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市场经济范文10篇

时间:2024-03-11 20:20:26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社会市场经济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社会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文

(一)复习提问

1.为什么说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

2.我国现阶段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意义是什么?

(二)导入新课

社会主义经济仍然是商品经济,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社会主义经济不可逾越的阶段,我国现阶段只有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才能实现经济现代化。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我国的经济生活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商业网点多了,什么商场、商城、购物中心、早市、夜市、集贸市场,还有庙会、物资交流中心,比比皆是;商品丰富了,吃的、穿的、用的,琳琅满目,一应俱全。这是大家都能感受到的。

查看全文

党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教育思考

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党所处的环境、所肩负的任务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尤其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发展,势必引起广大党员思想观念的更新,利益关系的调整,生活方式和心理状态的改变,这也必然会给新时期的党员教育工作带来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认真研究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党员教育问题,抓紧抓好党员教育工作,使广大党员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给党员教育工作带来的双重影响

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目标后来又写进了党章和宪法。当前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建立,所谓市场经济,指的是以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基础性方式和主要手段的经济。它是一切商品发达到社会化大生产阶段所客观必须的资源分配方法。从历史上看,市场经济有资源配置较为合理,经济效益较高,竞争性强,可以极大地提高社会生产力,推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等诸多优点。但是,市场经济并没有改变商品经济的本质,所以它也有自身的弱点和消极方面。这首先表现在企业行为和经济秩序上。拥有自主权的企业在竞争机制的引导下,追逐利润的最大化,如果缺乏必要的规范约束,很可能出现欺诈、违约等现象,使经济秩序陷入混乱无序的状态,从而大大提高市场经济的运作成本,甚至可能背离社会主义的方向。其次表现在社会风气上。市场经济由于利益分配机制的转变,以及商品交换原则的通行,一方面大大刺激了人们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极易诱发人们的私欲和拜金主义泛滥,从而导致权钱交易、假公济私、行贿受贿等腐败现象滋长,损害社会风气。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发展所带来的正负效应,给新时期党员教育工作带来了以下双重影响:

一是具有积极作用。首先,市场经济以社会化大生产为基础。在社会化大生产的条件下,一方面社会分工越来越细,越来越专业化;另一方面社会协作越来越广泛,越来越紧密。个人越来越离不开群体,整个社会围绕着商品生产和交换而被联结成相互依存的有机整体,这就客观上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环境,有利于强化党员的群体意识、整体意识和服务意识。其次,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效益的提高,丰富人们的物质生活,从而给党员和党风廉政建设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为消除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创造有利的物质条件。第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助于人们不断更新观念,进一步解放思想,增强竞争意识,奋力开拓进取,从而推动整个社会进步,为端正党风和调动党员的积极性带来新的活力。第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利于促进法制建设,增强法制观念,进一步完善党内法规体系和严密的监督体制,从而为党员干部防腐倡廉提供有效的制约机制。

二是具有消极作用。其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交换要以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这就容易使一些党员产生对货币的神秘感,以为“金钱万能”,有了金钱就有了一切,从而诱发拜金主义思想。其二,等价交换原则又容易使一些党员的人生价值观念出现功利化倾向,从而导致党员价值观念的扭曲,造成党内政治生活的商品化。随之,拿原则作交易,向党讨价还价,以权谋私,权钱交易等庸俗作风就会滋长蔓延。其三,市场经济的求利性有着极大的诱惑力,诱惑着一些意志不坚定、党性观念淡薄的党员和干部,把理想和信念转变为对物质和金钱的追求,使自己的党性、人格和灵魂统统商品化,只讲钱财实惠,不讲党性原则;只讲索取,不讲奉献;甚至违法乱纪,严重败坏党的声誉。其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不断扩大开放,加强与不同意识形态国家间的经济技术和文化交流,客观上把我们党的建设置于复杂的国际环境中。由于国门的打开和国际间来往的日益频繁,国外一些资产阶级腐朽思想和文化以及价值观念和生活作风必然会乘隙而入,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广大党员和干部,导致思想观念、政治立场和生活作风发生变化,影响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党员教育面临着更加严峻的形势和更为艰巨的任务。因此,抓紧抓好新时期的党员教育工作,必须把握市场经济特征,正确认识双重效应,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自觉抵制其消极影响。

查看全文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逻辑论文

逻辑通常指人们思考,从某些已知条件出发推出合理的结论的,逻辑反映的是事物内在的、必然的联系。本文中所使用的主义市场的人学逻辑概念,是描述和反映这样一种社会现象的内在规律:公有制条件下的市场经济,在人的层面上的含义、要求和体现,即公有制条件下的私人剩余劳动交换关系提升到人的高度,其应有的内在要求是什么。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主体的特殊性

依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人是一切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基础和承担者,这就要求我们在社会经济现象时,既要把人放在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中去考察,同时也要把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提升到人的高度去理解,即要正确把握“人”与“物”的两个层面的关系。

就“物”的层面来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殊规定性是在与市场经济一般本质的结合与分离中获得的,上述过程主要是:个人之间的等价交换、之间的等价交换、个人与企业之间的等量劳动交换。前两个过程是结合,后一个是分离,正是后者的分离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有本质。

就“人”的层面来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人主要存在于三层面:个人,企业,社会,但在经济运行实践中,主要是两个,即个人和企业,只有这两个才真正成为实体。社会在剩余劳动水平阶段还无法成为经济实体。换言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交换关系具有三种类型:个人之间、企业之间和个人与企业之间,前两者具有市场经济一般性,主要是价值规律和等价原则起作用,后者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有,等量劳动交换原则起作用。因此,对这一过程,我们不能用价值规律去衡量,道理很简单,就像对资本主义社会,劳动力与资本交换是等价的,但我们决不能就以此原则去衡量剩余价值生产过程。

由此可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体具有特殊的规定性。弄清这种特殊性对我们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具有重要意义。那么这种特殊性是什么呢?

查看全文

社会主义正义与市场经济融合

摘要:在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程中,出现的精神领域与道德层面的问题折射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义发展和完善问题。经济与正义是关联的,经济决定正义,同时经济发展又离不开正义价值的支撑。社会主义正义可以和市场经济正义融合,从而形成新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义。当下迫切需要以科学发展观和和谐社会思想为指导,通过实现发展正义、制度正义、权利正义和分配正义,来建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义观。

关键词:社会主义正义;经济正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义

一、问题的提出

目前,在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程中,人们已经感受到了精神领域与伦理道德方面出现的一些问题,诸如一些贪污、渎职、买官卖官现象;制假贩假、走私贩私、坑蒙拐骗、恶性竞争现象;人对人的某些陌生、冷漠、隔膜等等。其实,产生的这些道德问题所反映的决不仅仅是人们的"思想品质"变"好"了或变"坏"了的问题。从客观方面来看,恐怕与旧制度的失效和新制度的缺位有关。而究其根源,这些道德层面的问题所折射的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正义发展和完善的问题。正义是道德的基础,没有正义就难以解决道德问题。

2007年2月26日,总理发表题为《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任务和我国对外政策的几个问题》的重要文章,首度定义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两大任务是实现公平正义和发展生产力,并特别指出,“让正义成为社会主义制度的首要价值。”什么是正义?正义包含着正直、公平、公道等基本语义。从思想史上看,正义虽然对于不同的学者,在不同的语境里,从不同的角度观察有着不同的涵义,但是,正义总是就特定社会关系而言的,"正义是一个表示关系的概念"①。正义是人们对某种社会关系所做出的价值评价。正义是表明着道德最初发源的观念,其实质是对人生存方式及社会关系是非、善恶、美丑的追问。

对正义的追问具有历史性,在不同的时代,正义问题的内容会发生深刻的变化:从个人正义到社会正义,从政治正义到经济正义。当下经济正义是社会正义的一个重要内容和形式,因为现时代,经济关系成为支配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所谓经济正义,就是把正义的价值理念导入到经济领域,关注人类如何不以自身异化为代价发展经济,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实现人自身的自由全面发展。经济正义原则是经济伦理原则之限度,它拷问着经济伦理的正当性,它关注经济活动的合理性和规范性,对经济行为进行正义价值评判和原则规定。

查看全文

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质与量

【内容提要】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也是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任务。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经济体制改革的质的规定性,它规定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和方向,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量的规定性,它明确了我国在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市场化的程度和标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是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体制的结合,也是市场经济体制与市场化程度的统一。

【摘要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关键词】社会主义制度/市场经济体制/市场化

一、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与市场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与市场经济体制相结合的问题是当代世界最为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由中央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是当代主流经济学面临的一个崭新问题(Grosfeld,1990)。尽管现代主流经济学是一门比较成熟的关于市场运行和资源配置的学说,但从总体上来说,现代西方主流经济学并没有一套现成的“过渡”理论或“转轨”理论用来指导经济体制国家改革的重大实践。这意味着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仅是对现代市场经济理论的重大创新,而且这个实践本身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和贡献。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体制的结合。那么,什么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呢?按照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就是整个社会的共产(共同占有和共同生产)、整个社会的自由联合劳动、商品生产和竞争的消除、阶级的消灭等等。显然,这样的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形式是不能结合的。但是这里所说的社会主义是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中的科学社会主义,即共产主义而言的。而当代实践中的社会主义与马克思所说的由发达资本主义脱胎的科学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是两种不同历史形态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正是基于当代实践的社会主义而不是科学社会主义最高形态共产主义。就实践中的社会主义而言,我们的基本定位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对我国现阶段社会性质的根本定位。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十三大报告做了科学的界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确切地说,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是“后发展国家社会主义初级阶段”[4]。一些学者在讨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问题中,总是把社会主义同科学社会主义的最高形态的特征同市场经济的要求联系在一起研究,如把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仅仅归结为公有制和按劳分配,这是不正确的,事实上公有制形式本身不等于社会主义,较低生产力水平意义上的按劳分配实际上必然导致平均分配。这样来理解社会主义实质上降低了社会主义的标准,模糊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所说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是当代实践中的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是后发展国家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是另一种历史形态的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这种基本制度本身就包含着私有制在内的多种所有制形式、多元的产权关系、包含着商品生产和市场经济存在的条件。在现实的社会主义制度下,多元产权主体的存在提供了市场经济生成与发展的社会环境。

查看全文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文明内涵

摘要:集体主义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存在内在一致性,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仅不与集体主义冲突,而且更需要集体主义来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方向,使其不偏离社会主义的本质内核。集体主义有助于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有助于我们实现共同富裕的最高目标。在新时代,我们要不断探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集体主义价值观发展的多元途径。

关键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集体主义价值观

一、集体主义价值观的科学内涵

大致说来,集体主义价值观有三方面的内涵,如下:(一)集体与个人的辩证统一。集体和个人,从本质上来说是互相依存、不可分割的,是有机统一的整体。第一,集体所代表的利益必须是社会的整体利益,是真实存在的集体;第二,个人所追求的利益应是正当的,合乎法律规定的,还要坚持道德的原则;第三,个人和集体一定要力求达到统一,共同努力实现二者的最大利益。(二)集体的责任。集体主义价值观大力强调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要坚持集体利益至上的原则,与此同时,集体对个人也必须承担明确的责任,应大力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为个人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三)个人的节制。集体主义价值观不仅突出强调集体的责任,而且对个人也提出了清晰、明确的要求。集体有义务辨析个人利益的正当性与合法性。当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产生冲突时,个人应以大局为重,发扬无私的精神,自觉维护集体利益。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倡导集体主义价值观的必然性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驱动是倡导集体主义价值观。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体制二者有机结合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殊性决定了它与集体主义有着内在的、不可分割的联系。1.从所有制上看,集体主义价值观与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一致的。生产资料公有制是集体主义形成的经济条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主体是公有制经济,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不仅表现在它的比重上,更表现在它对国民经济关键领域的支配力和对其他经济成分的影响。公有制经济要引导其他经济成分健康发展。集体主义正是在公有制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公有制的发展,必然要树立集体主义价值观。2.从分配制度上看,集体主义价值观与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是一致的。分配制度主要是由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公有制在社会主义经济生活中的主体地位,决定了按劳分配必然成为主要的分配形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仍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形式,贯彻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在这种分配格局中,不同利益的主体,只有把个人劳动转化为社会劳动,为社会提供所需要的产品和服务,才能获得自身利益,这就从根本上把个人、集体、国家的利益一致起来,从而进一步为集体主义创造了物质基础。与此相适应,必然要求坚持集体主义的价值导向。3.从生产目的上看,集体主义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生产目的是一致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最终目的,就是在国家的宏观调控下,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方面的作用,极大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的生活水平,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推动社会全面进步。达到共同富裕的奋斗目标需要把对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尊重放在首位,坚持不懈地维护国家和民族的整体利益,这体现了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有机统一。提倡集体主义,提倡为全体人民谋利益的精神,才能实现全体劳动者共同富裕。(二)坚持集体主义价值观是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需要。1.体现在市场经济的开放性、包容性。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各类企业优胜劣汰。企业内在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是其能否获得长足稳定发展的关键。在国际竞争中,创建实力强大具有凝聚力的企业才能在竞争中取得优势已成为越来越多国家的共识。身处这种国际背景下,集体主义精神的重要性逐步凸显出来。2.集体主义价值观规范了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无论哪种经济,都要受到价值规律的制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不能逃离规律的制约。但我们看到,在市场交换的过程中,商品生产者、经营者为追求商品的交换价值而忽视商品的使用价值,只顾自身利益而忽视他人和集体的利益,形成“见物不见人”的错误导向。此时,用集体主义原则来正面引导市场经济,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维护广大人民共同利益和实现共富裕的正确轨道平稳运行,保证我国的市场经济没有偏离社会主义的航道,就显得十分重要了。用单纯客观的经济活动,来概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是不准确不全面的。它更多的是一种社会主义理想的追求。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里,要实现经济的平稳运行,离不开国家对当前经济的形式的科学判断和宏观调控,离不开集体主义价值观的正确引导。这些都是单纯依靠市场规律调节所无法达到的。如果盲目地受市场价值规律支配,势必导致经济活动的失调与混乱,使市场的运行偏离国家经济政策的正确轨道。(三)集体主义价值观弥补了市场经济的不足。个人主义是与集体主义相对立的一种价值观,我国正处在经济建设的关键时期,在这一特定时期,警惕离散社会的个人主义思潮的泛滥,加强集体主义价值观的宣传和教育是重点。

查看全文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应是和谐经济

提起市场经济,人们往往会想到竞争机制。然而,市场经济实际上还有另一个必不可少的机制,这就是和谐机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应该是竞争机制与和谐机制的有机统一体。如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一样,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应是和谐经济。

和谐运行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个基本特征

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主要是通过竞争机制来发挥的。然而,如果只有自由竞争机制,“市场失灵”就可能损害社会整体利益和长远发展。西方国家的市场经济发展历史表明,市场竞争在带来效率的同时,也会带来经济增长的盲目性、收入分配差距的悬殊以及其他不和谐因素,乃至经济危机和社会动荡。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在不断完善市场竞争机制的同时,更应通过建立健全和谐机制,使全体劳动者在自主劳动和公平竞争的环境中走向共同富裕。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就决定了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机制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一项基本要求;决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须以满足全体人民的物质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归宿;决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竞争机制的作用受到社会和谐机制的约束,同时也受到共同富裕与协调发展目标和相应政策的引导;决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是竞争机制与和谐机制相互交织、共同作用的,各经济主体在和谐的环境中竞争,又在竞争中实现和谐。

改革开放以来,越来越充分的竞争不断地激发着经济主体的活力,成为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同时,也出现了竞争无序和失范等不和谐现象。这就告诉我们,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着力构建一个规范经济主体责任、协调多方利益、均衡各方发展的和谐机制。近年来,中央提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战略思想,对于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的和谐机制具有根本指导意义。这意味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在继续强化竞争机制作用的同时,在发展理念上开始形成和谐的共识,在政策操作层面开始形成和谐的导向,和谐运行正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个基本特征。

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和谐机制

查看全文

社会市场经济管理论文

内容提要: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也是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任务。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经济体制改革的质的规定性,它规定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和方向,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量的规定性,它明确了我国在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市场化的程度和标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是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体制的结合,也是市场经济体制与市场化程度的统一。

【摘要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关键词】社会主义制度/市场经济体制/市场化

一、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与市场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与市场经济体制相结合的问题是当代世界最为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由中央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是当代主流经济学面临的一个崭新问题(Grosfeld,1990)。尽管现代主流经济学是一门比较成熟的关于市场运行和资源配置的学说,但从总体上来说,现代西方主流经济学并没有一套现成的“过渡”理论或“转轨”理论用来指导经济体制国家改革的重大实践。这意味着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仅是对现代市场经济理论的重大创新,而且这个实践本身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和贡献。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体制的结合。那么,什么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呢?按照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就是整个社会的共产(共同占有和共同生产)、整个社会的自由联合劳动、商品生产和竞争的消除、阶级的消灭等等。显然,这样的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形式是不能结合的。但是这里所说的社会主义是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中的科学社会主义,即共产主义而言的。而当代实践中的社会主义与马克思所说的由发达资本主义脱胎的科学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是两种不同历史形态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正是基于当代实践的社会主义而不是科学社会主义最高形态共产主义。就实践中的社会主义而言,我们的基本定位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对我国现阶段社会性质的根本定位。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十三大报告做了科学的界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确切地说,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是“后发展国家社会主义初级阶段”[4]。一些学者在讨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问题中,总是把社会主义同科学社会主义的最高形态的特征同市场经济的要求联系在一起研究,如把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仅仅归结为公有制和按劳分配,这是不正确的,事实上公有制形式本身不等于社会主义,较低生产力水平意义上的按劳分配实际上必然导致平均分配。这样来理解社会主义实质上降低了社会主义的标准,模糊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所说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是当代实践中的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是后发展国家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是另一种历史形态的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这种基本制度本身就包含着私有制在内的多种所有制形式、多元的产权关系、包含着商品生产和市场经济存在的条件。在现实的社会主义制度下,多元产权主体的存在提供了市场经济生成与发展的社会环境。

查看全文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研究论文

国有经济的存在,是当代世界各国经济中的一种普遍现象。不论是社会主义国家还是资本主义国家,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在国民经济中都存在着一定比重的国有经济。从一般的规定性来看,所谓国有经济,就是由国家(政府)通过赎买、投资等一定的方式形成并拥有所有权的经济形式。就国有经济的形成而言,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曾采取赎买甚至没收的方式把私人经济转变为国有经济,而在正常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国有经济主要是通过国家投资形成的,这不仅包括国有独资企业,而且也包括国家控股或参股企业中的国有股权部分。国有经济在产权制度上的基本规定是国家拥有决定权。一定的产权制度所包括的产权不是一项权利而是一组权利的总和,是以所有权为基础而形成的包括所有权在内的权利体系,一般可划分为所有权、企业法人财产权、使用权、收益权、让渡权等。国有经济最基本的规定是所有权为国家拥有,在国家拥有所有权的基础上,产权制度的具体内容可以有不同的安排。国有经济作为社会经济中的一种经济形式,与其他的经济形式并存,进行经济活动并发挥作用。在我国经济中,从社会性质上看,国有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一种表现形式。国有经济的实体形式是国有企业(包括国家控股和参股的企业),国有企业是国有经济的基本单元和微观经济组织。虽然国有经济的普遍存在是不争的事实,但究竟如何认识市场经济中国有经济的地位、效率以及矛盾仍然是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而且也是关系到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问题。

一、国有经济是市场经济中重要的市场主体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国有经济为整个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和发展提供与创造了多方面的条件,其许多功能和作用是非国有经济所无法取代的。第一,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公用设施的建设和经营领域,如邮电、铁路、港口、供水、供电部门等,其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大都由国家投资和国有企业经营,以满足国民经济运行和发展的需要。在这里,国有经济承担着为整个国民经济服务、并为其它经济部门和企业取得效率与收益创造条件的职能。第二,国民经济的一些基础工业部门如重要资源和能源的开发生产等,由于投资规模大、收益回收周期长,同时,由于这些部门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因而许多也是由国家投资、由国有企业经营的。国有经济发挥着促进国家的工业化进程、创造经济增长和市场正常运行基础的功能。第三,在其他的许多经济领域,国有经济承担着提高国家的经济竞争能力以促进本国市场经济的开放和走向国际市场的职能,承担着创建新兴工业和产业、进行重大科学技术研究和开发的职能,承担着一定的经济调节的职能。同时,在创造和扩大就业机会、开发和援助落后地区、接管某些发生危机或破产的重要民间企业以保持社会稳定等方面,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正是国有经济的这些功能,弥补了市场经济中市场机制在一定领域、一定方面的失效,保障了市场的正常运行,促进了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表明了国有经济在市场经济中的必要性。国有经济履行这些职能并有效发挥作用,都是以其自身的经济活动来体现的,这就使国有经济作为市场经济中的一定经济形式成为市场主体具备了基础性条件。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国有经济的基本单元即国有企业成为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市场主体的可能性也日益突现。就国有经济而论,国家拥有所有权并不排斥国家所有权与国有企业的控制权、经营权的分离,也不排斥对所有权、控制权、经营权等都集中于国家的产权结构重新安排。国有经济的产权制度本身具有权利行使性的特征,即国有经济的资产运营总是在国家或政府的授权下由一定的组织或个人来进行的,这就为国有企业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提供了前提和可能性。在一定意义上,这是和市场经济发展中由于生产的社会化、分工的专门化、经济的信用化对市场主体所提出的要求相符合的。国有经济在资本国家所有的基础上,通过在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使国有企业真正成为企业法人,国有企业也就有可能成为有活力、有生机并适应市场经济的市场主体。

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还创造和提供了国有经济的基本单元即国有企业成为市场主体的条件。在现代市场经济中,作为市场客体的资产已经价值化、货币化和信用化,这就使国有经济的具体实现形式、委托—关系、激励和约束机制等的多样化、有效化获得了广阔的空间,从而为在国有经济中调整、改革和重构企业制度,建立与完善适应现代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创造了市场客体条件。同时,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逐步形成完善有效的市场体系,竞争的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的存在与完善,有助于克服所有权和控制权分离情况下国家作为所有者同国有企业经营者信息不对称的难题;竞争的经理市场的完善与发展,有助于形成国有企业经营者的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而竞争的资本市场的完善与发展,也可能使国有企业的经营绩效得以基本反映。这些,提供了在国有经济中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并使其有效运行的充分竞争的市场条件,从而使国有企业建立与发展现代企业制度、作为市场主体参与竞争成为现实,促进国有企业焕发活力与生机。

二、市场经济中国有经济的效率

查看全文

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管治论文

市场经济改革改变了社会管治的基础。近来许多学者开始重视对地方政府的研究。但多数局限于政府机构的变化,属狭义的政治学研究,尤其缺乏对政府基层政权的研究。近来随着对社区的重视,这种状况有所改变。本文力图分析改革后管治基础的演变,以揭示市场经济改革造成了国家治理的危机,由此国家机器通过“地域化”过程以加强其对社会的管治能力。

1何为“管治”

管治是西方近来兴起的概念。通常我们认为西方国家是所谓的“市场经济”,这种认识忽略了其国家机器的强大管理功能。这种功能是在应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践过程中产生的。这种凯恩斯主义式的上层建筑也是资本主义大工业生产方式的必然产物。全球化和向“后福特主义”转型引起了国家治理的危机(Jessop,1998)。

国家由此不得不寻求新的方式(如与私营部门合作),以整合其管治能力。即出现了所谓的“由政府向管治的转变”。

管治概念中国古来有之。《资治通鉴》集成了帝国管治的精华。寻求天下大治,无非是掌握天时地利人和,明察各种关系,以达到整治的目的。整治的方式当然不尽相同。

因此,管治实为一种视野,我们大可不必拘泥于西方的具体管治形式。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