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资本理论范文10篇
时间:2024-03-12 02:17:05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社会资本理论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社会资本理论与政府绩效管理研究论文
摘要:从社会资本理论视角出发,结合公共行政学的相关基础理论,来考察社会资本与政府绩效管理之间的关系,至今还是一个理论界较少涉足的领域。社会资本提高了公众参与政治的能力,增加对政府的信任,建立互惠规范的沟通渠道,这些都有助于政府制定合理、公平、高效的政府绩效管理方案,提升政府绩效管理能力,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关键词:社会资本;政府绩效管理;公民参与;网络
引言
社会资本理论属于一种投资未来的关系资本,虽然其报酬率在飘忽不定的关系网中难以用数理工具加以计量,但总会令人感到希望在握。由于社会资本仍属“资本”范畴,追求效率是“资本”的天然本性。同时,政府绩效管理的一个基本目标就是提高政府效率。因此,社会资本与政府绩效在追求效率目标上统一起来。除效率之外,社会资本强调的公民精神、信任、互惠规范等表现要素与政府绩效管理目标在逻辑上同样具有一致性。台湾政治大学谢俊义博士通过研究,在政府绩效与社会资本之间创建了一个函数公式:视社会资本为独立变数,社会资本的多寡导致政府绩效的优劣。政府绩效的提升是与社会资本成正比的。
“F(g)=∑(s1+s2+……sn)F(g)=政府绩效sn=社会资本的各项要素”[1]
在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区、个人与政府、社区与政府等关系网络中,社会资本提高了公众参与政治的能力,增加对政府的信任,建立互惠规范的沟通渠道,这些都有助于政府制定合理、公平、有效的政府绩效管理方案,提升政府绩效管理能力,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一个社区、一个地域或者一个国家的社会资本的存量本身就构成了政府绩效测量的一个重要指标。同样地,政府一旦职能紊乱、运转失调,无法发挥最大绩效,追根究底,都可以在社会资本累积上找到答案。基于社会资本理论视域下的政府绩效管理,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两者之间的互动分析。
社会资本理论演进研究论文
内容摘要:本文从宏观的视角介绍了社会资本产生和发展的历程,先回顾了资本理论的发展并引导出了社会资本理论的产生和兴起,随后分析了社会资本理论在社会学、经济学和管理学上的应用以及在此过程中的发展和丰富,最后介绍了社会资本理论存在的争议。
关键词:资本社会资本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
社会资本理论是近几十年来社会科学理论发展较为迅速的一门理论,但由于其内容比较新且发展较快,国内学者在社会资本这一理论的使用上出现不少误区,因此,有必要对该理论的发展进行梳理。本文将从资本的发展历程入手,进而详细介绍社会资本理论在社会学、经济学和管理学领域的发展和应用。
从资本到社会资本
所谓的资本最早指的是物质资本(physicalcapital),它是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具体的内涵是以机器、设备等实物形态和以货币形态表现的生产性资源。在经济学发展的绝大部分时间里,经济学家对资本的理解大都仅指物质资本,古典经济学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就一直强调财富是物质产品,认为增加国民财富的途径是通过增加资本积累和分工,资本积累量的大小是经济增长率高低的关键,他们所说的资本就是指物质资本。使用了同样的资本内涵,并在李嘉图思想的基础上,凯恩斯创造了一个宏大的体系。而在人文社会研究的历史上,使用资本这个概念最为著名的莫过于马克思了,他(1849)认为,资本是指资本家用于生产以获得利润(或剩余价值)的生产资料。显然,马克思的资本也是物质资本,它的资本理论是有关物质资本的资本理论,后来被林南(NanLin,2001)称为古典资本理论。
在研究史上,大部分时间里,资本都是指与土地、劳动并列推动经济增长的一种基本的生产要素,它以实物和货币(金融)形态出现,也被叫实物资本和金融资本,统称物质资本。
权力腐败问题与社会资本理论分析论文
内容摘要:权力腐败是腐败问题的核心,是公共权力掌握者以权谋私,满足自身利益的过程。社会资本理论关于行动者在社会资本运作过程中如何运用社会网络中资源获取个人利益的分析,能准确的说明权力是如何资本化,公共权力的掌握者是如何腐败的具体过程。本文研究对于从根源上预防权力腐败的发生具有建设性意义。
关键词:权力腐败社会资本资源
权力腐败不仅在私有制社会存在,也有可能在公有制条件下产生,因此权力腐败是一个历史范畴。包括权力腐败在内的社会腐败不是现行市场经济的特有产物。质言之,市场经济并非权力腐败得以滋生的根本土壤。(张锐1994)权力腐败的表现形式是多样的,行贿受贿,滥用职权,权钱交易等等,但是权钱交易是权力腐败的主要形式。以经济社会学的角度分析“权与钱”,“权”在资本的划分中属于社会资本,是与个体的身份和地位相一致,而钱在资本划分中应该属于经济资本,但是它们都是社会网络中行为个体所拥有的资源,当公共权力的掌握者把公共权力视为己有并与掌握金钱的行为者进行交换的时候,这个资源互换的过程就是权力腐败的过程。将公共权力视为自己的私物,认为其是自己的社会资本之一是权力腐败的根本前提,权力就是这样经历资本化,并成为可用来交易的资源。正如林南的社会资本理论中社会资本的运作过程所分析的,笔者认为权力腐败的过程正是一个社会资本运作的过程,从社会资本理论分析的角度理解权力腐败,有利于对权力腐败进行有效的治理,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本文正是用社会资本理论对腐败过程进行深入的分析.
一、关于社会资本与权力资本化
社会资本概念的提出是近二十年的事,此前社会资本的概念几乎不为人们所重视,它本身也没有独立完整的表述,这一状况一直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来,布迪厄、科尔曼和博特等当代著名社会学家对社会资本的概念进行了深入透彻的研究,林南总结此问题前期的研究的一切成果对社会资本的概念做了最为完备详尽的论述,并形成了社会资本的一套理论,他认为“社会资本——作为在市场中期望得到回报的社会关系投资——可以定义为在目的性行动中被获取的和(或被动员的)、嵌入在社会结构中的资源”(林南2004)。社会资本定义将社会资本变为可操作化的、理论化的概念,在概念中,林南将定义划分为三大块,即资源、嵌入在社会结构中、行动,明确扩大了可用来分析的对象。分析的对象可以是经济政治的、也可以是社区的。突出行动者的作用,明确了社会资本本质是一种资源,是社会财产的一种,它的实现依靠行动者在社会网络中的活动。
以市场经济为导向的改革中,政府倡导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人们利用手中所能控制的资源争相致富,并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公共权力掌握者的工资是唯一的收入来源,而他们工资的增长速度与其所预期的收入不吻合,事实是仅仅依靠工资的收入并不能使其致富,他们想要致富,能够利用的最大资源就是公共权力。守着金山当“穷鬼”,已经有点把持不住,再加上无孔不入的贿赂,个人生活的需要等原因,公共权力的掌握者经常承受不住这种对社会地位的过高期望与其自身收入很低之间的落差,最后他们把手中的公共权力变成了其致富的“本钱”。这种把权力看作是社会资本的的行为使权力腐败出现了可能。那么权力资本化过程又是怎样运作的呢?或者说权力腐败如何成为可能呢?
经济管理论文:论国家社会资本及其功效
【摘要】从帕特南对美国社会资本的研究中笔者引申出国家社会资本的概念,并基于经典社会资本理论对其进行了定义。本文提出并分析了国家社会资本的三个主要内容——非制度性权威、公民结和社会信用系统——的不同性质、特征和功效。国家社会资本是一种广大范围内的共享物和规范、建构社会不可缺少的资源,也是一个巨大的社会支持系统。它有利于国家权威和利益的维护、社会秩序的维持以及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的提高,是一个国家的基础和社会发展的前提。
【关键词】国家社会资本非制度性权威公民结社会信用系统
一
学术界关于国家社会资本的研究在国内较为少见,一些关于国家社会资本的思想只是闪烁在部分学者的研究中。而国外相关研究则比较多,最早也最杰出的要算美国社会学家罗伯特·帕特南(RobertD.Putnam)对美国社会资本的研究。帕特南在这方面的主要研究成果有:1993年基于对意大利行政区政府调研之上写成的《让民主运转起来》一书;在《美国展望》杂志上发表的论文《独玩保龄球:美国下降的社会资本》(1995年春季号)、《繁荣的社群——社会资本和公共生活》(1996年春季号)、《公民美国的奇怪消亡》(1996年冬季号)等。他最近出版的著作《独玩保龄球——美国社群的兴衰》可以说是他对美国社会资本研究的又一非常具有创建性的研究成果[i]。在以往的研究中,他认为美国以公民社团形式体现的社会资本比上一代已大大削弱[ii]。在新作中,他从社会资本的角度分析了美国社会中市民社会和社会生活的变化趋势,指出到20世纪末,美国的社会资本存量已大大降低,这对个人、社区和社会产生巨大的影响,阻碍了人们的生活、工作以及社会的有效发展。在该书中他将社会资本界定为“个体之间的关联——社会网络,互惠性规范和由此产生的可信任性”,并认为社会资本具有多种多样的形式,不同形式的社会资本具有不同的功能与意义。帕特南在研究中指出统治危机和社会资本的下降与社会生活直接相关。
在帕特南对社会资本的定义中,个体可以是个人、组织,也可以是国家。他对社会资本的研究更多的是针对美国这个国家层次,而国家的社会资本与个人、组织的社会资本有着许多的不同之处。遗憾的是他的一系列卓有成效的研究并没有提出国家社会资本的概念,更不用说给之以一个明确的定义。笔者在本文中将国家社会资本界定为嵌于一定国家和社会结构中的内部关联的总和。它以非制度性权威、公民结以及社会信任系统等为主要内容,对一个国家及人们生活的整体发展产生影响,国家通过采取目的性行动可以增大或改变其流动方面。
二
农村社会资本流失及投资模式
[摘要]社会资本理论合理地解释了公共治理领域的问题,为现代国家治理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维度,我国正处在国家治理现代化和建设法治政府的关键时期,由于我国长期城乡二元结构的格局,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实现很大程度就是农村治理现代化的实现。作者试图用社会资本理论分析农村社会结构在现阶段所出现的问题,通过投资社会资本使农村社会形成以信任为基础的网络结构和互利的多元社会结构,进而使农村人民过上有组织的生活。社会资本的投资需要稳定的人口结构作为前提,通过民主决策、民主问责、民主参与为农村的社会资本运行提供活力;通过制度设计为农村社会资本的稳定运行提供长效机制;通过内聚型的文化建设为农村社会资本的运行提供广泛的认同。同时法制化和制度化是社会资本的必然归宿。
[关键词]投资;社会资本;农村治理;现代化;社会结构
1社会资本的引入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现实需求
社会资本理论的本质是在一定区域内充分发挥网络关系的优势,通过信任和这种网络关系内在的沟通实现高度的自治。这种自治是在分权的逻辑下进行的,从而使每个人都过上有组织的生活,每个组织又能够发挥其职能的优势。在《独自打保龄》中,帕特南用社会资本的理论分析了美国人为什么逐渐倾向于过一种没有组织的生活并不愿意参与社会活动。这种现象在我国也有着明显的体现,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的引入在观念上其实是自由主义的获胜。之前我们在大规模地搞群众运动,人们习惯于用集体的行动来实现公共利益。虽然集体行动的逻辑是一个悖论,但集体行动的逻辑不能解释在高度政治热情下的群众参与行为。所以以一种案例式的视角来看待我国的群众运动,一方面带有政治热情驱使的非理性因素,这种非理性因素一旦丢失,集体的行动就会回归到理性选择的逻辑内。另一方面我们拥有广泛的参与历程,按着路径依赖的理论,又很容易会组织起来人民过上有组织的生活,进而实现互利互惠的自治模式。所以在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时期,社会性问题凸显的重要节点,用社会资本的理论来解释农村治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使农民过上多元组织的生活,建立密切的关系网络,并通过民主化进程、内聚型文化建设、分权制改革等制度供给实现农村治理的现代化。
2从农村社会治理现象审视社会资本的投资欠缺
农村人口外移导致农村社会资本流失:城乡差别的存在和近年差别的扩大是各方面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既有体制因素,如户籍制度、就业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城乡分割等;又有政策因素,如投资、财政、金融和流通政策的不协调等;也有发展方面的因素,如农村的教育、卫生和文化等社会事业建设滞后等。其中立法和政策是主要的原因。同时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几乎成为中国城乡分离的有力证明,一般认为自由市场加上理性人等于公共选择的悲剧,而大规模人口流动加之法制不健全等于社会秩序的不稳定。社会资本理论的基本逻辑是在一定的区域内形成稳定的社会网络关系,基于这种关系达到互助共赢的自治状态。而人口的大规模流动导致农村社会结构的空心化,而空心化恰恰是社会资本流失的重要原因。改革开放几十年来中国的农村人口经历了从“不离土不离乡”到“离土不离乡”,再到“离土又离乡”的阶段,社会资本的评估几乎是以人口的状况为参照标准,而人口状态是政策导向的集中体现。农村社会资本由于人口流动和土地使用固化而流失,而人口规模没有能控制在一个相对平衡的状态也是严重的社会问题。大规模的人口频繁流动主要是因为农村社会缺少创造财富的机会,或者是人口过多地堆积在土地上所造成的农民贫困化构成了社会不安定之源。正是基于对农村贫困化的考察,有学者便将农村流动视作农村革命的替代品,是因为人口的外流缓解了农村由于贫困而埋下的秩序混乱的隐患。
企业的社会资本与技术创新论文
一、从社会资本理论出发来研究企业的技术创新,是技术创新理论进一步发展的要求
技术创新的概念来源于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的创新理论,熊彼特于1912年在其德文版著作《经济发展理论》中,首次提出了“创新”概念。他认为经济增长的最重要的动力和最根本的源泉在于企业的创新活动。创新概念包括了五种情况:采用一种新的产品;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开辟一个新的市场;取得或控制原材料或半制成品的一个新的供应来源;实现任何一种新的产业组织方式或企业重组。这个定义一直到现在还有它的积极意义。
自熊彼特提出创新理论以来,随着科技进步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的不断提高及研究的不断深入,国内外学者先后从不同的角度对技术创新理论进行了研究,即从传统的经济学视角转向管理学视角,并向社会学视角演进。
随着技术创新理论的不断深入和发展,技术创新已经成为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作为市场竞争主体的企业也逐渐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因此,为了更深入地了解技术创新的本质和特征,理论界和企业界开始从管理学的角度来打开技术创新这一“黑箱”。从企业管理的角度看,技术创新就是从一种新思想的产生剧研究、发展、试制、生产制造到首次商业化和扩散的过程。解释了创新的“过程”与“结果”的重要性。这种观点强调,在这一复杂的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将导致创新的滞后甚至失败。
由于孤立的创新性企业或者高度专业化的研究与开发部门本身很难迅速创新并开发足够多的、能适应市场需求的新产品,它需要在与其它企业或组织建立广泛的社会联系的基础上才能不断进行技术创新活动,因此,当代的技术创新被人们看作是一种广泛的社会过程,即技术创新的社会网络理论。
因此,如何从社会资本理论的角度去研究企业社会资本与技术创新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受到理论界和企业界的关注和重视。同时,从社会资本理论出发来研究企业的技术创新,也是技术创新理论进一步发展的要求,它可以为技术创新理论自身的“创新”提供—个新的突破口。
和谐社会构建论文
[摘要]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先后被视为一个国家或社会发展的关键要素,近年来,社会资本成为了经济学、政治学\、管理学等诸多学科理论分析的重要视角,其表现形式有社会网络、规范、信任、权威、为某种行动目的所达成的共识等等。社会资本不同于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它存在于社会结构或社会网络之中。社会资本通过主体之间的诚信合作,进而降低交易费用,提高运行效率。
[关键词]社会资本社会网络交易费用效率和谐
社会资本是由社会学家率先提出、而后被经济学家、政治学家广泛采纳,并用来解释和说明各自研究领域问题的综合性概念和研究方法。
一、社会资本是继物质资本、人力资本之后的第三种资本形态
经济学理论指出,资源的配置是通过市场交易且借助科层组织的指令来完成的,投入生产的资本形态主要有二种,一是物质资本(物质的,如土地、机器、货币、房屋等);二是人力资本,即参与生产过程的劳动者和企业家,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TheodoreW.Schultz)和贝克尔(GaryBecker)把人力资本引入经济学分析之中,认为社会拥有的、受过教育和训练的健康工人决定了古典生产要素的利用率。企业所拥有的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已构成决定企业成败与否的核心竞争力,这一点已为人们所广泛共识。人力资本的提出使“资本”向广义扩展成为了可以带来增值的所有资源的代名词,为社会资本的提出奠定了词源上的基础。
近年来,对社会网络的研究促进了社会资本理论的产生。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学者格兰诺维特(Granovetter)和林南(LinNan)在个人社会网络与其拥有的社会资源关系领域的研究,使其成了“社会资本”理论研究的先拓者。“社会资本”最早是由经济学家罗瑞(G.C.Loury)于1977年首次提出的,到20世纪80年代,法国社会学家、哲学家皮埃尔.布迪厄(Pierre.Bourdiea)在《社会科学研究》杂志上正式提出“社会资本(socialcapital)”概念,并对其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
关系营销模型与策略论文
内容摘要:社会资本理论和关系营销理论都是以“关系”为研究核心的理论。社会资本最初主要应用在人际关系方面,后来扩展到企业层次,是指企业内外部关系网络中的信任、承诺、关系规范等促进合作的资源。关系营销不同于以追求短期利益为目标的交易营销,在关系的发展过程中,会出现关系方之间的信任和承诺。本文认为,企业社会资本理论和关系营销理论是相通的,从企业社会资本理论的视角来诠释组织间关系营销,有利于对关系营销本质的把握。
关键词:关系营销社会资本企业社会资本
社会资本与企业社会资本
社会资本
社会资本是新经济社会学中的核心概念,是以社会关系网络为载体的一种促进合作的资源。布迪厄(1980)认为社会资本是实际或潜在资源的集合,这些资源与由相互默许或承认的关系所构成的持久网络有关,而且这些关系或多或少是制度化了的。美国的科尔曼(1990)把社会资本界定为个人拥有的社会结构资源,认为它是生产性的,能够使某些目的的实现成为可能。从中可以提炼出学者们对社会资本认识上的一些一致意见:社会资本是能够促进社会行为者之间合作的一种生产性的资源,网络、关系、信任、规范等都是与社会资本密切相关的要素。
企业社会资本
党群治理突破形态动员模式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社会资本理论的缘起与滥觞;党群管理到党群治理的转型;社会资本与党群治理的内在契合;社会资本对于党群治理的意义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资本最初是用以描述与土地和劳动相对应的一种物质的生产要素、过促进地方组织的转型而不是依靠国家制度来加强公民社会、党群关系正在经历一个新型的理念变迁、党群管理的特征也就更多体现为政党的领导和指令以及群众的服从和执行、权力运作的双向度、多中心治理和权力双向运作容易导致治理效率的下降、社会资本是一种资源,而党群治理是一种过程、社会资本强调的集体行动和党群治理中强调的权力双向运作是一致的、社会资本中强调的非正式网络与党群治理中强调的多中心是一致的、社会资本中的资源属性与党群治理中的有效性和稳定性又紧密联系、社会资本强调非正式网络的联结作用等,具体请详见。
摘要:从本质上讲,社会资本是一种资源,而党群治理是一种过程,然而,在两个概念的内涵和实质中却存在诸多契合和相通之处。根本而言,两个概念的提出都是对现代性和整体主义的一种解构和重构。社会资本对于党群治理的意义主要在于两点,一是非正式网络可以给未来党群治理增加更多生活政治的成分,二是非正式规范使得未来党群治理可以突破传统意识形态动员的模式。
关键词:社会资本党群治理生活政治非正式网络非正式规范
一、社会资本理论的缘起与滥觞
在古典经济学家那里,资本最初是用以描述与土地和劳动相对应的一种物质的生产要素。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西奥多·舒尔茨(T.Schultz)和加里·贝克尔(G.Becker)通过将人力资本这一概念引入经济学,将资本的外延扩展为可以带来增值的所有资源。¨最早系统表述社会资本概念的是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尔迪厄(P.Bourdieu)。布尔迪厄认为,社会资本是一个社会或群体所具有的现实或潜在的资源集合体,主要由确定社会或群体成员身份的关系网络所构成。布尔迪厄的主要贡献在于区分了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并分析了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问题。
最早对社会资本进行系统理论分析的是詹姆斯·科尔曼(JamesS.Coleman)。科尔曼认为,社会资本是“个人拥有的社会结构资源”,其表现形式是义务与期望、信息网络、规范和有效惩罚、权威关系。科尔曼还界定了影响社会资本创造和保持的因素,如社会网络的封闭性、社会结构的稳定性、意识形态和官方认可的富裕及需要的满足等。将社会资本理论推向讨论高潮的是美国社会学教授罗伯特·帕特南(Rob—errPutnam)。帕特南认为,“社会资本是社会组织的特征,诸如信任、规范以及网络,它们能够通过促进合作行为来提高社会的效率”。帕特南将公民社会、社会资本与民主联系起来。他的结论是,关心民主和发展问题的人,应该通过促进地方组织的转型而不是依靠国家制度来加强公民社会。
小议社会资本对个体知识分享的影响
论文摘要:个体知识分享行为的产生,取决于个体是否有分享知识的意愿或动机。计划行为理论对影响个体意愿产生的因素进行了详尽的阐释。组织社会资本的不同维度,通过影响个体知识分享的态度、主观规范及知觉行为控制,影响知识分享意愿及行为的产生。
论文关键词:个体知识分享;计划行为理论;组织社会资本;影响机理
1引言
个体知识分享并不是自然发生的,它是个体在复杂环境影响下产生的行为。许多学者基于心理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理论对其进行了研究。鉴于知识分享的社会化性质,基于社会学理论的研究受到较多关注,人们利用社会交换理论、社会资本理论等对知识分享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社会资本理论认为组织社会资本能够通过更成功的集体行动创造价值,影响组织内资源交换的数量和范围,并通过影响知识交换和整合的动机、机会和能力影响智力资本的创造。那么,组织社会资本通过何种路径以及如何影响知识分享动机的产生,在现有的文献中并未做详尽说明。本文借助计划行为理论对行为产生的心理学解释,说明组织社会资本影响知识分享的原理和过程。
2个体知识分享行为产生的心理学阐释
个体是否分享他们工作中的知识,取决于他们的知识分享态度,行为态度影响行为意图从而影响行为,因此应研究影响个体知识分享态度的因素。知识分享不会自然发生,个体致力于知识分享的意愿是持续知识分享行为的关键,因此个体知识分享的意愿或动机成为行为发生的源泉和起点,知识分享研究的重要部分是识别何种刺激能促使个体产生分享知识的意愿。个体行为意愿在心理学中有许多探讨,计划行为理论(Theoryofplannedbehavior,TPB)克服了期望理论、理性行动理论(Theoryofrationalaction,TRA)等的缺陷,系统全面地分析了个体意愿的产生。
- 上一篇:社会资本范文
- 下一篇:社会综合实践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