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建设范文10篇

时间:2024-03-12 01:27:09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社会主义建设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社会主义建设

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思考

党的**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强调“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五个统筹”是我们党在总结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经验基础上,根据新阶段国际国内环境的客观要求提出的指导原则,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

社会主义建设是一个多层次、综合性的范畴。经济增长相对于整个社会的现代化固然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但如果经济增长了,社会贫富两极分化,社会风气变坏,不平等加剧,那么这种发展与社会现代化就是不协调的,违背了社会有机体的整体性,违背了现代化建设的全面性、系统性及其要素之间的相互依存性。它不仅妨碍社会的全面进步,也不利于经济的持续发展。“五个统筹”要求各发展要素之间保持动态平衡,实现经济、社会、自然之间的协调发展,从而揭示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一般规律。

“五个统筹”是对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深刻总结。从我国近20多年发展的实践来看,经济高速增长,我国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统筹兼顾不够。经济与社会发展不够协调。地区间的差异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我国进一步发展的一个障碍。城乡差别扩大,农村人口多,人均占有资源量少,“三农”问题,城乡失业和贫困等问题十分突出。发展的实践告诉我们,仅有经济增长不能导致中国社会走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因而,加强统筹协调已经是刻不容缓。“五个统筹”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出发,以系统优化与整体发展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着眼点,从经济、社会、生态系统和国内、国外系统的整体联系中把握经济、社会、人和自然的协调发展,形成了一个连接现在和未来、横贯中外、贯穿自然与社会的“立体式”发展模式。只要我们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进行现代化建设,我国将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社会和谐、生态良好的发展之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就能顺利实现。

“五个统筹”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以人为本。这就深刻阐明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质。同志指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要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紧紧把握住这一点,就从根本上把握了人民的愿望,把握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质”。(《中国共产党第**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13-14页)

查看全文

社会主义建设交流

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以来的五年,是我们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及十六大以来历次中央全会精神,扎实推进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的五年;是我省综合实力提升较快、城乡面貌变化较大、人民群众得益较多的五年。五年来,我们按照“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的要求,开拓进取,团结奋斗,胜利完成了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确定的目标任务,各项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经济发展再上新台阶

全面实施“八八战略”,坚决贯彻中央宏观调控政策,推动经济逐步走上科学发展的轨道。2006年,全省生产总值15649亿元,五年年均增长13.6%;人均生产总值31684元,年均增长12.5%;地方财政收入1298亿元,年均增长25.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265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7335元,年均分别增长10.8%和7.9%。国有企业改革取得重大进展,民营经济进一步发展壮大,要素市场化改革加快推进。主动接轨上海、推进长三角合作与交流,对外贸易、引进外资、境外投资连创新高,对内对外开放不断扩大。高效生态农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加快。新农村建设和新型城市化协调推进,海洋经济和欠发达地区发展加快,城乡区域统筹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环境污染整治初见成效,循环经济发展力度加大,生态省建设扎实推进。“五大百亿”工程如期完成,基础设施体系不断完善,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

社会和谐稳定呈现新局面

全面建设“平安浙江”,社会政治保持稳定。城乡就业规模不断扩大,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建立。社会管理进一步加强,城乡社区建设和服务水平不断提升。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入推进,平安创建活动成效显著。建立领导干部下访、约访等信访工作制度,加强基层基础工作,及时化解了一大批社会矛盾和问题。依法严厉打击各种犯罪活动,社会治安进一步好转。加强安全生产和食品药品安全工作,完善公共安全应急机制,突发公共事件处置能力进一步增强。全力做好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成功战胜了“非典”、禽流感等疫情和多次强台风的袭击。

文化综合实力实现新提升

查看全文

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探索论文

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是与我国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同步的。把握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以便利用规律来为社会主义的建设服务,这是马克思主义者毕生孜孜不倦的追求。这位善于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者,在领导中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进程中,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并且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而这些成就为邓小平理论的创立作了思想上和理论上的准备,也给我们今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留下了深刻的历史启示。

(一)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方法和基本方针,即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旗帜鲜明地提出要“以苏联为戒”,走出一条不同于苏联模式的建设道路

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的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形态发展到科学阶段。他们对这种资本主义制度基础上的“历时态”的社会主义模式的种种特征提出了天才的构想;但在如何建设这种社会主义的问题上,他们只是强调要根据当时的历史条件去创造。列宁领导俄国十月革命取得重大的历史性胜利则使社会主义又由科学构想变成了现实制度。在如何建设这种与资本主义制度共存的“共时态”的社会主义问题上,列宁曾实行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后转而退却实行“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时期又形成了经济上高度集中、政治上高度集权的苏联模式。

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初步建立起来,但中国的生产力发展水平还很落后。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应该怎样建设和发展,这是我们党面临的全新课题。鉴于我们党对面临的新情况、新任务知之甚少以及经验理论和思想准备不足的现实,曾号召过“学习苏联”。这虽有其历史的必然性,并且收到了积极的效果,但苏联的经验并不都是成功的,苏联成功的经验并不都适合于中国的情况,学习苏联终究不能代替对自己建设道路的寻求。中国共产党20世纪的历史证明,道路问题是构成党的基本路线的重要因素;解决了道路问题,其他问题就可迎刃而解。富有创新精神的同志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就坚决反对照抄照搬苏联模式、把苏联经验神圣化的做法,他对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做法总觉得“不满意”和“不舒畅”,缺乏个性。特别是苏共二十大揭露出来的苏联经济工作的错误和我国照抄苏联经验所暴露出来的弊病使他开始了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走什么样的道路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和研究。他认为,对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最重要的是要独立思考,是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他说,民主革命时期,我们在吃了大亏之后才成功地实现了这种结合,取得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现在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要进行第二次结合,找出在中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这实际表明已开始思考和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问题,这种探索首先主要表现在他在1956年4月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所做的《论十大关系》的报告中。这个报告是同志在听取了农业、工业、商业和交通运输业等34个部门工作汇报的基础上而形成的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进行思考的重要文章;报告确定的基本方针是把国内外一切积极的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报告论述的十个问题是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和以苏联为鉴戒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它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执政党建设等方面,是我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先声。

(二)关于社会主义的历史定位,即在分析了我国社会主义的历史起点基础上。提出了社会主义可以分为“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和“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两个阶段,明确指出我国处于“不发达的社会主义”阶段

查看全文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教育实习探讨

[摘要]教育实习既是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劳动教育在教学领域的延续。在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黑龙江大学校长王季愚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亲自指导学生的教育实习,明确指导教师的责任。广大师生共同努力,使参加教育实习的学生初步了解了中学教学的特点与方法,端正了教育态度,受到各教育实习单位赞扬,为新时代综合性大学教育实习的开展提供了借鉴。

[关键词]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王季愚;教育实习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十分重视基础教育,但教师资源相对匮乏;20世纪60年代初,国家出台一系列政策,鼓励综合大学展开教育实习,服务当地师范教育。此时,王季愚担任黑龙江大学校长,积极响应国家政策。1963年春,学校派外语系俄语专业学生深入黑龙江省各地市中学进行教育实习。1964年3月9日至5月9日,数学、物理、中文、外语四系的应届毕业生339人与教师43人,先后前往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佳木斯、阿城、双城、宁安等七个市县的十八所中学进行教育实习。

一、教育实习的指导思想

教育实习既是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劳动教育在教学领域的职业情感延续。教师职业情感决定教师的教学态度和行为,是达到教学目标的源动力。教学情感仅凭理论知识难以实现,需要在合适的场域有目的地培养和再造。教育实习搭建了职业信仰实践平台,便于学生对教师职业价值和职业技能进行深入的情感体验。教育实习是教师培养的重要实践环节,教育实习的质量直接影响区域基础教育水平的优劣。通过教育实习,可以提高师生对中学教师工作的认识,检验各专业教学质量,摸索专业教学实习经验。教学中注重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思想经典著作研读,强调教学反思,有领导、有计划、有步骤地在教学中开展对资产阶级和修正主义的学术思想批判,使每位参加教育实习的学生深刻认识到“教师承担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的历史使命,肩负着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时代重任,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基石”[1],为新时代培育红色基因,书写红色家谱,传播红色声音,传递红色能量。

二、教育实习的基本情况

查看全文

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表彰讲话

今天,市委统战部、市工商联、发改委、人事局和工商局在这里举行**市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表彰大会,首次对我市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作出积极贡献的非公有制经济人士进行表彰,我代表**市委、市人民政府向受到表彰的民营企业家们表示热烈的祝贺!向所有关心、支持和投身我市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非公有制经济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

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新的社会阶层,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改革开放以来,在党和国家政策的正确指引下,我市非公有制经济取得长足发展。特别是市委七届九次全委(扩大)会议以来,市委、市政府着眼于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坚持一手抓国企改革,一手抓非公经济发展,并将两者紧密结合起来,制定并实施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有力地推动了我市非公有制经济的快速发展壮大。目前,我市私营企业已达到2.4万户,个体工商户6.7万户,注册资金403.2亿元,非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已由**年的17%上升到53%,“半壁河山”局面基本形成。非公有制经济在拉动经济增长、增加财政收入、活跃城乡市场、方便群众生活、缓解就业压力、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都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全市也涌现出了一大批政治上有觉悟、经济上有实力、社会上有影响、对人民有贡献的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他们致富思源、富而思进,自觉把企业的发展与首府的发展结合起来,把个人富裕与群众的富裕结合起来,积极参与国有企业改制,妥善安置下岗职工,主动投身社会公益和光彩事业,热心救助困难群众,并在抗震救灾、扶贫开发、捐资助教和城市绿化等各个领域,为我市和全疆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今天,市委统战部等五部门联合表彰的30名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就是我市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中的杰出代表。他们虽然来自不同行业,但都是在各自发展中,认真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爱国敬业、诚信守法,在发展企业、报效国家、服务社会、回馈人民中较好地发挥了示范和表率作用。大力表彰这些优秀企业家,对于彰显他们的业绩和贡献,树立民营企业家的先进典型,引导广大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努力实践科学发展观,更好地担负起先富帮后富,实现共同富裕,构建和谐社会的神圣责任,加快推进我市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衷心希望受表彰的民营企业家,珍惜这份荣誉,发扬这份成绩,在今后事业中更好地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带动广大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加入到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的行列,为推动我市经济社会的跨跃式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近日,党的**胜利召开,这是我们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科学描绘了新世纪第二个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蓝图,对于我们在新的发展起点上,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未来的五年,也是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现代化国际商贸城建设的关键时期。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深入推进和新世纪能源发展战略的确定,以及乌昌经济一体化战略的加快实施,进一步凸显了**发展的历史机遇和广阔前景。“**”期间,我市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中心任务,就是紧密团结和依靠全市各族人民,认真贯彻落实党的**精神,按照市委七届九次全委(扩大)会议以来确定的发展目标和思路,以科学的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牢牢把握发展机遇,加快改革创新步伐,全力推进我市经济建设、文化建设、法制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为2010年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加快把**建设建成现代化国际商贸城而努力奋斗。

完成“**”目标,实现我市经济社会更快更好的发展,需要所有致力于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的团结奋斗,需要广大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共同努力。希望全市所有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把思想统一到党的**精神上来,进一步增强时代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把企业的发展同新疆的振兴、首府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在我市新阶段的改革发展中建立功勋、成就事业。要围绕我市即将出台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抓住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的新机遇,更加积极地投入到乌昌经济一体化和新型工业化发展之中,在推进我市都市工业、资源型工业、对外贸易等发展的各个领域寻求新的商机,谋求更大发展。要主动适应市场经济的新变化,沉着应对市场竞争的新挑战,进一步强化自身素质,完善经营理念,积极推进管理和技术创新,大力实施品牌发展战略,不断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抵御风险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广大民营企业家要进一步增强敢为人先的勇气,创造一流的气魄,加快扩张的胆识,在挑战中先行一步,在竞争中独树一帜,努力造就一批在全疆和全国叫得响的民营企业排头兵,形成一个享誉国内外的优秀民营企业家群体,真正把我市建成一个民营大市和经济强市。

爱国敬业、诚信守法、奉献社会,是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应当坚持的努力方向和人生追求,也是社会主义建设者应当具备的价值取向和精神状态。广大非公有制经济人士要不辜负党和人民的期望,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胸怀奋发图强、振兴中华的爱国情怀,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热爱人民,将报效祖国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勇于担当应尽的社会责任,争做优秀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要弘扬诚实守信、依法经营的社会公德,守信用、讲信誉、重信义,守诺践约,公平竞争,为建立和完善社会信用体系,维护市场经济秩序作出积极贡献。要恪守诚实劳动、依法经营的守法品格,自觉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政策,遵守市场规则和行业规范,在开展经营和发展企业的过程中,维护国家、社会和集体的利益,维护社会正常的秩序,维护员工的合法权益,做勤劳致富、遵纪守法的带头人。要牢固树立致富思源、回报社会的贡献意识,坚持“义利兼顾、德行并重”的市场价值观,继承和发扬参与光彩事业的精神,更多地关注国计民生,更多的注重社会和谐,大力支持我市社会慈善和公益事业发展,积极协助党和政府搞好扶贫开发、就业保障、社会稳定等方面的工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查看全文

邓小平社会主义建设分析论文

1、邓小平的共同追求——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不容质疑,,邓小平都坚信共产主义乃中国建设的方向;在落后的社会基础条件上,依靠先进社会制度的作用实现国家腾飞,是他们的共同意识,而且这种意识主导着他们的建设思路。

但是,他们之间的差别在于对“超前”尺度的把握。有着强烈的超速发展的主观愿望,所以他更注重先进社会机制条件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邓小平虽然也肯定先进社会机制条件对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但他坚信社会机制条件与社会基础条件只有相互适应,社会才能正常发展.

2、邓小平的建设社会主义方式比较

2.1民众建设热情的激发

对于人民建设热情的激发,毛的时代和邓的时代有着重大的不同:前者依靠的是用精神鼓舞、崇高的理想信仰去激起人们的建设热情,而后者则主要利用利益、欲望来激发。

查看全文

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新认识

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统筹兼顾的发展机制、和谐相处的社会目标。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新认识,标志着我们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

执政理念,是执政党领导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的理性认识和观念。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这是我们党在长期执政过程中,特别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当中形成的新的执政理念??突出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强调最大多数人的利益是最要紧和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以人为本就是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人为本具体地体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使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要求,落到了实处。

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这是我们党在执政理念上新的飞跃,解决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体问题。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广大农民是推动我国先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根本力量,在社会变革中出现的新的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大家一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而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增添了新力量,在增强党执政的阶级基础的同时,也巩固和扩大了党执政的群众基础。从以人为本的理念出发,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形成人人都可以成才、人才存在于人民群众之中的观念。做到群众利益无小事,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以人为本是对只注重经济增长,单纯追求GDP指标,过分突出短期物质成果的片面发展观念的纠正,是我们党在我国社会总体达到小康水平后获得的新认识。坚持以人为本,一是明确人是发展的目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达到这个目的的手段。我们在使用GDP考核指标时,还应当辅之以其他指标,如社会成本指标,环境、资源、生态以及技术进步等方面的指标。把满足人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围绕人的生存和发展的需求,优质、高效地提供物质文化产品和服务,围绕人的全面发展,推动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二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三是要把以人为本与尊重自然规律相结合,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持续发展。

以人为本的理念,体现了马克思的“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的思想。(《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294页)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核心理念。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人的全面发展,使人的内在创造性激发出来,创造更多财富,满足人的各种需要。与此同时,强调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经济与社会的全面发展,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共同进步,尊重并掌握自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规律。突出以人为本,既汲取了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又同封建社会的“民本”思想有本质的不同,也区别于资本主义社会的“人本主义”。以人为本集中体现了我们党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执政理念,集中体现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强烈地表达了我们党关注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尊重人民的创造精神,确保人民的生存和发展权利。

查看全文

社会主义建设者座谈会讲演稿

自从1978年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已经三十年了,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扶持下,伴随着全社会对于生产价值的重新认识,一大批民营企业如同雨后春笋一般在三晋大地茁壮成长,为山西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都做出了积极的贡献。这些年来,我们国家的政策对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在不断的加强,在太原市政府各个方面的积极努力下,为我们民营企业的发展营造了一个和谐、有序的市场和环境。多年来党的政策中一再谈到,要鼓励、支持、引导非公经济健康、快速的发展,同时也肯定了民营企业在促进经济增长、优化产业结构、推动科技创新、扩大就业等诸多方面所起到的重要作用。这对于我们民营企业来说,既是充分的肯定,也是殷切的期望。有限公司正是在这一方针的指引下,充分继承晋商精神的优良传统,以优质的产品,良好的服务,不断创新的气魄与胆略全面发扬晋商精神,报效祖国,与时俱进,全力推动太原乃至山西的服装行业大力前行。

一、规范服装行业创新自主自强

山西作为我国的能源大省,重工业基地,一直以来,相比于重工行业的勃勃发展,轻工业的发展是比较欠缺的。而在1995年,有限公司的成立却在山西甚至全国的服装行业掀起了一场变革。公司凭借过人的市场洞察力,充分挖掘市场需求,以所有产品全部一百元的营销方式迅速占领了广阔的裤装市场,并在全国率先提出“无论从那里购买的裤装到本店都可终生免费熨烫,缭边”的先进服务理念。这一举措,不仅规范了服装市场价格混乱的现状,也为服装行业服务理念的发展指明了方向。1998年,百圆裤业更是在服装行业率先走上了连锁经营的模式,并依靠这一先进的经营方式牢牢的抓住了市场的先机,依靠过硬的质量和优秀的服务,在全中国的服装市场上站稳了脚跟,也向全中国展示了山西服装企业的风采。

经过十二年的不断发展,的加盟网络如今已经遍布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加盟店达到1300余家,每年与各地消费者发生近八百万次的亲密接触,已经成为足以让全中国服装界都另眼相看的一股力量。百圆裤业的全体员工同心同德,奋力拼搏,以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为信念,以把企业的壮大和太原市的发展相结合为宗旨,终于在继肯德基之后获得了我国特许行业的最高奖项----“中国特许奖”,成为我国服装行业唯一获此殊荣的企业。这在以重工业为主的山西,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伴随着集团化的发展,如今的已经从以往单一的服装行业拓展到餐饮、运输、人力培训以及对外贸易等多个方面。而作为支柱产业的裤装销售更是长年位居全国首位,企业的社会形象也逐年提升,在全国各地的广大消费者中可谓家喻户晓,有口皆碑,销售网络正稳步向更加广阔的市场辐射。随着市场和业务的不断扩大,新品质,高价位的新也即将推出,这也必将为百圆的发展注入崭新的活力。

二、秉承晋商精神放眼天下市场

晋商文化,源远流长,明清山西商人称雄国内商界五个多世纪,他们取得的巨大成就,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在每一个晋商人的身上都存在着一种特殊的精神,它将进取,敬业,群体的思想自觉不自觉的融合到自身的灵魂之中,成为其为人经商的准则,成就了晋商的百年兴盛。而百圆裤业的逐步壮大,也是与晋商精神离不开的。

查看全文

农村社会主义建设改进意见

需要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响应和参与。各级各部门要广泛动员,加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宣传力度。新农村建设涉及面广、内容多、任务重。精心部署,通过深入宣传,层层发动,使新农村建设的目的意义、主要内容、目标要求以及具体措施家喻户晓,深入人心。要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形式,发动群众、教育群众,引导广大群众自觉地投身到新农村建设中。广播电视、今日》等新闻媒体要开辟专题栏目,加大新农村建设宣传力度,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新农村建设的浓厚氛围。

加快推进全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届五中全会和中央及全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明确新任务,把握新要求。促使全区认识大提高

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新举措,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意义。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深化农村改革的新探索,破解“三农”问题的新途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要求。近年来,区委、区政府始终坚持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局工作的重中之重,全区农村面貌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农村改革不断深化,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农民收入稳步提高,农村党的建设进一步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长足进步,农民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发生了重大转变。但必须清醒地看到当前制约我区农业农村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尚未消除,农民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农村基础设施和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改变,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还有较大差距。因此,全区各级党委、政府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提高认识,振奋精神,认真按照党的届五中全会作出的战略部署,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和全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切实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加快农村全面小康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实现长江上游空港强区的奋斗目标。

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要求,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以倡导乡风文明为重点,以改变村社面貌为关键,以扩大基层民主为保障,以建设示范村、推进村为带动,集中全区各方力量,既快又好地推进我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新农村建设取得显著的阶段性成效,总体目标是十一五”期末。全区农村呈现出“经济大发展、面貌大改变、素质大提高、关系大融洽”新形象。农村经济的主要指标是农业增加值达到1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700元,森林覆盖率达到32%城镇化率达到70%年是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新农村建设要有实质性的进展,以“三清三改一建”为主要内容的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启动,社会事业有较大进步,农村经济有较大发展。

查看全文

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教案

1.导入的过程

提问:十年“”给中国带来了哪些损失?设想一下当时人民最大的希望是什么?教师小结(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过三年恢复和三年改造,开始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时期,中国*******也开始在实践中探索建设本国社会主义道路。但是,由于我党缺乏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经验和正确的理论指导,走过了一些弯路。尤其是“”和“”十年动乱,给国民经济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在拨乱反正中,终于探索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今天,我们来学习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后导入新课。

2.新课知识内容的学习指导和“探究”过程

关于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大决策及伟大历史意义。教师首先放一段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录像,让学生先从直观上感受这次隆重的会议,然后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归纳概括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大决策。之后教师出示所带来的危害。

领域

危害性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