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范文10篇
时间:2024-03-11 23:22:20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调研报告
随着老龄化浪潮汹涌而来,城乡居民的养老问题变得日益突出和紧迫。构建新型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体系,是保障城乡居民年老后的基本生活,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当前,如何建设符合我县实际的新型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以完善我县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我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建立新型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建设,我县已建立了以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为主体,事业单位养老保险、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等制度为补充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并取得积极成效。截止2007年底,在全县11.14万名常住户籍人口(城镇居民2.03万人,农村居民9.11万人)中,参加企业基本养老保险的有8334人,占7.48%;参加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的有2674人,占2.40%;参加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的有4620人,占4.15%;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有18928人,占16.99%。上述制度的建立,解决了部分居民群众的养老保障问题,化解了一批影响我县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社会问题,为我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然而,从目前情况看,全县还有约8.15万名城乡一般居民(占全县常住户籍人口的73.16%),缺乏系统性的养老制度保障;同时,由于现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设计思路不尽合理,致使农村原参保人员的养老问题实际上没有得到妥善解决,加上这一块,相当于全县实际上有90.15%的居民群众没有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养老保障。因此,在不断完善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事业单位养老保险、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等制度并充分发挥其保障功能的基础上,有必要加快探索新型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思路,尽快解决广大城乡居民的养老保障问题。
第一,建立新型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要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要坚持以人为本,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入手,注重社会公平,注重经济社会统筹协调发展,使全县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在养老保障方面,只有实现广覆盖,使城乡居民群众人人享有基本养老保障,才能体现公平,才能实现共享,才能使社会更加和谐。目前,我县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和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只覆盖到城镇从业人员和农村部分居民,现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又缺乏应有的保障功能。因此,探索建立新型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逐步实现人人享有养老保障的目标,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坚持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和客观使然。
第二,建立新型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把人民群众根本利益摆在首位的具体表现。一方面,受工业化、城市化的影响,城乡大批青壮年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人口地域性结构发生较大变化,农村老年农民的日常生活较为困难。另一方面,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推广,越来越多的城乡家庭呈现上养四位老人、下养一个孩子的“四二一”结构,传统的“养儿防老”的家庭保障功能受到严重削弱,城乡家庭养老功能逐步淡化和弱化,靠代际供养已经难以解决养老问题。再一方面,随着老龄社会的提前到来,加上目前推行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办法由于覆盖面窄、参保人数少、保障程度低等缺陷,无法满足参保人员养老的需要,给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导致我县城乡社会养老所面临的问题日趋突出。因此,随着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推进,这几年来,城乡居民要求解决养老保障的愿望越来越强烈,社会各方面的呼声越来越高。针对这种情况,在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建设过程中,抓紧建立新型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将养老保险制度的覆盖范围扩展到全体城乡居民,这一方面充分反映了人民群众的呼声和要求,反映了他们的实际需要,维护了他们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提高广大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水平,从而缓解广大居民因老致贫、因老返贫等问题,体现了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时代要求。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分析论文
摘要:对我国学术界2006年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如“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必要性”、“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中的政府责任”、“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模式选择”、“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管理”、“地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建设”、“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其完善”等相关问题的理论探讨进行了一定的总结,希翼为我国农村养老保险立法和制度建设提供相关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2006年;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研究;综述
一、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必要性问题探讨
学者苏颖从构建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整体角度出发,认为“由于中国农村人口老龄化快于城市”,加之“土地和家庭养老保障养老功能的弱化,应该创造条件,逐步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农村社会保险司副司长刘从龙从中国农村的养老现状出发,强调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迫切需要发展。因为:一是农民养老不完全是个人问题,而是社会问题,其对社会稳定会产生重大影响;二是农村传统养老方式功能弱化,迫切需要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三是农民的生产生活越来越依赖市场,迫切需要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学者赵慧洁,周田宇从构建和谐社会和党的十六要求出发,认为“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势在必行”。学者鲁晓明从构建和谐社会视角,论述了我国农村构建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必要性。学者秦建文,石文伟从社会发展的微观和宏观层面指出:“随着中国农村老龄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中国经济市场化程度的深化,建立健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体系已成为当务之急。”福建省福州市社会科学院张忠松通过对山区65岁以上老年农民养老问题的样本分析,发现山区老年人口面临经济供养总量低等诸多问题,呼吁山区社会养老保障体系亟待建立。
二、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建设中政府责任问题
关于中国政府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中的责任,学者赵建萍认为“政府应该承担起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的职能”。关于政府在个人账户基金组成方面的作用,学者刘汉屏,李英娟认为政府应该成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的主体之一,“在坚持个人、集体和政府三方共同出资的前提下,政府还应该根据农村农民的不同分类,承担不同的作用,利用公共财政通过多种方式进行补贴”。学者汪柱旺认为:“从社会养老保险的特性和政府的职能来推演,政府应发挥其在农村养老保险中的主导作用,并以其主体地位来制定保障农村养老保险发展的法律规范,推进切实有效的政策措施,加大政府财政资金的投入力度,并强化其对农村养老保险的监控管理,从而促进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学者廖煜娟,潘怀明认为,国家应该“加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推行力度,建立个人养老金账户、最大限度地发挥家庭养老保障功能、提高土地保障功能、大力推行社区养老、逐步建立省级农民养老保险基金管理机构、构建和不断完善农村养老法律体系。”黑龙江省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赵瑞政认为,公共财政应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进行直接投入,建立起农民、集体、政府三方出资的新模式。黑龙江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农村养老保险处处长贾立春认为,政府应承担建立农村养老保险的必要资金投入,对基金运营采取兜底措施,基金管理层次下移,养老金核定、保值、增值、安全运营以县为单位进行管理,并有责任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探究论文
摘要:文章在分析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发展历程的基础上,提出了创建新型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变迁路径,并对这一路径的理论和实践依据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立法制度变迁
一、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变迁及路径分析
1.制度变迁。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已经经历了50年的发展历程。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建设城镇社会保障制度的同时,对广大农村人口也实行了一定程度的社会保障。然而,由于我国是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长期存在,使得我国社会保障制度长期以城镇居民为核心,对农民实施的社会保障主要立足于农民自我保障。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尚未建立。改革开放以来,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瓦解了集体经济体制,动摇了传统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经济基础,导致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大面积滑坡。农村老年人养老主要靠家庭养老。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在农村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进行了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探索。到1998年底,全国有2123个县,65%的乡镇开展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加人数达到8025万人,全年收取保障基金31.4亿元,支出5.4亿元,累计积累保险基金166.2亿元。1998年国务院决定农村社会保险业务管理由民政部移交到新成立的劳动与社会保障部。同时由于1991年开始建立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计划在各地实施的不统一,出现了混乱状况,而且计划承诺的8%~12%的年投保利率在银行利率连续降低与缺乏投资渠道的情况下根本无法兑现等原因导致了中央决定暂缓农村养老保险。各地参保人数下降,基金运作困难,社会保障工作人员积极性受到很大挫折,工作几乎陷入停顿状态。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下一步改革的重点和政策走向是:坚持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相结合,逐步提高社会化养老的程度;坚持政府引导和农民自愿;发展多种形式的养老保险。农村养老保险模式的选择应以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为主,资金的筹措应以个人缴纳,集体补助和国家扶持相结合,缴纳标准与养老金标准都不宜过高。
2.变迁路径分析。纵观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变迁,可以看出,我国在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过程中采取了渐进中带有反复和试点先行的路径选择。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从无到有逐步建立,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从农村生产力水平较低的实际出发,以保障老年人基本生活为目的,实行低标准起步,坚持分阶段、逐步完善的原则,自上而下,由点到面等。所有这些都说明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渐进建立的。然而,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又不是完全渐进式的,而是不断出现反复。政策的不稳定性不仅挫伤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具体工作也都无所适从,而且损害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威信和吸引力。选择这一变迁路径主要基于以下几点:(1)对中国基本国情,尤其是农村实际情况的认识。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且不平衡,决定了我们只有低标准起步,具备条件的地区优先发展,由点到面,逐步扩展的渐进式道路。(2)受到我国整个改革事业,尤其是城镇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影响,渐进改革和试点先行是富有中国特色的改革方式,且被实践证明是成功的。我们不免对这一路径产生偏好和惯性,而且再去寻找另一路径总是有风险,成本较大。因此,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一开始就沿着整个改革事业的路径前进。(3)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缺乏明确的目标定位和统一的科学认识,只有“摸着石头过河”“走一步看一步”,从而导致政策缺乏连贯和稳定性,不断出现反复。
二、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变迁的路径创新探索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论文
内容提要: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经过十多年来的发展积累了一些经验,但也存在着许多难以克服的弊端,使养老保险制度长期处于低谷阶段。为迅速改变这种被动局面,本文在分析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现状的基础上,通过剖析现有制度运行低效的主要原因,提出了改进和完善的基本设想。
关键词:农村养老保险保险制度保险基金养老金
一、问题的提出
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试点始于20世纪80年代,养老保险制度的规范在90年代以后才真正开始。1991年2月民政部农村养老办公室制定了《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要求以县为单位开展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自1992年1月1日起在全国公布实施。此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逐步在全国各地推广开来,1992年底已有3500万农民参加养老保险。1995年10月19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民政部《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意见的通知》,要求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金的筹集采用:“以个人缴纳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予以政策扶持”的基本原则。到1998年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发展达到高峰,年度农民参保人数已经接近500万人,累计参保人数达到8025万人,积累养老基金达到166.2亿元。1998年以后,由于银行存款利率的下降使得养老保险金的补偿率下降,更重要的是养老保险金的缴纳过高,而同期参保人员世纪能够领到的养老金太少。以2003年为例,参保人员每年人均缴费的已经达到1590.36元,而同年度符合养老年龄和条件的农民人均可领到的养老金仅有492.15元,平均每月41.01元,使得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参保人数开始下降,到2003年下降到223.9万人。为尽快改变这种落后局面,党的“十六”以后,党中央加大了解决“三农”问题的力度,并以党中央、国务院的名义连续在2004年和2005年下发了关于农村问题的两个“一号文”,各项农业政策逐步在农村落实,农民收入得到了大幅度提升,农民流失问题得到了很大程度的缓解,东部一些发达的地市开始恢复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运行低效的根本并没有得到。在这种情况下,分析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低效的原因,找到相应的改善对策,具有十分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二、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运行低效的成因分析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由于受计划经济体制和传统养儿防老观念的影响,对现行以个人缴费为主,集体和国家补贴缴费为辅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认识不足,同时由于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致使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实施长期处于低效运行状态,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之一制度的发展,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分析
【摘要】在我党会议中,明确的指出了“全面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尽快实现养老保险全国统筹”。为了紧跟党的领导,本文将针对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及推进的重要性以及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及推进中存在的阻碍进行详细的分析,其目的便是研究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及推进策略。
【关键词】新农保;新农保制度建设;新农保工作推进
一、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及推进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应对社会老龄化现象。社会人口老龄化是我国社会人口最为严重的问题之一。农村地区人口由于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对于社会基础保障的认识程度也相对薄弱。想要切实的落实全民参保,就必须积极的从我国农村地区落实,科学的增强我国农村地区参保覆盖率[1]。在人口老龄化加重的当下,很多农村依旧秉承“养儿防老”的陈旧思想,将家庭养老保障作为日后养老依靠。但是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推进,我国农村地区的青年劳动力,都选择了外出务工的生存途径,使得当前农村地区的“空巢老人”、“留守老人”数量不断增长。由于儿女无法实现家庭养老,使得当前农村地区老人养老问题,已经成为我国社会的一个重要问题。并且随着我国社会人口老龄化的加重,此现象也将日益严重。(二)有利于完善我国社会基础保障制度。在我国当前社会发展的当下,我国民生问题已经成为我国发展最为重要的社会发展内容。为了切实的维护广大农村群众的实际的利益、为广大农民谋福利,就必须严格的推进我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进程。虽然当前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还并未健全,但是随着我国民生事业的发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实施势在必行,促进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为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工作添砖加瓦。
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及推进中存在的阻碍
(一)政府针对新农保的补贴制度不健全。新农保相比旧农保来说,强调了国家对我国农业养老所承担的责任,将“以人为本”当做新农保建设的重点,受到了广大农村热烈的追捧。但是由于新农保所推出的时间相对较短,所以在实际实施与发展的过程中,政府政策的补贴机制相对缺失。针对此问题,在实际开展新农保建设的过程中面临一定的阻碍。由于缺乏完善的新农保资金保障机制,并且我国农村人口相对较多,使得新农保即将会成为我国财政支出的最主要项目之一。就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的速度来看,我国有充分的把握承担起对我国农民养老的保障。但是在新农保制度运行的过程中,依旧缺乏基础的新农保制度保障,这也是阻碍我国新农保制度全面落实的原因之一。(二)新农保政策缺乏动态化的调整。就我国当前确定的农村养老标准为每个人每月为55元,绝对的数字作为养老基金补贴的标准,对于相对富裕的农户来说,生活保障能够基本的解决,但是对于没有经济来源的贫困农户来说,很难有能力缴纳养老保障费用,很难真切的体会到来自政府与国家的关爱。这样便导致我国新农保政策实施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阻碍,很难全面的落实新农保的实际效力,导致新农保建设与推进的固化。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研究论文
一、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国家的政策和立法滞后
我国农村养老社会保险起步晚,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法制不健全,管理体制没有完全理顺。1992年,民政部《县级农村养老保险基本方案(试行)》,这是第一部关于农村养老保险的部颁规章,可见整个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立法层次很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比城镇居民,以及城镇企业职工的养老保险晚,在政策立法以及财政的支持上也远远落后。这就造成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发展的缓慢,以及相关管理事业的不规范。到目前为止我国农民社会养老保险只是依据民政部门制定的《基本方案》和国务院转发民政部门制定的《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意见的通知》两个不具法律性的文件在运行。个人的缴费和集体的配套缴费都不具强制性,国家的补贴也没有在具有强制性的相关法律、法规中予以确定,这也注定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低效性。
2.资金筹集渠道单一
稳定、低成本的长效筹资机制是社会养老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但目前在政府筹资和农民筹资两方面均存在着问题。对于政府筹资,在政府资金增长以及资金拨付等方面尚未建立起相关的制度保证机制。我国农村社会养老资金筹集“坚持个人缴费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政策扶持的原则”,具有一定合理性。但没有建立相应的有利于方案施行的操作机制。事实上,这一原则已在各地的实际执行中不同程度的被打破。当集体经济实力不强时,有些地区甚至出现了“个人全部交纳”的情况,基金的筹集实际上成为了个人的完全责任,在这种情况下,农民更愿意选择他们所认为的比较可靠的养老方式。如自我储蓄养老和家庭养老等,社会养老受到了很大程度的阻碍。
3.缺乏国家的财政支持和集体单位的配套缴费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问题对策
一、现地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困境
从1986年民政部开始在富裕的农村地区进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以来,至今已有14年了。作为“民政部农村工作的头等大事”,民政部门为这项工作的开展花费了巨大的代价,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这项政策的实施有其相当积极的一面: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针对农民的正式的社会保障制度,其意义已远远超出其对部分农民经济上的保障,而且有鲜明的社会和政治意义。
然而,不容否认的是,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确面临着诸多不容回避的难题,这里我们以“三个困境”来概括。
第一,管理水平低。社会保障制度的管理体制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既有商业保险的技术难度,又有依法实施的政策难度,又有依法实施的政策难度,因而对管理水平的要求很高。但是,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实践中,却很少有地方能够保证管理上不出问题。由于缺乏专业人才和严格的管理制度,加之机构设置不健全,便出现了很多漏洞,其中最严重的是养老保险基金管理上的问题。按国际上通行的做法,社会保障基金应该遵循征缴、管理和使用三分离的原则,三权分立,互相制衡,从而保障养老保险基金的安全性、流动性与收益性(即保值增值)。但是,在中国的农村社会健康保险中却不可能完全做到这些,大多数地方的养老保险基金是由当地的民政部门独立管理的,征缴、管理和使用三权集于一身,缺乏有效的监控监督,而地方的民政部门又受当地政府的管理,所以,当地民政部门或政府挤占、挪用甚至贪污、挥霍农村养老保险基金的情况便时有发生,使农民的养老钱失去了保障。更严重的是,在制度建立的初始期,参加保险以年轻人居多,等若干年后农村老龄化高潮来临,开始向农民支付养老金的时候、贪污、挪用用农村养老金的官员们早已高升或退休,不在当前这个位子上了,这笔巨大的亏空已没有人来负责,兜底托盘的只能是国家财政;如果这在全国是一种普遍现象,那么国家财政也不可能拿出太多的钱来弥补此类漏洞,结果只能是倒逼中央银行多印发通货,届时,可能会引起金融危机的说法也并非危言耸听。
第二,可持续性差。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在一些地方只能持续几年时间,有些刚受表扬的典型,时隔不久却已经解体了。这些地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有在上级领导的批示下一哄而上之嫌,甚至有一些地方对基层工作实行“养老保险—票否决制”,凡要求县改市、乡改镇,要求扶贫、济贫款和参加双拥评比的农村基层,都必须完成社会养老保险的任务,于是,基层部门在并无立法的情况下采取行政措施来强力推行养老保险,对不参加者给予各种各样的处罚,还有的乡强调村组干部、党团员起带头作用,并要求每人要发动一定户数的农村投保,按户计酬。这样搞起来的养老保险一旦风头过去或者下一任地方官员不重视,就自然而然地会中途废掉,农民的钱无法收回,最终造成了相当恶劣的影响。
第三,保障水平低。由于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低,农民可支配的收入更低,所以在大多数地方现行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中,农民投保的保费很低,这样,农民老年时得到的保险金就少,少到无法满足农民老年的基本生活需要。比如我们在山东省平阴县(山东省平阴县1992年开办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农村社会保障工作在全国是做得最好的地区之一,在山东属样板县,曾受到省政府和民政部的表扬)调查时就发现,农民多数都选择了保费最低的2元/月的投保档次,按民政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交费领取计算表》计算,农民缴费10年后,每月可以领取养老金4.7元,15年后每月可以领取9.9元,若再考虑管理费增加和银行利率下调或通货膨胀等因素,农民领取的钱可能会更少。这点钱对农民养老来说,杯水车薪也不为过。平阴县的情况在全国开展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地方具有普遍性,按1997年全国历年累计的8200万农民投保的120亿养老金计算,人均是146元,而这乃至是十几年的累计结果。由此,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所能起多大的作用也就比较明晰了。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市)
一、总则
第一条为进一步完善本市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统筹城乡社会发展,保障农村居民年老后的基本生活,实现“老有所养”的社会建设目标,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具有本市农业户籍,男年满16周岁未满60周岁、女年满16周岁未满55周岁的人员,可按本办法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第三条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坚持社会保险权利与义务对等,保障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适应,统筹城乡发展、有利于城乡社会保险制度衔接的原则。
第四条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实行个人账户和基础养老金相结合的制度模式,采取个人缴费、集体补助、财政补贴相结合的筹资方式。
第五条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由本市各级人民政府负责组织实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实行区(县)级统筹。
浅谈中美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比较
摘要:从2002年开始中国进入国际公认的老龄化社会,养老保险体系的构建是中国社保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就中国目前的养老保险制度来看,从其保障范围及程度与世界经济发达国家的差距还很明显,为此,如何来构建更加完善的养老保险制度,这是中国社会保障制度中一个非常重要而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以美国养老保险制度为参照,对比我国养老保险制度与其在发展历史、运行现状等方面的不同,总结经济发达国家在养老保险制度能够为我所用的经验,以探寻进一步完善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中美养老保险;现状及问题;借鉴与改革
一、中美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历史发展与现状
(一)美国养老体系的发展与现状。美国养老体系主要是由国家基本养老保险、企业发起的养老保险计划以及个人退休账户储蓄账户三部分组成的。美国养老体系最早可追溯至南北战争时期为退伍军人制定的养老保障制度,随着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爆发,社会动荡不安,针对退休工人的养老问题,美国政府在1935年颁布的《社会保障法》是美国养老体系建立的开端,1956年OASDI成立,即养老、遗嘱以及残障保险制度,至此形成了美国养老保险体系第一支柱。美国的第二支柱雇主养老金计划包含固定收益计划、缴费确定计划和401k计划。在早期是DB计划,即以确定给付型计划为主,随着雇主固定给付的不可控性的增加,DC计划,即缴费型计划开始实施并广泛使用。美国养老金体系的第三支柱是个人退休储蓄账户,是美国为缓解“婴儿潮”一代的养老保险支出压力,1974年根据《职工退休收入保障法》规定而设立的IRA制度,是一种个人储蓄的养老金计划,属于个人自愿参与的补充养老方式,近十年来IRA计划发展迅速成为美国养老保险体系主力。美国养老体系拥有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就其现状来看,2017年末美国养老金规模为28.2万亿美元,第二支柱雇主补充养老计划,规模占比59.5%,是美国养老体系的中流砥柱;第三支柱个人储蓄养老保险,规模占比32.6%,主要发展动力在于享有较大税收优惠,已经成为美国基本养老保险和雇主补充养老金计划之外的重要补充。而第一支柱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是三支柱中的最低保障,资金主要来源于社会保障税,占比7.8%,属于强制性养老保险计划,目前其作用在美国整个养老体系处于弱化状态,总体而言,美国对养老金投资的限制程度较低,而美国大众对于投资养老比较注重,有着较为深厚的养老投资意识。(二)中国养老体系的发展历程与现状。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建立的标志是1951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采用的是类似苏联的国家保障型制度,适应了计划经济体系下养老保障的需要,在中国市场经济体系逐步建立的改革开放之后,已无法满足快速市场发展的需求,养老保险体系自20世纪90年代至今,经过一系列的改革发展,可主要分为三个阶段。20世纪90年代初期是改革起步阶段,在1991年养老保险三支柱体系被首次提出,标志着我国养老保险体制改革有了初步的框架。20世纪90年代后期的改革探索属于第二阶段,其重点在于建立与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21世纪以来养老金制度的改革发展属于第三阶段,完善基本养老保险体系,打破城乡户籍限制。企事业单位实施“并轨改革”,企业年金与职业年金共同构成我国的补充养老保险。2014年基本完成养老保险制度第一支柱的建立,个人储蓄养老体系初探,个人税延型商业养老保险试点,成立公募养老目标基金。2018年2月证监会《养老目标证券投资基金指引(试行)》,个人储蓄养老体系的搭建正在加速进行。中国养老体系三大支柱为基本养老保险、补充养老保险、个人储蓄养老保险。养老金规模在2017年第一支柱为5.02万亿元,占比79.6%,是中国社会保障的主要力量。从征缴收入来看,征缴收入无法覆盖支出,随着老龄化的加速,养老保险支出呈现可预期的增长,其支出越来越依赖财政补贴,将造成了较大的财政压力。第二支柱补充养老保险分为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第二支柱2017年其规模1.29万亿元,占比20.4%,与美国成熟体系相比差别较大,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第三支柱个人储蓄养老保险处于试点起步阶段,2018年我国建立第三支柱的进程开始加速,个人税延型商业保险试点、公募养老目标基金相继推出,中国企业年金覆盖面依然很低,主要集中在相对发达的地区及多数为国有大型企业,从美国IRAs发展来看,第三支柱对养老保险体系的作用不可忽视,中国在这一方面仍有较大增长潜力。
二、中美养老保险制度的主要特点与差异
(一)相关法律法规层面的差异。美国养老保险制度发展时间较长,国家高度重视,具有非常完善的养老法律法规体系,在法案的不断推动下,多支柱的保险体系已全面形成。中国养老保险体系则发展时间较短,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仍在继续完善中,尤其缺乏有关第三支柱的相关法律法规,从而影响到养老方式的多方面尝试。(二)养老保险制度体系结构层面的差异。美国政府对于基本养老金的负担较低,其养老保险制度中第一支柱国家基本养老保险即联邦退休金制度占比最低。美国第二支柱雇主养老保险计划在养老体系中占过半的比重,其规模约为第一支柱的5倍,DB、选择权与风险承担成正比。第三支柱个人退休储蓄账户次之,IRA规模占比庞大,税收优惠政策明显,投资产品丰富。三支柱中最低保障的第一支柱美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在整个体系中的作用在弱化,第二支柱与第三支柱后来居上,已成为养老保险体系的主力军。中国国家对于养老金的负担繁重,养老保险制度中第一支柱基本养老金占绝对比重,第二支柱企业年金规模较小,替代率低,DC计划的产品种类较为单一,职工没有选择,基本保持逐年增长的态势,第三支柱自愿性个人储蓄养老金计划目前规模较小,发展较为缓慢,在制度设计上缺少明确的政策激励和规范,缺乏类似于IRA的延水政策制度。目前看来,我国养老金三大支柱的规模占比严重失衡,第一支柱占据了绝对的比重,占总规模比重接近80%,在一个成熟的养老保险体制中,第一支柱应当是满足最低生活需求的,第二支柱是主要的保障来源,第三支柱满足更高的生活水平需求,现在我国第三支柱还在起步中,而美国第一支柱仅占不足10%,第二支柱占比高达60%,可见我国养老保险体系的完善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三)养老金投资层面的差异。美国第一支柱即基本养老保险金的投资有较为严格的投资范围规定,对第二支柱与第三支柱的投资种类和范围基本没有太大限制。规模较大的企业年金由管理人根据企业财务情况、员工年龄结构定制计划,年金规模已成气候,管理人盈利状况良好,在境内外均可以投资。美国大众养老意识不再是传统的储蓄养老,而是注重投资养老,在政府养老制度的宽松激励之下,员工个人有丰富的投资产品可以选择,可以根据自身风险收益选择投资组合。与美国养老金制度相比而言,中国对养老金的投资范围限制较多,尤其对于权益类和海外资产的投资限制,目前年金计划不做定制方案,年金管理经验不足,规模较小,一般仅限于境内投资,第三支柱自愿性个人储蓄养老金以商业养老保险计划为主,其中投资理财产品居多,市级养老产品比较低,产品种类较为单一。中国养老保险制度与美国一样也包括养老、遗属、残疾保险,缴费依据“以支定收”的原理设计,是一种转型期的过渡模式,被保险人以缴费年限来确定其是否具备享受养老保险待遇的资格,从基金与待遇情况来看,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是一种部分积累制,国家每年根据平均工资的增长及物价指数调整养老保险待遇。美国无最低缴费基数,中国最低缴费基数为社会平均工资的40%,最高缴费基数为社会平均工资的300%,养老保险缴费最短年限美国为至少10年,中国为至少15年,美国养老金与退休后收入有关联,如养老金与退休后收入相加超过限额,则减发养老金,中国养老金与退休后收入无关联。养老金的继承美国实行遗属保险制度,中国退还离世一方的个人账户剩余金额,和一次性抚恤费、丧葬费。
市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目的和依据)
为了保障农村劳动者年老时的基本生活,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结合本市农村的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定义)
本办法所称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是指由政府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和管理,农村经济组织、集体事业单位和各业劳动者共同承担养老保险费缴纳义务,劳动者在年老时按照养老保险费缴纳状况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第三条(原则)
- 上一篇:社会养老保险思考范文
- 下一篇:社会养老保险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