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人才范文10篇

时间:2024-03-12 03:46:15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设计人才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设计人才

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探索

摘要:本文通过地方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教学趋势的探析,了解实践性基础教学对地方院校艺术设计发展的优点,总结出实践性基础教学的一些方式、方法,对当今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的现实意义,如何培养适应时展需求的应用型设计人才进行一些思考。

关键词:实践性;艺术设计;应用型

由于我国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大量艺术设计类学生涌进地方院校深造学习,因此地方院校的艺术设计教育发展受到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应用型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基础教学同时显得尤为重要。面对当今社会对艺术设计应用型人才的大量需求,地方院校的艺术设计基础课程教学需要探索出适应时展的新思路。

一、地方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基础教学的发展趋势

近年来,地方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迅速发展,探其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方面,艺术设计专业就业率较高,随着人们生活素质的提高,对身边事物的审美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需要大量艺术设计人员加入设计行业;另一方面,艺术设计专业属于实践应用型专业,强调对设计本身的实践再现,与社会发展密切相连,因而在专业选择上颇受广大学生的青睐。认清这两点的基础上,要把握艺术设计基础教学的趋势:培养创新性和实践性相结合的应用型设计人才为目标。在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教学上,引导学生对艺术设计进行实践性操作训练,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让学生的所学知识落实到现实生活中来,打破“在黑板上学开车”的传统模式[1]。

二、地方院校实践性基础教学的优点

查看全文

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探讨

摘要:随着科技的进步,交互设计已经成为当代设计的关键要素,其将感官与设计结合,使艺术设计能够近距离贴近生活。在高等美术院校的建设过程中,艺术设计专业的发展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息息相关,是提高人才核心竞争力的基础。该文主要以艺术设计专业(科技文创方向)为例,分析艺术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通过了解社会需求,培养了解职业需求并掌握VR和AR艺术设计的创作、理论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艺术设计;科技;文创

在知识和经济飞快发展的时代,培养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十分重要。在实践型人才紧缺的背景下,科研创新与实践教育得结合也显得尤为重要。目前,一些高等院校对大学生的科研与实践教育重视不足,培养力度不够。因此,文章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和教学模式,探究其关键因素对实践创新的影响。大学生实践教育和科研项目相结合式,充分发挥实践教育的作用,不仅是高等教育重点关注的问题,而且是高等院校实践创新项目的重要步骤。

一、艺术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现状

随着“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高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受到了社会的关注,打造科技强国需要立足于人才基础,高等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是强有力的储备人才。以往部分高等院校单一的人才培养方式逐渐被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所替代。艺术设计专业区别其他专业的教育方式,它侧重于设计创意和生产工艺。设计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其从专业的角度观察社会的需求,解决各种实际问题,让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这要求艺术设计专业教育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多参与、多操作,从而培养学生独立创作与制作的思维和能力。应用型教育强调以实践为主,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学生,使其将所学知识转化为成果。目前,产学研合作、产教合作等教学模式进入人们的视线,高校教学与企业融合发展已成为当今的热点话题。当下,高等院校必须坚定方向、坚定信念,把知识、技术、人才优势转化为未来中国社会发展的竞争优势。艺术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紧随社会经济的发展步伐,分析优劣,将区域特色和当地民族文化背景结合,全面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艺术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目前,一些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工作实际需求还存在一定差距。部分高校大学生尤其是艺术生存在责任感弱、努力精神不足等问题,学生的原创意识薄弱,自主学习与自我控制力有待加强,理论知识储备与实践能力不平衡。具备创新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应用型人才是目前企业最需要的人才。应用型人才要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只有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专业创新能力,才能在就业竞争中站稳脚跟。

二、科技文创方向人才的培养定位

查看全文

服装绘画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研究

服装绘画又被称为服装效果图、服装装饰画、时装插画、时装画等,是服装设计中的一个重要板块,其旨在将设计师的服装设计思想、理念和意图以可视化的绘画方式呈现出来,让他人得以了解设计师的设计意图,并在服装设计产品投入生产之前提出修改意见。一般而言,服装绘画贯穿于服装设计的整个过程,不同的设计阶段往往也会需要不同形式的服装效果图,因此,在现代服装设计艺术及其产业的发展背景下,服装绘画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由王晓娟编著、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的《服装绘画艺术》(2018年2月1日出版)一书凸显了服装绘画艺术在服装艺术设计中的关键作用,整合了国际化的服装绘画表现形式,并通过产品设计、艺术欣赏和创意大赛3部分的论述,专业性地呈现了服装绘画艺术的理论知识体系、技巧训练体系和实践创意体系,让学习者得以教材指导与服装绘画案例的示范中,获取实用性的知识与技巧,切实提升自身的服装绘画艺术实践水平。该书图文并藏茂,案例多元,收录了大量服装插画、服装绘画设计稿、产品设计图例,较好地统筹了服装绘画艺术设计的理论知识、技巧与实践经验。全书共包括3个部分,即服装插画部分、服装产品设计效果图部分、服装创意设计效果图部分。第1部分“服装插画”包括3个章节:第1章概述了服装插画的含义、应用与发展历史,从专业的角度呈现了服装插画的历史理论背景和实践应用背景;第2章论述了服装插画的表现形式,重点突出了服装插画中的“人”“衣服”“线条”“具象写实”“情境交融”等不同表现内容与形式;第3章列举了国际知名服装插画设计师的作品,并在服装插画的作品赏析中进一步展现了服装插画的艺术特色与表现技法。第2部分“服装产品设计效果图”包括5个章节:第1章论述了服装产品设计的基础,从服装品牌、产品的角度论述了服装绘画的艺术理论;第2章介绍了服装产品效果图的不同表现形式,包括主题型产品效果图、应用型产品效果图、单品设计效果图、实物型品牌产品表现形式、效果型定制产品表现形式、数码效果表现形式等;第3章介绍了服装产品款式图的不同表现形式,包括手绘服装产品款式图、数码绘制服装产品款式图等;第4章介绍了服装饰品的不同表现形式,包括手绘服饰品效果图、数码绘制服饰品效果图等;第5章列举了经典性的产品效果图、产品款式图和服装产品设计手稿,在案例作品的分析中巩固了学习者对服装产品设计效果图的学习与把握。第3部分“服装创意设计效果图”包括3个章节:第1章探讨了服装创意设计的能力和服装绘画的能力,突出了创意在服装创意设计效果图绘制中的作用与价值;第2章介绍了服装创意设计的不同表现形式,包括服装设计大赛效果图表现形式、高级时装类效果图表现形式、舞台表演类服装表现形式等;第3章列举了一系列服装创意效果图图例,在图例赏析的过程中进一步探讨了服装创新效果图绘制中作品效果的呈现与优化。由该书的论述可知,服装绘画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需要多模块、多层次和多角度的指导与训练,并在夯实服装绘画技术基础的条件下,进一步适应不同的服装效果图绘制场景需求,提高服装效果图绘制的表现力和有效性。具体来说,服装绘画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路径应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即理论教学、技巧训练、项目实践。

一、服装绘画艺术设计人才培养中的理论教学

服装绘画艺术设计人才培养应当高度重视服装设计理论和绘画理论的学习,遵循服装设计的一般原则与规律,以及服装绘画艺术设计的一般原则和规律,进而在保证服装效果图绘制的科学性、有效性的同时,切实提升服装绘画艺术设计作品的视觉表现力和视觉信息传达效果。一方面,服装绘画艺术设计人才培养中的理论教学应当遵循服装绘画理论的一般原则和规律,包括造型、透视、色彩、动态描绘等,通过这些专业绘画理论的指导,保证服装绘画艺术设计的专业性和合理性。另一方面,服装绘画艺术设计人才培养中的理论教学还应当遵循服装设计理论的一般原则和规律。通常来说,服装效果图是服务于服装产品设计的,因此服装效果图的绘制应当遵循服装设计理论的规则,保证服装效果图是有效的、可操作的,进而更好地推进服装产品设计工作的进程。总之,服装绘画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需要重视理论教学,夯实理论基础,提高服装绘画艺术设计的科学性、合理性和有效性。

二、服装绘画艺术设计人才培养中的技巧训练

服装绘画艺术设计人才培养应当高度重视绘画技巧的训练,了解不同绘画技巧在服装设计效果图中的表现力,灵活运用技巧,达到更优化的服装设计效果图绘制效果。一般来说,服装设计效果图的最终水准取决于两大要素,一是服装设计的设计创意和设计构思,二是服装绘图艺术设计的绘画技能表现力。由此可见,服装绘画艺术设计中绘画的技术功底十分重要,干净、简洁、有艺术审美的绘画技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添服装设计效果图的整体美感,更好地传达服装绘画作品中服装设计师的设计理念和设计意图,有效发挥服装设计效果图的功能与作用,达成服装设计效果图在服装设计流程中的目标与任务。具体来说,服装绘画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应当切实增进各个关键技术的训练,包括服装效果图的构图、服装款式的设计、色彩的调配、面料工艺的呈现方式、服装绘制的整体感等,并通过技巧的训练,让设计者更好地运用服装效果图的造型、色彩、质感、比例、动态动作、光影效果,为服装效果图的最终成品添光添彩,进而切实提升服装绘画艺术设计的整体质感。

三、服装绘画艺术设计人才培养中的项目实践

查看全文

未来创新设计人才基本能力

[摘要]未来社会多元文化并存,信息高速发展,人们的需求也将随着文化现象的丰富而呈现多样化、复杂化。本文在展望未来的基础上论述了未来设计人才应该具备的四种能力,为有志于未来从事设计的学子提出了努力方向。

[关键词]未来设计人才能力

伴随着的社会物质生活的不断丰富和人们精神需求的日益多元化,设计正逐步渗透到生活的各个角落。作为美化生活的的未来设计人才,应当具备哪些基本能力以胜任自己未来的工作,则成为衡量设计者一把尺子。结合人的整体发展过程和目前教育实际,未来设计人才应具备以下四个方面的能力:

一、宽泛、合理的知识结构和继续学习能力

时代的发展使整个社会在不断的变化,随着人们需求的多样化、复杂化,促使未来设计者必须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设计作为对人工制作物的一种策划和构思,具有知识综合化和文化整合的基本特征,它需要设计者具有较强的生活感悟能力,并通过一定的文化形态组合成物质的或精神的产品。而知识的储备是发挥该职能的前提,如果说宽泛的知识层面是未来设计人才自由飞翔的翅膀,那么合理的知识结构对未来设计人才智力的开发和能力的培养则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是未来设计人才步入成功的阶梯。宽泛、合理的知识结构的形成过程始终伴随着未来设计人才的成长过程。为此,注重培养他们的继续学习能力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学习能力的培养表现在对有用知识搜索、鉴别、综合和运用的能力上,要让他们学会对知识鉴别和储存,在此基础上善于把新知识融入到自己的知识结构中,并灵活运用于解决现实问题。

二、具备良好的艺术鉴赏能力和综合创新能力

查看全文

工业设计人才培养研究

摘要:随着我国工业化的快速发展,特别是“中国制造2025”深入实施的背景下,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广泛,而且要求也越来越高,而工业设计具有重要的基础性的创新性,如何培养工业设计专业人才,已经上升到战略层面,因而应当对此进行深入的研究。本文对工业设计专业发展与人才培养问题进行了探讨,首先分析了工业设计专业发展与人才培养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工业设计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最后就如何加强工业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一些对策。

关键词:工业设计专业;发展趋势;人才培养;培养模式

随着“中国制造2025”的全面和深入实施,对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与日俱增,而且也要求专业人才的素质必须更高、能力必须更强,不仅要具备专业知识,而且也要具备创新能力,这也使工业设计专业步入了创新发展的轨道,必须在培养优秀人才、素质人才、高层次人才方面狠下功夫,特别是要将打造“工匠精神”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和方向。尽管从总体上来看,在培养工业设计专业人才方面已经朝着更加科学的方向发展,但由于工业设计专业的特殊性,在培养工业设计专业人才方面同样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还不适应“中国制造2025”和“工匠精神”的要求,需要引起重视,并积极探索更加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努力为我国工业化创新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人才保障。

一、工业设计专业发展与人才培养的关系

在“中国制造2025”全面和深入实施的大背景下,对工业设计专业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仅要开展专业化教育,而且也要在促进学生专业素质提升方面取得实效,特别是要积极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这一点毋庸置疑。随着工业设计专业的改革、创新和发展,要求人才培养模式与之相适应,因而可以说,工业设计专业的发展对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一方面,工业设计专业的发展要求人才培养工作必须与之相适应,这其中至关重要的就是工业设计专业在“中国制造2025”战略下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工业设计应当更具有创造性和创新性,这不需要在人才培养方面一定要更加重视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使学生具备较强的创新发展能力,进而才能为我国工业设计的科学和健康发展奠定基础;另一方面,人才培养也将极大的推动工业设计专业的科学发展,通过改变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我国将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高素质工业设计专业人才,进而推动我国工业设计朝着创新发展的轨道发展。因而可以说,工业设计专业发展与人才培养具有很强的互动性,在开展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既要适应工业设计专业的发展趋势,同时也要推动工业设计专业科学和健康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二、工业设计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突出问题

查看全文

探讨艺术设计人才需具备的素质

设计原则:功效原则(各方位的功能得到最大延展);机制原则(更大程度上符合人体工程、力学机制);选材原则(根据功能目标和审美目标,选择最适当的材料);美形原则(主要是指形态、色彩、肌理等视觉形象)。设计作为一门学科所涉及的学科:哲学、自然科学、美学、艺术学、心理学、工程学、管理学、经济学、方法学等诸多学科。设计学科的分类:为设计现象学、设计心理学、设计行为学、设计美学、设计哲学、计算机图形图象学、设计教育学等等。看到上面以“设计”为内核展开的论述,我们不得不说设计是一门包罗万象的学科,既是专业的又是丰富的,正因这些要求,我们的艺术设计人才才会作为专业的人才加强其素质,毕竟,设计师有了较强的素质才能出好的作品,而最后设计师的水准也得靠作品来说话。

1内素质

从设计产品本身的要求推导设计人才应该具备的素质,内素质在这里指艺术设计人才自身应具备的适合一件真正艺术设计作品所要求的素质,它是一个设计者创造一件艺术设计作品必备的根基性的知识和条件。可以分为三个方面:第一,渊厚合理的知识结构。第二,顺应设计原理而具备的能力素质。第三,天赋性的素质。这三个方面偏重设计人才自身的反观。

(1)渊源合理的知识结构。根据前文以“设计”为原点展开的论述,我们不难看出设计本身所要求知识的广度性和宽面性。在这里虽不要求设计者对这些知识都精通掌握,但至少对“设计”所涉知识有一种底线式的了解,因为这既是在创作一件作品时奇思妙想之灵感的助燃器,也是在设计过程中应遵守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相关原理。我们将这种知识结构框架为一种金字塔式构成,最底层是基本的人文与学科,包括:历史、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知识等等;再上一层是和大文化相关的知识:艺术学、美学、建筑学、心理学、市场学等;再上一层是和设计这个门类相关的知识结构:设计史、设计风格、设计美学、人体工程学等;金字塔的顶端是设计人才所从事的设计分类的知识,尤其是对分设计的设计流程的把握,譬如平面设计除了掌握基本的软件和色彩知识,也要对印刷流程有相应的把握。以上是一个庞大的知识结构,看似有些纷繁杂乱,毫无秩序,然而这个系统的知识却是一个设计人才所依靠的灵感诱因,没有广博的知识作后盾,再敏感也不会创造出有高度、有品位的设计作品。设计的竞争一定程度上就是文化知识的竞争,设计人才理应掌握这个先机。我国的明式家具,被誉为是家具设计上的顶峰。究其原因,主要是在美学、心理学、人体工程学等方面找到了完美结合点,遵循了“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的设计原则。如果没有明代设计者对这些知识的了解把握,明式家具的地位也许不会达到如此之高度。罗马有句谚语“DoastheRomansdo”,影射到设计领域也应如此。再譬如,我们要使自己的设计作品得到广泛接受,就要注意不要触及一些国家、民族、种族的忌讳。例如,我们不能拿别国的国旗当自己的包装纹样,不能把一些民族的图腾偶像做商品贩售,这些都是属一个设计人才应了解的知识。

(2)能力素质。它是一个艺术设计人才所具素质最重要的一环,是其成为设计人才的凭借。首先,感官敏捷的受激和应激能力。就是设计人才要有一种敏感的设计意识,要看到别人所未看到的,要听到别人所未听到的,要感觉到别人所未感觉到的,并将这些应激和受激得来的东西物化到自己的作品中。“一朵花可以唤起我多于用眼泪表达的感情”,“一粒沙里看世界”,“雨后的山像洗洁了的良心”,这些对花朵、沙砾、新山而产生的丰富文学应该同样可以借鉴到设计中来,对生活的敏感是所有敏感的基础,对生活的再设计是所有设计的基础。譬如我们所熟悉的悉尼歌剧院,建筑的色彩与造型就是丹麦设计师伍重从贝壳和白帆中找到的灵感。总而言之一句话,一个真正的艺术设计人才就要能从颜色里听出声音,从声音里带出图形,从而营造出自己的设计作品。所以,思维活跃的意识对设计人才是不可或缺的。其次是思维素质,包括创新意识,丰富的想象、联想能力,鲜活跳跃的动因思维等。创新就是使自己的作品标新立异,独僻蹊径,有个性凸现,就是使自己的作品能惊人沉梦,振人脑髓。创新不仅是一个民族的不竭动力,也是设计艺术的不竭动力。毕加索说,拙劣的艺术家总是戴着别人的眼睛;中国也有“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的说法,所有这些都是强调创新的重要性。总之,传统而不落窠臼,奇想而不诡异,创新而不滥作,正是当下中国设计潮流所在。丰富的联想、想象能力就是要“精骛八极,神游万刃”;就是“拢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就是要“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学会去进行一种真实的虚构,特定的反射。而鲜活跳跃的动因思维就是一定程度上,感性大于理性和用身临其境的角度去别样思考。这一点上鲁迅先生说的好:研究需要理智,要冷静,而创作须有感情,至少总要发热。艺术设计创作可同言而语。总的来说思维素质就是要有一颗敏锐的甚至是神经质的大脑和心灵。能看到社会的脉搏在跳动,看到声音的旋律在舞蹈,能看到命运在敲门,能看到自己的设计在流淌,也就是独具“第三只眼”!最后一点,也是最基本的一点,就是扎实的技法技巧和对形象完美表达的素质,也就是把“第三只眼”看到的东西物化成自己的设计作品中的能力。“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毛诗序》上古人用嗟叹之,咏歌之,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表达自己的感情;《庖丁解牛》中庖丁用“游刃有余”标识“官知止而神欲行”的道艺合一之美。那设计人才用什么去表达呢?我们不能设想,如果李白没有炉火纯青的文字调遣能力,其瑰丽想象依之何方;罗中立没有过硬的油画技巧,扎实的基本功,其巨画《父亲》能震撼得几人;韩美林没有踏实的“匠术”,其设计作品何以蜚声闻名!不难看出,一个艺术设计人才如果没有真正的技艺基本功,其理念和思想是很难呈现在观者面前的,即便他有再好、再创新的想法。所以,这种把形而上的创意与观众衔接的技艺能力是尤其重要的,是一个艺术设计人才的最基本也是最为根本的素质。

(3)天赋素质。天赋是无形的东西,它看不见也摸不着,但却真真实实存在着。朱屺瞻说,画虽小道,入门则难,欲求大成则难之又难,天分学力缺一不可但天分不是人人都有的,所以,不是谁都像莫扎特那样六岁会作曲,也不是谁都像王勃一样七岁会吟诗。作为艺术设计人才虽不要求有与生具有的设计意识,但也不能是“泯然众人矣”的思维,至少对待设计应是敏感的、执著的,能够在生活中遇到设计问题有想办法解决的欲望,能有看到好的设计发自肺腑地认同欣赏而学习的素质,如果只是为了“职业”而设计,这样的设计是很难有深度和影响力的。

查看全文

产品设计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

摘要:文章阐述了武汉纺织大学产品设计专业围绕“艺术表现能力、工程实现能力、设计创新能力”的综合性产品设计人才培养目标,在人才培养实践中依托武汉纺织大学的纺织学科优势,运用现代设计教育理念与方法,构建创意设计与工程实践互融的产品设计人才培养模式,搭建多样化的专业教育和创业实践平台,培养适应产业转型升级需求的创新应用型设计人才。

关键词:创意设计;工程实践;跨界融合;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国家对产品设计的新要求,产品设计专业逐步摆脱纯外观设计的定位,结合社会需求走向跨界融合的新方向。武汉纺织大学依托纺织优势学科,将纺织品工艺、纺织品文化、纤维艺术融入产品设计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积极探索创意设计与工程实践互融的产品设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一、产品设计人才培养总体规划

传统的产品设计专业人才培养侧重于产品外观形态的塑造和艺术审美能力的培养,这与社会需求以及国家产业调整战略要求有一定的差异。立足于产品设计专业的综合性和交叉性特点,以创意设计与工程实践互融为目的,以纺织纤维艺术与产品设计跨界融合为特色,宏观的建构课堂教学链、创新实践链、校企合作链三大人才培养体系,实现产品设计课程结构的递进化与系统化、实践教育体系的层次化与深入化,产品设计人才培养的社会化与职业化。

二、创意设计与工程实践相融合的产品设计课程设置

查看全文

应用型IC设计人才需求分析

摘要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促使人才需求量增加。本文通过对我国市场调查,得出应用型集成电路设计人才是该行业目前大量需求的人才,并从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IC设计需求分析

随着我国IC产业的迅速发展,相应人才的需求量也日益增加。根据上海半导体和IC研讨会公布的数据,08年中国IC产业对设计工程师的需求将达到25万人,但目前国内人才数量短缺这个数字不止几十倍。例如我们熟知的威盛虽然号称IC设计人才大户,但相对于其在内地业务发展的需要还是捉襟见肘,其关联企业每年至少需要吸纳数百名IC设计人才,而目前培养规模无法满足。而在人才的需求中,应用型IC设计人才更加受到欢迎。

一、IC设计人才短缺

2008年,全国集成电路(IC)人才需求将达到25万人,按照目前IC人才的培养速度,今后10年,IC人才仍然还有20多万人的缺口。这是08年4月21日在沈阳师范大学软件学院举行的国家信息技术紧缺人才培养工程——CSIP-AMD集成电路专项培训开班仪式上了解到的。同样有数据表明,近日,从清华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了解到,目前全国高校设有微电子专业总共只有10余个,每年从IC卡设计和微电子专业毕业的硕士生也只有二三百人。在国内大约仅有不足4000名设计师,而2008年,IC产业对IC设计工程师的需求量达到25万-30万人。有专家预测,到2008年底仅北京市IC及微电子产业就将超过2000亿元人民币,而到了2010年我国可能需要30万名IC卡设计师[1]。未来我国IC卡设计人才需求巨大。目前中国每年从IC设计和微电子专业毕业的高学历的硕士生只有数百人。中国现有400多所高校设置了计算机系,新近又特批了51所商业化运做的软件学院。但这些软件学院和计算机系培养的是程序员。中国目前只有十来所大学能够培养IC设计专业的学生。因此IC设计专业人才处于极其供不应求的状态。可以这样说,这是因为我国很大程度上是没有足够的IC设计人才。

专家指出,我国IC设计人员不足的一个重要的原因是IC设计是新兴学科,国内在此之前很少有大专院校开设IC设计专业,现在从事IC设计专业的人才,大部分是微电子、半导体或计算机、自动控制等相邻领域的理工专业毕业生,但是和实际的IC工作比起来,还是有差距,学校并不了解企业需要的是什么样的人才。所以,许多IC设计企业只能经常从应届毕业生中直接招聘人才再进行培训。此外,IC设计的实验环境要求,恐怕所有的高校都没有能力搭建。据了解,建一个供30人使用的IC实验室,光是购买硬件设备就需要15万美元。

查看全文

高校艺术设计人才培养调研报告

工作室作为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一种常规模式,被当前我国普通高校普遍推行。随着时代的变迁,人才培养需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动手实践的能力早已不能满足社会“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客观需要。诸多院校艺术设计人才培养停滞不前,特色不明显,工作室内涵肤浅,实践教学内容单一,学校对工作室的定位不太清晰,导致以工作室为载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弊端不断显现。因此,基于工作室实践教学改革与建设势在必行,已成为众多高校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改革研究的重要课题。为了针对性地找到解决这一问题的依据,笔者研究团队展开了为期三年(2016年8月至2018年10月)的普通高校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现状抽样调查,调查的内容主要包括:1.行业对设计人才核心能力与素养的需求是什么;2.设计师工资与生活现状;3.高校设计人才培养定位特色;4.高校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设置;5.高校设计类大学生年均阅读数目数量;6.高校设置工作室的情况;7.设计工作室定位的清晰度;8.高校设计工作室的管理模式;9.工作室招收学生的条件与要求;10.学校对工作室的建设支持情况;调查的范围为成都、武汉、长沙、广州、杭州等中部地区五个城市,每一座城市选取5所设置有设计工作室的普通高校和5家设计企业;调查的方式为现场参访及电话咨询。根据调查的情况,分析报告如下:

一、当前我国设计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一)技能基本满足市场应用需求,但创新应变能力较弱。我国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普遍是以应用型人才为特色,改革开放以来高职高专作为高等教育中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培养了大批满足市场需求的高级技能型人才赢得市场的青睐。近5年来,伴随着我国教育部要求600所普通高等院校逐步向应用型技术大学转型这一改革举措的实施,我国大部分新升格的一本、二本院校的设计人才培养基本上走向应用型和技术型的发展道路,诸多本科院校也仿效高职院校打出了“零距离上岗”、“订单式培养”、“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等旗号的方式继续扩招设计类专业学生,设计类专业在全国本专科院校中的覆盖率非常大,几乎名列前茅,每年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成井喷态势发展,从而导致教育部不得不亮出红牌以限制这类现象的盲目发展。尽管这系列措施对于满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需要,以及推进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保障人才的就业率等重要方面,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促进作用,但人才培养标准化和批量化,大大脱离了社会对人才需求的格局与定位。我们随处可见当前的设计师软件操作不错,制作工艺熟练,但依然有大量找不到合适的工作,然而市场上又的确需要人才,问题出现在哪儿呢?通过调研企业,我们得到:当前的人才的确非常“专”,但这个专不是专家的专,而是专门的专,这类人才对于跨越新领域的问题束手无策。诸多企业管理者反映,应用型设计人才有一个巨大的缺陷就是把设计当成版式或效果图来做,千篇一律,没有创新,不能应对大项目和综合性项目的高要求与高标准,后期在公司的培养上基本上跟不上公司发展节奏。可见,目前市场不缺一般的设计师,而主要缺可持续发展的高端创意型研发人才。(二)对设计本身研究理解尚可,但对设计服务对象及所从事的行业研究缺乏。从参访的中部城市普通高校过程中,我们所在高校图书管理系统查询到设计类专业在读生进图书馆阅读书目的数量人均每年3.4本。另外,我们从设计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中了解到鲜有涉及相关产业、营销、商业模式、消费心理等方面的课程。可见,这些专业的学生依然备受“专”的影响,通常是讲起设计本学科领域的知识时,发表意见往往是头头是道,但正是由于专,学生对其他学科事物普遍缺乏兴趣,摄取的跨学科的信息量太少,面对交叉学科的新问题和综合性问题,往往难以应对。进入工作岗位后,这类学生由于工作业务的繁忙,更加无暇顾及学习拓展,往往习惯于闭门造车。通常是脱离设计服务对象与体验对象,不了解行业的基本标准与做法,为设计而设计,必然时时处处令客户不理解、不满意,从而最终导致客户丢失。例如笔者所创公司主要定位于教育与儿童发展领域,客户一般是校长、园长、教育投资人,而公司新来个别的毕业生由于知识的局限性,不懂教育,亦不懂营销,就出现过与客户沟通不畅反复修改的现象问题,设计师以为客户刁钻,而客户觉得设计服务跟不上需要,对设计及品牌有所质疑。(三)自我表现意识强烈,但设计服务意识淡薄。从企业调查中得知,现在的设计类毕业生个性非常强,但从设计师职业的需求角度而言,服务意识有待提升。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高等学校人才培养对人才的个性培养没有立足在内涵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之上,而往往停留在过分强调个人主观意识上,这类的学生忽略一个根本性的身份定位问题,那就是设计不是以表达自我的纯艺术,而是服务他人的应用艺术。他们往往自命清高,锐气十足,但殊不知自己的设计工作与餐饮、足浴等商业服务类的工作无异。被2008年《时代》杂志选为“世界最有影响力的百大人士”日本著名艺术大师、kaikaikiki有限公司负责人村上隆先生,在其《创造力极限》开篇就讲到了一句震撼人心而极富深度的话,“艺术家是位于社会最底层的位置,要是没有这种自觉,就无法在这业界生存”。由此可见,现在的青年设计类大学生真有必要在选择走向艺术之路之间就要彻底明白这一处世价值观,否则,就往往陷入服务意识淡薄而怀揣莫名的优越感自以为是而不自知的泥潭。(四)责任心与应急能力不错,但个人品牌营销能力欠缺。这里所指的责任心与应急能力,特指针对设计师自己手头的活儿,而在此之上的所谓增值服务的要求,对于企业管理者来说是基本妄想,设计师不是不答应就是基本做不好。我们从调查的企业中了解到现今几乎所有的公司都有设计师加班现象,由于项目分配基本上是底薪加提成再加奖金的模式,做得多自己赚得多,因此现有的设计师对加班赶单抱持默认的态度。所谓个人品牌营销能力,即设计师通过服务交流基于展示设计个人魅力,所具有的额外价值创造能力、影响力、说服客户的能力、讲故事的能力等综合素养。通过调查了解到,现行高校艺术设计专业鲜有开设营销策划类的课程,某些高校尽管开设,但任课教师基本上没有任何实战经验,往往是照本宣科,也激发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师生双方完全是为了拿课时拿学分而应付了事。因此,这类学生毕业上岗后,无法理解市场隐藏各种交流上的困难与险阻,无法向客户展现个人作为一名优秀设计师所具有的综合素养。(五)注重追求设计个性与个人形象打造,但个人文化底蕴根基不足。现有的高等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招生对象基本上是高考美术生,这类学生绝大部分不是因为自己对美术的兴趣爱好,而是自己本身文化成绩比较差,对高考升学无望,而被迫选择走上了“艺术之路”的。在高中阶段,由于管理普遍相较文理科生的松懈性和缺乏设计类学科教师教育引导,导致现在的青年学生走向了另一个可笑误区:从现有青年设计类专业毕业学生的穿着打扮来看,个个基本上是个性十足,文艺范儿十足,但他们文化素养普遍不高,遇到基于特色或组织机构文化理念的设计要求时,往往是力不从心,无法进行设计概念的梳理与定位,从而导致设计方案无法打动客户。设计的灵魂在于创意,创意的灵魂在于文化。文化是设计创意的种子和源泉,只有深耕和深挖才有可能遇见珍奇。(六)行业整体薪资水平还行,但个人生活品质不高。我们从调查样本企业了解到,毕业两三年的设计师基本上可以拿到每月5000~6000元人民币的薪资,这一工资水平跟笔者所在高校副教授这一级别教师所拿到手工资基本上是持平的。再调查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线城市,80%设计师可以拿到10000-20000万,有些特殊岗位能拿到几倍于这个数。可见设计行业整体水平还行。前面有讲到设计师加班加点是家常便饭,这类人群不仅生活在社会的底层,而且养成经常熬夜与长时间坐着办公不爱运动的习性,导致大部分设计师身体处于亚健康状况,甚至有不少设计师患上高血压、慢性肾病综合症的等疾病,长期处于生活质量跟不上的状态,从而对工作和家庭造成了诸多困扰。

二、当前高校艺术设计工作室人才培养的误区

笔者通过近三年来参访中部五个城市30余本专科院校的工作室,发现工作室的确早已成为学校设计类专业办学的一大亮点和特色,但深度交流起来,主要有以下值得反思的地方:(一)注重接单生产,忽视了基本的课程教学。调研的这30余所高校中,有20所有过接单生产用于教学,基本上能够把商业项目融入课堂。另外,有6所高校工作室将每学期的专业课程打包交给了工作室的老师,取消了以班级制在教室正常上课的形式。这一改革方式,尽管顺应教学与市场接轨的要求,但忽略了其中教学的过程管理和考核评价,从而导致诸多学生没有经过系统的科学训练,学生能力往往是稂莠不齐。(二)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忽视了设计问题及理论研究能力的培养。调研的这些高校中,几乎所有工作室都有接单生产或指导学科竞赛或虚拟项目等实践环节,但鲜有注重设计调研、设计管理、设计哲学、设计方法论、设计行为学、设计心理学、创造学、市场营销学、风水学等相关理论的研究或具有主题的研讨和思辨活动。而这些学科知识,是一名设计师职业发展和能力晋级的核心素养。(三)注重优质生与专业对口生的培养,忽略了兴趣生与跨学科专业学生的混合培养。调查结果显示,80%的工作室接纳的学生均为本专业学业成绩好的或比较灵活的优质学生,96%的工作室基本不招收非专业的学生,个别招收的学生也主要参与接待泡茶等工作。实际上,任何基于学分获取、就业、额外指导、社交等基于压力系统影响下的所进入工作室学习行为均不是学习的真正本质。所谓学习的本质,即是基于原发性的兴趣主动驱动,把工作室和设计事业作为自己人生梦想与追求而进入工作室学习的实践行为。当前设计所面临的问题早已超越工业时代的所面临的规范化、集中化的时代,现在设计跨入全案设计、服务性设计和系统性设计的时代,即从营销、预算、品牌、文案、空间、环境、包装、展示、信息媒体、互联网技术、消费行为、体验、工程、推广等全方位地提供系统性服务,设计不仅解决了物与物或人与物的关系问题,而升级到解决人与物及环境,人与事及势之间更为复杂的关系问题。因此单一的血液,无法供养现代设计行业发展复杂多元的神经。(四)注重教师个人发展规划,忽视了学生的发展规划。调查结果显示,拥有工作室的教师明显呈现两种发展态势:一种是基于职称晋升的压力与现有工作室的条件支撑下,教师基本上对自己的个人发展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和愿景设想;另一种是基于与社会市场的接触而顿生价值感,激发了未来走向创新创业的道路。然而,对于工作室的学生,教师往往采取的态度是“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换了一轮又一轮,缺乏对学生的职业规划的指导,大部分学生走出去后依然不知道自己所处于社会的最底层,不明白自己的奋斗目标与职业理想是什么。(五)注重工作室人才培养的物质环境建设,忽视了工作室的内涵建设。从参观考察这些院校工作室的直观感受而言,70%的工作室所布置的环境及设施设备配套得基本不错,氛围很好,例如上海的一所高等院校工作室设在一所公园湖面上的现代建筑空间里,设备齐全,经费充足,每年达到6000万的建设预算,用于对外培养国际某某特色人才,仅仅一间材料室都是采用智能控制,各种温度、湿度、电离子等相关指标体系眼花缭乱,当时感慨那些材料真是像产房婴孩被悉心呵护一般,实在令人眼羡。但从“产教学研创”这些内涵指标体系考察,发现工作室有诸多不完善的地方,工作室负责人也拿不出足够出色的教学成果,实在令人惋惜。(六)注重工作室人财物的投入,忽视了工作室的效益评估。从调查结果显示,工作室硬件建设基本不差,30%的工作室,每年另外还有一定的建设经费或相关项目经费用于继续投入与建设。尽管工作室成为各高等院校接待参观考察交流所必带的常规路线,但绝大部分学校仅止于此,由于对工作室疏于管理,工作室教学成果建设达不到预期,人才培养特色与质量还不是很理想,每年没有进行效益评估,有的只是要求提交一个总结为院系实践教学提供支撑材料。而笔者认为,工作室的内涵建设可以从“产教学研创”几个要素来进行系统督导评价。

查看全文

广告设计人才培养模式与创新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广告行业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革。数字营销基于信息技术发展而生,而在数字营销背景下,国内外广告行业对广告设计人才的需求也在发生着重大变化。如何培养创新性、复合型的广告设计人才已经成为我国广告行业发展的关键所在。当前,我国高校对广告设计人才的培养依然局限于传统的培养模式,不能够很好地满足社会对广告社会人才的需求。为此,急需在广告设计人才培养模式上进行创新与研究,探索广告设计人才创新培养新路径,以期培养更多的高素质广告设计人才。

关键词:数字营销;广告设计;人才;培养模式

数字营销背景下,广告行业作为一种典型的依附性第三产业,其发展状况与宏观经济、国家政策等密切相关,也与行业人才培养建设有直接关系。当前,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广告设计人才的培养都在发生着重大变化。一方面,数字时代的到来,为高校广告设计人才培养提供新的契机与方向;另一方面,数字营销的深入发展,广告领域对广告设计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带动着高校广告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因此,基于数字营销视域,对广告设计人才培养趋势深入探析,寻找其科学创新的培养模式,培养更多的适应数字营销环境的广告设计人才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一、数字营销环境下广告设计人才需求趋势

(一)工作岗位需求

当前,我国数字营销类广告公司对广告设计人才需求正在从传统的单一性人才向复合型人才需求上转变,多数广告公司设置了策划类、市场类、服务类等职能岗位。从国内广告公司工作岗位对广告设计人才的需求趋势分析,需求缺口主要涵盖策划创意类、媒介公关类、市场销售类、客户服务类、技术类、管理运营类等岗位。其中,技术类是数字营销行业不同于传统广告行业的典型岗位之一,此类岗位对数字媒体技术与投放、大数据与广告技术、数字整合营销等技术类人才需求量大。①从岗位需求的整体角度出发,技术类、策划创意类占据整体的60%以上,并且集中在沿海与中西部发达城市。其次,不同类型的数字营销公司均对策划创意类人才呈现出高度需求,岗位需求量一直呈现出递增态势。此外,结合当前国内广告设计人才需求特征来看,许多新兴的广告公司对创新性人才需求有增无减,并表一工作岗位且在数字营销与新媒体应用方向上设置了大量的岗位,例如电商营销、社会化媒体营销、大数据营销等。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