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市场经济范文10篇

时间:2024-03-11 20:20:26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社会市场经济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社会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文

(一)复习提问

1.为什么说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

2.我国现阶段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意义是什么?

(二)导入新课

社会主义经济仍然是商品经济,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社会主义经济不可逾越的阶段,我国现阶段只有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才能实现经济现代化。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我国的经济生活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商业网点多了,什么商场、商城、购物中心、早市、夜市、集贸市场,还有庙会、物资交流中心,比比皆是;商品丰富了,吃的、穿的、用的,琳琅满目,一应俱全。这是大家都能感受到的。

查看全文

党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教育思考

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党所处的环境、所肩负的任务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尤其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发展,势必引起广大党员思想观念的更新,利益关系的调整,生活方式和心理状态的改变,这也必然会给新时期的党员教育工作带来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认真研究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党员教育问题,抓紧抓好党员教育工作,使广大党员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给党员教育工作带来的双重影响

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目标后来又写进了党章和宪法。当前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建立,所谓市场经济,指的是以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基础性方式和主要手段的经济。它是一切商品发达到社会化大生产阶段所客观必须的资源分配方法。从历史上看,市场经济有资源配置较为合理,经济效益较高,竞争性强,可以极大地提高社会生产力,推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等诸多优点。但是,市场经济并没有改变商品经济的本质,所以它也有自身的弱点和消极方面。这首先表现在企业行为和经济秩序上。拥有自主权的企业在竞争机制的引导下,追逐利润的最大化,如果缺乏必要的规范约束,很可能出现欺诈、违约等现象,使经济秩序陷入混乱无序的状态,从而大大提高市场经济的运作成本,甚至可能背离社会主义的方向。其次表现在社会风气上。市场经济由于利益分配机制的转变,以及商品交换原则的通行,一方面大大刺激了人们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极易诱发人们的私欲和拜金主义泛滥,从而导致权钱交易、假公济私、行贿受贿等腐败现象滋长,损害社会风气。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发展所带来的正负效应,给新时期党员教育工作带来了以下双重影响:

一是具有积极作用。首先,市场经济以社会化大生产为基础。在社会化大生产的条件下,一方面社会分工越来越细,越来越专业化;另一方面社会协作越来越广泛,越来越紧密。个人越来越离不开群体,整个社会围绕着商品生产和交换而被联结成相互依存的有机整体,这就客观上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环境,有利于强化党员的群体意识、整体意识和服务意识。其次,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效益的提高,丰富人们的物质生活,从而给党员和党风廉政建设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为消除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创造有利的物质条件。第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助于人们不断更新观念,进一步解放思想,增强竞争意识,奋力开拓进取,从而推动整个社会进步,为端正党风和调动党员的积极性带来新的活力。第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利于促进法制建设,增强法制观念,进一步完善党内法规体系和严密的监督体制,从而为党员干部防腐倡廉提供有效的制约机制。

二是具有消极作用。其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交换要以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这就容易使一些党员产生对货币的神秘感,以为“金钱万能”,有了金钱就有了一切,从而诱发拜金主义思想。其二,等价交换原则又容易使一些党员的人生价值观念出现功利化倾向,从而导致党员价值观念的扭曲,造成党内政治生活的商品化。随之,拿原则作交易,向党讨价还价,以权谋私,权钱交易等庸俗作风就会滋长蔓延。其三,市场经济的求利性有着极大的诱惑力,诱惑着一些意志不坚定、党性观念淡薄的党员和干部,把理想和信念转变为对物质和金钱的追求,使自己的党性、人格和灵魂统统商品化,只讲钱财实惠,不讲党性原则;只讲索取,不讲奉献;甚至违法乱纪,严重败坏党的声誉。其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不断扩大开放,加强与不同意识形态国家间的经济技术和文化交流,客观上把我们党的建设置于复杂的国际环境中。由于国门的打开和国际间来往的日益频繁,国外一些资产阶级腐朽思想和文化以及价值观念和生活作风必然会乘隙而入,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广大党员和干部,导致思想观念、政治立场和生活作风发生变化,影响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党员教育面临着更加严峻的形势和更为艰巨的任务。因此,抓紧抓好新时期的党员教育工作,必须把握市场经济特征,正确认识双重效应,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自觉抵制其消极影响。

查看全文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逻辑论文

逻辑通常指人们思考,从某些已知条件出发推出合理的结论的,逻辑反映的是事物内在的、必然的联系。本文中所使用的主义市场的人学逻辑概念,是描述和反映这样一种社会现象的内在规律:公有制条件下的市场经济,在人的层面上的含义、要求和体现,即公有制条件下的私人剩余劳动交换关系提升到人的高度,其应有的内在要求是什么。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主体的特殊性

依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人是一切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基础和承担者,这就要求我们在社会经济现象时,既要把人放在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中去考察,同时也要把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提升到人的高度去理解,即要正确把握“人”与“物”的两个层面的关系。

就“物”的层面来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殊规定性是在与市场经济一般本质的结合与分离中获得的,上述过程主要是:个人之间的等价交换、之间的等价交换、个人与企业之间的等量劳动交换。前两个过程是结合,后一个是分离,正是后者的分离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有本质。

就“人”的层面来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人主要存在于三层面:个人,企业,社会,但在经济运行实践中,主要是两个,即个人和企业,只有这两个才真正成为实体。社会在剩余劳动水平阶段还无法成为经济实体。换言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交换关系具有三种类型:个人之间、企业之间和个人与企业之间,前两者具有市场经济一般性,主要是价值规律和等价原则起作用,后者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有,等量劳动交换原则起作用。因此,对这一过程,我们不能用价值规律去衡量,道理很简单,就像对资本主义社会,劳动力与资本交换是等价的,但我们决不能就以此原则去衡量剩余价值生产过程。

由此可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体具有特殊的规定性。弄清这种特殊性对我们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具有重要意义。那么这种特殊性是什么呢?

查看全文

社会主义正义与市场经济融合

摘要:在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程中,出现的精神领域与道德层面的问题折射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义发展和完善问题。经济与正义是关联的,经济决定正义,同时经济发展又离不开正义价值的支撑。社会主义正义可以和市场经济正义融合,从而形成新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义。当下迫切需要以科学发展观和和谐社会思想为指导,通过实现发展正义、制度正义、权利正义和分配正义,来建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义观。

关键词:社会主义正义;经济正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义

一、问题的提出

目前,在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程中,人们已经感受到了精神领域与伦理道德方面出现的一些问题,诸如一些贪污、渎职、买官卖官现象;制假贩假、走私贩私、坑蒙拐骗、恶性竞争现象;人对人的某些陌生、冷漠、隔膜等等。其实,产生的这些道德问题所反映的决不仅仅是人们的"思想品质"变"好"了或变"坏"了的问题。从客观方面来看,恐怕与旧制度的失效和新制度的缺位有关。而究其根源,这些道德层面的问题所折射的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正义发展和完善的问题。正义是道德的基础,没有正义就难以解决道德问题。

2007年2月26日,总理发表题为《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任务和我国对外政策的几个问题》的重要文章,首度定义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两大任务是实现公平正义和发展生产力,并特别指出,“让正义成为社会主义制度的首要价值。”什么是正义?正义包含着正直、公平、公道等基本语义。从思想史上看,正义虽然对于不同的学者,在不同的语境里,从不同的角度观察有着不同的涵义,但是,正义总是就特定社会关系而言的,"正义是一个表示关系的概念"①。正义是人们对某种社会关系所做出的价值评价。正义是表明着道德最初发源的观念,其实质是对人生存方式及社会关系是非、善恶、美丑的追问。

对正义的追问具有历史性,在不同的时代,正义问题的内容会发生深刻的变化:从个人正义到社会正义,从政治正义到经济正义。当下经济正义是社会正义的一个重要内容和形式,因为现时代,经济关系成为支配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所谓经济正义,就是把正义的价值理念导入到经济领域,关注人类如何不以自身异化为代价发展经济,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实现人自身的自由全面发展。经济正义原则是经济伦理原则之限度,它拷问着经济伦理的正当性,它关注经济活动的合理性和规范性,对经济行为进行正义价值评判和原则规定。

查看全文

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质与量

【内容提要】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也是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任务。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经济体制改革的质的规定性,它规定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和方向,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量的规定性,它明确了我国在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市场化的程度和标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是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体制的结合,也是市场经济体制与市场化程度的统一。

【摘要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关键词】社会主义制度/市场经济体制/市场化

一、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与市场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与市场经济体制相结合的问题是当代世界最为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由中央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是当代主流经济学面临的一个崭新问题(Grosfeld,1990)。尽管现代主流经济学是一门比较成熟的关于市场运行和资源配置的学说,但从总体上来说,现代西方主流经济学并没有一套现成的“过渡”理论或“转轨”理论用来指导经济体制国家改革的重大实践。这意味着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仅是对现代市场经济理论的重大创新,而且这个实践本身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和贡献。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体制的结合。那么,什么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呢?按照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就是整个社会的共产(共同占有和共同生产)、整个社会的自由联合劳动、商品生产和竞争的消除、阶级的消灭等等。显然,这样的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形式是不能结合的。但是这里所说的社会主义是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中的科学社会主义,即共产主义而言的。而当代实践中的社会主义与马克思所说的由发达资本主义脱胎的科学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是两种不同历史形态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正是基于当代实践的社会主义而不是科学社会主义最高形态共产主义。就实践中的社会主义而言,我们的基本定位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对我国现阶段社会性质的根本定位。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十三大报告做了科学的界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确切地说,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是“后发展国家社会主义初级阶段”[4]。一些学者在讨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问题中,总是把社会主义同科学社会主义的最高形态的特征同市场经济的要求联系在一起研究,如把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仅仅归结为公有制和按劳分配,这是不正确的,事实上公有制形式本身不等于社会主义,较低生产力水平意义上的按劳分配实际上必然导致平均分配。这样来理解社会主义实质上降低了社会主义的标准,模糊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所说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是当代实践中的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是后发展国家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是另一种历史形态的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这种基本制度本身就包含着私有制在内的多种所有制形式、多元的产权关系、包含着商品生产和市场经济存在的条件。在现实的社会主义制度下,多元产权主体的存在提供了市场经济生成与发展的社会环境。

查看全文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文明内涵

摘要:集体主义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存在内在一致性,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仅不与集体主义冲突,而且更需要集体主义来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方向,使其不偏离社会主义的本质内核。集体主义有助于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有助于我们实现共同富裕的最高目标。在新时代,我们要不断探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集体主义价值观发展的多元途径。

关键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集体主义价值观

一、集体主义价值观的科学内涵

大致说来,集体主义价值观有三方面的内涵,如下:(一)集体与个人的辩证统一。集体和个人,从本质上来说是互相依存、不可分割的,是有机统一的整体。第一,集体所代表的利益必须是社会的整体利益,是真实存在的集体;第二,个人所追求的利益应是正当的,合乎法律规定的,还要坚持道德的原则;第三,个人和集体一定要力求达到统一,共同努力实现二者的最大利益。(二)集体的责任。集体主义价值观大力强调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要坚持集体利益至上的原则,与此同时,集体对个人也必须承担明确的责任,应大力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为个人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三)个人的节制。集体主义价值观不仅突出强调集体的责任,而且对个人也提出了清晰、明确的要求。集体有义务辨析个人利益的正当性与合法性。当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产生冲突时,个人应以大局为重,发扬无私的精神,自觉维护集体利益。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倡导集体主义价值观的必然性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驱动是倡导集体主义价值观。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体制二者有机结合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殊性决定了它与集体主义有着内在的、不可分割的联系。1.从所有制上看,集体主义价值观与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一致的。生产资料公有制是集体主义形成的经济条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主体是公有制经济,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不仅表现在它的比重上,更表现在它对国民经济关键领域的支配力和对其他经济成分的影响。公有制经济要引导其他经济成分健康发展。集体主义正是在公有制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公有制的发展,必然要树立集体主义价值观。2.从分配制度上看,集体主义价值观与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是一致的。分配制度主要是由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公有制在社会主义经济生活中的主体地位,决定了按劳分配必然成为主要的分配形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仍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形式,贯彻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在这种分配格局中,不同利益的主体,只有把个人劳动转化为社会劳动,为社会提供所需要的产品和服务,才能获得自身利益,这就从根本上把个人、集体、国家的利益一致起来,从而进一步为集体主义创造了物质基础。与此相适应,必然要求坚持集体主义的价值导向。3.从生产目的上看,集体主义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生产目的是一致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最终目的,就是在国家的宏观调控下,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方面的作用,极大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的生活水平,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推动社会全面进步。达到共同富裕的奋斗目标需要把对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尊重放在首位,坚持不懈地维护国家和民族的整体利益,这体现了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有机统一。提倡集体主义,提倡为全体人民谋利益的精神,才能实现全体劳动者共同富裕。(二)坚持集体主义价值观是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需要。1.体现在市场经济的开放性、包容性。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各类企业优胜劣汰。企业内在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是其能否获得长足稳定发展的关键。在国际竞争中,创建实力强大具有凝聚力的企业才能在竞争中取得优势已成为越来越多国家的共识。身处这种国际背景下,集体主义精神的重要性逐步凸显出来。2.集体主义价值观规范了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无论哪种经济,都要受到价值规律的制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不能逃离规律的制约。但我们看到,在市场交换的过程中,商品生产者、经营者为追求商品的交换价值而忽视商品的使用价值,只顾自身利益而忽视他人和集体的利益,形成“见物不见人”的错误导向。此时,用集体主义原则来正面引导市场经济,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维护广大人民共同利益和实现共富裕的正确轨道平稳运行,保证我国的市场经济没有偏离社会主义的航道,就显得十分重要了。用单纯客观的经济活动,来概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是不准确不全面的。它更多的是一种社会主义理想的追求。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里,要实现经济的平稳运行,离不开国家对当前经济的形式的科学判断和宏观调控,离不开集体主义价值观的正确引导。这些都是单纯依靠市场规律调节所无法达到的。如果盲目地受市场价值规律支配,势必导致经济活动的失调与混乱,使市场的运行偏离国家经济政策的正确轨道。(三)集体主义价值观弥补了市场经济的不足。个人主义是与集体主义相对立的一种价值观,我国正处在经济建设的关键时期,在这一特定时期,警惕离散社会的个人主义思潮的泛滥,加强集体主义价值观的宣传和教育是重点。

查看全文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应是和谐经济

提起市场经济,人们往往会想到竞争机制。然而,市场经济实际上还有另一个必不可少的机制,这就是和谐机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应该是竞争机制与和谐机制的有机统一体。如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一样,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应是和谐经济。

和谐运行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个基本特征

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主要是通过竞争机制来发挥的。然而,如果只有自由竞争机制,“市场失灵”就可能损害社会整体利益和长远发展。西方国家的市场经济发展历史表明,市场竞争在带来效率的同时,也会带来经济增长的盲目性、收入分配差距的悬殊以及其他不和谐因素,乃至经济危机和社会动荡。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在不断完善市场竞争机制的同时,更应通过建立健全和谐机制,使全体劳动者在自主劳动和公平竞争的环境中走向共同富裕。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就决定了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机制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一项基本要求;决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须以满足全体人民的物质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归宿;决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竞争机制的作用受到社会和谐机制的约束,同时也受到共同富裕与协调发展目标和相应政策的引导;决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是竞争机制与和谐机制相互交织、共同作用的,各经济主体在和谐的环境中竞争,又在竞争中实现和谐。

改革开放以来,越来越充分的竞争不断地激发着经济主体的活力,成为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同时,也出现了竞争无序和失范等不和谐现象。这就告诉我们,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着力构建一个规范经济主体责任、协调多方利益、均衡各方发展的和谐机制。近年来,中央提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战略思想,对于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的和谐机制具有根本指导意义。这意味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在继续强化竞争机制作用的同时,在发展理念上开始形成和谐的共识,在政策操作层面开始形成和谐的导向,和谐运行正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个基本特征。

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和谐机制

查看全文

社会市场经济管理论文

内容提要: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也是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任务。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经济体制改革的质的规定性,它规定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和方向,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量的规定性,它明确了我国在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市场化的程度和标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是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体制的结合,也是市场经济体制与市场化程度的统一。

【摘要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关键词】社会主义制度/市场经济体制/市场化

一、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与市场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与市场经济体制相结合的问题是当代世界最为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由中央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是当代主流经济学面临的一个崭新问题(Grosfeld,1990)。尽管现代主流经济学是一门比较成熟的关于市场运行和资源配置的学说,但从总体上来说,现代西方主流经济学并没有一套现成的“过渡”理论或“转轨”理论用来指导经济体制国家改革的重大实践。这意味着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仅是对现代市场经济理论的重大创新,而且这个实践本身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和贡献。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体制的结合。那么,什么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呢?按照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就是整个社会的共产(共同占有和共同生产)、整个社会的自由联合劳动、商品生产和竞争的消除、阶级的消灭等等。显然,这样的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形式是不能结合的。但是这里所说的社会主义是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中的科学社会主义,即共产主义而言的。而当代实践中的社会主义与马克思所说的由发达资本主义脱胎的科学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是两种不同历史形态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正是基于当代实践的社会主义而不是科学社会主义最高形态共产主义。就实践中的社会主义而言,我们的基本定位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对我国现阶段社会性质的根本定位。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十三大报告做了科学的界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确切地说,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是“后发展国家社会主义初级阶段”[4]。一些学者在讨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问题中,总是把社会主义同科学社会主义的最高形态的特征同市场经济的要求联系在一起研究,如把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仅仅归结为公有制和按劳分配,这是不正确的,事实上公有制形式本身不等于社会主义,较低生产力水平意义上的按劳分配实际上必然导致平均分配。这样来理解社会主义实质上降低了社会主义的标准,模糊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所说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是当代实践中的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是后发展国家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是另一种历史形态的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这种基本制度本身就包含着私有制在内的多种所有制形式、多元的产权关系、包含着商品生产和市场经济存在的条件。在现实的社会主义制度下,多元产权主体的存在提供了市场经济生成与发展的社会环境。

查看全文

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管治论文

市场经济改革改变了社会管治的基础。近来许多学者开始重视对地方政府的研究。但多数局限于政府机构的变化,属狭义的政治学研究,尤其缺乏对政府基层政权的研究。近来随着对社区的重视,这种状况有所改变。本文力图分析改革后管治基础的演变,以揭示市场经济改革造成了国家治理的危机,由此国家机器通过“地域化”过程以加强其对社会的管治能力。

1何为“管治”

管治是西方近来兴起的概念。通常我们认为西方国家是所谓的“市场经济”,这种认识忽略了其国家机器的强大管理功能。这种功能是在应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践过程中产生的。这种凯恩斯主义式的上层建筑也是资本主义大工业生产方式的必然产物。全球化和向“后福特主义”转型引起了国家治理的危机(Jessop,1998)。

国家由此不得不寻求新的方式(如与私营部门合作),以整合其管治能力。即出现了所谓的“由政府向管治的转变”。

管治概念中国古来有之。《资治通鉴》集成了帝国管治的精华。寻求天下大治,无非是掌握天时地利人和,明察各种关系,以达到整治的目的。整治的方式当然不尽相同。

因此,管治实为一种视野,我们大可不必拘泥于西方的具体管治形式。

查看全文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精神与德育

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当前我们整个社会所要做的一篇“大文章”,自然它也是我们德育工作者所面临的重要课题。但是人们在思考德育与市场经济的关系时,在思维方式上或者采取一种简单经济决定论的观点,即经济活动的方式就是道德所要求的活动的方式;或者采取“二元”对立的观点,即把经济与德育看作两个虽有联系,但却是在两个不同的领域中独立进行的社会活动。笔者认为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德育的关系,既不能立足于经济活动的表面要求,也不能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看作脱离了人的意识的纯粹客观的经济活动,而必须以历史的观点,从人的社会“实践”出发,寻求两者的内在一致性。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给德育提出了什么问题

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对整个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它影响到人们的道德观念,影响到人们的道德实践,进而也影响到以社会道德实践为基础的学校德育活动。学校德育必须对这一影响到社会生活一切领域的社会变革作出自己应有的应答。我国德育的研究者、学校德育的实际工作者已经意识到自己的使命,并在努力做出一个完满的答案。但是要能够对这一时代提出的课题,做出一个完满的回答,首先必须搞清楚时代给德育提出了怎样的问题,也就是说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给德育提出了怎样的根本性问题。

在德育实践活动中,有人认为既然我们现在搞市场经济,那么德育与市场经济相结合就是让学生了解市场经济活动的具体情况,以及与市场经济活动相关的观念。于是他们让学生去看市场,譬如看证券交易。或者让学生自己办市场,让学生在自己所办的市场上叫卖或买商品。笔者并不一般地反对这些活动,学生需要学会在市场经济中生存。但是德育毕竟不是简单地学做生意,或学习市场上的活动,今天的学生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活,但他们是作为“人”在市场上生活。学习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做“人”,这才是德育的任务。

市场经济给我们带来了一些被认为是新鲜的,其实不过是我们重新评价或认识的一些观念。譬如,“竞争”、“效益”、“惜时”、“守信”等等。但是“竞争”、“效益”只是中性词,无法作出直接的价值判断。竞争有正当的与不正当之别,效益也可能是个人的、集团的,而不是个人、集团和社会统一的。以善恶判断为基础的道德教育,不能够以这些中性概念作为进行道德教育的规范性概念。“惜时”、“守信”被视为与市场经济相关的新观念,然而这两种观念可以说中国自古有之。因此它们也不是市场经济特别的要求。可见,如果把市场经济对德育的影响仅仅看作引进几个“新”观念,那么在市场经济与德育的关系上也仍然未得要领。

市场经济也确实给我们德育工作者出了一些两难问题,譬如等价交换,这是市场公平的基础,然而它并不能成为人际交往的普遍原则。又如,市场崇尚竞争,但它不能演变为生活中的弱肉强食。这些两难问题,似乎不能不使我们把经济活动与道德活动加以区别。这似乎又必然地要把市场经济与德育的距离拉远。然而简单地对经济与德育加以区分,对受教育者来说是缺乏说服力的,因为市场今天是他们日常生活的基础,而明天市场又将是他们驰骋的“疆场”。对人来说不可能有两种生活:一种是经济生活,一种是道德生活。把市场经济与德育加以区分的二元分析的方法,于逻辑不通,于实际也不符合。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