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建设范文10篇

时间:2024-03-11 18:08:28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社会建设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社会建设

社会救助建设讲话

省政府召开这次会议,主要是贯彻落实全国城乡特殊困难群众社会救助工作会议精神,回顾总结两年多来我省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特别是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的成绩,剖析问题,深化研究,抓好部署,努力推动大社保体系的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长期以来,民政部对我省社会救助工作一直给予大力支持和帮助。李学举部长此次专程来杭州出席会议,并将作重要讲话。我代表省委、省政府表示热烈的欢迎,并对民政部特别是学举部长多年来对浙江工作的关心和指导表示衷心的感谢!刚才,加元同志已就深化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工作作了部署,讲得很明确,也很系统,我都同意。下面,我就社会救助乃至整个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进行再动员、再深化、再推动,主要讲四句话。

一、成绩显著,值得总结

本届省政府成立之初,就把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摆在突出重要的位置。20****年8月,省政府召开全省社会保障工作会议,提出了“一个率先”、“一个加快”的目标,即率先建立比较完善的城镇社会保险体系,加快构建覆盖城乡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开始全面启动包括就业、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相互衔接、相互促进的大社保体系建设。这次会议,标志着我省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两年多来,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因地制宜,既大胆探索,又循序渐进,都开展了卓有成

效的工作。尽管还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但应该说,我们已经基本建立了具有浙江特色、符合浙江实际的大社保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特别是去年绍兴会议以来,各地和有关部门进一步抓落实、促深化、求创新,就业、社会保险和社会救助等工作都取得了新的成效。

(一)就业总量稳步增长,就业局势持续稳定。这两年来,我们认真研究制定并实施各项积极的就业政策,围绕城镇困难群体再就业、被征地农民就业、大中专毕业生就业三个重点,建立完善促进就业的长效机制,全面推进就业服务制度化、专业化、社会化,尤其是大力实施“千万农村劳动力培训”工程,加快推进统筹城乡就业试点,有效形成了城乡就业良性互动的局面。预计今年末全省城乡就业人员将达3050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将近900万人。20****年、20****年和今年全省新增城镇就业岗位分别达53.4万个、61.6万个和65万个,帮助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分别达33万人、36万人和34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分别控制在4

2%、4.1%和4.0%。在国家加强宏观调控的形势下,保持这样的低失业率来之不易。两年来,各地共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116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60多万人。就业形势的稳定,为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稳定创造了有利条件。

查看全文

重点社会建设思考

**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提出了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六大任务:

——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优化教育结构,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学内容方式、考试招生制度、质量评价制度等改革,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坚持教育公益性质,加大财政对教育投入,规范教育收费,扶持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健全学生资助制度,保障经济困难家庭、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重点提高农村教师素质。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

——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要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政府引导,完善市场就业机制,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完善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政策,加强就业观念教育,使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教育培训制度,加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建立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完善面向所有困难群众的就业援助制度,及时帮助零就业家庭解决就业困难。积极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完善和落实国家对农民工的政策,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

——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逐步提高扶贫标准和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逐步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

——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要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探索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全面推进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提高保障水平。发扬人道主义精神,发展残疾人事业。加强老龄工作。强化防灾减灾工作。健全廉租住房制度,加快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

查看全文

社会建设正在形成

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解决民生问题是当前社会建设的重点和突破点,但并非是社会建设的全部内容。推进社会建设,还要注意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与改革开放初期相比,现在有两个社会焦点问题发生了深刻变化:一个焦点问题的变化是民生问题的内涵发生了深刻变化,过去的民生问题,是没有完全解决温饱问题基础上的民生问题,是短缺经济和卖方市场条件下的民生问题。现在,新的短缺不再是存在于商品领域,而是发生在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领域,如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环境保护、低收入者住房、公共交通等方面,这个变化引发人们对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思考。另一个焦点问题的变化是收入分配格局的深刻变化,过去收入分配格局的主要问题是平均主义和大锅饭,所以改革的主要取向是打破平均主义、拉开收入差距、引进竞争机制、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让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现在收入分配格局的主要问题已经转变为收入差距过大,这个变化引发人们对效率和公平关系的重新思考,即如何在保持社会充满活力的前提下更加注重公平,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

社会建设方面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和新问题,也要求我们在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方面要有新思路、新办法。

首先,要建立更加灵敏快速的社会政策反应机制。比如今年的民生问题,比较突出的表现在食品价格上涨和就业问题上。食品价格上涨,受国际粮食价格上涨和国内粮食生产成本提高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而且从今后的长期发展来看,食品价格上升是一个长期趋势,因此一方面要对粮食生产进行补贴,稳定粮食生产、保证食品供给,另一方面也要有对低收入者实行食品补贴政策。经过这么多年的改革开放,我们建立起了比较灵敏快速的宏观经济调控的反应机制,但在社会宏观调控方面,还需要建立和完善一种灵敏快速的政策反应机制。

其次,要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在社会体制的整合方面,要注意随着社会流动的规模加大、速度加快,出现的两个大的变化:一个是社会管理的基础正在发生重大变化,即社会管理从过去以“单位”组织(机关、企业、事业、公社)为基础,转变为目前以“单位”、社区、社会组织为基础,并逐步地向主要以“社区”为基础发展,社区、社会组织等各种新型社会纽带,将成为处理国家、社会、个人三者之间关系的重要中介;另一个是社会管理方式的重大变化,是从以户籍制度、档案制度、单位制度为特征的行政化管理,向以公民制度为特征的社会化管理转变,这涉及到户籍、就业、社会保障、医疗、教育、住房等一系列社会体制的改革。社会体制的改革,也要在维护社会稳定的前提下,采取渐进式的办法,积极稳妥地推进。正像在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社会体制改革开始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有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不会一帆风顺,但不改革或走回头路,都是没有出路的。

第三,要加强社会利益关系的协调。当前,要特别注意协调好三个方面的利益关系:一是协调好群体和阶层之间的利益关系,特别是贫富之间、劳资关系之间和干群之间的利益关系,各种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甚至各种所谓“无直接利益群体性事件”,往往是围绕着这三种社会关系展开的;二是要协调好不同类型组织之间的利益关系,要协调政府组织、企业组织和社会组织之间的关系,协调垄断组织和竞争性组织的关系,协调官方组织和民间组织的关系,等等;三是协调好地域之间的关系,要协调城乡之间的关系、地区之间的关系,以及表现为区域关系的宗教和民族关系等等。另外,还要造就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总之,中国改革开放已经30年了,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形成了“中国经验”,但目前这个“中国经验”中,最主要的部分还是经济建设的经验,社会建设可以说是新的伟大实践,这个伟大实践的成果,也将是“中国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

查看全文

“三村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地处红色老区的四川达州市在第三批先进性教育活动中,结合农村基层党组织“三级联创”活动,大力推进以“班子队伍带村、人才科技兴村、民主法治管村”为内容的“三村建设”党建工程,不仅为第三批先进性教育活动找到了载体,而且探索出一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途径,使全市农业、农村工作出现可喜变化。

班子队伍带村带领农民奔富路

“农业大而不强、农村广而不富”多年来一直困扰着总人口万而农村人口就占万的达州市。先进性教育活动一开始,达州市委就明确提出结合深化“三级联创”农村党建活动,把近两年在全市试点并取得明显成果的“三村建设”活动作为全市先进性教育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抓手,坚定不移地向纵深推进。

据达州市委组织部负责人介绍,班子队伍带村的核心是选准配强村领导班子,发挥村级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和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人才科技兴村的重点是发挥农村党员干部和实用科技人才在推广农村实用技术、富民兴村,发展农村经济中的骨干领头作用;民主法治管村就是坚持民主管理、依法办事、营造和谐的农村社会环境。

达州市突出“城市反哺农村”,通过政府引导投入,带动群众主体投入,推动部门帮扶投入。据初步统计,全市捆绑投入项目资金多万元,引导农户自主投入亿多元,推动县级部门投入帮扶资金万元,有效地激活了农村市场。通过两年多努力,全市形成了党委揽总、组织部牵头、相关部门配合、乡镇组织、农户实施、纵横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新格局。

查看全文

政治文化社会建设意见

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总书记在中央党校的重要讲话,进一步深刻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提出了重要要求,我们要认真领会,全面把握。

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经济建设提供物质基础,政治建设提供政治保障,文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社会建设提供有利的社会环境和条件。我们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全面发展。

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关键要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新进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在探索和把握我国经济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提出的重要方针,也是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要更深刻、更自觉地把握经济发展规律,下更大的决心、采取更有力的措施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切实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要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新格局。要深化财税、金融、计划体制改革,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要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必须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推进,努力与我国人民政治参与的积极性不断提高相适应。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要继续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完善决策信息和智力支持系统;发展基层民主,保证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弘扬法治精神,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强化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

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需要,是全面实施党和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必须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要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大力培育文明风尚,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大力推进文化创新,全面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最大限度地焕发广大文化工作者勇于创新的积极性,使全社会的文化创造活力充分释放、文化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使当代中华文化更加多姿多彩、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

社会建设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紧密相连,必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强社会建设,要以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使经济发展成果更多体现到改善民生上。尤其要注重优先发展教育,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

查看全文

社会农村建设方案

党的**届**全会提出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历史任务,这是党中央统揽全局、着眼长远、与时俱进作出的重大决策,是一项不但惠及亿万农民、而且关系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举措,是我们在当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必须担负和完成的一项重要使命。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努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促使农村整体面貌出现较大改观。

抓农民整体素质提高

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农民素质的高低决定了农村社会发展的速度和质量,是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最本质、最核心的内容,也是解决“三农”问题最为迫切的要求和关键所在。因此,加快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就必须培养出大量的“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高素质的新型农民。

要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进一步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力度,在减轻农民负担的同时增加农民受教育的机会;加大对教育重要性的宣传力度,引导农民正确认识当前大学生的就业现状,使农民高度重视对子女的教育;加快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城乡教师的合理交流制度,精简教师队伍,提高教师素质。另外,要不断加强对农民应该掌握的经营管理知识的教育,使农民也能有机会迈入管理者阶层。

要加强农民的技术培训。要加大对农民的免费技术培训力度,农业科技人员要坚持走到田间地头,把先进的种植、养殖技术送到农民手里,手把手地教会他们,让他们能掌握一项致富的技术,尤其要加大对青年农民科技培训的力度;加大对外出打工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开发和充分利用农村劳动力资源的潜力,加快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速度。

抓农村经济发展

查看全文

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思考

党的**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强调“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五个统筹”是我们党在总结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经验基础上,根据新阶段国际国内环境的客观要求提出的指导原则,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

社会主义建设是一个多层次、综合性的范畴。经济增长相对于整个社会的现代化固然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但如果经济增长了,社会贫富两极分化,社会风气变坏,不平等加剧,那么这种发展与社会现代化就是不协调的,违背了社会有机体的整体性,违背了现代化建设的全面性、系统性及其要素之间的相互依存性。它不仅妨碍社会的全面进步,也不利于经济的持续发展。“五个统筹”要求各发展要素之间保持动态平衡,实现经济、社会、自然之间的协调发展,从而揭示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一般规律。

“五个统筹”是对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深刻总结。从我国近20多年发展的实践来看,经济高速增长,我国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统筹兼顾不够。经济与社会发展不够协调。地区间的差异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我国进一步发展的一个障碍。城乡差别扩大,农村人口多,人均占有资源量少,“三农”问题,城乡失业和贫困等问题十分突出。发展的实践告诉我们,仅有经济增长不能导致中国社会走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因而,加强统筹协调已经是刻不容缓。“五个统筹”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出发,以系统优化与整体发展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着眼点,从经济、社会、生态系统和国内、国外系统的整体联系中把握经济、社会、人和自然的协调发展,形成了一个连接现在和未来、横贯中外、贯穿自然与社会的“立体式”发展模式。只要我们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进行现代化建设,我国将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社会和谐、生态良好的发展之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就能顺利实现。

“五个统筹”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以人为本。这就深刻阐明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质。同志指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要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紧紧把握住这一点,就从根本上把握了人民的愿望,把握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质”。(《中国共产党第**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13-14页)

查看全文

建设社会新农村思考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重要要举措。溪口镇樟树村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积极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不断解决农民生产生活最迫切的实际问题,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溪口镇党委、政府就如何在老少边区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专门深入该村走访座谈,并且以问卷调查的方法进行了深入调研和思考。

一、建设新农村取得的成绩

溪口镇樟树村位于溪口镇北部澧水之滨,人口589人,耕地450亩,2008年村人均收入4100元。**年来,该村通过整体推进,全村进出设施建设步伐加快。通过不断探索农村经济发展路子,农业产业化进程取得一定成绩。生态村创建工作,成绩斐然,村民居住环境不断得到改善。通过加强组织建设,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村民自治取得突破性进展,精神文明建设的到加强,农民思想观念正在逐步更新。

(一)、经济发展步伐加快,农民增收幅度大。

为加快经济发展,该村突出做好三篇文章。一是果园增收篇,坚持因地制宜,建成1080亩优质蔬菜、水果示范园,目前全村有优质金秋梨808亩、无公害蔬菜200亩。涌现了如王常富的水果种植大户,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农民因此人均增收达500元以上;二是养殖增收篇,通过积极落实国家扶持生猪养殖发展的种种政策,鼓励规模养殖发展壮大,发挥大户的带头作用,全村生猪养殖规模已达239头;三是商贸劳务增收篇,本镇居民在商贸流通领域的优势,积极鼓励村民务工经商,有序组织中青年劳动力外出务工,以此促进劳动里向高收入层次转移,全村目前在外务工经商达45人,有效带动了本村其他产业发展。

(二)、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村容村貌日新月异

查看全文

思路建设社会意见

一是与农村小康建设相结合,运用小康思路建设社会主义新牧区。既着眼于解决农牧区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又注重丰富农牧民精神文化生活,提高整体生活质量。

二是与小城镇战略相结合,运用建设小城镇的思路来建设中心村。借鉴内地一些地方集中优势资源发展中心城镇,对传统产业实施有效改造的经验,集聚各种资源,把中心村建设成经济优势明显、辐射面广、带动力强的小康村镇。

三是与地方经济发展战略相结合,运用区域经济的思想来建设中心村。遵循全县畜牧业发展战略重心南移的思路,在乌河一带建设中心村落,形成特色鲜明、布局合理的区域经济带。

四是与市场经济运行体制相结合,运用经营二、三业的思路来经营第一产业。正确运用经济手段,搞市场运作,争民间投资,一改过去由政府大包大揽的旧体制。

五是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运用现代经营理念改造传统产业。在中心村重点发展草业、育肥业、加工业等新型产业和增值产业,积极培育现代畜牧业,借助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推动中心村建设。

六是与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相结合,运用创新思路让中心村党组织“定居”。依托国家生态移民搬迁工程,实施“牧业中心村党建工程”,在调整合并的基础上,创新牧业中心村党建模式,大力开展各类“中心户”创建活动,健全建强中心村党组织,为中心村经济社会繁荣发展“保驾护航”。

查看全文

建设小康社会思考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研究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研究的内涵和范围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基于特殊时期、背景、条件的分析与判断

我国科技、教育发展滞后与知识经济时代兴起提出的客观要求差距很大,在国际竞争中的劣势明显。经济建设的人口资源环境约束矛盾突出。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和收入分配差距日渐扩大,社会矛盾日趋复杂,某些方面甚至相当尖锐。我们必须通过全面小康目标的实现来缩短我国与经济发达国家的差距。

国家实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在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初步的成就,对西部地区实施的一系列优惠、倾斜政策必然会推动**经济的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奠定良好的基础。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