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范文10篇
时间:2024-03-11 19:23:22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社会科学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社会科学范式探究论文
摘要科学哲学历史主义学派认为,科学进步的基本单元是“最大的理论”,为此,他们提出了“科学范式”等概念思想。本文认为,科学范式也是社会科学理论体系和研究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构成要素。社会科学范式是指隐含在社会科学理论体系和研究活动中的一组基本观念,这组观念包括本体论社会历史观观念、认识论方法论观念、最基本的理论假设、研究主题以及基本政策纲领等五个因素。这五个因素按一定结构组成有序的整体。范式与具体理论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本文认为,将范式的思想扩展至社会科学领域,它对于社会科学研究同样具有重要的方法论价值。
关键词范式社会科学范式范式结构
科学哲学历史主义学派认为,科学知识进步增长的基本单元不是具体理论,而是“一般理论”或“伟大的理论”。为此库恩在本世纪六十年代提出了“科学范式”的概念和思想,七十年代,拉卡托斯提出了“科学研究纳方法论”理论,劳丹提出了“研究传统”的概念。现代西方科学哲学主要研究对象是自然科学,但我认为,若奖“范式”的思想观点扩展至社会科学领域,它对于社会科学也同样具有重要的方法论价值。
科学进步和知识增长问题是现代科学哲学的重要主题。库恩认为科学进步是常规时期和革命时期交替出现的过程,其中核心的概念是科学范式。“范式”(Pardign)原意是指语法中词形的变化规则,可引伸为模式、模型、范例等意思。库恩对范式有许多解释。英国的玛斯特曼认为库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至少以二十一种不同的意思在使用范式,这二十一种含义可分析为三种主要意思:(1)形而上学范式或元范式:范式是一种信念、一种有效的形而上学的思辩、一个新的观察方式、一个指引感觉本身的有条理的原则,是某种决定广大实际领域的东西等等。(2)社会学范式:范式是一个普遍承认的科学成就,象一个公认的法律判决等。(3)人工范式或工具范式:范式是教科书或经典著作,是一些供给的工具等等[1]。拉卡托斯认为,科学总是以研究纲领的形式向前发展。研究纲领由三部分组成:(1)“硬核”。“硬核”是相对稳定的,是作为研究纲领未来发展基础的最普遍的基本假设和基本原理;(2)保护带。硬核外部是柔韧多变的保护带,它是由各种辅助假设构成,遇到反常时可通过调整保护带以保护硬核;(3)方法论规则。包括反面助发现法和正面助发现法。反面助发现法告诉我们应当避免哪些研究途径,禁止将矛头对准硬核。正面助发现法体现长期研究方针,提示、暗示如何改变、发展该研究纲领的“可反驳”的保护带。正面助发现法还提出一个纲领,此纲领开列一系列模拟实在的越来越复杂的模型,科学家遵循这个模型进行研究。[2]劳丹在其《进步及其问题》一书中认为,每一门科学都有一部充满研究传统的历史。“一个研究传统就是这样一组普遍的假定,这些假定是关于一个研究领域中的实体和过程的假定,是关于在这个领域中研究问题和建构理论的适当方法的假定。”[3]
不仅自然科学存在科学范式,在社会科学领域,范式也是社会科学理论体系和研究活动过程的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和构成因素。美国社会学家D.P约翰逊认为:“社会学理论象任何其他科学的理论一样,它的巨大基础是未说明的假定。……这些假定包含社会学家对他们的主题的基本意象、他们用以描述和分析这一主题的概念选择、为调查而对具体问题的挑选以及在分析过程中所运用的策略。……也可包括理论家的基本价值前提。”[4]我们认为,所谓社会科学范式,是指隐含在社会科学基本理论体系和研究过程中,关于研究对象和研究活动的一组基本观念。这组基本观念包括:
[1].关于研究对象属性和作用过程的本体论社会历史观观念;
社会科学研究思考
摘要:社会科学研究究竟是否需要将事实与价值分开,或有意识地排除价值判断?这似乎是个显而易见的简单问题。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因为人们暗含的价值观总是或隐或现地影响研究本身。这一问题在东方国家的社会科学研究中成其突出。因此。本文先论述当代西方哲学对这一问题的若干代表性论点,然后再对我国当前社会科学研究中的某些普遍倾向作针对性的评论。
科学价值中立说
关于科学的价值中立的观点,在西方哲学思想中在较长时期内影响了占主导地位的科学观和认识论。一般认为马克斯•韦伯引入了现代的事实—价值两分的观点。他在《社会学与经济学中“价值中立”的意义》这一经典论文论述了两方面的观点[1]。第一点他吸取了休谟的思想,认为在规范与描述之间、在断言某物实际上是什么与理想上应当是什么之间,存在着不可逾越的鸿沟。因为我们加于事物的价值不属于这些事物的真理性,科学关心的是描述实际发生了什么,并且解释为什么。自然,科学能够而且必须注意个人和团体在事实上怎样做出评价,但他们却不能从根本上真实地记录这个或那个事物是内在地有价值的,因而是在范畴上应当被评价的。韦伯的第二个论点是有规定性的。他从不认为价值是无足轻重的,也从不宣称每个人,特别是社会科学家应当总是避免价值判断。与此相反,他坚持提出指认与评价的区别,二者不容混淆。一个人在表达价值判断时,不应当自称这种判断是得到科学地确认的;因为事实上这是做不到的。当社会科学家推崇某种行动时,他们应当尽力地说明自己所说内容中哪些是科学的发现,哪些是具有很不同地位的政策建议。这是知识分子的真诚品质与尊重真理的原则所必然要求的。
20世纪的逻辑实证主义者一般都竭力提倡科学与价值、描述与规范、实然与应然判断的严格区别,要求社会科学坚持价值中立的立场。亨普尔指出,有关科学的价值中立问题,可以说是围绕着两个不同的方面而展开,这就是:(1)科学家的实际研究行为,和(2)批判评价和论证科学断言和程序的方法论标准。在科学家的实际行为层次上,价值评价作为科学研究的一个诱导因素无疑起了重要的作用。道德的准则、审慎的思考和个性等等显然会影响科学家对所研究领域、问题和所采取的方法的选择。社会和政治价值有可能削弱研究某些特殊问题领域的努力,也可能鼓励人们赞同某些并无可靠根据的理论。当然,作为一种规律,科学研究中决定采取或放弃一个特定的假设或理论,将强烈地受到认知价值或准则的影响,这反映在他们坚持某种方法论程序的标准上。[2]
正是在构成研究行为的重要的诱导因素这个问题上,价值评价与科学研究相关联。因此,必须在心理学、社会学和科学史解释科学研究行为时考虑价值评价的作用。然而,这种科学解释在谈到科学家受价值影响的时候,并不涉及任何价值判断。也就是说,它在解释科学家接受或放弃一个理论时,并不论证这个理论的合理性,或表明这是个不合理的科学程序。而合理性问题要求的是在可以获得的证据和其他系统的根据的基础上对理论进行批判的评价。正是在这个问题上,传统的科学观,特别是逻辑实证主义的科学观主张科学理论与证据关系有明确的客观标准,并认为这种标准可用证据与理论之间的肯定或否定的的逻辑关系来表示,由此而为科学的客观性与价值中立说提供了依据。按此观点,恰当的科学研究及其结果是独立于研究者个人的成见、信念或态度的,因而可以把某些程序看作违反了科学规范,并可以用对科学以外的价值观的过度依赖来解释研究者违背恰当的科学行为的动机。
与上述科学哲学观点相类似,现代知识社会学(或科学社会学)的鼻祖卡尔•曼海姆也把自然的与文化的区别了开来,把数学、自然科学与宗教、道德、实践领域等其他方面明确区分开来。“可以说,形式知识在本质上是所有人都可以接受的。其内容并不受个别的主体及其历史社会条件的影响。但在另一方面,显然存在着范围广泛的主体事务,它只能由某些主体、或在某些历史时期被接受,而且从个人的社会目的来看,这也是显而易见的。”[3]他认为,自然科学具有可重复性,而宗教道德等文化的领域则具有不可比的特征。所以他断言,意识形态在本质上是非真理的。一般来说,意识形态的特征是对其范围广泛的对象进行高度明确的阐述,对其追随者有权威的明确的命令性。与其他类型的信仰相比,意识形态更加系统化,围绕一个或数个突出的价值观而整合。它往往抵制信念的变革,它的接受或推行还往往伴随着鼓动性的宣传。谁接受它,谁就要完全服从它,谁的行为就必须完全渗透着意识形态。任何一种意识形态都产生于特定的文化中,因此它不可能与该文化的重要因素完全分开。意识形态故意掩盖人们的动机与利益,这就迫使利益与对抗着的人们相互欺骗,并用貌似普遍化的方式掩盖狭隘的局部目的和利益。意识形态不会把系统地追求真理当作自己的一项义务,因而采取取教条主义的认识态度,不愿接受新经验和真理。作为一种文化的产物,意识形态对社会科学的影响尤其明显。
民族院校社会科学社会责任
民族院校是一种有机的社会组织,嵌入于其所生存的社会环境。民族院校哲学社会科学,更是最直接地处在一个与其外部社会环境不断进行交换的动态过程中。民族院校哲学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其所处特定社会场域为其提供的理论养料和实践空间。民族院校哲学社会科学若想获得持续的发展就必须依赖社会持续发展,承担社会责任,积极为社会谋福祉。
一、民族院校哲学社会科学的四项社会责任
民族院校哲学社会科学的社会责任,依据其自身发展定位,在以大学的职能为表征的外在向度上,主要包括对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学生的教学育人、创新与发现新知识的科学研究、服务包含民族地区在内的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三个方面;在以内在地存在于大学的本体价值中、以隐形形式作用于社会的内在向度上,主要指引领少数民族时代精神。
(一)民族院校哲学社会科学在教学育人中,应是促进少数民族与包括汉族在内的所有民族在核心就业能力和现代化程度两个向度上同质化民族院校教学育人,面对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指的是“入口”,即他们是主要的招生对象。而从“出口”的角度,并不是说培养目标是让民族院校的毕业生只能服务于少数民族或民族地区,或是只能适应民族地区的生活而不能适应除此之外的其他地区的生活而失去迁徙能力。如果民族院校的培养目标是让自己的毕业生只有在少数民族或民族地区的环境下才具有适应力与竞争力,而失去包括发达地区在内的全国范围内的竞争力与适应力,则是作茧自缚、自我矮化,甚至是为民族问题埋下致命的隐患。
(二)民族院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应区分民族文化研究和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型研究,其中应用型研究应追求与其他普通综合性大学的同质化民族文化研究,毕竟只是少数民族学人类学研究者的研究,而对于绝大部分学生,尤其是本科生,他们毕业后,要面对的是激烈的就业市场。对于民族文化研究,应当继续保护和传承,继续保持其民族特色。但对于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型研究,应当“去少数民族化”,追求与其他普通综合性大学的同质化。对于专门针对民族地区特殊自然、地理、风俗的应用研究,则应该依据解决这些特殊的的问题所需的专业知识走专业化或行业化道路,这本质上也是与普通综合性大学的同质化。
(三)民族院校哲学社会科学服务社会,应当在加大应用型研究与普通综合性大学的同质化进程中,追求服务社会能力的同质化在目前,民族院校服务社会的主要对象是民族地区。但服务的主要对象是民族地区,绝不意味着民族院校服务社会的能力只能服务于总体上还很落后的民族地区。民族院校应该具备服务包括发达地区的在内的非民族地区的能力,用能服务全国的能力去服务民族地区,即具备其他普通综合性大学同质化的服务能力。
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探究
摘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是当今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推广不可或缺的主体。以“两会讲话”为历史契机,以改革开放实践为现实依据,以马克思主义权利观为基础,借助“谱系学”哲学分析方法,从理想到现实的权利运行规律,将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者权利划分为应有权利、法定权利和现实权利并且予以新解,进而提出了制定《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权利保障条例》、搭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对话平台和完善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学术评价体系的具体举措。
关键词: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有权利;法定权利;
现实权利根据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的2016—2018年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和青年项目立项结果显示,在国家社科基金年度一般项目和青年项目中,高校申报数目和立项数目都位居五大社科研究之首[1]。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是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主力军,是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的科学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主要实践者。本文主要研究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权利的内涵、种类及其作用,进而提出保障权利的具体举措,使其真正成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胆探索、勇于创新”的先行者。
一、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权利的提出
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权利的探究是在“两会讲话”①精神与中国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的指引下,在马克思主义权利观破解西方个体权利产生困惑基础上,作为引领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动力源泉提出的。
1.“两会讲话”与改革开放伟大实践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权利的探究提供了机遇和挑战“两会讲话”不仅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研究指明了方向,也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权利的确认与保障提供机遇。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发表了讲话。该讲话首先指出了,从古到今,从国内到国外哲学社会科学在人类社会发展中作用,并指出了我国现阶段哲学社会科学亟待解决的问题,如学术原创能力不强,有数量缺质量;其次指出了马克思主义作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指导思想的必要性、现实性和如何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最后,提出了各级党委要加强和改善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领导,一手抓繁荣发展,一手抓引导管理。该讲话对于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而言是方向和动力,极大唤醒其研究勇气、激发其研究热情并增强其研究信心,也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阐明了应该研究什么、如何研究以及为谁研究的现实性问题。在全国高校思想教育工作会议上,阐述了高校应以“立德树人”为核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又指出了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应定位为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和为谁培养人的根本性问题。与此同时,我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也面临重要挑战。我国科技发展水平从以跟踪为主,步入了跟踪和同行并存的历史新阶段,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研究如何跟进,创造出与时俱进的哲学社会科学作品;我国成为第二大经济体后,中国威胁论、中国称霸论的声音不绝于耳,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如何回应,形成正面积极的话语体系;高等教育全面深化改革,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如何进行政策制度的引领,设计出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目标架构等等。历史性机遇和前所未有的挑战,注定使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担负着社会科学研究和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建设者的双重使命,为有效发挥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创造性、积极性,进而实现主体能动性,国家赋予其应有的权利是首要条件。为树立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进而转化为高度的自觉,社会保障其现有权利的实现是根本条件。利用现有的环境,把中国改革开放伟大成果理论化、系统化、科学化,并且广泛传播,使其引领世界,解决人类生存、发展的问题,基于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权利的追问,可谓是有效路径。
哲学工作社会科学论文
[摘要]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属于培根铸魂的工作,要求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坚持守正创新,把准政治方向;把握时代脉搏,回应实践需求;站稳人民立场,表达人民心声;创作精品力作,提升研究价值;明德引领风尚,展现人格示范,切实肩负起培根铸魂的时代重任。
[关键词]新时代;培根铸魂;哲学社会科学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时代面临新情况新挑战,新时代要有新气象新作为。新时代对于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来说,更意味着新使命新担当。正如所指出的,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就属于培根铸魂的工作,这既是对哲学社会科学战线以往工作的充分肯定,也是对哲学社会科学战线未来发展的殷切期待。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不负时代不负人民,肩负起培根铸魂的时代重任。
一、坚持守正创新,把准政治方向
强调,“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必须旗帜鲜明加以坚持。”①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人类迄今为止最先进的思想理论体系,也是我们党进行民主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事业取得成功的指路明灯。为此,我们要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让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成为我们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成为我们升华思想、提高认识、指导实践的看家本领。马克思主义理论是随着实践的变化而不断创新发展的理论体系。我们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一方面要坚持立足中国实际,努力发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开拓精神,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加快理论创新和知识创新,创造性地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推动新时展提供思想动力和智慧源泉;另一方面还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自觉学懂弄通做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通过深入研究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不断推进思想理论的创新发展,更好地阐释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和中国人民的幸福生活,讲述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让中国精神和中国价值与世界文明进步交相辉映、相得益彰。
二、把握时代脉搏,回应实践需求
社会科学类学术管理论文
【内容提要】哲学社会科学类学术期刊虽然在理论上存在文化产品和文化商品属性,但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必须着重深化对其知识属性和学术属性的认识。并且,市场经济越是发达,越要求有更高学术品位的哲学社会科学类期刊与之相适应,以进一步地推进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知识和学术属性是哲学社会科学类学术期刊的安身立命之本,这不仅是社会分工使然,更是社会进步的需要。
【摘要题】期刊工作
【关键词】哲学社会科学类学术期刊/知识属性/学术属性
【正文】
伴随中国出版业市场化步伐的加快,期刊必然面临生存与发展的抉择。在中国强大的期刊阵容中,哲学社会科学类学术期刊占有重要的份额。哲学社会科学类学术期刊是否也应进入市场?是否也应绝对“断”掉“皇粮”,在商海里“自谋生路”?类似问题一直为学术界、期刊界专家、同人所关注。从宏观上看,哲学社会科学类学术期刊属于出版物范畴,属于文化产品之列。但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作为出版物的哲学社会科学类学术期刊不仅具有产品属性、商品属性,而且其知识属性、学术属性更为重要。两者相权,后者才是哲学社会科学类学术期刊的本原属性。确切地说,哲学社会科学类学术期刊是特殊的产品、商品,其特殊性在于其知识属性、学术属性远远高于其产品和商品属性。哲学社会科学类学术期刊在市场经济大潮中的定位应首先是学术和知识,其次才是产品和商品;学术和知识属性才最能代表哲学社会科学类学术期刊质的规定性。
一
诠释Internet与哲学社会科学研究
【内容提要】本文旨在探讨Internet进入哲学、社会学、法学、经济学、新闻学、国际关系学等一系列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领域所提出的大量新课题,并向传统理论提出的新挑战,以及对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走势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Internet/哲学社会科学/网上文献
【正文】
当今世界正经历着一场由信息革命带来的深刻的社会变革。以Internet为核心的这场信息革命,将极大地改变着人类传统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生存状态。Internet作为信息时代的标志,它的出现,涉及到广泛的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尤其和哲学、社会学、法学、经济学、新闻学、国际问题研究等诸多学科关系密切,引起社会科学研究工作者的极大关注和兴趣。它不仅提出了大量新课题,也向一些传统理论提出了挑战,并将不同程度地对社会科学研究的走势产生影响。
1Internet向传统的社会科学理论提出挑战
在经济学领域,对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理论造成冲击。在传统经济概念中,生产取决于所用生产要素的数量,特别是劳动、资本、设备和资源(物质的),信息或知识只被视为外部因素,不是生产函数完整组成部分,传统经济增长模式的核心是资本积累;
社会科学期刊学术影响力对比
据调查,国内仅见范皑皑等[1]曾基于2000—2013年SSCI对比分析了中国大陆、中国台湾、日本、韩国,以及中国、俄罗斯、印度、巴西历年收录刊数的影响因子的异同,但范皑皑等[1]的研究涉及的国家或地区社会科学研究在全球范围内来说并不强大,不能看出我国与社会科学强国之间的差距,且文献仅选择了刊数和学科差异性很强的影响因子作为研究,不能全方位体现我国与其他国家社会科学研究的差异性,加上近年我国各方面发展迅速,近年的SSCI期刊发展状况文献并不能完全体现。鉴于此,本研究参考文献资料[2],最终选择G7国家和有代表性的新兴国家(印度、韩国、俄罗斯)为比较对象,对比分析2007—2016年10年间我国与其他国家的SSCI进程状况,为相关人员了解我国SSCI期刊的整体影响力提供参考,同时为后续研究提供较翔实的数据资料。
1数据获得方法
登录InCitesJournalCitationReports,分别在2007—2016年SSCI数据库的ViewagroupofjournalsbyCounty/Territory中,下载列入研究的11个国家(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日本、意大利、加拿大、印度、韩国、俄罗斯和中国)历年入选SSCI的期刊状况,记录各刊的影响因子(JournalImpactFactor)、5年影响因子(5-YearImpactFactor)、他引影响因子(ImpactFactorwithoutJournalSelfCites)、影响因子百分位(AverageJournalImpactFactorPercentile)、标准特征因子(NormalizedEigenfactor)等,并作对比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各国2007—2016年SSCI期刊影响因子和5年影响因子。2007—2016年各国SSCI期刊的影响因子和5年影响因子情况如表1所示。由表1可知,各国2007—2016年影响因子均值由高到低分别为意大利(1.505)、美国(1.473)、英国(1.219)、加拿大(0.882)、德国(0.739)、中国(0.686)、法国(0.404)、日本(0.395)、韩国(0.328)、印度(0.242)、俄罗斯(0.211);5年影响因子均值由高到低分别为美国(1.982)、英国(1.637)、意大利(1.367)、加拿大(1.143)、德国(0.830)、中国(0.723)、法国(0.511)、日本(0.441)、韩国(0.328)、印度(0.243)、俄罗斯(0.177)。相对于2007年,2016年各国SSCI期刊的平均影响因子和5年影响因子除俄罗斯外,其余10国均有所增加。需要指出的是,表1给出了各国SSCI期刊影响因子和5年影响因子的算术均值,但理论上来说,由于期刊影响因子(包括5年影响因子)在学科间的差异很大,使用影响因子的算术均值对比国家间期刊的学术影响力并不适宜,可略作为国家内部纵向影响力大小比较的参考。2.2各国2007—2016年SSCI期刊影响因子百分位。影响因子百分位是2015年版JCR新增的期刊评价指标,它将影响因子转变为位置指标,一定程度上屏蔽了学科间的差异,可以进行学科间期刊的比较[3-4],即以影响因子百分位的大小对比不同国家间处于不同学科期刊影响力的大小理论上较单纯比较影响因子更有说服力。各国历年SSCI期刊影响因子百分位情况如表2所示。由表2可知,各国10年间SSCI期刊平均影响因子百分位由高到低分别为美国(54.664)、英国(51.975)、加拿大(33.741)、德国(31.457)、中国(31.118)、意大利(31.112)、韩国(17.693)、法国(16.551)、日本(15.703)、印度(13.359)、俄罗斯(9.381)。11国的10年影响因子百分位均值呈梯队排列,美国和英国SSCI期刊影响力相对较高,位列第一梯队;加拿大、德国、中国、意大利位列第二梯队;韩国、法国、日本、印度、俄罗斯影响因子百分位均值相对较低,位列第三梯队。我国位于11国中的第5位,但和第4位的德国及第6位的意大利相比差异较小。相对于2007年,2016年各国影响因子百分位均值增长量由高到低分别为中国(24.448)、日本(9.845)、印度(6.355)、法国(3.867)、美国(1.530)、加拿大(1.224)、德国(0.027)、英国(-0.024)、意大利(-11.418)、韩国(-13.883)、俄罗斯(-17.252)。我国影响因子百分位均值增长量最大,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国SSCI期刊学术影响力在逐步扩大,尤其2014年后均维持在较高水平,但我国入选SSCI期刊量不多,影响因子百分位均值受个别期刊影响因子百分位的影响较大。2.3各国2013—2016年SSCI期刊标准特征因子。标准特征因子也是2015年版JCR新增的期刊评价指标,它是对特征因子做的一种特殊的标准化,其均值为1,指标越高期刊影响力相对越大。标准特征因子也一定程度上屏蔽了学科间的差异,理论上可以进行学科间期刊的比较[5-6]。JCR仅增加了2013年以来期刊的标准特征因子,各国2013—2016年SSCI期刊标准特征因子情况见表3。由表3可知,各国2013—2016年平均标准特征因子由高到低分别为美国(0.42211)、英国(0.31695)、加拿大(0.18122)、德国(0.10524)、意大利(0.09299)、日本(0.08917)、法国(0.07177)、中国(0.06367)、印度(0.04702)、韩国(0.04379)、俄罗斯(0.01643),美国和英国SSCI期刊学术影响力遥遥领先,其余各国均呈梯度排列,我国位列第8位,远高于印度、韩国和俄罗斯,但较日本和法国仍有距离。由于特征因子与影响因子的引证时间窗口、计算方法等均有所差异[7-8],故基于特征因子和影响因子的标准特征因子和影响因子百分位结果略有差异也是可以理解的。另外,由于我国入选SSCI的刊数较少,不同年份标准特征因子均值受个别期刊的变化影响较大,如《JournalofSportandHealthScience》2015年的特征因子为0.09602,而2016年增长到了0.20641,故总体来看,我国的SSCI期刊标准特征因子呈现波动性增加趋势。
3结语
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探究
摘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是当今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推广不可或缺的主体。以“两会讲话”为历史契机,以改革开放实践为现实依据,以马克思主义权利观为基础,借助“谱系学”哲学分析方法,从理想到现实的权利运行规律,将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者权利划分为应有权利、法定权利和现实权利并且予以新解,进而提出了制定《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权利保障条例》、搭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对话平台和完善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学术评价体系的具体举措。
关键词: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有权利;法定权利;
现实权利根据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的2016—2018年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和青年项目立项结果显示,在国家社科基金年度一般项目和青年项目中,高校申报数目和立项数目都位居五大社科研究之首[1]。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是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主力军,是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的科学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主要实践者。本文主要研究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权利的内涵、种类及其作用,进而提出保障权利的具体举措,使其真正成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胆探索、勇于创新”的先行者。
一、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权利的提出
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权利的探究是在“两会讲话”①精神与中国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的指引下,在马克思主义权利观破解西方个体权利产生困惑基础上,作为引领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动力源泉提出的。
1.“两会讲话”与改革开放伟大实践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权利的探究提供了机遇和挑战“两会讲话”不仅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研究指明了方向,也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权利的确认与保障提供机遇。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发表了讲话。该讲话首先指出了,从古到今,从国内到国外哲学社会科学在人类社会发展中作用,并指出了我国现阶段哲学社会科学亟待解决的问题,如学术原创能力不强,有数量缺质量;其次指出了马克思主义作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指导思想的必要性、现实性和如何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最后,提出了各级党委要加强和改善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领导,一手抓繁荣发展,一手抓引导管理。该讲话对于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而言是方向和动力,极大唤醒其研究勇气、激发其研究热情并增强其研究信心,也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阐明了应该研究什么、如何研究以及为谁研究的现实性问题。在全国高校思想教育工作会议上,阐述了高校应以“立德树人”为核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又指出了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应定位为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和为谁培养人的根本性问题。与此同时,我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也面临重要挑战。我国科技发展水平从以跟踪为主,步入了跟踪和同行并存的历史新阶段,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研究如何跟进,创造出与时俱进的哲学社会科学作品;我国成为第二大经济体后,中国威胁论、中国称霸论的声音不绝于耳,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如何回应,形成正面积极的话语体系;高等教育全面深化改革,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如何进行政策制度的引领,设计出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目标架构等等。历史性机遇和前所未有的挑战,注定使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担负着社会科学研究和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建设者的双重使命,为有效发挥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创造性、积极性,进而实现主体能动性,国家赋予其应有的权利是首要条件。为树立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进而转化为高度的自觉,社会保障其现有权利的实现是根本条件。利用现有的环境,把中国改革开放伟大成果理论化、系统化、科学化,并且广泛传播,使其引领世界,解决人类生存、发展的问题,基于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权利的追问,可谓是有效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