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体育范文10篇
时间:2024-03-11 21:21:04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社会体育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体育媒体与社会体育协同发展分析
【摘要】社会体育是当下时新的名词,该类体育形式的发展需要借助体育媒体的力量。本文从体育媒体发展现状入手全面分析体育媒体与社会体育协同发展的策略与方法。
【关键词】体育媒体;社会体育;协同发展
1.体育媒体发展现状
1.1体育媒体忽视社会体育。随着21世纪的到来,人口增多,就业压力增大,人们的身体素质也日益下降,竞技类体育涉及的人员参与度太小,无法满足人们日常身体锻炼的需求,不利于人们整体身体素质水平的提高,也不利于人们释放压力,排解不良情绪,适应社会压力。据目前的调查数据显示,体育媒体对社会体育的关注度极低,例如,我国CCTV-5中央体育频道在2008-2018年间报道有关社会体育的内容不足25%,这样权威的体育媒体平台都出现如此现象,可想而知当今社会体育被媒体忽视的程度。社会体育是大众提高身体素质的主要途径,体育媒体需要广泛传播社会体育,不能仅仅报道竞技体育,国家需要的是人民整体体能的提升,而不是鼓动群众单纯看一场比赛,盲目追逐体育明星却不切实锻炼身体不是国家开展体育竞技活动的根本目的。1.2体育媒体缺乏宣传社会体育的节目。社会体育发展的关键因素是大众的参与度,只有广大人民参与并积极锻炼,才能达到宣传的效果。人民的健身意识提高了才能推动社会体育的发展。体育媒体要多多设置大众广泛参与的社会体育节目,例如安徽卫视播出的“男生女生向前冲”水上闯关活动就是社会体育的榜样节目,该类节目不需要太多的明星光环,重点是鼓励大众参与进来,一起锻炼身体,为我国体育领域人才的培训奠定基础。1.3体育媒体的宣传方式过于商业化。随着各类体育竞技节目的播出,人们也越来越关注体育明星,甚至经常会看到体育明星和赛事登上各类主流媒体平台的头条内容,但是仔细观察就会发现人们关注体育的结果是增大媒体平台的阅读量和内容流量,这是可以直接转化成经济效益,受益人自然是媒体平台,大众在这个过程中只是充当媒体平台的客户而已,这跟最初举办体育赛事促进全民健身的宗旨背道而驰,不仅不利于媒体的自身形象,而且不能引导大众积极健身,反而让大众沉迷网络,足不出户。体育媒体商业化的运营模式阻碍了体育媒体实效性的发展,不能有效传播体育精神,也不能在大众中间形成良好的健身氛围,因而不利于社会体育的发展。1.4体育媒体未有效发掘社会体育的亮点。当下也有部分体育媒体报道社会体育,但是报道内容十分简单乏味,有些就是平铺直叙,没有任何的修饰语,这样的宣传报道没有太大价值,不能引起大众的关注,只是完成任务,没有任何调查数据,不具有任何说服力,是不能很好传播社会体育的价值意义。因此体育媒体要积极寻找社会体育的亮点和特色的信息整理成资源,传播给大众,提高大众关注度。
2.体育媒体与社会体育协同发展的必要性
2.1提高大众关注度和重视度。任何事物的广泛传播都离不开媒体的有力宣传,社会体育也是如此。提高大众关注度的有效途径就是增大媒体的宣传度。体育媒体需要积极搜索社会体育信息中可以博取大众眼球的内容作为文章主题,不断创新思路,迎合大众的喜好,报道内容要贴合实际,不可盲目夸大事实。体育媒体也可以在大众中开展各类调查活动,以调查的可靠数据为支撑,使报道内容更具传播价值性和真实性,有利于媒体的自身发展,同时也提高了大众的关注度和重视度,促进全民健身。2.2促进体育媒体创新发展。当下媒体主要围绕流量明星来支撑内容,内容具有较大的相似性,这对于体育媒体来说是很难长远发展的,相似的内容终有一天会被人们厌倦。而今在体育媒体内容中加入社会体育的部分,让不具有明星光环的素人不断进入大众视野,这些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人和事更能够激发大众的好奇心,提高关注度,大众的关注度提高了,那么社会对这类信息的渴求度就会相应提高,自然就会有更多的社会体育媒体运营商介入,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有利于体育媒体的创新发展,同时也有效传播了社会体育的价值和意义。2.3为体育人才的扩充打下基础。体育人才不是一天就能形成的,需要日积月累的训练,加大体育媒体对社会体育的关注度,可以增加大众对体育的了解与喜爱,人们广泛参与到运动健身,那么就会有更多的人在这个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体育特长,找到自己身体优势的地方,从而走上专业运动员的职业道路,扩大了我国优秀运动员队伍,这有利于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体育事业的发展又可以带动全民健身,传播竞技精神,使健身意识在大众中普及,促进了大众身体素质的整体提高。
体育强国与社会体育的关系探索
从历史角度来看,社会体育概念在中国的出现使用要早于体育强国概念。社会体育一词最早出现在1918年召开的第4届全国体育联合会会议提案《推广体育计划案(呈体育部)》中:“社会体育者,指学校军队以外一般社会之运动而言。期以锻炼身心,养成坚实之国民也。”1945年董守义就社会体育的特点给出了新的定义。然而1950年随着《社会体育面向工人———一年来天津的社会体育》的发表,社会体育概念作为反动名词不再使用[17]。开始销声匿迹的社会体育概念直到1982年才又开始在学术中出现。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体育在学术界和相关行政部门逐渐使用,并得到普遍的认可。“社会体育”出现在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中,成为我国法定词汇,被定义为“公民自觉参加的,以增进身心健康为主要目的的群众性体育活动”[18]。社会体育概念在我国的沉浮毫无疑问受到了政治和经济变化的影响,然而即便如此,却昭示出社会体育概念的提出和普及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体育强国概念在我国首次提出是在1983年《国务院批转国家体委关于进一步开创体育新局面的请示的通知》中,并于1984年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发展体育运动的通知》中明确表述将体育强国作为努力的目标。这是在我国竞技体育取得初步成功的情况下,直接促发了“体育强国”概念的提出,尤其以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为标志。然而此时在实践上出现了将竞技体育水平理解为体育强国全部内涵的倾向,只注重竞技体育的发展。雅典奥运会后,国内体育媒体《体坛周报》在我国夺得32枚金牌并首次跻身金牌榜前两名的情况下,兴奋地论断“我们已经是体育强国”。而我国体育代表团团长袁伟民则指出获得不少金牌并不代表已经成为体育强国[5]。这截然相反的判断反映了这时期我们对体育强国理解的多元与差异。2008年北京奥运中国体育取得巨大成功后,总书记在9.29讲话中发出号召,要“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这为我国体育发展指明了方向。由此可见,体育强国概念是我国竞技体育在国际上取得无可争辩的地位后提出的,是对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更高要求。那么体育强国和社会体育究竟是什么关系呢?从二者的内涵和历史演变来看:首先,我国社会体育的发展是实现体育强国的坚实基础;其次,体育强国目标推动我国社会体育的发展。
体育本质是人类遵循适应自然规律,以自身动作为基本手段来增强体质,促进和保持人身心全面健康发展,以达到个体理想发展的活动。而社会体育作为一种体育活动,具有“身体运动”的本质属性,是以增进全民的身心健康为目的的,参与者是自愿、自主选择的[12]。它具有两个重要的功能,即健身功能和娱乐功能[19]。从健身功能来看,社会体育活动可以调节人的身心,使人朝气蓬勃,充满活力;可以提高人体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可以防病治病,推迟衰老,延年益寿。它使人的身体更加强壮,体质越来越好,抵抗疾病的能力增强,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必不可少的身体条件。从娱乐功能看,加强生命的力量,获得能量释放的快感;疏导情绪,使人获得一种解放感、自由感;获得美的享受,诱发精神上的愉悦;显示人的能力,感受到自我能力实现的快乐。社会体育所带来的精神上的愉悦,使得人们处理问题更加乐观、自信,在完成一项任务时更加积极主动热情,可以推进人的全面发展。概括而言,社会体育活动全面发展了人的智力和体力。而体育强国的实质就是这个国家人民的体质水平领先于其他国家。所以,从体育本质来分析,社会体育是体现体育本质的主体,是实现体育强国的基础。一个国家的体育事业发展水平及其在国际上的地位,必须考虑社会体育的发展水平,因为社会体育的发展水平直接影响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身体素质。所以,世界体育强国的评价也决不能脱离开这个国家社会体育的发展水平,即必须考虑到这个国家在社会体育发展中的一些主要指标的发展水平。换句话说,一个国家的竞技体育发展水平再高,如果社会体育的发展水平很低的话,那么这个国家也称不上是体育强国。在实现体育强国之路上,如何看待竞技体育和社会体育的关系?大多数学者主张以社会体育、学校体育为基础,竞技体育为先导来实现体育强国[7]。社会体育和竞技体育二者的关系,具体来说是“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即“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在提高的指导下普及”:提高是指竞技体育发展水平,普及则是指大众体育的发展水平[6]。国外国内的体育发展经验也说明了真正的体育强国持续拥有强大的竞技实力,则必须有广泛扎实的群众体育和学校体育的普及基础。2012年奥运会我国夺金项目除了兵乓球和羽毛球有较好的群众基础外,其他的都普遍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这与体育强国美国对比鲜明。美国夺金的多集中在普及程度较高和群众基础较好的项目。社会体育发展的滞后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步伐。因此,目前我国社会体育更需要关注,唯有实现了社会体育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才能真正的实现体育以人为本、提高全民族身体素质的最终目的。
体育强国概念毫无疑问是在我国竞技体育得到较好发展,体育地位在国际得到认可的情况下提出的。虽然有一段时间,人们曾把竞技体育强国等同于体育强国,认为竞技体育发展跻身世界前列,也就意味着成为了体育强国。但随着社会发展,对体育强国内涵的多维把握,当前已经达成一个共识,即体育强国必有强大的社会体育。而社会体育之强大,即通过体育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人均体育场地数、大众体育产业产值、全民健康体质水平、体育俱乐部数、大众体育管理体制等方面的指标体现出来[7]。就当前我国社会体育发展程度和物质条件来看,存在许多问题。首先,体育人口比例问题。体育人口是指在一定时期,一定地域里,经常从事身体锻炼、身体娱乐、接受体育教育、参加运动训练和竞赛,以及其他与体育事业有密切关系的、具有统计意义的社会群体。它是一项重要的社会体育指标,反映了人们对体育的参与程度及亲和程度,也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程度的一个标志。2001年国家体育总局进行的大规模社会体育现状调查结果显示:2000年我国有65%的人在这一年中没有参加过体育活动,16岁以上的城乡居民只有35%的人参加一次或一次以上的体育活动。根据1994年瑞典统计局的数据显示,北欧国家居民每周参加体育活动1次以上(每次30min以上)的达到总人口的50%以上,西欧国家次之,英国、法国为35%,德国、比利时为34%[20]。参照下我国在体育人口比例方面存在较大的问题。其次,人均体育场地设施缺乏。2001年的社会体育现状调查表明,影响人们参加体育活动的主要客观原因,缺少场地设施的原因占34.9%,排在第二位。虽然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与第四次普查结果相比,显著提高,每10万人拥有体育场地数增加了15.8个,增长31.6%,但平均每10万人拥有开放的体育场地只有25.9个,与日本、意大利、瑞士、德国和芬兰每10万人拥有的体育设施数量相比,仍存在巨大差距(日本260个、意大利212个、瑞士220个、德国248个、芬兰457个)[21]。可见,我国已有的体育场地设施远远不能满足群众健身活动的需要。第三,学生体质和国民体质逐年下降。据2005年第2次国民体质监测结果显示,20~39岁年龄段成年人在身体形态水平上降低幅度最大,60~69岁年龄段老年人在身体机能水平上降低幅度最大。2010年第6次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显示,与2005年相比,中小学生身体素质下滑趋势得到遏制,但大学生身体素质却继续呈缓慢下降趋势。19~22岁年龄组学生的爆发力、力量、耐力素质水平进一步下降。第四,群众体育组织以自发性为主。社会体育的发展需要以各类社会团体、各种群众组织和各行业各系统的体育协会为依托。而我国除了体育健身俱乐部外,群众体育组织以自发性为主,城乡居民活动地点中的60.3%的体育锻炼者是自发组成的[22]。体育强国应拥有能满足群众体育健身需求和对其开放的场地设施,由此形成一个庞大的体育人口群体,国民体质因此得到普遍增强,同时相应的体育法制、大众体育产业产值等方面也要发展完善。由此可见,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解决社会提供的体育资源不足,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体育需求,构建面向大众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任重而道远。
体育强国本身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在国际比较下存在和发展。因此,通过与西方体育强国的社会体育发展比较,为我国社会体育的发展指明方向,促进发展。第一,大力拓展体育市场化程度。体育产业的发达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该国家或地区人民体育需求的高低、体育发展的水平,是体育强国的一大标志。而社会体育的运作机制,是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社会化和产业化发展。以美国为例。成功举办的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就是在尤伯罗思领导的组委会下充分利用市场经济手段对体育资源进行优化配置,推动体育商业化的一个典范。这是美国首次由民间承办,一切资金自行筹措的奥运会。这一举措使得步入桎梏的奥林匹克运动重新充满了生机,体育产业成为国际体育的支柱力量。美国社会体育发展充分,突出地体现在国内的职业橄榄球、职业棒球、职业篮球等联赛上[23],这些表现出很高的职业运动水平的联赛,将体育文化、体育经济、体育产业的理念和运营模式推向了极致。而在我国,体育市场还很不健全,存在市场主体不足,结构不合理等现象。因此,在我国体育经济发展过程中,政府与市场需在运行中相互弥补,尤其是在中国转型期,我们不能完全照搬国外的发展思路,而要在我国体育资源十分短缺,完全靠市场还很困难的情况下,在市场经济运作条件下,充分发挥政府的调节作用[9]。唯有如此,才能最大化地调动和利用社会资源发展我国的社会体育,在提高体育人口比例、充分利用体育设施、发展群众组织社团各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和成效。第二,深入发展社会体育的法制化建设。在现代社会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市场在经济和资源配置上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政府职能有了较大的萎缩,无法像计划经济时代那样用行政手段有效地解决问题,而必须通过法律途径,运用法律手段。因此,在发展我国市场经济的情况下发展社会体育,也应该运用法律手段,明确体育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的位置,倡导社会体育活动。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相继出台了《学校体育工作条例》(199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1995年)、《全民健身计划纲要》(1995年)、《奥运争光计划》(199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2002年)、《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2003年)、《“十一五”群众体育事业发展规划》(2006年)、《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2007年)、《全民健身条例》(2009年)、《社会体育指导员管理办法》(2011年)等法律法规和政策。这些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出台毫无疑问为社会体育的发展提供了法制保障。但是,一方面这些法律法规的出台相对于我国社会体育快速发展的现状而言,数量是相当有限的,在内容规定上未能对社会体育发展中出现的诸多问题进行全面有效的指导;另一方面,也是更为根本的问题,即法律法规多以建议性条文进行颁布②,而不是采取强制性规定进行实施,或是以一种政府“文件”的形式来推广实施,这样导致的后果就是在执法过程中出现打折扣和有法不依的现象,或是仅有宣传不见成效。在这方面需借鉴日本做法。日本1960年通过的《体育振兴法》经历了严格的立法程序,历时3年,由参议两院通过,随后又相继颁布了一系列与之配套的法规和法令[24]。因此日本的社会体育发展迅速,硕果累累,这得益于他们通过立法的方式来推进群众体育的发展。如果说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不充分,仍需采用计划、指示、告示等行政手段进行干预调节的话,那么,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则必须以立法方式来发展完善中国现代化的社会体育,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解决目前一些地方政府未足够重视社会体育的发展,在资金的投入、设施的建设等方面都十分欠缺的问题。社会体育的法制建设越全面完善,越能保证其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有序运行,从而真正实现公民体育权利和体育强国目标。
本文作者:江健康工作单位:徐州工程学院体育学院
社会体育与学校体育的关系分析
一、学校体育的地位之含义
学校体育的地位一是指学校体育在教育中的地位,二是指学校体育在社会体育中的地位。学校体育的地位直接影响着学校体育的任务、内容、方法,直接关系到体育可持续发展的整体战略部署。一方面学校体育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和学校体育教育重心的转移,学校体育作为社会体育和竞技体育的基础教育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学校体育通过系统的教学为竞技体育培养人才,为大众体育人群打好体育基础。目前学校体育教学的最大弊端在于重心偏后,重过去,重眼前,功利主义教学制约了学校体育的教学发展,使体育教学中现有的矛盾越发突出。另一方面,学校教育是一个系统的教育过程,学校体育的对象是正在发育的青少年,体育在学校教育中肩负着特殊的使命,有自己独立的发展目标,即促使学生的机体得到完美的发展。所谓的完美发展,就是使学生的身体机能、形态、心理素质等方面得到充分、均衡、协调的发展,这是学校体育的另一个目的。
二、社会体育的重要性
学校作为社会整体的一部分,学校体育理所当然地被包括在社会体育之中,学校体育作为社会体育的一个分支或称之为一种特殊的组织形式,具有自己的独特性,但学校体育必然会受到社会体育的制约。同为学校体育实践也影响社会体育的发展。它们属于属种关系,前者是后者的属概念,而后者是前者的种概念,它们互相影响、互相制约。在人的一生中,学校教育处于中间环节,是连接家庭体育和社会体育的桥梁,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故当我们探讨体育可持续发展时,应把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协调发展和未来的社会对人才健康素质的需求作为考虑问题的基本出发点。
三、影响学校功能发挥的因素
我国每一个适龄儿童都要接受9~15年的教育,体育又是其中一门时间跨度最长的课程。通过长时期的体育教育,学生应具有合理的体育知识结构、基本技能,培养参与体育运动的意识及养成经常参加体育运动的习惯,为进入社会参加体育锻炼打下坚实的基础,从而使个人体育连续长期地进行。但国家体育总局于1997年对我国社会体育现状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经过学校教育后的人进入青少年时期有中断体育活动的现象。在中断体育活动的人中,20岁以下者占50.7%,30岁以下者占78.8%,说明绝大多数人并没有养成经常锻炼的习惯。
体育指导员社会体育论文
1、天河区社会体育指导员性别、年龄、学历、职业构成
根据番禺区社会体育指导员问卷调查提供的数据,目前我区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性别结构相对合理,男性占58.2%,女性占41.8%。我区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年龄结构(表1),结果显示,45岁以下的有2275人,占全区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比例为77.7%,45-60岁的有526人,比例约为18.0%,60岁以上的有127人,占比约为4.3%。可见我区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年龄结构相对是比较合理的,但是在调查中发现,我区社会体育指导员中30岁以下的人数较少,普遍为体育院校毕业的体育专业学生,较少参与社会体育指导,这跟年轻人工作压力较大有直接的关系。从社会体育指导员从事的职业来看,非体育组织、单位的职工,即业余兼职人员占的比重最大,其次是专职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和其他行业从业者,这一部分人大多是在营利性的私人俱乐部和会所从事指导工作。其他的还有体育教师,世界冠军,体育行政单位的员工等。数据表明我区社会体育指导员大多是业余兼职的社会体育指导员,也就是说社会体育指导员的专业技能水平相对不是很高,而具有高等体育院校的专业学历的人员或体育行政部门管理人员以及其他营利性的体育组织的从业者的比例相对较小,要提高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的质量和整体素质,就应该重点吸收体育教师,因为他们拥有丰富的专业知识,熟练的机能和组织管理能力,在知道工作中能够更好的传授科学健身知识。因此鼓励体育教师投身于社会体育指导员工作是提高我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质量的有效途径。从我区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学历情况来看,调查结果显示我区社会体育指导员学历水平,大专及以上的有2339人,其他学历的有589人,说明我区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学历水平普遍较高,高水平的社会体育指导员较多。
2、从事指导工作年限和目前的状况
从社会体育指导员的从业年限,从业三年以内的有1383人,约占47.2%,从业3-7年的有1464人,约占50%,从业7-10年的有72人,约占2.4%,从业10年以上的有9人,约0.3%占。说明我区社会体育指导员的从业年限普遍较短,并且有部分社会体育指导员参加培训获得等级证书后,没有经常参加健身群众的指导工作,而大部分经常参与健身人群指导的主要指导方式为单一的组织管理或者只能指导,既懂组织管理又进行技能指导的仅有一小部分,可见,我区社会体育指导员的主要工作内容较为单一,全能性的社会体育指导员比较缺乏。对于只拿证书而不能很好的发挥作用的部分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管理是需要探讨和解决的重要课题。从我区社会体育指导员获得指导途径来看。体育部门推荐或派遣的约占20.2%,活动单位自身培养的约占32.4%,体育爱好者自发指导的占43.3%,其他方式的约占4.1%。通过数据可以看出我区社会体育指导员获取指导工作的途径比较广泛,有利于我区社会体育指导员在获得证书后及时从事群众体育健身指导。
3、锻炼指导的只要内容、性质和对象
天河区社会体育指导员的运动项目,可以反映出群众对这些项目健身价值的认可度以及这些项目在该地区的普及程度。根据调查显示,天河区社会体育指导员从事指导的前四位的运动项目项目是舞类(健身舞、交际舞、广场舞、扇子舞、秧歌等),操类(健身操、健美操、保健操等),球类(羽毛球、篮球、毽球、乒乓球、网球等),拳类(太极拳、太极剑、木兰拳、木兰剑等),分别所占比例是31.9%、20.6%、12.4%、12.3%。排在前四位的运动项目的共同特点是动作比较缓慢,运动强度不大,适合中老年人集体活动。这主要由受指导人群是中年人和健美操,所以在竞技健美操的训练模式和技能掌握方面都还缺乏系统的指导体系,无法形成竞技健美操独特的训练体系。综上所述,从现阶段的健美操运动发展的状况来看,竞技健美操的发展形势并不乐观,健美操运动短期内也将更加倾向于健身、娱乐为主的健身健美操。随着健美操运动的广泛开展,其健身价值也将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健身健美操也将作为一项全民健身项目,成为促进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整合
摘要:近几年以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使得体育教学越来越受到关注,但是学校的体育课普遍存在着体育设备利用率低、学生上课的积极性低等问题。而与学校体育不同,社会体育在体育器械设备不完善、缺乏专业的指导教练、各个体育设备的人员分布不均匀等问题上亟待解决。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学校的体育系统也向着更加开发化发展,社会体育的管理机制不断的完善,那么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必定会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融合,以相辅相成的方式相互发挥优势,同时弥补不足。为此,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等,根据当前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发展现状,有针对性地对一些实际问题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希望能帮助二者更好地实现相辅相成的融合。
关键词:学校体育;社会体育;相辅相成
作为人们的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体育已经成为连接学校和社会之间的纽带,有利于丰富学生的课外活动以及社区的精神文化生活,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情况下,由于受种种因素的影响,将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相融合在我国不是很普遍。所以,为了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有效地促进体育的发展,我们必须认清发展形势,高度重视学校体育与社会间的合作交流。新时期下学校体育要打破传统的思想与社会体育相融合,要让两者以相辅相成的方式发展,以促进二者共同实现双赢,增加学校与社会之间的互动性。
1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发展现状分析
1.1学校体育的发展现状问题。通过调查显示,大部分学生对体育课都缺乏兴趣,尤其体现在16到25岁这一年龄段的学生们,由此可见,学校在激发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以及培养终身体育习惯这些方面存在着很大的问题。这也是导致我国体育人口中间冷、两边热的重要原因。此外,现在的体育教材大多趋向于竞技体育的思想,不仅实用性不高,而且与学校体育的教学目标不符,忽略了学生们的群体活动,严重降低了学生们对体育课的兴趣。除此之外,学校的体育设备不完善也是影响学校体育发展的重要原因。学校体育场地的建造受到学校周边环境以及自身条件的影响,所以不仅造成了学校的体育设备不均,也造成了体育器材在体育教学中使用的不合理性。而体育设备在大部分的时间内是没有人使用的,这就造成了资源的严重浪费。1.2社会体育的发展现状问题。社会体育的发展现状问题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体育人口分布的态势不均匀,社会居民的体制状况不理想。随着社会压力的不断增加,使得人们不愿意去参加体育活动或者参加体育运动的次数少之又少。此外,根据调查发现,参加体育娱乐活动最多的是青少年以及老年人,而青年人却很少参加体育运动,因此出现了“中间冷、两头热”的现象,这一现象不仅对人们的身体造成严重的危害,也不利于形成良好的运动习惯。第二,体育场馆的建设面积不足。与学校的体育场等设施相比较,社会群众的运动面积只占到了10%,并且许多的体育馆都未向群众开放或者使用时需要收一定的费用,由此可见,适用于广大人民群众的体育场很少,这严重的影响了社会群众的身心健康,阻碍了体育的长久发展。第三,社会体育缺少专业的体育教练。与学校体育课相比,社会体育的指导教师就显得微乎其微了。此外,社会体育的指导员还具有指导经历少、专业度低、学历偏低等一系列的问题,严重制约了社会体育的发展,因此,根据以上的现状分析,将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相融合是正确的选择。
2促进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形成相辅相成发展的主要因素
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接轨研究
摘要:随着社会发展的加快,社会劳动力不再以体力劳动作为劳动的主体,而是转化为以脑力劳动为主体。在这种背景下,人们的生活也日益走向现代化方向。在生活发展现代化的同时,人们的生活理念发生变化,人们也开始追求一种健康、积极的生活方式。尤其是我国开始倡导全民健身时,社会体育也得到迅速发展。面对这种形势高校需要积极转变观念,充分发挥高校所拥有的资源优势,将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进行有机结合。另外,还需要对高校中具备的体育人才进行充分利用,为社会体育工作开展服务。同时,高校体育还需要拓展自身的社会功能,全力推进全民健身计划的开展,最终使得高校体育发展融入到社会体育的入伍体系中。本文主要分析了融合理念下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接轨问题,以期在现阶段促进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获得共同发展。
关键词:融合理念、高校体育、社会体育、接轨研究
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促使人们的生活理念发生改变,在这种情况下,人们愈加注重身体健康,参加体育锻炼的需求也更加旺盛。现代体育中融合了健美、健身、娱乐等多种手段。而高校在体育资源、人才资源上都拥有很大优势,其所含有的优势资源完全可以满足现今社会社会体育的发展需要[1]。针对这样的社会需求,高校体育应该与社会体育进行融合,吸收彼此的特点,不仅可对社会体育的快速发展进行推动,还有利于高校体育获得多元化发展,从而两者都获得共赢。
1.社会体育浅述
就我国现今的情况来看,随着我国经济及社会的进步,人们的体育意识也得到不断加强,尤其是在我国老龄化人口增多的现状下,人们从事体力劳动的强度大大降低,脑力活动大大增多。另外,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城市中各种“文明病”也逐渐增多,人们出于养生观念需要利用体育来对自身的体质进行增强,从而提高生活质量,调节生活节奏,并起到娱乐身心的作用。同时,由于人们业余时间增多,为人们提供了参加体育运动的时间。这些因素的协同发展,促使了社会体育在现今时期必将获得发展。就全世界范围来看,随着全球经济的形成及知识经济的发展,21实际竞争主要体现在科技的竞争,也是知识的竞争,而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2]。为了迎接日益激烈的竞争趋势,各国政府及经济实体将投资重点从物质投资转为人力投资,而人力投资的重点就是对人的体质进行延长。因此,在新时期,发达国家及发展中国家势必都将会将社会体育列为劳动力数量及人力质量中一项非常重要的投资形式,并对这个项目予以足够重视。但社会体育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诸多问题:1.1宣传不够。自我国开始实施全民健康以来,人们对健身活动有了更多的理解及认识,国家甚至提出了人人参与的口号。但据调查我国城乡居民中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并不高,而在乡镇这一比例更低。这个调查结果表明,社会上但对于社会体育的宣传力度还不够大,很多人还没有形成明显的体育意识,导致参加社会体育健身锻炼的人数也较少[3]。1.2训练场馆缺乏。由于受到我国经济条件的制约,我国现今开展的多数体育运动都是在街道上、公园内及广场上进行的。一些地区虽然属于经济发达地区,但城市中配备的体育场所也远远不能满足群众健身的需求。由于城市场馆、设施的不足,导致人们参加健身运动被制约,健身项目较单一且效果不佳,大大影响社会体育开展效果。1.3社会体育指导员素质不高。有调查显示,在我国担任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概率仅有万分之三。这个数字说明我国的社会体育指导员数量明显不足,对于社会体育发展的需要也不能满足[4]。并且在我国现今的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中,指导员的文化素质都不是很高,这也是影响社会体育开展效果的重要因素。
2.社会体育需要高校体育的补充
体育强国与社会体育论文
1.体育强国与社会体育概述
体育强国目标早在30年前就被提出,自2008年北京奥运会我国取得了显著成绩以后,体育强国又再次被提出。近年来,随着人们体育强国意识的不断强化,我国体育强国的概念和涵义不断外延,人们开始对体育强国的表现形式、内涵、本质以及评价标准体系的建构予以高度关注。体育强国是一个多维的综合体,其内涵涉及到了竞技体育、社会体育、学校体育,还包括体育产业、体育文化、体育科技、体育管理机制、相关法律法规等,它们的发展程度很高,并表现出强劲的综合实力。一个国家要想实现体育强国,就必须在以上几方面都有优秀的表现和发展,也就是说一个体育强国,既要表现在国民的身体素质上,还要表现在竞技体育的均衡发展和在世界体育大赛中取得优异成绩;不仅要表现在社会体育的普及、体育人口的增加、体育科技水平的提升方面,还要表现在体育服务体系的完善、体育文化的繁荣、体育产业的发展、体育法制的建设方面。有学者主张将社会体育、竞技体育、学校体育、政府效率和市场化程度作为评价体育强国的一级指标,并指出在不同历史时期,体育强国被赋予不同内涵,评价标准也将会随着体育强国内涵的变化和社会的变革而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与此同时,学者们一致认为我国社会体育现状不容乐观,严重制约了体育强国总目标的实现,社会体育发展水平必须是衡量体育强国是否得以实现的重要标准。社会体育在今天已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可和接受,国家颁布的相关体育法对其有了较为准确的界定。社会体育普遍被称为群众体育,但事实上,社会体育与群众体育是两种不同的形态,他们产生于不同社会背景,具有不同时代特征,如果随意将两者进行混淆或相互代替并不利于社会体育的发展,所以应当对清晰定义社会体育概念,从体育本质角度出发对所谓的群众体育、大众体育、民生体育概念进行梳理,由此正确解析社会体育内涵。社会体育与学校体育、竞技体育不同,它具有参与主体全民性、活动范围普遍性、时间自由性、参与自主性等特征,是我国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体育强国战略目标的重要内容。
2.体育强国与社会体育的关系
2.1社会体育的发展是实现体育强国的坚实基础
2.1.1社会体育是体育强国本质的体现
所谓体育本质是人类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基础上主要以身体动作为手段来增强体质,促进人身体、心理以及社会适应能力等各个方面的发展,最终使人达到最佳发展状态。我们对体育强国内涵的理解可以从体育本质出发,其内容包括能够强身健体、娱乐身心,有助于提升体育水平的发展,有利于社会文明发展的体育精神和体育文化,引导人们通过运动来增强体质和社会文明程度的价值观念等。概括而言,体育强国的本质是使这个国家人民的体质相较于其他国家处于领先水平。社会体育是一种体育活动,其本质属性是人的身体运动,目的是增强人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水平,人们可以自愿参与、自由选择。社会体育具有娱乐和健身两个功能,从娱乐功能方面来说,社会体育有助于增强人的生命魄力,使人获得情绪释放的舒适感、自由感和解放感;有助于人获得精神上的享受和心理上的愉悦;能将人的能力显示出来,使人在自我能力实现过程中感受到一种至上快乐。从健身功能方面来说,社会体育能够调节人的身心,使人活力散发,且具备更强的外界适应能力;能够有效预防疾病,延年益寿,增强人的体魄。总之,社会体育能够促进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发展,这与体育强国的本质相契合。所以从体育本质来看,社会体育是体育强国本质的体现,是实现体育强国的基础。
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关系分析
【摘要】目前,在一些初中学校的体育教学存在着诸多形式的弊端,体育教学只是重视眼前收获忽略未来潜力发展,也就是偏向功利意识忽视素养提升,这在一定层面上限制了初中体育教学的规划和发展。学校体育是社会体育的基础,也是促进其繁荣发展的必不可少元素,同时社会体育发展好也是对办好学校体育的补充和完善,能更地为学校体育服务、助力。因此,体育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重视学校体育和社会体会的关系,通过多元制、项目式、目标化的体育训练,提高初中生的体育技能素养和体育品质。
【关键词】初中体育;技能素养;学校体育;社会体育
体育教学是一个富有开放性和社会性的学科教学。搞好体育教学并不是单纯的为了健身,更不是单纯的为了技能培训,为社会和国家培养运动精英,其实体育教学更为关键和核心的目标是培养健康理念和价值观的人。体育教学离不开社会体育的平台支持,离不开社会体育资源的补充和供给,更离不开社会体育师资的帮助和融合,社会体育资源为学校体育活动的开展铺路搭桥。体育课程活动要发挥学生主体的核心力量,在活动中磨练其意志品质。本文多角度、全方面分析了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之间的关系。
一、融合社会体育平台,提升团队训练水平
社会体育平台主要是社会足球场的整合应用,很少有学校有自己的足球场和专业化篮球馆,学校足球社团和爱好者没有训练和发挥的阵地,教师可整合奥体中心和社区足球场,融合平台功能,加大个性技能及团队训练水平的提升。比如讲初中体育《足球》,初中生对足球并不陌生,但是都只是停留在初级阶段,不知道足球对人体的益处及文化价值。初中体育教师要全面的挖掘学生存在的一些知识性和技术性的问题,选择学生最喜欢的方案开展项目教学,帮助学生理清体育理论和技能常识。针对学生缺乏专业足球场地的现象,体育教师和学校积极与迁安市的社会足球场联系,可以定期到社会足球场进行体育训练,给学生带来更多的体育设施和体育活动,尤其是专业教练的提供大大提升了初中生的体能和技能的提升。体育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体育对抗赛,在足球赛中展现了自己的风采和能力,真正提高了体育锻炼水平,树立健康的体育锻炼意识。比赛之后教师必须对学生做好量化评价与自评指导,发现问题进行策略性和目的性解决。
二、聘请社会体育精英,开展专业项目实训
大学体育引领社会体育文化研究
【提要】社会体育文化在大学生的引领下进一步发展是历史进步的必然趋势,也是当代社会和人们的需求。高校应当履行自己的使命,引领社会体育文化快速发展。当前很多高校已经营造出良好且具备自身特色的社会体育文化环境,通过结合多种路径,培养人才,影响社会发展。本文对大学体育引领社会体育文化发展提出有效对策,以期能够为社会体育文化的长效发展提供理论参考和帮助。
【关键词】大学体育;引领;社会体育文化;发展;对策
当前社会已经广泛认同大学的社会服务、科学研究、培养人才的这3个职能。但是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的各方面都在发生着不同程度的改变,大学也同样如此,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大学也能够激发出新的职能。当前大学正从社会边缘逐步过渡到社会核心领域,这已经证实了大学生是思想和文化的交流中心和源泉,毫无疑问高校是仅低于政府部门的改革和服务的重要工具。自我国组建高校以来,高校就是文化精英聚集,科技创新的主要阵地。大学通过传播和创造文化、知识,对社会文化的改革和创新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因此,高校自身就具备着引领文化的这一职能。
一、加强大学体育精神培育,促进学生体育文化品位的提升
当前人们对于精英这一词的定义虽然还有着不同的看法,但是大众的理解就是不管是在能力,还是智力方面,精英都比普通人更加优越,对于社会的贡献更大。高校的主要职能就是培养社会所认可的精英人才,通过高校培养的人才,很有希望成为教育领域、科技领域、商业领域、政治领域的带头人。不可否认的是,高校可以有意识地对大学生体育文化品位进行提升,然后通过这些毕业的优秀人才在不同领域的影响力,对社会体育文化发展进行引领。高校学生体育文化品位的提升,一方面需要学校在组织领导方面进行加强,完善相应的管理机制,进而对校园体育制度文化进行假设,加强大学体育相应设施的完善。高校应当对自身在体育方面的工作成果进行总结分析,然后立足于自身发展实际,进一步提升体育精神。所谓的精神,其价值是不可捉摸的,是抽象的,但是高校能够以体育口号、学校体育哲学和优秀体育人物彰显自身的体育精神,以学校潜在的和外在的大学体育引领社会体育文化发展的有效对策研究李泽昊优势资源,对大学生体育意识进行影响和发展,同时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对其体育文化品位进行提升。高校在和国外进行体育交流的过程中,应当将自身的体育历史和文化底蕴彰显出来,能够将不同于他人的体育标识反映出来,对学校培养的体育人物进行深度挖掘。
二、挖掘体育文化传播平台,加强国家合作与交流
社会体育与学校体育的发展关系
一、学校体育的地位之含义
学校体育的地位一是指学校体育在教育中的地位,二是指学校体育在社会体育中的地位。学校体育的地位直接影响着学校体育的任务、内容、方法,直接关系到体育可持续发展的整体战略部署。一方面学校体育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和学校体育教育重心的转移,学校体育作为社会体育和竞技体育的基础教育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学校体育通过系统的教学为竞技体育培养人才,为大众体育人群打好体育基础。目前学校体育教学的最大弊端在于重心偏后,重过去,重眼前,功利主义教学制约了学校体育的教学发展,使体育教学中现有的矛盾越发突出。另一方面,学校教育是一个系统的教育过程,学校体育的对象是正在发育的青少年,体育在学校教育中肩负着特殊的使命,有自己独立的发展目标,即促使学生的机体得到完美的发展。所谓的完美发展,就是使学生的身体机能、形态、心理素质等方面得到充分、均衡、协调的发展,这是学校体育的另一个目的。
二、社会体育的重要性
学校作为社会整体的一部分,学校体育理所当然地被包括在社会体育之中,学校体育作为社会体育的一个分支或称之为一种特殊的组织形式,具有自己的独特性,但学校体育必然会受到社会体育的制约。同为学校体育实践也影响社会体育的发展。它们属于属种关系,前者是后者的属概念,而后者是前者的种概念,它们互相影响、互相制约。在人的一生中,学校教育处于中间环节,是连接家庭体育和社会体育的桥梁,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故当我们探讨体育可持续发展时,应把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协调发展和未来的社会对人才健康素质的需求作为考虑问题的基本出发点。
三、影响学校功能发挥的因素
我国每一个适龄儿童都要接受9~15年的教育,体育又是其中一门时间跨度最长的课程。通过长时期的体育教育,学生应具有合理的体育知识结构、基本技能,培养参与体育运动的意识及养成经常参加体育运动的习惯,为进入社会参加体育锻炼打下坚实的基础,从而使个人体育连续长期地进行。但国家体育总局于1997年对我国社会体育现状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经过学校教育后的人进入青少年时期有中断体育活动的现象。在中断体育活动的人中,20岁以下者占50.7%,30岁以下者占78.8%,说明绝大多数人并没有养成经常锻炼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