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公正范文10篇

时间:2024-03-11 17:00:42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社会公正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社会公正

社会公正主要思想论文

摘要:的公正思想是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革命战争年代,还是主义建设时期都产生过重要。它包括对农民命运的关注,人与人间的平等,个性解放、基本人权、民主,革命的功利主义,国家、社会和个人三兼顾原则和反对平均主义和两极分化以及独立自主、平等相待的国际正义原则、着眼于社会可持续的代际公正思想和平等权利,等等。认真梳理关于社会公正的思想,其得失,对于确立当代的公正观,建构市场条件下公正合理的社会秩序有着重大的意义。

如果把社会公正的探索看作是社会主义建设过程的一个理想追求和实践原则,那么的社会公正思想的探讨无疑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公正思想是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对中国社会以及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进程产生过深远影响。认真厘清关于社会公正的思想,总结其得失,对于确立当代中国的科学公正观,建构市场经济条件下公正合理的社会秩序有着重大的意义。

一、关于社会公正的主要思想

第一,农民的命运与出路问题是社会公正的首要问题。

80多年的,中国共产党与农民的命运息息相关,也与中国的兴盛息息相关。而农民的命运和出路问题,无论是革命时期还是建设时期,都是一个最大的社会公正问题,同时也是一个重大的和实践问题。在革命时期正视和解决了这个问题,对于制定中国革命的发展战略产生了重大影响。

早在1926年,驳斥反动派污蔑农民运动时,就在《向导》杂志上发表了《浙江农民的痛苦及其反抗运动》,以大量的事实说明农民受地主压迫所遭受的贫困状态。并指出农民暴烈行动的根源在于地主对农民的暴烈行为,这才能公正地评价农民的行动。他指出农民对地主的好坏都心中明白,谁应该从严惩办,都很公正,因而要充分相信农民。在总结大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于1937年在《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中明确地指出:“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这既是革命和建设的实际需要,更是对中国这个历来的主要社会基本群体权利和命运的关注。1945年,刘少奇同志在中共七大上指出:“中国的现在的革命,实质上就是农民革命。中国工人阶级的任务,基本上就是解放中国的农民。”[②]他还指出说:“伟大的中国农民战争,如果在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之下,就与历史上一切农民战争不同,是完全能够胜利的。”[③]这里可以看出,中国的革命任务始终是与农民的命运和出路问题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解决农民出路问题是与当时革命需要及其历史命运结合起来的。首先解决农民的生存条件问题,因此把土地问题当作农民出路的根本所在。中国共产党非常清楚,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因而1935年《中共湘鄂川黔省委关于土地问题的决定》指出:“彻底解决土地问题,是肃清封建半封建势力,巩固与扩大新的苏维埃区域,动员广大群众参加革命战争的主要前提之一,也是中国革命的基本(任务)之一。”土地问题的解决“才能大大地提高广大群众的政治积极性,更进一步改善工农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吸引他们整个的力量与热忱,卷入苏维埃领土的民族革命战争之中。”[④]由此可见,这时党已经不仅从中国革命一般意义上,而且能够把农民阶级本身的命运和出路这一关乎社会制度公正的首要任务结合起来,认识解决农民土地公正问题的基础性意义了。

查看全文

社会公正、社会主义遗产与社会民主主义

提要:近年来国内知识界某些人提出的“公正至上”,是一种不切实际、且甚为有害的激进口号。本文认为,重要的问题并不是何党、何派或何人能够为全社会确立起一种绝对的社会公正标准;而在于能否找到一种与当代政治新思维相一致的方式。按照这种方式,所谓社会公正可以在政府主导和相关利益群体的共同参与下,通过旨在“双赢”、即兼顾各方利益的协商、对话和谈判来达成。这种社会公正自然是相对的;但也唯其如此,它才是现实的。正是在这一点上,荷兰创造的“泡勒德尔模式”对中国可能具有某种启发和借鉴的意义。

“社会不公”并不是处于转型期的社会主义国家独有的现象,今天西方发达国家也面临着不少与社会公正有关的难题。但是,由于前者拥有一份为後者不可能拥有的庞大的社会主义遗产,这便使得前一类国家在其转型过程中丛生蔓延的社会不公,无论在内容或规模上,都既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亦不同于东亚诸国。那种认为在中国大陆的转型过程中,应当照搬所谓东亚模式或西方古典资本主义的模式,而可以暂置“社会公正”于不顾,以便尽快实现经济现代化的观点,显然是忽视了这种巨大的差别,同时也低估了“社会公正”对于原社会主义国家实现平稳转型的重大意义。

可惜,至少在八十年代以至九十年代初,社会公正问题并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想来那大概是出于对改革的“爱护”,同时也是因为不少人都比较相信“补课论”,即认为像中国这样一个後发展的国家,西方发达国家曾经经历的“原始积累”那一课不得不补。事实上,由不公正的改革引发革命,或因严重的社会不公而导致改革流产,这在中外历史上都不少见。前者如沙俄时代的斯托雷平改革1,後者如北宋王安石的改革,都是很典型的例证。如果我们把历史的镜头再拉近一点,则显而易见,“社会不公”不唯是引发1989年那场大规模政治风波的重要原因,甚且也是促成俄国近期政治危机的重要因素之一。2这些历史事实提示我们,即使不考虑改革的价值目标、而仅从其成败着眼,也不能不把“社会公正”问题列入改革的重要议事日程。

有人以为,目前中国出现的社会不公现象之所以如此严重,盖因没有进行实质性的政治改革,似乎只要进行了民主化改革,社会不公的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殊不知,在民主俄国的私有化过程中,社会不公同样达到了令人发指的程度。3足见在解决社会不公正的问题时,假如仅仅寄希望于政治改革,那显然是把社会公正问题过分简单化了。

有鉴于以上所说,本文将以“如何对待和处理社会主义的遗产”为中心,首先探讨社会公正原则的基本含义;继而分析社会公正借以实现的条件和方式;接着考察中国自改革以来所出现的严重社会不公及其成因;最後,本文将依据近年来在国际上广受赞誉的“荷兰奇迹”的经验,就如何借鉴社会民主主义的经验和建立社会协商对话制度提出若干建议。

一、“公正”与“社会公正”的基本含义

查看全文

社会舆论与司法公正探究

摘要:社会舆论与司法的界限与权责问题,一直是社会争论的热点之一。对社会舆论、司法公正和司法独立等概念进行了界定,并通过对受到社会舆论干扰和促进司法公正的案例的剖析,力求寻找到社会舆论与司法公正之间的平衡点:社会舆论应正确行使对司法的监督权;社会舆论要在立法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社会舆论自身要保证理性。

关键词:社会舆论;司法公正;司法独立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大众媒体的交流方式已逐渐从以往的以电视、报刊和广播为主的单向式信息媒介向以微博、微信等自媒体为主的双向交流式信息媒介转变。这一信息媒介方式的转变对社会的各个领域均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其中,对司法领域的作用尤为明显。一方面,由于社会公众法制意识的提高和主体意识的觉醒,其对社会热点事件特别是热点司法事件的关注度和参与度也在不断提高;另一方面,微博、微信等自媒体为主的信息媒介方式也为社会民众从各种渠道获取信息、发表个体意见提供了便利的条件。这也使得原本为法律意义上的案件审理,受到社会舆论的关注,成为社会热点司法事件。近年来彭宇案、药家鑫案、于欢案、昆山反杀案都是这一现象的典型代表。此类事件频频引发社会民众和法律群体关于社会舆论与司法公正之间复杂关系的讨论,如何寻找到社会舆论与司法公正之间的平衡点也越来越成为迫在眉睫的重要课题。

1关键概念界说

要厘清社会舆论和司法公正之间的辩证关系,寻找到两者之间的平衡点,社会舆论、司法公正和司法独立这三个重要概念首先需要明确。1.1社会舆论。社会舆论是社会意识形态的特殊表现形式,指相当数量的公民对某一问题的共同倾向性看法或意见,其往往反映一定阶级、阶层、社会集团的利益、愿望和要求,精神内核是群体意识,现象外观是议论形态,往往以拥护或反对、赞扬或谴责的方式对某一公共问题作公开的评价。社会心理学家艾尔贝格对社会舆论结构进行了分析,认为社会舆论主要包括认识成分、情感成分和意志成分三部分。正是由于这三部分的相互作用才造成了社会舆论水平的参差不齐。一般而言,认识的成分越多,程度越准确,意志成分也就会变得越合理,社会舆论就越理性和客观;而当情感的成分越多,就越容易影响意志成分的合理性,社会大众的意图和愿望要求就会变得越“感情用事”,社会舆论就容易失去理性。实际上,我国法律在制定之时,已经将社会舆论的因素考虑在内。如《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渎职侵权犯罪案件立案标准的规定》中,将“造成恶劣社会影响的”作为立案条件之一。“造成恶劣社会影响的”自然包含了社会舆论的因素,是否引起社会公众的强烈不满,影响范围是否广,对社会公众心理、道德伦理和普遍价值认同是否带来了危害,等等都在法律的认定范围之中。1.2司法公正。司法公正是指在司法活动的过程以及结果中能够坚持和体现公平与正义的原则。值得注意的是,司法主要指法院的审判活动,公正则指公平、正当、平等、正义等。司法公正是司法的最高追求,司法公正主要包括两个层级的内容:程序公正和实体公正,其既要求司法过程遵循正当的法律程序,也要求司法的结果体现公平和正义的精神。在关于司法公正的论述中,保证司法活动的公开性、透明性,以最大限度保障公民的知情权,被视为实现司法公正的前提条件之一,与司法公正密切相关的审判公开原则是现代诉讼的一项基本原则。1.3司法独立。当前我国所讲的司法独立,主要是指法院的审判独立。根据宪法规定,司法独立是指人民法院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但我国所强调的司法独立并不排斥党对司法机关的领导,人大、人民群众以及社会舆论对司法机关的监督。司法独立产生于三权分立学说,我国的司法权独立不仅是一项宪法原则,也是司法的一项重要原则,具体体现为法院的审判权独立行使,司法机关在审判、检察过程中,应独立行使权力,不受不法的外界干涉。社会舆论、司法公正和司法独立这三个概念之间是相互联系又各有侧重的关系。从目标上来说,社会舆论和司法公正最终目标都是社会的正义与公平。但就其具体实现过程而言,社会舆论侧重于道德上的正义,是朴素的正义,而司法则聚焦于法律正义,是理性的正义,这也是两者之间出现差异和矛盾的重要原因。司法独立的目标在于实现司法公正,当司法独立受到社会舆论不正当的干扰和影响时,司法公正就很难得以实现。因此,司法独立是实现司法公正的保障,维护司法独立性,并不仅仅是出于维护司法权威的需要,更是保证审判结果公正性,审判过程合法性的保障。

2社会舆论影响司法的案例剖析

查看全文

政府实现社会公正与公共政策

社会公正是一种关于社会价值取向的理想状态,在这种状态里,社会的不同利益主体(包括个人)遵照同一规则行动,在此规则下,他们保护与追逐各自应得的利益,最终实现彼此动态的利益均衡。那时,每个个人的生存空间都是不断扩展的。

社会公正包含三个方面的含义:第一,它是一种理想状态(目标状态)。从历史上讲,社会公正是从未真正实现过的。人们倡导生而平等,向往自由博爱,正是由于他们长期处于受歧视,受欺诈的情境中。人们生来存在生理、身份、地位的差别,因而造成拥有利益的差别,最终利益相近或相似的个体分属于相差悬殊的利益集团。已形成的利益格局不易打破,加上公正本身的概念的复杂,社会公正未真正实现过。但人是有理性的,随着人类文明(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发展,人们认识到:不规范的竞争会造成无谓的损失,越来越多的人希望有彼此接受的规则,这一规则能保证人们得到应得的利益,他们的这种愿望就称为社会公正。它应该是不同利益主体行为的底线。但它到目前为止只能是一种目标状态或理想状态。第二,它的实质是一种社会权益的正当划分。没有权力就没有利益,正是因为社会中的个人或集团要维护和追求自己的权力与利益,他们之间才互相争夺,造成出现不公和不正义的情况,因此主张社会正义就是主张权益的合理划分。第三,社会公正最终是个人追求自我空间的扩展。个人是社会的最小单位,社会公正的最终目的是为个人的。人类从茹毛饮血到今天的文明人,经历了无数的斗争,其文明的最重要的标志是个人逐步独立,个人价值受到尊重,个人的生存空间得到的扩展。

维护社会公正是政府应有的职能。首先,在历史形成的利益格局中,政府是最为强大,最处于优势地位的权威性的集团。它拥有足够的权力与强有力的工具维护社会的秩序。达到社会公正最关键的问题是一套符合社会公正的规则,并且,这一套规则是多数公众愿意且能够遵从的。政府正是拥有这一权力的主体。其次,维护社会公正是政府与公众之间达成的一种契约。公众赋予政府以公共权力,委以政府处理公共事务的责任,让其保证社会运行的秩序;同时政府从公众中索要人才,收取财款及各种资源,以维护自身的生存、壮大与发展。最后,社会公正是一种价值取向,它要求有其产生的环境。“正义是由社会创造的环境培养与维护下来的。”同样,社会公正要靠社会创造环境,此环境的培养与维护主要是靠政府。

由上可知,政府维护社会公正是责无旁贷的。那麽,政府如何维护社会公正呢?无疑,就现代而言,公共政策是政府管理社会事务的主要方式之一。政府是处于社会这个大环境中的一个复杂的系统,公共政策则是它的主要产品。产品的性能反映了政府的职能。因此维护社会公正是政府制定与执行公共政策时必定要考虑的。也就是说公共政策要体现社会公正。

公共政策的制定与执行首先要有一套价值标准,其价值标准最直接地反映社会公正。制定价值标准要考虑到如下因素:

1利益的表达形式。实现社会公正的实质是利益的划分,这就要求政策的制定与执行者认清什麽是利益。利益有多种表达形式。依表现形式:它可以是实物,地位,心理激励;依时间;它可以是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等。

查看全文

政府实现社会公正与公共政策

内容提要:

本文深入阐释了政府实现社会公正与公共政策的关系,论述了为了体现社会公正公共政策要遵循的原则,以及这些原则如何具体的渗透到政策制定与执行的每个环节。作者较有创意地提出了社会公正的概念,指出,发展元政策,定性问题定量化研究技术,灰色评估等技术是提高公共政策质量,从而使政府更好地实现社会公正的有效途径。

社会公正是一种关于社会价值取向的理想状态,在这种状态里,社会的不同利益主体(包括个人)遵照同一规则行动,在此规则下,他们保护与追逐各自应得的利益,最终实现彼此动态的利益均衡。那时,每个个人的生存空间都是不断扩展的。

社会公正包含三个方面的含义:第一,它是一种理想状态(目标状态)。从历史上讲,社会公正是从未真正实现过的。人们倡导生而平等,向往自由博爱,正是由于他们长期处于受歧视,受欺诈的情境中。人们生来存在生理、身份、地位的差别,因而造成拥有利益的差别,最终利益相近或相似的个体分属于相差悬殊的利益集团。已形成的利益格局不易打破,加上公正本身的概念的复杂,社会公正未真正实现过。但人是有理性的,随着人类文明(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发展,人们认识到:不规范的竞争会造成无谓的损失,越来越多的人希望有彼此接受的规则,这一规则能保证人们得到应得的利益,他们的这种愿望就称为社会公正。它应该是不同利益主体行为的底线。但它到目前为止只能是一种目标状态或理想状态。第二,它的实质是一种社会权益的正当划分。没有权力就没有利益,正是因为社会中的个人或集团要维护和追求自己的权力与利益,他们之间才互相争夺,造成出现不公和不正义的情况,因此主张社会正义就是主张权益的合理划分。第三,社会公正最终是个人追求自我空间的扩展。个人是社会的最小单位,社会公正的最终目的是为个人的。人类从茹毛饮血到今天的文明人,经历了无数的斗争,其文明的最重要的标志是个人逐步独立,个人价值受到尊重,个人的生存空间得到的扩展。

维护社会公正是政府应有的职能。首先,在历史形成的利益格局中,政府是最为强大,最处于优势地位的权威性的集团。它拥有足够的权力与强有力的工具维护社会的秩序。达到社会公正最关键的问题是一套符合社会公正的规则,并且,这一套规则是多数公众愿意且能够遵从的。政府正是拥有这一权力的主体。其次,维护社会公正是政府与公众之间达成的一种契约。公众赋予政府以公共权力,委以政府处理公共事务的责任,让其保证社会运行的秩序;同时政府从公众中索要人才,收取财款及各种资源,以维护自身的生存、壮大与发展。最后,社会公正是一种价值取向,它要求有其产生的环境。“正义是由社会创造的环境培养与维护下来的。”同样,社会公正要靠社会创造环境,此环境的培养与维护主要是靠政府。

由上可知,政府维护社会公正是责无旁贷的。那麽,政府如何维护社会公正呢?无疑,就现代而言,公共政策是政府管理社会事务的主要方式之一。政府是处于社会这个大环境中的一个复杂的系统,公共政策则是它的主要产品。产品的性能反映了政府的职能。因此维护社会公正是政府制定与执行公共政策时必定要考虑的。也就是说公共政策要体现社会公正。

查看全文

政府实现社会公正与公共政策

本文深入阐释了政府实现社会公正与公共政策的关系,论述了为了体现社会公正公共政策要遵循的原则,以及这些原则如何具体的渗透到政策制定与执行的每个环节。作者较有创意地提出了社会公正的概念,指出,发展元政策,定性问题定量化研究技术,灰色评估等技术是提高公共政策质量,从而使政府更好地实现社会公正的有效途径。

社会公正是一种关于社会价值取向的理想状态,在这种状态里,社会的不同利益主体(包括个人)遵照同一规则行动,在此规则下,他们保护与追逐各自应得的利益,最终实现彼此动态的利益均衡。那时,每个个人的生存空间都是不断扩展的。

社会公正包含三个方面的含义:第一,它是一种理想状态(目标状态)。从历史上讲,社会公正是从未真正实现过的。人们倡导生而平等,向往自由博爱,正是由于他们长期处于受歧视,受欺诈的情境中。人们生来存在生理、身份、地位的差别,因而造成拥有利益的差别,最终利益相近或相似的个体分属于相差悬殊的利益集团。已形成的利益格局不易打破,加上公正本身的概念的复杂,社会公正未真正实现过。但人是有理性的,随着人类文明(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发展,人们认识到:不规范的竞争会造成无谓的损失,越来越多的人希望有彼此接受的规则,这一规则能保证人们得到应得的利益,他们的这种愿望就称为社会公正。它应该是不同利益主体行为的底线。但它到目前为止只能是一种目标状态或理想状态。第二,它的实质是一种社会权益的正当划分。没有权力就没有利益,正是因为社会中的个人或集团要维护和追求自己的权力与利益,他们之间才互相争夺,造成出现不公和不正义的情况,因此主张社会正义就是主张权益的合理划分。第三,社会公正最终是个人追求自我空间的扩展。个人是社会的最小单位,社会公正的最终目的是为个人的。人类从茹毛饮血到今天的文明人,经历了无数的斗争,其文明的最重要的标志是个人逐步独立,个人价值受到尊重,个人的生存空间得到的扩展。

维护社会公正是政府应有的职能。首先,在历史形成的利益格局中,政府是最为强大,最处于优势地位的权威性的集团。它拥有足够的权力与强有力的工具维护社会的秩序。达到社会公正最关键的问题是一套符合社会公正的规则,并且,这一套规则是多数公众愿意且能够遵从的。政府正是拥有这一权力的主体。其次,维护社会公正是政府与公众之间达成的一种契约。公众赋予政府以公共权力,委以政府处理公共事务的责任,让其保证社会运行的秩序;同时政府从公众中索要人才,收取财款及各种资源,以维护自身的生存、壮大与发展。最后,社会公正是一种价值取向,它要求有其产生的环境。“正义是由社会创造的环境培养与维护下来的。”同样,社会公正要靠社会创造环境,此环境的培养与维护主要是靠政府。

由上可知,政府维护社会公正是责无旁贷的。那麽,政府如何维护社会公正呢?无疑,就现代而言,公共政策是政府管理社会事务的主要方式之一。政府是处于社会这个大环境中的一个复杂的系统,公共政策则是它的主要产品。产品的性能反映了政府的职能。因此维护社会公正是政府制定与执行公共政策时必定要考虑的。也就是说公共政策要体现社会公正。

公共政策的制定与执行首先要有一套价值标准,其价值标准最直接地反映社会公正。制定价值标准要考虑到如下因素:

查看全文

群体互动社会公正论文

[论文摘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的提出,是我们党及全国人民对建国以来社会各个发展阶段经验教训的总结,其核心就是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不动摇,从而最终建立起社会运行的良性机制。

[论文关键词]和谐社会以人为本良性机制

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明确提出,要树立科学发展观,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党执政的重要目标。这也就是要使社会的各个群体能够实现良性的互动,整个社会能够表现出一种公正的状态,社会能够实现安全的运行和健康的发展。这一目标的提出,是我们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以及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指导原则,它是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把握社会发展规律,丰富发展内涵,对发展问题的全面深化和创新,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认识上的重大飞跃,是在总结过去社会各个发展阶段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得出的科学结论。

回顾过去,从建国后到1978年以前,由于一些人错误理解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经济决定论,致使把经济因素当作社会发展进程的唯一决定因素,认为社会发展仅仅是经济增长的结果,于是往往用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来表述社会进步状况。最后导致了“浮夸风”、“”等严重阻碍经济发展的局面,拉大了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差距。

查看全文

坚持社会公正 构建和谐社会

社会公正的基本含义及其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性意义

社会公正一直是人类社会关心的话题。我们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以来,这一话题更加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在西方学界,公正与正义同义。早在古希腊时期,苏格拉底、柏拉图等著名哲学家就曾经对什么是正义的问题开展过热烈的讨论。柏拉图几乎一生都在考虑什么是正义。他在自己的名篇《理想图》中,认为正义总的原则为“每个人都干他自己分内的事,而不干涉别人分内的事。”著名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经指出:“既然违法的人不公正,而守法的人公正,当然一切合法的事情在某种意义上都是公正的。”“公正就是给予和维护幸福,或者是政治共同福利的组成部分。”

现代美国著名学者罗尔斯1971出版的《正义论》一书,第一次把正义和社会制度联系起来,指出:“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正像真理是思想体系中的首要价值一样。”把正义作为衡量制度进步与否的首要标志。罗尔斯最大的理论贡献是提出正义的核心原则是对社会财富的平等分配原则(不是平均分配)和对最少受惠者的保护原则。英国学者米尔恩把公正看作社会成员之间对资源和利益的合理分配,公正表现为“给每一个人他所应得的”这种基本形式。

中国古籍文献中没有公正一词,但意义相近的“义”却源远流长,至今经久不衰,有着很丰富的内容。“义”为儒家学说的基本道德原则。据统计,在《论语》一书中提到“义”字达24次,在《孟子》一书中使用“义”字达108次。例如《论语•卫灵公》中所载,“子曰:‘君子义为质’。”就是以义作为根本。在《墨子•天志下》中对义的含义作了具体阐释,指出:“曰:义正者何若?曰:大不攻小也,强不侮弱也,众不贼寡也,诈不欺愚也,贵不傲贱也,富不骄贫也,壮不夺老也。”把强不凌弱作为义的核心和精髓。中国历次农民起义都曾高举“义”字大旗,都把义字看作是最高尚最有号召力、凝聚力的旗帜。“义”的含义就是伸张正义,反对邪恶。

我们认为,社会公正的核心和实质,是全体社会成员对社会资源和社会财富的合理分配和享用。社会公正体现着“每个人所应得”,体现着“资源共享,普遍受益”的原则。社会资源和社会财富不能由少数人拥有和享用,必须为大多数人所拥有和享用。社会资源和社会财富分配的不合理,就是对社会公正的背离。

查看全文

维护社会公正增强创造活力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谐社会离不开思想政治工作;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在和谐社会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重要性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内涵十分丰富、社会不和谐的根源往往可以追溯到社会制度的层面、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任何实践都是首先从思想萌动开始的、制度体制需要人来制定执行,人的素质尤其是思想政治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制度执行的效果、思想政治工作构建人们心理、精神的和谐状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有利于促进人自身的和谐发展、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有利于促进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有利于改进群众工作、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有利于促进维护社会稳定、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有利于促进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等,具体请详情见。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内涵十分丰富,我们想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人和谐相处的社会。尤其是在目前以经济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建设形势下,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对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有重要作用。

一、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谐社会离不开思想政治工作

社会不和谐的根源往往可以追溯到社会制度的层面,因此,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中,起主要作用的应属于制度体制以及政策性的因素,包括收入分配体制、政府管理体制、社会保障制度、利益表达机制,等等。例如,对于以权谋私、司法不公、恣意行政一类的社会问题,主要应靠创新反腐败制度来予以消解;对于坑蒙拐骗、假冒伪劣、社会失信一类的社会问题,主要应靠建构社会信用制度来予以消解;面对收入分配差距过大导致的社会不和谐现象,应着眼于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建立健全兼顾公平与效率的收入分配体制来予以消解,可以说制度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硬约束”。但是,作为“软约束”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功能绝不能被忽视,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思想政治工作仍然发挥着“生命线”作用。

(1)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任何实践都是首先从思想萌动开始的。没有公平公正的思想观念和追求,就不可能制定出公平公正的制度体制;没有保护自然资源、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发展意识,就不会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实践;没有乐于奉献、团结互助的社会心理,就难以产生和谐友爱的社会状态;同样,没有建立在正当合理基础上的民主诉求,就不可能有和谐顺畅的民主氛围和社会关系。思想政治工作只有首先引导人们树立和谐理念、追求和谐状态,广大群众才有可能自觉投身和谐社会建设的实践,否则和谐社会无从谈起。

(2)制度体制需要人来制定执行,人的素质尤其是思想政治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制度执行的效果。制度完善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但制度完善并不必然带来社会和谐,一些在制度体制方面远远超过我们的发达国家在社会和谐方面依然存在许多不足,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查看全文

社会公正追求和谐社会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邓小平社会公正思想的理论基础;邓小平社会公正思想的价值内涵;邓小平公正思想的主要内容;启示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公正,最初是作为一种对理想社会和高尚道德的追求而提出的、在私有制的阶级社会中要求得各阶级的平等、公正是根本做不到的、意义说、实现公正是社会主义的元价值、效应说、社会公正的核心是给人应得、共同富裕原则和权利平等原则所构成的实质公正、政治民主原则和民主法制化所构成的制度公正、按劳分配原则和社会调剂原则所构成的路径公正、发展基础之上的公正:处理好先富与后富的关系,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政府职能定位的完善:政府应该作为利益协调和利益整合的主体来制定公共政策、正确地看待发展:实现以人为本,全面科学可持续的发展等,具体请详见。

一、邓小平社会公正思想的理论基础

公正,最初是作为一种对理想社会和高尚道德的追求而提出的,属于伦理学和价值观的概念。在古代,无论是古希腊还是中国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们不约而同地把他们心目中的理想社会确定为公正社会,同时也把公正确定为最大的"善"和"德"。中国古代"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就是公正社会的最早典范。在近代,伟大革命导师马克思恩格斯在许多重要的文献中大量地论述了有关公正的基本问题。"真正的自由和真正的平等只有在共产主义制度下才可能实现;而这样的制度是正义所要求的。"[1]马克思恩格斯明确地指出,社会当中种种不公正现象得以产生的基本根源在于不平等的经济根源,也就是说在私有制的阶级社会中要求得各阶级的平等、公正是根本做不到的。所以,应当在充分发达的生产力的基础之上,消灭私有制,消灭阶级,才能实现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社会的整体发展。实际上,这就提出了实现公正理念、实现公正基本规则的最为重要的路径。

二、邓小平社会公正思想的价值内涵

(一)意义说

实现公正是社会主义的元价值,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要求之一。邓小平的社会公正思想,从经济、政治、法律、文化等各个方面强调实现社会公正,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当今构建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旗帜和标杆,是我们前进的方向,对于指导我们总结中国社会主义追求社会公正的历史经验,研究当代中国的社会公平问题,进而实现"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