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模式范文10篇
时间:2024-03-12 01:37:51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社会主义模式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透析社会主义模式的反思与展望
【提要】16世纪初以来空想社会主义者和科学社会主义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种种社会主义模式都未能实现。苏联模式是第一个实现了的社会主义模式。实际上苏联模式社会主义是低标准、歪标准的社会主义。苏联模式既取得很大成就,又有严重弊病,因长期延误改革终遭失败。要吸取苏联模式的失败经验,在21世纪探索各具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有五个扬弃、五个创新,还要排除五种误读。
【关键词】社会主义模式苏联模式本国特色
1991年苏联悄然自尽,不能不令我痛切深思苏联兴亡之道和奥秘所在。以往我们走社会主义道路受苏联的影响很深。五十年代有一句很流行的话:苏联的今天就是中国的明天。这也就是说,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要以苏联为样本,以苏联为标准。我们到改革开放以后才切实思考如何改革苏联模式的弊病。1985年我在广州社会主义讲习会上曾经做过一个题为《当代社会主义模式问题初探》的报告,探讨社会主义模式问题。本文是我第二次谈论社会主义模式问题。
一、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形成、特点和失败的原因
社会主义是在16世纪初欧洲发展资本主义的时候,一些社会先进人士提出来的一种新的社会理想。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这两个名称,都不是中国人发明的,而是欧洲人发明的。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定义有很多。本文各用21个字下的定义是:资本主义是以私人资本为基础,由资本家阶级统治的社会形态;社会主义是以社会化劳动为基础,由劳动人民掌权的社会形态。代替资本主义的社会,欧洲人称之为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应该是高于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顾名思义应该是推进整个社会的协调发展的,推进整个社会的全面进步的。
历史上最先提出社会主义模式的是一些先进的思想家。第一个社会主义模式是英国的人文主义者托马斯·莫尔在1516年提出来的。他的代表作是《乌托邦》。后来人们把这种思想叫乌托邦社会主义或空想社会主义。从16世纪初到19世纪三四十年代这三百多年当中,欧洲有上百位思想家提出了很多社会主义模式的构想,但都没有实现。到19世纪四十年代,马克思和恩格斯继承并超越了空想社会主义,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但是在19世纪,马克思恩格斯论证的社会主义模式也没有实现。
社会主义模式的反思以及前景
1991年苏联悄然自尽,不能不令我痛切深思苏联兴亡之道和奥秘所在。以往我们走社会主义道路受苏联的影响很深。五十年代有一句很流行的话:苏联的今天就是中国的明天。这也就是说,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要以苏联为样本,以苏联为标准。我们到改革开放以后才切实思考如何改革苏联模式的弊病。1985年我在广州社会主义讲习会上曾经做过一个题为《当代社会主义模式问题初探》的报告,探讨社会主义模式问题。本文是我第二次谈论社会主义模式问题。
一、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形成、特点和失败的原因
社会主义是在16世纪初欧洲发展资本主义的时候,一些社会先进人士提出来的一种新的社会理想。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这两个名称,都不是中国人发明的,而是欧洲人发明的。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定义有很多。本文各用21个字下的定义是:资本主义是以私人资本为基础,由资本家阶级统治的社会形态;社会主义是以社会化劳动为基础,由劳动人民掌权的社会形态。代替资本主义的社会,欧洲人称之为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应该是高于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顾名思义应该是推进整个社会的协调发展的,推进整个社会的全面进步的。
历史上最先提出社会主义模式的是一些先进的思想家。第一个社会主义模式是英国的人文主义者托马斯·莫尔在1516年提出来的。他的代表作是《乌托邦》。后来人们把这种思想叫乌托邦社会主义或空想社会主义。从16世纪初到19世纪三四十年代这三百多年当中,欧洲有上百位思想家提出了很多社会主义模式的构想,但都没有实现。到19世纪四十年代,马克思和恩格斯继承并超越了空想社会主义,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但是在19世纪,马克思恩格斯论证的社会主义模式也没有实现。
20世纪初,列宁审时度势,勇于在落后的俄国由共产党领导工农大众夺取政权,带头探索通往社会主义之路。俄国终于首先实现了社会主义。1936年,苏联共产党宣布基本上建成社会主义。同年,苏联修改宪法,把社会主义的成果用宪法的形式巩固下来。当时苏联共产党的领导人很自豪,他们自以为已经在世界上实现了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确实是世界上第一个实现了的社会主义模式。社会主义理应比资本主义更高级,但苏联为什么在1936年宣布建成社会主义之后,过了55年,在1991年的时候又突然垮台了呢?这并不能简单地归咎为个别领导人背叛造成的,而是有更深层的原因。现在我们回头来看可以发现,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是低标准的、歪标准的社会主义,这种社会主义模式有很多严重的弊病。这种模式并不是不可以改,但苏联长期延误了改革,最后被苏联人民抛弃了。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根本失败,在于它长期超不过资本主义,最后被西方和平演变过去了。
苏联领导人在1936年宣布苏联建成了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那种社会主义,是不切实际的。苏联当时并没有建成够标准、高标准的社会主义。苏联为什么没有能够建成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那种标准的社会主义呢?这里有两个原因,第一是内因,第二是外因。
社会主义政治模式研究论文
「摘要」如何在吸收人类政治文明普遍成果以及保证中国共产党执政党地位的基本前提下,设计符合我国国情的政治模式,已经成为我国改革当前面临的最重大问题。本文提出了以“多数党法定制”为核心,司法、行政与统计审计三权分立,但在严格条件下又受制于立法机构的、不同于西方三权分立的社会主义新政治模式。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模式
一、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4点基本共识
1.1必须尊重人类政治文明的普遍成果
所谓“人类政治文明的普遍成果”,即诸如“权力制衡”、“公共信息透明”等基本原则。经过世界各国漫长的政治文明实践,这些原则都已经得到了充分证明。
在“人类政治文明的普遍成果”研究方面,必须承认我国在整体上没有达到西方政治学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很明显的一点基本事实就是,在国内企事业单位的各种政治学习材料中,传统风格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占据绝大部分,而对于现代政治学经典理论甚至是这些理论的经典案例也罕见涉及。台湾东吴大学政治系教授吴文程在为哥伦比亚大学教授萨托利(GiovanniSartori)著、雷飞龙翻译、台湾国立编译馆1998年出版的《比较宪政工程》一书做序时指出“西方政治学研究的深度和广度都是众多自称马克思主义的跳蚤所不及的,”此语并非妄言。因此,中国政治制度必须吸收世界先进政治文明的精髓。在此基础上,才能够进一步考虑中国特色的创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模式研究
摘要:高中生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最基本的责任,通过历史教育形式将知识渗入其中再传播给学生是教师的基本义务。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将所有的教学信息整理归纳,制定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案,教学内容要符合当前需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授给学生。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文章对如何培养高中生的核心价值观做出了简单的参考。
关键词:高中历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研究
《意见》明确指出社会主义价值观要全面融入到教育中去,高中历史教师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引导高中学生在思想上的成长和进步,增强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为探究讨论高中历史教学中怎样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提高高中学生观做出了理论基础。大力发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的发展,对抵制不良社会现象有很大的作用,为学生创造出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加快全民学习观念的脚步。
1高中教学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问题
在当代我国社会结构变动,经济体制改革。思想观念受到西方文化思想、生活方式和价值理念的影响,与我国的民族文化和价值观念产生激烈的碰撞。而高中生的核心价值观并没有完全建立,又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使其价值观的确立动摇起来。学校又偏向于口头上的知识传授,忽视了高中生情感的培养,注重考试与排名来考验学生所学到的知识,这种传统的教育方式让学生压力太大,致使其产生反抗心理,不愿主动去学习,去接受老师的引导,这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受到冲击,给当前高中生价值观正确的形成造成较大的影响。
2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和作用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模式
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一再强调,要“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为惠及广大农民群众的民心工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其实不是一个新命题。
现在探求的“新”,所建设的“新”,关键就在于资源的再造,在于人口上的“变负担为资源”,在于有限的土地资源最大效用的利用,在发展模式上依靠最大的内部能动,实现以建设小城镇为主要模式的产业与人口一体的城市化,实现资源意义上的减负与再造的合二为一。本文试从建设模式的角度阐述如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建设模式
1、资源型新农村。所谓资源型,就是在具有丰富矿产、水力、电力等资源的农村,加强能源消费管理,搞好节能工作,提高能源利用率,建立资源集约型农村经济。长久以来,在一些具有丰富资源的农村,充足的能源有力支撑了整个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但在能源生产和消费中也存在不少问题,表现为能源生产、利用、消费方式落后,技术水平低,设备陈旧,资源浪费严重。这种建立在能源大量消耗和浪费基础之上、以粗放经营为特征的农村经济,远远不能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对此,山西省提出采取积极发展燃用型煤、大力推广节煤炉、改造乡镇工业锅炉、改造砖瓦窑、开发利用新能源等措施加快资源集约型农村经济建设。
2、工业型新农村。所谓工业型,就是以发展乡村工业为导向,推进农村经济由农业主导型向工业型转变,增强工业对农业的拉动力。农村工业化是壮大农村经济总量的关键,是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器,也是推进农村城镇化的支撑点。以工业经济实力为基础,整合农村的土地、人力等资源,实现共同发展。这是一个逐步扩大经营规模,发展农村经济的过程,也是一个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平衡发展的过程。主要存在于经济发达地区,表现为城市工业文明辐射下的“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大趋势。长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的新农村建设,是以城乡一体化为目标,以工业反哺育、城市支持为条件,以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发展的各类工程为抓手而展开的。区域经济地理优势、经济实力和财政支付能力优势,特别是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进入成熟时期,使这些地区开始出现逆城市化(城市产业和人口向城郊和腹地农村转移)现象,这些条件使村落经济社会加快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型,分化很明显。江苏省全省有2000多个小集镇,都建成了工业型的小城镇,此经验得到中央的肯定与推广。典型的如有“天下第一村”美誉的华西村,它的综合发展,其关键在于发展乡村工业,走现代农业企业集团的道路。
3、生态型新农村。所谓生态型新农村,就是发挥特有的生态优势,开发利用生态资源,发展生态经济,以生态型农业为重点,逐步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的农村发展道路。随着农村经济发展步伐加快,农村生态能源建设越来越引起人们关注,成为关系到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生态环境建设的最终目的,是从根本上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存空间和发展空间,保障人民生活质量长久可持续的提高。“四位一体”沼气应用、大中型能源环境工程建设、太阳能有效利用和生物质能源气化等能源生态工程,是大连市推出的建设能源生态型农村的主要模式。遵义人把近年来在全市普遍实施的沼气池建设和退耕还林、还草、还药再加上大棚蔬菜以及其它一些特色农业统称为“生态型农村经济”,认为这种模式是一条奔小康的“绿色”通道。为保持生态环境和自然风貌,建设田园风光型的新农村,赣州市提出了“一个保留、两个坚持、三个不”的思路,即保留农村的历史文脉,注意传承建筑文化;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坚持不搞千篇一律;在村庄整治和建设中力求做到不推山、不填塘、不砍树,提升了农村建设的整体水平。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新型治理模式研究论文
[论文关键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内容;目标体系;新型治理途径
[论文内容摘要]本文分析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和谐社会的目标体系以及建设和谐社会的主要任务,并对建设和谐社会的途径进行了阐述。
当今社会,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对社会发展模式做出了多种多样的选择。国家稳定、社会和谐,历来是执政者治国安邦的一个重要目标,也是人们普遍追求的一种社会理想。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命题,十六届六中全会又做出《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是一种新型的社会治理模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
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种新型治理模式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把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论述逐步变成现实,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和时展要求的新型社会治理模式。主要包括以下三个层面:
1.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和谐,体现在把经济开发和环境保护结合起来,树立起人和自然一体化的生态伦理观,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利用自然、造福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实现经济持续发展、社会全面进步、资源永续利用、环境不断改善和生态良性循环协调统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混合教学模式研究
【摘要】高职教育是中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学生课余时间多,抵抗不良诱惑能力弱,高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受负面文化思潮的干扰,教育效果较差。本文建议以地方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石,从中挖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育的素材、资源,发挥混合教学线上线下、课堂内外、校园文化等作用,传承、创新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涵育高职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其践行能力。
【关键词】地方优秀传统文化;高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混合教学
职业教育是高素质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阵地,职业教育培养过程中要注重德技双修,当前,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职业院校德育的首要任务,特别是对于高职院校来说,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是面临的紧迫任务,《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提出“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健全德技并修”的任务。
1高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困境
1.1深受负面文化思潮的干扰。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给生活、学习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青少年特别是职业院校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带来挑战,他们思维活跃、课余时间多、学习兴趣不高,网络游戏、微信、微博等是他们日常的娱乐渠道,但是,这些现代信息工具传播的不只是娱乐项目,也有过度追求物质享受、金钱至上等负面的甚至腐朽堕落的思想,一些封建迷信思想也以传统文化的名义死灰复燃,侵蚀着他们的身心健康,阻碍他们正确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另外,大部分高职学生刚离开家庭的小圈子开始步入社会,在日常生活中容易受到商业文化和大众消费文化的负面影响,个人利益、唯利是图等个人主义思想可能削弱思想道德教育的效果。1.2教育方法、手段简单粗放。一些高职院校在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延用传统的挂条幅、贴宣传标语等灌输理论形式,难以触动学生的心灵深处,24字核心价值观的意义停留于表面。在当前互联网、智能手机APP、手机游戏、微信等信息、娱乐渠道多样化的情况下,其宣传意义很容易被淡化。当前的高职院校的学生已经习惯于视频、游戏这些直接对感官造成刺激的信息传递方式,传统的德育教育方式面临挑战。也有一些高职院校只是把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看作政治任务,没有落实到完善人格、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等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过程中,没有与专业课、文化课等课程的道德教育、人文教育结合起来,教育效果微乎其微。1.3与生活、学习实际脱节。归根结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我们的生活、学习、工作等密切相关,也是我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目标,但是,一些高职院校在进行教育时与我们的生活、工作截然分离,学生在理解时常常只停留于字词的含义,难以作为生活、工作、学习的方向指导,难以落实到行动、深化到自发。一些人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高大上的工作,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也停留于宣传领导讲话、文件精神,不能结合生活、工作实际展开。根据马斯洛需求理论,尊重需求是比较高阶的需求,安全需求是基本需求,国家富强才能受到世界尊重、才能享受安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与我们的基本需求密切相关的。单纯使用过于抽象的德育手段,没有生活、学习环境作为铺垫,很难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2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涵育高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机理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八种发展模式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八种发展模式
根据长期对我国基层农村的考察,初步总结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八种可资借鉴的起步模式,或曰发展路径,现进行简要评述。
一、工业企业带动型。指以当地基础条件为出发点,以发展工业企业为契机,通过工业企业的发展壮大带动农村政治、经济、设施、教育、文化、卫生等事业的综合发展,同时,乡村在土地、劳动力等资源整合的基础上又进一步促进工业企业的发展。这种模式需要有发展工业企业的基本要素,如土地、资源、信息、技术、资金和能力强威望高的村庄领导人。
推广和发展该模式不能忽视农业的发展,要注意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二、特色产业带动型。指在一个乡或村的范围内,依据所在地区独特的优势,围绕一个特色产品或产业链,实行专业化生产经营,一村一业发展壮大来带动乡村综合发展。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能急着推典型、定模式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最近出现了一种令人不安的现象:一些地方急于推典型、定模式,把少数村庄建起楼房别墅、办起农副产品生产企业等现象简单地认定为“新农村建设的生动范例”。这种做法的危险性在于,把中央确定的新农村建设总体目标生生地割裂开来为我所用,使这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民族伟业变成部分干部争相展示政绩的良机;把一项必须经过长期努力才能实现的目标简单化,急于求成,导致欲速则不达的后果。
“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题研讨班上讲的这三句话言简意赅,阐明了建设新农村的重大意义。建设新农村的宏伟目标与当前我国农村的现实,决定了完成这项历史重任绝非朝夕之功,必须经过长期的艰苦努力。初期,我们需要通过试点工作积累经验、完善政策,但绝不能在个人功利思想或急躁情绪主导下急于树典型、定模式。那种试图让个别富裕村庄的景象短期内遍地开花的做法既不切实际,也不符合中央对新农村工作的部署。
当前出现的为新农村建设推典型、定模式现象中,一些地方所选的典型和宣传的内容,只见村民住房、村容、道路等硬件的改善,不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内容,其中有的地方村民搬进了楼房、别墅,还得扛着麻袋、提着水桶爬楼,生活反而不方便了。还有的村庄面貌发生变化,完全是因为在外经商的个别乡亲个人大量投资,并非广大农民自主创造改变命运。这样的典型在推广的方向性、可行性等方面,都有需要商榷之处,更不能当作模子去复制。
我国的村庄分布广泛,自然环境、人文背景、发展情况千差万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任务十分艰巨。近日公布的中央一号文件指出,新农村建设工作要注重实效,不搞形式主义;要量力而行,不盲目攀比;要民主商议,不强迫命令;要突出特色,不强求一律;要引导扶持,不包办代替。各地在树立典型时头脑要清醒,充分注意代表性和今后推广的可行性,准确把握工作方向和进程,千万不能凭长官意志确定一个模式,不论山村还是水乡都照猫画虎,把好事办砸了
.
主体音乐教学模式与建构社会主义的关系论文
论文关键词:主体音乐教学模式建构主义理论
论文摘要:音乐教学模式的发展是音乐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的发展要求,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构建新的音乐教学模式有很大的启发。
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实现人的社会化。教育的功能就是把宏观的社会文化结构转化为学生微观的个体心理结构,而转化必然要通过学生的内化才能有效达成。因此,教育必须要以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为前提,从而促进个体的发展。
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过于重视知识的传授,忽视作为个体的学生情感、主体性、创造性的培养。教学模式的单一,使学生的主体性没有得到有效地发挥,更不用谈潜在于学生身上的个性、意志、情感的培养。在新时代的背景下,音乐教学必须不断更新观念,从培养学生主体性、促进自我发展的角度构建新的教学模式,以适应新时期的教学要求。
一、构建主义对音乐教学模式的思考
音乐教学模式和整个音乐教学改革的发展正着眼于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精神,着眼于培养学生的自我发展能力。传统的教学模式要解决的是如何控制教学过程以实现知识的传授,因此不能有效达成上面所述的目标,而现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则为此提供了新的理论指导。建构主义认为,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对世界的理解和赋予意义是由每个人自己决定的。由于个人的经验不同以及对经验的信念不同,对外部世界的理解便也各不相同,所以应该更关注如何以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墓础来构建知识。从这个角度出发,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强调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在已有经验墓础上的主动建构,强调发挥学习者的主体意识,从而促进人的整体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这种思想正体现了音乐教学模式发展和音乐教改的价值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