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新农村范文10篇
时间:2024-03-12 01:59:15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社会主义新农村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社会主义新农村讲话
同志们:
今天,在这里召开全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会议。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已经明确提出,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并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今年中央又下发了《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06)1号],进一步明确了今后农村工作的基本任务和目标。那么我们如何结合本溪实际,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如何在本溪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是这次会议,乃至今后一个时期本溪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我们所面临的重要任务,也是我想和大家共同研究探讨的新课题。
刚才,焕秋同志代表市委、市政府,把2005年全市农业和农村工作作了认真总结,对2006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我完全赞同。
应该说,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几年来,本溪农业和农村经济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农村经济结构逐步优化,整体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农民人均纯收入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农村社会增加值已经占全市生产总值的三分之一,更主要的是,我市农村经济发展思路越来越清晰,越来越符合本溪的实际,而且也越来越被大家所认识、所认同、所接纳、所遵循。这些成绩来之不易,是全市上下共同努力的结果,尤其饱含了农业战线的同志们多年来做出的努力和付出的心血。在这里,我代表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向刚刚获得表彰的同志们,和以他们为代表的为农村工作和农业发展做出贡献的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今天,我想在焕秋同志所作工作报告的基础上,和大家共同探讨两个方面问题,一是如何认识在本溪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性,也就是从本溪现实情况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性;二是要突出重点,明确任务,切实推动本溪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
一、认清形势,统一思想,切实增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社会主义新农村讲话
同志们:
今天,在这里召开全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会议。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已经明确提出,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并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今年中央又下发了《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06)1号],进一步明确了今后农村工作的基本任务和目标。那么我们如何结合本溪实际,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如何在本溪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是这次会议,乃至今后一个时期本溪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我们所面临的重要任务,也是我想和大家共同研究探讨的新课题。
刚才,焕秋同志代表市委、市政府,把2005年全市农业和农村工作作了认真总结,对2006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我完全赞同。
应该说,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几年来,本溪农业和农村经济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农村经济结构逐步优化,整体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农民人均纯收入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农村社会增加值已经占全市生产总值的三分之一,更主要的是,我市农村经济发展思路越来越清晰,越来越符合本溪的实际,而且也越来越被大家所认识、所认同、所接纳、所遵循。这些成绩来之不易,是全市上下共同努力的结果,尤其饱含了农业战线的同志们多年来做出的努力和付出的心血。在这里,我代表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向刚刚获得表彰的同志们,和以他们为代表的为农村工作和农业发展做出贡献的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今天,我想在焕秋同志所作工作报告的基础上,和大家共同探讨两个方面问题,一是如何认识在本溪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性,也就是从本溪现实情况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性;二是要突出重点,明确任务,切实推动本溪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
一、认清形势,统一思想,切实增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社会主义新农村调研报告
贫困山区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山西乃至全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一大难题。石楼县从一个贫困山区小县的实际出发,全面整合各类“三农”资金,大力实施以扶贫移民为总抓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仅2004年―2007年全县整合各类“三农”资金2.65亿元,建成了25个新农村示范村,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这个国家确定的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他们的做法和经验,已经得到了国家扶贫资金主管部门的总结推广。
从“救济式”扶贫到“开发式”扶贫
石楼县位于**,黄河东岸,境内山高坡陡、沟壑纵横。2007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2.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68元,财政总收入3388万元,是全省最贫困的县,也是国家确定的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
石楼作为一个特困县,多年来得到了国家和省、市各级的大力扶持,历届县委、县政府从给钱给物的“救济式”扶贫到扶持发展生产的“开发式”扶贫,都做了大量的工作。但由于受自然环境恶劣、人口居住分散等各种客观条件制约,加上各类扶持资金使用中“撒胡椒面”现象的存在,往往收效甚微。要改变这种分散到各部门大范围平均投资的模式,就必须将各种专项资金整合起来,投入到扶贫移民点和整村推进村,以便形成拳头的力量,使有限的“三农”资金发挥出放大效应。正是基于这样的特殊背景,该县县委、县政府提出了以扶贫移民为总抓手,整合“三农”资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全新思路。
以扶贫移民为总抓手
在以扶贫移民为总抓手来统筹该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下,他们按照“进城(镇)、沿路、下山、出沟”的布局原则,从建设“三纵两横一循环”的交通网络入手,进行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着力将水、电、路、校、医、讯、产集中配套,计划用5―7年时间,并村282个,把全县80%以上的人口集中到适于生存、便于生活、利于生产的“1城5镇81个中心村”,到“十一五”期末城区人口集聚达到4万人。
社会主义新农村报告
**村位于米脂县城东北20公里处,全村126户、522人,总土地面积4平方公里。过去的**村土地贫瘠、十年九旱,粮食广种薄收,水土流失十分严重。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人独创“三三制”发展模式,以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辉煌成果而蜚声全国。进入新世纪后,**根据生产力发展要求,主动把“三三制”创新为“一二三”模式,通过大力调整产业结构,走上了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良性循环路子。党的**届**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给**的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拉开了**跨越式大发展、大建设的序幕。现在**的新农村建设已具雏形,给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村走过的辉煌历程,是**人坚持和谐理念,不断解决粮食生产和生态保护,土地贫瘠与农民增收之间矛盾的过程,从“三三制”到“一二三”,**人创造出了一套独特而又成功的模式
(一)“三三制”是黄土地上的伟大创举,体现了**人不断探索,不畏曲折,艰苦奋斗,尊重科学的精神。
**人为了彻底摘掉山穷水恶、贫穷落后的帽子,在村支部的带领下,从本村实际出发,从实践中摸索,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愚公”精神,一代接着一代干,把过去一个荒芜贫瘠的穷山沟建成全国水土保持和大寨式的农业典型,在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创造了农、林、牧“三三制”的发展模式。
早在上世纪50年代初,**人就开始征山治水,改造家园。在经历了最初的东沟打坝、北梁修地、南山造林的“四季忙治理、一朝洪水毁”的失败教训后,他们认识到:在治理上,如果不能将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配套实施,是无法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也无法从根本上摆脱“广种薄收、薄收广种”恶性圈子的。于是,从**年开始,**就逐步确立了“因地制宜,合理用地,宜粮则粮,宜林则林,宜牧则牧”的原则,制定了“山上缓坡修梯田,沟里淤地打坝堰,高山远山森林山,近村阳坡建果园,荒坡陡洼种牧草,塌崖烂畔种柠条”的科学规划,坚持山、水、田、林、路统一治理,实行农、林、牧各占三分之一的经营模式。
从60年代开始,**村组织全村100余名青壮劳力,披星戴月,挑灯夜战,凭着满腔热血和一双双铁手,对全村40架山,21条沟进行了综合治理。在治理过程中**人充分利用沟道资源丰富的优势,在无水的沟道打坝、修堰窝,在有水的沟道建池修渠,发展水地,同时在山顶缓坡建台地,修宽幅梯田。**的这种治理模式在当时不仅名列陕西省治山治水榜首,而且引起全国关注。1962年1月18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刊载《山区农业的生命线》,介绍了**水土保持的经验,同时发表社论赞扬**人民改造山河,战天斗地的先进事迹。**年**被国务院命名为全国大寨式的典型,被中国西北局授予农业红旗称号,誉为“陕北高原的明星”。
社会主义新农村调研报告
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自十一五规划以来,在此之前,关于“三农”问题,三农问题一直受社会各界关注。其中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村公共产品服务是“三农”问题的核心部分。广大农民的健康问题是当前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社会各界认真领会党中央,国务院文件精神,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根据本人此次回家对乡村基层干部和农民的问卷调查情况,感到我乡新农村建设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原创:新农村政策与税费改革政策,农村社会保障问题,农村基础教育与农业科技文化,城镇化建设,农村医疗卫生。
一,农民自身存在问题:
1法律意识淡薄。由于农村大多数人文化水平偏低,很多地方的村民完全没有法律意识。遇到事情仅仅依靠常理甚至是武力来解决。根本没有形成自我保护意识,有的地方政府部门还利用村民的愚昧,法律观念淡薄来对其实行欺骗甚至是恐吓统治。严重的破坏了政府部门的形象,破坏了党和国家的声誉。
2政策观念淡薄,在我的调查中发现很多村民不能说出他们所交的费税中有哪些是合理的哪些是不合理的。也不知道国家对农村税收有些什么政策规定
3环境意识淡薄,在农村普遍存在环境意识淡薄的现象。其中最主要的表现在于伐柴烧饭。由于政府部门对农村能源的冷漠态度。沼气,电能等能源在农村没有得到广泛应用,以至于农民把刀斧伸向树林。在我的调查过程中,没有发现一个沼气-池。几乎所有的村民都以木柴为能源取暖,煮饭。
4由于农民穷,所以很多农民多想借外出打工来增加收入。大批的农民弃农从工,自然这是能够增加一个家庭的收入,加快我国的工业化改造。然则其带来的负面影响更为严重:
社会主义新农村思考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地加以推进。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大力发展农村公益事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这为经济和社会还相对落后的中国广大农村带来了新的希望,指明了农村今后的发展方向。同时,也对如何加强和改进党对农村的领导提出了新的课题。加强以村党组织为核心的基层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农村基层组织做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的巨大作用,对于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都具有十分重大意义。为此,笔者深入到沙湾县12个乡镇(场)的80多个村,对上述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调研。
通过调查与走访,可以看出随着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得到不断加强,农村基层组织作为实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的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农村党支部的领导核心作用不断加强,党在农村的领导地位得到进一步的巩固。村级组织在坚持党的领导的同时,较好的实现了村级民主自治,农民的民主权利、社会地位、经济利益等方面都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村级政权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正在逐渐相互融合,这些有力的促进了农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稳步发展和确保了农村的稳定。但受农村人口多的压力、农民整体素质偏低现象的存在、少数农村基层干部为政不廉等客观条件的影响,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仍然存在很多深层次的问题。
(一)部分村党支部的核心地位没有真正确立,村班子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不强。一是村党支部自身建设不过硬,凝聚力不强,难以起到领导核心作用。主要是因为有的村党支部书记自身素质不高、年龄偏大、文化偏低、能力偏弱。有的党支部内部不团结,争权夺利。有的党支部发展党员不讲原则,程序不规范,拉帮派、搞家族化。二是村“两委”关系理不顺,工作难以形成合力。一些村党支部越权包办,把村里的大小事务都归为己管,村委会只是形式。一些村委会位置不正,揽权越权,不愿接受党支部的领导,发生领导关系错位。同时,村委会还认为他是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群众性自治组织,用不着党支部的领导。造成村两委会互争高低,争权夺利。对有权有利的事情争着干,无权有责的事情推着干,使“两委”不能拧成一股绳,工作缺少相互间的支持和配合,村里工作长期没有起色。
(二)农村干部队伍的现状与实现农村现代化的要求尚有一定的差距,村党支部和村干部教育群众、服务群众能力不强。一是干部队伍整体呈现老化、弱化的特点。村级主要领导年龄偏大、文化偏低。全县农村党支部书记平均年龄51.3岁,大部分集中在40岁至60岁期间;村委会主任平均年龄为42.1岁。全县443名村干部中,35岁以下的73人,占16.5%,36—50岁的299人,占67.5%,50岁以上的71人(其中60岁以上有2人),占16%;大专以上的51人,占11.5%,初中文化以上的365人,占82.4%,小学文化27人,占6%。这种年龄和文化结构与以前相比确实发生了很大变化,村干部的整体素质有了很大提高,但是,与当前农村新形势对基层干部的要求相比仍有很大差距。表现之一是工作方法落后,工作抓不住重点。部分基层干部习惯于靠行政推动来开展工作,知识老化,经验老化,管理老化。在调查中,发现有的基层干部连产业化、高效农业、科技含量、集约经营这些现代知识的基本术语都不懂,在生产指导上,习惯当“传声筒”,“照葫芦画瓢”;表现之二是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不强。有的基层干部无一技之长,发展经济的技术和能力还不如一般群众,根本就谈不上带领群众闯市场,为群众提供服务;有的虽有能力,但缺乏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思想,只顾自己,不管他人,对群众的困难不闻不问,只向群众要钱要粮。在调查中,为数不少的村支部书记认为自己的主要工作任务是税费收缴、计划生育、社会治安工作,而没有把带领群众致富放在首要位置;表现之三是自身致富能力弱。部分村干部由于科技文化素质偏低,虽有致富愿望却总是富不起来。据调查,全县至少有1%以上的村干部自身经济状况低于本村平均水平。二是工作作风不过硬。有少数干部脱离群众,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享乐主义思想严重,有的办事不公、处事不当。特别在宅基地划分、土地和集体项目承包上,不能一碗水端平,搞优亲厚友。个别人甚至利用手中的权力为自己谋私利。在用电用水、税费缴纳、土地承包,为自己捞取好处;对群众则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乱办事,吃、拿、卡、要,失去了群众的信任和支持。有的工作方法简单粗暴,伤害了群众感情;极少数干部为政不廉、腐化堕落。在群众中影响极坏,失去了群众基础。
(三)党员队伍整体素质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村党支部和村干部抵制渗透、维护稳定的能力不强。一是党员结构不合理。文化程度偏低、年龄老化,全县3274名农村党员中,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只有730人,占22.3%,35岁以下的只有401人,占12.2%。二是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不明显。部分党员自身素质不高,不仅难以带领群众发展经济,自己还需别人扶持。部分党员宗旨观念淡薄,理想信念动摇,混同于普通群众,甚至不如普通群众,在村级事务中起负面影响。党员不参加义务劳动、抵制缴纳税费等现象也时有发生。部分党员奉行好人主义,对不合格党员以不伤害感情为标准,以不违纪违法为标准,反对处置不合格党员,使党员在群众中的威信降低、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大打折扣。
(四)农村集体经济实力薄弱,村级组织无钱发展公益事业,村党支部和村干部适应市场、领导发展的能力不强。由于自然条件制约和各方面因素的影响,相当部分农村基层组织经济基础较差,负债问题严重。一是负债面大。据县经管部门统计,全县241个行政村,负债的村有208个,占86.3%。二是负债额大。全县241个村,村级负债总额超过1亿元,村平均负债65万元,其中负债20万元以上的村有11个,占负债村的6%。三是集体经济薄弱,发展路子单一。近年来,虽然不少农村基层组织通过内引外联上了一些项目,办了一些企业,村集体经济有了起步和发展。但由于受市场、人才、资金、信息及自然条件的制约,这些村办企业办的红火的不多,办垮了的不少。一方面由于党支部缺乏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的必要的物质条件,修路、架桥、修渠等公益事业无钱无能力去办,村级各项开支无法正常支出,更谈不上为农民致富奔小康提供资金物质上的帮助;另一方面群众不能得到实惠,对干部缺乏信任感,认为村支部的话不能听,党组织在群众中的威信下降。不仅如此,由于发展集体经济的项目单一,大多数村队紧紧依靠村集体机动地来增加集体收入,无法从质上和量上有一个新的突破。特别是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好的更好,差的更差,强的更强,弱的更弱,转化经济薄弱村将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这与广大农民要求共同富裕的迫切愿望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征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落实处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征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落实处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我国总体上经济发展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阶段、以人为本与构建和谐社会理念深入人心的新形势下,中央作出的又一个重大决策,是统筹城乡发展,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方针的具体化。
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意义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了今后5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和行动纲领。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无疑是《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最引人注目的亮点之一。
近几年,党中央、国务院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采取了一系列支农惠农的重大政策。切实加强“三农”工作,农村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粮食连续两年较大幅度增产,农业结构调整向纵深推进,农民收入较快增长。但必须看到,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民思想意识和文化水平相对滞后,农民收入水平较城市差距较大,根据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重大的历史任务,而切实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又是当前着重解决的问题。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在何处?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党和政府为农民办的一件实事,也是一件好事,是一项伟大的民心工程。要把这项工程真正落到实处,办到农民心坎上,取得农民的信任,最终达到推动农村经济工作二次腾飞,农业进一步发展的目的,现在有许多奠基性的根本工作需要扎扎实实去规划,认认真真去实干。
我个人认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主要体现在六个方面,有取的含义,也希望从今年开始,国事昌,国运顺!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致力于新型农民的培养和教育
新型农民的标准是什么呢?首先是生长、生活在农村,对农民有深厚的感情,了解中国农业的现状,具有推动农村发展的历史使命感的青年农民。其次,喜欢学习,追求知识,掌握了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具有了用知识武装的头脑,善于尊重规律,务实肯干,热心于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第三,富有远见,创造创新,具有开创农村新局面的胸怀和气度,善于团结群众,公而忘私,勤劳致富。第四,热爱祖国,放眼全球,具有敏锐的市场开拓意识,善于捕捉国内外市场信号,积极参与农产品的国际贸易,能以国际市场为舞台,推广中国农产品品牌,提升农业的国际竞争实力。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是一篇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文章。它不仅是关系到十三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也是关系到国家的粮食安全、民族未来发展的战略问题。要作好这篇大文章,人才的发现和培养,新型农民的培育,就成为首要的核心问题。因为,在一切生产力发展的要素中,人的因素,是最积极、最活跃、最富有创造性的因素。新农村建设,归根到底,要由千千万万个具体的人来组织实施,人的素质就决定了最终的成效。
剖析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研究的理性思考
摘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理论性研究和实践探索有不少成果问世,但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良倾向。高水平、符合我国农村社会实际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究,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健康积极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研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坚持正确的方向、原则和方法。
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意义;原则;方法
一、研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三农”问题始终是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性问题。没有农业的稳定,就没有国民经济的稳定;没有农村的发展就没有国家的真正发展;没有农民的富足,就没有国家的持久繁荣。只有8亿农民都加入到现代化的进程,才能盘活国民经济的全局,实现长期持续的发展,只有广大农民改变落后的面貌,才能实现更大范围、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正是从这一实际国情出发,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全局出发,明确提出了继续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战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仅关系到农业、农村的发展和农民的富裕,而且关系到实现国家长治久安和中华民族复兴的大业。
《建议》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着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的意愿,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这五句话表明,这一重大的历史任务将要经过理论的充实和实践的探索,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探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科学内涵,真正体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五位一体的发展格局,进一步明确我们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容和目标。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有不少成果问世,但这一问题的研究,也存在一些倾向:有的照单开方,定位“应该怎样”,不分析农村的现实可能性;有的简单以农民利益为借口而代替科学态度;有的不做深入调查研究,不思考问题背后的深层原因,以逻辑推理逻辑,以理论演绎理论等等。高水平、符合我国农村社会实际的研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新时期“三农”工作指导思想深化和方针政策的完善,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健康稳妥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
- 上一篇: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范文
- 下一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