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功能范文10篇
时间:2024-03-11 16:53:34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社会功能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深化社会保险的功能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是国家为保障农民老年基本生活而实施的一项重要社会政策,也是国家的一项社会安全政策。由于国家财力有限,农村人口众多,地区发展不平衡,农民收入水平相对较低等诸多因素制约,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滞后于其他社会保障制度,成为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中的最后一片空白地。2009年9月1日,国务院《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国发〔2009〕32号()以下称《指导意见》)正式,这标志着中国农民开始进入制度性养老的全新阶段。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以下简称“新农保”)试点范围从2009年的10%增加到2010年的23%,2011年还将扩大到40%的地区。各地试点虽然积累了有益的实践经验,但也存在着亟待解决的问题,试点地区的农民中,对新农保还持有观望态度的人数也不少,农民对农保的未来发展抱有疑虑,因而在试点阶段,应该明确农保的未来发展方向,让农民真正了解农保,自愿参保。一社会养老保险应具备的基本功能
新农保被定性为社会养老保险,在探讨新农保改革方向的时候,首先要明确社会养老保险应具备的基本功能。世界各国对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应具备的基本功能已经达成共识。第一,社会养老保险应该是全覆盖。社会养老保险应该是覆盖所有人群,而全覆盖的最好办法是强制性参保,以此来达到互助共济的效果。强制性要通过法律来推行。凡属于法律规定范围内的成员同社会保险机构之间就建立了社会保险关系,不必事先订立契约认可。强制性计划可以使社会成员在遇到风险的时候比较容易得到保护,通过强制性计划可以减少随机和偶然性波动带来的影响。第二,拥有收入再分配和互助共济功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通过收入再分配,在一定程度上均衡经济上的差距。具体来说,就是让相对富裕的人群承担更多保费,贫困人群承担较低保费,富裕人群所承担保费的一部分用于支付贫困人群的养老金。另外,用政府的财政税收来普遍支付养老金也是一种收入再分配。通常针对富裕人群采取累进税政策,让其缴纳更多税金,可在一定程度上缩小整个社会的经济差距,这将有助于社会稳定。同时,互助共济既有同代之间的,也有代际之间的。第三,给付条件中,应包括残疾养老金和遗属养老金。导致失去收入来源的因素不仅仅是年老,还有由于身体残疾,这些人员的收入低于常人,甚至完全没有收入。此外,由于家庭的主要劳动力身故,其遗属至少短期内也会出现生活困难。残疾人和遗属这一人群,从全社会来看也有相当数量。因此,探讨建立独立的社会保障政策也不失为一种方法。不过,养老保险制度的主要目的即确保人们步入老年后有一定收入,这和确保残疾人或遗属有一定收入,两者并不矛盾,可以说,在同一养老保险制度框架内,残疾和遗属的风险同样由全体参保人员来分担是一种理想的做法,效率也更高。因此,给付条件中应包括残疾和遗属,并设立残疾养老金和遗属养老金。第四,给付确定并终身给付。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必须保证人们步入老龄、没有收入来源时,提供生活所需的相当一部分费用。一般来说,社会养老金标准的确定通常是按照在职人员平均工资的一定比例来计算的。通常也要考虑在职人员和退休人员的家庭结构和维持家计的必要额度,制订一个适当的给付水平。相应的缴费额度也是按照能够长期维持上述给付标准来制定的。给付确定型这种制度设计方式注重向参保人员发放相当一部分晚年生活所需费用(包括残疾和遗属养老金费用),是一种理想的社会养老保险的制度设计方式。反之,如果采取缴费确定型的制度设计,首先需要制订长期的缴费计划,如果出现工资和物价上涨,导致原定养老金数量相对低于当时的生活水平,必须首先从缴费计划着手调整,其效果的显现需要相当长的时间,难以调整已经退休人员的养老金数量。在发放养老金的条件中,只有残疾养老金和遗属养老金,因可能出现残疾状况减轻,或者已无继续支付遗属养老金的需要,会有终止发放的情况。作为抵御年老而设定的养老保险,是老人的养命钱,是老年后的基本收入保障,其原则是终身给付,这也是与商业养老保险的根本区别所在。第五,能保值,有自动调节机制。如果公共养老保险制度是常见的给付确定型,多数情况下其给付标准设定在占平均工资的一定比例,启领时,其实际领取到的数量应高于最低生活水平并能维持一定生活水平。但随着时间推移,工资和物价上涨,之前确定的养老金数量会逐渐贬值。如果不根据不同时期的经济水平同步上调养老金给付标准,对于那些没有收入来源,靠养老金生活的人来说,其生活水平势必会逐渐下降。因此,为了确保公共养老金的实际价值,必须针对工资、物价上涨,上调给付金额,使领取者能分享社会经济发展的成果。
二新农保制度中社会保险基本功能缺失分析
第一,现行制度难以实现全覆盖。
根据新农保的《指导意见》,我们可以看出,新农保采取自愿参保,试点先行。到2010年为止,尽管在24%的县实施了新农保试点,但由于是自愿参保,在试点地区也没有实现新农保的全覆盖。据调查,试点地区中没有加入新农保的困难人群有三部分①。第一部分是40岁至59岁的农民,他们年龄较大,缴费期限短。虽然政策规定可以延长退休年龄,延长缴费年限,或者补缴到15年,但由于他们青壮年时没有积累,到了中年想要在短期内缴纳一大笔保险费,是很难做到的。第二部分是经济落后地区的农民。这些地区的农民总体收入比较低,而且实物收入多,现金收入少,没有缴纳养老保险的能力。从吉林省调查数据来看,缴费能力在100元以下的占20.5%。第三部分是体弱病残没有劳动能力的农民。他们虽然没有达到60岁,但由于没有劳动能力,没有收入,需要提前领取养老金。而现行农保制度中,没有残疾养老金和遗属养老金。新农保制度中,由于是自愿参保,也会存在一部分人有能力参保却不参保的现象。这部分人就是16岁至45岁的青年农民。对他们来说,如果不是因为父母享受养老金的捆绑制约,他们都会持观望态度。尤其那些20岁左右的青年农民,他们的父母还没到领取养老金的年龄,其不参保并不影响家人的待遇。另有一小部分农民,因为与父母关系不好,同时自己又不太富裕,就不参保,导致父母到了60岁,也无法领取养老金。农民不参保的主要原因是新农保制度对他们没有什么吸引力。55元基础养老金实际上是一种老龄补贴。由于额度低于最低生活保障水平,没有制度魅力,农民缺乏积极性。同时,带有“捆绑”的领取条件,让农民觉得自愿原则不真实,使农民对制度的信任度大打折扣。
第二,收入再分配功能效率低下。
党组织单位功能与社会功能思考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城市社区党组织单位角色功能的发展变迁及其表现;社区街道党组织社会角色的发展变迁及其表现;结语:单位功能与社会功能的互动与互补进行讲述。其中,主要包括: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日趋成型的城市多元社会结构给传统党组织建设和社会管理模式带来挑战,街道党组织的作用和地位大大提升、街道党政直接面对基层社会,是国家政党体系与社会的联结点,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被推到社区建设和管理的前台、化解社会矛盾,构建社区表达参与机制、引导社会组织,整合社区各种社会力量、建设社区文化,培育居民共同的社区意识、基层党组织在领导方式、决策机制和管理模式不断创新的过程中,发挥单位角色和社会角色的特色和优势,两者相互促进、互相融合,以提升党对城市基层社区的领导能力等,具体材料请详见:
在应对体制外资源大量增加、城市社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的过程中,街道党工委自身也从一个力量弱小的末端,发展壮大为代表国家权力对多元化的社会进行有效整合和互动的“排头兵”。从这个意义上讲,街道党组织的单位制属性在社区建设的背景下,不但没有弱化,反而有所增强。
适应社会的转型和变迁,建立在传统单位制基础上的城市治理模式开始逐步向以社区为基础的管理模式转变。城市社区党组织在承担社会矛盾化解、群众利益表达、社区文化培育以及社会力量整合等社会职能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社会自主性空间逐渐扩大,社会自由流动资源增多,上海城市社区的社会结构出现了一些新变化和新特点。为此,上海社区基层党组织建设在体制和机制上做了许多探索和创新,使基层党组织的功能和角色发生了较大变化,社区党组织在调整优化自身单位角色的同时,社会角色的作用日益显现,并承担起重要的社会功能。本文将以浦东新区的潍坊社区为例,对社区基层党组织的单位角色和社会角色的嬗变与构建进行分析,为正确认识和理解社区基层党组织功能作用,探索更加积极有效的工作机制和方法提供一些参考借鉴。
一、城市社区党组织单位角色功能的发展变迁及其表现
计划经济时代,街道党组织在中国城市社会庞大的单位体系中,无论是从角色、职责,还是从地位、权力上看,都处于“伞状结构”的末端;
竞争性领域国企社会功能剖析
摘要:国有企业是政府的延伸,必然要发挥一些社会功能。本文逐一分析了我国竞争性领域中的国有企业曾经承担、正在承担和将来也必须承担的各项社会功能;分析了在国有资本逐步从一般竞争性领域退出的同时,国有企业还将在部分竞争性领域长期存在的趋势;此外,本文还提出了有关国有经济战略调整及竞争性领域国有企业改革的几条原则性建议。
关键词:竞争性领域;国有企业;社会功能;效率;改革
一、引言
国有企业作为计划经济留给我们的遗产,从一度辉煌的“国营老大”,跌落为人们诟病的焦点,被指责为停滞落后、效率低下,甚至滋生腐败。当然,与民营和外资企业相比,国有企业的表现的确差强人意(姚洋和章奇,2001),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国有企业曾经起到过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实现了许多社会功能,也被称为“企业办社会”,这些社会功能也使得国有企业在后来的市场经济中背上了沉重的社会负担,这不能不说是国有企业衰落的一个重要原因。
随着这些社会功能的逐渐剥离,大部分国有企业必将重振雄风。但是国有企业有其特殊性,还必须实现一些社会功能,否则其存在的必要性就会遭到怀疑。当然,我们并不主张国有企业在竞争性领域长期大量存在,而且还要承担许多社会功能。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国有经济必然会采取各种方式逐步从一般竞争性领域退出(纪玉山、李兵和李晓辉,2003)。但是,在市场机制有缺陷的情况下,必须向社会提供的服务功能可以采用多种方式解决,而国有企业可能是一种在短期内有效率的制度安排。其他方式例如:社会保障、财政补贴、行业管制、立法等政府直接干预的方式,社会团体、社区、慈善机构等非营利性组织,以及医疗、教育等领域部分的市场化运作方式。是否采用国有企业的方式,采用哪一种方式,完全应该取决于各种方式的成本收益分析。而各种方式的成本和收益情况是随着经济发展不断变化的,但是市场化的趋势是非常明显的,越来越多的国有企业会在新的市场环境中失去竞争优势,还会进一步失去承担社会功能的优势,最终退出竞争性领域,这些国有企业原来所在的产业将由微观上更加有效率的非国有企业占据,而这些国有企业承担的社会功能也必然有其他的在宏观上更加有效率的形式所代替。在这些社会功能还没有更加有效率的方式来实现之前,或者在国有企业方式与其他方式的成本收益无差异的情况下,利用现有的国有企业来实现这些社会功能就是比较明智的选择。
本文将对竞争性领域国有企业承担的社会功能进行梳理,明确竞争性领域国有企业社会功能定位,为竞争性领域国有企业的进一步改革和发展寻求理论上的支持。
高校社会实践德育功能实现探析
[摘要]社会实践是提升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且具有十分重要的德育功能。新媒体下互联网技术给社会实践的德育功能带来了机遇和挑战,找出社会实践德育功能实现的制约因素,提出新媒体时代实现社会实践德育功能的对策,探索新时代提高社会实践德育功能的方法成为一个重要课题。
[关键词]大学生;新媒体;社会实践;德育功能
大学生如果想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就要多参加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活动是高校德育的重要途径,而发展迅猛的新媒体浪潮使高校社会实践无论内容还是形式都发生着根本性的变化。在高校社会实践活动中融入新媒体技术,有助于大学生深刻领会和实践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新媒体下社会实践德育功能概述
1.社会实践的含义。大学生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按照高校培养目标的相关要求,有组织地参加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一种教育活动。2.德育功能的内涵。德育功能,是学生基于道德情感的激励和在道德意识的支配之下,表现出来的具有道德评价意义的一些行为习惯和行为方式。3.新媒体的内涵。新媒体主要包括论坛、网站、微博、博客、QQ、MSN、微信、抖音、快手等。与社会实践相关的媒介载体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而不断发生变化的。高校社会实践教育中的新媒体是依靠新互联网技术向大学生提供社会实践相关信息服务的新媒体。
新媒体下高校社会实践德育功能实现的现状
媒体公共社会责任功能论文
摘要:在社会发展的常态下,媒体的主要功能是传播信息、引导舆论、舆论监督等。而在发生公共危机中,媒体的功能则细化为预警、沟通、参与等等,并承载着重要责任和使命。本文通过分析公共危机事件的涵义和特征,针对媒体在公共危机中应具备的功能及责任进行探讨。
关键词:公共危机;新闻媒体;社会责任;功能
一、公共危机事件的涵义和特征
“危机”从字面上理解即危险和机遇,是组织命运转机和恶化的分水岭。危机通常指决策者的核心价值观念受到威胁或挑战、有关信息很不充分,事态发展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和需要做出决策的事件。在我国,公共危机事件一般指突然发生并且造成或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重大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社会危害和危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包括突发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社会安全事件和公共卫生事件。
公共危机事件具有四大特征:第一,突发性和紧急性。即发生的具体时间和地点难以预测,常常超出人们的惯性思维和社会正常的运行秩序。第二,后果难以预料性。由于信息时代事物间的联系日益密切且呈多元化趋势,易引起事物间的连锁反应而把危机的影响逐渐扩大。第三,广泛的社会性。危机事件所涉及的主体具有广泛的社会性,对广大民众有着越来越多的互动影响。第四,具有可控制性。危机是可以控制的,无论是事前还是事后,甚至在危机爆发的过程中,相关部门与人员都可采取有效的方式控制危机的发生、发展并尽可能消除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
在公共危机事件中,信息的传播是一种不可或缺的活动。2001年的9?l1事件发生后,美国政府和媒体团结一致,及时、准确地信息,在积极引导公众的同时也塑造了政府形象。而在2003年的“非典”事件之初,我国有些地方政府没有对事件给予足够的重视,甚至隐瞒事实真相,媒体也未能及时、准确的报道,最终在社会上造成恐慌,以致出现了抢购抗非物品的狂潮。信息传播与政府和民众之间是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所以,面对公共危机事件,只有政府、媒体和民众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才能有利于及时消除危机,维护社会稳定。
广播的社会时代功能探究论文
摘要:广播在不同的时期扮演着不同的角色,随着时代的发展,广播媒体也在以与时俱进的姿态活跃在人类传播事业的舞台。从早期的强势发展到今天的“曲折中前进”,广播媒体始终保持着自身独有的特点,为人类传播事业发挥着作用。本文以时间为主轴,以历史事件为扩充,浅述笔者对广播事业在当今时代依然不可取代的社会功能的认识,旨在拥护这一媒介“经典款”的现实价值。
关键词:广播社会功能时代
科学技术的进步带来的不仅是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公众物质生活的便利,更为人类的传播活动提供了一次又一次的飞跃。1838年,莫尔斯发明了第一台实用电报机,开启了人类的电子传播时代。随着广播、电视和今天的计算机通信网络的发展,人类的传播活动成为一种新兴媒介叠加的过程,受众拥有了更为广阔的选择权利。而广播作为电子传播的“经典款”,其社会价值和功能依旧存在,它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发生着微妙的变化。
一、诞生初期的广播媒体——军事通信和电波管理的需要
1906年,美国人费森登首次用自己的实验电台播出了一段广播节目,这作为人类传播发展历程的里程碑之一为电子传播时代进行了隆重剪彩。广播的诞生引人注目的重要原因正是它充分体现了电子媒介所蕴含的社会功能与历史意义。人们常以广播作为大众传播时代的开端,而它在诞生初期所表现出来的不凡功力也为这一沉重的角色提供了说服力。人类历史第一次进入家庭的大众电子媒介就是广播,由于军事通信和电波管理的需要,广播事业一开始就处于各国政要的严格控制之下。早期的广播最为明显的功能不是提供娱乐,而是服务于各国的政治、军事领域。广播的普及率不高,然而却成为各国军事通信和电波管理必不可少的环节。
二、20世纪20年代至“二战”时期的广播——商业功能和军事功能的叠加
档案馆的社会功能的实现
档案馆的社会功能就是指档案馆面向社会面向公众所具有的档案服务功能。发挥档案馆社会功能创造社会效益是档案馆的生命力之所在。从目前档案馆工作的现状来看其社会功能的发挥是不能令人满意的。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利用率低、利用范围狭窄
据笔者所知目前大多数档案馆的年利用人次、卷次是不尽如人意的与国外档案馆的利用率无法相提并论从档案的利用范围来看更多的是为领导机关服务为社会公众提供档案服务的比例很小。
二、社会对档案馆的认知程度差
人们对档案馆的性质、地位及其工作职能几乎一无所知。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影响了人们对档案馆的认知程度阻碍了档案馆社会功能的实现呢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档案馆宣传工作没有到位
论传统表彰的政治社会化功能
政治社会化是政治文化传播、传递、改变和发展的过程,借助学校、家庭、大众传媒等方式完成。传统社会亦有一套传播忠孝节义等伦理道德准则的机制,它由家庭、学校、政治、录用、宣讲、表彰、祭祀等环节构成,为传统政治文化的传承做出了巨大贡献。表彰这一形式极富特色,且至今尤有生命力,故以汉、唐、宋、明、清的褒赠史实为契入点,进行理论分析。
一、表彰的内涵及对象
现代意义的表彰即表扬之意,但起初是“表”和“彰”分别表示:《荀子·大略》载:“武王始入殷,表商容之闾”,商容是殷代贤臣,不受重用,周武王刚取代殷王统治就表扬他;《周书·毕命》曰:“彰善瘅恶”,彰是彰显、褒扬。“表”与“彰”都是为了显贤扬善,二者连用最早见《汉书·武帝纪赞》:“罢黜百家,表章六经”,意为突出,延伸为表扬之意,如《晋书·王导传》载:王导“德重勋高”,“诚宜表彰殊礼”。后世使用表彰时多延用引伸意。历史文献用来表示表扬意义的还有“旌(表)”、“扬”、“嘉”、“褒”、“显”、“励”、“劝”等诸多词语,其意与表彰相近。
古人云:“自古皇王,褒崇勋德”(注:《唐会要》卷45《功臣》。),“崇贤旌善,王教所先”(注:《南史·刘穆之传》。),认为表彰之制自古有之,是教化的首要任务,因此才有那么多的褒赠故事见诸史书野话。那么传统社会是以什么为标准衡量人们当否受表彰的呢?
《左传·僖公十四年》:“以志吾过,且旌善人”;《风俗通·正失》曰:“世俗褒扬,言其德比成王。”显然,“善”与“德”是表彰的依据。在传统文化里,“善”、“德”属伦理范畴,与忠孝节义等同。《周书·毕命》曰:“旌别淑慝,表厥宅里。”孔(安国)传:“表异其居里”;孔颖达疏证:“表异其居里,若今孝子顺孙节妇义夫,表其门闾也”。后世的注点出了表彰对象,即忠臣义士、孝子顺孙、节妇义夫”。地方官说要将“孝子、义夫、节妇为乡里所称者”,“条析以闻”,上报朝廷(注:《宋史·礼志》。);明代叶伯臣认为:“忠臣孝子义夫节妇,视为末而不暇举,所谓宣异德化安在哉?”(注:《明史·叶伯巨传》。)清雍正帝也多次“命举忠孝节义”(注:《清史稿·孝义传》。)。把察举旌表忠孝节义做为政治事务强调,促使人们争做忠臣孝子,义夫节妇。传统社会的表彰不论怎么强化发展,到清末也没有突破忠孝节义组成的衡量框架。
二、表彰在传统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具体运用
档案馆社会功能思考论文
由于档案馆本身的性质和任务,决定了它具有广泛的社会功能:即它不仅有保存和积累国家档案财富的功能,还有向社会传播档案信息、承担宣传教育,为社会的经济、政治、科学、文化等各方面服务的功能。为社会服务是一个既古老又现实的问题。由此,引发了笔者对新时期更好地发挥国家综合档案馆社会功能的几点思考。
一、集中优势力量,加强综合档案馆的建设
综合档案馆是按行政区域设置的收集和永久保管多种门类的档案和有关资料,并向社会提供利用的机构。它更是面向社会,面向大众,为本地区广大群众服务的信息中心和文化阵地。目前,我国各级各类档案馆有3574个,保存着整个国家各种门类各种载体的档案,总馆藏量176亿多卷件。在这个档案馆网中,国家综合档案馆有2980个,其他门类的档案馆有500多个。这样一个庞大规模的档案网络体系,需要多少资金,耗费多少人力、物力才能支持它的持续发展呢处于转型期的国家或地方,用于发展提高综合国力的资金是非常有限的。而档案馆是社会公益性事业单位,资金的投入主要是依赖国家。如果不突出重点,不管它发挥的作用大小,也不管它是否与当地的经济发展相适应,一味地强调档案馆要上规模、上档次,将有限的资金一点一点地分割,将对综合档案馆的进一步发展构成威协,同时也会影响其他各级各类档案馆的发展,其最终结果将影响到整个档案事业的向前发展。
传统管理模式上追求档案馆小而全的观念,造成布局不合理,投资分散的现象,使资源得不到优化配置,尽管基层档案工作者付出了很多辛劳,却难以发挥它的社会功能,也很难长久立足于社会。
综合档案馆,特别是省市以上的档案馆,无论是在丰富的馆藏、技术装备、管理水平,还是在人员素质与结构方面都是其他各级各类档案馆无法比拟的。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它的综合优势,集中力量建设好大中型综合档案馆,发挥其中心馆的效应,以它们为龙头,实行名牌战略,带动其他各级各类档案馆的发展,从而赢得政府的支持,社会的认同,推动档案事业的向前发展。
评价我国档案事业,不能仅仅停留在档案馆的数量上,而要看它是否与经济发展、社会的需求相适应,它的布局是否合理,是否有利于档案的保管和利用,是否有利于档案馆功能的发挥。在我国经济建设的历史中,经常出现片面追求数量,而忽视质量的问题。当前,在我们档案馆的布局上也要予以高度重视,要注意它的科学性、合理性,避免出现小而全,投资分散,功能不全的状况。投资要尽量集中,保证重点,使其效益充分发挥,并带动其他各级各类档案馆的发展。这也符合国家抓大放小的方针。对于一些部门档案馆、专业档案馆、或产生档案数量不多、结构单一的地区应少设,或不设档案馆。避免出现争相设立部门和专业档案馆的倾向。过于庞大、过于分散的布局,一方面使资金使用分散,造成人、财、物浪费,另一方面将使一地区形成的有价值的档案保存过于分散,不利于档案信息资源的合理流向;也会使综合档案馆馆藏内容仍局限于“党政档案”,造成结构单一,与综合档案馆名实不符,难以发挥其社会功能。因此,国家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要充分认识这一点,同时要争取国家在政策导向,资金投入上向综合档案馆倾斜,以保证档案事业的持续发展。
档案馆社会功能研究论文
档案馆的社会功能就是指档案馆面向社会面向公众所具有的档案服务功能。发挥档案馆社会功能创造社会效益是档案馆的生命力之所在。从目前档案馆工作的现状来看其社会功能的发挥是不能令人满意的。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利用率低、利用范围狭窄
据笔者所知目前大多数档案馆的年利用人次、卷次是不尽如人意的与国外档案馆的利用率无法相提并论从档案的利用范围来看更多的是为领导机关服务为社会公众提供档案服务的比例很小。
二、社会对档案馆的认知程度差
人们对档案馆的性质、地位及其工作职能几乎一无所知。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影响了人们对档案馆的认知程度阻碍了档案馆社会功能的实现呢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档案馆宣传工作没有到位