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范文10篇
时间:2024-03-12 01:55:41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论文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人的全面发展问题越来越成为我们所必须充分重视并加以解决的重大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党要承担起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历史责任,必须始终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坚持党的先进性和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落实到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紧紧把握住这一点,就从根本上把握了人民的愿望,把握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质。”这是继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七一”讲话)之后,对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过程中,如何认识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性、如何理解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如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等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又作了深入系统全面的阐述,更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一、人的全面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
在论及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关系问题时,我们通常都把人的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这一命题当作应然命题而不加以追问。其实,为什么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为什么是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即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性问题,是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中基础性问题。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从理论上对这个问题作了回答。马克思恩格斯从社会生产、分工与私有制的角度入手,科学地揭示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性。同志在继承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把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质要求和目标联系起来,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过程的具体实践中,回答了为什么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个问题,深化了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性问题的认识。同志在“七一”讲话中指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又进一步明确指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质要求和目标,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对于这个问题,具体可以从以下方面来理解。
1.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本质规定,是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与一切剥削社会的根本区别之一
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马克思、恩格斯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本质的一个重要规定。在《共产党宣言》中,他们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4页)。后来,他们又多次阐述了这一观点,如认为未来的理想社会,即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649页),是“在保证社会劳动生产力极高度发展的同时又保证人类最全面的发展的这样一种经济形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130页)。
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人的发展处在“人的依赖”阶段上,奴隶主和封建地主对奴隶和农民进行残酷地剥削和压迫,人的全面发展就根本无从谈起。到了资本主义社会,虽然打破了人对人的依赖关系,但是又形成了人对“物的依赖”关系;人虽然摆脱了人身依附,但却被物、金钱所统治;人成了商品和资本的奴隶。在这种社会里,根本就谈不上人的全面发展。只有到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人的全面发展才成为可能。在社会主义社会确立了公有制,消灭了阶级压迫和剥削,确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上,在发展和繁荣文化上,有比资本主义社会更大的优越性,这些都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了制度保障和物质文化条件。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人的全面发展是建立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基础之上的。因此,人的全面发展也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重要规定。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或掌握经济体制改革;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经济特区的位置;对外开放新格局的特点;改革开放的初步成就。
2.能力方面:
(1)通过对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因及改革形式的教学,培养学生分析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改革开放的初步成就的教学,培养学生归纳综合历史问题的能力。
3.态度、价值观方面: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思考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3月16日给中国浦东干部学院、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发去贺信,祝贺三所干部学院建成并正式开学。全文如下:
在全党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大和**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大力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新形势下,中国浦东干部学院、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全面建成并正式开学了。我代表党中央,向你们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奋战在全国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战线上的同志们致以诚挚的问候!
我们党历来重视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和干部教育培训基地建设。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着力建设和充分利用各级各类教育培训基地,培养造就了一批又一批领导骨干和优秀人才。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迫切要求我们大规模培训干部,大幅度提高干部素质。在浦东、井冈山、延安建立干部学院,是党中央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全局出发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三所干部学院的建成,为干部教育培训提供了重要基地,对于我们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提高领导干部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领,对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将发挥重要作用。
干部教育培训工作要紧紧围绕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展开,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希望三所干部学院的教职员工,努力学习和实践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发展的要求,以增强执政意识、把握执政规律、提高执政能力为重点,创新培训内容,改进培训方式,整合培训资源,优化培训队伍,提高培训质量,切实把学院建设成为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基本国情教育的基地、提高领导干部素质和本领的熔炉以及开展国际培训交流合作的窗口,努力为党的干部教育培训事业作出自己的贡献。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组织部部长贺国强出席三所学院的开学典礼,并宣读总书记的贺信。他要求三所学院认真贯彻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始终坚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艰苦奋斗、执政为民的办学要求,全面推进学院建设和发展。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陈良宇以及上海、江西、陕西三省市党政主要负责同志也分别参加了三所学院的开学典礼。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研究论文
摘要:“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的确立进一步完善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它是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不断认识的结果。这一目标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突出的创新性和内涵的丰富性等特征。它对我国现阶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作为新的历史时期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这是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不断认识的结果。这一目标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突出的创新性和内涵的丰富性等特征。它对我国现阶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的形成过程
现代化目标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设定得科学合理与否,事关现代化建设的成败。我们知道:现代化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现代化的目标也是不断发展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现代化建设目标具有不同的历史界定,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时代的不同,其提法和表述也不尽相同。因此,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经过长期探索,根据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和时展要求,不断发展和完善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以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认识和确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的问题上曾认为:中国先实现工业化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础和前提。因此,1945年4月在《论联合政府》的报告中就提出了中国工业化的思想:“为着打败日本侵略者和建设新中国,必须发展工业。”“没有工业,便没有巩固的国防、便没有人民的福利、便没有国家富强。”在1949年3月召开的七届二中全会上进一步明确指出:“革命胜利以后,迅速地恢复和发展生产,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设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由此可见,在这个历史时期把我国现代化建设目标确定在实现国家的工业化。直到1954年,根据的要求,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第一次宣布了“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明确提出:“我国的经济原来是很落后的,如果我们不建设起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我们就不可能摆脱落后和贫困,我们的革命就不能达到目的。”可以说,这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目标的第一次表述,自此以后“四化”一直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然而这里提出的“四个现代化”只是个雏形。直到1964年12月召开的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正式向全党和全国人民提出:“要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至此,“四个现代化”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由上我们可以得出:以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根据时代的发展要求和中国的具体实际,确立了“四个现代化”目标,它注重的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完成指导思想拨乱反正的同时将“四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发展成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并且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进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把“富强、民主、文明”这三大目标拓展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明确指出要“围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进一步明确什么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怎样建设这样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是必要的”。在建设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同时,强调建设政治文明。把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从而形成了“三个文明”一起抓的思想。使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更趋成熟和完善。十六大以后,以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根据现阶段社会发展的新特点,提出了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思路,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又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统一起来。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上明确指出:“要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至此,“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最终形成。总之,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经历了一个复杂的演变过程,“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的最终形成,体现了我们党在追求现代化的过程中对中国现代化目标的认识越来越全面,越来越务实,越来越理性。
二、“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的重要特征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本质研究论文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人的全面发展问题越来越成为我们所必须充分重视并加以解决的重大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党要承担起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历史责任,必须始终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坚持党的先进性和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落实到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紧紧把握住这一点,就从根本上把握了人民的愿望,把握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质。”这是继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七一”讲话)之后,对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过程中,如何认识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性、如何理解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如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等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又作了深入系统全面的阐述,更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一、人的全面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
在论及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关系问题时,我们通常都把人的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这一命题当作应然命题而不加以追问。其实,为什么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为什么是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即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性问题,是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中基础性问题。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从理论上对这个问题作了回答。马克思恩格斯从社会生产、分工与私有制的角度入手,科学地揭示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性。同志在继承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把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质要求和目标联系起来,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过程的具体实践中,回答了为什么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个问题,深化了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性问题的认识。同志在“七一”讲话中指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又进一步明确指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质要求和目标,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对于这个问题,具体可以从以下方面来理解。
1.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本质规定,是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与一切剥削社会的根本区别之一
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马克思、恩格斯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本质的一个重要规定。在《共产党宣言》中,他们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4页)。后来,他们又多次阐述了这一观点,如认为未来的理想社会,即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649页),是“在保证社会劳动生产力极高度发展的同时又保证人类最全面的发展的这样一种经济形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130页)。
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人的发展处在“人的依赖”阶段上,奴隶主和封建地主对奴隶和农民进行残酷地剥削和压迫,人的全面发展就根本无从谈起。到了资本主义社会,虽然打破了人对人的依赖关系,但是又形成了人对“物的依赖”关系;人虽然摆脱了人身依附,但却被物、金钱所统治;人成了商品和资本的奴隶。在这种社会里,根本就谈不上人的全面发展。只有到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人的全面发展才成为可能。在社会主义社会确立了公有制,消灭了阶级压迫和剥削,确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上,在发展和繁荣文化上,有比资本主义社会更大的优越性,这些都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了制度保障和物质文化条件。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人的全面发展是建立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基础之上的。因此,人的全面发展也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重要规定。
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的艰辛探索
【正文】
新中国成立后,继成功地开辟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后,又带领全党和全国人民开始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的艰辛探索。对这一问题的深入研究和正确认识,不仅有助于“思想概论”课教学,而且也有助于我们全面正确认识新中国建立后的30年的历史,科学地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
1.宏伟的目标
近代中国的落后挨打曾经给中国民族留下了刻骨铭心的耻辱与遗恨。因此,尽快将中国引上独立富强的现代化道路,成为无数志士仁人孜孜以求的奋斗目标。中国共产党登上历史舞台后,就始终以民族的复兴和国家的富强为己任。早在民主革命胜利前,就明确提出:“我们共产党是要努力于中国的工业化的。”(《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46页)他在1945年党的七大《论联合政府》报告中又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必须采取切实的步骤,在若干年内逐步地建立重工业和轻工业,使中国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再次强调:“要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设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各项工作逐步走上正常发展的轨道,在第一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开幕式上进一步提出:“准备在几个五年计划之内,将我们现在这样一个经济上文化上落后的国家,建设成为一个工业化的具有高度现代化程度的伟大的国家。”根据的这些思想,在一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向世人宣布了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提出要把中国建设成具有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的国家。从此,以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开始了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新的征程。
2.科学的设想
四个现代化宏伟目标的提出还只是新长征的第一步。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更是一项十分艰巨的历史任务。正因为如此,在思考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时,首先立足于中国经济文化十分落后这一具体国情,提出先发展新民主主义,待经济文化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后再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科学设想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步骤。
十七报告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战略
党的十七大是在我国改革发展关键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同志代表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所作的报告,内容丰富,思想深刻,论述严谨,富于创新,是一篇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光辉文献。
报告在深刻阐述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现了有许多新的论断、新的命题、新的要求。其中就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战略来说,在邓小平“三步走”发展战略和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基础有了许多的发展和创新。
第一、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方面有所发展和创新。
首先,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这一论断,明确提出科学发展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战略思想,拓展了这一理论的适用范围。过去我们往往把科学发展观只看作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方针。同时,还第一次深刻揭示了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的内在统一关系,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是内在统一的。没有科学发展就没有社会和谐,没有社会和谐也难以实现科学发展。”进一步阐述了社会和谐对科学发展的能动作用,强调没有社会和谐也难以实现科学发展,深刻揭示了两者的内在统一关系,对在实践中妥善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其次,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强调“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概念的提出,解决了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科学概括与规范表述问题,也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战略提供了明确的指导思想。
第二、在发展的目标和内容上有所发展和创新。
[江文选学习心得]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全国公务员共同的天地!始终坚持党的思想路线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从我国实际出发,提出了一系列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这些思想集中体现在《文选》中,对于继续指导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始终强调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谋发展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能不能解决好发展问题,直接关系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能不能解决好发展问题,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同志在领导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中,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就当代中国发展问题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同志强调:“继续解决我国经济社会生活中存在的矛盾,提高我们抵御各种风险的能力,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要靠发展;解决台湾问题,完成祖国统一大业,要靠发展;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履行我们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各国共同发展的国际责任,不断增强我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也要靠发展。”
发展必须以发展先进生产力为根本任务。大力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是我们党站在时代前列,保持先进性的根本体现和根本要求。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与活力的源泉。发展先进生产力,必须坚持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重要作用,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促进社会生产力跨越式发展;发展先进生产力,必须进一步解放生产力,自觉调整和改革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方面和环节。同志指出:“全党同志无论在什么岗位上,都要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经常加以检查和总结,看看是不是符合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符合的就毫不动摇地坚持,不符合的就实事求是地纠正。这样,才能充分体现共产党人的先进性和时代精神。”
发展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志反复强调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他明确指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是我们党在深刻总结历史经验基础上作出的战略决策,实践已经充分证明这个决策是完全正确的……集中力量把经济搞上去,实现中国的现代化,本身就是最大的政治。所以,无论形势发生怎样的变化,除了发生大规模的外敌入侵,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一条是绝对不能动摇的。”
彻中共十七大精神 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各位委员,同志们:
县政协八届二次会议圆满完成了各项议程就要胜利闭幕了。连日来,委员们认真审议了县政协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和八届一次会议以来提案工作情况的报告,列席县十五届人大三次会议,听取和讨论了政府工作报告;讨论了县计划、财政报告;听取了县法院、检察院工作报告;通过了大会各项决议。大家以饱满的热忱和高度的责任感,围绕黟县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以及进一步做好政协工作,积极建言献策,讲了真话、实话,提出了许多很好的意见和建议,充分展现了政协委员强烈的主人翁意识和良好的精神风貌。会议统一了思想、振奋了精神、明确了任务、凝聚了力量,达到了预期的目的,是一次民主的大会、求真务实的大会、团结的大会、鼓劲的大会。
会议期间,县委书记吴文达同志代表中共黟县县委做了重要讲话,充分肯定了政协八届一次会议以来一年的政协工作,并根据新形势和新任务,对进一步做好今后的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再次体现了县委对政协工作的重视、关心和支持,也是对我们的鼓励和鞭策。政协组织和广大政协委员要把吴文达同志的重要讲话精神学习好、贯彻好、落实好,按照县委的要求和徐玉宝县长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确定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扎实做好新一年的工作,不断开创政协工作新局面。
2008年,政协组织和政协委员要认真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中央和省经济工作会议及市委四届五次全会精神,按照县第十二次党代会总体部署,坚持第一要务不动摇,坚持又好又快不动摇,坚持科学发展不动摇,坚持改革创新不动摇,积极推动黟县发展再上新台阶。在新的一年里,政协组织和政协委员要围绕全县工作大局,服从和服务于发展第一要务,积极推进和谐黟县建设,认真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职能,努力使政协工作呈现新气象、取得新业绩,为黟县跨越式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一、紧密结合政协工作,深入贯彻中共十七大精神
党的十七大以战略思维和前瞻性眼光描绘了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蓝图,为继续推进党和国家事业继往开来指明了前进方向,也对人民政协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政协组织和政协委员要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深入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为全面履行政协职能奠定基础。要通过学习,深刻领会十七大报告提出的人民政协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要求,进一步提高对政治协商这一基本制度的认识,提高对人民政协的性质、地位、作用的认识,提高对新形势下人民政协肩负的重要责任和使命的认识,不断增强履行职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要通过学习,进一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方向,坚持党的领导,始终把政协工作置于党委领导之下,坚持和完善重大问题和事项报告制度,在工作中努力实现县委的意图和主张,确保政协工作始终朝着正确的方向健康发展。要通过学习,切实提高履行政协职能的水平,努力开创政协工作的新局面。按照十七大报告提出的“把政治协商纳入决策程序,完善民主监督机制,提高参政议政实效”的要求,坚持把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大问题作为政治协商的重点,进一步拓展协商内容、规范协商形式、明确协商程序、完善协商机制,保证政治协商的郑重和经常,使政治协商的水平不断提高;坚持把关注民生、维护群众根本利益作为民主监督的重点,在知情环节、沟通环节、反馈环节上建立健全制度,加大民主监督力度,畅通民主监督渠道,使民主监督更加切实有力;坚持把服务科学发展、搞好专题调研和反映社情民意作为政协参政议政工作的重点,增强参政议政的能力,完善参政议政的形式,使参政议政更加富有成效,更广泛地体现民情民意。
科学发展观是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重大发展
发展是当今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不同的社会制度会形成不同的发展观,不同的发展观又决定着不同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结果。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立足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深刻总结国内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经验教训,认真借鉴其他国家谋求发展的成败得失,合理吸收世界上研究发展问题的积极成果,紧紧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全面、系统、科学地回答了发展目的、发展方向、发展道路、发展力量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重大发展。
一、科学发展观通过创造性地回答“为谁发展”的问题,丰富和发展了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的的理论
发展目的是科学发展观的首要问题,是科学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不同的社会制度决定着不同的发展目的,不同的发展目的又体现了不同的社会制度。
社会主义建设是崭新的事业,对于社会主义建设目的的认识也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早在建国初期,以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就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的目的问题。特别是党的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确定为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之间的矛盾,指出全党全国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探索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概括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同时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以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把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从而使社会主义发展目的的思想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完善。
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以新的视野审视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目的的一系列重要思想。首先,科学发展观明确提出以人为本,使社会主义建设的价值追求更加明确。坚持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其次,科学发展观使实现社会主义发展目的的思路更加清晰。发展是硬道理,科学发展更是硬道理。“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为实现以人为本的目的而科学发展,靠科学发展实现以人为本的目的,二者互为因果、相互促进。再次,科学发展观使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更加凸显。坚持以人为本,一切为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必须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如果贫富差距越拉越大,甚至出现两极分化,那就背离了以人为本的宗旨,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也就无从体现。
二、科学发展观通过创造性地回答我们要的是“什么样的发展”的问题,丰富和发展了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方向的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