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矛盾范文10篇
时间:2024-03-11 19:48:20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社会矛盾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社会矛盾转型思考
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下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的关键。****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以及“十一五”发展规划,也把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作为****年和“十一五”时期整个改革的重点之一。为什么现在要着力推进政府管理体制改革?
从中共“八大”到“十六大”,我们一再强调,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是社会的主要矛盾。今天,这一主要矛盾本质上并未发生改变。有的国家认为中国现在已经不是一个发展中的国家了。但从实际情况来看,第一,我国仍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按照世界银行和国际贫困人口标准,我国目前贫困人口的数量还相当大,人均GDP还排在世界1**位左右;第二,我国的经济发展相当不平衡。比如说,我国东西部的差距逐步拉大,城乡差距还相当突出;第三,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城乡发展相当不平衡。总体来说,我国农村,尤其是中西部农村地区,仍然处于相对比较贫困的状态,农民仍然是我国弱势群体的主要组成部分。综合多方面情况来看,我国仍然是一个经济发展严重不平衡、生产力发展相对比较落后的发展中大国,经济不发达仍然是一个突出矛盾,我们仍需着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我国的主要矛盾目前已经不是经济发展的矛盾,我对此不大赞成。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仍然是中国长时期的主要任务,对此,我们应当有清醒的判断。
但也应看到,社会矛盾的阶段性表现形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们需要研究社会矛盾的变化与政府转型有哪些内在联系。
一、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与政府转型
大家知道,中央一再强调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即要从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过去的28年,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但实践中还存在单纯追求GDP增长的倾向。并且,单纯追求GDP增长所带来的问题越来越多,越来越突出。
1.我国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社会矛盾化解研究论文
摘要:现阶段,中国社会矛盾具有频发性、多样性、复杂性、阶段性特征。正确处理这些矛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与迫切任务。由于社会矛盾的多变性、事物内部条件的不确定性,客观上增加了矛盾的处理难度,我们要有经常地、不间断地处理矛盾的思想准备,要有足够的耐心。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论述了化解现阶段中国社会矛盾的三种辩证方法。
关键词:社会矛盾;辩证方法;社会和谐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指出:“目前,中国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但是,也存在不少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我们要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居安思危,深刻认识中国发展的防治性特征,科学分析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及其产生的不和谐因素,更加积极主动地正视矛盾、化解矛盾,最大限度的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的减少不和谐因素,不断促进社会和谐。”[1]为贯彻落实这一精神,我们必须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方法,正确分析和恰当处理各类社会矛盾。
一、化解不同条件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坚持“多样论”
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是普遍的、绝对的,但具体矛盾的解决方式,则因矛盾的性质和解决矛盾的具体条件的不同而不同。客观世界是一个错综复杂的多种矛盾的统一体,矛盾的复杂、多样,规定了矛盾解决的形式和矛盾斗争的结果是多种多样的。“当着我们研究矛盾的普遍性和斗争性的时候,要注意矛盾的各种不同的斗争形式的区别。否则就要犯错误。”[2]当前,中国社会利益关系、社会价值观、社会结构具有多样性、复杂性特征,更加需要我们坚持从解决矛盾的实际出发,针对不同矛盾采取不同的解决方法。
借助社会力量,解决某些社会矛盾。从城乡基层到党政机关党政负责人的选配,应在民主选举的基础上再由组织任命,以缓解群众反映强烈的“少数人任命少数人,被任命人只对上级负责”的干群矛盾。在公路、机场、桥梁、楼舍等重大项目建设上,可采取听证会的方式,公开项目的所有信息,让项目设计方、投标方、发标方、代表方、媒体方、纪检方共同参加听证,以减少领导干部腐败的机会,缓解腐败现象有增无减的矛盾。对于许多利益纠纷与矛盾,可以采取调解方式,使双方或多方当事人达成调解协议,尽力取得矛盾各方当事人基本满意的处理结果。
社会矛盾的变化与政府转型
*年,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下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的关键。*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以及“十一五”发展规划,也把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作为*年和“十一五”时期整个改革的重点之一。为什么现在要着力推进政府管理体制改革?
从中共“八大”到“十六大”,我们一再强调,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是社会的主要矛盾。今天,这一主要矛盾本质上并未发生改变。有的国家认为中国现在已经不是一个发展中的国家了。但从实际情况来看,第一,我国仍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按照世界银行和国际贫困人口标准,我国目前贫困人口的数量还相当大,人均GDP还排在世界100位左右;第二,我国的经济发展相当不平衡。比如说,我国东西部的差距逐步拉大,城乡差距还相当突出;第三,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城乡发展相当不平衡。总体来说,我国农村,尤其是中西部农村地区,仍然处于相对比较贫困的状态,农民仍然是我国弱势群体的主要组成部分。综合多方面情况来看,我国仍然是一个经济发展严重不平衡、生产力发展相对比较落后的发展中大国,经济不发达仍然是一个突出矛盾,我们仍需着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我国的主要矛盾目前已经不是经济发展的矛盾,我对此不大赞成。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仍然是中国长时期的主要任务,对此,我们应当有清醒的判断。
但也应看到,社会矛盾的阶段性表现形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们需要研究社会矛盾的变化与政府转型有哪些内在联系。
一、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与政府转型
大家知道,中央一再强调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即要从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过去的28年,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但实践中还存在单纯追求GDP增长的倾向。并且,单纯追求GDP增长所带来的问题越来越多,越来越突出。
1.我国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化解社会矛盾 促进社会和谐
一
打击预防犯罪、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是政法机关义不容辞的重大政治责任。
化解社会矛盾是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保证。社会和谐是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社会矛盾化解不了,社会就难以稳定,发展就无从谈起。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空前的社会变革,在给我国发展进步带来巨大活力的同时,也带来这样那样的矛盾和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更加重视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更加重视妥善处理各种社会矛盾。否则,就会因矛盾的积累甚至激化,影响和干扰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努力化解社会矛盾,最大限度地减少一切消极因素,最大限度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既是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必然要求,也是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重要保障。
化解社会矛盾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基础。在新的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凸显、刑事案件高发、对敌斗争复杂,这三个方面的因素将相互交织、相互作用,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主要因素。人民内部矛盾化解好了,和谐稳定就有了坚实的群众基础和社会基础,犯罪分子和敌对势力就没有可乘之机。只有积极化解社会矛盾,我们在维护稳定工作中才能赢得广大群众的支持和认同,才能牢牢掌握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主动权。
化解社会矛盾是对党的执政能力的重大考验。当前的一些社会矛盾,表面上看是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冲突,但最终往往会发展演化到群众对党和政府公平协调利益关系的诉求上来。我国社会不可能没有矛盾,关键看如何对待和处理矛盾。处理得当,社会矛盾就会成为我们党改进工作、提高执政能力、巩固执政地位的契机和动力;处理不当,社会矛盾就会成为损害党群关系和干群关系、削弱党执政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的缺口,甚至造成群众与党和政府的对立。
二
乡镇社会矛盾排查化解调研报告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我镇社会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的做法与成绩;我镇存在的主要社会矛盾纠纷及其成因;建立化解我镇社会矛盾纠纷长效机制的途径进行讲述。其中,主要包括:领导重视,抓建设统一了思想认识、建立机制,抓落实社会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是关系到我国社会稳定全局的系统工程,必须建立科学有效的社会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我镇存在的主要社会矛盾纠纷、我镇社会矛盾纠纷的成因分析、建立健全强有力的化解矛盾的组织领导机制,形成合理的组织体系、大力发展经济,构建合理的利益关系协调机制、进一步健全群众利益诉求表达机制、建立和推行大调解格局,完善社会矛盾纠纷排查调处责任机制等,具体材料请详见:
xx镇地处科右前旗政府南,东、西与乌兰浩特市、吉林省洮南市接壤,这里交通便利,通讯快捷。总面积220.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8.24万亩,全镇辖15个行政村,31个自然屯,总人口2.1万,是一个蒙、汉、回、满等多民族聚集镇。我镇的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在镇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全镇15个行政村都成立了调委会有专兼职调解员83人,特别是2009年各村又成立了综治维稳工作站进一步规范了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在此基础上,xx镇综治办形成了这个调研报告。
一、我镇社会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的做法与成绩
近几年来,我镇党委、政府及各村能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以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为指引,坚持“一手促发展,一手保稳定”,以解决民生问题为根本,以化解社会矛盾纠纷为主线,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确保了我镇社会总体上的持续稳定。
(一)领导重视,抓建设统一了思想认识。思想认识是一切工作的基础和力量之源,也是社会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的思想保障。镇党委、政府始终把矛盾纠纷化解工作摆到突出的位置,当做关系党的事业兴衰的大事来抓,从抓什么到怎么抓,我们不断创新工作思路,从长规工作到长效机制,我们构筑起新型防控体系。20xx年初在总结20xx年工作中,我们发现全年共调解纠纷100余起,这项工作不仅牵扯了镇党委、政府很大的精力,同时也影响了全镇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大局。基于以上认识,镇党委、政府在总结以往工作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这几年矛盾纠纷涉及到的部门,率先提出了整合治安资源,建立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中心这一工作思路,着力打造安全的治安环境、交通环境、发展环境和人居环境。按照这一工作思路,结合xx镇的实际情况,我们将维稳办、综治办、信访办、司法所、经管站等部门纳入调处中心,让他们直接介入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在这一工作模式探索中,我们随前旗政法委赴外地考查综治维稳工作,通过学习,我们的工作思路逐渐清晰了,在借鉴外地经验的基础上,在旗政法委的指导下,我们在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中心的基础上,建立了大调解格局的综治维稳工作中心,形成了以部门力量的整合、资源共享、镇村联动、携手调处为主的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新模式。
综治维稳工作中心建立后,村级化解不了的矛盾在一楼信访接待室就能得到工作人员的接待,根据来访群众反映的问题归属,由职能部门接待处理,避免了以往来访群众直接上楼找领导的现象。既方便了群众,又使领导从处理接访中腾出时间,集中精力谋发展,一心一意搞建设。
以机制创新化解社会矛盾
内容提要
近年来,广东省佛山市在实践中不断创新,积极探索化解社会矛盾的机制,为深化改革和加快发展营造了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佛山市的实践启示我们:正确认识和把握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出现的社会矛盾,是做好化解社会矛盾工作的前提;广泛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建立社会矛盾调处机制,是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防止矛盾激化、保持社会稳定的基础;妥善处理各种利益关系,切实解决好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问题,是化解社会矛盾、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
化解社会矛盾,构建和谐社会,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也是一个重大的现实课题。近年来,广东省佛山市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建设富裕和谐佛山为目标,把维护群众利益贯穿于党委和政府各项工作的始终,在实践中大胆创新,积极探索化解社会矛盾的有效机制,为深化改革和加快发展营造了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正确认识社会矛盾把握化解社会矛盾的主动权
佛山市地处珠江三角洲地区,毗邻港澳,经济社会转型较早,各种社会矛盾也显露得较早。在解决社会矛盾的过程中,佛山市把正确认识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出现的社会矛盾作为做好化解社会矛盾工作的前提,引导广大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正确分析和认识现阶段的社会矛盾,牢牢把握化解社会矛盾的主动权。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佛山市委、市政府从解决思想认识问题入手,引导各级干部坚决克服“只要经济发展了,就可以‘一俊遮百丑’”的片面认识,树立积极做好社会矛盾化解工作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意识;坚决克服“解决矛盾纠纷的事情有政法部门抓,与己无关”的片面认识,树立积极解决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的政治意识和大局意识。同时,就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组织开展专题调研,全面了解和准确把握实际情况,分析社会矛盾产生的根源和表现出的特点,为探索化解社会矛盾的有效途径奠定基础。
浅议听证在社会矛盾治理中的具体运用
本文所指听证是指县、镇“大调解”工作机构设立的听证委员会在重大社会矛盾纠纷处理过程中,以听证会的方式,依据法律、法规和政策听取矛盾问题主体陈述、申辩和进行质证的程序。探索和引入听证制度运用于社会矛盾纠纷预防治理中的目的是为了:保障让矛盾纠纷主体双方平等对话、从而进一步澄清事实、明辨是非,便于重大社会矛盾纠纷公平、公开、公正地处理,进一步规范矛盾纠纷主体一方的上访行为和监督职能部门处理问题的过程,最后把矛盾化解在基层,切实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稳定。本文所称社会矛盾纠纷听证机制已不再是原来严格意义上的听证,而是内容有所扩展了的听证,是在原来严格听证制度的基础上,引用它的基本精神、借鉴它的程序上的做法和规定,与社会矛盾纠纷治理工作结合起来,运用于维稳工作上的积极探索,其作用在于丰富社会矛盾纠纷解决机制,以利于解决因为遇重大矛盾纠纷未处理、或对处理结果不服而引发的上访、缠防问题,最终起到积极化解重大矛盾纠纷、维护稳定的良好效果。
一、借鉴和引入听证制度运用于社会矛盾纠纷治理中的原因分析
确立社会矛盾纠纷听证制度,主要是为了及时解决我们在社会矛盾纠纷处理过程中遇到的一些突出问题。一是我县开发和建设速度的加快,由此引发的广大农村和城区的社会矛盾纠纷不断增多,传统的矛盾调处手段在纠纷治理中日显艰难;二是新的矛盾呈现出多样化、群体化、复杂化、易激化、易上访的特点,给矛盾预防化解工作带来相当大的难度,不少矛盾纠纷久调不决,严重影响了社会稳定;三是矛盾纠纷处理缺乏透明度,不便于群众认识和了解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造成即便是正确的处理意见也不能得到群众的理解、支持和接受,部分群众仍不断地上访、申诉;四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官僚主义和腐败现象严重影响了干群关系,加上矛盾处理的公开性不够,造成了群众对政府部门处理问题的公正性产生怀疑;五是“听证于民”的理念正在深入人心,广大群众在社会矛盾问题的处理过程中,其要求听证的愿望越来越强烈。引进听证制度的一些基本规定和做法,就是为了寻找、探索上述社会矛盾纠纷预防化解工作的新途径,及时解决在经济发展中遇到的影响稳定的突出问题,增强“大调解”预防化解社会矛盾的手段。
二、探索推行社会矛盾纠纷听证在矛盾纠纷治理中的优势
1、听证能保障矛盾纠纷主体一方平等地行使陈述、申辩、质证的权利,避免“暗箱操作”,损害群众利益现象的发生;
2、听证能促进纠纷事实的查明、证据的获取,有助于准确地适用法律,对矛盾纠纷主体一方的错误认识和观点进行澄清并社会评价;
公诉职能化解社会矛盾调查报告
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首要任务。公诉是我国检察机关核心的标志性职能之一,是检察机关的窗口和形象,承担着指控犯罪、维护公平正义的重要职责。充分履行公诉职能,可以有效化解社会矛盾。相反,公诉职能履行不到位,还可能会导致新的社会矛盾的产生。比如赵作海、佘祥林这类冤假错案的出现,就不是在化解社会矛盾,而是在形成或者在某一个局部造成了新的社会矛盾。因此,如何充分有效地履行公诉职能化解社会矛盾是当前检察机关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贯彻宽严相济,全力消除矛盾。宽严相济是我国一项基本刑事政策,是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举措之一。宽严相济是指对刑事犯罪区别对待,做到既要有力打击和震慑犯罪,维护法制的严肃性,又要尽可能减少社会对抗,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实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当前,社会转型期刑事犯罪高发,公诉部门更要严把事实关、证据关和法律关,严厉惩处各类涉黑涉恶犯罪,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努力营造一个安定祥和的社会环境。宽严相济中,宽是基础和前提,其更加强调人权保障的价值取向,更有利于减少社会对抗,避免矛盾激化,从源头上遏制矛盾的产生。贯彻宽严相济,一是要充分发挥不起诉制度对犯罪的预防、改造、震慑之功能,进一步扩大不起诉的范围,严格依法掌握起诉条件,充分考虑起诉的必要性,可诉可不诉的不诉。二是要对轻微刑事犯罪实行轻缓刑事政策。这类犯罪本身对社会关系破坏不严重,对这类犯罪从宽处理,有利于社会关系的修复,有利于真正做到“案结事了”。
二、完善办案机制,切实化解矛盾。规范办案行为,完善办案机制,将整个办案活动导入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可以有效确保公诉办案综合效果,从而实现以立足公诉职能为基点,以化解社会矛盾为主线,通过创新办案机制和措施,提升执法办案效果,努力构建社会和谐的新型公诉模式。一是要转变办案理念,规范办案行为。执法办案要充分考虑社会需求,坚决摒弃机械执法、简单办案的观念和陋习,注重公诉理念的与时俱进,按照高检院“理性、平和、文明、规范”的执法要求,以理性的思维对待社会矛盾,以平和的态度解决群众诉求,以文明的方式执法,以规范的行为办案,通过践行执法新理念,将执法办案和化解矛盾、参与社会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二是要构建质量管理机制,提高公诉公信力。案件质量是公诉的生命线,是法律权威和司法公正最直观的体现,是消除不稳定因素、切实化解矛盾的底线。构建和完善案件质量管理机制就是要在检察机关内部建立起对案件质量实施制度化、标准化、动态化的监控和管理体系,树立起以“实体公正、程序合法、监督到位、办理及时、效果良好”为内涵的案件质量观,努力追求办案法律、政治和社会等综合效果的提升。三是要建立风险评估机制,提高矛盾化解的主动性。风险评估机制有利于及时发现、掌握、评判公诉容易引发社会矛盾问题的关键环节和因素,以便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做到早发现、早疏导、早化解,主动作为,开展矛盾预防和瓦解工作。
三、重视延伸职能,积极调和矛盾。执法办案不能仅仅满足于对案件依法作出法律处理,而是要向修复社会关系、预防和减少犯罪、防范办案次生矛盾等延伸,促进源头性、根本性、基础性问题的解决。一是要加强诉讼监督,促进廉洁执法。在狠抓自身公正廉洁执法的同时,加强与各部门的配合协调,力争在监督执法不严、司法不公和司法腐败上取得新成效。公诉更要切实加强对有罪不究、以罚代刑、有罪判无罪、重罪轻判、轻罪重判等问题的监督和纠正,并深挖背后的司法腐败,推动法律监督工作由软变硬,提升整个司法环境的廉洁度。二是要推行释法说理,做到阳光公诉。在公诉工作中通过解释法理、说清事理、讲明道理,使案件的当事人得以充分理解法律,使案件的办理置于社会各界的监督之下,增强公诉透明度,提高公诉公信力。三是要推进刑事和解,倡导恢复性司法。刑事和解是指在犯罪行为发生后,加害人与被害人直接协商,加害人以认罪、道歉、赔偿等形式与被害人达成和解的一种司法制度。它能够使加害人体会到犯罪给被害人造成的精神痛苦和物质损失,认识到自己行为的危害性,改过自新、回归社会;同时,使被害人感受到加害人的悔悟和愧疚之意,经济受到补偿的同时心灵得到抚慰,帮助其有效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四、延伸公诉触角,全面预防矛盾。最有效化解矛盾的方法就是力求将矛盾消除在萌芽状态,有效地避免矛盾的扩大和发生。传统公诉工作的对象都是已发生的矛盾。新时期、新形势要求我们转变这一观念,积极拓宽公诉触角,充分发挥公诉的社会管理职能,在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参与社会综合治理上有所作为。一是要以检察建议的形式帮助有关单位建章立制、加强管理。以办案中发现的问题为切入点,牢固树立社会管理责无旁贷的意识,加强对犯案情况、案发原因、犯罪规律的调研分析,善于发现突出治安问题和治安混乱地区的症结所在,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开展矛盾纠纷和治安隐患的排查治理工作,推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建设。二是健全司法救助体系。司法救助是一项社会工程,也是一个协作体系,单凭任何一个部门或单位都无法完成。公诉部门要积极参与司法救助体系的建立健全,围绕在办案中化解社会矛盾的要求,与有关部门紧密联系,积极探索建立经济救助、心理救助、安康救助、监护救助等多样化司法救助体系,努力实现当事人“法度之外,情理之中”的合理诉求,实实在在把群众困难解决到位,切切实实把矛盾化解于无形。
促进社会矛盾化解哲学考究
正确认识社会矛盾,有效处理解决矛盾是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也是对新时期各级领导干部执政能力的考量。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随着社会转型,体制转执、机制转换和利益格局的不断调整,利益主体多样化和价值取向多样化日益凸现,信息纷繁复杂,人们思想活动呈现多变性和反复性,由此构成社会矛盾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甚至由此引发一些群体性事件,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解决好这些问题,如何把握社会矛盾的规律特点,分析社会矛盾产生的原因,运用好化解社会矛盾的方式方法,从而取得最佳的社会效果,是各级领导干部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要准确把握当前社会矛盾纠纷的特点
一是社会矛盾纠纷主体及类型呈现多元性。由过去的公民与公民之间的一般矛盾纠纷,发展为公民与法人之间的矛盾纠纷,矛盾纠纷主体呈现出多元化特征。同时矛盾纠纷的类型也由过去单一的民事纠纷发展为民事纠纷、经济纠纷、行政纠纷并存的多种形式。
二是社会矛盾纠纷内容呈现复杂性。由于各类经济组织实现经济利益渠道的曲折性和有关行政组织的行政行为和办事行为的随意性,致使公民与法人之间、公民与其他社会组织之间的矛盾纠纷大量涌现,矛盾纠纷的性质也由一般性民间纠纷转变为复杂、疑难性社会矛盾纠纷,由此而引起的上访事件不断上升。
三是社会矛盾纠纷规模呈现群体性。在农村,由于农村改革中历史遗留问题及部分基层行政组织不依法办事引发的土地承包、粮食直补、农民负担、非法集资及乱收费等纠纷,使众多农民成了纠纷当事人;在城市,因国企改革职工下岗、劳动争议、特困低保、征地拆迁、物业管理、环境保护等民生问题引起的矛盾纠纷,使众多下岗职工和特困群体成了纠纷当事人。现阶段,有组织的集体上访事件不断增多,而且参与人员成分复杂,几乎涉及社会各个阶层。
四是当事人要求解决矛盾纠纷的方式呈现极端性。许多矛盾纠纷看似平常,但激化时间快,过程短,往往一触即发,转化成刑事案件;有的矛盾长期聚集,突然暴发,酿成凶杀残案。
和谐导向型的社会矛盾化解机制
社会矛盾化解,是关系到社会建设大局的宏观工程,化解社会矛盾应当服务于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矛盾化解不仅仅是一种纠纷解决的善后和救济性措施,同时也是建设社会和谐的主动性行为。社会矛盾的化解机构是和谐社会的保障力量,同时,也是和谐社会的建设力量。
和谐社会的建设,是一个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的过程,这已经成为我们的共识。“发展和稳定”一直是评价各级政府绩效的两个重要指标。目前,各级政府和部门一手抓稳定,一手促发展。在维护地方稳定工作上,各级政府分配了大量时间、精力和金钱,占用了大量的公共资源。其实,改革和完善我们化解矛盾和解决纠纷的机制和方式,更加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当前各类社会矛盾和矛盾化解机制
当前自上而下的政府绩效评价机制,比较注重硬性和量化指标。因此,面对社会纠纷和冲突,各级政府和组织的直接反应就是解决问题,化解纠纷。在此背景下,比较常用的手法就是动用行政救济手段,给予纠纷当事人一定的经济补偿,以平息冲突。
就单个矛盾和纠纷而言,“花钱买太平”的策略可能是奏效的。但是从全局和社会纠纷演变的整个历程的角度,“花钱买太平”的策略过于简单化,其消极的治理效应不容忽视。
现代社会是一个多元的结构,社会矛盾及其表现出来的纠纷和冲突,也是纷繁复杂的。成熟与完善的纠纷化解机制,应当厘清各种矛盾性质和类型,根据不同情况采取相应的化解措施。但是,各级政府和组织忙于化解纠纷,没有时间和精力具体分析其具体的成因和机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