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综合范文10篇
时间:2024-03-11 19:30:30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社会科学综合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实行科学发展综合评价考核指标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县域经济的决策部署,推动市新一轮经济倍增计划的实施,促进市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根据《省县域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综合评价办法》要求,经市政府同意,现下达市县域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综合评价考核指标任务。
一、工作目标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调整产业结构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根本目的,通过加快固定资产投入,大力发展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促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确保市在全省县域经济科学发展综合评价中争先进位。
二、工作安排
1.建立指标体系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建构浅析论文
【论文关键词】历史唯物主义理解方法论实证方法论方法论个人主义方法论整体主义
【论文摘要】对于具体的社会科学研究具有直接指导作用的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既不同于传统社会科学方法论,也不同于作为一般哲学方法论的历史唯物主义,它是在积极扬弃传统社会科学方法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历史观(其核心是具体的社会实践观)为基础,通过融合传统社会科学方法论中人文科学方法论和自然科学方法论、方法论个人主义和方法论整体主义建构而成的。
作为总体上最为科学、最为完备的历史唯物主义哲学方法论在19世纪中期已由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而具体的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则至今尚未被系统地建构起来。尽管造成这一情况的原因很多,但长期以来人们对于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看法所存在的严重偏差无疑是主要原因。人们习惯认为,既然历史唯物主义是人类历史上研究社会历史最为科学、最为完备的方法论,那么就没有必要研究和建构所谓的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诚然,历史唯物主义是迄今以来人类认识和研究社会最为科学、最为完备的方法论,但它只是一种一般的哲学方法论,而不是具体的社会科学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作为一种具体的方法论,不同于历史唯物主义这一一般的哲学方法论,它是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社会历史观的基础上形成的,对于具体的社会科学研究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历史唯物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之问是一种一般和个别、指导和被指导的关系。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基础,它为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提供一般的方法论指导,而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是历史唯物主义在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的具体化。历史唯物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是处于不同层次的两种方法论,它们对于具体的社会科学研究都具有指导作用,但历史唯物主义对具体的社会科学研究只具有总体而间接的指导作用,而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对于具体的社会科学研究则具有直接指导作用。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是联结历史唯物主义和具体的社会科学研究的中间环节和桥梁,因而认为历史唯物主义可以取代马克思主义的具体的社会科学方法论来直接指导具体的社会科学研究的看法是偏颇的。为了进一步推动社会科学研究的发展、丰富历史唯物主义,很有必要建构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这一具体的社会科学方法论。笔者认为,建构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可从以下两个方面人手。
一、积极扬弃传统社会科学方法论的研究成果
随着作为学科意义上的社会科学在19世纪中期的正式形成,社会科学方法论的研究也系统而全面地展开。在100多年的社会科学方法论研究中,产生了大量的积极成果,主要包括以孔德、斯宾塞、迪尔凯姆、韦伯、温奇、吉登斯等为代表的众多社会科学家系统创建的两对相互对立的社会科学方法论,包括人文科学方法论(理解方法论)和自然科学方法论(实证方法论)、方法论个人主义和方法论整体主义以及对它们所做的种种有益的综合研究。就建构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而言,后一种研究的积极成果意义更大,因为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就是一种综合的社会科学方法论,而在社会科学方法论研究史上,韦伯、温奇、吉登斯等社会科学家试图将相互对立的社会科学方法论综合起来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则是建构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直接的理论前提。
中医药院校科学教学论文
一、新时期中医药院校开展人文社会科学教育的必要性
1.开展人文社会科学教育是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爱丁堡宣言”明确提出今后的医学教育不要只满足培养能够治疗某些疾病的医生,而是要把医生训练成为病人的倾听者、观察者、交流伙伴和医术精湛的医者。我国教育部在“中医学本科教育标准”中明确指出中医药院校的人文、社科及其他自然学科的学术应该高度支持中医药学科的发展,要专门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其发展。同时中医药院校要制定教学计划,开设与中医学学科相关人文社科课程,努力实现各学科交叉融合,促进中医药学科的发展。新时期背景下,民族素质、民族的创新能力正日益成为综合国力强盛的重要标志之一,极大地影响着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高等中医药院校负有向社会培养输送高级医学人才的重要职责,医学教育要打破传统思路,适应新时期下社会对医学生培养模式需求,将传统模式变革为以素质教育为重点的现代模式,培养医学生较深厚的人文素质和较强的创新能力,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2.加强人文社会科学教育是适应社会医学模式转变的需要
世界医学模式正在经历从生物学传统模式到生物-心理-社会医学的现代模式的转变。现代社会医学模式把人视为生态系统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并从生物、心理和社会的视角来考察个体的健康状况。倘若我们只是从人的自然属性来考察人生病的缘由、发展以及变化状况,就难以了解掌握病情的动态发展过程。一个优秀的医生之所以出类拔萃,不仅仅是其医德高尚、医术精湛,而且也因为其能从心理、社会、生物等视角来考察分析病人的情况,而这些高素质都需在医药院校加以培养。中医药发展的终极目标是为人类的健康提供服务,中医药学科则是涵盖了生命科学、生物科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心理学和伦理学等的综合学科,中医药院校承载着传承中医药学科技术及中医药文化的大任,所以加强中医药院校医学人才的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势在必行。
3.加强人文社会科学教育是中医药学科发展的需要
社科期刊评价特点
在学术期刊的历史发展上,我国有着不同于欧美发达国家的学术发展历史,科研规范程度、学术研究体系及体制等,整体学术体制的成熟度仍有待提升。但近几年,我国学术研究成果数量飞速增长,截至2015年6月,中国国际科技论文数量已连续6年排在世界第二位,专利水平不断提升,表明我国科学研究工作已得到较高提升。因此,对于学术期刊具有导向作用的学术期刊评价也会与西方有较大的差异,不顾中国学术发展的现状而直接引入、移植西方期刊评价将造成水土不服。学术期刊评价对学术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将影响学术发展的方方面面。首先,优秀期刊往往承载着广大读者对科学研究前沿的期待,评选的顶级期刊上刊发的文章将被认为是该学科的最新研究方向,被广泛传阅。其次,期刊评价也是人才评价的组成部分之一,在高校、科研院所等人才较为集聚的科研机构,通过成果评价人才培养效果是他们的主要目的。最后,期刊评价的目的并非仅仅是为了评价,而是为促进期刊的良性竞争和可持续发展,进一步激励期刊界的办刊积极性,促进质量提升。
一、哲学社会科学期刊评价的现状
“科学引文索引”于20世纪60年代产生于西方,当时,西方学术研究已经发展了一套较为完整稳定的体系和科学研究范式,学者们普遍遵守这一规则。学术研究是通过论文之间的引证和被引证关系,反映出学科发展的脉络和知识积累情况,发现科研成果之间的关系。我国学术期刊的评价因整体学术研发发展较晚而落后于其他发达国家,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我国的期刊评价研究得以起步,1992年,北京大学图书馆出版了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是我国期刊评价的开始。在学术研究迅速发展的今天,人文社会科学承担了更加重要的责任,这对我国社会转型期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期刊是中国文化的传承者,也是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主要载体,对其进行正确的评价对于哲学社会科学期刊发展具有着重大意义。与自然科学相比,社会科学的学科规范程度较低,在期刊评价时存在更大的争议。人文社会科学期刊在评价时有其特殊性:首先,我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大部分均为综合性期刊,即期刊并不针对某一两个细分领域,而自然科学学术期刊大多会按一级学科进行分类,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其次,国内自然科学研究具有规范程度高标准统一的特点,在评价时,会有高度统一的学科基础,更易于用定量指标进行测算,因此自然科学的期刊评价认可度较高,而哲学社会科学的期刊评价并未发展成熟。和自然科学不同,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的评价并不适合完全的定量评价,而是应以定性评价为主,定量评价为辅。
二、哲学社会科学期刊评价体系介绍
国内较为知名的哲学社会科学期刊评价主要包括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编制的《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以下简称社科院核心)、北京大学图书馆编制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以下简称北大核心)、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编制的《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以下简称CSSCI)和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编制的《中国学术期刊评价研究报告》(以下简称《RCCSE期刊评价报告》)在我国发挥着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评价作用,其中北大核心和《RCCSE期刊评价报告》为综合性的,但包括了对人文社科类期刊的评价。
1.《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
院校创新发展社会科学的思考
新中国成立以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民族院校迅速壮大,逐步发展成为学科门类齐全、具有民族区域特色的现代高等院校。在此基础上,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在各大民族院校逐渐发展和成熟起来,成为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方阵,也成为党和政府制定民族政策、解决民族问题的主要理论基地。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深入,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相关哲学与社会科学研究与之相适应。新时期的民族院校,应充分认识肩负的历史使命,及时调整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思路,实现民族高等教育的新突破。
民族院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现状与问题
20*年,全国13所民族院校从事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人员有6845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2867人;各种课题立项2740项,经费3362万元;出版专著397部,58884篇;获省部级奖项87项。数据表明,我国民族院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已经取得长足的进步,为创新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但是,由于受地域、历史、经费等因素的制约,民族院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还存在很多问题,期待解决;同时,纷繁复杂的国际环境,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我国的民族团结,对国家安全构成了新的威胁,需要民族院校哲学社会科学不断创新以应对挑战。
与高水平大学相比,民族院校核心竞争力不强,在争取国家级项目、奖项方面整体实力较弱。近年来,在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教育部社科重大课题、教育部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中,民族院校中标很少;在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中,民族院校获奖甚少。民族院校重要科研项目和重要成果偏少,难以支撑顶尖的学科,制约着学科水平的提升。在近期公布的教育部第二届社会科学委员会139名成员中,民族院校仅有2名。此外,科研基础设施总量不足、科研组织化程度不高、科研力量较为分散等“硬件”缺陷,也使民族院校在服务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显得力不从心。全国13所民族院校中,目前只有中央民族大学被纳入211、985建设规划,也只有中央民族大学拥有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
民族院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的途径与方法
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管理论文
【内容提要】第五届综合类人文社会科学期刊高层论坛举行之时,正值《江西社会科学》杂志创刊25周年庆典。这次论坛的主题是“编辑思想的自觉与综合类学术期刊的发展”。会议围绕着“编辑思想的凸显与综合类期刊发展空间的拓展”、“综合类学术期刊在优化学术生态环境中的责任与作用”、“论坛的角色意识和引导功能”、“综合类学术期刊的办刊经营模式”等议题进行了热烈而认真的讨论,取得了圆满成功。
【摘要题】期刊工作
【关键词】人文社会科学期刊/学术期刊发展/编辑思想/学术生态环境/期刊高层论坛
【正文】
2005年10月26日至11月1日,由《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江西省社会科学院主办,《江西社会科学》编辑部承办的“第五届全国综合类人文社会科学期刊高层论坛”在江西南昌举行。来自全国各地著名学术期刊的总编辑和主编们济济一堂,围绕“编辑思想的自觉与综合类学术期刊的发展”的主题,就“编辑思想的凸显与综合类期刊发展空间的拓展”、“综合类学术期刊在优化学术生态环境中的责任与作用”、“论坛的角色意识和引导功能”、“综合类学术期刊的办刊经营模式”等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现将会议情况和主要观点综述如下:
一、第五届综合类人文社会科学期刊高层论坛举行之时,正值《江西社会科学》杂志迎来创刊25周年庆典。与会代表向《江西社会科学》杂志表示热烈祝贺!
议人文社会科学在特色型大学建立中的层次和用途
摘要:针对国内“行业特色型大学要不要发展文科”的分歧,论文指出,特色型大学发展人文社会科学既是现代大学发展的本质要求,也有利于保持和发展特色型大学的办学特色,有利于培养具有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关键词:人文社会科学;特色型大学;地位;作用
所谓特色型大学,亦称行业特色型大学,是指新中国建立初期,为了适应国家大规模经济建设对专门性技术人才的需要,中国借鉴苏联的办学模式,对高等学校进行了大规模的院系调整,形成了众多的行业部门管理的单科性高等学校。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恢复、改革和发展,这些行业部门所属的高校为满足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对自身的学科专业结构进行了拓展,但行业特色的特点鲜明,学科分布相对集中,形成了与该行业相关的较为集中的学科专业体系,如以农学、林学、水利、地学、冶金、建筑、电力、地质、石油等某一学科门类为主。
进入新世纪以来,强化特色意识,重视特色建设,培育办学特色,走特色型大学建设之路,已成为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众多行业性高校的战略抉择。同时,在国家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精神的推动下,这些特色型大学相继成立了涉及人文、经济、管理等学科的学院(或系);设置相关专业发展相关学科,使得文科教育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从而形成了一批以特色学科为主的综合性或多科性大学。但是,在进一步发展过程中,这些行业特色型大学普遍受到了更具实力的综合性大学的挑战和挤压。面对激烈的竞争压力,一些学校的管理层、也包括一些学者,对行业特色型大学要不要发展文科、如何发展文科产生了分歧。如有人认为,学校发展的竞争激烈,而资源有限,应集中精力,巩固发展已有特色,不要再铺摊子发展文科,分散力量;有人认为办大学文科不能没有,但不必过多投入力量,作为工科特色的扶衬就可以了;还有人认为,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有机结合,是当代大学教育的发展趋势,是培养个性和谐、人格完善,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这些分歧,反映了人们对现代大学发展策略的不同选择和认识,核心是对现代大学发展规律的不同理解和认识。因此,从现代大学的本质属性出发,探讨特色型大学建设中人文社会科学的地位与作用,对于促进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实现特色型大学的建设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一、发展人文社会科学是现代大学发展的本质要求
什么是大学,从字面上理解,大者,广大悉备也;学者,融会贯通也。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学科门类齐全,学科之间相互渗透,综合程度高。在英文中,大学university这个词的词根univer,意思就是普遍,元无所不包,与广袤无垠的宇宙universe词根相同,这说明广包天下的学问和人才、奇才、怪才的普遍主义的精神气质应是大学有种独特的“精神气质”。实际上,大学应是综合大学的简称,单一学院不是大学,而是college。只有理工方面的学科或理工方面的学科很强,而没有人文社会科学,或人文社会科学很弱,都很难称之为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文科20世纪50年代以后的大发展,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德国工科大学设置的人文社会学科,也提供了佐证。
社会科学划界的研究论文
一
英国科学哲学家吉勒斯不久前在他的一部新著《20世纪的科学哲学:四个核心论题》中认为,20世纪的科学哲学主要集中于下面四个主题的讨论:(1)归纳主义和对它的批判;(2)约定论和迪昂-奎因命题;(3)观察的本性;(4)科学和形而上学的划界。他还进一步指出:“虽然所有这四个主题对科学的分析都是重要的,但只有划界问题才是关系到超出科学王国范围之外的普遍知识的论题。”[1]所以,在科学哲学中,划界问题往往被人们认为是衡量一种科学哲学学说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
科学划界问题其实不限于科学与形而上学的关系,按波普尔的说法,划界问题是一个“在经验科学的陈述或陈述系统与一切其他陈述(不论宗教性的,形而上学性的或干脆是伪科学的)之间划一条线的问题(就尽可能做到而言)”
[2]。这个问题由来已久,可以说,远至巴门尼德时代,西方哲学家就认为,区分知识与纯碎意见、实在与显象、真理与谬误是重要的。随着近代科学的兴起,就存在着一个把科学与形而上学、宗教以及其他非科学和伪科学意识形态区分开来的问题。虽然划界问题由来已久,但这个问题真正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倒确实是本世纪的事情。这是因为:
首先,本世纪人类社会借助科学技术的力量得到了飞速的发展,科学不仅几乎渗透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而且也获得了从未有过的权威地位,似乎成了衡量任何事物正确与否的标志。这就使得一些非科学甚至反科学的意识形态、江湖骗术都企图披上科学的外衣,一时鱼目混珠、泥沙俱下,清除这类貌似科学、实则严重财坏科学声誉的伪科学已成为当务之急。
其次,本世纪初以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诞生为标志的物理学革命使人们对科学基础认识的传统观念受到了巨大的冲击,迫使人们重新审视科学的本质。这就不得不把科学与其他知识形态进行更加深入的比较,并试图找出它们之间的根本区别。
科研方法创新交流
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推进学科体系、学术观点、科研方法创新,鼓励哲学社会科学界为党和人民事业发挥思想库作用,推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和优秀人才走向世界。”“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强调“营造有利于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的环境”,这些论述是对社科工作者的巨大鼓舞,为社科工作进一步指明了方向,进一步明确了社会科学“思想库”的功能和定位,对理论创新,学科建设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必将对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发展产生深远而积极的影响,对推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发挥重要作用。
一、把握新时期、新阶段哲学社会科学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推动我省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繁荣与创新
当今世界,经济格局、政治格局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在社会变革和综合实力竞争中,哲学社会科学已经成为重要的战略性资源,其不可替代的作用日益突出。从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式看,我们正处在实现科学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的关键历史时期,和谐发展是时代的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指引前进的旗帜。
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发挥着日益突出的作用。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能力和成果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离不开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哲学社会科学工作面对着新的时代课题,肩负着新的历史任务。实现新世纪新阶段的历史任务,迫切需要深入研究回答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不断推进理论创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迫切需要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产品;面对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迫切需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所有这些,都要求我们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
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工作。《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中央领导同志关于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重要讲话,明确要求把社会科学院建设成为马克思主义的坚强阵地,党和政府的思想库、智囊团。中共**省委《关于贯彻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的实施意见》、省委书记张云川在中共**省委七届三次全会上明确指出:“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哲学社会科学界要多出成果、出好成果。”进一步明确了社科院“**”时期发展的基本方略,增强了履行“智库”功能、发挥“智囊”作用的信心和决心。“**”时期,是**省经济社会发展重要的战略机遇期,200年**省委六届八次全会提出了**在“**”期间要“更好更快发展”和“构建和谐**”两大任务。省委七次党代会响亮地提出建设沿海经济社会发展强省的奋斗目标,这是**省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大战略思想的战略举措。建设沿海经济社会发展强省,不仅要靠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社会事业的长足进步来体现,也要靠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繁荣发展这一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成果来体现。实现更好更快发展,需要我们深入研究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中长期积累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比如,郭庚茂省长在全省经济工作会议上列举的经济结构不合理、增长方式粗放、改革开放相对滞后、城市化水平低、就业再就业形势严峻、社会保障扩面任务艰巨等问题,就急需拿出令人信服的破解答案。
哲学社会科学的理论成果归根结底是为社会实践服务的,省社科院制定“**”时期(2006—2010年)发展规划确定全面贯彻落实“为省委省政府决策服务、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基层服务”的办院方针,以“出成果、出人才、出效益”为总要求,着力实施四项工程,建设“思想库,智囊团”,经过五年时间,建成“省级一流、国内知名”的省级社科院等一系列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的提出是把握时代脉搏、融入发展大势、服务**全局的必然要求,是履行省委省政府综合性社会科学研究机构职责的必然要求。当前,省社科院发展正处于一个新的起点上,社科院的职能和定位是什么,省社科院就是省委、省政府直属的社会科学综合研究机构,是省委、省政府的决策研究机构,是马克思主义的坚强阵地,是“思想库”和“智囊团”。
民族院校社会科学社会责任
民族院校是一种有机的社会组织,嵌入于其所生存的社会环境。民族院校哲学社会科学,更是最直接地处在一个与其外部社会环境不断进行交换的动态过程中。民族院校哲学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其所处特定社会场域为其提供的理论养料和实践空间。民族院校哲学社会科学若想获得持续的发展就必须依赖社会持续发展,承担社会责任,积极为社会谋福祉。
一、民族院校哲学社会科学的四项社会责任
民族院校哲学社会科学的社会责任,依据其自身发展定位,在以大学的职能为表征的外在向度上,主要包括对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学生的教学育人、创新与发现新知识的科学研究、服务包含民族地区在内的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三个方面;在以内在地存在于大学的本体价值中、以隐形形式作用于社会的内在向度上,主要指引领少数民族时代精神。
(一)民族院校哲学社会科学在教学育人中,应是促进少数民族与包括汉族在内的所有民族在核心就业能力和现代化程度两个向度上同质化民族院校教学育人,面对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指的是“入口”,即他们是主要的招生对象。而从“出口”的角度,并不是说培养目标是让民族院校的毕业生只能服务于少数民族或民族地区,或是只能适应民族地区的生活而不能适应除此之外的其他地区的生活而失去迁徙能力。如果民族院校的培养目标是让自己的毕业生只有在少数民族或民族地区的环境下才具有适应力与竞争力,而失去包括发达地区在内的全国范围内的竞争力与适应力,则是作茧自缚、自我矮化,甚至是为民族问题埋下致命的隐患。
(二)民族院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应区分民族文化研究和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型研究,其中应用型研究应追求与其他普通综合性大学的同质化民族文化研究,毕竟只是少数民族学人类学研究者的研究,而对于绝大部分学生,尤其是本科生,他们毕业后,要面对的是激烈的就业市场。对于民族文化研究,应当继续保护和传承,继续保持其民族特色。但对于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型研究,应当“去少数民族化”,追求与其他普通综合性大学的同质化。对于专门针对民族地区特殊自然、地理、风俗的应用研究,则应该依据解决这些特殊的的问题所需的专业知识走专业化或行业化道路,这本质上也是与普通综合性大学的同质化。
(三)民族院校哲学社会科学服务社会,应当在加大应用型研究与普通综合性大学的同质化进程中,追求服务社会能力的同质化在目前,民族院校服务社会的主要对象是民族地区。但服务的主要对象是民族地区,绝不意味着民族院校服务社会的能力只能服务于总体上还很落后的民族地区。民族院校应该具备服务包括发达地区的在内的非民族地区的能力,用能服务全国的能力去服务民族地区,即具备其他普通综合性大学同质化的服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