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规范范文10篇
时间:2024-03-11 17:25:40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社会规范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诉讼的社会规范
一、社会规范的种类
从实际情况来看,与诉讼参与人的诉讼活动有比较紧密联系的社会规范主要包括:法律规范、道德规范和其他社会规范。
(一)法律规范。法律规范,是指由具有法律、法规制定权、解释权的机关或者组织,按照一定的程序所制定并在一定区域内公开实施的规范。法律规范是与诉讼参与人的诉讼活动关系最为密切的社会规范,既是诉讼参与人判断自己所从事的诉讼活动的性质和效力度量衡,也是从事具体诉讼活动的行为准则,同时还是诉讼活动的工具,无论是什么人,只要参与诉讼,都必须严格遵守法律和法规等法律规范的规定,坚持做到行律于法。
与诉讼活动有联系的法律规范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征:
1.从它的性质来说,主要有:一是制定的限定性,只能够由具有立法权、立法解释权和司法解释权的机关或者组织制定;二是程序性,其设定、修改、补充、废止等都要按照比较严格的程序进行;三是公开性,法律规范必须公开实施;四是广泛性,法律规范的内容和精神应当反映社会各界及广大民众的意愿,调整的对象不能够只是适用于特定的事或者特定的人,适用的区域一般也比较宽;五是贯彻的强制性,法律规范的贯彻需要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自觉,但这绝对不能够否定法律所具有的、可以强制加以贯彻的属性。
2.从它的作用来看,主要有:一是需要性,包括政府需要、社会需要和民众需要;二是合理性,即法律规范的内容应当具有人性和理性,应当符合人文要求;三是实用性,即法律规范应当是有用、可用、能用、管用和好用的。
社会规范缺失与主观文化研究
摘要:基于社会规范理论,本文探讨了弥补社会规范短板之策,指出加强主观建设是根本出路,提出了一揽子建议:第一,主观文化建设必须有一个灵魂;第二,主观文化建设必须遵循以“继承”为主,以“借鉴”为辅的原则;第三,主观文化建设要遵循客观规律;第四,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共同努力;第五,我们拟建设的文化应该富含“理性”;第六,教育与严惩并举。
关键词:社会规范;缺失;主观文化建设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辉煌历史,文化底蕴非常深厚,我们有充分的理由保持文化自信。但是,毋庸讳言,一段时期以来,我们的社会生活出现了社会规范缺失问题,社会规范缺失会搞乱正常社会秩序,搞乱党风,搞乱社会风气;社会规范缺失还会影响我国的国际形象,削弱我国的文化软实力。文化是民族的灵魂。荷兰文化大师吉尔特•霍夫斯塔德(GeertHofstede)教授把文化定义为“心灵的程序”和“心灵的软件”[1]4,美国人类学家克莱德•克拉克洪(ClydeKluckhohn)把文化定义为人们行为的潜在指南[2]35。文化建设是以习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一个重大方略。早在2013年12月23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就印发了《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3]。2014年“五•四”青年节,在视察北京大学时,又提出了“扣子理论”[4]。本文基于社会规范理论,探讨如何通过加强主观文化(隐型文化)建设,弥补社会规范缺失短板。
一、社会规范的核心概念
社会规范(socialnorms)术语中的“规范”一词源自拉丁文“norma”,原义指木匠手中的“规尺”,后来哲学家和行为科学用它来研究人的行为,并作为行为标准,它便作为一个特定的概念——社会规范(socialnorms)固定下来。然而,社会规范的研究范围很广泛,是哲学、伦理学、文化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学科共同研究的对象。不同学科的研究侧面也有所不同,定义也因此有所不同,关于社会规范概念的定义众说纷纭[5]246。社会学[6]把它定义如下:社会规范是指人们社会行为的规矩﹐社会活动的准则。它是人类为了社会共同生活的需要﹐在社会互动过程中衍生出来﹐相习成风﹐约定俗成﹐或者由人们共同制定并明确施行的。其本质是对社会关系的反映﹐也是社会关系的具体化。社会规范的这种制约作用正是维持一个社会组织稳定、发展的前提。风俗习惯﹑部分道德规范及部分法律规范﹑宗教规范是不成文的﹔法令﹑条例﹑规章和大部分法律﹑重要的教规是成文的。社会规范正是评价和矫正个体社会行为的工具。从约束力的强弱角度不同,社会规范可分为常规、原则、惯例和律令。
二、社会规范缺失的种种表现
社会规范与宪法解释研究论文
前言
在台湾的社会变迁与民主化的历程之中,司法院大法官(以下称大法官)对于民主宪政制度的建立以及人权的保障的角色渐渐扮演重要角色。学者对于大法官对于人权保障有关的解释的体系、方法、原则等有相当多的探讨。不过,关于社会与宪法解释的关系,尤其是社会文化背景与社会规范变迁之于大法官解释作成的影响似乎较少受到学者的讨论。本文认为,大法官解释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条件,与社会关心的议题都息息相关。大法官解释与社会的互动关系绝非是一条单行道,如同大法官解释的结果对社会有着一定的影响,当时的社会对于大法官解释的作成也有相当的影响或限制。为了解台湾社会之中大法官与社会变迁的互动,本文尝试观察分析社会规范对大法官解释的影响。
社会规范对于宪法解释的影响可以有主观与客观两部分。在主观方面,大法官个人作为社会的一员,本来就无法自外或独立于所处时空社会的思潮与社会规范的影响。也就是说,大法官所处的环境与当时的社会规范或多或少会影响大法官个人主观上对于某一议题的态度或主张。不过,社会规范对个别大法官个人意见主观面向的影响并非本文讨论的重点,本文的主旨在于讨论社会规范作为一个客观因素对法官解释宪法的影响。本文主张由于社会规范对于宪法解释的影响之一在于牵动着释宪者对其权责以及所作成宪法解释之正当性之确保,而可能影响到释宪者所作决定的内容,方法与构成。
宪法解释的正当性问题
在未将司法违宪审查的依据明文化的国家之中,司法机关释宪功能的正当性受到相当的注目与讨论。例如在美国,虽然其为第一个采行司法违宪审查制度的国家,关于司法违宪审查的正当性问题一直是学界反复讨论的议题。由A.Bickel教授所提出司法机关本身的反多数决(countermajority)性格以及其与立法机关之间吊诡的互动关系一直以来是学者讨论的焦点:为何一个未经人民直接选出也无法监督的司法机关可以审查由定期改选代表人民的立法机关所订定出来的法律?在此种困境之下,司法所应扮演的角色如何?在台湾,宪法上明定司法院有权解释宪法并且明定宪法的最高性,因此司法违宪审查的合宪性已经过明白的确立。不过,大法官解释的影响层面大,结果动见观瞻,又加上我国司法审查具有抽象效力的审查,大法官释宪的正当性也日渐受到学者间的重视与讨论。此议题丰富的论述之中,学者多针对Bickel所提出的司法者本身制度上的限制所造成的困境加以讨论,并提出解决的方法。有以为在实体上宪法有高于法律的位阶,因此司法者有正当性来维持宪法的实体价值。有认为民主过程所产生的代表事实上有所瑕疵,因此,得以由司法加以监督补强,也有认为司法违宪审查得以促进民主,我国学者也有强调释宪者对话作为正当性基础。
关于正当性的概念,根据MaxWeber的理论,乃是对于程序或制度的信赖与尊重。对于法律制度而言,其正当性不在于某一法律或判决的实体内容,而在于其制度或程序本身。也就是说,当社会对于法律制度整体,并非个案的内容或结果,有着信赖与尊重时,则认为该法律制度及具有正当性。对宪法解释而言,其正当性的有无系诸于社会对司法机关作为一个释宪者以及其所作成的决定整体而言有无信赖与尊重。因此,正当性的归属事实上是一种社会态度,会因为不同社会或不同时代的社会规范与文化而有所不同。此种对于法律制度的社会态度之所以重要,因为此态度常会影响社会大众是否会自愿的遵从法律,遵从司法者所作成的决定。因之,法律制度的正当性如何将会影响到法律制度的实效性(effectiveness)。换句话说,假若社会上认为司法者进行违宪审查的正当性愈高,则司法者所作成的决定就能够获得愈高的尊重,其效能及事实上的影响力也就愈大。
十二五阶段经济社会规范措施
实施“项民生工程,统筹抓好改善民生与经济规划发展。重点解决住房、就业、上学等热点难点问题,健全生育安全、失业安全、工伤安全、被征地农民养老平安等制度。同时,年陶厂试点的基础上,适时全面推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安全。加大财政对村级转移支付力度,逐步提高村干部保证水平。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深入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巩固完善基层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探索建立医患纠纷调处机制。广泛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精心组织建党年等各项节庆活动,丰富城乡居民文化生活。强化落实平安生产责任制,深入排查和消除事故隐患,重点抓好交通平安、非煤矿山、消防等领域平安监管,遏制重特大平安事故,预防和减少一般事故。深入开展平安创建活动,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加大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力度,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维护群众合法权益。
县坚持拉高标杆、争先进位,未来五年是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面对新形势、新机遇、新任务。确定了四大战略、四大工程、六个翻番”战略目标,即坚持工业强县、生态立县、转型发展、城乡统筹四大战略,全力实施乡村美丽花园、投资兴业乐园、休闲度假游园、农民幸福家园四大工程。2011年县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6%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2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0%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22%进出口总额增长16%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5%节能减排完成省市下达的任务。
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全力打造衔接平台
抢抓乡村带衔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和经济圈建设机遇,以园区建设为载体。主动作为,抢占先机。围绕“一核双翼一带”空间布局,县镇财政投入1亿元资金,专项用于重点园区土地征用及基础设施建设。分类推进重点园区建设,依照“以市代县、市县共建”模式,积极支持市经济开发区向东扩容,完成清溪工业园2.5平方公里征地拆迁等工作,努力形成“双赢、示范”效应。依照“县镇共建、以县为主”模式,理顺县经济开发区管理体制;发挥开发区投资公司融资平台作用,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全面完成“九通一平”基础设施建设。依照“县镇共建、以镇为主”导向,加快工业园以及陶厂、铜闸工业园扩容,提升园区重大项目承载能力。加强与工业园、陶瓷协会、外商投资协会等对接合作,大力发展“飞地经济”
二、全力开展招商引资
社会问题新闻写作论文
摘要: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时期,各种社会问题纷繁复杂,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多变、复杂的社会问题现实给我们的社会问题新闻写作提出了新的课题。本文在详细介绍了社会问题新闻特性之后,从三个方面详细探讨了新形势下社会问题新闻写作的宏观把握。
关键字:社会问题社会问题新闻写作宏观把握
一、引言
社会问题是社会学上的一个特定称谓。社会问题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社会问题,泛指一切与社会生活有关的问题,狭义的社会问题特指社会的病态或失调现象。社会学意义上的社会问题一般取其狭义所指。
二、社会问题新闻的特性
社会问题新闻的特性是和社会问题的特征和新闻特性的有机叠加。社会问题具有普遍性和变异性,复合性和周期性以及破坏性和集群性等特征,而社会问题信息一旦通过大众传媒传播开去,新闻的表征便会显现出来,使社会问题新闻呈现出自己独特的个性。
社会问题新闻写作探讨
一、
社会问题是社会学上的一个特定称谓。社会问题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社会问题,泛指一切与社会生活有关的问题,狭义的社会问题特指社会的病态或失调现象。社会学意义上的社会问题一般取其狭义所指。
二、社会问题新闻的特性
社会问题新闻的特性是和社会问题的特征和新闻特性的有机叠加。社会问题具有普遍性和变异性,复合性和周期性以及破坏性和集群性等特征,而社会问题信息一旦通过大众传媒传播开去,新闻的表征便会显现出来,使社会问题新闻呈现出自己独特的个性。
(1)社会性
新闻是社会生活的记录,所有的新闻信息传播一定程度上都带有社会的印记,无论这种社会性是强还是弱,是显在的或是隐藏的。但社会问题新闻与一般的新闻相比,其显示的社会性无疑更加强烈、明显和昭然若是。
和谐社会四点内涵感悟
“和谐社会”是社会资源兼容共生的社会。民族、宗教、党派、阶层是国家重要的社会资源。这些社会资源之间固然有这样那样的差异,但是它们都是共存、共生于一个社会之中。它们各有各的生命力。从历史上看,什么时候多教并存,什么时候社会和谐;什么时候多党合作,什么时候社会和谐。“治国之道,必先富民”,“富民”不是富少数人。和谐社会应当给各类人谋取一定的物质利益,提供生存与发展的条件,从而把各类社会资源联合起来,形成合力。合力是吸引力与排斥力的平衡方程。和谐社会应当是各类社会资源互相促进而又互相制衡的经纬交织的公民社会。
“和谐社会”是社会结构合理的社会。所谓“合理”,是说社会的各个组成部分,也就是子系统之间有一个比较匀称、比较均衡、比较稳定的关系。这些子系统通常指的是人口结构、阶级结构、民族结构、职业结构、地区结构、家庭结构。社会结构是社会的框架。社会结构合理是社会和谐的前提。社会结构不合理,必然会把社会距离和社会矛盾拉大,与此相应地是社会张力也大。社会张力一大,社会冲突一触即发;反之,社会结构合理,社会距离适当,社会矛盾也会比较小,在这种情况下进行社会管理、社会整合、社会控制的难度比较小,成本比较低,和谐社会容易建成。
“和谐社会”是行为规范的社会。中国有句话,叫做“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园”。社会的规矩是社会行为的准则。人生在世,无不需要制衡。“有条”则“不紊”。有轨才会减少越轨。磁悬浮也不是悬在天上的,那里有能够让列车浮起来的轨道。天上的飞机,海里的船,都有航道。有了交通规则,故意闯红灯的人便会大幅度减少。大家都按规矩办事,社会就会井然有序。规范的内容很广泛,风俗、道德、法律、纪律、宗教都属于社会规范。社会规范分成文与不成文两大类:法令、条例、规章、纪律以及一部分道德,为成文的;风俗习惯以及一部分道德为不成文的。法是強制性,虽有弹性,总体上是刚性。道德水准虽然也分层次,但是总体上是高层次的,比法律水准高。一个人只做到守法是当不了先进的。成文的、強制性的规范固然有效,不成文的、非強制性的,靠褒贬来规范的,能内化到心灵深处,更具有长效的功能。即使是超自然,超人间的宗教,也具有约束作用,有助于增强人的自控性。社会规范是社会控制的防火墙,是社会发展的支撑点。社会在前进,社会规范会更新。更新后的社会规范依然是推动整体前进的推进器。
“和谐社会”是社会运筹得当的社会。所谓“社会运筹”,就是书本上常用的“社会整合”。意思是说在调节社会中不同群体的利益时,运调自如,运筹决胜。手段不仅多样,而且高明、灵活,互相衔接,互相配合,互相依存,相得益彰,而不是互相抵消,彼此扯皮。有了合理的社会结构和社会规范,如果没有高明的社会运筹,社会仍然难以和谐,说不定会浪费社会资源,甚至于会糟蹋了合理的社会结构,把本来合理的社会结构变得不合理。社会结构是人搭起的架子,社会规范也是人制订的,一句话都是人运筹起来的。运筹得当,兼顾各方,兼容并包,各得其所,皆大欢喜;运筹得当,方能用尽可能低的社会成本,最大限度地发挥社会资源的作用。
广播电视大学建设论文
【摘要】社会化是个体成为合格社会成员的必经途径,社会化主要包括传承人类知识与形成价值观两个方面。在知识爆炸的时代,社会化逐步迈向终身化。广播电视大学由于其网络化的教学特征,成为终身社会化的重要方式。广播电视大学在对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中,存在着对社会规范教育重视的不足、办学机制不尽合理以及学习型组织建设不到位的问题。因此,广播电视大学应该设定更加合理规范的制度体系,推进人才培养标准化建设。
【关键词】社会化;广播电视大学;终身化
1社会化理论的基本内涵
人的本质属性在于其社会性,自然人通过训练、教育、培养等社会化过程成为符合社会要求的社会成员。个体通过与其他社会成员的学习互动,将社会规范内化为自身人格的一部分,这一过程称为社会化。国外学者普遍认为社会化是将外在文化内化的过程。他们认为“社会化即是学习社会与文化的信仰、价值、规范与社会角色的过程。”[1]社会化是个体对社会规范的内化过程。我国学者对社会化的研究则更为具体,风笑天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从性格与行为特征、生活技能、社会规范、角色认同、社会交往、生活目标、自我意识等方面对个体社会化进行了考察。[2]学者郑杭生则从社会的传承与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对社会化进行了探讨。随后,有诸多学者对社会化进行了研究。综合前人的研究,笔者认为就社会化的内容而言,社会化可以分为传承人类知识与内化社会规范两个部分。1.1传承人类知识。具有一定的知识技能是个体立足于社会的前提。人类的知识是不断积累更新的,尤其在知识爆炸的现代社会,知识的更新周期更短。因此,传承人类知识在当今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拥有一定的人类知识是社会成员在现代社会安身立命的前提。知识的传承是社会化的重要内容。一定的知识技能是个体立足于社会的基本谋生手段,人类只有掌握了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基本知识才能自理生活。并且在此基础上要掌握一门或几门职业技能,这样才能自谋生活。特别是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对基本社会知识与专业知识的学习显得尤为重要。不能较好地掌握社会知识与技能的人,往往不能被社会接纳,只有较好掌握知识与技能的人才能在社会中有较大发展。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目前在技术方面仍处于追赶状态,距离发达国家还有不小的差距,面临着急迫的产业升级的需求,而社会大众掌握一定的知识与技能是进行产业升级的基础。因此,传承知识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也就显得尤为重要。1.2内化社会规范。每个社会都有一套自身的价值观念与行为规范体系,任何一个社会成员都应接受这套行为模式。社会化的过程就是个体接受与内化社会价值、社会规范体系的过程。价值体系对个人的行为起着稳定和导向性的作用。社会规范以一定的社会强制力为基础,但是如果社会成员不能将规范内化为自身的价值,那么社会规范的实行将是十分困难的或者是不可持续的。这点对于当前我国社会来说尤为重要。市场化改革三十多年来,我们把经济建设作为中心,因此,社会教育也主要是围绕经济建设的需要去做,将人文精神、道德性的关怀不断虚化以至边缘化。[3]随着市场观念的推广,崇尚经济,贬抑道德,努力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成为一些人的信条。人们不择手段地掠夺财富,与此同时却迷失了自身,陷入了精神的深渊。[4]因此,改革开放以来,在社会化过程中存在着忽视社会规范培养的倾向。现阶段我国已步入全面建设小康的新时代,其标准不仅仅是高水平的物质文明,更需要高水平的精神文明。而一些社会成员价值观的扭曲已经成为我国社会进一步发展的障碍。所以,在当前社会背景下,应更加重视内化社会规范的功能。
2广播电视大学是社会化的重要场所
进入现代社会后,社会化的终身化成为现代社会的主要特征。社会化的终身化主要是指在现代社会知识爆炸的条件下,社会成员必须通过不断地通过学习互动等方式将社会知识与规范内化于自身,这一过程已经超出了正规学习的年限,贯穿于个体的一生之中。广播电视大学依托自身特点成为社会化的重要场所。2.1社会化的终身化。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化不再仅仅局限于一定时段的学校教育之内,终身社会化成为社会共识。郑杭生认为人的社会化就是指个体通过各种方式,逐渐从生物人转变成社会人。其间社会文化内化于个体自身,形成符合社会角色要求的规范。在这一过程中,个人成为独立的社会人,具有了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人类社会不断发展,永无止境。因此,社会化是一个贯穿人生始终的长期过程。[5]社会化的终身化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2.1.1时展的需要社会成员要想在知识爆炸的时代中有效生存并取得成功,就需要不断学习新的知识、适应新的社会环境,接受新观念、新知识、新技术和新工艺,只有全面的终身社会化才能够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人。知识爆炸呼唤新的学习方式,在一个知识爆炸的世界里,只有采用新的学习方式,才能学会驾驭知识爆炸的浪潮。2.1.2新技术革命的需要知识经济的到来,新技术革命的突破,特别是网络的快速发展带来的是知识的快速更新,无论是个人或是组织要想保持竞争性并获得成功,就需要不断接受教育和培训。因此,进行终身学习成为适应新的社会形势的手段。终身学习成为知识经济时代最根本的教育理念,传统的一次性学校教育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科技高速发展的需要。终身学习强调始终如一,学习贯穿人的整个一生;认为教育应立足于人的全面发展。只有不断地学习、坚持终生教育的理念,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与需要。2.1.3丰富多彩的个人需求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升,人们的休闲时间越来越多。生产的高度自动化,带给了社会成员大量的闲暇时间,如何有效地利用闲暇时间,使人们更富有活力和创造力,更能适应快速变化的新时代。因此,提高文化修养,追求智力、能力的发展,成为人们的追求。现代人充分利用闲暇时光,不断地学习、提高,丰富自身,使其过得愉快幸福。马丁特罗教授认为,高等教育进入到大众化阶段授课方式更加灵活、多变。相比精英教育,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之间的界限日益模糊。授课方式更多地依赖于以网络技术为支撑的函授方式进行教学。我国的高等教育已步入大众化阶段,社会对于教育的需求更加的多样化,终身化学习成为现实。在一定意义上高等教育的发展成为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的前提,广播电视大学网络教学的特点恰好契合了终身学习的需要,成为社会化方式的重要补充。2.2广播电视大学是其他社会化方式的重要补充。学校是社会化的主要场所之一。学校对社会新成员进行系统化的训练,正因为有了学校,社会化才成为一种人类有意识的自觉行为。[6]杜威认为学校即社会,学校应引导学员参与到实践中,在活动中自觉养成品德,获得知识,实现生活、生长和经验的改造。社会文明越进化,学校教育就越普及。一定时段内的学校教育,无法满足日新月异且多样化的教育需求。广播电视大学利用自身优势与普通高校相结合成为其他社会化方式的重要补充。广播电视大学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形成现代远程教育网络,推动各级各类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高教育质量,构建开放的学习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高等教育进一步开放,成为实现终身教育的重要途径。广播电视大学的远程开放教育应为个人的教育选择培训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系统在现代教育体系之内有着诸如打破空间性、时间性、距离性等自身独特的优势,与其他社会化形式的结合,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成为其他社会化方式的重要补充。广播电视大学面对广泛的社会个体,弥补了普通高校教育的不足。其一,广播电视大学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了教学与管理的网络系统。发挥广播电视大学面向全国广播电视大学的网络信息中心的作用,实现实时交互式办学的“直播课堂”和VBI数据广播系统。其二,普通高校等教育机构可以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大学的教育网络实现普通高校和广播电视大学系统教学资源共享。广播电视大学的网络教育系统,在一定时间和范围内将提高教育教学的先进程度,突破时空限制,为全社会所共享。近年来,广播电视大学的在校人数年年攀升,社会影响与日俱增,这都是社会对广播电视大学的认可与肯定。
公务员考试行测常识判断—法学基础知识判断
公务员行政职业能力考试
一、法的概念和本质
概念:法是由国家制定、认可并保证实施的,反映由特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段意志,以权利和义务为内容,以确认、保护和发展统治阶级所期望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为目的行为规范体系。
共同本质: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表现。基本特征:(1)法是调整人的行为或社会关系的规范;(2)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3)法是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社会规范;(4)法是规定权利和义务的社会规范。
作用:规范作用:作为由国家制定的社会规范,法具有指引、评价、预测、教育和强制等规范作用。
社会作用:维护统治阶级的阶级统治;执行社会公共事务。
公务员考试行测常识判断—信息技术知识判断
公务员行政职业能力考试
一、法的概念和本质
概念:法是由国家制定、认可并保证实施的,反映由特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段意志,以权利和义务为内容,以确认、保护和发展统治阶级所期望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为目的行为规范体系。
共同本质: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表现。基本特征:(1)法是调整人的行为或社会关系的规范;(2)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3)法是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社会规范;(4)法是规定权利和义务的社会规范。
作用:规范作用:作为由国家制定的社会规范,法具有指引、评价、预测、教育和强制等规范作用。
社会作用:维护统治阶级的阶级统治;执行社会公共事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