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教育范文10篇
时间:2024-03-11 18:29:52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社会教育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理念研究
一、《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学期目标任务分解不够,挫伤学生学习自信。教师对学生最近发展区把握不够,对学期目标任务分解不到位,提出的单元目标任务缺乏循序渐进及层次性,比如教改前的《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往往是第一、二周讲授相关理论作铺垫,第三、四周学生开始完整设计并实施教育活动方案,对于多数学生来说难度偏高,导致学生习惯借鉴模仿网上现成的社会教育活动案例,思考创新不足,挫伤了学生学习自信。(二)忽略深层次的小组合作,影响学生学习主动性。以往《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意识到小组合作的重要性,教育活动方案的设计及实施由学生个体逐渐过渡到分小组进行。教师虽然强调小组合作,但由于缺乏必要的激励措施,真正的小组协作只存在于分小组试教活动中,小组其他成员扮演幼儿配合试教同学完成教学活动,多数小组成员处于“有口无心”的状态,教育活动方案的设计、修改完善、教学具的制作实际上只有试教同学一人完成,这种小组协作是表面上的合作,缺乏小组成员间思想上的交流与碰撞,影响教育活动设计及实施的最终效果,并且不利于调动非试教同学的学习主动性。(三)评价内容维度单一,打击学生学习积极性。评价是《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教学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往评价采用学生自评、他评、教师总评三者结合的多元评价方式,但评价内容更多的集中在学习效果的评价上,即使部分同学态度努力认真,但由于能力有限,活动设计、实施效果不佳,往往得不到同学老师的认可,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由此可见,评价的多元只是停留在形式上的多元,而缺乏评价内容的多元。
二、支架式教学理念运用于《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教学的意义
(一)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就提出:“‘教是为了不教’,‘教’是前提、手段,‘不教’是目的”。建构主义亦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教师或学习同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作为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之一的支架式教学强调通过搭建支架、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确立学习目标,为学生独立探索、协作学习提供方向,学生通过探索协作自主建构知识、努力解决问题,自主学习能力逐步提升,从而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二)有助于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基于支架式教学理论的《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教学,要求教师有敏锐的观察力与深入的分析能力,通过观察分析学生的学习现状,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帮助学生确立学习目标,创设适宜问题情境,搭建多种适宜支架,采用多种方式对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给予及时反馈,并逐步放手,最终引导学生能够独立决定探索的主题与方向,并尝试用自己的方法来独立解决问题,并对学生学习开展合理多元化的评价,这种教学方式改变了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教师说、学生做的局面,教师在整个过程中发挥必要的引导作用,对教师各方面能力有了更高要求,有助于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三)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有效性是课程教学追求的永恒主题,教学有效性的终极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在教学中除了关注自己的教,应该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关注学生的现有知识能力水平、学习动机、学习习惯等最近发展区现状,从而提供更有效的支持促进学生发展。基于支架式教学理念的《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课程教学中,教师在学生最近发展区的基础上,搭建支架,给学生独立探索提供有效支持,采取措施鼓励小组成员间的有效深度探究合作,并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多元化的评价,有效提升学生学习的信心,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学生在这这门课程的学习中,不单有知识的获得,技能的训练,重要的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对学习的热情与信心的激发,这些都是学生终身学习发展所需要的品质。因此,支架式教学理念运用于《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教学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三、支架式教学理念下《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教学思考与实践
(一)搭建有效支架、树立学生学习信心。俗话说“信心是成功的基石”,在《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教学过程中,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也是教师教学的重要职责。让学生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是提高学生学习信心的重要途径之一,这种学习成功的体验可以是来自多方面的:对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理念的理解与认同;根据各年龄段幼儿的发展现状,合理确定教育目标、设计教育活动方案;流畅成功的课堂模拟试教;幼儿园真实情景的教学尝试等等。为学生学习搭建有效支架,使学生体验学习成功的快乐,从而提高学习效果。根据教学进程需要,把支架分为课程“大”支架和阶段“小”支架。1.分解课程目标难度、搭建适宜“大”支架《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这门课程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学期目标是:学生能够独立设计社会教育活动,并根据掌握的教学技能具备初步实施教育活动的能力。这是一个大的课程目标,学生无法一次完成。欧共体“远距离教育与训练项目”(DGXⅢ)中指出:“支架式教学应当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为此,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2]”考虑到学生的认知、能力现状为:理解幼儿园教学活动的特征,知道幼儿园教育活动方案的组成部分,但是教育活动的设计与实施能力基本上零基础。在准确把握学生最近发展区的基础上,为更好达成学期课程目标,可以降低难度把课程目标逐层分解,帮助学生搭建攀登学期目标的“大”支架。教育活动设计方面,从低到高逐层搭建的支架为:第一层学会制定教育活动目标,学生能够根据教育活动名称、幼儿年龄段及发展现状制定活动目标;第二层学会设计活动导入,生动有趣的导入可以短时间有效把幼儿注意力吸引到活动中,学生根据活动需要,选择适宜的方法,设计贴切的导入;第三层根据给定的活动名称、目标设计活动过程,学生能够把掌握的教育方法灵活运用到教育活动过程中,并且活动过程设计符合幼儿的身心特点,有效达成活动目标;第四层根据活动名称,结合给定素材,制定活动目标,设计活动过程。其中给定的素材可以是一组图片、一段视频、一个故事等等;第五层根据给定的活动名称,学生制定活动目标、设计活动过程。第六层学生根据幼儿社会认知、社会交往、社会情感等发展现状,设计完整社会教育活动。教育活动实施方面,为降低难度,教师把课程目标分解成以下几个层次:第一层学生能够简单模仿教师提供的社会教育活动视频;第二层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教育活动文本,能够制作教学具,完整再现活动过程;第三层学生能够在班级内模拟实施小组设计的教育活动;第四层学生能够在幼儿园真实情景中实施自己设计的教育活动方案。前三阶段学生在班级内开展模拟教学,教学对象为班级同学,模拟试教的对象人数逐轮增加,从小组内的六七人到十几人到二十几人到全班同学,在班级开展模拟试教的演练基础上,第四阶段在幼儿园开展真实情境中的社会教育活动,学生更容易获得教育活动实施的成功体验。图一教育活动设计中搭建“大”支架图二教育活动实施中搭建“大”支架以上两种支架,有效分解学期教学目标,帮助学生沿着教师搭建的支架逐层攀登,教师逐渐撤去“大”支架,学期临近结束时,学生能独立创新地设计并实施幼儿社会教育活动,较好达成学期教学目标。2.达成单元阶段目标、选取贴切“小”支架以上“大”支架的有效搭建,有助于分解学期目标难度,学生有层次、分阶段地完成学期学习任务,在完成某一单元阶段目标时,教师灵活选取贴切“小”支架,帮助学生有效达成阶段小目标。这里的“小”支架是多种类型的,可以是教师提供的一个范例、一个启发性的提问或建议、亦或是一段视频或文字材料。在学前儿童社会情感教育这个单元,学生设计教育活动时遇到了这样的问题:学前儿童的社会情感是一种内隐的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如何实现教育活动的情感目标,激发学前儿童的社会情感是一个难点。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采用了范例支架和提问支架相结合的方式,给学生提供了一段幼儿园教师社会情感教育活动视频,并提出问题:视频中教师采用了哪些教学方法有效激发幼儿的积极情感?学生带着问题观看视频,视频结束时,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讨论总结,困惑得到解决。(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问题是思维的动力,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有助于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根据实际教学需要,可以创设多种问题情境:实践情境、现实情境、竞赛情境、争论性情境、悬念情境等等[3]。《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课程教学中,教育活动设计部分,通常教师会创设现实情境引发学生探求的兴趣,比如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角色转换:“假如你是中班幼儿教师,发现班上的部分幼儿缺乏交往技巧,同伴间经常发生矛盾,打架、争抢玩具等情况。作为一名幼儿教师,请设计以培养幼儿社会交往为主题的教育活动。”教育活动实施部分,教师可创设实践竞赛情境激发学生的实践热情,教育活动的模拟试教通常采用分小组比赛的方式,小组内一个成员模拟幼儿教师,其余同学模拟幼儿,非试教组同学担任同行评委。问题情境的创设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大大提升了教学效果。(三)鼓励独立探索与协作、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在教师搭建“大”支架的同时,把学期学习目标进行分解,帮助学生确立阶段学习目标,为学生的独立探索提供方向,学生在教师指引下独立探索完成学习任务,这期间教师搭建“小”支架辅助学生学习,学生的学习能力逐步增强,教师的帮助提示逐渐减少,直至最终教师撤销支架。学生的独立探索主要体现在自主设计活动方案、准备教学具实施教学活动上,每轮的实训练习,由小组内一名组员独立设计教学方案,然后小组成员之间一起讨论、反复修改完善,最后确定小组最终的教学活动方案。为了有效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促进团队间有真正深度的协作,教师可采用一定激励措施促进小组间的合作学习。如每轮试教采用小组间竞赛的方式,以小组为单位打分,获胜小组和对抗小组分别获得两个不同的分值段,如获胜组得分区间85—92,对抗组得分区间75—82,小组内部自己协商每个组员的得分,要求每个组员的分值不等,根据贡献相差1—2分。因为采用了这种激励办法,小组成员一起讨论教育活动的设计、一起商讨如何制作教学具、一起完成课下的演练和课上的试教,小组成员群策群力,思想火花的碰撞下,完成一轮轮的教育活动设计与实施,在学生的独立探索与小组合作下,自主学习能力有了显著提升。(四)注重多元评价、强化学生学习效果。合理的评价能够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提供反馈建议,强化学生的学习效果,提升学生的学习信心。《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课程注重评价的多元化,这里的多元包括评价形式的多元和评价内容的多元。评价形式的多元化。《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课程评价采用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方式,注重过程性评价。每单元的教育活动设计及实施分别占10%,社会教育六个子领域的活动设计及实施占60%;平时成绩占10%,主要考查学生平时的出勤及课堂评教的参与度;过程性评价占70%。期末成绩占30%,主要考查学生社会教育综合性主题活动的设计及实施能力。在教育活动设计及试教后,一般采用试教学生自评、小组“幼儿”评价、其他组“同行”评价、教师总评。通过这种多维的全方位的评价,有利于展示组及时汲取多方建议,不断提升活动设计及实施水平,同时对其他组同学也起到一定的借鉴学习作用。评价内容的多元化。课程评价中只注重结果的评价,不利于学生学习信心的建立。因此在平时实训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引导学生评课时,除了注重活动的整体效果外,还可以关注试教小组某一个方面的闪光点,可以是活动设计的新颖度、教学具的精美适宜性,可以是活动设计中教育理念的贯彻落实度,亦可以是试教同学语言表达的生动流畅,甚至是在小组合作中积极认真的态度等等,都应该是评价的具体内容,每个学生的优势智能区域不同,不论学生是态度方面的努力还是能力方面的表现都应该得到同学及老师的认可,从而帮助学生有效建立学习自信心。
日本社会教育改革启发
一、日本社会教育改革的背景
(一)日本就业结构调整的需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以及国际化的迅速发展,国际社会之间的竞争愈演愈烈,为寻求更大的经济利益,日本企业加快了国际化发展步伐,日本国内的就业结构也开始发生变化。20世纪90年代之后,日本经济进入“失去二十年”的经济不景气时期,日本企业的经营困难使得国内就业形势越发严峻,居高不下的失业率成为日本社会发展的梦魇。终身雇佣制的逐渐瓦解使得越来越多的劳动者被裁员,同时也使得日本家庭深深陷入生活的不安定状态,自杀、患“自闭症”等人数逐年攀高,失业之后不能再就业以及找不到合适工作的年轻人数量与日俱增,数十万的“啃老族”同样成为日本经济继续发展的绊脚石。上述社会状况使得日本民众陷入被“放任”状态,同时也增加了日本社会的不稳定因素。解决这一棘手问题,改善日本国内的就业状况成为日本社会必须要面临的严峻课题。如何使民众主动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并提升自身所具备的能力,即提升民众经济的主体参与能力是该问题解决的瓶颈。在此情况下专注国民继续教育的社会教育成为日本社会关注和改革的重点。
(二)日本高龄、少子化社会的到来
20世纪90年代之后,日本逐步步入高龄、少子化社会。据日本厚生劳动省统计,2050年左右,日本的人口将减少2000万,而到2090年左右,日本人口将减少到6000万左右[1]。该变化给日本社会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老龄化人口的逐渐增多加大了老年劳动力在整个劳动力市场的所占比重,如何提高老年劳动力的能力水平成为日本社会教育必须要解决的问题之一;中青年劳动力的减少必然带来女子劳动机会的增加,女子素质能力的提高需要学校教育以及社会教育的双重努力,而如何向女子提供更优异的社会教育也是日本社会教育不得不考虑的问题;少子化社会的发展扩大了学生进入普通高等学校的机会,进入职业教育领域的学生逐年下降,这些学生毕业之后,如何实现与所接受教育的顺利“对接”是日本社会教育发展所面临的又一重要难题。此外,高龄、少子化社会的逐步发展还弱化了日本地区社会以及民众个人之间的良好关系,一定程度上加大了社会的不稳定因素。该状况要求社会教育在提升劳动者能力的同时,还要以地区社会为基础建立起相互承认的社会关系。
(三)日本教育改革的必然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实践性效果研究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提升。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课程一直以来都是学前教育专业中的重要内容,其教学质量能够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学水平产生极大的影响。因此,加强对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课程实践性效果的研究是非常必要的。为此,本文主要对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强化教学实践性的方式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课程;实践性;学前教育专业
加强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可以使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今后适应工作岗位,同时也是时展给学前专业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因此,在我国职业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教学中,教师应当积极转变教学观念,并以就业为导向,对教学方式进行创新。同时,教师还需要加强对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课程的重视,并将其对学生的指导作用充分发挥出来,进而切实提升学生的专业水平和工作能力,让他们今后能够更好地适应工作岗位。但是就我国目前学前教育专业教学现状来看,在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课程教学中仍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严重制约了学生实践能力和工作能力的提升。对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课程教学实践性研究已经迫在眉睫,接下来,我们就此问题进行具体分析。
一、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课程实践性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学内容混乱。就目前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课程的教学现状来看,普遍存在实践性较弱的问题,究其原因为教学内容比较混乱。目前,我国学前教育专业在开展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课程时都会采取以下两种教学模式:第一,教师会对课程内容进行划分,但是所划分的各个部分却相互分离,衔接性不够。由于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课程内容对于提升学前教育学生的专业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教师会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放在课程教学内容上,而忽视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第二,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内容相互使用[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对强化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课程实践性有着非常显著的效果,同时对提升学生今后的工作能力也大有裨益。不过,就目前教学现状来看,很多教师设置的实践教学内容和理论知识存在严重不符的现象,这不仅不利于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课程实践性的强化,同时对于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的提升也是非常不利的。2.教学方式单一。在我国目前的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中,教师会对教材内容进行详细的讲解,并且也会通过案例解析来帮助学生对知识进行强化理解,但是经过一段时间后,学生还是会将所学内容逐渐淡忘。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在开展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课程时所采取的教学方式比较单一[2]。虽然很多教师都会在课堂教学中使用多媒体设备进行辅助教学,但是却流于形式,并没有将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还有的教师会采取案例教学法,但是却没有要求学生对案例进行详细分析,进而导致教学效果不佳。
二、强化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课程教学实践性的策略
镇社会教育工作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2013年市教育局社区教育工作意见》和《镇2013年政府工作意见》为指导,以服务和服从于经济社会发展为宗旨,以实施“教育富民”工程为抓手,以青虾名镇、畜牧名镇、生态名镇为目标,结合我镇的农业特色、资源优势和高效农业现状,形成“一线、五区、四产业”的总体发展格局,逐步建设我镇农业的“五大”区域特色,即形成接天目湖生态观光农业区,西部的水产养殖区,东部丘陵经济林茶果,南部的畜禽养殖区,中部的农产品深加工区;以市场需求和就业为导向,以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为动力,面向“三农”,稳步巩固成人教育,积极推进社区教育,以农村实用技术和劳动力转移培训为重点,积极开展各类培训,为建立农业现代化和加快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目标,为我镇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和谐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二、目标任务
1、根据我镇社会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加强成人教育中心基础设施建设,因地制宜,积极创建市社区教育示范乡镇;
2、完成各级各类培训34000人次;
3、完善镇社区教育中心功能,进一步推进我镇社区教育工作;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育探析
【摘要】小学品德与社会教育的创新改革,着力点在于创新教学方法,构建开放式多元化的品德课堂。翻转课堂作为新的教育理念,在品德教学中的构建,是对品德课堂的优化与调整。本文从课前环节的自主学习、课堂环节的互动教学、课后环节的教学拓展三个方面,阐述了翻转课堂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育中的构建策略。
【关键词】小学;品德与社会教育;翻转课堂;构建策略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是小学教育发展的“主旋律”,也是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保障。思想品德作为小学课程体系中的重要课程,是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行的重要途径。在传统思想品德教学中,僵化、枯燥的品德课堂,弱化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灌输性教育引导难以形成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学改革亟待推进。翻转课堂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强调“生本”理念的践行,为学生搭建开放式多元化的课堂,促进教师的“教”、学生的“学”,是有效品德教育实现的重要措施。在笔者看来,翻转课堂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育中的构建,应切实开展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课前环节:立足教材、制作视频,展开自主学习
翻转课堂的构建,着力于生本理念的践行。通过课前环节的自主学习,为课堂互动环节的推进,创设良好的前提条件。在课前环节,教师要紧扣教学内容,契合学生的个性发展特点,制作10分钟左右的短视频,用于学生的课前自主。短视频内容包括了教材的主要内容,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对知识进行自我的认识与理解。在此过程中,学生的自学可能会遇到问题,对于知识内容的不理解、疑问等,都可以成为课堂互动的驱动因子,成为教与学互动开展的重要课堂资源。因此,视频的制作十分重要,要求教师一是要把握教学重点内容,能够以视频自学的方式,实现学生有效自学;二是契合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以视频自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三是课前自学是学生形成知识理解,并发现问题、产生疑问的过程,视频中“问答”情境的创设,可以更好引导和激发学生自学欲望,为课堂互动教学的搭建,创造良好条件。
二、课堂环节:以生为本、课堂互动,促进有效学习
老龄化社会教育系统探析
一、项目的实施
“仁·爱晚晴”突出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相结合,计划5年完成,通过实施以下3个计划,以应对急速的人口老龄化趋势,建设“预防为主,积极老化以及和谐社会”,进行全面和系统的教育。1“仁·爱晚晴”培训计划“仁·爱晚晴”培训计划由澳门镜湖护理学院主办,与澳门街坊会联合总会、澳门工会联合总会及澳门失智症协会联合开展,并借助香港中文大学那打素护理学院以及香港老年认知障碍症协会技术力量举办的一项跨学科专业培训计划,旨在为市民大众、非正规护理老年人者或从事老年护理工作的医护人员及社会福利界专业人员,提供一般性及专业性的老年学教育。1.1培训目标促进公众对人口老龄化的关注,提高公众对老年人的社会及医护服务需求的认识,培养公众对人口老龄化的正确认识;对非正规老年护理工作者进行老年护理基本知识和技巧培训,使其能够应对日常老年护理工作;提升从事老年护理工作的医护人员及社会福利界专业人员的老年护理专科知识,为老年人群提供更高质量的跨专业服务。1.2培训主题结合老龄化社会的需求以及澳门本土文化的特色,“仁·爱晚晴”培训计划涵盖以下5个主题,包括:健康老龄化及代际关系之凝聚;老年人的心灵照顾;慢性疾病处理及临终关怀;老年人失智症之预防及照顾;社区及院舍的老年人照顾[8]。1.3培训对象包括对老年护理知识感兴趣的所有市民大众;非正规及家庭照顾者,在日常生活或工作中,需要为老年人提供日常照顾的人员,例如:老年人的家人、邻居、朋友、保姆及义工等;从事老年护理工作的医护人员及社会福利界专业人员,例如:医生护士、社会工作者、临床心理学家、职业治疗师、物理治疗师等。1.4培训形式①市民大众培训:电台广播、展览、讲座、网站、教育单及小册子、嘉年华会;②非正规及家庭照顾者培训:讲座、网站、参观老年服务机构、自助小组;③医护人员及社会福利界专业人士培训:网上自修课程、专题讨论会及个别指导、临床实习。2“仁·爱晚晴”社区服务计划1创建记忆中心检测常见几种老年人认知功能评估量表的信度及效度,并进一步确定适合澳门本土使用的认知评估工具;评估用户对记忆中心的认同、接受情况,并进一步探索创建记忆中心的可行性及运作模式。2建立失智症电话服务热线面对整个澳门地区开展服务,通过分析失智症电话服务热线使用情况,评估澳门社会对失智症需求的内容、种类等情况;评估用户对失智症电话服务热线的内容、方便性、态度的意见,并进一步探索创建失智症电话服务热线的可行性及运作模式。3提升日间护理中心工作内涵澳门现有3所护理中心要进一步完善,提升护理中心提供的老年失智症患者及其家人的服务内容及类型;评估具澳门本土文化特色的社区支持服务对老年失智症患者的效果;评估非正规及家庭照顾者培训内容及模式对老年失智症患者家人的效果。3“仁·爱晚晴”学者培养计划为了培育社会老年学的出色学者,提升澳门老年护理专业界的学术水平,“仁·爱晚晴”定期举办科研培训工作坊,邀请老年学学者担任导师,包括香港中文大学那打素护理学院、香港认知障碍症协会、新加坡失智症协会、澳洲UniversityofNewSouthWales与国际失智症协会(Alzheimer'sDiseaseInternation-al,ADI)等。让来自不同学科、不同专业、跨职系的学者参与,建立跨专业学术团队,对象包括医生、护士、社工、院舍负责人、心理学家、职业治疗师、物理治疗师等。
二、项目实施的阶段性成效
经过一年半的努力,培训计划已按进度完成,举办了6场公众讲座及4场照顾者培训工作坊,出席达548人次,活动参与者包括社会大众、失智症照顾者、社会服务工作者等,参与者对活动正面评价较高。同时把所有的公众讲座及照顾者培训资料上传到专门设立的网站,供社会各界人士自学,并参与网上有奖问答,有超过2300人次参与,取得显著的社会效应。同时亦开拓社会福利界专业人员网上自修课程,有近200名专业人士参与。期间必须出席专题讨论工作坊,包括失智症个案会诊工作坊、人本照顾工作坊等,协助学员巩固所学知识,以便应用于澳门的社会褔利及医疗体制内。同时学员经过网上考核以及撰写相关学术论文,对115名全部合格的学员颁发证书。同时开展多项关于失智症的研究,包括“澳门居家失智症患者家人的照顾负担”以及“澳门初期老年失智症患者的社区筛选”,以便更了解失智症在澳门的具体情况。此外,进一步选派师资外出临床实践、进修学习,包括香港中文大学那打素护理学院“流金颂”培训计划、香港认知障碍症协会、澳洲UniversityofNewSouthWales、ADI的伦敦AlzheimerUniversity,参与各项国际学术组织及会议交流经验,更好地发展防治失智症的工作。
三、体会
通过“仁·爱晚晴”项目应对老龄化的社会教育系统工程先导计划的实践与研究工作,促进了澳门公众对人口老龄化的关注,提高了公众对老年人的社会及医护服务需求的认识;培养了澳门公众对人口老龄化的正确认识和正面态度;同时对非正规老年护理工作者进行基本知识和技巧的培训,使其能够应付日常护理老年人工作;也提升从事老年护理工作的医护人员及社会福利专业人员的老年专科知识,使其为老年人群提供更高质量的跨专业服务。同时,澳门的公众、照顾者以及医护人员及社会福利专业人员也对日后澳门失智症的防治工作提出了更高、更深入、更具体的要求,包括:有记忆问题、认知障碍或失智症早期症状的老年人应如何寻求评估;如何获得相关的信息;如何照顾患有失智症的居家老年人。结合社会福利界专业人员网上自修课程以及专题讨论,通过香港认知障碍症协会及澳洲专家对澳门医生、护士、社工、心理学家、职业治疗师、物理治疗师的专业培训,对各类失智症的诊断标准及治疗照顾方法达到共识,因此,有需要也有必要开展后续相关的实践研究。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课程改革路径探索
摘要:“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是学前教育五大教法课程之一,课程目标旨在通过学习促进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获得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知识与能力。然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自身的社会性发展不足、课程教学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等教育现状,要求高职院校“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课程要以学生为中心,实现课程由“育己”到“育人”的改革。
关键词: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课程改革;职业教育;学生中心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的核心课程,其课程目标主要是培养了解社会教育对幼儿的重要意义、能够获得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水平的知识技能、能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科学地组织幼儿园社会教育活动的学前教育人才。社会教育的内容涉及三方面:自己与自己的关系———自我概念的教育;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人际交往的教育;自己与社会的关系———社会规范与社会文化环境教育。“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课程对促进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具有重大意义。
1“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1.1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自身社会性发展不足。对于学前儿童的社会教育来说,成人通过言传身教激发幼儿的模仿观察学习是最直接有效的社会教育方式之一。然而,令人忧心的是,目前我国大学生自身社会性发展水平不容乐观。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公布的一项调查显示,有16%~25.4%的大学生存在一般心理问题,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率呈上升趋势,有心理障碍的大学生近年来已占比我国总的大学生人数的30%。[1]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就其内部来说,是个体心理机能失衡;就其外部来说,是个体社会性发展不良。[2]试想,如果由自身社会性发展不良的教师对学前儿童进行社会教育,又怎么能获得良好的教育效果。通过五点量表对学前教育专业396名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请他们对社会性发展进行自评。调查结果显示,准幼师自我评价平均得分为3.27分,人际交往自评平均得分为3.32分,集体归属感自评平均得分为3.4分,总体自评分数均不高。另外,谈到对“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课程的期待时,62.3%的同学均提出“希望从课程中获得更多人际交往、社会适应方法及策略的支持”,因此,“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课程的教学目标亟须关注学生自身的社会性发展,应及时进行改革与补充。1.2课程教学现状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研究表明,高职院校学前专业学生的课程学习兴趣不足。大部分学生对学习目的和意义没有正确的认识,他们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很难保持思想和行动上的一致,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情绪体验不足,对学习的喜爱程度不够,负面感受较多。[3]与此同时,“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课程的教学也存在知识点繁多,对课程目标和内容的把握不足,重视知识与技能训练,忽视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课堂实践训练单一,缺少系统性、层次性、应用性等问题。[3]针对以上问题,亟待通过课程方法改革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程质量。[1]
2由“育己”到“育人”的社会教育改革路径探索
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合作
【摘要】从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和现状入手,既注重对文献资料的研究,更侧重对工作实际的思考。在具体分析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特点与优势的基础上,对构建“三位一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格局进行理论研究,对凝聚“学校主导”的思想政治教育合力开展实践探索,以期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长远发展提供参考借鉴和决策依据。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民办高校
一、引言
我国民办高校在发展过程中,往往注重办学经费的来源、办学体制的优化和办学规模的扩张,对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视不够,办法不多,缺少对民办高校学生自身实际的分析,使思想政治教育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我国民办高校已有三十多年的历史,但在许多方面还不够完善。其中,思想政治教育已成为阻碍发展的瓶颈。无论是为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需要,还是为实现高教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或是为促进民办高校特色发展的需要,都要求对思想政治工作予以高度关注。因此,建立真正适合民办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对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必将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特点与优势
如果说教育是“树人之本”,那么家庭教育就是“教育之源”。在全人指导的终身教育和造就人才的启蒙教育中,家庭教育的独特作用不可替代。现今时代,学校和社会的教育功能不断增强,但任何组织或机构都难以动摇和取代家庭对子女的教育地位。家庭教育的优劣对子女理想信念的确立有至关重要的影响。重视家庭教育,不仅是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的需要,也是完善自我和健全人格的需要。[1](P.41-43)学校教育是由教师依据教材,在教育大纲的规范下和教育方针的指导下,全面地进行知识传播,系统地进行人格培育,是个人一生中所受教育最重要的组成部分。[1](P.41-43)随着教育改革的稳步推进,学校教育备受关注,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更多地体现着家庭期盼和社会期待。学校教育是主课堂、主渠道,是学习道德准则、文化知识、价值取向和社会规范的重要基地,决定着个体社会化的性质和水平。[2](P.92-101)社会教育是除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以外其它所有教育的统称。社会教育的发达程度是社会先进与否的关键性指标,也是未来社会主要的教育形态,与思想政治教育休戚相关。[3](P.54-55)社会教育既是家庭教育的延伸和补充,也是学校教育的超越和拓展,为思想政治工作提供平台和依托,有效减少认知的臆断性和片面性。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相比,社会教育对个人的影响作用有明显的强化趋向和扩大趋势。[4](P.61-63)
社会教育对开放大学的作用
一、转型与发展:
无锡开放大学建设成果和面临问题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无锡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无锡社会教育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当前,面对经济的转型和产业的升级,无锡市广播电视大学虽然具有开放大学性质,但办学模式还不够开放,还不能完全满足社会个性化、特色化的学习需要,因此,无锡开放大学建设势在必行。1.无锡开放大学建设取得的成果无锡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社会教育的实施和推进,早在2007年就下发《关于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实施意见》,提出“积极探索在无锡市广播电视大学的基础上筹建无锡市开放大学”。《无锡市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提出“以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为基础,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整合各类高等教育资源建立开放大学”。无锡电大迄今培养了各类毕业生10万3千多人,完成各类社会培训和考试服务90多万人次,为无锡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贡献了7个百分点。学校根据“以社会教育为重点”的办学理念,建成全省首家市民学习中心,编写社会教育特色教材,参与和指导数字化学习社区建设,为相关行业、企业提供技能培训等服务。搭建的“无锡市终身学习公共服务平台”正式运行,被教育部授予“终身学习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示范基地”,无锡开放大学一站式学习支持服务中心基本形成。学校打造“国家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无锡中心”,采取“自建、整合、引进、共享”等多种方式,集聚了一批满足无锡开放大学开展学历继续教育与非学历继续教育以及广大市民所需要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包括课件、期刊、教学视频资源共10TB,其中500G的学习资源已经对外开放,供市民免费使用。2.无锡开放大学建设面临的问题根据《2011年无锡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1年,无锡市户籍人口467.96万人,常住人口643.22万人,生产总值6880.15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超过10万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63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6438元,各项指标都处于全国前列。然而无锡常住人口中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只占14.45%,拥有技能劳动者48.22万人,还不能满足经济转型和快速发展的人才需要,社会教育任重而道远。无锡社会教育资源相对分散,以学历继续教育为例,有电大开放教育,也有成人高考、自学考试和普通高校的网络教育等;技能培训也是如此,有行政机构组织的培训,也有行业协会、大专院校、民办机构组织的培训,资源项目丰富,但也庞杂重复。社会教育没有统一的组织和监管,学习者没有明确的指导和引领,面对培训市场要么望而却步,要么不知所措。社会教育课程资源还不足,很多社会教育从业者的思维还是停留在学历教育的课程设置上,没有从提升人民生活幸福指数的角度去开发课程。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到来,老年人的继续教育课程资源开发人员和力度匮乏。社会教育师资没有完全释放,从事学校教育的教师向社会教育转型还需要一定时间和努力;社区工作者缺乏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训练,授课质量不高。社会教育理论研究还不足,一方面为社会教育提供有效的建议和指导较少,另一方面与无锡经济、社会发展结合不够紧密。无锡开放大学建设必须要直面问题,认真寻求解决路径,才能获得全新的发展。
二、传承与开拓:
无锡开放大学建设的持续推进学校是推动社会教育的主要机构。无锡开放大学要办成有地方特色、文化底蕴的高等院校,就必须继承和发扬无锡社会教育家的优良传统,以续写历史的荣誉感,服务社会的责任感,在传承中发展,在创新中开拓,大力促进公民全面发展与社会和谐进步。1.坚守一个梦想民国时期的无锡社会教育家以“教育救国”、造福乡梓的理想和信念,全身心投入到社会教育工作中。他们深入农村社区,直接面对民众,倾听和调研民众需求,以提高民众文化水平为己任,无怨无悔,矢志不渝。当时的社会教育虽然存在着历史局限性,但是社会教育家的努力奋斗的精神和实际有效的方法是值得开放大学建设者学习和继承的。无锡开放大学建设者应该坚守建立全国领先的市级开放大学这个梦想,促进无锡市终身教育体系建设以及“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学习型社会形成。俞庆棠说:“社会教育既建筑于民众生活之上,就应具有推进社会的力量。”无锡开放大学建设者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正确认识社会教育的价值,树立一切为了学习者的责任心,主动深入社区、企业,了解群众学习需求,开发学习资源。无锡开放大学建设者还应该放眼长远,主动吸收国内外先进的社会教育经验和成果,奋力引领无锡社会教育的发展,为学习者创造更广阔的空间。2.立足一个地区民国时期的无锡社会教育家的教育实践主要立足无锡,除了开展识字、技能等教育外,还作了“地区自治”的尝试,建立农村合作社,举办农民信贷所,当时无锡工商业、教育事业空前繁荣。江苏省立教育学院、中国社会教育社最后都迁至无锡,并向外推广成功经验,可以说无锡是江苏社会教育的策源地。无锡开放大学是一所市属高等院校,义务和责任上就应该立足无锡,围绕建设教育和人力资源强市的目标,完善教育服务体系,强化教育服务社会功能,为无锡市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提供服务。无锡开放大学建设者应该结合无锡产业转型和升级,着力开发一批具有地域特色,满足无锡市民需要的优秀课程和培训项目。立足无锡,不代表固步自封,无锡开放大学必须接受国家开放大学、江苏开放大学的业务指导,加强与兄弟开放大学的沟通和联系,吸收国际先进经验,以信息技术为支撑,加强数字化学习资源和终身学习服务平台的建设,努力探索新的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力争在江苏乃至全国开放大学办学系统中勇创一流。3.培养一批名师以俞庆棠、高阳为代表,江苏省立教育学院孕育和引进了一批名师,傅葆琛、李蒸、孟宪成、雷沛鸿等等,都是全国知名的教育家,这些名师的理论与实践除了对当时民众教育起到了强大的推动作用,还对全国社会教育起到了带头作用。无锡开放大学要在社会教育上取得成绩,在无锡占据社会教育主导地位,必须培养一批全省乃至全国知名的教师,成为学校的代言人、社教研究的带头人。首先要爱岗敬业,继承无锡社会教育前辈的奉献精神,以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为己任,胸怀民众,胸怀祖国,为提升全民素质贡献力量。要有团队精神,与同仁积极配合,形成工作合力。其次,要具有课程开发能力。课程开发有广度、深度和速度的要求,教师要能根据社会发展规律,准确把握市场脉搏,开发适应人民需要的课程。最后,要有较强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的能力。理论和实践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是同样重要的。教师除了能上好课,还要会技能,更要会总结、会科研,才能吸引学习者。无锡开放大学还应该广泛吸纳普通高校及社会各行业中具有丰富教学和实践经验的专业人士参与开放大学的学习辅导和资源建设。4.建立一个机构在民国时的无锡,如果说江苏省立教育学院是开展社会教育的主基地,那么中国社会教育社则是社会教育的成果展示和对外联系的平台。无锡社会教育家的科研和实践成果通过中国社会教育社对外展示,吸收专家意见和建议,逐渐丰富和完善。中国社会教育社的成员来自四面八方、不同岗位,有社教专家,也有行政官员,更有如钮永建这类民国元老。因此,无锡社会教育家与政府、教育界的联系十分紧密,无锡社会教育的发展得到了各方的关注和重视。无锡开放大学也必须建设一个科研、推广、外联相结合的学术机构,广泛吸收校内外人士参加。通过建立机构,加强系统联系,互通有无,对各社区学习中心进行业务指导与统筹管理;与普通高校的优势互补,探索学分银行建设机制;组织理论研究,规划课程安排,促使教育教学科学有序开展;展示成绩,争取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支持。机构的建立不是一蹴而就的,职能分配和工作规划都要科学有序,于工作中逐渐明确完善。民国时期无锡社会教育家的实践促进了地方的经济和文化发展,他们的理念在当时具有前瞻性和代表性,起到了振聋发聩的作用。他们敬业奉献的精神,全情投入的态度,科学实际的教育理念是无锡社会教育史上宝贵的财富,值得当下开放大学建设者学习和借鉴。
作者:吴学峰马国云单位:无锡市广播电视大学
社会教育与历史教学论文
提要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进行社会美教育,一是挖掘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的情感;二是挖掘理想教育的内容,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三是挖掘道德教育的内容,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四是挖掘科学品格教育的内容,培养学生为科学献身的精神。在教学实施过程中,结合历史学科的特点,应充分运用现代化视听手段,调动学生发现美、探索美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的本质,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确立为人类理想社会奋斗终生的观念,从而实现社会美教育的根本目的。
***
历史是人类生活和斗争的记录。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有着几千年的文明史。历史教材本身就是一部美育的教科书。在历史教学中实施美育教育的原则,既是从学科特点出发,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需要,也是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培养跨世纪人才的客观要求。
人的社会活动领域无限广阔,社会生活方式多种多样,到处充满着可供审美的对象。美,从形态上看,通常可以分为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三大类型。本文着重就历史教学与社会美的教育问题,谈点看法。
社会美是指社会生活中的美,经常表现为各种积极肯定的生活现象。马克思说过:“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社会美不仅根源于实践,而且本身就是实践的最直接的表现。历史学科的社会美往往是以历史人物为中心,并且通过历史人物的言行举止所显示出来的美。历史教学中的社会美教育常常和德育结合在一起,表现为美德教育。古往今来的风流人物,多如繁星的民族精英,他们身上所体现出来的璀灿思想和精神风貌,是我们进行社会美教育的极好教材。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历史教科书中所包含的社会美教育的内容,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挖掘。
一、挖掘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