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文化范文10篇
时间:2024-03-12 01:52:07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社会主义文化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邓小平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摘要题】文化建设
【关键词】邓小平/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正文】
指出,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这就要求我们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必须突出抓好文化建设。列宁说过,在一个文盲充斥的国家里,是建不成共产主义的。同样,在一个公民文化素质不高的国家里,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也是不可能的。当今世界已经进入信息时代,信息时代的主要标志表现为文化在社会系统中处于中心位置,文化对各方面的渗透性和影响力越来越深刻,人们对精神文化的消费需求越来越普遍。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一系列论述,是我们抓好文化建设的指南。
一、文化建设的作用
文化是人类社会不可缺少的构成部分,它标志着社会的进步状况和文明程度,又直接影响着社会的发展方向。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写道:“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P.624)邓小平说:“文化工作服从于政治任务。”(P.22)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P.36~37)这就明确指出了文化建设在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和价值。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研究论文
【摘要题】文化建设
【关键词】邓小平/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正文】
指出,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这就要求我们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必须突出抓好文化建设。列宁说过,在一个文盲充斥的国家里,是建不成共产主义的。同样,在一个公民文化素质不高的国家里,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也是不可能的。当今世界已经进入信息时代,信息时代的主要标志表现为文化在社会系统中处于中心位置,文化对各方面的渗透性和影响力越来越深刻,人们对精神文化的消费需求越来越普遍。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一系列论述,是我们抓好文化建设的指南。
一、文化建设的作用
文化是人类社会不可缺少的构成部分,它标志着社会的进步状况和文明程度,又直接影响着社会的发展方向。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写道:“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P.624)邓小平说:“文化工作服从于政治任务。”(P.22)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P.36~37)这就明确指出了文化建设在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和价值。
的社会主义安全文化思考
安全生产关系到国家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起身利益,关系到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大局。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我国的安全生产状况总体上向稳定好转的方向发展,各类伤亡事故有所下降。但是,由于我国的安全生产工作基础比较薄弱,安全生产的形势依然严峻,重大、特大事故时有发生。在安全生产监管的实际工作中我们深深地感到,要做好工作,实现我国安全生产状况的根本好转,很重要的一项工作是要加强安全生产技能、法律法规的普及和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全民的安全素质,提高全民的安全文化水平。
今年5月13日,总书记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毕业典礼上发表重要讲话,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问题作出了全面深刻地论述。并着重指出:“我们必须在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政治的同时,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不断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这就为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事业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安全文化作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的组成部分,已经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跨入21世纪,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
随着改革开放和时代的发展,中西方文化相互激荡对人们的价值观念产生着重大影响,这将不断更新人们的安全思想和安全理念。全新的价值观念,更务实的关注安全、珍惜生命、以人为本已成为一种弘扬和倡导安全文化,提高全民安全文化素质的主流。
安全文化概念的正式提出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当时,国际上提出有关安全文化的概念,如“核安全文化”、“预防文化”等。90年代初,国际核安全咨询组发表了安全文化专论,论述了安全文化的特征以及对决策层、管理层、执行层的不同要求,并且提出了一些列问题和定性指标。随后不久,安全文化在我国各界也一起了重视。2001年,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成立后,先后同中共中央宣传部、共青团中央、司法部联合发文,就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的宣传教育等作出部署,积极推进我国的安全文化建设。同年还召开了安全文化研讨会,出版了《安全文化论文集》。今年,我局又同中共中央宣传部、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国家广电总局联合开展了全国安全生产活动月和安全生产万里行活动,召开了安全文化国际研讨会。其间,各地区、各行业都开展了群众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主体文化宣传活动,取得了良好效果。
安全生产水平反映着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现的新情况,特别是经济成分的多样化,经济利益的多元化、劳动用工形式和生活方式的多样化都对安全生产工作提出新的课题。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对安全生产工作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我们要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通过不懈的努力,加强安全教育和培训,加强安全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的传播与推广,提高企业经营管理者和广大职工特别是农民工的安全文化水平,并努力掌握和发挥各种传播媒体、传播手段的作用,大力发展安全文化事业。
文化,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江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不仅包括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等方面的竞争,也包括文化方面的竞争”(《在中国文联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协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安全文化就是要用文化的力量塑造高素质的劳动者,其指导原则是坚持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江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依法治国、以德治国结合起来,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为核心,已培养和提高劳动者素质、实现安全生产为目标,为安全生产服务,为改革、发展和稳定大局服务。安全生产体现了先进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反映了党和政府对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深切关怀,代表了广大人民的切身利益。安全文化建设要“以人为本”,把安全文化建设放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大系统中去思考。要通过传播和推广安全科学技术,普及安全生产法律知识,加强法制建设,保障其健康发展;通过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和管理机制,强化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完善企业安全生产自我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推动其不断进步。
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和中华传统文化的讨论
【摘要】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和中华传统文化,都是探究人的生存、自由、发展的学问,不是对立的而是人类文明多样化发展前后相继相通的历史成果。儒学等思想遗产是中国人关于人类生活和世界发展本质和规律的丰富独特的思想体系,是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重要源泉和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不宜按西方学术传统矮化为伦理科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不竭动力,中国共产党人理所当然、义不容辞地成为它的继承者和弘扬者。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华传统文化;儒学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马克思主义世界观,适应中国和世界发展的需要,开启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研究、创新和弘扬的新航程。学界正进行热讨论争论,一个核心问题是怎样认识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和中华传统文化的关系。笔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传统文化都是流淌在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长河之中,是不同历史时代不同地区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成果,在我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文化的源头与基础。我们坚信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够推进中华传统文化的与时俱进、综合创新,绽放更加灿烂的光芒。这里把一些思考写下来作为讨论。
一、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传统文化都是人类文明史的历史成果
按照苏联人的马克思主义观,人们把以儒学为标识的中华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对立起来,和中国的社会主义运动分割开来,也排斥于世界文明发展史之外,否定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国共产党理论基础的一个基本来源。这是一种不符合人类文明多样化发展历史实际的虚无主义。我们应当坚持马克思主义历史主义,从人类文明文化多样化发展史上,搞清楚中华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关系。马克思恩格斯的学说,是19世纪世界进入工业化现代化时代,人类社会思想发展的伟大成果和崭新高峰。它首先是革命的工人阶级的思想体系,是工人阶级实现其解放全人类历史使命的强大理论武器。同时恩格斯在晚年又从人类文明发展史的层次上进行界定。他指明,他们的学说是“历史科学”,①还把他们的世界观界定为“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②指出“德国工人运动是德国古典哲学的继承者”。③就是说,在他看来,德国社会主义政党的思想理论,和德国传统思想文化是一脉相承的;每个工人政党都是在人类文明多样化发展进程中形成发展的、不能与自己国家的历史文化割断,应当是它的继承者和弘扬者。马克思恩格斯正是站在人类思想文化发展的最高点上,在19世纪德国的和欧洲的社会思想文化舞台上,进行变革创新,为人类多样性文明发展贡献了伟大的社会思想体系。可见在马克思恩格斯那里,它们从来相承相通的、不是对立的,遵照这一思维框架和历史逻辑,可以说,马克思主义和以儒学为标识的中华传统文化,是人类文明多样化发展在不同历史阶段不同地域的重大成果,不是互相脱离的、对立的,而是相通相融的。因此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进政党、中国各族人民的先锋队,从来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以中华传统文化作为党的思想理论的重要来源,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当然继承者和弘扬者。唯物史观认为,一定的思想文化体系是人类社会一定发展阶段上人们生活条件、社会2关系和社会存在在思想观念上的反映和表现。习精辟阐明:“2000多年前,中国就出现了诸子百家的盛况,老子、孔子、墨子等思想家上究天文、下穷地理,广泛探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真谛,提出了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④这精辟阐明了中华传统文化思想体系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地位。这些思想家2600年前对那时华夏大地人类生活条件、社会关系和社会存在从思想观念上作出了概括与阐述,是人类文明发展在中国农耕时代必然产物和珍贵成果。显然不能够按照西方中心论,否定他们的学术成果和历史地位。陈立夫先生研究儒家思想的著述《四书道贯》,通过系统探讨和论证,把儒学称之为“人类共生共存之原理”。⑤可以说是有其道理的一家之言。在那个人类时代,思想文化学术还没有现代学科理念,没有什么哲学、法学、史学、经济学之类的划分。但是和马克思恩格斯学说有一个共同点,儒学等也是研究与回答自己时代华夏大地上现实的人如何生存、交往和发展的基本问题。世事洞明皆学问。儒学等是反映那个时代人类生活和世界发展的学说,大体也可以看着历史科学。儒学体系和马克思恩格斯学说都是以现实的人为研究对象,是关于人的生存、交往和发展的学问。一个形成于2600年前华夏大地的农耕社会,一个形成于2400年后工业革命时代的西欧资本主义社会。它们在长期发展积淀中会形成了一些表述话语不尽相同的共同理念和共同追求。认为人类文明在19世纪取得的最先进思想文化成果——马克思主义,和历经几千年发展不辍的、概括了那时人类社会生活真谛、是人类五分之一人口文化的中华传统文化是完全对立的、互不相干的、不可以融通的,那无异于否定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科学性、真理性和普世价值。那些掌握传统优秀文化成果的先进中国人,能成功地把马克思主义吸收过来、运用起来,和中国的社会发展实践结合起来,建设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不断取得胜利,就是一个最好的证明。那种认为中华传统文化不是人类思想文化一种基本形态的观点,不懂得人类文明的多样性,是肤浅的狭隘的、违反人类社会历史实际的。马克思恩格斯的学说作为人类解放和发展的科学,其形成发展有广阔丰富的思想文化来源,是奠立在宽广的深厚的多样化人类文明文化成果之上的。用这一历史观研究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和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不难看出,它们必然不是狭隘的封闭的,而是开放的多元的,放眼世界、放眼未来的。早在革命时期,就阐明,中共指导思想的文化理论基础,除了共产主义思想方法,还有中国文化遗产、非马克思主义的外国思想。⑥还说,中国现时的新政治新经济是从古代的旧政治旧经济发展而来的,中国现时的新文化也是从古代的旧文化发展而来,我们必须尊重自己的历史,决不能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⑦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实践中,习再次强调,我们必须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继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吸收世界文明有益成果,以这样一种时代精神,才能够以更加自信、更加自强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⑧所以对于中国共产党人来说,儒学、道家、墨家等全部传统文化都是研究对象,要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进行开掘、继承和弘扬使之成为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精神动力与智慧源泉;同样马克思主义作为人类文明发展的伟大成果,也是我们的研究对象,通过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从中提炼和把握它的基本精神、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作为利箭去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之的。总的说来,这些都是我们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的思想文化来源,当然其实际作用会因时因地而有所不同。在今天的世界,我们要推进改革开放、国家现代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必须从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高度,坚持走世界文明发展大道,采取开放的包容的态度,首先对五千年中华历史文明、优秀文化成果,进行系统全面深入的批判研究和继承发展,同时也认真吸取人类文明的各种优秀成果。这是人类历史发展进步的必然逻辑,也是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规律。无论以什么名义,忽视、排斥和拒绝自己民族传统文化的观点和态度,都是不可取的。有论者认为,中国文化是中为体、西为用、马为魂。人们不禁会问,一个有悠久历史的东方文明大国,在产生于西欧的马克思主义传入以前文化难道是没有灵魂的吗?那它怎么能够生存发展五千多年,曾经成为人类古代历史上最发达的国家之一,显然这个论点,不符合人类世界发展的历史与逻辑。人类社会不是由许多可以拆卸的零部件组装起来的机器,而是一个由现实的人构成的综合创新发展的社会有机体。人们吃下去的是米饭馒头,肉鱼蛋菜,经过啄嚼消化吸收,成长为人的骨肉血脉,而不是长出一个个馒头、一块块肉蛋。当代中国文化,和各种人类文化一样,也是在综合创新中成长起来的精神文化有机体。它是中国人几千年来、一代一代地植根于自己的思维、生活、社会活动之中、和各种文明的相互交流之中,包括吸收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经过不断地去芜存菁,筛选洗磨,外为中用,精心滋养,辛勤耕耘而在华夏大地形成发展起来的具有鲜明中国特色、风格、气派和话语的社会主义的思想文化体系,是从中国人的社会生活和心灵世界里生长建设起来的精神家园。必须指明,中国共产党人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如猛虎添翼,但是这个精神文化有机体叫中华文化。自然“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中创造和延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及其文化的“根和魂”。⑨
二、中华传统文化包含着人类生活与世界发展逻辑的世界观
邓小平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研究论文
指出,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这就要求我们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必须突出抓好文化建设。列宁说过,在一个文盲充斥的国家里,是建不成共产主义的。同样,在一个公民文化素质不高的国家里,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也是不可能的。当今世界已经进入信息时代,信息时代的主要标志表现为文化在社会系统中处于中心位置,文化对各方面的渗透性和影响力越来越深刻,人们对精神文化的消费需求越来越普遍。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一系列论述,是我们抓好文化建设的指南。
一、文化建设的作用
文化是人类社会不可缺少的构成部分,它标志着社会的进步状况和文明程度,又直接影响着社会的发展方向。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写道:“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P.624)邓小平说:“文化工作服从于政治任务。”(P.22)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P.36~37)这就明确指出了文化建设在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和价值。
文化建设对社会主义经济、政治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这种作用就其现实性来说,就是通过文化建设“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培育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的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P.36~37)“全党必须从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和民族振兴的高度,充分认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P.36)文化建设的这种价值,在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已经变得越来越突出。
在当代世界的激烈竞争中,文化建设已经成为决定综合国力强弱的重要因素。早在1985年,邓小平就明确指出:“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P.120)也取决于文化建设的成果。文化建设是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任务。不完成好这个任务,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邓小平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伴随着我们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走。”(P.403)
当代中国最基本的国情是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立足于这个基本国情,以此作为决策的根本依据,这是我国文化建设的基本取向。首先,中国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文化建设必须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这是保证文化建设进而保证整个现代化进程的社会主义方向所必须的。其次,中国仍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即不发达的阶段,文化建设同样也不能离开这样的现实。一方面,经济、政治生活中某些落后因素的存在,无疑会制约着文化的进步;另一方面,文化本身的落后,如文盲半文盲人口占很大比重、科学教育的滞后以及某些腐朽思想和旧习惯势力的影响等,也会给文化建设带来困难。
社会主义体育文化发展论文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文化内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的以振作精神、强身健体、建立积极向上的生活方式为主旨的体育运动及其创造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体育领域的具体反应和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体现了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指导,反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它包括了人们的体育情感、体育认识、体育价值、体育制度、体育思想道德、体育文化产业、体育习俗、体育理论、体育风尚、体育物质产品等。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文化理论基础
马克思说:我们理解的教育,应该是以下三件事:第一,智育;第二,体育,像体操学校和军事训练所给予的;第三,技术教育。这种教育传授全部生产过程的一般原理,同时引导儿童和年轻人实际使用和掌握一切行业的基本工具。这里,首先需要着重提出的是,马克思所说的体育,与斯宾塞等非马克思主义者所谓的体育不同,他所提倡的体育是真正的发展劳动者身体的教育。认为,体育之效,第一,强筋骨。“勤体育则强筋骨,强筋骨则体质可变,弱可以转强。”第二,增知识。“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蛮其体魄;苟野蛮其体魄矣,则文明之精神随之。”第三,调感情。“理性出于心,心存乎体”“,罢弱之人往往为感情所役,而无力以自拔,”“故身体健全,感情斯正”。第四,强意志。“意志也者,固人生事业之先驱也。“”体育之大效盖尤在此矣”,“夫体育之主旨,武勇也。武勇之目,若猛烈,若不畏,若敢为,若耐久,皆意志之事。”邓小平的体育思想,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体育以为人民服务为最高宗旨;体育必须为党中心工作服务;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要全面发展;用“一国两制”思想解决我国奥运合法席位;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要协调发展;竞技体育要从娃娃和少年抓起;体育要走依法治体之路;体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邓小平同志指出:“体育运动搞得好不好,影响太大了,是一个国家经济、文明的表现”。同志指出:“体育是关系到13亿人民的大事,一定要抓好”。1984年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发展体育运动的通知》,1995年国家公布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对我国全民健身事业乃至体育事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1995年,国务院印发《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在北京奥运会、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上强调,要坚持以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全民族身体素质和生活质量为目标,高度重视并充分发挥体育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实现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协调发展,进一步推动我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2009年,国务院公布施行《全民健身条例》,对与人民群众参与健身活动密切相关的体育设施、健身指导、安全规范等做出规定,并将每年8月8日确定为“全民健身日”。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文化发展的实践意义
在体育文化领域,充满活力、独具魅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文化影响力不断增强。光大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体育精神,积极提倡奥林匹克精神,高度重视并传承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挖掘、保护、整理和利用,充分发挥体育文化在构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的作用和功能。充分利用体育文化以人为本、公平正义、积极进取、规则至上、健康自然、团结友爱的自身特点,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国梦中发挥重要作用。进一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文化的国际交流,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文化在全球的影响力达到较高水平,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做出体育特有的贡献。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校园文化研究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对独立学院的校园文化建设有着天然的引领作用。独立学院的校园文化建设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和不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引领独立学院的校园文化建设,需要明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人才培养和文化建设中的核心地位,结合独立学院的师生特点,将它融入课堂教育、素质教育和学生活动中深入贯彻、积极践行。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建设
1引言
校园文化建设工作,是高校实现立德树人目标,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独立学院办学历史较短,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文精神的培育一直力度偏弱。在独立学院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的校园文化,是保障独立学院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提升自身的“软实力”,实现立德树人目标,创建和谐文明校园的必然选择,更是独立学院长期生存和健康发展的根本保障[1]。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建设的引领作用
2016年12月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再次强调,高校要坚持不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广大师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2.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指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报告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进行了凝练,是重要理论创新成果。它展示了我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目标,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属性,提出了社会主义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它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更是先进文化的建设目标和方向[2]。2.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建设的天然引领作用。独立学院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在办学上和传统公办高校有诸多差异,但是其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是一致的,最终目标也都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所急需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精髓和方向,作为社会主义文化的组成部分,独立学院的校园文化,无疑也是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建设和发展的[3]。我国的独立学院建设始于1999年,2003年走向规范发展之路,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也是2002年十六大之后开始孕育提出,并逐步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重要理论创新成果。作为社会主义国家,主流的社会文化和价值体系必然对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形成直接的影响。独立学院的建设发展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价值观的形成发展是基本同步的,独立学院的校园文化可以说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直接引领下建设发展起来的。
推动浙江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党的十七大突出强调了加强文化建设、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极端重要性,并对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了全面部署。李长春同志殷切希望浙江省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更大贡献,在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方面为全国带好头。为了深入贯彻十七大精神,认真落实李长春同志的重要指示精神,浙江省委于今年6月召开会议,作出了进一步兴起文化大省建设新高潮、推动浙江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决定,制定了《浙江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纲要(2008—2012)》,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发展文化经济,不断提高人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
改革开放以来,历届浙江省委始终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早在1999年,浙江省委就提出了建设文化大省的目标;2000年,制定了《浙江省建设文化大省纲要(2001—2020)》;2005年,又作出了《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大省的决定》。经过全省上下的共同努力,浙江文化大省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当前,浙江的文化建设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进入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要以更深刻的认识、更开阔的思路、更有效的政策、更得力的措施,兴起文化大省建设新高潮,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这是增强浙江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举措,是深入实施“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战略的有力支撑,是浙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迫切需要,是全面建设惠及全省人民的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浙江省兴起文化大省建设新高潮、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主要任务是,在加快建设教育强省、科技强省、卫生强省、体育强省的同时,继续深入实施文明素质工程、文化精品工程、文化研究工程、文化保护工程、文化产业促进工程、文化阵地工程、文化传播工程、文化人才工程等文化建设“八项工程”,着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产业发展体系等“三大体系”,努力使浙江文化发展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在文化建设方面走在全国前列。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牢牢把握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
兴起文化大省建设新高潮,推动浙江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作为首要任务。
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教育,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要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和要求通俗化、大众化,努力扩大社会认同、形成思想共识。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党员、教育群众,广泛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宣传普及,认真抓好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浙江的实践”系列研究。要坚持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鼓舞斗志,大力弘扬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加强爱国主义宣传教育,深化对以创业创新为核心的浙江精神的研究和宣传,精心组织好改革开放30周年纪念活动。要坚持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社会风尚,开展生动活泼的道德实践活动,继续组织道德模范评选和先进典型宣传,广泛开展“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活动。
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与大学生的关系
摘要:推动当代青年大学生树立文化自信,不仅是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现实要求,也是实现大学生自身发展的先决条件。本文通过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内涵,分析树立文化自信在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中发挥的作用,联系内外两个方面的因素,对影响大学生树立文化自信的因素进行了分解,为高校做好思政工作,增强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推动学生实现全面发展提出对策。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文化自信;大学生;全面发展
文化凝结在人类精神活动及其成果中,对于国家和民族而言,文化是发展振兴的深层力量。衡量一个国家是否富强,人民的精神是否富足,对本国、本民族的文化是否有足够的自信是一个重要的衡量条件。党的以来,从“三个自信”到“四个自信”的变化,不仅是语层面上的变化,从根本上讲,将“文化自信”置于与制度自信、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并列的位置上,是我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正确的有力证明。大学生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中流砥柱,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将博大精深、繁荣发展的中华文化深深镌刻于思想当中,能够引导大学生用开放、自信、担当的眼光看待未来,这与高等教育实现大学生个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高度契合。因此,高校、社会要共同努力,在日益复杂的现实情境下引导大学生树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认同,推动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内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具有完整的体系,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囊括其中。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当代中国正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世界发展大变局相互交融的拐点上,人类社会已经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命运与共、休戚相关的命运共同体,国际力量对比在此消彼长中朝着相对均衡的方向发展。实现民族复兴,文化的繁荣兴盛是先决条件。对自身的文化越自信,就越能够以积极平等的心态与其他文化展开对话,越能够主动吸收外来文化中的养分为自身的发展服务,也就越有能力从容应对变局。因此,树立文化自信不仅事关过去和现在,更是事关未来的头等大事。
2树立文化自信在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中的作用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三个着力点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深入研究新形势下我国文化建设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制订相应的文化发展战略,大力弘扬主流文化,综合创新传统文化,汲取世界文化精华。
立足实践、多出精品,大力弘扬主流文化
在当代中国,一切有利于发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和精神,一切有利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思想和精神,一切有利于民族团结、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思想和精神,都属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主旋律。我们必须大力倡导和弘扬这种熔铸着中华民族精神、情感、意志和优秀品格的主流文化,自觉摒弃那些腐朽没落、低级庸俗的文化,牢牢把握文化发展的方向。
弘扬主流文化,须以社会实践为源泉。实践是文化建设的源头活水。建设社会主义文化,一定要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以我们面临的各种实际问题为着眼点、出发点和落脚点,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大局服务。
弘扬主流文化,须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精神文化产品的生产一方面要尽可能地走向市场,讲求经济效益;另一方面,我们的精神文化产品担负着团结教育人民、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等崇高使命,应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因此,必须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不能以赚钱为唯一目的,不能急功近利,更不能见利忘义。精神文化产品的生产不能完全商业化,精神文化产品不能完全商品化,文化工作者不能完全商人化。
弘扬主流文化,须实施好精品工程。文化中的精品,作为一个时代文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是社会承认、群众喜欢、经得起历史检验的优秀作品,承载着弘扬主旋律的使命。我们应不断增强精品意识,努力创造更多思想深刻、艺术精湛、制作精良,具有强烈吸引力、感染力、渗透力的作品。
- 上一篇:社会主义思想范文
- 下一篇: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