对夸张处理,使其能够第一时间抓住观众的眼球。在对服装廓形的运用上,舞台服装设计和时装设计一样频繁且常见。舞台服装的设计不同于传统服装设计,它主要服务于整个舞台的艺术表现方式,若说传统服装总体是围绕着功能而设计的,那么舞台服装便是围绕着戏剧舞台而设计。在舞台上,观众对于人物的第一印象便来源于人物的服装造型,在一部戏剧中,人物身着的服装既能交代角色身处的时代和背景,也能体现出身着服装者的身份与经历。设计师在进行戏剧人物造型设计时,通过将剧本文本进行外化处理,使得观众通过视觉感受便能迅速掌握整部戏剧的大致信息,这是大多戏剧人物设计的首要特点,也是服装设计在舞台美术戏剧人物设计中的基本职能。舞台服装虽多来源于生活中的服装,但也会在服装的基础上进行夸张化,使其与舞台的主题产生共鸣。除了满足对人物剧本文本设定的诠释以外,多数设计师也会选择在满足基本时代特征与人物身份的基础上对服装进行不同程度的艺术化加工,在色彩、面料细节和廓形上对服装的设计进行转喻或隐喻表现。其中由于廓形表现力极强的鲜明特点,舞台人物身着的服装能够成为一个观众辨识角色的视觉符号,从而加深角色带给观众的印象。

1.2服装廓形对舞台服装的风格的影响

查看全文

解放思想谈干部

说白了,写这个题目就是随感而发。

近来,河北在全省开展了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时间集中三个月,贯穿全年,声势很大。

在一些媒体,我也看到有这样的字眼,或称为专栏:解放思想干部谈,重点发领导干部的署名文章,谈认识、经验、成果等等。对于这样的做法,我不怀疑,但解放思想不是民主生活会,仅仅靠干部们去做去讨论,我想,还远远不够。

多年以来,随着招商引资、学习考察,我们当中的一些干部思想解放的程度已经今非昔比,创新理念深入人心,务实精神大有改观。对于干部,这样一个有身份地位的称呼,称得上是社会的精英,在思想解放的大潮中理应打“头阵”。但绝不是,抄抄转转坐而论道,而是要把思想解放的行动影响到更多的人,特别是观念保守、进取意识不强的群体,让这部分人在活动中不失语、有触动、见行动、出效果。这才是解放思想大讨论的意义所在。

查看全文

消费特征论文:不同阶层消费特征与战略

本文作者:李张琼张黎鸣工作单位:晋中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1.消费选择模式上的差异。不同社会阶层的消费者所选择和使用的产品是存在差异的。在住宅、服装和家俱、用车等能显示地位与身份的产品的购买上,不同阶层的消费者差别比较明显。例如,在垣曲县,专门有一片别墅区,环境、绿化好,装修好、家俱高档,拥有中高档小汽车,专门居住的是上层消费者。中层消费者有自己购买的住房,相对上层消费者来说,内部装修不是特别讲究,服装、家俱高档的不多,如果有车的话也是中下档车。下层消费者住宅条件比较差,对于一些高档品几乎不投资。2.休闲时间的活动选择差异。社会各阶层休闲活动的类型差别颇大。上层社会成员所从事的职业,一般很少身体活动,作为补偿,多会自己购买健身器材、钓鱼、选择去游泳等等。中层消费者是商业性休闲和诸如公共游泳池、公园等公共设施的主要使用者。下层社会成员倾向从事团体或团队性体育活动。3.信息接收和处理上的差异。信息搜集的类型和数量也随社会阶层的不同而存在差异。下层消费者通常信息来源有限,对误导和欺骗性信息缺乏辨别能力。出于补偿的目的,他们在购买决策过程中可能更多地依赖亲戚、朋友提供的信息。中层消费者比较多地从媒体上获得各种信息,而且会更主动地从事外部信息搜集。随着社会阶层的上升,消费者获得信息的渠道会日益增多。4.购物方式上的差异。人们的购物行为会因社会阶层而异。上层消费者购物时比较自信,喜欢单独购物,他们虽然对服务有很高的要求,他们特别青睐那些购物环境优雅、品质和服务上乘的商店,而且乐于接受新的购物方式。中层消费者比较谨慎,对购物环境有较高的要求,但他们也经常在品牌折扣店购物。对这一阶层的很多消费者,购物本身就是一种消遣。下层消费者由于受资源限制,对价格特别敏感,多在中、低档商店购物,而且喜欢成群结队逛商店。

对商店选择的影响。一般来说,人们总是愿意到符合自己社会地位的商店去购物,上层消费者喜欢到一些奢侈品店、国际国内名牌店光顾,中层消费者喜欢到中档商场去购物,和他们的收入水平较相应,当然也不排除一部分低阶层的消费者想通过在高级商店购物来享受一下高阶层的消费品味和意识。对于垣曲县几家高档商品店,应主要靠质量好、购物环境舒适来吸引上层消费者,调查他们的喜好,投其所好。中档购物场所也要靠质量好价格合理来吸引自己的消费群体。在垣曲县地区,超市是所有人群都会光顾的场所,主要是食品、蔬菜、日用品区,因为这些是大家日常都要吃或用的,价格便宜且品种齐全,能满足各类人群的需要,如果企业生产这一类型的产品,就是在这些地方开展促销活动,收效会很好的。像蘑菇酱这一产品在垣曲地区相当受欢迎,产品原料是自己种的天然蘑菇,现在绿色食品是大家喜爱的,这家企业不应只在垣曲县做促销,适当的时机可以在运城、太原较近的城市超市里做宣传,应紧扣超市这一地点,发挥其效应,增加自己的产销量。垣曲县许多特色农产品都可以选择一下这种方法。对产品选择的影响。高阶层的消费者常把购买活动看作是身份地位的一种象征和标志,为使自己的购买行为既符合自身的社会地位又保持独特的消费风格,因此总会选择那些比较适合自己的品牌,比如只穿某一品牌的高档付服装等,他们具有更高的品牌忠诚度,买衣服更多关心的是品牌、式样,购买家具、电器多以豪华气派为主,在食品的消费上注重营养、绿色食品。他们还对艺术品比较重视,也是奢侈品的主要购买者。而低层次的消费者更多注重经济实用,他们购买的多为生产厂家众多的大众商品,因此选择的余地也较大。他们可以根据自己不同时期的需要和厂家提供的不同优惠条件来不时的变换口味。要求穿着舒适大方,家电要质量好价格低,对于食品则要求味道好、份量足。他们在选购商品时总希望厂家提供良好的售后服务,以使所购商品能有一个较长的使用寿命。同时,高阶层的消费者要求商品的包装精美典雅,具有特色;而低阶层的消费者在购物时,对包装的要求则并不太高。低阶层的消费者许多时候喜欢大批量地购买某些商品.在获得价格优惠的同时可以减少商品涨价所带来的损失。一般而言,大量购买的习惯较少反映在高阶层的消费者身上。这是因为他们更多地强调生活质量,愿意消费鲜活产品。垣曲县地处偏远山区,山里红果业、沐风香菇酱、民生辣食品等农副产品深受运城市一带消费者喜爱,还没有打开全国这个大市场,他们生产的是纯天然的食品,应抓住现在人的食品消费观念,比如“绿色”、“生态”、“品牌”等理念,把自己的特色农产品建立品牌意识,因为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他们的产品是各阶层都需要的,而且他们的产品和地理环境是离不开的,是大自然赋予的礼物,应充分利用好这一地域优势。教育产品这个市场,让我想到新东方的做法,他们紧紧抓住家长望子成龙的心态,每年寒暑假吸引住本地区的上学儿童开展英语培训,收到了很好的效益。产品受不受欢迎,除了产品质量好以外,还要充分分析自己的消费群体的心理特征,才能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在垣曲地区,上层消费者喜欢投资股票、购买房地产,他们手中有较充足的现金来投资。中层消费者喜欢购买银行理财产品、也购买部分股票,工商银行的理财产品是比较受欢迎的。低层消费者喜欢把钱存起来,对价格心态的影响。低阶层的消费者倾向于把价格和质量联系到一起,他们认为价格是商品质量的反映。对于中层消费者而言,他们对价格过低的产品总会产生怀疑,认为这必然意味着商品质量的低劣,他们更多的是追求适中的价格。但这并不排斥他们对打折商品感趣,特别是他们熟知的商品品牌。而对于上层的消费者,他们评价和选择商品多是依据自己的喜好,注重商品的象征性。对他们而言,购买高价格的商品也是一种身份地位的体现,因此很多时候,价格和质量是可以脱离的。垣曲地区的人均收入整体较低,商品价格过高的产品、奢侈品只适宜于在一两家高档购物场所出现,满足极少数高层次消费者的需要,而更适合大量中、低档产品的进入,消费必竞要受收入的制约。考虑到垣曲地区的人均收入偏低,当地旅行社在分析消费群体的基础上提供了一些近线路的景点,价格优惠且适合中、低层消费人群,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对广告反应的影响。由于阶层不同,消费者对于信息的反应也不相同。就广告而言,具有比较深刻含义并富有幽默性的广告,对高阶层的消费者可能产生较好的效果。广告商们必须了解各阶层所习惯的语言,针对他们的不同偏好和需要,设计合适的广告文案。在市场竞争激烈的今天,企业要选准划分目标市场的变量,并把握不同细分市场的差异。利用好社会阶层这一种重要参数。不同社会阶层的消费者具有不同的购买行为,这种消费心理的差异将会直接影响企业的产品计划、广告设计和价格策略等等。垣曲地区的企业必须明确自己产品的服务对象应是哪一个社会阶层,以及该阶层消费者的主要购买行为特征,从而做好产品和市场定位,提高效益。

查看全文

实验室管理体制改革论文

一、现行实验室管理体制的弊端

1)不重视实验室建设长远规划。由于管理体制的原因,应用型本科高校没有对实验室建设形成总体的、长远的规划。作为主管方,实验室建设只按照各院系自身教学需要而建,一种都是一些规模小、功能单一、种类不全。如一些院系以计算机辅助设计为主的实验,院系实验室计算机数量远不能满足学生实验的需要,而大型的实验中心要担负着全校的计算机相关的实验教学工作,不堪重负。一些学院在需要落实实验任务时才发现设备、场地不够,无法安排实验等。

2)实验室建设规模跟不上招生规模发展。应用型本科高校最大的特点就是培养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但作为实践最主要基地的实验室却跟不上招生规模的发展。在缺乏总体、长远规划的情况下,往往造成实验室规模偏小,重复实验室建设比较大,各院系实验室自成体系,自我管理和自我完善,使得各实验室资金不能集中、有效利用,无力购买先进的大型仪器设备,不能将一些高级的设备应用到教学和科研上,缺乏实验室的综合优势培养出来的学生难以适应新形势下的人才市场需求。

3)各自为政,资源无法有效共享。目前应用型本科高校实验室都是由院系级直接管理,在各院系之间、各实验室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与协作情况下,各院系都是利用手上的实验室资源优先安排本院系师生的实验,其他院系无法共享实验室资源,常常跟实验室维护费用、耗材、安全责任、卫生等理由拒之门外。由于没法利用其他院系的实验室资源,一些有实验需要的院系只能重新申请建设实验设备,造成学校设备资源重复购置,利用率较低。

4)实验室队伍建设滞后。应用型本科院校已明确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中心的办学定位,实践能力是应用型中才培养的中心环节,而实验教学是学生实践能力提升的主要环节。但由于实验室管理体制的问题,绝大多数应用型本科院校实验室队伍是最不被重视的。在身份地位上,实验室队伍被称为实验员,并非教师队伍的一部分,而是属于教辅人员;在学历上,招聘的门槛最低,要求本科学甚至大专学历即可;在待遇上,是全校待遇人员最低的一个群体。在身份地位、待遇、考核、晋升方面得不到应有的保障,严重挫伤实验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以致人员流动较大,专业化实验队伍建设无从谈起。

二、实验室管理体制改革对策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