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模式范文10篇
时间:2024-03-11 19:59:02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社会模式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社会模式选择论文
客观的讲,我国还是发展中国家,与西方发达国家还存在巨大差距,社会还存在的诸多问题,很多人对社会主义心存怀疑。社会主义能成功吗?回顾马克思主义产生以来的社会发展,分析、比较各种社会发展模式,有助于我们获得科学的答案。
一、马克思对新社会的设想
马克思主义产生于十九世纪四十年代,是针对十九世纪的资本主义提出的,通过分析当时的社会问题,探讨未来社会的发展方向,概括起来说就是推翻资本主义,建立共产主义的理论。
马克思看到了资本主义社会激烈的阶级对抗,看到了劳动人民悲惨的命运,但是共产主义并非从感情出发得出来的结论,而是建立在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这一基本规律上。恩格斯认为,消灭剥削必需建立在生产力的一定阶段上,他说:“当一种生产方式处在自身发展的上升阶段的时候,甚至在和这种生产方式相适应的分配方式下吃了亏的那些人也会欢迎这种生产方式。”这一点,我们从私营企业招工时的热闹场面中可以看得很清楚,人们关注的是工资的多少,而不是受剥削的程度。当资本主义还能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时候,就无法人为地消灭,但是,资本主义发展到十九世纪三十年代,经济危机出现了,对生产力造成了巨大破坏。而生产力是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决定力量,在马克思看来,你可以压迫劳动人民,但不能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否则,掌握先进生产力的阶级和国家就可以消灭你。由此,马克思看到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命运。
马克思认为,消灭经济危机的根本办法就是在全社会范围内搞计划经济,对社会各种资源进行统一调配。在全社会范围内实行计划经济有两个前提,一是全社会范围内实行公有制,只要生产资料由私人所有,这种社会计划就是不可能的;二是计划能力,没有有效的计划能力,对生产力的发展没有一个科学的把握,就只能是盲目计划,不但不能节约生产要素,反而会造成巨大浪费,在以后的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计划能力不足的问题十分突出。
针对资本主义激烈的阶级矛盾,马恩提出了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按劳分配,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物质产品非常丰富的情况下,实行按需分配。按劳分配有两个基本模式,一是按劳动的投入分配,一是按劳动的效果分配。在生产力水平相对较低的情况下,应以按效分配为主,必竟与劳动劳动相比,劳动成果更为重要,劳动投入越少,劳动成果越大越好,生产力水平就越高。按劳分配还是从个人利益的角度,通过把个人利益和劳动的成果挂起钩来调动个人的劳动积极性,从某种角度看,这是个人主义的表现,是无剥削的个人主义,在生产力还没有高度发达的阶段必需如此。按劳分配和按资分配相比是一大进步,它从根本上消灭了剥削,能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而推动生产力发展的是劳动者而不是资本家。
会计模式社会职能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信息职能;行为规范职能;资源配置职能;利益保护职能;行业管理职能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会计模式的职能是指会计模式在运行过程中所产生的有利作用、信息职能是会计固有的功能、会计的信息职能必然在会计模式中得到体现和发展、会计逐渐成为一种专门职业、会计模式的行为规范职能日益受到各国政府的认可和重视、会计模式的资源配制职能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而由人们逐渐认识并逐步强化的、利益保护职能是资源配置职能的延伸、我国在改革开放之前,长期实行分行业、分所有制的会计制度、各国会计模式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会计职业及其组织通过法规、制度等对会计行业进行规范等,具体请详见。
会计模式的职能是指会计模式在运行过程中所产生的有利作用,包括对宏观经济发展和对微观企业经营所产生的各种作用。会计是一个经济信息系统,所以会计模式的主要职能是信息的加工和传递。这是会计自身的内在职能。由于不同国家会计模式的构成和运行方式不同,在会计模式主要职能之外还赋予其不同的社会职能。一般地讲,会计模式的社会职能主要包括:行为规范、资源分配、利益保护和行业管理。
1、信息职能
信息职能是会计固有的功能。会计从其产生之日起,就是借助于特定会计方法,收集加工、记录和报告信息。被公认为现代会计之父的巴其阿勒在其1494年发表的《算术、几何、比与比例概要》中,详细介绍了在当时如何通过设置账簿和应用借贷记账法记录、加工和报告会计信息的情况。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生产方式的变革,会计从生产过程的附带职能中分离出来,逐渐产生了专门从事处理会计信息的职业和会计组织部门,同时也就产生了委托受托责任关系。而受托责任的履行和完成主要通过会计信息的记录和报告来体现。尤其是在现代企业制度下,要求企业产权明晰,所有者和经营者完全分离。二者之间的关系是纯粹的委托关系。委托人通过了解会计信息,可以掌握受托者,即企业经营者职责的履行情况,并对受托者的工作业绩进行评价。企业经营者可凭借会计信息向委托人报告自身职责的完成情况,以获取自己应得的利益。所以,向委托人提供其所需要的经济信息,是会计最基本的职能。
会计的信息职能必然在会计模式中得到体现和发展。由于各个国家、各个时期的会计模式不同,会计在国民经济中承担的角色不同,因此,要求会计提供的信息种类、口径。方法会有差异,提供信息的目的和衡量信息的标准也因为不同的利益团体而见仁见智。但是无论哪种会计模式,无论为谁提供会计信息,也无论按什么标准提供信息,都是在会计信息职能的基础上派生的要求。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会计从一项应用技术发展为管理科学的一个分支,其所固有的信息职能为世人所公认。尤其是在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的世纪之交,会计模式的信息职能也必然因此而得到更加充分的发挥。
2、行为规范职能
公司社会责任模式选择思索
一、公司社会责任的界定
我国现行公司法虽然第一次将公司社会责任载入法律条文,但尚未对其具体内容进行界定。关于公司社会责任界定的观点主要有:“中国人民大学刘俊海教授指出,企业社会责任的理论依据在于公司的社会性、公司的经济力量、明智的公司经营方略、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公司推动社会权实现的社会义务。中国人民大学史际春教授认为,公司社会责任本质上是特定的经济和社会条件对公司的客观要求,是指企业应当守法、“做好自己”及在此基础上对利益相关各方和社会自愿承担道德义务。甘培忠教授以经济学“外部性”理论作为依据,将企业社会责任分层,指出作为一种以国家强力维度为保障的制度设计,负外部性的弥补是企业社会责任在法律强制意义上的所指与能指;与之相对,具有正外部性的企业捐赠、公共设施建设赞助等公益行为则是企业社会责任在道德激励意义上的所指与能指。”同时,在讨论公司社会责任时,既要做好责任规制范围的界定。同时需要把握好一个基本原理,即:公司社会责任往往表现为政府、法律、国家对企业的要求,以此作为企业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媒介;同时,要避免把政府、国家的责任与公司责任相混淆,也不能把社会的要求过度转化为法律、国家、政府对企业的强制性要求,或者国家、政府、任何团体和个人以社会的名义对企业进行权力干涉或权力的直接摊派。
二、规制依据
通过对公司社会责任的界定分析可得,公司社会责任规制的依据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道德、实体法、自律准则(主要为公司章程)。由于道德的约束性较弱,所以不宜作为规制的直接依据,可作为辅助依据;实体法的直接规定具有刚性的弊端,不能体现公司自治的精神;所以,我认为通过公司章程对公司社会责任进行规制是合理的选择。一方面能够体现现代公司法的精神、符合公司自治的要求;另一方面,当公司面临责任承担时,既可以直接约束股东,如果股东怠于履行责任或给履行责任造成障碍,可依据《公司法》来赋予章程强制性。我国《公司法》第五条规定“公司从事经营活动,必须遵守法律、行政法规,遵守社会公德、商业道德,诚实守信,接受政府和社会的监督,承担社会责任。”我认为《公司法》的规定可以作为裁判的依据,属于法律强制公司承担社会责任的维度。但该条规定不具有裁判的可操作性,需要明确相关的操作细则,具体包括司法解释、商务部的操作规范等等。
三、规制动因的改进路径
以责任承担的驱动力为标准,可将公司承担社会责任的动因分为,制度动因、道德动因和利益动因。其中,制度动因主要包括国家或政府对其社会责任的转嫁和政府利用其公权力对公司承担社会责任的摊派。道德动因主要包括突发社会事件的捐赠和社会公共物品维护费用。利益动因是指企业为了获得直接的经济利益而对社会所做的投入(把自己的产品投入到社会公共基础的建设,创出品牌,让社会更了解自己的产品,使公司获得无形收益)。在社会需要帮助时,首先应是国家和政府的责任(缴纳税费等);其次企业(公司)也应承担部分责任;再次,应平衡考虑股东利益与社会责任之间的平衡。因此,规制动因的改进路径应当是:在划清公司社会责任和国家、政府的责任的界限及排斥公权力的责任摊派的基础上,以股东利益动因为基本出发点,激励股东承担社会责任动因,实现动因平衡——股东利益和社会责任之间的平衡。
社会实践教学模式改革探究
[摘要]在我国,职业院校和普通院校最大的区别在于中职院校是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专业培养,以此来满足社会发展中对于专业人才的需求。数控专业在我国国内的中职院校中是比较热门的专业,因为这个专业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需求极大。但是,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社会对于数控专业人才的要求和需求一样,越来越高。在这种背景之下,在职业院校数控专业的课堂之上,面对着生涩、抽象难懂的教学内容,以及那些基础不好的职业院校学生,传统模式下的数控教学已经难以满足教学需求。所以,作为职业院校数控专业的老师,应该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更好地获得知识,更好地掌握能,更好地就业。本文就基于社会实践培养的职业院校数控技术专业教学模式的改革展开较为深入的探索与研究。
[关键词]职业教育;数控技术专业;教学模式;社会实践
随着我国社会的高速发展,近几年来,国家也开始对职业院校中数控专业的教学也有了新的要求,即有效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以及社会适应能力。在实际的数控专业教学实践过程当中,如果想要使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得到显著提高,我国国内职业院校中的老师往往会给学生设置数控加工的实训周,这种方式还是不能彻底达到目的。除此之外,老师还应该尽快对其教学方式、教学手段进行有效创新,使现在具有的实验设备和实训课时都可以得到高效利用,从而给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过程制造一个优良的环境。为了更好地达成这个目标,老师要把社会实践实地应用到我国职业院校数控专业的教学活动之中去,从而进一步增强对于学生实践操作技能、职业素质以及学生自身综合素质的大力培养。如此一来,学生们的创新思维以及团队合作意识都能得到明显提升,同时也顺利地达到了老师的教学目的,并且帮助学生有效提升了自身能力,增强了学生的核心竞争力,为学生今后面对严峻的就业环境铺平了道路。
1现阶段我国职业教育数控专业教学情况
在实际的职业院校数控专业教学内容中,通常包括机械制图、数控机床、数控加工工艺和数控编程等等。这些内容有着共同特征,那就是这些内容普遍都比较枯燥、生涩甚至抽象,所以这些内容对于学生的思维能力要求相对来说还是比较高的,并且处于职业院校的学生其基础知识掌握又明显不足,所以这一门专业课程对于学生而言学习难度还是比较大的。在我国传统的数控专业教学模式之下,学生们很难具有足够的学习积极性,甚至对于这门生涩难懂、枯燥难学、抽象难理解的专业课程出现逃避甚至排斥心理。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学生们在加工实训的学习上面,效果非常差。不仅如此,对于数控专业而言,对于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要求非常高,因为在实际中,这门课是注重实践的,但是就目前我国中职数控加工实训教学实践结果来看,还是不尽人意的,就目前我国职业院校数控加工实教学实践的过程来看,仍旧存在着诸多不足的地方,就比如实训教学的效果不佳,学生缺少学习兴趣以及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等等。
2社会实践培养与职业院校数控技术专业教学模式的结合
透析社会主义模式的反思与展望
【提要】16世纪初以来空想社会主义者和科学社会主义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种种社会主义模式都未能实现。苏联模式是第一个实现了的社会主义模式。实际上苏联模式社会主义是低标准、歪标准的社会主义。苏联模式既取得很大成就,又有严重弊病,因长期延误改革终遭失败。要吸取苏联模式的失败经验,在21世纪探索各具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有五个扬弃、五个创新,还要排除五种误读。
【关键词】社会主义模式苏联模式本国特色
1991年苏联悄然自尽,不能不令我痛切深思苏联兴亡之道和奥秘所在。以往我们走社会主义道路受苏联的影响很深。五十年代有一句很流行的话:苏联的今天就是中国的明天。这也就是说,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要以苏联为样本,以苏联为标准。我们到改革开放以后才切实思考如何改革苏联模式的弊病。1985年我在广州社会主义讲习会上曾经做过一个题为《当代社会主义模式问题初探》的报告,探讨社会主义模式问题。本文是我第二次谈论社会主义模式问题。
一、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形成、特点和失败的原因
社会主义是在16世纪初欧洲发展资本主义的时候,一些社会先进人士提出来的一种新的社会理想。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这两个名称,都不是中国人发明的,而是欧洲人发明的。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定义有很多。本文各用21个字下的定义是:资本主义是以私人资本为基础,由资本家阶级统治的社会形态;社会主义是以社会化劳动为基础,由劳动人民掌权的社会形态。代替资本主义的社会,欧洲人称之为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应该是高于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顾名思义应该是推进整个社会的协调发展的,推进整个社会的全面进步的。
历史上最先提出社会主义模式的是一些先进的思想家。第一个社会主义模式是英国的人文主义者托马斯·莫尔在1516年提出来的。他的代表作是《乌托邦》。后来人们把这种思想叫乌托邦社会主义或空想社会主义。从16世纪初到19世纪三四十年代这三百多年当中,欧洲有上百位思想家提出了很多社会主义模式的构想,但都没有实现。到19世纪四十年代,马克思和恩格斯继承并超越了空想社会主义,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但是在19世纪,马克思恩格斯论证的社会主义模式也没有实现。
马克思社会模式选择论文
客观的讲,我国还是发展中国家,与西方发达国家还存在巨大差距,社会还存在的诸多问题,很多人对社会主义心存怀疑。社会主义能成功吗?回顾马克思主义产生以来的社会发展,分析、比较各种社会发展模式,有助于我们获得科学的答案。一、马克思对新社会的设想马克思主义产生于十九世纪四十年代,是针对十九世纪的资本主义提出的,通过分析当时的社会问题,探讨未来社会的发展方向,概括起来说就是推翻资本主义,建立共产主义的理论。马克思看到了资本主义社会激烈的阶级对抗,看到了劳动人民悲惨的命运,但是共产主义并非从感情出发得出来的结论,而是建立在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这一基本规律上。恩格斯认为,消灭剥削必需建立在生产力的一定阶段上,他说:“当一种生产方式处在自身发展的上升阶段的时候,甚至在和这种生产方式相适应的分配方式下吃了亏的那些人也会欢迎这种生产方式。”这一点,我们从私营企业招工时的热闹场面中可以看得很清楚,人们关注的是工资的多少,而不是受剥削的程度。当资本主义还能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时候,就无法人为地消灭,但是,资本主义发展到十九世纪三十年代,经济危机出现了,对生产力造成了巨大破坏。而生产力是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决定力量,在马克思看来,你可以压迫劳动人民,但不能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否则,掌握先进生产力的阶级和国家就可以消灭你。由此,马克思看到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命运。马克思认为,消灭经济危机的根本办法就是在全社会范围内搞计划经济,对社会各种资源进行统一调配。在全社会范围内实行计划经济有两个前提,一是全社会范围内实行公有制,只要生产资料由私人所有,这种社会计划就是不可能的;二是计划能力,没有有效的计划能力,对生产力的发展没有一个科学的把握,就只能是盲目计划,不但不能节约生产要素,反而会造成巨大浪费,在以后的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计划能力不足的问题十分突出。针对资本主义激烈的阶级矛盾,马恩提出了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按劳分配,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物质产品非常丰富的情况下,实行按需分配。按劳分配有两个基本模式,一是按劳动的投入分配,一是按劳动的效果分配。在生产力水平相对较低的情况下,应以按效分配为主,必竟与劳动劳动相比,劳动成果更为重要,劳动投入越少,劳动成果越大越好,生产力水平就越高。按劳分配还是从个人利益的角度,通过把个人利益和劳动的成果挂起钩来调动个人的劳动积极性,从某种角度看,这是个人主义的表现,是无剥削的个人主义,在生产力还没有高度发达的阶段必需如此。按劳分配和按资分配相比是一大进步,它从根本上消灭了剥削,能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而推动生产力发展的是劳动者而不是资本家。在十九世纪资本主义的思想形态中占统治地位的是个人主义,是以自我利益为中心的损人利己的个人主义,为了满足个人利益不惜损害他人利益,表现为道德的败坏。在马恩看来,与计划经济、公有制、按劳分配相适应,损人利己的个人主义必须转变成集体主义,强调人们发展生产力的积极性主动性,在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矛盾情况下,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十九世纪资本主义的政治体制是以多党制与三权分立制度为形式的金钱政治。当时金钱政治的特征非常明显,如,个人财富达不到一定水平没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英国19世纪初只有5%的成年人拥有选举权,选举中大量的权钱交易。多党制和三权分立制度是资产阶级内部互相竞争、倾轧的结果,相互扯皮,相互制约降低了决策效率。针对以金钱政治为特点的资本主义民主专政,马克思提出无产阶级民主专政制度,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无产阶级的民主,一是无产阶级的专政。无产阶级的民主就是把选举权和罢免权掌握在人民手中,以避免人民代表侵占人民的权利,无产阶级的专政演变成少数人的独裁专政;无产阶级专政要求国家对一切破坏劳动人民利益的势力和行为进行打击;没有无产阶级的民主也就没有无产阶级的专政。针对多党制和三权分立制度,马克思提出了共产党领导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和民主集中制,人民代表大会以民主选举为前提,在充分民主的基础上实现集中。这种制度的前提是真正的共产党人领导和大家利益的一致和团结。由于人民群众的利益是基本一致的,大家是团结的,共产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因而能够采取一党制和一院制,建立在人民利益一致、团结协作基础上的民主集中制与三权分立相比更科学、更民主、更有效。马克思认为,社会主义只能建设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基础之上。因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不是建立在感情上,而是建立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在落后的国家由于没有发达的生产力做支撑,很难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和共产主义制度。但是,社会的发展并没有象马、恩设想的那样,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完成向社会主义的飞跃,一百多年来的发展变化曲曲折折。在列宁领导下,在相对落后的资本主义国家俄国建立的社会主义,1928年后形成了斯大林模式;在的领导下,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建立的社会主义;二十世纪最后十年,苏联东欧解体;十一届三中会会以后中国实行了改革开放。与之相对应,在经济危机和阶级反抗的双重压力下,资本主义也进行了一系列重大变革,罗斯夫新政对资本主义进行了重大调整,二战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以此为基础进行了重大变革。二、列宁的社会主义实践及其演变胜利后,列宁在着手建立苏维埃政权,在经济上没收资本家和封建贵族的财产,实行公有制,在战时实行战时共产主义,实行配给制和余粮收集制。这种制度的弊端很快暴露出来,1921年春,列宁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1923年时,新经济政策实施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于是,列宁将新经济政策加以总结,对俄国建设社会主义的途径和方法形成了与十月革命之初完全不同的全新的构想。新经济政策的主要有,第一,在农业政策上实行粮食税,允许农民在交纳规定数量的实物税后,自己处置自己手中的余粮,开放自由市场,允许自由贸易;第二,实行租让制,搞对外开放。把一部分国营的工矿企业、一部分土地森林等资源出租给外国资本家经营和开发,搞合资企业,引进国外的资金、先进技术、人才和管理经验;第三,大力发展商品生产,扩大地方流转,把发展商业视为搞活经济的中心环节;第四,发展以公有制为基础的多种经济形式,包括发展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租让经济、租赁经济、合资经济、合作社经济、国营经济等多种经济形式。在政治,列宁上力图贯彻巴黎公社式的直接民主的原则,但由于不符合当时俄国的实际情况,出现了许多困难和问题。简单概括起来讲就是两个方面,一是阶级斗争的残酷现实迫使共产党集中权力。那些代表资产阶级和富农利益的政党表面上承认苏维埃政权,并同布尔什维克达成合作协议,而骨子里却想的是夺权复辟。他们多次策划反革命阴谋,发动反苏维埃政权的叛乱,暗杀共产党人和苏维埃国家领导人,气焰十分嚣张。列宁本人就是被社会革命党人刺伤的,彼得格勒肃反委员会主席乌里茨基也死于社会革命党人之手。在这种情况下,苏联不得不取缔这些坚持反动立场的政党,逐步由多党制走向了一党制,由苏维埃代表制走上了政党代表制。内战爆发后,严酷的战争条件也要求建立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二是俄国劳动群众文化水平的落后成了民主管理中的严重障碍。在1919年3月召开的党的八大上,列宁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用政党代表制取代人民管理制的必要性。他指出:“由于文化水平这样低,苏维埃虽然按党纲规定是通过劳动者来实行管理的机关,而实际上却是通过无产阶级先进阶层来为劳动者实行管理而不是通过劳动群众来实行管理的机关。”(《俄共第八次代表大会文献》1919年3月,《列宁全集》第36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55页)后来,在同民主集中派、工人反对派的论战中,列宁更为明确的指出:“难道每个工人都知道如何管理国家吗?有实际经验的人都知道这是神话。”(《在全俄矿工第二次代表大会俄共党团会议上的报告》,1921年1月,《列宁全集》第40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52页)。“无产阶级专政不直接由包括全体无产阶级的组织来实现。只有吸收了阶级的革命力量的先锋队,才能实现这种专政。”(《列宁全集》第40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00页)。这样,列宁关于实行人民自治的、直接民主制的实践,很快被实行间接民主制的政治体制所代替。与人民管理制向政党代表制相适应,国家权力重心逐渐由苏维埃转到了党的手里,从苏维埃高于各政党到将权力集中到无产阶级政党手里,并实行高度集中的领导,以随机作出各种重大决策。1919年俄共八大提出,党应在“苏维埃中取得政治上绝对统治地位,并对苏维埃的全部工作进行实际的监督”。(《苏联共产党决议汇编》第三世界分册,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571页)在企业管理上,也从工人直接监督管理企业转向国家管理企业,企业的管理权完全交给了国家机关,包括企业领导直接由上级指派,由一长制取代过去的工厂委员会。苏维埃的选举制和罢免制转向党的委任制。同时,作为最高工人监督机关的全俄工人监督委员会的独立监督权和罢免权丧失了。这些转变表明,在俄国这样一个小农占优势的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照搬马恩直接过渡的道路根本行不通,必须采取间接的、迂回的办法。这些在战时共产主义时期形成的东西形成以后,尽管在新经济改革过程中有所变化,但没有根本性的变革,到斯大林时期反而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发展起高度集中的个人集权制。三、斯大林模式及其扭曲斯大林当政后,建立了斯大林模式。一是全面建立公有制,在城市建立了企业公有制和农村的集体所有制。二是全面建立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三是实行按劳分配的模式。四是全面灌输集体主义思想,对思想进行严格的控制,思想上的是非,往往由党组织或党的领导人定论。五是政治上的高度集权和个人专政。我国建国之初社会主义模式与此基本相似。在现实的扭曲下,这种模式与马恩设想的理想状态具有很大差别。斯大林模式的产生有复杂的外部原因。十月革命胜利之初,列宁曾寄希望于世界革命大面积爆发,由此使社会主义在一国先胜尔后引起多国革命胜利,世界革命将在短时期内完成。十月革命胜利后,革命风暴也确实席卷了欧洲一些国家。然而,欧洲革命很快便被资产阶级镇压下去。到1923年德国工人起义被镇压下去时,形势已十分明朗了,苏联已经处于资本主义国家包围之中,社会主义的俄国已成为孤岛。在此情况下,斯大林及联共(布)中央必须面对的首要问题是随时准备应付外来侵略,巩固苏联的社会主义制度。1925年1月,斯大林在联共(布)中央全会上对国际形势作了比较准确的估计,指出:“国际形势已经开始起根本的变化”、“战争的前提日益成熟”、“战争的爆发不可避免”。为此,“必须准备应付一切”(《斯大林全集》第7卷第13—15页)。1927年英苏断交和苏联驻波兰大使被刺,以及20年代末30年代初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后引起了局部战争的爆发,更使联共(布)认识到“新的帝国主义战争日益逼近了”,“我们应当采取一切措施保障我们的国家以防止突然的事变”(《斯大林全集》第13卷第168页)。战争危险的日益迫切,使苏维埃国家又一次面临生死存亡的抉择,要求苏联放弃常规的经济发展战略,而采用一种超常规的、在短时期见效快的、重速度的备战方针。可以说,斯大林模式形成以后,苏联取得了重大成就,1927到1937年,苏联工业每年以20%速度发展,1937年比1913年增长了7倍,同一时期,资本主义国家工业产值比1913年每年平均增长率只有0.3%。苏联通过第一、第二两个五年计划,工业总产值从居于欧洲第四位,一跃成为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1953年与1913年比,苏联的国民收入增加了12.67倍,而美国只增加了2.03倍,英国只增加了0.71倍,法国只增加了0.54倍。但是这种制度的基础并不牢固,由于生产落后,物质匮乏,人们对物质利益的竞争依然激烈,很多人在实际行动中依然采取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态度。你要求集体主义,我就喊集体主义搞个人主义,你实行公有制,我就在公有制下谋取个人利益。无论采取什么方式,都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在落后的生产力基础上个人主义的产生发展。集体主义很难全面普及,个人主义不断的变换自己的形式,很多人打着集体利益的幌子搞个体利益的最大化。这不禁让我想到中国历史上的农民起义,农民起义成功后,农民起义的领导人很快变成了新的地主,而没有成为农民的利益代表。社会很难逃脱生产力水平下的个人主义,仍然带有极深的农民起义的影子。苏联和我国都脱胎于比较落后的国家,都有比较长的封建传统,政治因而具有明显的个人专制的特点,斯大林和都具有明显的帝王色彩,个人喜好可以决定很多人的生死存亡。在和平时期,没有革命战争时期生死对党员干部的考验,又没有民主对党员干部的选择和淘汰,过分依靠干部的自觉性,效果很不理想。在个人主义横行的情况下,很多干部抱着个人主义的内心功利,对待权力、地位,不求名利变成了骗人鬼话,苏联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就形成了官僚阶层。公有制也随之逐渐演变成官僚所有制,“吃喝嫖毒全报销”就是这一现象的明显写照。随着公有制演变成官僚所有制,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也逐渐演变成了按权分配。看看前苏联的腐败,看一看我们国内存在的严重腐败现象,我们不能不承认这一现实。“权钱交易”、“我管的就是我的”,一系列思想都不可能是社会主义要求的内容,却都打着社会主义的幌子,误导了人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社会主义的计划经济建立在计划能力基础上,有多大计划能力你就计划多少,没有计划的干脆就别计划,别不懂装懂,盲目计划。但是许多干部为了维护个人利益,个人尊严,自己没有能力计划也不允许别人计划,也不允许市场调控。这些领导干部计划的不是实现社会利益的最大化,最大程度的发展生产力,而是在计划中谋取个人或小团体利益的最大化。这样的计划经济早已脱离了社会主义计划的两个前提:集体主义和计划能力。四、俄罗斯的西方化1991年苏联解体,俄罗斯全盘接受西方国家推荐的药方,采取“休克疗法”,全面推行价格自由化和私有化。俄罗斯政府给每个公民发放了面值10000卢布的“私有化证券”,在商品严重短缺和生产急剧萎缩的情况下开放了价格。随后,俄罗斯出现了恶性通货膨胀,当年的通货膨胀率达2500%,到1995年,物价增长近一万倍,普通老百姓手中的凭证几乎在一夜之间变成了一堆废纸,而原来的管理者们则因为掌握大量实际资产,财富激增,完成了由原来官僚所有制到个人所有制的转变,全国一半以上的财富控制在别列佐夫斯基、波塔宁、古辛斯基、霍多尔科夫斯基、阿文、弗里德曼和斯摩棱斯基七个经济寡头所操纵的六大财团手中。俄罗斯整个九十年代的政策说穿了就是制造混乱,使高级干部迅速凝聚个人资产的政策,据统计,俄罗斯70%的富翁都是前苏联的高级干部。与此相对应,官僚所有制下的按权分配演变成了按资分配。计划经济在一夜之间演变成了市场经济。在集体主义外衣下的个人主义可以公开亮相了,不用掩饰什么了。多党制建立了,三权分立建立了,金钱政治回来了。叶利钦时期,经济寡头们经常对俄罗斯的内政外交指手画脚,甚至将自己的亲信安插到政府的各个部门。莫斯科曾流传着这样一个政治笑话:“别列佐夫斯基在俄罗斯政府和总统办公厅开了个职业介绍所,谁要想进入俄罗斯政府当副总理、部长或到总统府当官,必须经过别列佐夫斯基的职业介绍所同意才行。”美国《福布斯》杂志称别列佐夫斯基是“克里姆林宫的教父”。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国力迅速下降,1990年至1998年,俄罗斯的经济下降百分之五十左右。苏联解体前的苏联GDP约为17652亿美元,俄罗斯占其中的10150亿美元,同期的美国约58033亿美元,到了1998年,俄罗斯的国民生产总值只有3500亿美元,1999年更下降为1700亿美元,经过几年的恢复,2003年俄罗斯GDP也只有4652亿美元,而同期的美国达到108572亿美元,俄罗斯的国民生产总值还不如美国的军费多,不如韩国多,不如墨西哥多,成了经济上的二流国家。由原来与美国相对抗的超级大国变成了一个二流国家,真是可悲可叹。五、认识到了个人主义对社会主义的威胁。在他看来,建立了社会主义社会,实行了“一大二公三高四纯”的所有制模式后,思想上必须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集体主义思想(他对按劳分配采取比较排斥的态度,认为这是个人主义的重要表现)。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从个人利益角度出发,而不是从集体利益出发来处理问题,生产没有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生产能力得不到充分发挥。一些领导干部(刘少奇、邓小平为代表)从这个现实出发,提出了一系承认个人物质利益,允许个体私营经济、市场适当存在发展的政策,对此,痛心疾首,逐步形成了的观点:一大批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反革命的修正主义分子,已经混进党、政府、军队、文化领域,相当多单位的领导权已经不在马克思主义者和人民群众手里。过去的各种斗争都不能解决问题,只有实行,公开地、全面地、自下而上地发动广大群众来揭发上述黑暗面,通过批评与自我批评,才能把走资派篡夺的权力重新夺回来。认为,通过群众运动的方式,狠批私字一闪念,斗资批修,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等多种解决方式,可以树立起人民群众的大公无私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有了这种精神,我们就能充分发挥公有制的优势,更大的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也就是“抓革命、促生产”;有了这种精神,我们就能保证政权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性质。没有认识到,个人主义是现实生产力的必然产物,不能强行消灭,在他看来,思想政治工作无所不能,能改变人们在现实生产力基础上的选择。设想的时期的社会模式大致如下:在所有制上实行一大二公三高四纯的所有制模式。在社会资源配置上采取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在分配模式上采取平均主义的分配模式。在思想上采取集体主义,为了保证集体主义,提出了狠批私字一闪念的方式。在政治上搞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搞群众运动式的社会主义民主。受到的扭曲的主要包括:在个人崇拜前提下实行社会主义民主,搞“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一方面个人神化、个人专政、领导终身制、任命制等带有明显封建色彩的制度占统治地位;思想上多数人仍然没有摆脱个人主义,劳动者的积极性没能充分调动;平均分配也受到了按权分配的影响,但不很严重;计划经济由于没有计划能力的支撑,很大程度上属于盲目计划,反而造成人力、设备、资源的大量浪费;一大二公三高四纯的所有制模式在个人主义的影响下变成了都管都不管的所有制,无人代表的公有制还不如私有制更能调动生产力发展的积极性。社会主义制度在现实的扭曲下已经不成样子。由于没有尊重生产力的决定作用,背离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最终变成了政治闹剧,演出了一出出人间悲剧,加上从58年开始的一次左倾运动,共耽误了中国二十多年的发展。六、中国的改革开放十一届三中会会以后,我国进入了全面改革开放的新阶段,我们党决定把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中来,决定改变与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社会主义模式,这种新的模式在建设过程中又不可避免的受到了制约和扭曲。在所有制上,我们逐渐抛弃了那种一大二公三高四纯的模式,逐渐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模式,在这个演变过程中,强调的是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充分发挥非公经济的作用,同时大力进行公有企业改革,激发公有企业活力;在社会资源配置模式上,逐渐放弃盲目计划,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把自己管不了管不好的放出来,同时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在分配模式上,强调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模式并存,权力在分配中的作用不容忽视,按权分配广泛存在,形势比较严峻(吃喝风盛行,公款旅游盛行,等等);在思想上,承认物质利益在调动积极性上的重要作用,强调个人、集体、国家利益相互协调,在集体主义外衣下,个人主义广泛存在,在各个层次占有重要地位;中的群众运动式的大民主被取消了,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被禁止了,个人崇拜被禁止了,领导职务终身制基本消除了,在农村等基层单位,直选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是人民群众对干部的选举权、罢免权仍然非常有限,干部命运掌握在少数人手里,对上负责对下不负责的现象普遍存在,人大的选举罢免仍然是形式上的,家长制作风依然严重。在这种情况下,与私有制并存的公有制受到了来自于权力和个人主义的扭曲,仍然带有明显的官僚所有制的特点。据报道仅机关的车费、招待费和出国培训考察费,全国已分别达到3000亿、2000亿和2500亿元,其中主要是被各级领导干部消费了。由此可见,我们离真正的社会主义还有相当长的距离,很多东西都是形具而实不至,还仅仅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脱离实际的假大空反而使很多人丧失了对社会主义的信心。虽然问题很多,但是,成绩仍然是主要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生产力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我们正在民族复兴的道路上迅速前行。1978年中国刚刚改革开放的时候,GDP总值是3624亿元,2004年达到136515亿元,进出口总额1978年为206亿美元,2004年达到11547亿美元。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此发展下去,我们可能在30到50年的时间内在GDP总额上超过美国,再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在整体经济水平和人均生活水平上达到发达国家水平,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将在100年左右的时间里完成资本主义国家几百年的历程。这些数据充分说明我国当前的制度从整体上从方向上是正确的,与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的。我们的问题还很多,但是,我们不能改变我们的基本制度,不能改变我们改革开放的基本方针,不能改变四个基本原则,我们无法改变非公经济与现阶段生产力的相适应,无法改变按资分配对调动人们积极性的重要作用,无法消灭当前生产力条件下的个人主义,更不能改变我们的工作中心。我们可以反对官僚的腐败,可以反对个人主义,反对按权分配,反对官僚所有制,反对盲目计划,反对纯粹的市场调节,反对家长制作风,但绝不能破坏已经形成的社会稳定发展的机制,不能破坏稳定发展的势头,否则,只能是亲者痛,仇者快。任何阻碍我国民族复兴的行动都是我们要坚决反对的。七、当代美欧的社会发展模式1929年,欧美各国暴发了经济危机,危机持续了四年之久,造成的损失约2500亿美元,比一战的总损失还要多800多亿美元,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工业水平下降40%,倒退了30年,其中美国工业生产下降了55.6%,德国下降了40.6%,法国下降了36.2%,日本下降了32.9%,英国下降了23.8%。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失业工人超过3000万人,其中美国失业1320万人,占劳动人数的1/4,德国失业700多万人,接近全国工人的半数。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贸易总额只有242亿美元,比1929年下降2/3。很多商品,特别是农产品,价格猛跌,商品大量积压,人民却无力购买,而垄断资本主义家为了保持商品价格,维持他们的利润,不惜大量销毁商品。经济危机引起了资本主义世界的政治危机,失业工人纷纷举行游行示威,在职工人开展罢工,反对资本家,反对政府,要防效苏联,发动革命。空前深刻和空前剧烈的经济危机,使人们认识到必需从根本上改变原有的资本主义模式,资产阶级政府如坐针毡,竭力寻找出路。在这种背景下,罗斯福开始了对资本主义的改造。罗斯福新政是资本主义国家对原有的社会发展模式做出的重大调整,在不触动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前提下,一是运用国家机器干预社会生产,缓解经济危机造成的破坏,如:建立国家银行,发展公共事业,一定程度的实行国家计划;二是对国民收入进行再分配,缓和阶级矛盾,征收高额的所得税、遗产税,建立社会福利保障体制。这些政策,在恩格斯所写的《共产主义原理》中已经指明,二战以后,西方各国普遍借鉴了美国经验,多数地方大同小异。从所有制上看,在不触动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基础上,从国家计划的角度出发,建立了一批国有企业和国家控制的企业,在西欧国家,在经过几次国有化浪潮后的70年代,国家投资达到社会总投资额的30%左右,国有企业总产值约占国民生产总值10%左右,经过80年代后的私有化,国有企业的投资和产值的比重又有明显下降。从社会资源的配置上看,从原来的绝对市场调节,演变为国家调控下的市场经济,实行国家资本主义,在维护私有制的前提下,克服经济的无政府状态。从分配体制上看,原来单纯的按资分配,演变成了以按资分配为主体,二次分配(所得税、遗产税和社会福利保障体制)和三次分配(社会捐款)为补充的分配体制。从思想观念上看,由原来赤裸裸的损人利己的个人主义,逐渐演变成带有公益色彩的个人主义,强调“主观为自己,客观为他人”,强调不损害他人利益,出现了大量的公益组织和公益思想。在政治上来看,金钱政治特征有所淡化,财富多少对选举人和被选举人资格的限制废除,性别歧视废除,民族歧视也逐渐弱化。福利国家政府社会保障支出占GDP的比例(1960-1980)单位:%年份瑞典荷兰前西德英国加拿大新西兰瑞士美国澳大利亚日本
196010.811.718.11029.118.44.97.37.44.1
196513.217.119.011.79.09.66.87.97.65.5
197016.722.519.513.211.89.28.510.47.45.7
197521.229.627.115.615.411.813.614.512.79.3
198025.928.325.716.415.015.214.515.012.811.9
马克思以来社会模式选择论文
客观的讲,我国还是发展中国家,与西方发达国家还存在巨大差距,社会还存在的诸多问题,很多人对社会主义心存怀疑。社会主义能成功吗?回顾马克思主义产生以来的社会发展,分析、比较各种社会发展模式,有助于我们获得科学的答案。一、马克思对新社会的设想马克思主义产生于十九世纪四十年代,是针对十九世纪的资本主义提出的,通过分析当时的社会问题,探讨未来社会的发展方向,概括起来说就是推翻资本主义,建立共产主义的理论。马克思看到了资本主义社会激烈的阶级对抗,看到了劳动人民悲惨的命运,但是共产主义并非从感情出发得出来的结论,而是建立在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这一基本规律上。恩格斯认为,消灭剥削必需建立在生产力的一定阶段上,他说:“当一种生产方式处在自身发展的上升阶段的时候,甚至在和这种生产方式相适应的分配方式下吃了亏的那些人也会欢迎这种生产方式。”这一点,我们从私营企业招工时的热闹场面中可以看得很清楚,人们关注的是工资的多少,而不是受剥削的程度。当资本主义还能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时候,就无法人为地消灭,但是,资本主义发展到十九世纪三十年代,经济危机出现了,对生产力造成了巨大破坏。而生产力是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决定力量,在马克思看来,你可以压迫劳动人民,但不能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否则,掌握先进生产力的阶级和国家就可以消灭你。由此,马克思看到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命运。马克思认为,消灭经济危机的根本办法就是在全社会范围内搞计划经济,对社会各种资源进行统一调配。在全社会范围内实行计划经济有两个前提,一是全社会范围内实行公有制,只要生产资料由私人所有,这种社会计划就是不可能的;二是计划能力,没有有效的计划能力,对生产力的发展没有一个科学的把握,就只能是盲目计划,不但不能节约生产要素,反而会造成巨大浪费,在以后的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计划能力不足的问题十分突出。针对资本主义激烈的阶级矛盾,马恩提出了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按劳分配,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物质产品非常丰富的情况下,实行按需分配。按劳分配有两个基本模式,一是按劳动的投入分配,一是按劳动的效果分配。在生产力水平相对较低的情况下,应以按效分配为主,必竟与劳动劳动相比,劳动成果更为重要,劳动投入越少,劳动成果越大越好,生产力水平就越高。按劳分配还是从个人利益的角度,通过把个人利益和劳动的成果挂起钩来调动个人的劳动积极性,从某种角度看,这是个人主义的表现,是无剥削的个人主义,在生产力还没有高度发达的阶段必需如此。按劳分配和按资分配相比是一大进步,它从根本上消灭了剥削,能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而推动生产力发展的是劳动者而不是资本家。在十九世纪资本主义的思想形态中占统治地位的是个人主义,是以自我利益为中心的损人利己的个人主义,为了满足个人利益不惜损害他人利益,表现为道德的败坏。在马恩看来,与计划经济、公有制、按劳分配相适应,损人利己的个人主义必须转变成集体主义,强调人们发展生产力的积极性主动性,在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矛盾情况下,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十九世纪资本主义的政治体制是以多党制与三权分立制度为形式的金钱政治。当时金钱政治的特征非常明显,如,个人财富达不到一定水平没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英国19世纪初只有5%的成年人拥有选举权,选举中大量的权钱交易。多党制和三权分立制度是资产阶级内部互相竞争、倾轧的结果,相互扯皮,相互制约降低了决策效率。针对以金钱政治为特点的资本主义民主专政,马克思提出无产阶级民主专政制度,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无产阶级的民主,一是无产阶级的专政。无产阶级的民主就是把选举权和罢免权掌握在人民手中,以避免人民代表侵占人民的权利,无产阶级的专政演变成少数人的独裁专政;无产阶级专政要求国家对一切破坏劳动人民利益的势力和行为进行打击;没有无产阶级的民主也就没有无产阶级的专政。针对多党制和三权分立制度,马克思提出了共产党领导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和民主集中制,人民代表大会以民主选举为前提,在充分民主的基础上实现集中。这种制度的前提是真正的共产党人领导和大家利益的一致和团结。由于人民群众的利益是基本一致的,大家是团结的,共产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因而能够采取一党制和一院制,建立在人民利益一致、团结协作基础上的民主集中制与三权分立相比更科学、更民主、更有效。马克思认为,社会主义只能建设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基础之上。因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不是建立在感情上,而是建立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在落后的国家由于没有发达的生产力做支撑,很难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和共产主义制度。但是,社会的发展并没有象马、恩设想的那样,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完成向社会主义的飞跃,一百多年来的发展变化曲曲折折。在列宁领导下,在相对落后的资本主义国家俄国建立的社会主义,1928年后形成了斯大林模式;在的领导下,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建立的社会主义;二十世纪最后十年,苏联东欧解体;十一届三中会会以后中国实行了改革开放。与之相对应,在经济危机和阶级反抗的双重压力下,资本主义也进行了一系列重大变革,罗斯夫新政对资本主义进行了重大调整,二战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以此为基础进行了重大变革。二、列宁的社会主义实践及其演变胜利后,列宁在着手建立苏维埃政权,在经济上没收资本家和封建贵族的财产,实行公有制,在战时实行战时共产主义,实行配给制和余粮收集制。这种制度的弊端很快暴露出来,1921年春,列宁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1923年时,新经济政策实施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于是,列宁将新经济政策加以总结,对俄国建设社会主义的途径和方法形成了与十月革命之初完全不同的全新的构想。新经济政策的主要有,第一,在农业政策上实行粮食税,允许农民在交纳规定数量的实物税后,自己处置自己手中的余粮,开放自由市场,允许自由贸易;第二,实行租让制,搞对外开放。把一部分国营的工矿企业、一部分土地森林等资源出租给外国资本家经营和开发,搞合资企业,引进国外的资金、先进技术、人才和管理经验;第三,大力发展商品生产,扩大地方流转,把发展商业视为搞活经济的中心环节;第四,发展以公有制为基础的多种经济形式,包括发展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租让经济、租赁经济、合资经济、合作社经济、国营经济等多种经济形式。在政治,列宁上力图贯彻巴黎公社式的直接民主的原则,但由于不符合当时俄国的实际情况,出现了许多困难和问题。简单概括起来讲就是两个方面,一是阶级斗争的残酷现实迫使共产党集中权力。那些代表资产阶级和富农利益的政党表面上承认苏维埃政权,并同布尔什维克达成合作协议,而骨子里却想的是夺权复辟。他们多次策划反革命阴谋,发动反苏维埃政权的叛乱,暗杀共产党人和苏维埃国家领导人,气焰十分嚣张。列宁本人就是被社会革命党人刺伤的,彼得格勒肃反委员会主席乌里茨基也死于社会革命党人之手。在这种情况下,苏联不得不取缔这些坚持反动立场的政党,逐步由多党制走向了一党制,由苏维埃代表制走上了政党代表制。内战爆发后,严酷的战争条件也要求建立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二是俄国劳动群众文化水平的落后成了民主管理中的严重障碍。在1919年3月召开的党的八大上,列宁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用政党代表制取代人民管理制的必要性。他指出:“由于文化水平这样低,苏维埃虽然按党纲规定是通过劳动者来实行管理的机关,而实际上却是通过无产阶级先进阶层来为劳动者实行管理而不是通过劳动群众来实行管理的机关。”(《俄共第八次代表大会文献》1919年3月,《列宁全集》第36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55页)后来,在同民主集中派、工人反对派的论战中,列宁更为明确的指出:“难道每个工人都知道如何管理国家吗?有实际经验的人都知道这是神话。”(《在全俄矿工第二次代表大会俄共党团会议上的报告》,1921年1月,《列宁全集》第40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52页)。“无产阶级专政不直接由包括全体无产阶级的组织来实现。只有吸收了阶级的革命力量的先锋队,才能实现这种专政。”(《列宁全集》第40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00页)。这样,列宁关于实行人民自治的、直接民主制的实践,很快被实行间接民主制的政治体制所代替。与人民管理制向政党代表制相适应,国家权力重心逐渐由苏维埃转到了党的手里,从苏维埃高于各政党到将权力集中到无产阶级政党手里,并实行高度集中的领导,以随机作出各种重大决策。1919年俄共八大提出,党应在“苏维埃中取得政治上绝对统治地位,并对苏维埃的全部工作进行实际的监督”。(《苏联共产党决议汇编》第三世界分册,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571页)在企业管理上,也从工人直接监督管理企业转向国家管理企业,企业的管理权完全交给了国家机关,包括企业领导直接由上级指派,由一长制取代过去的工厂委员会。苏维埃的选举制和罢免制转向党的委任制。同时,作为最高工人监督机关的全俄工人监督委员会的独立监督权和罢免权丧失了。这些转变表明,在俄国这样一个小农占优势的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照搬马恩直接过渡的道路根本行不通,必须采取间接的、迂回的办法。这些在战时共产主义时期形成的东西形成以后,尽管在新经济改革过程中有所变化,但没有根本性的变革,到斯大林时期反而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发展起高度集中的个人集权制。三、斯大林模式及其扭曲斯大林当政后,建立了斯大林模式。一是全面建立公有制,在城市建立了企业公有制和农村的集体所有制。二是全面建立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三是实行按劳分配的模式。四是全面灌输集体主义思想,对思想进行严格的控制,思想上的是非,往往由党组织或党的领导人定论。五是政治上的高度集权和个人专政。我国建国之初社会主义模式与此基本相似。在现实的扭曲下,这种模式与马恩设想的理想状态具有很大差别。斯大林模式的产生有复杂的外部原因。十月革命胜利之初,列宁曾寄希望于世界革命大面积爆发,由此使社会主义在一国先胜尔后引起多国革命胜利,世界革命将在短时期内完成。十月革命胜利后,革命风暴也确实席卷了欧洲一些国家。然而,欧洲革命很快便被资产阶级镇压下去。到1923年德国工人起义被镇压下去时,形势已十分明朗了,苏联已经处于资本主义国家包围之中,社会主义的俄国已成为孤岛。在此情况下,斯大林及联共(布)中央必须面对的首要问题是随时准备应付外来侵略,巩固苏联的社会主义制度。1925年1月,斯大林在联共(布)中央全会上对国际形势作了比较准确的估计,指出:“国际形势已经开始起根本的变化”、“战争的前提日益成熟”、“战争的爆发不可避免”。为此,“必须准备应付一切”(《斯大林全集》第7卷第13—15页)。1927年英苏断交和苏联驻波兰大使被刺,以及20年代末30年代初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后引起了局部战争的爆发,更使联共(布)认识到“新的帝国主义战争日益逼近了”,“我们应当采取一切措施保障我们的国家以防止突然的事变”(《斯大林全集》第13卷第168页)。战争危险的日益迫切,使苏维埃国家又一次面临生死存亡的抉择,要求苏联放弃常规的经济发展战略,而采用一种超常规的、在短时期见效快的、重速度的备战方针。可以说,斯大林模式形成以后,苏联取得了重大成就,1927到1937年,苏联工业每年以20%速度发展,1937年比1913年增长了7倍,同一时期,资本主义国家工业产值比1913年每年平均增长率只有0.3%。苏联通过第一、第二两个五年计划,工业总产值从居于欧洲第四位,一跃成为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1953年与1913年比,苏联的国民收入增加了12.67倍,而美国只增加了2.03倍,英国只增加了0.71倍,法国只增加了0.54倍。但是这种制度的基础并不牢固,由于生产落后,物质匮乏,人们对物质利益的竞争依然激烈,很多人在实际行动中依然采取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态度。你要求集体主义,我就喊集体主义搞个人主义,你实行公有制,我就在公有制下谋取个人利益。无论采取什么方式,都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在落后的生产力基础上个人主义的产生发展。集体主义很难全面普及,个人主义不断的变换自己的形式,很多人打着集体利益的幌子搞个体利益的最大化。这不禁让我想到中国历史上的农民起义,农民起义成功后,农民起义的领导人很快变成了新的地主,而没有成为农民的利益代表。社会很难逃脱生产力水平下的个人主义,仍然带有极深的农民起义的影子。苏联和我国都脱胎于比较落后的国家,都有比较长的封建传统,政治因而具有明显的个人专制的特点,斯大林和都具有明显的帝王色彩,个人喜好可以决定很多人的生死存亡。在和平时期,没有革命战争时期生死对党员干部的考验,又没有民主对党员干部的选择和淘汰,过分依靠干部的自觉性,效果很不理想。在个人主义横行的情况下,很多干部抱着个人主义的内心功利,对待权力、地位,不求名利变成了骗人鬼话,苏联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就形成了官僚阶层。公有制也随之逐渐演变成官僚所有制,“吃喝嫖毒全报销”就是这一现象的明显写照。随着公有制演变成官僚所有制,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也逐渐演变成了按权分配。看看前苏联的腐败,看一看我们国内存在的严重腐败现象,我们不能不承认这一现实。“权钱交易”、“我管的就是我的”,一系列思想都不可能是社会主义要求的内容,却都打着社会主义的幌子,误导了人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社会主义的计划经济建立在计划能力基础上,有多大计划能力你就计划多少,没有计划的干脆就别计划,别不懂装懂,盲目计划。但是许多干部为了维护个人利益,个人尊严,自己没有能力计划也不允许别人计划,也不允许市场调控。这些领导干部计划的不是实现社会利益的最大化,最大程度的发展生产力,而是在计划中谋取个人或小团体利益的最大化。这样的计划经济早已脱离了社会主义计划的两个前提:集体主义和计划能力。四、俄罗斯的西方化1991年苏联解体,俄罗斯全盘接受西方国家推荐的药方,采取“休克疗法”,全面推行价格自由化和私有化。俄罗斯政府给每个公民发放了面值10000卢布的“私有化证券”,在商品严重短缺和生产急剧萎缩的情况下开放了价格。随后,俄罗斯出现了恶性通货膨胀,当年的通货膨胀率达2500%,到1995年,物价增长近一万倍,普通老百姓手中的凭证几乎在一夜之间变成了一堆废纸,而原来的管理者们则因为掌握大量实际资产,财富激增,完成了由原来官僚所有制到个人所有制的转变,全国一半以上的财富控制在别列佐夫斯基、波塔宁、古辛斯基、霍多尔科夫斯基、阿文、弗里德曼和斯摩棱斯基七个经济寡头所操纵的六大财团手中。俄罗斯整个九十年代的政策说穿了就是制造混乱,使高级干部迅速凝聚个人资产的政策,据统计,俄罗斯70%的富翁都是前苏联的高级干部。与此相对应,官僚所有制下的按权分配演变成了按资分配。计划经济在一夜之间演变成了市场经济。在集体主义外衣下的个人主义可以公开亮相了,不用掩饰什么了。多党制建立了,三权分立建立了,金钱政治回来了。叶利钦时期,经济寡头们经常对俄罗斯的内政外交指手画脚,甚至将自己的亲信安插到政府的各个部门。莫斯科曾流传着这样一个政治笑话:“别列佐夫斯基在俄罗斯政府和总统办公厅开了个职业介绍所,谁要想进入俄罗斯政府当副总理、部长或到总统府当官,必须经过别列佐夫斯基的职业介绍所同意才行。”美国《福布斯》杂志称别列佐夫斯基是“克里姆林宫的教父”。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国力迅速下降,1990年至1998年,俄罗斯的经济下降百分之五十左右。苏联解体前的苏联GDP约为17652亿美元,俄罗斯占其中的10150亿美元,同期的美国约58033亿美元,到了1998年,俄罗斯的国民生产总值只有3500亿美元,1999年更下降为1700亿美元,经过几年的恢复,2003年俄罗斯GDP也只有4652亿美元,而同期的美国达到108572亿美元,俄罗斯的国民生产总值还不如美国的军费多,不如韩国多,不如墨西哥多,成了经济上的二流国家。由原来与美国相对抗的超级大国变成了一个二流国家,真是可悲可叹。五、认识到了个人主义对社会主义的威胁。在他看来,建立了社会主义社会,实行了“一大二公三高四纯”的所有制模式后,思想上必须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集体主义思想(他对按劳分配采取比较排斥的态度,认为这是个人主义的重要表现)。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从个人利益角度出发,而不是从集体利益出发来处理问题,生产没有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生产能力得不到充分发挥。一些领导干部(刘少奇、邓小平为代表)从这个现实出发,提出了一系承认个人物质利益,允许个体私营经济、市场适当存在发展的政策,对此,痛心疾首,逐步形成了的观点:一大批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反革命的修正主义分子,已经混进党、政府、军队、文化领域,相当多单位的领导权已经不在马克思主义者和人民群众手里。过去的各种斗争都不能解决问题,只有实行,公开地、全面地、自下而上地发动广大群众来揭发上述黑暗面,通过批评与自我批评,才能把走资派篡夺的权力重新夺回来。认为,通过群众运动的方式,狠批私字一闪念,斗资批修,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等多种解决方式,可以树立起人民群众的大公无私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有了这种精神,我们就能充分发挥公有制的优势,更大的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也就是“抓革命、促生产”;有了这种精神,我们就能保证政权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性质。没有认识到,个人主义是现实生产力的必然产物,不能强行消灭,在他看来,思想政治工作无所不能,能改变人们在现实生产力基础上的选择。设想的时期的社会模式大致如下:在所有制上实行一大二公三高四纯的所有制模式。在社会资源配置上采取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在分配模式上采取平均主义的分配模式。在思想上采取集体主义,为了保证集体主义,提出了狠批私字一闪念的方式。在政治上搞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搞群众运动式的社会主义民主。受到的扭曲的主要包括:在个人崇拜前提下实行社会主义民主,搞“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一方面个人神化、个人专政、领导终身制、任命制等带有明显封建色彩的制度占统治地位;思想上多数人仍然没有摆脱个人主义,劳动者的积极性没能充分调动;平均分配也受到了按权分配的影响,但不很严重;计划经济由于没有计划能力的支撑,很大程度上属于盲目计划,反而造成人力、设备、资源的大量浪费;一大二公三高四纯的所有制模式在个人主义的影响下变成了都管都不管的所有制,无人代表的公有制还不如私有制更能调动生产力发展的积极性。社会主义制度在现实的扭曲下已经不成样子。由于没有尊重生产力的决定作用,背离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最终变成了政治闹剧,演出了一出出人间悲剧,加上从58年开始的一次左倾运动,共耽误了中国二十多年的发展。六、中国的改革开放十一届三中会会以后,我国进入了全面改革开放的新阶段,我们党决定把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中来,决定改变与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社会主义模式,这种新的模式在建设过程中又不可避免的受到了制约和扭曲。在所有制上,我们逐渐抛弃了那种一大二公三高四纯的模式,逐渐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模式,在这个演变过程中,强调的是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充分发挥非公经济的作用,同时大力进行公有企业改革,激发公有企业活力;在社会资源配置模式上,逐渐放弃盲目计划,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把自己管不了管不好的放出来,同时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在分配模式上,强调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模式并存,权力在分配中的作用不容忽视,按权分配广泛存在,形势比较严峻(吃喝风盛行,公款旅游盛行,等等);在思想上,承认物质利益在调动积极性上的重要作用,强调个人、集体、国家利益相互协调,在集体主义外衣下,个人主义广泛存在,在各个层次占有重要地位;中的群众运动式的大民主被取消了,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被禁止了,个人崇拜被禁止了,领导职务终身制基本消除了,在农村等基层单位,直选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是人民群众对干部的选举权、罢免权仍然非常有限,干部命运掌握在少数人手里,对上负责对下不负责的现象普遍存在,人大的选举罢免仍然是形式上的,家长制作风依然严重。在这种情况下,与私有制并存的公有制受到了来自于权力和个人主义的扭曲,仍然带有明显的官僚所有制的特点。据报道仅机关的车费、招待费和出国培训考察费,全国已分别达到3000亿、2000亿和2500亿元,其中主要是被各级领导干部消费了。由此可见,我们离真正的社会主义还有相当长的距离,很多东西都是形具而实不至,还仅仅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脱离实际的假大空反而使很多人丧失了对社会主义的信心。虽然问题很多,但是,成绩仍然是主要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生产力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我们正在民族复兴的道路上迅速前行。1978年中国刚刚改革开放的时候,GDP总值是3624亿元,2004年达到136515亿元,进出口总额1978年为206亿美元,2004年达到11547亿美元。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此发展下去,我们可能在30到50年的时间内在GDP总额上超过美国,再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在整体经济水平和人均生活水平上达到发达国家水平,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将在100年左右的时间里完成资本主义国家几百年的历程。这些数据充分说明我国当前的制度从整体上从方向上是正确的,与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的。我们的问题还很多,但是,我们不能改变我们的基本制度,不能改变我们改革开放的基本方针,不能改变四个基本原则,我们无法改变非公经济与现阶段生产力的相适应,无法改变按资分配对调动人们积极性的重要作用,无法消灭当前生产力条件下的个人主义,更不能改变我们的工作中心。我们可以反对官僚的腐败,可以反对个人主义,反对按权分配,反对官僚所有制,反对盲目计划,反对纯粹的市场调节,反对家长制作风,但绝不能破坏已经形成的社会稳定发展的机制,不能破坏稳定发展的势头,否则,只能是亲者痛,仇者快。任何阻碍我国民族复兴的行动都是我们要坚决反对的。七、当代美欧的社会发展模式1929年,欧美各国暴发了经济危机,危机持续了四年之久,造成的损失约2500亿美元,比一战的总损失还要多800多亿美元,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工业水平下降40%,倒退了30年,其中美国工业生产下降了55.6%,德国下降了40.6%,法国下降了36.2%,日本下降了32.9%,英国下降了23.8%。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失业工人超过3000万人,其中美国失业1320万人,占劳动人数的1/4,德国失业700多万人,接近全国工人的半数。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贸易总额只有242亿美元,比1929年下降2/3。很多商品,特别是农产品,价格猛跌,商品大量积压,人民却无力购买,而垄断资本主义家为了保持商品价格,维持他们的利润,不惜大量销毁商品。经济危机引起了资本主义世界的政治危机,失业工人纷纷举行游行示威,在职工人开展罢工,反对资本家,反对政府,要防效苏联,发动革命。空前深刻和空前剧烈的经济危机,使人们认识到必需从根本上改变原有的资本主义模式,资产阶级政府如坐针毡,竭力寻找出路。在这种背景下,罗斯福开始了对资本主义的改造。罗斯福新政是资本主义国家对原有的社会发展模式做出的重大调整,在不触动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前提下,一是运用国家机器干预社会生产,缓解经济危机造成的破坏,如:建立国家银行,发展公共事业,一定程度的实行国家计划;二是对国民收入进行再分配,缓和阶级矛盾,征收高额的所得税、遗产税,建立社会福利保障体制。这些政策,在恩格斯所写的《共产主义原理》中已经指明,二战以后,西方各国普遍借鉴了美国经验,多数地方大同小异。从所有制上看,在不触动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基础上,从国家计划的角度出发,建立了一批国有企业和国家控制的企业,在西欧国家,在经过几次国有化浪潮后的70年代,国家投资达到社会总投资额的30%左右,国有企业总产值约占国民生产总值10%左右,经过80年代后的私有化,国有企业的投资和产值的比重又有明显下降。从社会资源的配置上看,从原来的绝对市场调节,演变为国家调控下的市场经济,实行国家资本主义,在维护私有制的前提下,克服经济的无政府状态。从分配体制上看,原来单纯的按资分配,演变成了以按资分配为主体,二次分配(所得税、遗产税和社会福利保障体制)和三次分配(社会捐款)为补充的分配体制。从思想观念上看,由原来赤裸裸的损人利己的个人主义,逐渐演变成带有公益色彩的个人主义,强调“主观为自己,客观为他人”,强调不损害他人利益,出现了大量的公益组织和公益思想。在政治上来看,金钱政治特征有所淡化,财富多少对选举人和被选举人资格的限制废除,性别歧视废除,民族歧视也逐渐弱化。福利国家政府社会保障支出占GDP的比例(1960-1980)单位:%年份瑞典荷兰前西德英国加拿大新西兰瑞士美国澳大利亚日本
196010.811.718.11029.118.44.97.37.44.1
196513.217.119.011.79.09.66.87.97.65.5
197016.722.519.513.211.89.28.510.47.45.7
197521.229.627.115.615.411.813.614.512.79.3
198025.928.325.716.415.015.214.515.012.811.9
马克思社会模式选择论文
客观的讲,我国还是发展中国家,与西方发达国家还存在巨大差距,社会还存在的诸多问题,很多人对社会主义心存怀疑。社会主义能成功吗?回顾马克思主义产生以来的社会发展,分析、比较各种社会发展模式,有助于我们获得科学的答案。一、马克思对新社会的设想马克思主义产生于十九世纪四十年代,是针对十九世纪的资本主义提出的,通过分析当时的社会问题,探讨未来社会的发展方向,概括起来说就是推翻资本主义,建立共产主义的理论。马克思看到了资本主义社会激烈的阶级对抗,看到了劳动人民悲惨的命运,但是共产主义并非从感情出发得出来的结论,而是建立在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这一基本规律上。恩格斯认为,消灭剥削必需建立在生产力的一定阶段上,他说:“当一种生产方式处在自身发展的上升阶段的时候,甚至在和这种生产方式相适应的分配方式下吃了亏的那些人也会欢迎这种生产方式。”这一点,我们从私营企业招工时的热闹场面中可以看得很清楚,人们关注的是工资的多少,而不是受剥削的程度。当资本主义还能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时候,就无法人为地消灭,但是,资本主义发展到十九世纪三十年代,经济危机出现了,对生产力造成了巨大破坏。而生产力是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决定力量,在马克思看来,你可以压迫劳动人民,但不能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否则,掌握先进生产力的阶级和国家就可以消灭你。由此,马克思看到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命运。马克思认为,消灭经济危机的根本办法就是在全社会范围内搞计划经济,对社会各种资源进行统一调配。在全社会范围内实行计划经济有两个前提,一是全社会范围内实行公有制,只要生产资料由私人所有,这种社会计划就是不可能的;二是计划能力,没有有效的计划能力,对生产力的发展没有一个科学的把握,就只能是盲目计划,不但不能节约生产要素,反而会造成巨大浪费,在以后的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计划能力不足的问题十分突出。针对资本主义激烈的阶级矛盾,马恩提出了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按劳分配,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物质产品非常丰富的情况下,实行按需分配。按劳分配有两个基本模式,一是按劳动的投入分配,一是按劳动的效果分配。在生产力水平相对较低的情况下,应以按效分配为主,必竟与劳动劳动相比,劳动成果更为重要,劳动投入越少,劳动成果越大越好,生产力水平就越高。按劳分配还是从个人利益的角度,通过把个人利益和劳动的成果挂起钩来调动个人的劳动积极性,从某种角度看,这是个人主义的表现,是无剥削的个人主义,在生产力还没有高度发达的阶段必需如此。按劳分配和按资分配相比是一大进步,它从根本上消灭了剥削,能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而推动生产力发展的是劳动者而不是资本家。在十九世纪资本主义的思想形态中占统治地位的是个人主义,是以自我利益为中心的损人利己的个人主义,为了满足个人利益不惜损害他人利益,表现为道德的败坏。在马恩看来,与计划经济、公有制、按劳分配相适应,损人利己的个人主义必须转变成集体主义,强调人们发展生产力的积极性主动性,在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矛盾情况下,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十九世纪资本主义的政治体制是以多党制与三权分立制度为形式的金钱政治。当时金钱政治的特征非常明显,如,个人财富达不到一定水平没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英国19世纪初只有5%的成年人拥有选举权,选举中大量的权钱交易。多党制和三权分立制度是资产阶级内部互相竞争、倾轧的结果,相互扯皮,相互制约降低了决策效率。针对以金钱政治为特点的资本主义民主专政,马克思提出无产阶级民主专政制度,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无产阶级的民主,一是无产阶级的专政。无产阶级的民主就是把选举权和罢免权掌握在人民手中,以避免人民代表侵占人民的权利,无产阶级的专政演变成少数人的独裁专政;无产阶级专政要求国家对一切破坏劳动人民利益的势力和行为进行打击;没有无产阶级的民主也就没有无产阶级的专政。针对多党制和三权分立制度,马克思提出了共产党领导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和民主集中制,人民代表大会以民主选举为前提,在充分民主的基础上实现集中。这种制度的前提是真正的共产党人领导和大家利益的一致和团结。由于人民群众的利益是基本一致的,大家是团结的,共产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因而能够采取一党制和一院制,建立在人民利益一致、团结协作基础上的民主集中制与三权分立相比更科学、更民主、更有效。马克思认为,社会主义只能建设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基础之上。因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不是建立在感情上,而是建立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在落后的国家由于没有发达的生产力做支撑,很难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和共产主义制度。但是,社会的发展并没有象马、恩设想的那样,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完成向社会主义的飞跃,一百多年来的发展变化曲曲折折。在列宁领导下,在相对落后的资本主义国家俄国建立的社会主义,1928年后形成了斯大林模式;在的领导下,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建立的社会主义;二十世纪最后十年,苏联东欧解体;十一届三中会会以后中国实行了改革开放。与之相对应,在经济危机和阶级反抗的双重压力下,资本主义也进行了一系列重大变革,罗斯夫新政对资本主义进行了重大调整,二战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以此为基础进行了重大变革。二、列宁的社会主义实践及其演变胜利后,列宁在着手建立苏维埃政权,在经济上没收资本家和封建贵族的财产,实行公有制,在战时实行战时共产主义,实行配给制和余粮收集制。这种制度的弊端很快暴露出来,1921年春,列宁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1923年时,新经济政策实施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于是,列宁将新经济政策加以总结,对俄国建设社会主义的途径和方法形成了与十月革命之初完全不同的全新的构想。新经济政策的主要有,第一,在农业政策上实行粮食税,允许农民在交纳规定数量的实物税后,自己处置自己手中的余粮,开放自由市场,允许自由贸易;第二,实行租让制,搞对外开放。把一部分国营的工矿企业、一部分土地森林等资源出租给外国资本家经营和开发,搞合资企业,引进国外的资金、先进技术、人才和管理经验;第三,大力发展商品生产,扩大地方流转,把发展商业视为搞活经济的中心环节;第四,发展以公有制为基础的多种经济形式,包括发展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租让经济、租赁经济、合资经济、合作社经济、国营经济等多种经济形式。在政治,列宁上力图贯彻巴黎公社式的直接民主的原则,但由于不符合当时俄国的实际情况,出现了许多困难和问题。简单概括起来讲就是两个方面,一是阶级斗争的残酷现实迫使共产党集中权力。那些代表资产阶级和富农利益的政党表面上承认苏维埃政权,并同布尔什维克达成合作协议,而骨子里却想的是夺权复辟。他们多次策划反革命阴谋,发动反苏维埃政权的叛乱,暗杀共产党人和苏维埃国家领导人,气焰十分嚣张。列宁本人就是被社会革命党人刺伤的,彼得格勒肃反委员会主席乌里茨基也死于社会革命党人之手。在这种情况下,苏联不得不取缔这些坚持反动立场的政党,逐步由多党制走向了一党制,由苏维埃代表制走上了政党代表制。内战爆发后,严酷的战争条件也要求建立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二是俄国劳动群众文化水平的落后成了民主管理中的严重障碍。在1919年3月召开的党的八大上,列宁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用政党代表制取代人民管理制的必要性。他指出:“由于文化水平这样低,苏维埃虽然按党纲规定是通过劳动者来实行管理的机关,而实际上却是通过无产阶级先进阶层来为劳动者实行管理而不是通过劳动群众来实行管理的机关。”(《俄共第八次代表大会文献》1919年3月,《列宁全集》第36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55页)后来,在同民主集中派、工人反对派的论战中,列宁更为明确的指出:“难道每个工人都知道如何管理国家吗?有实际经验的人都知道这是神话。”(《在全俄矿工第二次代表大会俄共党团会议上的报告》,1921年1月,《列宁全集》第40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52页)。“无产阶级专政不直接由包括全体无产阶级的组织来实现。只有吸收了阶级的革命力量的先锋队,才能实现这种专政。”(《列宁全集》第40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00页)。这样,列宁关于实行人民自治的、直接民主制的实践,很快被实行间接民主制的政治体制所代替。与人民管理制向政党代表制相适应,国家权力重心逐渐由苏维埃转到了党的手里,从苏维埃高于各政党到将权力集中到无产阶级政党手里,并实行高度集中的领导,以随机作出各种重大决策。1919年俄共八大提出,党应在“苏维埃中取得政治上绝对统治地位,并对苏维埃的全部工作进行实际的监督”。(《苏联共产党决议汇编》第三世界分册,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571页)在企业管理上,也从工人直接监督管理企业转向国家管理企业,企业的管理权完全交给了国家机关,包括企业领导直接由上级指派,由一长制取代过去的工厂委员会。苏维埃的选举制和罢免制转向党的委任制。同时,作为最高工人监督机关的全俄工人监督委员会的独立监督权和罢免权丧失了。这些转变表明,在俄国这样一个小农占优势的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照搬马恩直接过渡的道路根本行不通,必须采取间接的、迂回的办法。这些在战时共产主义时期形成的东西形成以后,尽管在新经济改革过程中有所变化,但没有根本性的变革,到斯大林时期反而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发展起高度集中的个人集权制。三、斯大林模式及其扭曲斯大林当政后,建立了斯大林模式。一是全面建立公有制,在城市建立了企业公有制和农村的集体所有制。二是全面建立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三是实行按劳分配的模式。四是全面灌输集体主义思想,对思想进行严格的控制,思想上的是非,往往由党组织或党的领导人定论。五是政治上的高度集权和个人专政。我国建国之初社会主义模式与此基本相似。在现实的扭曲下,这种模式与马恩设想的理想状态具有很大差别。斯大林模式的产生有复杂的外部原因。十月革命胜利之初,列宁曾寄希望于世界革命大面积爆发,由此使社会主义在一国先胜尔后引起多国革命胜利,世界革命将在短时期内完成。十月革命胜利后,革命风暴也确实席卷了欧洲一些国家。然而,欧洲革命很快便被资产阶级镇压下去。到1923年德国工人起义被镇压下去时,形势已十分明朗了,苏联已经处于资本主义国家包围之中,社会主义的俄国已成为孤岛。在此情况下,斯大林及联共(布)中央必须面对的首要问题是随时准备应付外来侵略,巩固苏联的社会主义制度。1925年1月,斯大林在联共(布)中央全会上对国际形势作了比较准确的估计,指出:“国际形势已经开始起根本的变化”、“战争的前提日益成熟”、“战争的爆发不可避免”。为此,“必须准备应付一切”(《斯大林全集》第7卷第13—15页)。1927年英苏断交和苏联驻波兰大使被刺,以及20年代末30年代初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后引起了局部战争的爆发,更使联共(布)认识到“新的帝国主义战争日益逼近了”,“我们应当采取一切措施保障我们的国家以防止突然的事变”(《斯大林全集》第13卷第168页)。战争危险的日益迫切,使苏维埃国家又一次面临生死存亡的抉择,要求苏联放弃常规的经济发展战略,而采用一种超常规的、在短时期见效快的、重速度的备战方针。可以说,斯大林模式形成以后,苏联取得了重大成就,1927到1937年,苏联工业每年以20%速度发展,1937年比1913年增长了7倍,同一时期,资本主义国家工业产值比1913年每年平均增长率只有0.3%。苏联通过第一、第二两个五年计划,工业总产值从居于欧洲第四位,一跃成为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1953年与1913年比,苏联的国民收入增加了12.67倍,而美国只增加了2.03倍,英国只增加了0.71倍,法国只增加了0.54倍。但是这种制度的基础并不牢固,由于生产落后,物质匮乏,人们对物质利益的竞争依然激烈,很多人在实际行动中依然采取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态度。你要求集体主义,我就喊集体主义搞个人主义,你实行公有制,我就在公有制下谋取个人利益。无论采取什么方式,都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在落后的生产力基础上个人主义的产生发展。集体主义很难全面普及,个人主义不断的变换自己的形式,很多人打着集体利益的幌子搞个体利益的最大化。这不禁让我想到中国历史上的农民起义,农民起义成功后,农民起义的领导人很快变成了新的地主,而没有成为农民的利益代表。社会很难逃脱生产力水平下的个人主义,仍然带有极深的农民起义的影子。苏联和我国都脱胎于比较落后的国家,都有比较长的封建传统,政治因而具有明显的个人专制的特点,斯大林和都具有明显的帝王色彩,个人喜好可以决定很多人的生死存亡。在和平时期,没有革命战争时期生死对党员干部的考验,又没有民主对党员干部的选择和淘汰,过分依靠干部的自觉性,效果很不理想。在个人主义横行的情况下,很多干部抱着个人主义的内心功利,对待权力、地位,不求名利变成了骗人鬼话,苏联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就形成了官僚阶层。公有制也随之逐渐演变成官僚所有制,“吃喝嫖毒全报销”就是这一现象的明显写照。随着公有制演变成官僚所有制,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也逐渐演变成了按权分配。看看前苏联的腐败,看一看我们国内存在的严重腐败现象,我们不能不承认这一现实。“权钱交易”、“我管的就是我的”,一系列思想都不可能是社会主义要求的内容,却都打着社会主义的幌子,误导了人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社会主义的计划经济建立在计划能力基础上,有多大计划能力你就计划多少,没有计划的干脆就别计划,别不懂装懂,盲目计划。但是许多干部为了维护个人利益,个人尊严,自己没有能力计划也不允许别人计划,也不允许市场调控。这些领导干部计划的不是实现社会利益的最大化,最大程度的发展生产力,而是在计划中谋取个人或小团体利益的最大化。这样的计划经济早已脱离了社会主义计划的两个前提:集体主义和计划能力。四、俄罗斯的西方化1991年苏联解体,俄罗斯全盘接受西方国家推荐的药方,采取“休克疗法”,全面推行价格自由化和私有化。俄罗斯政府给每个公民发放了面值10000卢布的“私有化证券”,在商品严重短缺和生产急剧萎缩的情况下开放了价格。随后,俄罗斯出现了恶性通货膨胀,当年的通货膨胀率达2500%,到1995年,物价增长近一万倍,普通老百姓手中的凭证几乎在一夜之间变成了一堆废纸,而原来的管理者们则因为掌握大量实际资产,财富激增,完成了由原来官僚所有制到个人所有制的转变,全国一半以上的财富控制在别列佐夫斯基、波塔宁、古辛斯基、霍多尔科夫斯基、阿文、弗里德曼和斯摩棱斯基七个经济寡头所操纵的六大财团手中。俄罗斯整个九十年代的政策说穿了就是制造混乱,使高级干部迅速凝聚个人资产的政策,据统计,俄罗斯70%的富翁都是前苏联的高级干部。与此相对应,官僚所有制下的按权分配演变成了按资分配。计划经济在一夜之间演变成了市场经济。在集体主义外衣下的个人主义可以公开亮相了,不用掩饰什么了。多党制建立了,三权分立建立了,金钱政治回来了。叶利钦时期,经济寡头们经常对俄罗斯的内政外交指手画脚,甚至将自己的亲信安插到政府的各个部门。莫斯科曾流传着这样一个政治笑话:“别列佐夫斯基在俄罗斯政府和总统办公厅开了个职业介绍所,谁要想进入俄罗斯政府当副总理、部长或到总统府当官,必须经过别列佐夫斯基的职业介绍所同意才行。”美国《福布斯》杂志称别列佐夫斯基是“克里姆林宫的教父”。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国力迅速下降,1990年至1998年,俄罗斯的经济下降百分之五十左右。苏联解体前的苏联GDP约为17652亿美元,俄罗斯占其中的10150亿美元,同期的美国约58033亿美元,到了1998年,俄罗斯的国民生产总值只有3500亿美元,1999年更下降为1700亿美元,经过几年的恢复,2003年俄罗斯GDP也只有4652亿美元,而同期的美国达到108572亿美元,俄罗斯的国民生产总值还不如美国的军费多,不如韩国多,不如墨西哥多,成了经济上的二流国家。由原来与美国相对抗的超级大国变成了一个二流国家,真是可悲可叹。五、认识到了个人主义对社会主义的威胁。在他看来,建立了社会主义社会,实行了“一大二公三高四纯”的所有制模式后,思想上必须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集体主义思想(他对按劳分配采取比较排斥的态度,认为这是个人主义的重要表现)。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从个人利益角度出发,而不是从集体利益出发来处理问题,生产没有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生产能力得不到充分发挥。一些领导干部(刘少奇、邓小平为代表)从这个现实出发,提出了一系承认个人物质利益,允许个体私营经济、市场适当存在发展的政策,对此,痛心疾首,逐步形成了的观点:一大批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反革命的修正主义分子,已经混进党、政府、军队、文化领域,相当多单位的领导权已经不在马克思主义者和人民群众手里。过去的各种斗争都不能解决问题,只有实行,公开地、全面地、自下而上地发动广大群众来揭发上述黑暗面,通过批评与自我批评,才能把走资派篡夺的权力重新夺回来。认为,通过群众运动的方式,狠批私字一闪念,斗资批修,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等多种解决方式,可以树立起人民群众的大公无私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有了这种精神,我们就能充分发挥公有制的优势,更大的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也就是“抓革命、促生产”;有了这种精神,我们就能保证政权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性质。没有认识到,个人主义是现实生产力的必然产物,不能强行消灭,在他看来,思想政治工作无所不能,能改变人们在现实生产力基础上的选择。设想的时期的社会模式大致如下:在所有制上实行一大二公三高四纯的所有制模式。在社会资源配置上采取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在分配模式上采取平均主义的分配模式。在思想上采取集体主义,为了保证集体主义,提出了狠批私字一闪念的方式。在政治上搞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搞群众运动式的社会主义民主。受到的扭曲的主要包括:在个人崇拜前提下实行社会主义民主,搞“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一方面个人神化、个人专政、领导终身制、任命制等带有明显封建色彩的制度占统治地位;思想上多数人仍然没有摆脱个人主义,劳动者的积极性没能充分调动;平均分配也受到了按权分配的影响,但不很严重;计划经济由于没有计划能力的支撑,很大程度上属于盲目计划,反而造成人力、设备、资源的大量浪费;一大二公三高四纯的所有制模式在个人主义的影响下变成了都管都不管的所有制,无人代表的公有制还不如私有制更能调动生产力发展的积极性。社会主义制度在现实的扭曲下已经不成样子。由于没有尊重生产力的决定作用,背离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最终变成了政治闹剧,演出了一出出人间悲剧,加上从58年开始的一次左倾运动,共耽误了中国二十多年的发展。六、中国的改革开放十一届三中会会以后,我国进入了全面改革开放的新阶段,我们党决定把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中来,决定改变与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社会主义模式,这种新的模式在建设过程中又不可避免的受到了制约和扭曲。在所有制上,我们逐渐抛弃了那种一大二公三高四纯的模式,逐渐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模式,在这个演变过程中,强调的是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充分发挥非公经济的作用,同时大力进行公有企业改革,激发公有企业活力;在社会资源配置模式上,逐渐放弃盲目计划,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把自己管不了管不好的放出来,同时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在分配模式上,强调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模式并存,权力在分配中的作用不容忽视,按权分配广泛存在,形势比较严峻(吃喝风盛行,公款旅游盛行,等等);在思想上,承认物质利益在调动积极性上的重要作用,强调个人、集体、国家利益相互协调,在集体主义外衣下,个人主义广泛存在,在各个层次占有重要地位;中的群众运动式的大民主被取消了,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被禁止了,个人崇拜被禁止了,领导职务终身制基本消除了,在农村等基层单位,直选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是人民群众对干部的选举权、罢免权仍然非常有限,干部命运掌握在少数人手里,对上负责对下不负责的现象普遍存在,人大的选举罢免仍然是形式上的,家长制作风依然严重。在这种情况下,与私有制并存的公有制受到了来自于权力和个人主义的扭曲,仍然带有明显的官僚所有制的特点。据报道仅机关的车费、招待费和出国培训考察费,全国已分别达到3000亿、2000亿和2500亿元,其中主要是被各级领导干部消费了。由此可见,我们离真正的社会主义还有相当长的距离,很多东西都是形具而实不至,还仅仅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脱离实际的假大空反而使很多人丧失了对社会主义的信心。虽然问题很多,但是,成绩仍然是主要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生产力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我们正在民族复兴的道路上迅速前行。1978年中国刚刚改革开放的时候,GDP总值是3624亿元,2004年达到136515亿元,进出口总额1978年为206亿美元,2004年达到11547亿美元。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此发展下去,我们可能在30到50年的时间内在GDP总额上超过美国,再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在整体经济水平和人均生活水平上达到发达国家水平,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将在100年左右的时间里完成资本主义国家几百年的历程。这些数据充分说明我国当前的制度从整体上从方向上是正确的,与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的。我们的问题还很多,但是,我们不能改变我们的基本制度,不能改变我们改革开放的基本方针,不能改变四个基本原则,我们无法改变非公经济与现阶段生产力的相适应,无法改变按资分配对调动人们积极性的重要作用,无法消灭当前生产力条件下的个人主义,更不能改变我们的工作中心。我们可以反对官僚的腐败,可以反对个人主义,反对按权分配,反对官僚所有制,反对盲目计划,反对纯粹的市场调节,反对家长制作风,但绝不能破坏已经形成的社会稳定发展的机制,不能破坏稳定发展的势头,否则,只能是亲者痛,仇者快。任何阻碍我国民族复兴的行动都是我们要坚决反对的。七、当代美欧的社会发展模式1929年,欧美各国暴发了经济危机,危机持续了四年之久,造成的损失约2500亿美元,比一战的总损失还要多800多亿美元,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工业水平下降40%,倒退了30年,其中美国工业生产下降了55.6%,德国下降了40.6%,法国下降了36.2%,日本下降了32.9%,英国下降了23.8%。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失业工人超过3000万人,其中美国失业1320万人,占劳动人数的1/4,德国失业700多万人,接近全国工人的半数。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贸易总额只有242亿美元,比1929年下降2/3。很多商品,特别是农产品,价格猛跌,商品大量积压,人民却无力购买,而垄断资本主义家为了保持商品价格,维持他们的利润,不惜大量销毁商品。经济危机引起了资本主义世界的政治危机,失业工人纷纷举行游行示威,在职工人开展罢工,反对资本家,反对政府,要防效苏联,发动革命。空前深刻和空前剧烈的经济危机,使人们认识到必需从根本上改变原有的资本主义模式,资产阶级政府如坐针毡,竭力寻找出路。在这种背景下,罗斯福开始了对资本主义的改造。罗斯福新政是资本主义国家对原有的社会发展模式做出的重大调整,在不触动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前提下,一是运用国家机器干预社会生产,缓解经济危机造成的破坏,如:建立国家银行,发展公共事业,一定程度的实行国家计划;二是对国民收入进行再分配,缓和阶级矛盾,征收高额的所得税、遗产税,建立社会福利保障体制。这些政策,在恩格斯所写的《共产主义原理》中已经指明,二战以后,西方各国普遍借鉴了美国经验,多数地方大同小异。从所有制上看,在不触动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基础上,从国家计划的角度出发,建立了一批国有企业和国家控制的企业,在西欧国家,在经过几次国有化浪潮后的70年代,国家投资达到社会总投资额的30%左右,国有企业总产值约占国民生产总值10%左右,经过80年代后的私有化,国有企业的投资和产值的比重又有明显下降。从社会资源的配置上看,从原来的绝对市场调节,演变为国家调控下的市场经济,实行国家资本主义,在维护私有制的前提下,克服经济的无政府状态。从分配体制上看,原来单纯的按资分配,演变成了以按资分配为主体,二次分配(所得税、遗产税和社会福利保障体制)和三次分配(社会捐款)为补充的分配体制。从思想观念上看,由原来赤裸裸的损人利己的个人主义,逐渐演变成带有公益色彩的个人主义,强调“主观为自己,客观为他人”,强调不损害他人利益,出现了大量的公益组织和公益思想。在政治上来看,金钱政治特征有所淡化,财富多少对选举人和被选举人资格的限制废除,性别歧视废除,民族歧视也逐渐弱化。福利国家政府社会保障支出占GDP的比例(1960-1980)单位:%年份瑞典荷兰前西德英国加拿大新西兰瑞士美国澳大利亚日本
196010.811.718.11029.118.44.97.37.44.1
196513.217.119.011.79.09.66.87.97.65.5
197016.722.519.513.211.89.28.510.47.45.7
197521.229.627.115.615.411.813.614.512.79.3
198025.928.325.716.415.015.214.515.012.811.9
诠释农村社会保障模式
摘要:本文从农村社会保障模式入手,对农村社会保障模式的现状、困境-9弊端、问题产生的原因、社会保障模武的改革与发展、社会保障模式构建中政府责任与角色进行了总结和综述,并且指出了笔者认为的现有研究中的某些不足之处。
关键词:农村社会保障;模式;文献综述
随着现代化的逐步推进,社会转型与体制转轨的深入,我国城市化进程逐步加快,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人口特征、家庭功能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在效率优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价值观的导向之下,在经济取得飞速发展的同时我国的社会建设严重滞后,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国民面临的风险越来越多、越来越大。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在整体落后的情况下,城乡之间又存在着很大的不平衡,农村社会保障不管是在覆盖范围还是在保障水平方面都与城市社会保障存在着很大的差距。这不仅体现在政策实践之中,在社会保障理论研究上也表现突出。
一、农村社会保障模式的现状
大多学者认为,我国农村社会保障是在城乡二元结构背景下,以土地保障和家庭保障为主体的制度模式,政府在此承担着很有限的责任;保障模式以社会救助、农村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社会优抚、社会福利为主要内容。江瑞平认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基础,它在保障广大农民的基本生活,稳定农村并促进其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吴美满(2003)认为受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现阶段的社会保障基本模式是以农民家庭自筹保障为主、国家保障和集体保障为辅,首先把重点放在社会救助和福利服务的层面上,主要是救灾救济、养老保险和优抚安置、社会福利服务。刘振杰(2005)认为在城乡二元体制之下,农村通过和集体化,实行家庭与集体相结合并以家庭保障为主的社会保障制度与体系。夏明会、宋光辉(2010)认为我国农村社会保障模式是在分类分层管理思想的指导下基于城乡二元结构来设计的。吴云勇、马会(2007)认为1978年以前,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主要是家庭保障和集体保障,1978年以后,集体保障丧失而蜕变为单一的家庭保障模式张术环(2009)认为自1953年以来我国农村社会保障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1953-1978年,建立起了“集体土地产权+集体”计划经济特征的农村社会保障模式;1978年以后,建立起“集体所有权家庭承包权+家庭”准市场化的农村社会保障模式。李斌宁(2009)认为我国农村社会保障现阶段的主要内容包括社会救助,以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为主的社会保险,社会优抚和社会福利。’
二、困境与弊端
社会福利政策模式研究论文
一、社会福利及其价值基础──有关社会福利理论与社会政策讨论的核心议题
社会福利与其价值基础的关系是欧美福利理论与社会政策争论的核心议题。长期以来,人们主要关注福利制度的资源基础、政策设计、组织结构与政策影响,但关于福利制度、政策模式及其文化价值基础的探讨却不多。
这种状况在“福利国家”日趋成熟和社会政策争论日趋“政治化”的背景下发生了根本转变。随着1970年代“福利国家财政危机”的出现和新右派上台执政,意识形态、价值理念和社会认知议题受到各界前所未有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这些议题也成为福利理论、政策争论的中心,成为政治学、社会学理论和知识社会学探讨的主题。
1971年英国著名学者平克的《社会理论与社会政策》一书首次从历史角度分析了意识形态和规范理论对社会政策的影响[1].1972年,英国的权威性社会政策杂志设置了“社会政策中的价值”专栏,揭开了社会价值与社会福利关系的大辩论之序幕。英国的社会政策大师马歇尔率先发表了“福利─资本主义的价值问题”。他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性质已发生根本性转变,现在的资本主义社会实际上变成了“民主─福利─资本主义”,民主、福利已经成为资本主义体制的价值基础[2].同年,两位英国著名学者发表了“社会价值、社会阶级与社会政策”一文,从社会价值、阶级冲突与社会秩序的角度,明确地提出了阶级利益冲突和统治阶级价值观念在福利政策形成中所扮演的举足轻重角色的观点[3].
这些文章和讨论标志着对欧美国家影响深远的“福利的意识形态大战突然爆发”。权力、权威与合法性的价值基础及其工具性角色,意识形态、价值冲突与社会福利研究的关系等热点议题,成了社会政策、政治学、经济学、心理学和知识社会学探讨的理论主题。意识形态和社会价值观成了最时髦的概念。
社会价值与社会福利的相互关系这一议题的核心地位是由多种原因决定的,因为它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政策意义与理论意义。社会福利与社会政策研究涉及诸多本质上充满争议的基本概念,如需要、权利、社区、民主、自由、平等和公正等[4].这些概念既构成福利政策的价值基础,又决定政策目标、资源分配原则、服务对象和组织体系等关键性制度安排和政策模式。所以,意识形态和社会价值研究已成为理解福利制度特征的思想基础,也是分析福利政策模式的最佳视角。更为重要的是,社会福利制度、理论与政策演变的脉络,也就是意识形态和社会价值变迁的过程。
- 上一篇:社会民主主义价值观范文
- 下一篇:社会评价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