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作用范文10篇

时间:2024-03-12 02:27:47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社会作用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社会作用

社会防灾减灾体系保险作用

1.保险与防灾减灾相结合的原则

保险与防灾减灾相结合原则是指订立保险合同的双方共同努力,采取措施,减少或消除风险发生的因素,从而降低保险经营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保险法基本原则。具体而言,保险防灾减灾的前提是双方基于合意订立保险合同;主体是保险人、投保人和被保险人,只有通过共同努力,才能达到保险防灾防损的预期效果;客体是保险人承保的保险标的;主要内容是为防止和减少保险标的损失而采取的各种措施。

2.保险在社会防灾减灾体系中的作用

2.1减少实际损失投保人、被保险人参加保险并不意味着其希望发生保险事故,他们参加保险的行为仅是为了在万一发生事故后能够在保险公司的帮助下及时有效的恢复正常的生产和生活。在大多数保险条款中只规定了对于保险事故所造成的直接损失的经济补偿。而保险事故一旦发生,很多隐性的损失,如因停产、不能及时履约等原因造成的损失却不能得到充分有效的补偿。通过加强保险中的防灾防损工作,减少事故的发生,可以更大限度的保障被保险人的利益。

2.2节约社会资本保险事故的发生导致社会财富的损失,虽然个人的某些损失可以通过保险得到经济补偿,但就整个社会而言,社会总量是减少的。保险防灾防损通过调查分析、检察监督、提供技术支持、采取安全预防措施等多种手段,降低事故率、缩小损失范围,节约社会资本,提高整个社会的经济效益。

2.3维护社会稳定保险业具有社会风险管理职能,由于业务的特殊性,其承担了较其他行业更多的社会责任,被业界称为“社会的稳定器”。长期以来,损失补偿被认为是保险最重要的功能,对促进经济增长和保障社会稳定起到重要作用。但有些损失是无法通过经济补偿弥补的,就像人死不能复生。做好防灾防损工作,提高社会认识风险、应对风险、控制风险的意识和能力,从而减少事故的发生比经济补偿更为根本,更符合保险的精神,有利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笔者认为这也正是保险被称为“人类文明发展至此最佳之制度”的深层次原因。

查看全文

档案社会作用研究论文

一、档案社会作用的表现

1、档案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从历史的角度看,档案是历史的记录,通过档案可以摸清历史脉络,了解重要史实,从历史的发展和演变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探索历史发展规律。从现实的角度看,档案是当今社会发展的真实写照,它记录了党和国家在经济建设、社会建设等方面的路线、方针、政策,让老百姓有广泛的知情权、参与权;档案是人类智慧的源泉,是社会文明的思想宝库,是科学研究不可缺少的第一手资料,借助珍贵的档案资料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可以减少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不断提高工作效率。

2、档案是社会宣传教育的生动资料。档案不仅记录了人们生产活动的全过程,而且还凝结了人们在各种社会活动中积累的经验智慧,是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素材。在社会发生深刻变革、信息传播途径日益多样化的新形势下,我们要通过各种宣传渠道传播文化,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动,充分发挥档案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重要作用,切实把档案馆(室)办成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通过举办档案图片展览、编辑出版图书、发表纪念文章等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内容丰富的教育活动,加深人们对历史文化的认识,增强民族意识、团结意识和发展意识,增强中华民族的身心力和凝聚力,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二、档案社会作用的拓展

1、档案是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的重要参考。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就是把为社会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构建和谐社会服务摆在档案工作的突出位置,做好经济领域的档案工作,规范企业档案管理,积极建立有利于民营企业发展的档案工作管理制度,使档案工作更好地为国民经济快速发展服务,为和谐社会建设服务。同时,我们还要紧扣人民群众目前最关心的“三农”、社会治安、社会保障体制、协调城乡发展、人口资源环境等问题,做好档案服务工作。

2、档案是实行对外开放、扩大对外交往的重要工具。档案是国家信息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改革开放和对外交往的过程中,通过对各种档案资料的综合分析、加工,发挥档案资源的信息交流、社会共享作用,客观、公正、真实地展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取得的巨大成就,展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力量,对扩大与世界各国交流和合作,增强与世界各国人民的团结和友谊,将起到积极的作用。首先,要建立档案信息网,将有关档案信息,如经济类、社会管理类、公共服务类、科普类方面的信息网上公布,使用户方便、快捷地查询到所需的档案信息。其次,要加大档案资源开放力度,满足对外文化交往需求。近几年,为扩大双边关系,多数国家以举办文化年的形式,加强两国之间的文化交往。如中澳两国共同挖掘档案史料,编辑出版的《莫理循在中国》等书籍,对追寻历史足迹、扩大两国人民的文化交流和失去世界和平起到了重要作用。三、提升档案社会作用的有效措施

查看全文

社会需求对商务英语的作用

一、商务英语教学的实践

1重视英语基础教学

英语基础教学是商务英语学习的根基,虽然社会大众对英语语言学习重视起来,国人的英语水平有普遍提高,但也不能忽视商务英语中英语基础知识教学。第一,教会学生学习英语的方法,摆脱死记硬背的弊病,真正地将英语教学从应试教育的泥潭中拉出来。语言的学习关键就是要会应用,不会用再好的成绩也是枉然。第二,树立学生正确的学习形态,引导和启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愉悦中牢固地掌握英语基础知识,为商务英语的更深层的学习打好基础。第三,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英语基础学习的重要性及英语基础学习在商务英语学习中的作用,主动地、扎实地进行商务英语学习。

2社会需求导向下的商务英语教学

商务英语教学是为涉外商务的各岗位群输送优秀人才的重要途径,在教学中必须完成对学生的知识实际应用能力的培训。首先,拓宽教学形式及内容,在进行英语专业教学的同时融入商务谈判技巧等教学内容。培养学生能说能写能用的能力。如组织市场营销、公共关系等教学内容。提高学生英语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其次,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一方面通过情景设计,让学生在角色扮演中体会未来职业的操作模式,缩短学习与实用之间的距离,使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有更强的适应能力。另一方面积极安排实训教学,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实训中获得锻炼的机会,提高他们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做到学有所用、工学结合。再次,要重视学生的德育教育,虽然德育教育与商务英语教学无直接的联系,但德育教育是人才培养的基础,商务英语的社会需求决定了学生将来的就业方向,他们的岗位将是展现我国人民精神风貌的窗口,因此应在商务英语教学中渗入德育教学,确保学生德智的综合发展,为社会提供德才兼备的人才。第四,与外企、外贸企业协商,为学生创造较多的参观学习机会和实习机会,让学生在真实的岗位上体会商务英语应用的重点,启发学生总结学习经验,指导学生抓住学习方向,顺利完成学业。

总之,商务英语教学的目标就是满足社会对商务英语专业人才的需求。因此,商务英语教学必须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不断地拓展教学视野,积极地创新教学理念,紧跟社会发展的步伐,为社会输送知识面广,工作能力强、适应力强、竞争力强的专业人才,提高社会对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的满意度。

查看全文

社会重大作用调查思考

一、通过加强法治建设,促进人的素质的提高

尽管和谐社会有许多要素,但必须以人为基本要素,因为以人为本是和谐社会的本质。那么,加快人的素质特别是人的法律素质的提高就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保障。

近几年来,宝应县以“四团一队一市”(普法讲师团、法律顾问团、法制文工团、法律援助志愿者团、送法小分队、"法律超市”)为载体,卓有成效的开展了普法教育,在增强公民法律意识,提高公民法律素质等方面发挥了较大作用;以创建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和推行企业职工代表大会为抓手,促进了民主议事决策制度建设,扩大了人民群众对政务、企务、社会事务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和选举权。特别是该县组织近千名机关干部与25周岁以下有六种情形(因家庭困难而中途辍学或生活窘迫的青少年;无职业在社会上游手好闲的青少年;因父母长期不和使家庭缺少温暖的青少年;因父母离异使家庭存有残缺、或因父母外出打工无人管教的青少年;涉黑、涉恶或有犯罪前科的青少年;经常进入网吧、游戏室或受黄色录像、淫秽物品影响而精神晃忽的青少年)的青少年进行“一对一”的帮助、教育和管理,在帮助社会青少年提高思想政治素质、解决学习、生活、工作等实际困难、优化成长环境等方面做出了实绩,实现了661名“催优”对象整体进步和零犯罪的目标。由于该县重视法律的普及,领导干部的决策失误在不断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率在不断下降,正在走向富裕的职工、农民参与民主管理的热情得到不断高涨,为“和谐宝应”的构建奠定了牢固的思想基础。

二、通过加强法治建设,促进社会人际关系的改善

被世界称之为东方一枝花的人民调解工作是加强法治建设的一项特别重要的手段,她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着愈来愈大的作用。近几年来,宝应县通过把人民调解与行政调解和司法调解有机结合,善于把艰苦化解各类矛盾纠纷的过程成为不断宣传法制、增强当事人自我控制能力的过程,不断消除不和谐因素和不断增强和谐因素的过程,妥善协调和正确处理人们之间的各种利益关系,努力实现好各个社会阶层群众的利益,该县各政法单位、群众团体积极协助县政府解决征地补偿安置、城市房屋拆迁、清欠工程款和农民工工资等直接涉及到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从源头上减少利益冲突和社会矛盾的产生;利用信息、社情分析及时反映百姓的疾苦和呼声,当好密切党群关系、干群关系的桥梁和促进人人友爱、家庭融洽、邻里团结、社区域敦睦的使者。特别是该县探索的重大矛盾纠纷“五预”(预测、预报、预案、预警、预防)的防范机制和“六字调解法”(切、理、法、析、整、联),既立足球于矛盾纠纷的预防,又着力于矛盾纠纷的及时化解,矛盾纠纷的调解率、调解成功率分别达到100%和99%,得到了中央综治委和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肯定。由于该县重视将矛盾纠纷早预防、早处置、早化解在萌芽状态,从全省信访重点控制县一跃成为全省安全县和全省信访工作先进县。

三、通过加强法治建设,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

查看全文

政府与社会的功能作用浅议

摘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加强和完善政府公共管理职能,提高政府提供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的能力;需要完善社会三大部门的平衡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发展;需要减少公权力侵犯私权利的行为,完善权力监督制约体系。

关键词:和谐社会政府公共管理职能监督与制约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指导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哲学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观点和“度”的观念。辩证观点认为,一切事物的矛盾,不但是相克的,而且是相生的。只有对抗性矛盾才是一方吃掉另一方的关系,而我国现今社会整体上是非对抗性社会,社会矛盾普遍存在相生、互利、共赢的关系。矛盾一方的存在和发展,是以另一方的存在和发展为条件的。例如要快速建设城市和工业,必须更好地建设乡村和农业;要保持东南部快速发展,必须同时大规模开发中西部;要鼓励更高效率,必须实现公平;人要更长久地利用自然资源,必须同时更好地保护和造就自然资源等等。要解决好这些矛盾,达到协调、均衡、共赢、共享,显然政府在和谐社会中的角色尤为重要。加快政府管理创新,是促进和谐社会发展的保证和关键。政府作为和谐社会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在发展战略上要打破单一经济建设型政府的思路,要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观点,由一个管制型政府走向服务型政府。同时要充分认识和考虑不同群体和阶层的利益、公平公正地分配社会资源和制定社会行为规则,维护不同群体和阶层之间的和谐。

1加强和完善政府公共管理职能,提高政府提供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的能力

公共管理是指那些不以营利(不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的,旨在有效地增进与公平地分配社会公共利益的调控活动。毫无疑问,政府对社会发展负有主要责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在公共服务供给方面发挥着直接提供、资金供给和监管三种作用。目前我国公共服务实现了供给主体多元化,但存在覆盖领域窄、财政供养不规范、绩效管理不严格、过度市场化又缺乏严格的监管等问题。为此,我们从以下几方面探讨提高政府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能力,以保证公共服务全覆盖、高效率和高质量。

第一,行政人员应转变服务理念。在政府中,很少有人用“顾客”一词。大多数行政人员根本不知道谁是他们的顾客。他们只知道为领导、上级服务,而无视那些真正的服务对象。从理论上讲,民主政府的存在就是为公民服务。今天的时代已不同于工业时代,人们对政府提供的服务产生了怀疑,试图改变一切:成立各种委员会,制定新的计划,筹集资金,自愿服务等,这无疑对政府提出了挑战。为适应这种变化,政府应把顾客放到司机位置上。因为一旦顾客上了汽车,就只能希望司机把自己送到目的地,这是被动的。如果让乘客自己开车,他们就会选择自己的路线抵达终点。

查看全文

小议和谐社会中政府与社会的作用

摘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加强和完善政府公共管理职能,提高政府提供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的能力;需要完善社会三大部门的平衡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发展;需要减少公权力侵犯私权利的行为,完善权力监督制约体系。

关键词:和谐社会政府公共管理职能监督与制约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指导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哲学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观点和“度”的观念。辩证观点认为,一切事物的矛盾,不但是相克的,而且是相生的。只有对抗性矛盾才是一方吃掉另一方的关系,而我国现今社会整体上是非对抗性社会,社会矛盾普遍存在相生、互利、共赢的关系。矛盾一方的存在和发展,是以另一方的存在和发展为条件的。例如要快速建设城市和工业,必须更好地建设乡村和农业;要保持东南部快速发展,必须同时大规模开发中西部;要鼓励更高效率,必须实现公平;人要更长久地利用自然资源,必须同时更好地保护和造就自然资源等等。要解决好这些矛盾,达到协调、均衡、共赢、共享,显然政府在和谐社会中的角色尤为重要。加快政府管理创新,是促进和谐社会发展的保证和关键。政府作为和谐社会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在发展战略上要打破单一经济建设型政府的思路,要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观点,由一个管制型政府走向服务型政府。同时要充分认识和考虑不同群体和阶层的利益、公平公正地分配社会资源和制定社会行为规则,维护不同群体和阶层之间的和谐。

1加强和完善政府公共管理职能,提高政府提供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的能力

公共管理是指那些不以营利(不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的,旨在有效地增进与公平地分配社会公共利益的调控活动。毫无疑问,政府对社会发展负有主要责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在公共服务供给方面发挥着直接提供、资金供给和监管三种作用。目前我国公共服务实现了供给主体多元化,但存在覆盖领域窄、财政供养不规范、绩效管理不严格、过度市场化又缺乏严格的监管等问题。为此,我们从以下几方面探讨提高政府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能力,以保证公共服务全覆盖、高效率和高质量。

第一,行政人员应转变服务理念。在政府中,很少有人用“顾客”一词。大多数行政人员根本不知道谁是他们的顾客。他们只知道为领导、上级服务,而无视那些真正的服务对象。从理论上讲,民主政府的存在就是为公民服务。今天的时代已不同于工业时代,人们对政府提供的服务产生了怀疑,试图改变一切:成立各种委员会,制定新的计划,筹集资金,自愿服务等,这无疑对政府提出了挑战。为适应这种变化,政府应把顾客放到司机位置上。因为一旦顾客上了汽车,就只能希望司机把自己送到目的地,这是被动的。如果让乘客自己开车,他们就会选择自己的路线抵达终点。

查看全文

发挥各类社会组织在促进社会和谐中的作用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作了深刻论述,并从各主要方面对加强和谐社会建设作了全面部署。完善社会管理,保持社会安定有序,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这里,就发挥各类社会组织在促进社会和谐中的作用问题,谈几点学习体会。

一、健全社会组织是改革开放和建设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

根据我国民法通则的规定,在我国,作为法人即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组织,分为企业法人、机关法人、事业单位法人和社会团体法人。其中事业单位法人,包括学校、医院、科研、文化、艺术、体育机构等;社会团体法人,包括协会、商会、学会、研究会、基金会等。1998年政府机构改革中将社会团体和民办非企业单位、基金会等社会组织,归民政部门民间组织管理机构管理,称为民间组织。充分发挥各类社会组织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作用,要推进事业单位的改革和发展,同时要发展和规范民间组织。本文论述主要涉及民间组织的发展和管理问题。

民间组织一般是指由民间设立的从事社会公益和互益活动的非营利组织。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民间非营利组织,在经济社会生活中有重要作用。国外对民间非营利组织,有不同的称谓,如“非政府组织”、“民间组织”、“公民社会组织”、“第三部门”等等。从历史上看,行业性社团、慈善机构等民间组织早已有之,在各国工商业发展史上发挥过重要作用。最近几十年来,民间组织在西方国家得到了迅速发展,主要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公共管理模式变革的需要。民间组织不同于企业,具有非营利性和公益性,又不同于政府自上而下的行政体系和运作机制,具有自愿参与、中立自主和多样灵活等特点。因此一方面,民间非营利组织能够弥补或纠正“市场失灵”:包括可以参与提供市场不能提供的公共物品(指在消费中具有不可分割性和非排他性的物品);某些信息不对称的物品和服务,由于物品和服务购买者不是最终消费者或服务本身专业性、技术性很强,消费者缺乏足够的信息来评估服务质量,这类服务由民间非营利组织提供,可以避免营利性企业利用在信息不对称中占优势而损害消费者利益;某些外部性(即对第三方或周围环境有影响)很强的物品,如教育、公共卫生和生产或消费过程会带来环境污染的物品,以及可能产生自然垄断的物品,由民间非营利组织参与提供比仅由政府或市场提供,对消费者和社会更为有利。另一方面,民间非营利组织可以弥补“政府失灵”,上述公共物品等虽然可以主要由政府提供,但政府是按社会大众的一般要求提供的,难以适应复杂多样的需求;而民间非营利组织参与提供,则可以为需求较高的人群提供额外的公共物品,也可以为有特殊需求的人群提供特殊的公共物品,还有利于解决只由政府提供时的效率低、成本高等问题。因此20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国家政府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管理的模式普遍发生了变革,民间非营利组织在不少领域补充甚至部分替代了政府原先的作用。

在我国,民间非营利组织的发展之所以成为客观需要,主要是由于以下原因。

一是适应深化体制改革的要求。我国过去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对经济、社会事务管得过多过死,产生诸多严重弊端。经过20多年改革,这种状况虽然已有很大改变,但是政府职能仍然存在“越位、错位、缺位”的问题。政府转变职能已成为当前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环节。政府要从经济活动的主角转变为服务型政府,就必须切实把应当由企业、市场中介和民间非营利组织去做的事,交给企业、市场中介和民间组织去做。政府转变职能已经讲了多年,为什么总不到位?其原因不仅在于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政资分开还不到位,而且在于我国市场体系尚不健全,市场中介组织和民间非营利组织发展不够,力量比较薄弱。因此,建设服务型政府,一方面要大力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优化政府机构设置,更加注重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健全市场体系,发展和规范民间组织,积极支持民间组织参与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

查看全文

发挥各类社会组织在促进社会和谐中的作用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作了深刻论述,并从各主要方面对加强和谐社会建设作了全面部署。完善社会管理,保持社会安定有序,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这里,就发挥各类社会组织在促进社会和谐中的作用问题,谈几点学习体会。

一、健全社会组织是改革开放和建设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

根据我国民法通则的规定,在我国,作为法人即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组织,分为企业法人、机关法人、事业单位法人和社会团体法人。其中事业单位法人,包括学校、医院、科研、文化、艺术、体育机构等;社会团体法人,包括协会、商会、学会、研究会、基金会等。1998年政府机构改革中将社会团体和民办非企业单位、基金会等社会组织,归民政部门民间组织管理机构管理,称为民间组织。充分发挥各类社会组织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作用,要推进事业单位的改革和发展,同时要发展和规范民间组织。本文论述主要涉及民间组织的发展和管理问题。

民间组织一般是指由民间设立的从事社会公益和互益活动的非营利组织。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民间非营利组织,在经济社会生活中有重要作用。国外对民间非营利组织,有不同的称谓,如“非政府组织”、“民间组织”、“公民社会组织”、“第三部门”等等。从历史上看,行业性社团、慈善机构等民间组织早已有之,在各国工商业发展史上发挥过重要作用。最近几十年来,民间组织在西方国家得到了迅速发展,主要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公共管理模式变革的需要。民间组织不同于企业,具有非营利性和公益性,又不同于政府自上而下的行政体系和运作机制,具有自愿参与、中立自主和多样灵活等特点。因此一方面,民间非营利组织能够弥补或纠正“市场失灵”:包括可以参与提供市场不能提供的公共物品(指在消费中具有不可分割性和非排他性的物品);某些信息不对称的物品和服务,由于物品和服务购买者不是最终消费者或服务本身专业性、技术性很强,消费者缺乏足够的信息来评估服务质量,这类服务由民间非营利组织提供,可以避免营利性企业利用在信息不对称中占优势而损害消费者利益;某些外部性(即对第三方或周围环境有影响)很强的物品,如教育、公共卫生和生产或消费过程会带来环境污染的物品,以及可能产生自然垄断的物品,由民间非营利组织参与提供比仅由政府或市场提供,对消费者和社会更为有利。另一方面,民间非营利组织可以弥补“政府失灵”,上述公共物品等虽然可以主要由政府提供,但政府是按社会大众的一般要求提供的,难以适应复杂多样的需求;而民间非营利组织参与提供,则可以为需求较高的人群提供额外的公共物品,也可以为有特殊需求的人群提供特殊的公共物品,还有利于解决只由政府提供时的效率低、成本高等问题。因此20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国家政府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管理的模式普遍发生了变革,民间非营利组织在不少领域补充甚至部分替代了政府原先的作用。

在我国,民间非营利组织的发展之所以成为客观需要,主要是由于以下原因。

一是适应深化体制改革的要求。我国过去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对经济、社会事务管得过多过死,产生诸多严重弊端。经过20多年改革,这种状况虽然已有很大改变,但是政府职能仍然存在“越位、错位、缺位”的问题。政府转变职能已成为当前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环节。政府要从经济活动的主角转变为服务型政府,就必须切实把应当由企业、市场中介和民间非营利组织去做的事,交给企业、市场中介和民间组织去做。政府转变职能已经讲了多年,为什么总不到位?其原因不仅在于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政资分开还不到位,而且在于我国市场体系尚不健全,市场中介组织和民间非营利组织发展不够,力量比较薄弱。因此,建设服务型政府,一方面要大力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优化政府机构设置,更加注重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健全市场体系,发展和规范民间组织,积极支持民间组织参与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

查看全文

市民社会理论对和谐社会的作用

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是在批判继承和深化黑格尔市民社会理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同时,洛克、卢梭等启蒙学者的思想也对马克思产生了重大影响,形成了马克思“人民或社会至上”理念。由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和市民社会的健康发展是密切相关,因此,马克思市民社会的思想对我们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1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概述

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实质包括“私人利益关系的总和”、“物质生活关系的总和”。“市民社会”一词是马克思吸收了黑格尔及其先前思想家市民社会理论的合理内核,是历史范畴与分析范畴的统一体。马克思在创立唯物史观之后,在不同时期的作品中一直在使用“市民社会”的概念。历史地看,马克思对市民社会的理解,有渐进的变化的过程。在马克思“需要的体系”中,个人的物质利益、物质需要居于首要的地位,其他利益和需要都是以它的满足为前提的。人们并不是孤立地从事物质生产活动的,他们必然要在生产和交换中结成一定的关系即经济关系或交往形式。马克思指出:“法的关系正象国家的形式一样既不能从它们本身来理解,也不能从所谓人类精神的一般发展来理解,相反,它们根源于物质的生活关系,这种物质的生活关系的总和称之为市民社会。”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说:“在过去一切历史阶段上受生产力所制约、同时也制约生产力的交往形式,就是市民社会。”马克思还曾强调指出:“市民社会这一名称始终标志着直接从生产和交往中发展起来的社会组织,这种社会组织在一切时代都构成国家的基础”。从中看出市民社会的载体是“社会组织”。在马克思看来,市民社会决定国家,二者经历了从同一到分化,再到融合走向新的统一的历史发展规律,人类社会超越国家与市民社会之日,也是无产阶级和人类彻底解放之时。马克思认为,市民社会的历史必然性与历史客观性就是其最根本的特点或者性质。人的历史活动的真正场所就是市民社会,也可以说,一定历史阶段所对应的“市民社会”,就是人的存在的社会形式。马克思指出:“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市民社会是和政治国家相对应的一个概念,社会与国家分别是两大生活领域(政治生活领域和社会生活领域的代表)。市民社会和政治国家具有各自相对的独立性。对个人自由、团体自治、经济社会文化系统自主性的强调,都是基于维护市民社会相对独立性的考虑,这种相对独立性乃是市民社会履行其功能所必不可少的;而保持国家的相对独立性,使它免于成为特殊利益集团的俘虏,对于国家自觉地履行其功能同样是必不可少的。

因此,我们认为马克思市民社会包括了在生产力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整个私人活动领域,包括社会自组织的文化交往和制度建构,物质交往或经济关系。改革开放后,不断发展壮大的市民社会对于完善市场经济体制、转变政府职能、扩大公民参与等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首先,市民社会的发展促进政治民主化。一方面,市民社会的发展能够促使社会组织代表所属群体的利益下情上达;另一方面也能以桥梁纽带身份把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上行下达,还能进行不同群体的利益协调和对话。这样,可以减少社会成员的失范行为和对抗性的社会冲突,维护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由“市民社会”来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维护社会公平、保障社会经济生活的正常运行比过去由政府出面、靠政府强制力来协调要好得多。其次,市民社会的发展对政府行为构成了有力的制约。市民社会通过发展市场经济和培育多元自治的结社组织,能够为实现民主政治创设社会条件。上个世纪80年代后成长起来的众多的民间组织,已经成为影响政府决策的重要因素和推动政府改革的强大动力源。民间组织大量生长起来后,政府开始受到来自外部的制约。作为一种独立自主的力量,市民社会在日常生活中具有抑制国家权力过分膨胀的作用。最后,市民社会的发展促进经济市场化。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我国原有的社会政治权利关系和利益关系不断调整和重构,社会结构发生巨大的变迁,大量社会事务必须由社会自行来管理。在国家部分退出社会经济领域之后,市民社会能积极主动地承担起培育市场和发展商品经济的

2中国市民社会的作用以及存在的问题

历史任务,并在这一进程中造就一大批独立自主的从事商品经济活动的市场主体。但是,中国市民社会在发展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不少问题:第一,民间组织独立性难以保证。有一部分民间组织本身就是从政府职能部门转变过来的,或者是由政府机构直接建立的,带有明显的行政色彩,它们在活动方式和管理体制上都严重依赖于政府,作为政府的附属机构发挥作用且政府对其干预随意性大,越权现象严重。这样,使得民间组织的独立性无从谈起,难以自治。第二,监管困难。登记管理机关将管理重心放在“入口”上,忽视对其活动过程的管理;业务主管单位无法发挥其应有的监管职能;税务部门在监管中发挥作用很小;司法部门在监管中处于缺位状态。[7]第三,资金匮乏。来自政府、企业和国际基金的资助均很缺乏,资金严重不足;政府采购尚未惠及市民社会组织;企业捐款的减免税规定不明确;私人基金会的设立和运作面临多方面的限制。

查看全文

剖析和谐社会中政府与社会的功能作用论文

摘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加强和完善政府公共管理职能,提高政府提供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的能力;需要完善社会三大部门的平衡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发展;需要减少公权力侵犯私权利的行为,完善权力监督制约体系。

关键词:和谐社会政府公共管理职能监督与制约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指导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哲学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观点和“度”的观念。辩证观点认为,一切事物的矛盾,不但是相克的,而且是相生的。只有对抗性矛盾才是一方吃掉另一方的关系,而我国现今社会整体上是非对抗性社会,社会矛盾普遍存在相生、互利、共赢的关系。矛盾一方的存在和发展,是以另一方的存在和发展为条件的。例如要快速建设城市和工业,必须更好地建设乡村和农业;要保持东南部快速发展,必须同时大规模开发中西部;要鼓励更高效率,必须实现公平;人要更长久地利用自然资源,必须同时更好地保护和造就自然资源等等。要解决好这些矛盾,达到协调、均衡、共赢、共享,显然政府在和谐社会中的角色尤为重要。加快政府管理创新,是促进和谐社会发展的保证和关键。政府作为和谐社会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在发展战略上要打破单一经济建设型政府的思路,要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观点,由一个管制型政府走向服务型政府。同时要充分认识和考虑不同群体和阶层的利益、公平公正地分配社会资源和制定社会行为规则,维护不同群体和阶层之间的和谐。

1加强和完善政府公共管理职能,提高政府提供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的能力

公共管理是指那些不以营利(不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的,旨在有效地增进与公平地分配社会公共利益的调控活动。毫无疑问,政府对社会发展负有主要责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在公共服务供给方面发挥着直接提供、资金供给和监管三种作用。目前我国公共服务实现了供给主体多元化,但存在覆盖领域窄、财政供养不规范、绩效管理不严格、过度市场化又缺乏严格的监管等问题。为此,我们从以下几方面探讨提高政府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能力,以保证公共服务全覆盖、高效率和高质量。

第一,行政人员应转变服务理念。在政府中,很少有人用“顾客”一词。大多数行政人员根本不知道谁是他们的顾客。他们只知道为领导、上级服务,而无视那些真正的服务对象。从理论上讲,民主政府的存在就是为公民服务。今天的时代已不同于工业时代,人们对政府提供的服务产生了怀疑,试图改变一切:成立各种委员会,制定新的计划,筹集资金,自愿服务等,这无疑对政府提出了挑战。为适应这种变化,政府应把顾客放到司机位置上。因为一旦顾客上了汽车,就只能希望司机把自己送到目的地,这是被动的。如果让乘客自己开车,他们就会选择自己的路线抵达终点。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