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组织范文10篇

时间:2024-03-12 02:31:21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社会组织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社会组织

社会组织管理调研报告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社会加快转型以及国际交流日益增多,社会组织逐步兴起,影响作用日益扩大。加强社会组织管理,支持社会组织的发展,发挥其应有作用,实现中共十七大提出的“发挥社会组织在扩大群众参与、反映群众诉求方面的积极作用,增强社会自治功能”的要求,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战略布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社会组织发展状况及其作用

社会组织是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以非营利、独立性和志愿性为特征,为实现特定目标而建立的共同活动的社会群体。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在多种因素的共同推动下,我国在社会转型期出现了社会组织快速发展的新情况。一是数量猛增。据民政部门统计,截至2006年底,依法登记的社会组织已经超过了35.4万个,其中社会团体19.2万个,民办非企业单位16.1万个,基金会1144个,比1988年增长了78.7倍,年均增长46%。另据一些研究机构分析,我国目前各类社会组织多达800万个,剔除不需注册的人民团体等至少也有300万个。二是总体实力逐步增强。据民政部门不完全统计,我国社会组织总资产规模已超过1000亿元,2006年底,参加年检的1646家全国性社会组织总资产达136.8亿元;社会组织吸纳就业426万人,注册志愿者、社会工作者和义工达2511万人。三是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由初期的社会慈善、扶贫救助为主拓展到工商服务业、农业、科学研究、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生态环境、社会服务、法律、职业及从业者组织等十几个领域,其中慈善组织和基层社会组织发展较快。

近年来,作为一种新型的组织形式,社会组织为增强社会自治功能、实现政府行政管理与群众自治有效衔接和互动,提供了组织平台,成为人民群众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实践社会良性治理的重要载体。在经济领域,行业协会、商会成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催化剂”和“助推器”,促进了经济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在政治领域,社会组织在扩大人民民主、引导群众有序参与、增强社会自治、协调利益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在文化领域,学术团体和民办文化服务机构,聚集了成千上万专家学者、专业人才,通过广泛的学术研究和学术交流活动,促进了科技创新和普及应用,推进了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在社会公益领域,社会组织积极从事减贫济困、救灾防灾、安老抚幼、扶弱助孤、助学助医等公益活动,弘扬了尊老爱幼、团结互助、关心他人的良好社会风尚,促进了社会和谐。在社会管理领域,社会组织配合政府职能转变,承接部分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职能,使社会多样化需求得到进一步满足。在对外交流合作领域,社会组织在配合我国政府外交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对促进祖国统一、树立我国良好形象,共建和谐国际环境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当前社会组织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社会组织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一是与全球社会组织相比,发展数量总体偏少,发达国家每万人拥有社会组织的数量一般超过50个,而我国目前万人拥有的社会组织数量仅为2.7个,不仅低于发达国家,而且低于发展中国家。二是经费紧张、人才缺乏、能力较弱。美国2006年捐款额达到2950亿美元,占GDP的2.5%,有1亿多人作为志愿者参加公益活动。我国GDP总量为美国的17%,但社会组织动员社会资金规模仅为美国社会组织的0.24%。经济活动规模、吸纳就业能力和国民经济贡献度不大。

查看全文

社会组织管理方案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我县社会组织登记管理工作,维护社会组织的合法权益,规范其依法开展活动,根据《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250号)、《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国务院令第251号)和《省社会团体登记管理办法》(省政府令第217号)规定,结合本县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社会组织为我县行政区域内依法登记的社会团体和民办非企业单位。

第三条成立社会组织,应当经其业务主管单位审查同意,并依照《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和《省社会团体登记管理办法》的规定进行登记。

第四条县民政部门是县人民政府的社会组织登记管理机关(以下简称登记机关)。县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或县人民政府授权的组织,是有关行业、学科或者业务范围内各类社会组织的业务主管单位(以下简称主管单位)。

第五条对社会组织实行登记管理机关和业务主管单位双重负责的管理体制。

查看全文

社会组织党建调研报告

改革开放以来,**县随着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的调整,社会利益的主体也日益多元化,新社会阶层的产生、发展以及壮大成为必然。涉及种植、医疗、养殖、营销等社会团体、协会、民办非企业组织遍布城乡。据民政部门统计,全县新社会组织(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117家,从业人员6400余人,其中党员171人。新社会阶层组织拥有固定资产3600余万元。这些组织办公地点固定,领导机构健全,人员分工具体,章程制度完善。

一、我县新社会阶层党员队伍特点

调查显示,我县新社会阶层中的党员队伍有其自身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年龄结构合理。全县各类协会组织中从业人员6400余人,党员171人,35岁以下14人,占8.1%,30-45岁党员118人,占69%;50岁以上39人,占22.9%,不难看出,这些新社会阶层中的党员以中青年为主,年富力强,经验丰富。二是有一定的文化素养。我县新社会阶层中高中以上文化的党员66人,占38.4%;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69人,占40.3%;并且他们有较深的社会阅历,市场经济意识强,专业技术熟练,协会组织中的党员身份的负责人普通具有较高的组织管理经验。三是展示自我价值的愿望强烈。新社会阶层中的党员多数来源于农民,他们本来就是劳动者,对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的敏感性和认识程度较深,他们一方面去赚钱,一方面主动在实践中学习政策、掌握政策、运用政策。

二、我县新社会阶层中党员、党组织在社会建设中发挥的作用

据统计我县117家新社会组织,仅40余家协会、合作社辐射带动周围农户13050农户,**年创产值1354万元,实现利润176万元。仅**年,全县新社会组织自行组织技术培训达到1.7万人次,引进项目资金3100万元,收集各类信息470余条,流通于社会组织之间的创业资金达到2100万元,解决社会剩余劳动力1300余人,新社会阶层的规模及社会贡献日益明显。

三、我县新社会组织中的党员及党组织建设情况

查看全文

加强新社会组织党建

**镇共有新社会组织9个,其中,有3名以上党员的新社会组织8个,共有会员1123人,其中专职党员会员2人,兼职党员会员51人;建立党小组3个。今年以来。该镇对新社会组织党建工作进一步进行了规范,进一步强化了新社会组织的党建工作。

一、广泛宣传引导,提高业主思想认识

充分利用会议、标语、黑板报、座谈会等形式,大力宣传新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积极营造氛围,深化业主对新社会组织党建工作重要性的再认识。结合全镇正在开展的机关效能建设活动,要求各站所大力关心新社会组织的工作。在深入宣传的同时,积极主动为他们提供优质、高效服务,以赢得他们对党建工作的认同。

二、深入调查研究,摸清新社会组织底数

近期,镇党委组成工作组,深入相关单位,了解新社会组织党组织的基本情况及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特别是加大对奶牛合作社党组织情况的摸底调查,努力做到底数清、情况实、思路明,有的放矢开展工作。通过座谈、走访、下发统计表等形式,对新社会组织党组织普查登记,及时建立台账和信息库。

三、健全工作制度,加大对新社会组织的领导力度

查看全文

社会组织党建设计划

为贯彻落实党的**大和省委工作会议精神,扩大党的工作覆盖面,保证和促进新型经济社会组织(以下简称“两新”组织)健康发展,根据中央、省委、青岛市委有关要求,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大和省委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拓宽领域、强化功能和“量上扩张、面上覆盖、点上突破、质上提高”要求,坚持一手抓组建、一手抓作用发挥,努力扩大党的工作覆盖面和党在“两新”组织的影响力,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为促进“两新”组织健康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二、目标任务

今后五年,“两新”组织党的建设的基本任务和目标要求是:抓好私营企业、外商投资企业、社会团体、社会中介组织和民办学校等“两新”组织党组织的建立健全工作,积极探索党组织发挥作用的有效途径,努力提高“两新”组织党建工作水平。到**年底,全市“两新”组织党组织组建率明显提高,党的工作的覆盖面明显扩大,党员队伍明显壮大,党组织和党员作用明显发挥,凝聚力、战斗力明显增强,党的建设得到明显加强。做到“两新”组织发展到哪里,党组织就组建到哪里,党的工作就开展到哪里,党组织和党员作用就发挥到哪里。具体任务和目标是:

——党的工作覆盖面明显扩大。**年底前,具备条件的“两新”组织全部建立党组织。**年起,凡新成立的“两新”组织,具备条件的要同步建立党组织。暂不具备建立党组织条件的,全部派驻党建工作联络员,实现党的工作的全覆盖。

查看全文

市民政局社会组织监管意见

各镇、街道办事处社会事务办公室:

为深入贯彻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城乡和谐社区建设的意见》,加快推进社区社会组织建设,规范社区社会组织管理,更好地推动我市社区的健康发展,结合我市实际,现就培育发展和规范管理我市社区社会组织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党的十七大关于“重视社会组织建设和管理”、“发挥社会组织在扩大群众参与、反映群众诉求方面的积极作用,增强社会自治功能”的要求,坚持“培育发展与监督管理”并举的基本方针,大胆开拓,与时俱进,积极探索社区社会组织培育与管理工作的新路子和方法,初步建立社区社会组织科学的管理体制和创新发展机制,全面推行登记与备案相结合的制度,充分发挥社区社会组织在构建和谐社会、加强社区建设中的作用。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强化基础与开拓创新相结合。按照“政策推动、项目带动、网络联动、整合发展”的工作模式,进一步理顺现有社区社会组织管理体制机制,健全完善各项管理制度,推进社区社会组织培育与管理工作步入规范化、法制化轨道。在此基础上,把握规律,抓好试点,摸索经验,推动面上工作的开展。

查看全文

社会组织党委工作报告

二0一一年市社会组织管理工作在局党委的坚强领导下,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六中全会和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有关精神,以大力开展“三项建设年”“四帮四促”和创新争优活动为指导,坚持积极培育和监督管理并重的方针,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开拓创新,较好地完成了全年工作任务。截止10月底,全市共有社会组织1510家,其中社会团体713家,民办非企业单位797家,涉及群众八十万人。今年2月19日中央省、部级以上主要领导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召开后,社会组织管理出现三个明显变化。一是民管工作从登记本位向管理本位转变;二是行政工作向执法专业化、综合性、政治性、统战性工作转变;三是民管工作从相对边缘性工作向省、市领导亲自过问的重要工作转变。为此我们及时充实了工作安排调整了工作思路,除圆满完成目标任务外,按照“摸清情况,找准方向,明确体制,落实措施,扎实推进”的思路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现就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2011年工作情况

1、全力落实中央、省委、市委精神,强力推进加强和创新社会组织管理相关工作。

为贯彻中央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的有关要求,根据《中共市委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结合市实际情况,在红生局长、萍丽副局长亲自指导下起草了《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组织登记和管理的意见(代拟稿)》文件。起草阶段为使《意见》符合实际更趋合理,除了请示省厅等上级部门,还发函21家有关部门及10家具有代表性的社会组织征求意见,并根据反馈意见对代拟稿进行了修改,力求文稿博采众家之长,具有针对性、系统性和创造性。文件体现了强化领导、加强管理、培育引导、一口登记、积极扶持、严格监管、夯实基础、加强宣传等工作需要,对未来一个时期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现《意见》已通过市长办公会、市委常委会,近期将以两个办公厅名义颁布实施。文件出台不仅在全省具有创新意义,更为今后一个时期我市社会组织管理建设创新工作奠定了基础,得到了市委、政府和省厅有关领导的肯定。

我局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重要精神,把社会矛盾的特殊性与社会力量的积极性、社会组织公益性结合起来,配合统战部门引导动员企业家、宗教团体负责人、派人士、社会人士、专业人士等社会力量组建和谐促进会参与社会矛盾排查调处取得明显实效。目前,各级和谐促进会共筹集社会力量化解社会矛盾专项资金近七千万元,投入帮扶资金2562万元,成功化解历史沉积和突出社会矛盾206个,惠及群众18000余人。和谐促进会的成立和运行,有效弥补了政府在社会管理中的不足,对社会矛盾调处机制由一元向多元转变,由刚性向弹性转变进行了积极探索,走出了一条引导社会力量履行公益责任、化解社会矛盾的新路子,为推动全市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做出了积极贡献。

2、继续推进社会组织党组织创先争优活动,夯实社会组织党建基础和阵地建设。

查看全文

社会组织管理制度改革思考

较之于以往社会组织改革的局部调整、小修小补,此次社会组织管理制度改革,无论是在改革性质、改革目标上,还是在改革内容、改革步骤上,都属于顶层设计的范畴。而这种顶层设计的改革方略,对于建立现代社会组织体制、促进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对于推动政府的职能转变、政府与社会的协同治理,对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改革社会组织管理制度是建立现代社会组织体制、促进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的重要途径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社会组织发展速度很快,迄今已初步形成了门类较为齐全的体系,并越发地显示出强大的自主性、自治性功能,但是,从整体上来看,较之于发达国家的社会组织发展状况,我国社会组织仍处于培育程度不够高、内部治理不合理、能力建设不规范、作用发挥不明显的滞后发展阶段。从数量上看,每万人拥有社会组织数,发达国家每万人拥有社会组织一般超过50个,发展中国家一般超过10个,我国不到4个;世界34个国家社会组织支出占GDP的比重平均为4.6%,发达国家为7%,我国仅占0.55%;从社会组织就业人员的规模看,一些国家占全部就业人员的3%以上,而我国仅占0.7%[1]。从组织建设上看,个别社会组织经费来源单一,经济困难,难以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人员老化问题严重;个别社会组织过于依赖政府部门,缺乏自主运作、主动服务的能力,甚至与政府部门或其下属机构“一套人马两块牌子”,成为“二政府”;还有的社会组织机构不健全,内部治理不完善,民主管理不落实,活动开展不规范,有的甚至热衷于乱评比、乱发牌子。而且,在原有双重管理体制的掣肘下,登记管理机关和业务主管单位及相关职能部门职责不清,登记管理机关力量薄弱、监管服务保障不足,“省一级登记管理机关基本没有执法队伍,70%的县市没有专门机构和专职工作人员,难以全面有效履行登记、监管、执法等职责”[2]。这一系列问题的存在,影响了现代社会组织体制的建立,进而阻碍了社会组织的健康有序发展,改革现行社会组织管理制度已迫在眉睫、势在必行。社会组织管理制度改革旨在通过改革社会组织登记管理制度、建立健全社会组织管理体制等途径,促进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比如,通过引入竞争机制,探索“一业多会”,改变行业协会商会行政化倾向,增强社会的发展活力,并以此激励社会组织强化自身能力建设;通过实施行业协会商会类、科技类、公益慈善类、城乡社区服务类社会组织直接登记制度,有效解决社会组织登记门槛高,特别是草根组织登记难问题;通过建立健全统一登记、各司其职、协调配合、分级负责、依法监管的社会组织管理体制,明确登记管理机关和业务主管单位及相关职能部门职责,解决“重登记轻管理”以及缺乏部门综合协调问题,实现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

(二)改革社会组织管理制度是推动政府职能转变、政府与社会协同治理的必然要求

“政府职能反映了政府活动的基本方向和主要作用,必然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不断调整和转变。政府职能转变始终是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任务,贯穿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过程。”[3]政府职能转变的目的是为了打造一个更富效率、更具竞争力的政府。过去很长一段时期里,受传统计划经济体制束缚,政府“重审批、轻服务”,“重准入、轻监管”问题突出,政府效率提升遭遇巨大瓶颈。在这种情况下,实现政府职能转移成为破题之选。政府职能转变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厘清政府与社会的关系问题,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催化剂”、“减压阀”的社会组织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能较好地承接来自政府的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各项职能的转移。在经济调节、市场监管方面,社会组织尤其是行业协会,有力配合政府开展宏观调控,在规范市场秩序、开展行业自律、制定行业标准、调解贸易纠纷等方面,已经成为市场经济体系不可或缺的力量。而在社会管理、公共服务方面,大量的民办教育、医疗、卫生、社会福利、体育等机构,发挥贴近群众、了解群众、机制灵活的特点,向社会提供了更为优质、便捷、多元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使社会的多样化需求得到有效满足。比如,1998年将机械、冶金、煤炭、纺织、轻工、石油化工等工业部门撤销并转变为行业协会后,我国汽车、钢铁、煤炭、纺织、家电等工业不仅没有削弱而且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这些实践证明,社会组织能够承接政府转移职能,能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产业事业健康有序发展。在传统的社会组织管理制度框架下,受到培育和监管环境方面的限制,社会组织在承接政府职能转移方面发挥作用的空间和余地都很小,且由于社会组织行政化倾向明显,社会组织与政府仍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这就为政府职能转移带来诸多困难。此次社会组织管理制度改革旨在要通过引入竞争机制、淡化行政色彩及强化重点培育等措施,凡适合市场、社会组织承担的,都可以通过委托、承包、采购等方式交给市场和社会组织承担,以此激发社会组织的自主发展活力。可见,通过改革社会组织管理制度,能够更好地培育承接政府转移职能的主体,有利于进一步解决好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问题,有效激发市场和社会的创造活力,进一步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内生动力。在这方面,中央层面已经率先做出动作。2013年7月31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将适合市场化方式提供的公共服务事项,交由具备条件、信誉良好的社会组织、机构和企业等承担[4]。社会组织的健康有序发展和政府职能的转变,也为政府与社会的协同治理创造了条件。“近年来,社会管理陷入了高成本、低绩效和信任危机的困局。协同治理理论为解决该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5]基于政府治理水平和社会发育程度的考量,社会协同是当前中国社会建设中政府与社会间关系的现实选择。所谓协同治理,就是国家(政府)、市场(企业)和社会(社会组织)协同承担社会治理职能,通过制度化设计,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以期实现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社会治理目标。其实,协同治理也是未来实现合作治理的必要步骤。“合作治理与传统公共行政的一个重要区别在于:它打破了公共政策政治目标的单一性,使政策走出单纯对政治机构负责的单线的线性关系形态。”换言之“,政府必须在政策目标实现的过程中,与非政府的、非营利的组织,甚至与私人组织和普通民众开展广泛的合作”[6]。由此可见,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是实现社会协同和合作治理的基本要求,也是完善社会协同治理结构、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的需要。而社会组织参与社会协同治理功能的实现,有赖于政府职能的转变,有赖于社会组织自身的健康有序发展。如果政府不简政放权,政府职能不转变,社会组织就不能在参与社会服务等方面,更好地发挥出政府所不可比拟的功能和效能优势,也就失去了协同治理的意义。如果社会组织自身不能健康有序发展,即使政府简政放权了,政府职能转变了,社会组织也没有能力参与协同治理,因此也不可能在协同治理格局中拥有一席之地。

查看全文

社会组织管理制度创新策略

一、传统社会组织管理制度面临挑战

社会组织是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载体,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因素[1]。统一的登记管理机关和分散的业务主管单位容易导致权责不清,造成社会组织的日程管理混乱。各级民政部门负责社会组织的登记工作,在法律上是社会组织的统一归口管理部门。同时,相关法律法规规定,与社会组织业务范围相关的政府职能部门或政府授权的单位,作为社会组织的业务主管单位也要行使监督管理职能。这样,统一的登记管理机关和分散的业务主管单位在同一行政层级上分别对社会组织实施监督和管理。虽然这两个部门无论在法律上还是在实际工作中都存在协调和沟通,但部门视角和部门利益的不同,以及两部门在机构设置、人员配备、监管能力上的差异,使得社会组织在面对两个部门的同时,因部门政策的不同而无所适从;或因隶属的监督管理部门不同而享受到不同的政策待遇,引发社会分歧与矛盾,不利于公平的社会政策制度的制定和实施[2],还可能因登记管理部门和业务主管部门的管理衔接造成监管上的漏洞。资源在社会组织间分布的极端不平衡。依据国家统计局和民政统计部门公布的2009年的相关数据,经统计发现,中央级的社会组织占全国社会组织总收入的一半还多,收入排在前六位的地区的社会组织收入之和占到了2009年全国社会组织总收入的96%,余下23个地区总计所占比例仅为4.2%。总体来看,我国社会组织的发展呈现了两个不平衡。一个是地区间社会组织发展水平的极度不平衡,表现为经济发达地区的社会组织绝对数量、人均数量、组织规模显著高于欠发展地区的数量和规模。第二个是社会组织个体间发展的极度不平衡,表现为中央级、全国性组织的能力极大的强于地方性社会组织①。可以看到,无论在日常性还是突发性的社会捐赠资源的流向上,管理政策都深深的影响社会组织的收入,如玉树地震后,民政部门严格限定了可以接受公众捐赠的社会组织为其指定的15家等。

二、创新社会组织管理制度势在必行

从经济政治社会发展的大环境来看,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开始的经济变革和本世纪之初凸显的政治社会变革改变了社会组织管理制度设计基础;从社会组织管理体系本身来看,入口登记管理和日常过程管理的重要程度发生了变化。2004年,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昭示着新世纪以来我国公共管理理念从一元管理向多元治理的转变,并以国家政策文件的形式确立为我国的国家发展战略。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背景下,传统双重管理的社会组织管理制度设计亟需改革。双重管理从本质上将社会组织与政府置于相互对立的关系上[3],与社会组织作为政府的依靠力量、协同对象参与公共产品与服务的生产与供给的公共治理理念不相适应。双重管理制度产生于上世纪80年代,那时刚刚经历一次思想大辩论后的中国刚刚确定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作为基本国策,并不是所有人都从思想上理解、认同、支持这一发展方略。而能够发起成立社会组织并担任社会组织负责人的人群,也多寓于体制或与体制有较为密切的联系,同时也是具有较大社会影响和政治影响的人群。这就决定了那时的社会组织管理制度设计理念偏向保守一端,以限制、监管为主。此外,业务主管单位的设置有利于从专业性角度弥补纯粹登记管理部门的人力与专业管理上的不足,提升政府对社会组织的整体管理水平。这不仅是双重管理制度的历史功绩,在当今也是需要加强研究和完善的重要功能。但是,业务主管单位并不总是提供给社会组织足够的资源支持,特别是在与其业务范围或单位利益不是很相关的情景中[4]。在逐步取消业务主管单位,逐渐引入直接登记备案制度后,社会组织管理的重心由入口后移到日常性的流程管理。但由于社会组织的活动领域广泛,从环境保护、妇女儿童发展、扶贫、基础教育、社会服务、政策倡导、应急管理、野外救援、行业咨询与服务等等,再加上部分领域需要很强的专业知识,如野外通信、紧急救护等,单纯依靠登记管理部门的管理,力度是很不够的。一方面,登记管理机关的管理力量现在就不足以应对社会组织管理工作的需要,另一方面简单扩大政府力量又不符合服务型政府转型的政治改革趋势。在民不举官不究的治理思路下,一部分社会组织违规运作,影响了社会组织整体的公信力,造成很不好的社会影响,如2011年涉及红十会、中华慈善总会、世界杰出华商协会、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的欠规范管理事件。二是在群众高度信任政府的社会心理背景下,一旦社会组织的运作与管理出现问题,群众仍然会将矛头指向政府,认为政府管理缺位是导致社会问题的重要原因,这势必影响我党和政府的社会形象,不利于党的事业的积极健康发展。因此,亟需改革传统社会组织管理制度。

三、创新社会组织管理制度的政策思考

(一)变单纯重监管为管理与支持并重,进一步构建和完善促进社会组织发展的政策制度体系

查看全文

社会组织党建工作计划

一、进一步健全社会组织党建工作体制

要进一步健全社会组织党建工作联席会,进一步加强社工委同业务主管部门之间的协调沟通,形成推进社会工作的良好合力,为推进社会工作发挥作用。各乡镇和业务主管单位要明确党建责任股室和联络人,理顺党建工作体制,明确工作机构,完善工作机制,进一步加强和重视对社会组织党组织的领导和指导,并尽可能地对社会组织党组织给予各方面的帮助。

二、切实抓好社会组织党组织的带动作用

按照“先易后难、分类指导、有序推进、全面覆盖”的原则,在2014年基础上,加大对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的探索,不断扩大社会组织党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要着力打造社会组织党组织发挥作用示范点,积极探索兼职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方法和途径;积极探索社会组织党组织在社会生活生产中尤其是涉农生产、带动农民增收致富上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途径。

三、培育发展党员队伍,大力选树典型、培养典型、表彰典型

全年拟培养40名入党积极分子,拟发展至少10名新党员,拟培养树立3个基层党组织和3个模范党员作为先进典型。同时,按照非党积极分子考察制度,坚持标准层层把关,及时吸收符合条件的、工作在一线的优秀骨干分子加入党组织。在工作中,注重发挥一线党组织的作用,发现和培养社会组织中的党组织和党员典型,通过有效的指导,培养和树立典型,突出抓好典型示范带头作用,借助主流媒体和网络平台,通过多种形式介绍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示范典型的经验和做法,全面推进社会组织党建工作,增强社会影响力。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