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性别反应范文10篇

时间:2024-03-11 22:18:08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社会性别反应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社会性别反应

市社会性别反应预算布置会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会议的内容是安排布置编制2009年市级社会性别反应预算工作。编制社会性别反应预算,是进一步完善政府预算体系,是复式预算和参与式预算的组成部分,是更多财政资金投入公共服务领域的需要,各职能部门和预算单位要认真学习××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的《××市本级财政社会性别反应预算管理试行办法的通知》和本次会议精神,积极支持编制社会性别反应预算工作,推进我市公共预算体系健康发展。下面我就编制社会性别反应预算的有关情况讲三点意见,供大家参考。

一、编制社会性别反应预算的意义

社会性别反应预算,并非就性别问题单独编制的一份预算,更不是在预算分配中机械地强调男女两性获得相等份额的预算资源,而是指在公共预算决策中充分考虑不同预算政策与决策机制,所可能产生的不同社会性别影响,进而对相关社会性别问题作出积极的反馈与响应,进而寻求社会性别因素和政府公共预算决策的契合点,通过制度构建的方式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社会性别反应预算作为一种政策工具层面的制度安排,其核心意义在于,聚焦于预算决策和执行过程中的性别敏感因素,全面考察预算收支及其相关的公共政策(公共项目)对男女两性的不同影响,以致力于减少或消除貌似中性的财政预算政策对妇女及其他弱势群体的歧视。

1、社会性别反应预算关注的内容

社会性别反应预算是一个涉及多学科的崭新课题,它关注的内容可因观察视角的差异分成不同的类别。从总体上来看,社会性别反应预算主要是为政府履行承诺提供实现方式、研究男女平等、预算透明度和政府公共政策管理方面等问题。早在1995年9月于北京召开的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代表大会上形成的《北京宣言》和《行动纲领》,就要求各国政府进行社会性别预算;在2005年8月,在纪念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10周年会议开幕式上,主席进一步指出“我们将坚持贯彻男女平等的基本国策,不断促进性别和两性和谐发展。我们将继续运用经济、法律、行政及舆论等多种措施,使男女平等的基本国策真正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经济决定财政,财政是履行政府职能和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经济活动,完善政府公共预算体系,第一,就要全面考虑政府预算收支及其背后的财政政策对男女两性正反两方面影响。因此,编制社会性别预算它关注的是预算的编制、审批、执行、监督全过程相联系的各个方面。第二,社会性别反应预算关注的具体内容涉及人的生活方方面面,即有政治、经济层面的,也有精神、文化、情感层面的内容。如英国开展性别预算就是因为不同党派为执政竞争时拉选票对广大妇女有承诺,如女性健康、女性教育、减少贫困、儿童福利、妇女就业、女性高管等直接涉及妇女权益方面才不得不去履行诺言;再一个从公共财政管理相关的领域,如预算管理改革、预算解读的便利性、预算透明度、各种补贴政策等经济层面的,应该让广大妇女和弱势群体等了解、均衡享有;第三,从社会性别预算试图解决哪些问题的角度来看,则进一步展开了特定历史条件下需要关注的内容。例如,如何设计公共政策才有助于实现男女双方的利益均衡?公共收支发生变化时,如何度量这些变化对男女两性产生的不同影响?对公共支出的削减是否对妇女影响更大?当财力紧张时,满足妇女的诉求的公共支出项目是不是最先被牺牲掉或被削减。总之,性别预算看似透过预算编制、执行和监督,与部门预算没有太多差别,但实际上它具有一定的政治意义,即政府为履行承诺提供了实现的一种方式。

查看全文

市社会性别反应预算布置会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会议的内容是安排布置编制2009年市级社会性别反应预算工作。编制社会性别反应预算,是进一步完善政府预算体系,是复式预算和参与式预算的组成部分,是更多财政资金投入公共服务领域的需要,各职能部门和预算单位要认真学习**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的《**市本级财政社会性别反应预算管理试行办法的通知》和本次会议精神,积极支持编制社会性别反应预算工作,推进我市公共预算体系健康发展。下面我就编制社会性别反应预算的有关情况讲三点意见,供大家参考。

一、编制社会性别反应预算的意义

社会性别反应预算,并非就性别问题单独编制的一份预算,更不是在预算分配中机械地强调男女两性获得相等份额的预算资源,而是指在公共预算决策中充分考虑不同预算政策与决策机制,所可能产生的不同社会性别影响,进而对相关社会性别问题作出积极的反馈与响应,进而寻求社会性别因素和政府公共预算决策的契合点,通过制度构建的方式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社会性别反应预算作为一种政策工具层面的制度安排,其核心意义在于,聚焦于预算决策和执行过程中的性别敏感因素,全面考察预算收支及其相关的公共政策(公共项目)对男女两性的不同影响,以致力于减少或消除貌似中性的财政预算政策对妇女及其他弱势群体的歧视。

1、社会性别反应预算关注的内容

社会性别反应预算是一个涉及多学科的崭新课题,它关注的内容可因观察视角的差异分成不同的类别。从总体上来看,社会性别反应预算主要是为政府履行承诺提供实现方式、研究男女平等、预算透明度和政府公共政策管理方面等问题。早在1995年9月于北京召开的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代表大会上形成的《北京宣言》和《行动纲领》,就要求各国政府进行社会性别预算;在2005年8月,在纪念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10周年会议开幕式上,主席进一步指出“我们将坚持贯彻男女平等的基本国策,不断促进性别和两性和谐发展。我们将继续运用经济、法律、行政及舆论等多种措施,使男女平等的基本国策真正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经济决定财政,财政是履行政府职能和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经济活动,完善政府公共预算体系,第一,就要全面考虑政府预算收支及其背后的财政政策对男女两性正反两方面影响。因此,编制社会性别预算它关注的是预算的编制、审批、执行、监督全过程相联系的各个方面。第二,社会性别反应预算关注的具体内容涉及人的生活方方面面,即有政治、经济层面的,也有精神、文化、情感层面的内容。如英国开展性别预算就是因为不同党派为执政竞争时拉选票对广大妇女有承诺,如女性健康、女性教育、减少贫困、儿童福利、妇女就业、女性高管等直接涉及妇女权益方面才不得不去履行诺言;再一个从公共财政管理相关的领域,如预算管理改革、预算解读的便利性、预算透明度、各种补贴政策等经济层面的,应该让广大妇女和弱势群体等了解、均衡享有;第三,从社会性别预算试图解决哪些问题的角度来看,则进一步展开了特定历史条件下需要关注的内容。例如,如何设计公共政策才有助于实现男女双方的利益均衡?公共收支发生变化时,如何度量这些变化对男女两性产生的不同影响?对公共支出的削减是否对妇女影响更大?当财力紧张时,满足妇女的诉求的公共支出项目是不是最先被牺牲掉或被削减。总之,性别预算看似透过预算编制、执行和监督,与部门预算没有太多差别,但实际上它具有一定的政治意义,即政府为履行承诺提供了实现的一种方式。

查看全文

局长在反应预算工作布置会讲话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编制社会性别反应预算的意义;社会性别反应预算的发展历程;做好我市社会性别反应预算编制工作进行讲述。其中,主要包括社会性别反应预算关注的内容、实施社会性别反应预算有利于向妇女的赋权和提升全体公民对于政府预算的关注和监督,有效促进民生政治的发展、以实践推动理论、宣传工作较多而对预算政策过程的实际改变少、从粗放型管理到统一管理、利益相关方的协调与整合、从关注预算支出为主到全面考虑预算收支、开展层级不同、主要推动者不同、涉及的部门及项目不同、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加强管理,部门联动、集思广益,积累经验等,具体材料请详见:

同志们

今天会议的内容是安排布置编制2009年市级社会性别反应预算工作。编制社会性别反应预算,是进一步完善政府预算体系,是复式预算和参与式预算的组成部分,是更多财政资金投入公共服务领域的需要,各职能部门和预算单位要认真学习**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的《**市本级财政社会性别反应预算管理试行办法的通知》和本次会议精神,积极支持编制社会性别反应预算工作,推进我市公共预算体系健康发展。下面我就编制社会性别反应预算的有关情况讲三点意见,供大家参考。

一、编制社会性别反应预算的意义

社会性别反应预算,并非就性别问题单独编制的一份预算,更不是在预算分配中机械地强调男女两性获得相等份额的预算资源,而是指在公共预算决策中充分考虑不同预算政策与决策机制,所可能产生的不同社会性别影响,进而对相关社会性别问题作出积极的反馈与响应,进而寻求社会性别因素和政府公共预算决策的契合点,通过制度构建的方式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社会性别反应预算作为一种政策工具层面的制度安排,其核心意义在于,聚焦于预算决策和执行过程中的性别敏感因素,全面考察预算收支及其相关的公共政策(公共项目)对男女两性的不同影响,以致力于减少或消除貌似中性的财政预算政策对妇女及其他弱势群体的歧视。

1、社会性别反应预算关注的内容

查看全文

研究生育偏好对人口发展的影响

摘要:性别偏好反应人们对生育子女性别的认识和期待,是生育意愿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们的生育行为以及人口发展的数量和结构有着重要影响。从社会·lt~91,1的视角出发,以性别偏好为桥梁,着重分析传统社会性别意识对生育行为的影响,并说明社会性别意识是如何通过生育偏好对人口发展过程产生影响。

关键词:社会性别性别偏好生育行为人口发展

性别可以分为两类,一类称为自然性别,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生理性别;一类称为社会性别,它是社会基于生理性别的差异,在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对男女两性的行为、角色进行不同标准的规范和塑造的产物,是后天注入的,是家庭、社会长期教育和影响的结果。在生育行为研究中引入社会性别视角,可以使我们认真审视以男性为中心的传统文化以及这种文化对两性关系的规范和对人们生活方式、道德观念的控制,从而揭示社会性别意识在人们生育行为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一、传统社会性别意识形成的背景

性别偏好是社会性别意识在生育行为中的直接反映。在中国,传统的社会性别意识根深蒂固,影响着成千上万个家庭。如何通过倡导社会性别公平消除人们性别偏好,需要我们认真分析传统社会性别意识形成的背景。

从经济地位来看,男性在经济上的主导是传统社会性别意识形成的经济基础。传统社会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自给自足小农经济占主导,家庭是基本的生产和生活单位,发展生产主要依靠增加劳动力投入。由于两性生理差异而自发形成的社会分工,使农业劳动主要落在男性身上,男性承担着生产功能。

查看全文

传统社会性别意识对生育行为的影响剖析论文

摘要:性别偏好反应人们对生育子女性别的认识和期待,是生育意愿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们的生育行为以及人口发展的数量和结构有着重要影响。从社会·lt~91,1的视角出发,以性别偏好为桥梁,着重分析传统社会性别意识对生育行为的影响,并说明社会性别意识是如何通过生育偏好对人口发展过程产生影响。

关键词:社会性别性别偏好生育行为人口发展

性别可以分为两类,一类称为自然性别,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生理性别;一类称为社会性别,它是社会基于生理性别的差异,在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对男女两性的行为、角色进行不同标准的规范和塑造的产物,是后天注入的,是家庭、社会长期教育和影响的结果。在生育行为研究中引入社会性别视角,可以使我们认真审视以男性为中心的传统文化以及这种文化对两性关系的规范和对人们生活方式、道德观念的控制,从而揭示社会性别意识在人们生育行为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1传统社会性别意识形成的背景

性别偏好是社会性别意识在生育行为中的直接反映。在中国,传统的社会性别意识根深蒂固,影响着成千上万个家庭。如何通过倡导社会性别公平消除人们性别偏好,需要我们认真分析传统社会性别意识形成的背景。

从经济地位来看,男性在经济上的主导是传统社会性别意识形成的经济基础。传统社会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自给自足小农经济占主导,家庭是基本的生产和生活单位,发展生产主要依靠增加劳动力投入。由于两性生理差异而自发形成的社会分工,使农业劳动主要落在男性身上,男性承担着生产功能。

查看全文

性别意识缺失状况营销沟通论文

内容摘要:社会性别意识缺失的营销传播违背了社会潮流,造成了对女性生存和发展的严重伤害。营销者要沿着新女性的视线重新审视今天的女性消费者,重视女性具有独立的人格和存在的社会价值,以社会性别平等意识指导营销沟通,制定传播策略。

关键词:性别意识社会性别男女平等女性消费营销沟通

性别意识认为性别可以分为生理性别和社会性别,生理性别是由生物特征决定的,是与生俱来的恒定的事实。

性别意识认为女性应具有独立的人格和存在价值。作为社会的主体,女性不是消极地适应环境和社会,不是无原则地妥协和牺牲,要勇于维护自己的尊严和权利;女性要学会依靠自己,独立面对人生和社会的各种挑战,在情感、心理、精神上告别软弱、依赖和无助,清除各种遏制人成长的羁绊;女性与男性要结成相互尊重平等相处的伙伴关系,彼此给予对方生活成长的空间,而不是将牺牲对方作为自身发展的前提。

应该肯定,从整体来说,中国目前的社会环境有利于妇女的发展。但是当我们用性别意识的眼光来看社会环境时,就会发现在这个由男女共同构成的人类世界里,在这个世界大多数国家已经普遍接纳、认可了男女平等的原则的时代,依然存在着对妇女的歧视,以男性为中心的文化并没有成为历史,经济的单纯发展并没有带来妇女地位的必然提高,社会性别平等意识仍然显得滞后。

2004年9月,一份名为《高层决策者社会性别平等意识调查研究报告》公之于众。《调查报告》涉及全国人大、全国政协、卫生部、国家人口和计生委、全国妇联等242位高层决策者。在妇联之外的四个机构中,只有不到45%的人能够认识到两性平等的国策地位。被调查对象对男性的优点用“果断大度、理性豁达、具有创新精神”来评价,对女性则更多用“认真、细致、温和、善解人意”来形容。他们对两性平等的权利、义务和责任的认识也存在一定的缺失。这种状况不但定义了两性在家庭中的地位和角色,潜在地影响职场上男女两性权责关系的分配,也导致两性在享有生存、发展的机会和资源上的差异,女性的那些得到肯定的特点反倒成为她们发展滞后于男性的证据。

查看全文

儿童审美心理发展论文

摘要:审美作为一种心理活动,已经被确立为心理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但是心理学研究的审美和美学家研究的审美不同,美学家以审美经验为研究对象,是与记忆相关的简单心理活动;而心理学以审美心理现象为研究对象,包括审美心理的系统结构、层次与历程,审美素质与审美心理的关联以及审美素质的形成,探索科学地分析和界定审美本质的途径。本文通过对《心理学报》及《心理科学》从1994-2006年的所有相关文献进行综述,并联系美学上的重要概念,试着将心理学研究中各个分散的相关部分联系起来从儿童发展的角度概括出审美心理的形成过程。

关键词:儿童发展审美心理

一.问题的提出

有人问圣.奥古斯丁:“时间究竟是什么?”他回答说:“你不问我,我本来很清楚地知道它是什么;你问我,我倒觉得茫然了。”世界上许多习见周知的事物都是如此,最显著的就是“美”,我们可以很简单地应用这个字,但是哲学家和艺术家们摸索了两千多年,到现在还没有寻找到一个定论。近代心理学的兴起,试图从心理研究的角度给予审美心理科学的解释。《心理科学》关于这方面研究最新的一篇综述是《审美的神经机制研究及其美学意义》(2006年第5期),这篇综述在以往神经美学的研究基础上,将事物引起的刺激反应是否适应神经机制作为定义和界定审美心理的标准。但是,如果仅从生理角度,并不能界定美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美感和快感的区别”。快感是生理上的协调适应,但是美感更是一种心理活动。除了神经机制,是否能从人生发展的角度找到更全面的研究方式?因为审美心理不仅是瞬时的刺激反应,更在于一种形成过程。这将更有利于把审美心理现象确定在科学的基础上。科学基础的另一个含义是“有迹可寻”,审美心理不是凭空而降的,尽管各人的审美不会相同,甚至一个人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环境中审美感受也会发生变化,但是对于每个人来说,这种产生“美还是不美”的审美判断是有心理基础的,如果各人的心理基础表现出一定的共性,他们的审美判断也应该具有一定的共性。

从美学上解释审美心理的形成有这样几个重要的概念:感觉、知觉、记忆、联想、移情、无意识。但是美学上的解释本身就没有达到定论,也缺乏实验研究。从神经机制上解释审美心理,也还局限在感觉的层次。其实对其他几个概念,从儿童心理的发展中最能清晰地看到形成过程,比如儿童什么时候具备整体知觉的能力?什么时候开始习惯性地产生联想?研究这些基本心理刚好可以概括出审美形成的心理基础。虽然现在心理学的研究中还没有这样的概括,但是已经有很多的相关研究。

二.相关研究

查看全文

女性主义心理学治疗的意义

一、女性主义心理学的逻辑演进和方法论转换

当代的女性主义心理学并没有一个统一的行动纲领,但是不同倾向的女性主义心理学家大都认为传统的心理学知识中充斥着男性中心的偏见,集中体现为以生物决定论为基础,认为女性的心理发展落后于男性并以男性的标准度量女性的心理发展。20世纪蓬勃发展的妇女解放运动极大地启发了女性主义心理学家,她们开始审视这些以往被认为是客观真理的理论,以对女性的临床和经验研究来重新说明女性的心理发展。在此基础之上,她们主张改造传统的心理学使之能容纳女性,正确反映女性的心理特征,并形成了三种旨趣不同的女性主义心理学的路径,分别为实证主义取向的女性主义心理学、现象学取向的女性主义心理学以及后现代取向的女性主义心理学。实证主义取向的女性主义心理学建立在经验主义的基础之上,她们忠实于心理学中的科学主义传统,认为心理学研究中存在着大量的对女性的忽视和偏见,正如佩皮劳(PeplauL,A.)和康拉德(Conrad,E.)所说,在心理学发展史上,性别偏见与男性中心主义价值观贯穿于整个科学心理学的发展。性别偏见不仅影响研究课题的选择和心理学概念与理论的发展,而且影响研究方法的使用、心理学在治疗领域的应用以及职业心理学的结构。[1](PP379-400)在她们看来,之所以如此,是由于心理学工作者没有真正遵循科学研究的客观程序,因此,只要更严格地贯彻科学研究的客观公正原则,在心理学的研究中坚持性别中立,排除性别歧视的价值观和男性中心的偏见等主观因素的影响,就能够建立一门以经验实证研究为基础的无性别偏见的客观心理学。[2](P283)因而,她们并不否定主流心理学的实证方法,而是试图通过设计无偏见的问题、使用有代表性的样本和合适的解释模式,客观地分析数据以及考虑文化价值因素的影响等途径来消除心理学研究中的性别偏见,进行性别公正的研究。[3](PP879-886)然而,值得质疑的是:一种绝对性别中立的研究是否可能?纯粹技术上的保证能够完全排除信念、价值观的影响吗?性别中立的研究是否反而阻碍、限制了对女性独特经验的理解和关注呢?毕竟,无论实验设计多么符合科学规范,实际上,实验室的男女主试和被试都会把社会性别规范和男女权力关系中的不平等地位带进实验情景,并且在实验互动环境中表现社会性别关系,从而使实验结果受到影响。

伴随对实证主义方法之缺陷的思考,女性主义心理学家们逐渐认识到,要想使得女性主义心理学真正反映女性的心声,真正为女性说话,仅仅依靠对传统心理学的修补是远远不够的,而是需要对主流心理学的研究范式进行整体上的变革,挑战整个传统心理学的基础和假设,建构女性主义自己的研究范式和知识体系,如此才能够真正消除主流心理学中的男性中心主义,使女性和女性经验在心理学中得以呈现,从而服务于女性这一边缘性群体的特殊利益。这种强调建构基于女性主义价值观的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女性主义心理学称为现象学取向的女性主义心理学,其典型代表有卡伦•霍尔奈(KarenHorney)、琼•贝克•米勒(JeanBakerMiller)、南希•乔多罗(NaneyChodorow)和卡罗尔•吉利根(CarelGilligan)等人。霍尔奈摒弃了以往心理学从男性视角说明女性、以男性标准度量女性心理发展的做法,强调应从女性的角度理解她们的生理构造和成长方式,而且不应当以这些构造和方式与男性的差异为借口把女性置于劣于男性的地位;米勒进一步从社会与女性心理的互动为突破点探讨女性的心理发展,并对女性心理发展中的各种问题进行社会分析,试图对问题的解决提供可行的方案;乔多罗从性别认同入手研究女性的心理发展,并从这种认同中揭示出女性被压迫的根源,要求以重塑女性的性别认同来求得女性解放;吉利根则在审视和批评对女性心理发展的传统研究的基础上,指出在西方社会占统治地位的发展心理学理论丢失了人类的另一半即女性的声音,原因即在于忽视对女性心理发展的研究,女性或是被置于边缘地位,或是被以一种偏见来解释,或是被从研究男性得出的标准来覆盖。因此,只有当人们开始真正研究女性并从她们的生活中得出其发展结构时,不同于传统心理学的女性心理学的发展描述才可能出现。卡罗尔•吉列根的最大贡献在于:让女性的经验与声音进入心理学的理论建构中,在“公平正义”的理想之外,提供另外一种以“关怀他人”为主的道德思考。然而,在后现代女性主义心理学看来,无论是女性主义心理学中的实证主义取向还是现象学取向,都存在一个共同的本质主义的缺陷:她们都假定了一种共同的、公认的女性特质的存在,这种共同的、公认的女性特质既不受个人身份、个体差异和立场的影响,也不受民族、种族和阶级地位的影响。后现代女性主义心理学反对这种本质主义,认为社会性别同人的一切心理和行为,包括感觉、知觉、思维、记忆、情绪和心灵等一样,都不是具体存在的实体,而是社会、历史和语言等文化建构的产物。因此,抽象的、超然的、绝对同一的“女性特质”是不存在的,它忽略了女性多样化的生存和多样化的经验。在反对本质主义的基础上,后现代女性主义心理学从建构主义心理学的基本观点出发,强调研究中要包容女性经验的多元性,并将情境作为多元性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强调在社会情境中理解社会性别。

二、方法论转换背景下的当代女性主义心理治疗

综上所述,当代的女性主义心理学力求把女性作为心理学知识的主体,对传统的主流心理学理论中的实证主义假设和性别偏见提出了挑战。它们以社会性别视角透视女性心理发展,关注社会情境对女性心理健康的影响,主张在公平正义的视角下展开对女性心理的研究,并给予女性多样化的道德关怀,从而促进社会变革与发展。这种心理学研究上的逻辑演进和方法论转换,对女性主义的心理治疗实践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传统的心理治疗,关注的焦点主要是个体,治疗家们的任务就是通过改变个体内在的心理过程和外显的行为,通过所谓的“领悟”、“矫正”、“改变不合理的信念”等技术,令个体向当下的社会规范“看齐”,与社会保持一致。如此做法等于默认了这样一个理论前提:社会的合理性是毋庸置疑的,个体应无条件地去适应社会,否则就是病态。所以,长期以来,治疗家们的努力几乎都集中在治疗技术和治疗方法的创立和改善上,而较少关注宏观社会环境的研究以及个体与社会互动关系的研究。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在第二次女性运动浪潮中,理论家们从仅仅追求形式上的平等认同进一步深入到探究两性不平等更为深刻的社会根源。“父权制”(patriarchy)、“社会性别”(gender)等概念被大量引用到对女性心理压迫的分析中。基于这种社会性别的观念,女性主义治疗家们开始检视并坚决反对强调生物本质论的“去情景化”和“去社会化”,女性主义者开始对个体所处的社会环境和价值体系的合理性提出不断的质疑,女性的性别身份及其独特的社会生存状况开始成为心理学分析的中心“,个人即政治”成为女性主义心理治疗的基本原则之一。治疗家在关注个体的同时,也坚持用批判的眼光去考察宏观的社会环境,把个体与社会放到相互关联和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加以审视,由此说明个人经历不是发生在真空中的。事实上,个体女性所遭遇的痛苦经历是在现实社会生活中的普遍性别经历,是一种政治的和社会的经历。因此,当事人心理痛苦的主要来源是社会和政治,而非个体本身。

相应的心理治疗技术主要有性别角色分析和性别角色介入,性别角色分析可以使当事人洞察到性别角色对女性产生的不利影响,从而帮助女性了解性别角色期望对她生活造成的影响;性别角色介入则主要是将当事人的忧虑置于社会角色期望的脉络下,从而使当事人明白,只有她自己想冲破传统女性社会角色框架的束缚,才能与她的自我和她的生活进行抗争。以上心理治疗技术和手段的运用意在强调女性的“意识觉醒(consciousnessraising)”,这是一种从妇女解放运动的小组工作实践中借鉴而来的技术,旨在于个人和社会互动关系的体验中,透过个人经验来分析性别的社会政治结构,从而使妇女们团结起来,尝试以集体的行为来实现社会的改变。在现实的咨询情境中,女性来访者经常认为自己是问题的唯一来源,并由这种自怨的心理造成更多的心理病症,因此,女性主义心理咨询和心理引导的责任在于帮助她们认识到社会环境以及社会中不平等的权力关系往往是造成女性受害者个体所遭遇困境的主因,从而引导女性避免盲目自责,进而陷入悲观自怨的恶性循环。由此,女性主义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强调把社会角色、女性面对的政治和经济压力作为她们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加以呈现,从而鼓励女性心理和经济独立,并努力去改变社会性别歧视,而不是仅仅依靠调整个人心理去适应不平等的社会。伴随从平等权利到差异诉求的演进,女性特质越来越被视为政治价值的重要来源,女性主义者开始力求将“女性”作为政治实践的基础。克服歧视需要的不仅是平等,而且还有对差异的尊重。女性主义通过要求主张差异以及与之相伴的承认,从而实现社会正义的扩展。在女性的身份政治当中,母性思想、关怀伦理成为女性主义的正义诉求,与此相应,崇尚女性的独特经验、遵循平等的治疗关系成为女性主义心理治疗的又一基本原则。在传统心理治疗模式中,治疗师处于一个专家的位置,女性主义心理咨询和治疗理念则主张将权力平等的理念运用到医患关系中,强调心理治疗者和心理患者拥有平等的权力关系,并强调彼此之间相互的协作、相互间的责任以及权力共享。因此,现象学取向的女性主义心理学重视采取质的分析的方法,如访谈、口述史等叙事治疗(feministnarrativetherapy),重视采用非中心化和克制式的话语表述方式,把谈论话题的优先权给予患者,允许其以自己的语言描述自身的经验,并对之进行概念化。为使治疗中的权力关系能得到均衡的分布,治疗家们还常常通过“扩展性的提问”,鼓励患者扩充、修正和重新解释她们所经历的事情,并特别注意给那些常常被边缘化或被忽视的成员以优先权,让她们说出自己的故事和经历。

查看全文

女大学生就业论文

一、女大学生就业问题成因

目前学术界主要从社会性别歧视与刻板印象、公共政策与社会组织责任、女大学生性别意识与心理因素等角度探讨了女大学生就业问题形成的原因。

(一)社会性别歧视与刻板印象

一些学者认为性别歧视在当今社会成为一种越发普遍的现象,甚至成为一种习惯。王丽(2012)认为传统的“重男轻女”的偏见仍将长期存在,在大学生就业难的大背景下,这也是女大学生就业歧视问题难以消除的一大原因。在某种意义上讲,女大学生就业问题就是其遭遇性别歧视的问题,性别歧视是造成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最为直接的原因之一。还有一些学者认为,中国历史文化因素的影响、国内经济困境、政策缺失及女大学生自身独立意识和因素较差是女大学生就业中遭受性别歧视的主要成因。如就业市场不完善、就业法律法规不健全、生育保险制度不健全、就业指导工作薄弱等。傅静(2009)运用社会性别理论,分析了社会文化所塑造的固化性别角色、国家保障女性就业权的法律可操作性差、高校课程设置中缺乏性别平等内容等因素造成了社会对于女大学生的性别歧视。职业刻板印象是人们对男性和女性在专业、职业方面的期望及一般看法。如姜晓琳(2007)认为,在“女主内,男主外”等传统性别观念影响下形成的职业性别刻板印象影响着女大学生的择业,限制了女大学生未来发展的选择空间。

(二)公共政策与组织责任

主要表现为保障女大学生平等就业权利的公共政策操作化失灵,企业在承担其对于女大学生就业时责任心的普遍下降与习惯性淡漠,高校扩招、专业设置落后于市场需求,就业服务流于形式等,这些都使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形势更为严峻。如学者们所指出的,性别公正缺失使得公共政策干预女大学生就业成为必要;缺乏性别意识指导而制定的就业保障政策在公平的外衣下伤害了女性的平等就业权;现行有关男女平等的公共政策操作化失灵加剧了事实上的性别不平等;高校缺乏对女生开展个性化的就业指导与服务导致了女大学生就业的困境,如涉及女生就业方面的就业技巧辅导、就业心理辅导、就业合法权益保护及就业观教育等分类指导与系统教育工作仍有待加强(吴琼,2012)。

查看全文

西方马克思主义拓展论文

【内容提要】西方马克思主义与女性主义之间须臾不可分离的关系,既是马克思主义当代形态的一个重要特征,也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在社会性别视域中的演进与拓展。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的独特视角,是以“社会性别”话语对马克思主义文本与相关基本原理的解读,对“性别盲点”的补正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也对资本主义的统一性、资本主义与父权制、性别与劳动分工、无酬家务劳动等进行了较专门的探讨,提出了一些既具批判性和解构性、又具建构性的理论见解。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社会性别/解构/资本主义/非资本主义

【正文】

自从将女性主义(feminism,也译女权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称为“不幸的婚姻”之后,对这一关系的探讨一直为多方研究所关注①。个中原因,除女性主义社会运动所追求的性别平等,也与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所致力的阶级解放运动有着紧密联系外,还因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女性主义和自由主义女性主义、激进主义女性主义,被并称为当代女性主义流派中影响最大的“三大家”,其重要地位不可小觑。

因此,了解和研究当代马克思主义,不可脱离女性主义;同样,探讨西方女性主义思潮也不可脱离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与马克思主义这种须臾不可分离的关系,既是马克思主义当代形态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显示了马克思主义在社会性别研究视域中的演进与拓展。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