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范文10篇

时间:2024-03-11 17:04:16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社会工作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社会工作

社会工作汇报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内发生里氏8级强烈地震,

面对灾难,国家立即组织了以为总指挥的救灾指挥部,开赴灾区,开展抗震救灾工;近十万名官兵火速开赴灾区,实施救援行动;一些社会团体也积极地活跃在抗作震救灾的第一线;国家紧急下发救灾资金,社会各界也在为灾区人民捐钱、捐血,尽自己的可能为灾区人民献出自己的爱心。灾区的重建在有条不紊地进行。此时,政府相关部门、国际社会有一个共识,即社会工作专业需要发挥特有的专业价值,成为灾难救助和灾区重建的重要组成部分。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社会工作专业,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那么,什么是社会工作呢?在世界上,社会工作是一个调节社会关系,服务民众的专业,也是一个社会普遍认知的社会职业,但对许多中国人来说,这还是一个生疏的概念。

社会工作是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种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坚持助人自助的宗旨,遵循专业伦理规范,在社会服务与管理等领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技能和方法,帮助有需要的个人、家庭、群体、组织和社区,整合社会资源,协调社会关系,预防和解决社会问题,恢复和发展社会功能,促进社会和谐的职业活动。

社会工作的诞生于西方,从发源开始就和广大民众有着天然的联系,它关注民生问题,重视弱势群体、倡导以人为本;但同时它也是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社会结构不断变迁的必然产物,社会工作逐渐发展及制度化的过程是一个包含着社会政策体系构建、专业队伍建设、社会综合和谐发展的过程。

传统中国一直是农业国,其经济基础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其社会结构是以生活和生产相重合的家庭为单位,以家族、亲友、邻居为生活共同体而形成的家族集团式结构。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人们历来重视相互间的帮助和接济。《周礼?司徒篇》中就提出:“以保息养万民,一曰慈幼,二曰养老,三曰赈穷,四曰恤贫,五曰宽疾,六曰安富。”保息六政的最终目的是希望达到一个和谐的大同社会。大同思想包括了老人福利(老有所终)、儿童福利(幼有所长)、就业服务(壮有所用)、社会救济和残疾人福利(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这应该是中国社会工作的最早构想。到了20世纪20年代,中国开始接触现代意义上的社会工作。北京燕京大学等高校相继设立社会工作专业,同时成立了一些与社会工作有关的专业团体。以20世纪20―30年代的“乡村建设运动”为代表,中国的社会工作开始介入社会建设。1923年,晏阳初在北平与陶行知、蔡元培等人发起组织的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和平民教育区的实践,梁漱溟1931年在山东邹平创办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及乡村建设的实践,。被认为是一定专业性质的社会工作实践活动,虽然因战争等原因,这些活动并没有取得预期结果,但它们在世界社会工作发展史上仍有重要意义。

查看全文

社会工作性实践报告

社会实践主题:走进社会,参与实践,了解专业应用,锻炼交际能力,培养就业观念,促进自我成长

社会实践时间:2012年7月12日—2012年8月14日

社会实践地点:市有限公司

现将此次实践活动的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应学校要求,我在居住当地找了一家中小型企业进行了为期五周的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初步体验职业生活,增强创业与创新意识;参与生产劳动、培养服务于社会的劳动观念,增强实践能力”为目的社会工作性实践。

一个多月的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但是我觉得非常充实,由于学习到很多在学校学不到的东西,也让在学校学习过的理论知识能够在实践中加以应用从而加深理解。而且对比以前或长或短的暑期工,这次是我在经过两年大学学习后第一次真正从事与专业相关的工作,是我对自己能力的一次考验,也是我对理论知识的一次实践,总的来说,这就是一次让我在毕业前好好审阅自己的工作能力,发现自己不足的机会。

查看全文

民政局社会工作股工作总结

一、区划地名工作

1、5月份完成了《省志·行政区划志》(部分)编纂工作,并完成了材料的上报工作。

2、边界联检工作。4月份四县(市)民政局领导和相关工作人员对武(宁)瑞(昌)线三交点界桩进行了勘查和维护。

二、基层政权和社区工作

1、第八届村(居)两委换届选举届满,为了进一步做好第九届村(居)两委换届选举,5月12日市民政局基层政权科科长肖伍祥一行,在我局曾局长和相关同志陪同下,深入县蒲亭镇、吴山镇开展第九届村(居)两委换届工作座谈调研。调研组以发放调查问卷和座谈的方式,征询各代表对第九届换届选举的意见和建议,通过收集现场进行了讨论和解答。通过此次细致深入的调研,为我县第九届换届选举工作圆满成功做出了很好的铺垫。8月5日-8月8日在井冈山参加了全省第九届村(居)委会换届选举工作培训班的学习。10月31日参加了全市第九届村(居)委会换届选举工作会议,这次会议听取了市委组织部、市民政局、市人大主要领导对本届选举的指导意见,并提出了本次选举的重要性、任务和总体要求。11月上旬主要配合组织部制定本届选举实施方案,配合县委、政府、组织部召开全县村(社区)委员会换届选举工作会议。

2、4月份在全县民政工作会上,对离任“两老”相关政策和审批程序及相关做法进行了培训。6月份我们对全县“两老”人员进行了核实、上报,确保2014年1-6月补助资金顺利发放到位。全县2014年1-6月符合条件的离任“两老”人员215人,共发放补助资金15.726万元。11月底将对下半年“两老”死亡、新增进行核实,确保年前把补助资金发放到位。

查看全文

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分析论文

一.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的历史演进

第一阶段:20世纪20年代以前

20世纪20年代以前,是社会工作问世前的酝酿时期。这个时期正是西方社会的工业化和都市化急速发展的时期,在英国被称为“维多利亚盛世”。但是,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造成了西方社会越来越大的贫富分化,大量贫民涌入城市,失业问题和贫困问题造成了社会的不安定。同时,工业革命也冲击着人们的观念,使社会意识形态发生巨大的变化。工业化﹑都市化带来最为明显的变化是社会财富的骤增,它也给人们带来了观念上的触动,开始看到了人的能力和作用的巨大无比,更坚定了“人是可以不断进步的”的人文主义主张。19世纪西方民主运动的影响,使人们从“权利”(TheRight)这一崭新的概念中看到了自己也有平等享用社会资源的机会和希望,英国失业工人因此在1860─1867年为争取权利发动了几次颇有影响的暴动。(古允文,1992)

针对当时存在的社会问题,英国政府继1601年颁布《济贫法》(PoorLaw)之后,在1832年又出台了《新济贫法》(TheNewPoorLaw)。许多国家也都在一定程度上仿效了英国政府介入和干预济贫的做法(李增禄,1982)。但政府的介入和干预并没能解决从19世纪中叶以来一直存在的各种慈善机构间功能重迭、资源浪费和政府介入效率低等问题。

在上述的背景下,欧美先后出现了以有效﹑合理地调配社会资源来帮助城市贫民为目标的新一代慈善组织,如城市慈善组织协会(CharityOrganizationSociety)等。他们设立了专事管理与联络的中央机构,自上而下有计划、有组织地帮助需要援助的穷人。

早在1893年,美国水牛城的慈善组织协会就对机构工作人员适应工作的能力首次提出了疑问,认为应考虑以往由牧师承担慈善会社的工作是否适合,有必要找接受过特殊训练的人来承担“助人”的工作,并以此工作为职业。(林万亿,1983)1898年,慈善组织协会为慈善工作者开办了一个六周的暑期训练班;1912年波士顿社会工作学院开设社会工作课程;1919年,“美国专业社会工作训练学校协会”成立;1921年,波士顿社会工作学院开设了医疗社会工作课程。这也是因为当时英国、美国等国家教育政策引导高等教育的范围不断向应用领域拓展,使对慈善工作培训也得以直接进入大学,获得了较高的学术起点,促使社会工作追求科学性、知识性、学术性的发展,以获得在专业领域中占据一定的地位。

查看全文

工会社会工作发展问题及对策

[摘要]中国社会目前正处在社会急剧转型的关键期,社会矛盾层出不穷。职工群体的问题、需要以及要求逐渐变得复杂化和多元化,造成原有的工会工作模式难以解决当前工作中所存在的难点问题的局面。工会工作需要推陈出新,工会组织改革迫在眉睫。当前,工会组织改革采取了将社会工作的传统和经验引入工会工作并与其进行有机结合的方式,借鉴专业的社会工作的理念和方法,运用新的视角和思路解决问题和矛盾,创新工会工作模式,促进工会自身发展达到新的高度。但在社会工作介入工会工作的实际过程中,由于二者在基本内涵、性质、功能、工作理念与工作方法上存在差异,会导致社会工作在工会系统的开展遇到一系列难题。文章旨在通过分析工会社会工作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工会社会工作实施提供新的切实可行的方法策略。

[关键词]工会社会工作;工会工作;工会改革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阶级和阶层结构逐渐发生转变,中国工会也逐渐出现角色定位“政府取向化”,功能担责“全能化”,以及组织人员和工作方式“机关化”等问题[1]。为了促进工会系统恢复自身活力与生机,工会组织需要自我革新,工会工作需要回归社会,才能使工会更加广泛地参与社会治理,更加踊跃地回应职工多元化需要。工会工作者职业化和社会化,是推进工会改革的一个重要切入点,即在工会改革的进程中,在基层工会中适当引入社会工作者,以实现工会组织与职工群体的水乳相融,打通服务职工的“最后一公里”。中国的工会工作与社会工作在本质上具有一定的契合性[2],并且在近些年的探索与实践中,民政部、组织部、共青团、工会等部门已然认识到社会工作与本部门工作结合的重要性,并达成社会工作的理论与方法是一种现实可利用的工作手段的共识[3],因此,在工会等部门的工作中引入专业社会工作,成为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重要选择。但社会工作介入工会组织,是一个新课题、新举措、新思路,发展不够成熟,难免在介入的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笔者于2016年在B市H区Y街道总工会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工会社会工作发展过程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的方法策略,以期促进新时期的工会社会工作走向更加趋于规范化和专业化。

一、B市H区Y街道工会

社会工作发展存在的问题B市H区Y街道工会服务站隶属于B市H区Y街道总工会,由B市H区总工会统一管理。服务站配备工作人员共9名,包括6名以大学生助理员身份入驻工会进行日常工作的专职社会工作者。服务站主要工作为:下级工会组建、工资集体协商、工会经费税务代收办理、法律咨询、劳动争议调解、职业发展助推、互助保障办理、紧急救助办理、帮扶系统管理、工会三级服务体系管理等等。按照上级总工会的工作安排,服务站还积极开展各种有针对性的专业社会工作服务项目,如联合社区进行居家养老项目、灾后困难职工家庭心理康复服务等,以着力打造职工温馨家园,努力发挥党和政府密切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但是,由于该工会服务站工会社会工作开展时间短,经验少,并且缺乏专业理论的指导,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不免出现一些现实性的问题。(一)专职社工身份非专业化。该服务站的6名专职社会工作者都并非专业的社会工作者,甚至其中有人并没有取得相应的社会工作者资格证。假定不存在利用社会关系谋取工作岗位的现象,那么这6位工作者以专职社工的身份进入街道工会服务站工作的原因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点:(1)拥有B市户口,暂时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借助工会服务站过渡;(2)拥有B市户口,工会系统没有多余的编制名额容纳过多的工会工作者,而又需要大量的工作者维持日常工作,工会服务站以工会专职社工的名义吸收这些编外人群,缓解人员编制问题;(3)拥有B市户口,凭真实能力考入工会服务站。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工会社工服务站的工作人员限定不是专业社工人才,而是B市户口。我们不难推断,即使是优秀的专业社工人才,也可能因为户籍的限制,而不能进入工会进行工作,这会造成大量优秀专业人才的流失。此外,工作人员非专业工作者,没有经过专业技巧的训练,不具备专业的专业素质与能力,在工作中全凭经验积累来总结工作方法,会造成其对社会工作缺乏认同感,接纳程度也较低。(二)专职社工工作方式非专业化。由于专职工作者来源广泛、身份非专业化,其工作呈现非专业化的问题是显而易见并且合情合理的。这里的非专业化包括工作理念和工作方法的非专业、不规范。在专职社工开展工作时,会出现处理问题公式化,对要运用专业技巧的问题不敏感,或已经运用到了专业方法,却不能及时意识到的局面。例如,在进行困难职工的帮扶工作时,在给予经济帮助的基础上,工作者还会介入其家庭、工作或社区等环境,帮其链接可用资源,并给予其心理上的支持;对于经济能力困难但尚有工作能力的职工选择对其进行技能培训使其能够再就业的帮助方式,改善以往工会大包大揽导致职工一切依赖政府的现象,使困难职工能够挖掘自己的潜能,实现自助。这同时体现了社会工作“个别化、人在情境中”原则、“助人自助”的理念等等。但是这些专职社工对这些理论的认知程度明显不够,或是缺乏对这些理论的认识。再譬如,在进行社区工会的建设时,应用了完整的、专业的小组工作方法,但组织人员并未意识到这就是社会工作的一种专业方法,而是将其认定为工会工作一种常用的方法,是从前辈或上级单位处沿袭得到的。还有一种情况是,工作人员在工作过程中遭遇“伦理两难困境”,不能够客观公正对待,往往坚持以大局为重原则,难免忽视职工的真正需求。(三)培训工作侧重点失衡。依照相关政策,上级政府设置奖励制度鼓励工会工作者考取相关资格证,以期工会工作者能够学习到相关知识与理论,在开展工作时,能够更具专业性,是以社会工作能够辅助工会工作进行为前提的;而在具体实施中,却造成一种培训工作侧重点失衡,上行下不效的现象,即这种奖励会导致工会工作者的考取动机偏向功利性。笔者认为,这种激励制度的初衷是好的,但在设置方式上是不合理的。在这种激励制度下,会引发一种不正确的学习动机。此外,这种现象也从侧面体现出现行对工会专职社工的培训与教育工作中,上级政府对于专业工会社工人才建设持重理论、轻实践的态度,并缺乏实践的指导与经验的积累。而理论与实践脱节,会使工作者在遇到问题时束手无策,难以更好地开展专业服务。(四)工作范围边界模糊。在日常工作中,会出现行政人员将本职的行政工作分流在社工身上,导致专职社工不仅承担本职工作,还承担工会日常工作的现象。这是一种角色意识不清以及角色概念混淆的现象。首先,工会工作具有政治合法性的同时还具有社会属性,既要满足职工需求,还要“向上负责”,因而工会工作有自身固定的工作范围和工作思路。但实际上,工会工作与工会社会工作内容有交叉,导致专职社工不能明确自己的工作任务,不清楚哪些是社工该做,哪些是社工不该做的,使得二者边界模糊。这其实是社会工作对工会工作的一种冲击。此外,出于对上级政府的服从和对社会效益的考虑,工会还有很多工作不让社工介入,但也没有界定专职社工的具体工作范围,使社会工作在工会的开展上丧失独立性与专业性。同时,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前来寻求帮助的职工群体造成困扰,使专业服务的开展受到阻力。首先,工会社会工作对于职工群体来说是新词语、新概念,职工群体接纳度较低,甚至可能出现反感的心理。其次,对于工会社会工作的不熟悉,加之工会工作与工会社会工作内容的交叉,使得职工不知何时需要工会工作的服务,何时需要社会工作的服务等。(五)缺乏社会支持。社会支持网络的强大与否,关系到社工开展服务的质量与效率。工会在进行社会工作时,呈现出缺少社会支持的态势。包括以政府为主导的正式支持,以工会为主导的“准正式支持”,以及由社会工作专业人员和专业组织提供的专业技术性支持。1.缺乏政府制度支持。目前工会专职社工待遇普遍较低,并且没有编制。考虑到现实的残酷性,很多专业人才不愿竞聘这种岗位,而宁愿去从事专业不对口的高薪工作。国家不解决编制、不提高待遇、相关政策和体制不改革会造成大量专业人才的流失。2.缺乏工会内部支持。在工会引入专业社工人才时,原有工会工作者基本对社会工作不了解,甚至从未听说过社会工作。引入专业社工人才后,由于引入人才并不“专业”,不能展示真实有效的社会工作方法和理念,原有工会工作者还是不了解社会工作,造成整个工会出现不认同、不接纳、甚至排斥的现象。这种工会系统内部不了解社会工作的局面会导致社会工作在工会的开展从一开始就不受到工会内部支持,并且现有专职社工对社会工作的认同度也不够高,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专业服务的推广和开展,从而影响社会工作在工会工作中的应用与发展。3.缺乏社会资源支持。社会工作者在帮助服务对象的过程中,要帮助服务对象进行资源的挖掘、调动以及整合,承担着资源链接者的角色。但目前,工会专职社工在帮助职工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只能依靠工会经费和上级工会所赋予的一些制度性资源,其本身无法有效地链接相关社会资源,以帮助职工群体建构有效的社会支持网络。并且,对于专职社工来说,帮助职工群体整合及链接社会资源不能只局限于国家政策之下,而应该在深刻了解、熟悉辖区情况后,积极主动帮助有需求的职工链接合适的社会资源,如通过社会媒体联动所需资源,申请有关公益基金和NGO的支持等。综上,工会工作在引入社会工作的进程中会出现种种问题,这些问题需要相关方面引起重视,并及时提出有效率、可利用的解决方案。笔者认为,可以在空间范围上以政府为主体,组织形式上以工会为依托,坚持以职工为本,运用专业的方法为职工进行服务。

二、对策建议

查看全文

矫正不足良性运作社会工作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社会认知度较低;社会工作与政府的关系过于紧密。缺乏相对独立性;社会工作者的待遇较差;社会工作的教育体系有待完善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社会工作在近年来受到了政府和社会的重视、社会工作没有真正得到应有的重视、社会工作机构长期以来是政府的附属部门、在大多数社会工作发展相对比较完善的国家,社会工作并不依赖于政府、中国多数从事社会工作的人员文化程度偏低、年龄偏大、社会工作属于国内高校近年来开办的新专业、对于社会工作这个实务性很强的专业的实习基地建设也比较滞后、我国未来社会工作事业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等,具体请详见。

摘要社会工作在近年来受到了政府和社会的重视,得到了不断发展。但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社会认知度较低、缺乏相对独立性、社会工作者的待遇较差、社会工作的教育体系有待完善等不足之处。为了社会工作能够得到健康长足的发展,需要对上述不足进行弥补和矫正。

关键词社会工作;社会工作者;社会工作专业

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伴随着各种社会矛盾的不断显现,社会工作在近年来受到了政府和社会的重视。不仅开始走向现实,而且开始走向职业化和专业化。如,很多地方的党委和政府专门成立了社会工作委员会。2004年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颁布了《社会工作者国家职业标准》,2006年人事部和民政部联合颁发了《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评价暂行规定》,高校大量建立社会工作专业,社会工作师资格认证考试顺利推进,等等。这些举措在现实社会中初步起到了明显作用,为社会工作奠定了一定基础。但由于我国恢复社会工作的时间较短,社会环境和背景又十分复杂,因而社会工作的发展还存在着以下不足之处。

一、社会认知度较低

在不少发达国家当中,社会工作者有着很高的职业威望和社会地位。每一千人拥有多少社会工作者往往被看作是一个社会是否现代化的标志。尽管近年来国内十分重视社会工作的专业化、职业化发展,但是人们对于社会工作的工作内容和工作对象的理解依然十分模糊,有的将社会工作等同于民政工作或是社会兼职,有的将社会工作者等同于义工。

查看全文

社会工作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摘要:社会工作专业起源于西方,在我国的发展历史较短,其本质属性是实践性。社会工作专业的基本特征使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占有更重要的地位,是培养学生职业伦理,掌握工作方法和技巧的重要环节。本文结合我校人才培养方案改革实际,构建全程实践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以期对高校社会工作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提出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社会工作;实践;教学模式

社会工作专业在我国是一门新兴学科,在我国的发展历史较短,专业教师大部分是由社会学或相近专业转型而来,理论教学能够基本完成,实践教学环节还极为薄弱。因此,积极探索适合我国特色的社会工作专业实践体系具有重大意义。本文中,笔者以鞍山师范学院社会工作专业近八年的实践教学为依托,通过对实践教学的评估与反思,力图梳理和构建一个相对合理的社会工作实践教学模式,以期对社会工作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有所裨益。我校社会工作专业始建于2008年,实验室刚刚建成,实习基地基本落实,在此种情况下探索适合我们地域、专业性质的社会工作实践教学模式,对于向社会输送合格的社会工作人才和创新实践教学模式以及人才培养方案都具有重要意义。在不断的摸索与学习中,我们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制定并逐步完善社会工作专业的课程体系与人才培养方案,逐步形成了全程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体系。

一、全程实践能力培养教学体系的基本内容

为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我校社会工作专业以培养创新性、复合型人才为目标,全方位、多角度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全程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体系,是指学生在校的四年时间里,全程专业见习与实习以及社会调查等实践教学活动贯穿始终。这一模式的特点是:在抓好专业理论教学的同时,全程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根据专业课程的教学进度,分阶段,梯度式实施,以达到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的目的。

(一)认知实践

查看全文

社会工作建设分析论文

第一.专业的社会工作团体有足够的研究力量与经济力量以人力资源力量对社会问题进行深入调研。从而可以提出正确的观点,进而对社会工作做出有针对性的引导,可以合理分配社会工作资源解决一些社会问题,即“引导性”功能

第二、专业的社会工作社团作为一个较大规模的社会团体,必然会在社会上存在一定的影响。这种影响与个别的、单个的、小群的社会工作者的微弱声音不能同日而语。因为社会工作团体有能力利用电视,广播,报刊,以至网络传媒对社团自身及各类社会问题进行大量的质量的有影响的宣传以提高社会工作的社会影响,能使社会工作者的工作更好的展开。即“宣传性”功能

第三、专业社会工作社团有广泛的组织力量与成员,以这些成员为骨干可以与社会工作者进行交流合作,可以与社会各个阶层的群众与个人产生互动效果,从而能够及时了解社会及社会问题的变化发展,而且同样可以增进各个区域的各种职能的社会工作者在跨领域地交流互换,提高工作效率。即“交流性”与“促进性”的功能。

当然一个专业的社会工作社团肯定还有很多的优势,比如,在人事利用,筹集资金,发起救助活动等方面有其得天独厚的方面。

(二)

进行有针对性,广泛的社会宣传

查看全文

弥补不足健康开展社会工作论文

摘要社会工作在近年来受到了政府和社会的重视,得到了不断发展。但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社会认知度较低、缺乏相对独立性、社会工作者的待遇较差、社会工作的教育体系有待完善等不足之处。为了社会工作能够得到健康长足的发展,需要对上述不足进行弥补和矫正。

关键词社会工作;社会工作者;社会工作专业

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伴随着各种社会矛盾的不断显现,社会工作在近年来受到了政府和社会的重视。不仅开始走向现实,而且开始走向职业化和专业化。如,很多地方的党委和政府专门成立了社会工作委员会。2004年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颁布了《社会工作者国家职业标准》,2006年人事部和民政部联合颁发了《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评价暂行规定》,高校大量建立社会工作专业,社会工作师资格认证考试顺利推进,等等。这些举措在现实社会中初步起到了明显作用,为社会工作奠定了一定基础。但由于我国恢复社会工作的时间较短,社会环境和背景又十分复杂,因而社会工作的发展还存在着以下不足之处。

一、社会认知度较低

在不少发达国家当中,社会工作者有着很高的职业威望和社会地位。每一千人拥有多少社会工作者往往被看作是一个社会是否现代化的标志。尽管近年来国内十分重视社会工作的专业化、职业化发展,但是人们对于社会工作的工作内容和工作对象的理解依然十分模糊,有的将社会工作等同于民政工作或是社会兼职,有的将社会工作者等同于义工。

社会工作之所以认知度低,究其主要原因,还是社会工作没有真正得到应有的重视。首先,社会工作这个专业在国内发展的时间不长,国家尚未为社会工作专业制定专门的法律法规,社会工作者的职业岗位定位不够明确。其次,以社会工作为热点的社会舆论也相对比较少,这使得公众对于社会工作维持社会和谐稳定,促进社会公平公正的作用了解很少。再次,国内的社会工作者多局限在基层行政部门从事工作,而在社会工作能发挥重要作用的其他领域,如司法系统、企业、学校和医院等,由于人们对社会工作所知甚少,分类化的社会工作尚未大规模展开,社会工作还难以介入。

查看全文

漫谈社会工作立法问题

1.立足国情和文化传统

由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立法传统的差异,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社会工作立法形式也有不同,例如大陆法系强调法典的权威,强调形成完整的社会工作法律法规成文体系,而英美法系则往往通过单行法对社会工作进行专门规定;立法模式也分为集中立法模式,即国家立法机构制定一部内容全面的社会工作法,完整规定关于社会工作的各项制度的立法模式,例如加拿大艾伯塔省的《社会工作职业法》、马耳他的《社会工作职业法》等,分散立法模式,即在多部法律中分别规定社会工作各方面制度的立法模式,例如奥地利的《社会工作人员法》、香港地区的《社会工作者注册条例》等,附属立法模式,即在其他法律法规中附带地规定社会工作某一方面或几个方面制度的立法模式,例如瑞典的《社会服务法》、韩国的《社会福利事业法》等。我国历史上长期采取单一制的国家形式,从立法体例上也一直遵从大陆法系的成文法传统,因此采取统一的法典形式即集中立法模式,制定统一的社会工作法律法规,既符合时展的要求,又符合中国大陆法系的立法传统,是我国社会工作立法的最佳选择。

2.基于现实需要

中国共产党的报告提出要“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专业化、职业化和行业化的社会工作,必须要有相对完善的法律法规依法保障社会工作者的执业权利,保障社会工作者拥有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社会氛围,并为专业社会工作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必须清醒地看到,法是由一定的物质条件决定的,这一特点决定了法的制定、颁布和实施必须与社会的现实需要相适应。且不说我国当前七成以上本科的社会工作者的月平均工资不足四千元,即使是要给服务对象提供利益和福祉,只有在立法过程中全面系统而深入地考察和确定这项福利事业所需的人力和物力,才能确保社会工作立法具有真实的可行性。基于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保障发展程度,在目前具体的立法操作上,虽然我国社会工作立法应该以制定集中立法模式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工作法》为最终目标,但依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实际和我国社会工作的现实需要,在当前可以参考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1980年就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暂行条例》,但直到1996年才正式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法》的经验,只需要在制定了《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评价暂行规定》的基础上制定《社会工作者条例》,并初步形成以《社会工作者条例》为核心的社会工作法律法规体系即可。

3.以服务为中心

中国共产党的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为了更好地回应这种社会需求,我国社会工作立法必须坚持社会法的基本定位,强调以服务为中心,重视服务对象的群体利益,以积极的心态和服务参与社会治理,促进我国的社会工作事业健康发展。为了实现以服务为中心的目标,我国的社会工作立法必须注意服务对象的普遍性,即在开展社会工作立法时对服务对象进行了全面深入地考察,努力使各类弱势群体都能被科学地划定进服务对象中来,并使他们的需要能够通过社会工作者开展的各种服务活动得到广泛的满足;必须注意服务方法和技术的科学性,即社会工作立法要求由科学理论和方法来指导社会工作实践活动,并按照科学的服务方法和技术开展服务活动;必须注意服务程序的规范性,因为社会工作不是主观随意进行的助人活动,必须在各个环节都严格遵守专业规范和伦理标准,才能保证服务的正常提供和实现服务的目的。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